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构建和谐世界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政治构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理念的系统构建

摘要: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打造国家软实力、传播中国主流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选择。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宇观层面——和谐世界、宏观层面——和谐地区、中观层面——和谐社会、微观层面——和谐组织、渺观层面——和谐个体这五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的系统构建。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重在建设。

关键词:和谐世界;软实力;系统构建

文献标识码:A

和谐世界战略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昭示了21世纪中国新的世界观、国际秩序观、国家安全观,是不断发展完善与系统化的全球大战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政治智慧、胆识和决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本文试图依据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精神和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的分析框架,对和谐世界这一战略理念作系统解析,阐释其内在义理,领悟其精妙韵味,体悟其价值情感和逻辑力量之美。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打造国家软实力、传播中国主流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一项战略选择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不仅系统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在全球化时代打造与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实力,用文化交流方式去传播中国主流文化,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一项战略选择。

国家的实力,既包括经济总量、科技水平和国防力量等硬实力,也包括核心价值体系、国民素质、政治经济制度和国际形象等软实力,是“硬”、“软”实力的有机统一。而且,当今世界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力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地位不断凸显。最早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的学者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S·奈教授。“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示软弱。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极,美国以其综合国力形成的超级大国地位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他国家无法企及与动摇。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其吸引的移民数、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数、美国的出版物、音乐制品、电子网址数、诺贝尔奖获奖数、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数、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出口数上,均位居世界首位。另外,还体现在对于各种文化的包容、社会的责任感和人们之间的诚实与信任。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是美国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行为要在世界眼光里具有合法性,必须通过自己的文化、价值体制和制度的力量来塑造和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否则就会使其国家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国际形象受损。在全球化时代,在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的打造和提升,否则将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坐失良机。约瑟夫·S·奈教授以美国的伊拉克战争为例,“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击毙了多少敌人,而是我们的联盟扩大了多少”[1]。奈教授猛烈抨击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战争政策,认为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并没有真正消除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反而使美国的软实力蒙受巨大损失,使美国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一些国家,甚至包括意大利、西班牙都在疏远美国。

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充分展现在国际舞台上。但是,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中国文化实力与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还不匹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中离开中国不行;在世界经济中离开中国也不行;可在文化方面,情况就不是如此了,不仅中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还保持着巨大的逆差,而且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也很难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2]分析中国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存在差别的原因,“首先在思想上我们还没有把文化影响力放到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层面,有的人还是把文化当作经济的附属品,还没有意识到文化影响力也能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资本’。文化软实力跟不上,会在国际交往中增加许多误解,不能让世界有效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和了解中国‘和谐文化’的精神,这种‘声誉资本’的缺失会增大改革的风险,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比如中国的国家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外国对华投资的质量,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他国家是否愿意向中国提供高技术方面的支持等。”[2]“其次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有些还不够,一些观点和政策还没有适应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与‘和谐世界’的战略理念,以致不能有效地在中外文化差异的客观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外文化传播。”[2]要正确对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类的普遍价值,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特征,真正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征,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多样性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相互融合、相互共存、相互学习。“要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不能绝对地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对立起来,把中华文化复兴简单地理解成为战胜或吞并其他文化;而是要努力壮大中华文化,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有机的组成部分,使各种文明之间达到‘和而不同’。”[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和谐世界”战略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和谐文化、和谐思维、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灵魂和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要善于运用新的文化交流方式去传播中国主流文化,打造与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实力。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系统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系统,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强调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因而,“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3]。整体性精神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精神,它要求我们把握实践对象的

“总画面”“总联系”,并在“总联系”中把握各部分的细节,把握各部分在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和谐世界”战略理念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这一“整体性精神”。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同现代实践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相适应的,而系统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一。系统方法以系统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是运用系统来分析和综合事物,把对象作为多方面、多要素联系的动态整体来研究的思维方法。整体性方法要求人们从对事物属性、要素的认识进入到对“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从对事物的单向研究进入到多向研究,从线性研究进入到非线性研究,从而开拓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钱学森是我国系统思维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由若干层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物质世界划分为宇观世界、宏观世界、中观世界、微观世界和渺观世界五个层次,通过研究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笔者试图借鉴钱学森的分析框架对“构建和谐世界”这一战略理念作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的系统解析,进而阐释和领悟“和谐世界”理念的内在义理和精妙韵味。笔者认为,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和谐世界的建设应包括宇观层面——和谐世界、宏观层面——和谐地区、中观层面——和谐社会、微观层面——和谐组织、渺观层面——和谐个体这五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的系统构建。

1.宇观层面——构建和谐世界

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2006年4月23日,胡锦涛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上作了题为《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演讲,进一步具体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思想。他指出,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强调,建立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各国和平共处,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胡锦涛在2007年新年贺词中也指出,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中国人民真诚希望同世界各国人民互利合作、和谐相处,共同奏响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旋律,并重申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性,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力量。据此我们认为,和谐世界本质上是21世纪中国新的国际秩序观、世界观、天下观、国家安全观,是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与系统化的中国的全球大战略。

