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巴蜀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园林文化,但目前国内对巴蜀园林研究起步较晚,尚待深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篇1:

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

世界花卉大观园位于南四环路北侧,全园41.8公顷,2005年被评为“精品公园”。

世界花卉大观园一期号观由七大温室和十五个花园广场组成。温室内全部采用电脑控制的通风、加湿、恒温、滴灌等新技术,营造出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各温室内的植物千奇百怪、花团锦簇。热带植物馆中有数百年的佛肚树、重阳木、古榕树等乔木1800余种;沙生植物温室有上百种仙人掌、仙人球:精品花卉厅有生动风趣的植物生肖园、精品盆景园,电子触摸屏为您介绍丰富多彩的各国花卉知识;颇具农家田园风光的蔬菜瓜果园中有重达150公斤的巨人南瓜;在茗赏百花厅可以赏花品茶;室外景观有各具特色的百花广场、凡尔赛花园、水花园、夜花园、花之广场、花之谷、牡丹园等园中之园;颇具异国风情的荷兰、俄罗斯、德国、奥地利花园让世界花卉文化和精美的园林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世界花卉大观园二期景观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生态科普知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为主题。由生态蝴蝶馆、盆景展示园、花卉超市、杜甫草堂展馆、苏州留园展馆、环境北京花坛展馆、长江三峡展馆、黄河壶口瀑布展馆、中国文化名楼展馆九个温室组成。

世界花卉大观园以其独具特色的花卉文化及异彩纷呈、目不暇接的园林景观,为各界游人营造一个经典时尚、充满绿色和谐的都市园林,我们将用微笑和鲜花竭诚欢迎您的光临。

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篇2:

巴蜀园林的前沿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摘 要 巴蜀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园林文化,但目前国内对巴蜀园林研究起步较晚,尚待深入。基于此,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巴蜀”“园林”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及信息挖掘,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1994年至2019年7月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为数据源,通过对研究主题聚类分析发现巴蜀园林研究领域的现状及热点。结果显示: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前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多是从文化、景观特征等视角进行分析。

关键词 巴蜀园林;聚类分析;文献计量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从最早园林雏形——囿的出现算起,已有3 000多年历史,园林艺术水平高超,风格独特[1]。巴蜀园林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历史发展中遭受的破坏较少,经济发达,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著名学者汪菊渊先生[2]曾说:“园林是一种艺术,又是耗资巨大的物质产品,它的发达,脱离不了经济、文化发达的基本条件。四川具有了这两项条件,也自有了比较发达的古典园林。”足见巴蜀园林已具备形成完整地域园林的条件。但现在学者对于巴蜀地区园林的研究只有零星涉及,完善的理论体系还待进一步挖掘。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通过对文献工作进行一系列统计工作后进行定量的方法。它能够通过分析数据来找出文献主题的变化规律,进而描述、评价和预测不同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前沿态势。中国知网以其文献收录全面、来源广泛、真实性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特点而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研究者分析特定领域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3]。基于此,就巴蜀园林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便科研工作者准确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了解该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数据来源与分析内容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博士”“硕士”和“期刊”引文数据库,以“巴蜀”“园林”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1994年至2019年7月,共检索到文献题录86条。采用Excel软件进行文献数据的清理统计分析,将研究论文以发表年度、关键词频、引文分析等信息用Origin、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并进行研究主题的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年度变化趋势

文献的年度数量分布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程度和研究水平,对巴蜀园林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见图1。根据1994年至2019年7月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共有86条结果,其中期刊论文46篇(53.49%)、硕士论文34篇(39.53%)、博士论文6篇(6.98%)。对于巴蜀园林的分析最主要的来源是期刊论文,占总研究文献的50%以上;其次是硕士论文。

由图1可知,国内对于巴蜀园林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随着时间变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达到历年顶峰,为15篇,其主要贡献者为刘庭风教授。他对巴蜀园林进行了系统赏析,涉及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桂湖、三苏祠、文君井、罨画池、东湖、房湖公园、二王庙以及离堆公园等。国内对于巴蜀园林的相关文献研究时间较晚,最早的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李先逵先生于1994年发表在《四川建筑》杂志上的《巴蜀建筑文化简论》,对中国建筑传统尤其是四川建筑的特色进行系统阐述,如注重环境绿化和园林化,曲轴运用,巧用地形、智取空间,讲求风水、注重相地等。到2003年,重庆大学李旭的硕士论文以巴蜀山地和临江城市绿地与景观规划研究为例,系统分析研究了山水城市形态与文化理念。2009年,贾玲利的博士论文《四川园林发展研究》系统论述了四川园林的起源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包括先秦(萌芽期)、秦汉三国(发展期)、两晋南北朝(滞缓期)、隋唐五代(第一个高潮期)、宋元(平稳期)、明至清初(转折期)、清中期(第二个高潮期)、近现代(多元共生发展期)等阶段。从时间维度上可以看出,关于巴蜀园林的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呈整体增加趋势,但总体数量偏少。