“和谐世界”的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刻: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国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公正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国主权平等,国际关系以法制和多边主义为基础,世界上的事务由各国协商解决;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互利合作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的进步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谐世界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和谐世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要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充分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包括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和国情的多样性。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精神来处理彼此关系,必须追求最大程度上的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安全,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天人合一”的精神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坚持经济交往的互利互赢和国家主权平等,反对大国中心与大国主义、霸权主义;要超越东西方传统意识形态,同时,各国和非国家行为体都受到国际法的约束与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合理的、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就是和谐世界理念所推崇和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2.宏观层面的构建——和谐地区

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生机勃勃,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但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种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基本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污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众所周知,和谐世界是由各个和谐地区所构成的。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倡导和推进“和谐地区”建设,先后提出建设“和谐中东”、“和谐东亚”、“和谐亚洲”、“和谐非洲”等战略理念,并积极实践和大力推进。由于我国政府的积极努力,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在北京成功闭幕,在会议结束后发布的共同文件中,六方重申要以和平方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重申将认真履行在共同声明中作出的承诺。其中,朝方同意关闭并封存宁边核设施,包括后处理设施;朝方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验证。在第十六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构建一个政治上互信互存、经济上互利互赢、安全上互助互济、文化上互鉴互进的和谐东亚形成共识,中国政府为共建和平、繁荣、和谐的东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会议圆满召开并取得丰硕成果,确立了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中非未来三年合作进行全面规划,进一步深化了平等互信、互利互赢的友好合作关系,彰显了国际社会追求和平和谐的主流,无疑有力推进了和谐世界的进程,也是我国政府推行“和谐外交”,携手共建和谐世界的生动实践。只有通过建设“和谐地区”,才能使这些地区和国家处于战火、贫困、疾病等磨难中的民众早日走出困境,使他们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享和平与发展的成果。

3.中观层面的构建——和谐社会

中观层面的构建主体特指当今国际关系最主要的行为体即主权国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措施,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设、靠谁建设、怎样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使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党领导下社会共同建设六个重大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此,一是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二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三是要建设强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四是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针对当前影响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决定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提出多项操作性很强的政策措施,力促社会和谐。

4.微观层面的构建——和谐组织

社会是由若干组织所组成的社会有机体,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包括城市、社区、政府机关、企业、文化教育团体和社会的各个单位部门。这些组织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基层,要健全社会组织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通过推进和谐组织建设(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等)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和谐组织建设要求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在学习型组织里,学习不仅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提升组织文化品质、增强组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谐组织建设在高校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高校的发展面临着非常好的内外部形势。当然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存在一些影响校园稳定的不和谐因素,比如办学经费的短缺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问题,形成特色及竞争力的问题,校内组织机构的调整及权力配置问题,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问题,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问题,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问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人事制度改革与教师评聘问题等等,这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处理不好会造成高校“本体性”的失落和“价值危机”的发生,由此对高校发展造成危害和破坏。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一切工作,把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用发展,特别是内涵发展的思想来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对于高校而言,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各种要素中,由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和谐与思想和谐,是更高层次的和谐,对和谐校园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依据自身条件和优势,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制度和管理制度,寻求有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点,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机制和路径,才能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强化微观层面的和谐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基础性工作,不能一劳永逸,必须毫不懈怠,不断推进。如果不扎扎实实地下苦功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组织,而奢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异于痴人说梦,所谓构建和谐世界更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5.渺观层面的构建——和谐个体

个体是社会的细胞。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任何社会历史存在的首要基础和前提。从哲学上说,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满足的人,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的人,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4]“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达到‘充分的存在’,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够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4]“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要,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4]渺观层面的和谐个体的构建主要是指生命个体自身的身心平衡与和谐。这是因为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即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即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也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的力量。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利益多元化、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拥有量越来越多,但精神生活反而越来越沉重,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和信任,人们的心灵因寻找不到家园而疲惫不堪,对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出心灵的拷问和价值思考,去探寻心灵的归依和生命的意义,-去探寻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去探寻人的幸福、和睦。构建和谐个体必须强化主体意识,提高主体素质。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最终形成人人促和谐的生动局面。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德行”的有机统一,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身,用优秀文化提升自身,用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涵养自身,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来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从而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必须不懈追求、长期奋斗的理想目标,重在建设

构建和谐世界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必须不懈追求、长期奋斗的理想目标,重在建设。构建和谐世界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结果,而且是一种方略、做法、

机制。我们不但要研究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诸领域的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而且要研究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和互动。不但要把建设和谐世界作为一个系统,在广阔的领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加以推进,而且要明确立足点,把握出发点,抓好着力点。