2.2 关键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可从题名、文摘及正文中抽取出来具有检索意义的词语。表1为在检索到的86条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前10位的关键词。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析得出,关于巴蜀园林的文章中,对于杜甫草堂和青铜时代文化的研究较多。其中江南园林的出现频次达到了4次,说明部分研究者对江南园林和巴蜀园林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关键词中也可以看出,巴蜀园林属于巴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2.3 引文分析

表2为CNKI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统计。可以看出,期刊数据库中被引用最多的是李先逵1995年发表在《建筑学报》期刊上的《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被引用了74次。该文从巴蜀建筑文化的品格进行了详细论述,如风韵独到、自成体系,谐合环境、融于自然,植根民间、质朴率真,古风遗意、独创鼎新,兼收并蓄、多元融合。

CNKI硕士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如表3所示。彭丽莉的硕士论文《巴蜀书院建筑特色研究》被引用了45次,其内容主要对巴蜀书院的缘起、發展和流变进行了细致介绍,并对巴蜀书院建筑的选址、空间形态、建筑装修艺术、环境建设及园林艺术等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

CNKI博士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见表4。可以看出,方志戎的《川西林盘文化要义》累计被引频次为74次。该文通过生产、生活、景观和生态的多重视角对川西林盘体系、林盘文化进行了综合研究,为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2.4 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通过统计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并以此为基础按照词间欧氏距离将研究领域加以分类,进而归纳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构与研究范式[4]。关于巴蜀园林相关文献不同研究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由表5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1994—2007年,可将研究内容分为3类:1)关于重庆园林与江南园林的景观特征研究;2)对于建筑美学及庭院空间的相关研究;3)关于巴蜀地区的文化,尤其是杜甫草堂的研究。2008年的文献中,对于私家园林特征分析较多,如陆游祠、罨画池、浣花溪、石假山、玉垒山等;对于巴蜀文化的探究更多的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2009—2015年,关于巴蜀园林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巴蜀地区的文化来研究其造园手法,对其建筑特色及建筑风貌(木构建筑、文化建筑、现代化建筑)关注较多。2016年至2019年7月,关于巴蜀园林的研究体现在3方面:1)集中在巴蜀地区风景园林的空间布局及造园艺术;2)对于康乾时期的巴蜀园林进行了分析;3)巴蜀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充满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风格也是一种视觉盛宴。

3 结论

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期刊”“硕士”和“博士”引文数据库对“巴蜀”且“园林”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年度变化、研究机构、引文及关键词等多维度分析并据此对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内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数量偏少,有待更进一步研究。2)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可知,在不同时期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重点不一,对于园林的研究更多的是与文化相结合,对其建筑特色及建筑风貌的景观特征研究较多,在后续研究中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巴蜀园林在空间维度上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凡力,阴帅可.从杜甫草堂园林化过程管窥巴蜀纪念园林之流变[J].中国园林,2016,32(4):124-128.

[2] 赵朝庆.巴蜀文化对川派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D].天津:天津大学,2012.

[3] 翁勝斌.CNKI数据源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现实方法[J].现代情报,2013,33(4):27-30,38.

[4] 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30-35,50.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9-07-20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一般项目“从武侯祠园林化过程管窥巴蜀纪念园林空间特征”(2017YLX44)。

作者简介:周凡力(1993—),女,重庆合川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为通信作者,E-mail: rainsalty@163.com。

作者:周凡力 宋雨晗

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篇3:

成都园林,那一抹消逝的美丽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名宰辅、名士们,或因生在四川,或因宦游入蜀,或因避难流寓,对成都园林的定位、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比北京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苏州园林,成都园林似乎不值一提,但成都的园林同样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的川西风格,曾在中国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辉煌的建园史

成都最早的造园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蜀国,据《华阳国志》载:“蜀王妃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这段话说,蜀王开明九世从郫邑迁都成都,王妃死后,蜀王很悲伤,命人从北郊的武都担土垒山,营造墓园,墓园占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被称为武担山。

后来蜀王在山上建祠庙、园亭,武担山便成了成都城内最早的名胜之地,也是成都园林最早的雏形。

公元前310年,张仪为筑成都大城和少城,四处掘地取土,形成了城北的万寿池,城东的千秋池和城西的柳池。这些池塘经过引水,种花插柳,并修建房屋、亭阁,一时皆为成都的浏览胜地。

到西汉,川西平原上出现了不少地主的庄园,最有名的是临邛(今邛崃市)富豪卓王孙的私家花园,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另一处是他女儿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因风流佳话而留下的园林胜迹文君井,其园小巧别致,颇具川西园林的神韵。

隋灭周后,蜀王杨秀在成都城内凿摩诃池,“蜀官泛舟入此池,曲折十余里”,可见其规模浩大。

到唐朝,李德裕在四川新繁营造东湖,曲池回廊、古树苍苍。西川节度使韦泉在成都锦江、府河汇流处建合江园,园内建有“合江亭”“苏华楼”,皆是当时的名胜,被誉为“成都园亭胜迹之最”。

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王衍父子俩相继扩建摩诃池为皇家园林宜华苑,并在合江亭旧址建芳华园,百花潭上游建梅苑。因贪玩而亡国的王衍还经常大规模出游,浩浩荡荡,引来百姓围观数里。后蜀皇帝孟昶在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展“四十里锦绣”,使成都的园林盛极一时,继而有东方“花都”之美称。

自隋至唐宋,四川的寺观园林也有较大发展,成都的佛教寺院文殊院、昭觉寺,道教观青羊宫、二仙庵,新都的宝光寺、龙藏寺等,除殿宇禅房规模宏大外,都有数十亩以至上百亩的园林围护,红墙绿树,曲径通幽,庭院清净,环境优美,故有“第一禅林”“十方丛林”等美誉。

无论是皇家园林、寺观园林,还是私家花园,成都园林的最大特点是有较强的文化基因。这得益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名宰辅、名士们,或因生在四川,或因宦游入蜀,或因避难流寓,对成都园林的定位、发展和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两千多年来,成都园林呈现出了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成都属四川盆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山体水性,所以自然原型成了成都的造园根基,这和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娟秀婉约的江南园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二,四川的文人墨客较多,因此除了物质性的造园以外,更加强调精神性的造園,也就是“无园不文、因景成诗、因诗成景”。

摩诃池的兴衰

成都历史上的古代园林,最辉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摩诃池了。它不仅是几朝几代的皇家园林,也被无数诗人文豪写进华丽诗篇中,流芳后世。

这是一座以水为主体的宫苑园林,占地达500余亩。

关于摩诃池名字的来历,唐人卢求在《成都记》中载,杨秀城池筑竣,而尚未命名。一日,一僧人前来游赏,感叹道:摩诃宮毗罗!梵语的意思是,此巨大若湖的水池,定有蛟龙生焉!遂得此名。

摩诃池建成后,文人墨客纷纷慕名前来。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寓居成都,初到摩诃池就写下了一首题为《畅当诗》的五律:“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浅觞宁及醉,漫舸不知移。荫林箅光冷,照流簪影欹。胡为独羁者,雪涕照涟漪。”

到五代,王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增建了许多楼台水榭和一些行廊宫院,改名为龙跃池、宣华苑。有一首《宫词》把当时摩诃池繁盛的情景描绘得十分传神:“三面宫城尽夹墙,苑中池水白茫茫。亦从狮子门前入,旋见亭台绕岸房。”

摩诃池除了景色,让人感怀的是后蜀主孟昶和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苏东坡曾讲过一个故事:他七岁时遇到一位老尼,老尼说她年轻时曾跟师父到过摩诃池,晚上到池边散步,正巧遇见孟昶和花蕊夫人,他们在池边月下私语。花蕊夫人吟唱起一首小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四十年后,当老尼唱给苏东坡时,只依稀记得开头两句,苏东坡据此补充完整,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后蜀被灭,摩诃池开始衰败,南宋乾道九年,陆游到摩诃池时,景色不再,但依旧让诗人感慨:“摩诃吉池苑,一过一销魂。”

明朝为建蜀王府,摩诃池被填去了一大半。清代,官府在蜀王宫的废墟上建起了贡院,摩诃池就只剩下西北角一个小小的水塘,到1914年,也就是四川军政府成立的那一年,兴盛了1300多年的摩诃池彻底消失,成了新军的操练场。

2014年5月,考古人员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发掘出了摩诃池遗址一角,有一条从西南往东北延伸、超过7米深的引水沟壑,两侧是散落的石块、砖块,还有用于堆砌城墙的红色方条石,周围还有摩诃池岸边的两条卵石小径。唐代的卵石为青灰色,平行排列;南宋的卵石偏黄,成放射状。金河、御河、解玉溪……老成都的水系之发达,窥得一二。

独具特色的纪念园林

成都的纪念性园林发展较早,自唐宋时期便有较多具有公共游赏性质的纪念性园林。

《宋史·地理志》载:“成都府郊古迹甚多,府守多结合古迹营建邑郊园林,以满足民众春秋郊游”。元代费著的《岁华纪丽谱》记载宋元时期成都民众郊游之盛况甲于西蜀,太守尚与民同乐。其中,4月19日为浣花夫人生日,那时的成都人在这一天倾城出游浣花溪,盛况空前。