首先,建设和谐社会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立足点。中国要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必须立足国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又好又快地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其次,建设和谐地区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出发点。要积极奉行和谐的外交政策,建设和谐周边,为我国的科学、和平、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这其中尤其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进中国和平稳定大业。

再次,建设和谐的大国关系、“南北关系”和“南南关系”,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着力点。要进一步增强大国之间的战略协调与战略对话,增信释疑,避免拉帮结派与零和博弈,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要利用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尤其要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以国际法和国际多边制裁来有效威慑威胁世界和平、破坏和谐世界的国际不法行为。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世界。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团结向上,共同前进,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收稿日期:2007—02—08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SjB720009)作者简介:顾瑞漒(1953—),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J].新华文摘,2007(1):115—116.

[2]张玉玲.打造与经济大国相适应的文化实力——访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N].光明日报,2007—01—24(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4]王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N].光明日报,2007—01—23(9).

(责任编辑 铉 云)

作者:顾瑞漒

第2篇:聚焦学术“热点”,构建和谐世界

2006年10月28-30日,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民族主义与世界民族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国家民委、高等院校、科研所和杂志社的代表共60余人,收到论文40余篇。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叶江教授主持,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潘光、中央民族大学王庆仁教授向大会致辞,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民委原常委赵延年做主题发言。在3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代表围绕“民族主义及民族理论”、“世界民族问题”、“民族政策与移民问题”三个议题并就世界民族研究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服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民族主义及民族理论

民族主义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朱伦研究员认为,召开此次专题学术研讨会,既是正确认识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和加强跨学科研究的需要,也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民族主义问题的需要,同时还是解决我国如大陆与台湾的统一等现实问题的需要。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潘光研究员认为,就当今世界而言,无论是民族、宗教问题,还是地区热点问题,以至反恐问题,都与民族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应该加以深入研究。

研究民族主义和世界民族问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名誉会长赵延年同志在《关于加强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民族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中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世界民族研究,应当在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总框架中,对不同类型国家特别是代表性强的国家的民族情况和族际关系进行由浅入深的了解和研究,扎实拓展研究领域,增进研究深度,扩大研究成果,努力为推进国内民族和睦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动建设和谐区域、和谐世界服务。这应是今后世界民族研究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

应该如何面对民族主义呢?对此代表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俞新天认为:国家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积极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要研究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功能、特点和局限。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俞正棵教授认为,民族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命题,必须严肃、认真地加以对待,特别是从一开始就应排除极端民族主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夏立平研究员认为,在当代,必须防止极端主义和暴力主义,各国应超越民族利己主义,将本国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王庆仁教授认为,研究民族主义,要认清民族主义的“双刃剑”效用对我们有什么警示,应特别注意其负面的影响。

与会代表还对民族主义的本质、功能、特点以及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彤博士认为,民族主义有两个叙事特点,即民族应以独特方式生存的“普适性”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意识形态的本质。西南民族大学的陈玉屏教授认为,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属性,是一种最能调动普通人情绪并进而引起感情冲动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俞新天研究员认为,当今世界上形成了第四次民族主义高涨,其特点表现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使得现代民族既是法律一政治共同体,也是文化认同共同体;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以武力争夺领土和霸权,其原有的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无论现代化成功与否,其民族主义都在上升;由于冷战意识形态减弱,也由于全球化造成了工业文明和通俗文化的传播,使得各民族都更关注保存和发扬本民族的特性、文化和价值观,民族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因而也带有意识形态的特征。

叶江教授认为,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运动类型的研究,并试图将民族主义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类型。然而,民族主义及其运动表明,无论哪种民族主义都有正、反两面性;当前西方学术界仍相当关注民族主义的未来前景问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钱雪梅副教授对宗教民族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宗教民族主义因其与政治民族主义有许多共性而应归属于文化民族主义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包胜利副研究员在简述了蒙古民族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现状和基本特点的同时,分析了其对中蒙关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云南陆军学院郑汕少将分析了印度民族主义三个流派的特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黄仁伟指出,与以往民族主义浪潮相比,当今世界上的民族主义浪潮表现出参与国众多、跨国流动快和高度交叉等特点,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世界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统

一、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对外关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谋求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准确把握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走向,应加强对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对世界民族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代表探讨了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及其化解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沈坚教授就“轴心国”阴影下的二战民族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邓颖洁助理研究员就西班牙与摩洛哥之间因佩雷希尔岛的归属问题而发生冲突的历史由来和过程进行了介绍。在世界民族问题中,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厦门大学历史系陈衍德教授从民族关系的视角解读了印尼爪哇与外岛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在国际民族政治的舞台上,民族冲突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民族冲突呢?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邱显平副教授认为,通过谈判与妥协使北爱尔兰民族冲突得以缓和、和平逐步得到实现,为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反对“台独”、“疆独”,维护国家统一,一直是我国政府不变的方针。许多学者力图从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实例中得到对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某种启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蒋莉副研究员认为,车臣曾经一度处于彻底分裂的边缘,而在2003年,车臣地位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政治进程和战后重建稳步推进,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突破。虽然车臣与我国台湾、新疆所处境况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基础各异,民族文化意识也迥然不同,但车臣问题和我国的台湾问题、新疆问题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俄罗斯当局治理车臣、阻止分裂的某些做法对我国政府反对“台独”、“疆独”,维护国家统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球化浪潮必将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也是研究世界民族问题时应予以高度关注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胡键副研究员就全球“民主化”浪潮下的中亚社会稳定进行了探讨。她认为,中亚国家的社会动荡与苏联解体以来的全球“民主化”以及以“颜色革命”为背景的政治“民主化改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对中亚国家的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在全球“民主化”浪潮暂时趋缓的时候,有必要对它进行反思。

学者们还从民族认同、族群关系等视角来解读世界民族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余建华研究员从民族认同的视角,结合文明结合部的地缘特征,探讨了南斯拉夫民族危机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蔡丽娟副教授探讨了罗马起源神话中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庄礼伟博士探讨了族群冲突的起源、社会转型与族群冲突的互动框架以及族群关系的治理途径。

三、民族政策与移民问题

在当今世界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跨国流动特别是移民的跨国流动快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已不复存在,这使得每一个国家都将面临民族问题或移民问题的考验。也就是说,移民问题已成为国家内部民族问题和世界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一国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政策或移民政策来调整和处理族际关系乃至国家间的关系。近年来,在国际上由移民而引发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其复杂性和重要性,已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其荣教授对美国移民政策的变迁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美国移民政策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经历了从开放到选择的变迁过程,“9?11”事件之后,美国移民政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从经济考虑转向安全考虑,但美国移民政策的制定,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列部李晶教授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她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民族同化政策失败后的一种选择,是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改良的一部分,也是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结果。这一政策本身符合民族发展的规律,对于现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改善民族关系、缓解民族矛盾有一定的作用,应予以肯定,但它还不是一项最理想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导致国际人口迁移现象日趋普遍。跨国移民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吴前进研究员主要介绍了欧、美学者在跨国移民研究方面的观点和贡献。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石沧金博士就拉美地区华人移民与印度移民做了比较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刘稚研究员探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她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促进我国云南、广西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其他涉及民族政策和移民问题的研究还包括:《中国民族》杂志社刘增林副编审根据解密的外交档案,从《中缅边界条约》探讨早期中缅关系的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罗爱铃助理研究员探讨了欧洲的穆斯林问题对移民的政治、社会状况的影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吉教授和王奎正教授对中国中部散杂居民族的问题的特点、处置原则及应对机制进行了探讨。

四、小结

总之,此次学术研讨会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理论性。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政治具有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民族政治生活中许多根本性的重大事件,如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分离问题等,都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本身,其内容既十分庞杂,又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因此,民族主义是一个应给予充分关注、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民族问题和民族理论研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应当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观作为国内学者观察世界民族问题的指针和武器,并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和发展。(2)学术性。本次研讨会收到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不少论文选题新颖,站在学术的前沿,关注国内外学术界的发展动态,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在资料的挖掘方面,许多代表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尽量使用解密的外交档案、英文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资料,使得对问题的论证、看法比较全面而富有启发性。(3)多学科性。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学者分别具有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比较研究、社会学、民俗学等不同专业背景,发挥学科之间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互补性,有利于对民族主义和世界民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的健康发展。此外,与会代表在探讨学术“热点”问题的同时,紧密地把世界民族问题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这个大主题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体现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责任编辑:吴家多]

第3篇:发挥媒体力量 构建和谐世界(精选)

发挥媒体力量

构建和谐世界

——浅谈当今世界媒体现状及发展战略

文学院汉语言专业 0208404班 陈能 45号

2009年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传媒盛会,被海内外同行誉为“媒体的奥林匹克”。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参加了峰会。本次峰会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全球传媒业发展面临挑战的关切,体现了媒体从业者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心。这次传媒业盛会举行之时,世界传媒业正经受着国际金融危机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探寻世界传媒业生存和发展之路,是包括中国同行在内的世界媒体业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议题。这次传媒业盛会举行之时,新的传播技术和新媒体对传统传播方式和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挑战。如何才能在这场“媒体革命”中掌握主导权,是世界媒体掌舵人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美国传播学家、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施拉姆曾说,媒体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因此,世界媒体峰会首先对媒体的社会责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当今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正因为如此,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峰会共同主席、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在致辞时表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证明,对于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而言,媒体所提供信息的透明性非常必要。 峰会共同主席、共同社社长石川聪在峰会致辞时也认同世界媒体应该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间的相互理解,并由此促进世界和平。