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有240余首。

特别之处在于,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园林像杜甫草堂这般,将园林艺术和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结合得如此紧密。游走于草堂,园中山、水、植物皆充满文学韵味,诗情画意溢于言表。

草堂内最著名的景点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有一镌刻“少陵草堂”四字石碑。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留下此笔,成了草堂园林的点睛之笔。

与杜甫草堂齐名的另一处纪念性园林便是武侯祠。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灵柩运回成都,开始修建刘备陵寝,史称惠陵。按照汉制,同时修建了汉昭烈庙。公元234年,诸葛亮卒于五丈原,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明朝初年,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形成现存的武侯祠君臣合庙。

武侯祠的园林景观特色,可以用杜甫的诗句来概括:“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清初重建武侯祠时,种植柏树数百棵,奠定了祠内以柏树为主的园林基调。

坐落在成都东郊濯锦江畔的望江楼公园,遍栽各类竹子150余种。但望江楼公园名声在外的,并非竹子,而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实际上,那是一个跨越千年的“乌龙”。

据王家祜《成都城史》记载,薛涛的生活轨迹都在成都南门和西门,既没在望江楼这一带住过,也没在这里制笺题咏。那么,这个“乌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来,薛涛的坟茔埋在望江楼附近的里许。后世文人墨客为纪念她,在望江楼周围种植了桃树和竹子纪念。历代诗人的咏颂给大家造成了这一错觉。至于“薛涛井”的来历,也是蜀献王朱椿为了纪念薛涛,在附近打井建作坊,仿制薛涛笺而被后人误会。

多姿多彩的私家园林

唐宋两代是成都私家园林大爆发时期,与江南私家园林几乎同时。到宋代,成都的私家花园更是发达。明清两代,四川官僚地主的私家花园有增无减,明代宰相卓秉恬的相府,清代状元骆丞襄的骆公祠,镇边名将岳钟祺的宫保府,著名作家巴金的祖居李宅等,规模有大有小,风格各具千秋。

由于私家园林一般人难得一见,所以清朝以前的很多私家园林都无从考证。民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是“南唐北李”。

城南唐姓,位于文庙街一带。城北李家,就是著名作家巴金的老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巴金的家在成都城北正通顺街,据说院内的房屋不计其数。后修建马路,从宅院中间穿过,将其一分为二,可见面积之大。

巴金在他的小说《家》第十回中,描写三少爷觉慧和丫鬟鸣凤第一次见面,就是在他家的大园子里,园子里有月洞门、假山、石子路、山洞、梅林、湖、亭子、流泉、花台……巴金对这些场景的生动描写,活脱脱勾勒出了当年李家园子的规模和布局。

“北李”如此,“南唐”又如何呢?据唐家的后代、著名学者唐振常回忆,他家的房屋超过了60间,有前后花园,其中后花园极大,风格为半中半西,数株大树矗立于庭院之中。园中既有戏台、假山、水池,也有开阔的大草地。

随着时代变迁,“南唐北李”消失于城市的发展中。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探访过“北李”,当时只剩下北边的一小部分曾是佣人居住的房屋和在大街上的一口双眼井。今天,偌大的“北李”也只剩下这一口井了。

位于西珠市街的北园,是成都现存唯一的民国私家花园,成为“成都园林”的最后代表。作为著名川军将领刘存厚的私家花园,1949年后,成都百姓才见识到这座私家园林的规模和精致。现在的北园,只剩下了几块假山石和一处即将动工的建筑空地。

古代园林的消逝

如今我们看到的成都古代园林基本上都是清代在原有旧址上重建起来的,之前的园林在成都遭遇的两次屠城大浩劫中消失殆尽。

第一次是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犯,成都破城,这些园林基本损毁殆尽。元朝建立后,城池一直破破烂烂,更不可能恢复园林。

到了明朝,城市建设大有起色,成都的造园活动蔚然成风,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园林佳作。占地500亩、建于成都城中心的蜀王府,就是一座氣势恢宏、具有皇家典范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屠城。清代学者费密所著《荒书》中记载了这次烧城的惨状:“成都空,残民无庄,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最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大火过后,宫苑、园林、寺观、祠宇、池馆、房屋尽为灰烬,一片焦土。

城已不存,园林焉在!经过这两次大浩劫,成都园林无一幸免,荡然无存,清代时期的重建,虽然有所恢复,但和以前的古代园林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成都园林,从此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蒋光耘

上一篇:统计基础工作探究论文下一篇:安全发展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