其次,世界媒体峰会就传统媒体遭遇的挑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首先,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人类信息传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正在改变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公众获取和接收信息的习惯正在逐渐发生变化。2009年3月7日,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出版了自己最后一期报纸,同一天该报的网络版正式开始运营。这也是美国首家彻底脱离纸媒的大型报纸。 其次,减薪、裁员、休刊,合并、破产、倒闭,宣告了金融危机下国外报业寒冬的到来。在美国,包括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知名报纸的美国年收益第

二、总发行量第三的论坛报业集团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

再次,世界媒体峰会还就新兴媒体产业状况进行了有力分析。当前,电子政务、网络经济、新媒体体验、新媒体创意等概念正随着多媒体电视、数字家电、网络电视与IPTV、3G多媒体手机、户外数字媒体网络等诸多新概念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美国《华尔街日报》总编辑罗伯特·汤姆森则指出,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新”“旧”媒体的概念正日趋模糊,全球化、数字化的浪潮正推动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合二为一”。 他举例说,有着120年历史的《华尔街日报》及其发行者道琼斯公司现在同时经营着通讯社、报纸和网络等多项业务,1996年创立的《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现在已拥有超过100万付费订阅者。 美联社的最新尝试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典型案例。例如,美联社在延续直击式新闻或实时报道的同时,还设立博客作为与受众互动的模式,把社交网站变成用户发表评论和进行互动的直接平台,这一模式被证明非常成功。

争对世界媒体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在致辞中表示:第一,世界各地媒体要充分运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传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深入反映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加强合作、共克时艰的举措和成效,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健康稳定发展贡献力量。第二,世界各地媒体要坚持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更好地开展交流合作。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应该充分考虑各方实际,协商回应各方诉求,兼顾各方利益,既竞争又合作,努力实现互补互助、共同受益;应该分享成功经验,优化发展环境,合力应对挑战,谋求共同发展。第三,世界各地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被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充分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热情鼓励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

在此,我认为,世界各地媒体曾有过不同的历史,但我们将应有共同的未来。而我们共同的未来会是怎样,则取决于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才。传媒业需要创意才能够繁衍生息。我衷心地希望,世界各地媒体能够在更高的传媒领域里促进国与国之间传媒业的交流和发展,发挥传媒的力量,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做出传媒业应有的贡献。世界传媒未来的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4篇:构建高中政治和谐有效教学的策略

兴宁一中 罗琼辉

[摘 要]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学记》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优秀教师对学生教育诱导,就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高中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处理与师生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中政治和谐有效教学。

[关键词] 和谐 有效教学 策略 【正文】

实施新课程对于政治教师来讲,既是机遇,更是全新的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冷静思考,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达到由教师、学生、教育环境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并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合力”。教学过程中,不仅落实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实现人格的善。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师。“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对学生来说,则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所以,作为政治教师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教学之策略,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

一、创设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正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心理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学生们都爱听故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发展史上都存在着众多的趣闻轶事。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一定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创造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例如我在讲“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首先讲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我校有1位英语老师去澳大利亚进修,回来时带来几张澳大利亚纸币,我看到一张50元面值的纸币中印着一只金黄色的苍蝇。一般人提到苍蝇,都会产生一种厌恶感。然而,澳大利亚一种面额为50元的纸币却印着一只金黄色的苍蝇。纸币是国家的“行证”,把苍蝇的形象印上去,一定是意义深远的。澳大利亚人视苍蝇为“宠物”。这种苍蝇个头大,整个躯体及翅膀呈柔美的金黄色,飞时也不发出令人讨厌的嗡嗡声。因此,澳大利亚对本国苍蝇的评价为:美丽、干净、可爱。为什么他们会青睐原本叫人恶心的玩艺儿到保护呢?,是因为由于澳大利亚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卫生状况无可挑剔,苍蝇在城市找不到可叮咬的食物,就转移到农村,改吸植物汁液,经过长时间的“适者生存”,苍蝇的食性和其他生活习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们不再是肮脏的化身、病菌的传播者,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讨厌苍蝇。苍蝇不再因为脏而让人深恶痛绝,反而有了与蜜蜂般的丰功伟绩——为庄稼树木传授花粉。苍蝇已成了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之一,每年能换回大量外汇。当学生看完澳币,有了感性认识,然后我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叫人恶心的苍蝇,为什么在澳大利亚会得到人们的青睐?这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问题一出,学生思维活跃。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等原理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有句名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习者主动地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学生正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自我肯定和纠正之中增强了成就感和学习责任感。当然,教师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和契机让学生自主活动和自由地表达思想,将知识设计成问题,使如何获取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自主探索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前提、以探索新知为目的、以理解与贯通为重点的思维与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先前的经验分类指导,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口、眼、手、脑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尝试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公司的经营》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则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分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之后,小组讨论“你打算创立哪种公司?用什么名字?经营方向如何?”在这个合作学习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去设计方案,课堂气氛热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感悟生活

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在教学内容上,积极选材,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引发共鸣,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要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具体情境,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感悟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人生阅历,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知识,认识世界。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理解,牢记,终身受益,也就更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例如:我在讲《消费及其类型》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当好一月小管家”的活动,在这一个月内帮助家里详细记录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的情况,使学生也体谅到父母为维持家庭的 生活的辛苦。在上课时,大家根据记录,交流各自家庭的消费情况,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家庭消费按照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分类,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校园高消费现象”进行了讨论。他们从自身的或已接受的生活经验出发,你争我辩,摆事实,讲道理,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 阐明了校园高消费的危害和学会合理消费的重要性,从而使《消费及其类型》这一内容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课程的生命力。而政治课的生命力根植于现实生活,在于与时俱进。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心灵的成长,撷取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情境,建构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实施有效教学,构建和谐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教师培训〉〉200年第4期

4、〈〈教育探索〉〉1999年第5期

5、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 北京教育出版社

6、吴松年王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学苑出版社

手机号码:15016253855

第5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和谐企业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和谐企业 摘要:本文介绍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理论观念、方法方法、手段情势上创新,为构建和谐企业施展作用。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考;摸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企业管理体制深入变更、利益格式深入变动,一些新情况、新抵触、新问题、新事物也纷至沓来,企业员工的思想也涌现了深入变更,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所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请求,在保持和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精良传统的基础上,进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进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观念、方法方法、手段情势的科学性,使它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够为职工群众所吸收,为构建和谐企业施展积极作用,正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在理论观念上创新,转变主观上的不适应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请求,是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科学的理论观念是保持工作方法方法、手段情势科学性的前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更新思想,以什么样的理论领导工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首先所要明确的问题。

一要保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

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必须保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切实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和行动指南;必须紧紧缭绕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分析新情况,解决新抵触,迎接新寻衅,开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要保持以人为本,强化人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把实现好、掩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施展职工的开创精力,保障职工的各项权益,增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只有保持以人为本,才干充分施展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勉励和劝导作用,领导职工将个人寻求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中,将个人目标、个人利益同企业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把上进心升华为事业心,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要保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联合的原则。企业文化是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运动和适应企业生存环境变更过程中,造就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系统及其表现情势的总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容,但两者又相互接洽,密不可分。把企业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地为进步经济效益、增进企业和谐发展服务;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联合自身特点,开展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之中;有利于将思

想政治工作融汇到职工的物质生活和精力生活之中,为构建和谐企业供给壮大的精力和智力支撑。

二、在工作方法上创新,转变客观上的不符合

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方法,在革命和建设中施展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变更,请求我们在继承精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们思想运动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摸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方法。

一是实现由“经验型”向“创新型”的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靠以往的经验,已无法解决在市场经济中所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请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由被动转为主动;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请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由居高临下的说教转为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请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超前性;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请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由政工型向知识型转变。

二是实现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精力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它不是政工干部的专利,而是企业所有管理者的共同任务。所以,不管是党务干部还是经营干部,不管是行政干部还是技巧干部,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都应积极主动地联合业务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环境,创造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的气氛。既要做好生产经营中的各项管理工作,

又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真正做到同步运行,和谐发展。

三是实现由“政工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缭绕企业效益这个中心,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为企业改革和发展供给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要建立起“一岗双责”的大政工系统,从组织框架和岗位设置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融为一体。保持经营管理者抓生产经营管理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政工干部抓思想政治工作从推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并贯穿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任务过程的始终。

三、在手段情势上创新,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更和科学技巧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空间变小了,这就需要重新概括时空特点,重新调剂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情势。

一是综合运用具体学科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同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机联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门综合利用科学来看等,擅长运用具体学科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运用具体学科理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大批的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借助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来解决。而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则需要运用哲学方面的理论来解决。还有许多问题往往涉及到政治学、法学、管理学、

心理学,甚至是自然科学方面。因此,要擅长综合运用具体学科理论,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巧手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网络、新兴媒介迅猛崛起,宣传工具日趋多样化、现代化。企业要正视新兴传媒手段迅猛崛起的事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情势也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与时代同步发展。要把网络、有线电视、可移动媒介等现代传媒技巧,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建立起具有时代特点的信息交换平台。

三是加强传统情势的沾染力。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宣传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职工经济收入各有不同,知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现代传媒应用相对有限,很难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等客观事实,不能一味地求洋,脱离实际,还要实事求是。“黑板报”作为传统宣传情势,在宣传工作中曾得到了广泛运用,其直接地贴近职工群众的特别作用,无疑是对现代传媒技巧的有益补充。只要不断寻求创新,提升沾染力,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必定能在宣传工作中施展重大作用。在企业生产车间、班组,以及在走廊、过道,均可广泛“布点设站”,设立不同情势的黑板报,坚固建立基层宣传阵地,创立企业基层宣传工作的主流信息平台,形成壮大的“灌输式”思想宣传态势,让企业员工无论在哪里,都能吸收到宣传信息。

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抵触,大都涉及利益调剂。这些抵触中,有的需要用法规和行政的手段来解决,但大批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化解。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就能处理好企业内部的

各种抵触,掩护企业的稳固,增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保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领导,不断改革创新,才干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所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6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大力构建和谐企业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企业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和谐企业;创新;构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企业是社会的重要成员,创建和谐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广大干部职工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笔者就构建和谐企业中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生命线”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中心环节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掌握思想,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构建和谐文明企业的进程中,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

当前,企业正处在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将触及到更多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职工群众内部矛盾日益渗透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这些矛盾存在势必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各级党的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表率做楷模,用自己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他人,把正确的思想、高尚的行为辐射到力所能及的范围,取信于民,形成正气浩然的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实现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它能够紧紧抓住职工群众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职工群众对党和企业的信任,使职工群众能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使广大职工群众在党的周围,能够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广大职工群众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职工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企业做出贡献。

(四)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优势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但必然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当前,企业改革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每个企业且有较大的差异。如经济效益的差异、职工素质的差异、生活状况的差异等,这些差异又形成了职工思想状况的差异,每个人也因为家庭状况、经济条件、文化修养、性格志趣、个人经历等不同,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加快企业发展,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构建和谐企业是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产权制度在变,经营机制在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也要随着变化。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应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来说,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坚持现代企业制度,就成为构建和谐文明企业的根本依据。这些目标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认同,并成为职工群众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如何。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注意更新内容,善于运用新思想和新精神来教育、说服、感化和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热爱企业发展事业思想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增强职工的时代意识,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提倡关爱,和谐相处。总的来说,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注入新时代的内容,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保证各个时期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取得了很好实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应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的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

三、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探索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生产和各项业务活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创新和改进。

(一)教育疏导法

利用党的政策和光荣传统,积极开展正面教育,使职工分清正误,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思想。对干部职工反映的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耐心说服和积极疏导去解决,做到循循善诱,启发觉悟,形成共识。

(二)感情投入法

要带着感情去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情感人,关心、爱护、体贴职工的冷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职工家中,把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要热忱地帮助职工解决好经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

(三)领导带头法

企业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就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谈心交心法

在干部与职工中采取谦虚、诚恳、耐心的态度,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沟通干部与职工的思想,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消除隔阂,增强团结和友爱。

(五)典型激励法

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激励职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在企业中要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引进先进经验,用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精神境界感染企业全体干部职工,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比学赶帮和激励向上的氛围。

(六)活动推进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贴近职工,贴近工作,贴近生活,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通过举办座谈会、歌咏比赛、参观学习;通过板报宣传、家访慰问、电话问候;通过文体娱乐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载体,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创造更多的思想交流机会,使职工精神进一步充实,思想进一步升华,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

四、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建立科学高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新体系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一个企业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体系和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企业的“规”和“矩”,是企业良性发展、正常运转的保障。

1.健全以党组织牵头领导下的工会、青年团、妇联各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抓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协调机制。同时,在企业的班组、车间中层机构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小组,形成层层有人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要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要选拔培养一些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在中层业务骨干中,大力推行“一岗双责”,既抓业务经营,又抓思想政治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建立监督考评机制。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量化、细化,纳入企业领导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或成员的政绩依据,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比,切实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

五、构建和谐企业,要创造性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说服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前提是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政工队伍。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因素。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培育高度创新精神,就要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做追求知识富有的表率、做培养崇高品格的表率、做创造思维能力的表率、做培育鲜明个性的表率。这就要求,从事政治工作的干部,一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拓宽知识层面,补充知识能量,提高实际应变能力,不断丰富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上新台阶。要树立“无知比贫穷更可怕”的思想,主动求知,孜孜不倦,把知识当成“健脑强身”的源泉和粮食,增强对知识的饥渴感。二要以情感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搬教科书,不能空对空,只说教,讲大道理,要把握人的内心世界,要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珍惜人的感情、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要善于感情投资,带着深厚感情去做思想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作用。要把关心人作为开展工作前提。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坚持经常与职工谈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了解情况,关心职工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积极帮助职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职工感受党组织的关情和温暖。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渗透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着力于工作的创新。只有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提高,才能跟上时代,适应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应结合企业的总体目标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拓宽工作思路,要针对企业制度创新,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等要求,把生产经营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不是并列的两个独立系统,这就要求各级的党政领导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担负起分工不同的职责,相辅相承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抓生产经营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经营出发;做到考核生产经营的同时,检查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生产经营融为一体,而只有融为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深

度、才有实效、才有创造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折服力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格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新时期涌现出来的郑培民、谷文昌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鼓舞力量,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从事政治工作的同志,在群众不愿意听空洞说教的今天,更应该突出人格的力量,在全面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克已奉公,以身作则,要胸襟宽广,豁达大度,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正人者必须先正已,只有以身作则,办事公正,不“贪”、不“占”,勤政廉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会在广大职工中产生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四)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辐射力

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辐射力,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不同层次,有重点地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形势任务、责任意识教育;对党员干部进行紧迫性意识(下转第62页)(上接第68页)教育,对职工群众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使广大职工真正成为改革转制的“主角”。二要认真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职工讲清政策的内容和意义,及时总结好思想、好经验、好作法,收集和反映干部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探索和总结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东西,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三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经营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要重心下移,真正把思想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基层、班组,转移到生产一线,落实在职工身上,及时摸准职工思想脉搏和状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帮助职工解“扣子”,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紧经济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六、结语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始终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职工是企业和谐的主体。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把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作为重要原则,认真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营造企业和谐的群众基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干部职工,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创新既要注意干部职工的思想变化,又要务实,还要在继承优秀的基础上去不断的探索,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焕发勃勃生机,生命线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白建伟.《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余伟略.构建和谐供电企业的一些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8).

[3] 广东电网公司政工部主编.2006年广东电网公司系统

——“以人为本[C].构建和谐供电企业”优秀政研论文集,2007.

[4]席翠平编著.赢在和谐[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5]刘鲜日编著.论构建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陈登才,董京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第7篇: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

摘 要 构建和谐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它的需要。下面从构建和谐企业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等方面,谈一谈构建和谐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构建 企业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1构建和谐企业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伟大的新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构建和谐企业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并为它服务。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形成有利于构建和谐企业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抵制各种有悖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影响,能够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动力。要不断地满足构建和谐企业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工作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手段方法上不断开阔视野,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改进创新,积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如果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思想政治工作就有可能失去生机和活力。

构建和谐企业任务目标的提出,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且也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构建和谐企业所带来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成果,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和谐企业的构建,把人们的视野引向了健康、文明、和谐的未来,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就一定会大有所为。

2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思想保证。构建和谐企业的伟大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有些问题需要探索和突破,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企业的构建开辟道路。要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正确认识构建和谐企业的重大意义。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构建和谐企业的实际,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识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构建和谐企业是我们企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企业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广大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解决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企业前进的动力。构建和谐企业关系到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从这一战略高度上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深刻认识构建和谐企业的重大意义,并自觉地投身到构建和谐企业的伟大实践中。

构建和谐企业是广大员工群众的事业,没有广大员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和谐企业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和团结广大干部员工,用不断发展着的大好形势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员工,使广大干部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构建和谐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用科学的发展观教育广大干部员工,使他们把构建和谐企业的热情建立在自觉的和科学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和认识形势的发展变化,毫不动摇地投身于和谐企业的构建中。要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认清构建和谐企业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举成功,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发展过程,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要坚持以人为本,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实事,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使构建和谐企业活动成为陶冶广大干部员工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养的过程,成为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团结和谐的过程,引导广大干部员工为促进企业和谐而奋斗。在这伟大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起到它思想保证应有的作用。

3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精神动力

和谐企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企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和谐企业活力首先表现为人人都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就大有用武之地。构建和谐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依据,运用和谐的理念,围绕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上来。要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使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牢记宗旨、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友爱、严守纪律的模范,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更好地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在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创造活力上下功夫。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从政策上、制度上保证一切有力于企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广大干部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得到迸发和保护,营造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发展企业的环境,让科技得到广泛重视,人才得到普遍尊重,把广大干部员工学习创新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广大干部员工自觉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自觉在学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在学习中提升创新的能力,从而调动他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积极参性,使其自觉地为构建和谐企业贡献力量。要发现、培养、总结、宣传构建和谐企业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弘扬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用先进典型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鞭策和带动广大干部员工,不断丰富广大干部员工的精神境界,增强精神力量,激发活力,为促进和谐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要加大厂务公开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员工民主管理工作,调动员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以员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员工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表现,也是营造企业内部民主和谐氛围,从而促进和谐企业建立的重要途径。深化员工民主管理,应注意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相适应,在涉及企业发展和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上更充分地表达员工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事项以及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公开、公正、公平,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员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积极组织员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发展,组织员工群众、发动员工群众、集中员工群众智慧、凝聚员工群众力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帮助广大干部员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岗位技能,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2).

[2] 邓明高.理顺员工心理情绪做好企业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职工教育,2012(14).

[3] 娄淑华,康刚.新经济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路[J].政工研究动态,2011(15).

上一篇:李林森先进事迹下一篇:感悟人生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