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分析汇报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学校、政府、商业组织和民间组织,汇报总是贯穿于各个组织的内部以及相互合作的组织之间,而汇报的具体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包括对于工作的概述、总结、要花费的时间周期、时间节点、需要的资源、完成情况等,那么,你懂得写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药材产业分析汇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中药材产业分析汇报

高校服装汇报表演对服装设计教学的意义分析

摘 要:高校服装汇报表演,通常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之一,同时对于服装产业、时尚行业等行业发展也具有参考借鉴的作用。一场完整的服装汇报表演需要经历前期的精心策划、服装产品筹备、舞台设计搭建、人员组织排练等多项环节,最终创造出一场视觉盛宴。这不仅是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同时也是锻炼高校学生组织策划及执行能力的有效方式;以汇报表演的方式展现学生作品,不仅能对师生产生极大的鼓舞作用,增强其自信心与荣誉感,还有利于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服装汇演;服装设计教学;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服装、时尚行业的不断进步,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服装设计由此成为高校的一门专业学科。许多高校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高校每年通过艺术考试的方式从艺考生中涉猎人才,并通过四年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为服装设计行业输送大量人才。本文通过对当今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掘高校服装汇演对服装设计教学的发展意义。

1 当今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对于穿着需求也从最基础的生活满足逐渐转向追求美观和品质。现今,一个人的衣着已渐渐成为个人的外在象征;服装产业随之不断发展及创新,逐渐成为当下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服装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也是国内各高校为满足社会所需而开设服装设计学科专业,并不断加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的原因。服装设计专业发展至今,全国已有9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不断地为服装设计行业提供包括服装设计、服装表演、服装发布会策划等各类人才,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已逐渐发展成熟,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丰富的多媒体设施辅助学习、最新的时尚资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与指导;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创作能力,许多优秀作品也应运而生。高校在每年的毕业季都会根据学校的经费实力为服装设计毕业生们举办规模不等的服装汇报表演。每位毕业生都会精心准备,设计制作出形式各异的创意服装作品作为自己毕业的成果展示;在汇演上,学校也会精心设计展出平台,将毕业生们的作品以最完美的方式进行呈现与表演。每年的服装设计毕业汇演都是一场惊艳眼球的视觉盛宴,年轻设计师们的创新理念和对时尚前沿的敏锐捕捉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作品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实力及风貌。许多行业企业会前往各大高校参与毕业汇演,从中选择自己中意的毕业生,抛出橄榄枝,给予工作机会,为毕業生求职、高校人才输送和企业人才吸纳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机会,实现了三赢的局面。

2 高校服装汇报表演对服装设计教学的意义

2.1 展现毕业生学习成果,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荣誉感

高校在每年的毕业季都会为毕业生提供一次较为隆重和专业的汇报表演,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专业的舞台设计、流程编排、灯光舞美、模特展现等,将设计师精心设计制作的服装作品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完美的舞台呈现、专业的模特展示将毕业生作品通过汇报表演的形式进行呈现的过程,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看见自己的毕业成果得到展示与认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与荣誉感,在下一次的作品创作中投入更饱满的状态与更大的热情,也为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中增添一笔荣耀的经历,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充满自信,不断进取。

2.2 激发在校师生创新热情,促进学术与合作交流

毕业生在进行毕业创作过程中,通过市场调研、大量资料收集、优秀作品赏析学习等方式不断吸收专业知识;在不断的学习中寻找灵感,完成毕业作品设计制作,并且不断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思维碰撞,是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更加深刻的研究思考,促进学生以更加严格的态度去完成服装设计作品。同时,服装毕业汇演在学校中是极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活动,能够充分感染在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与教师,激发他们对创作的热情,以更加专注的心态对待教学与学习。服装设计汇报表演作为校内的一项展示活动,面向社会汇报教学成果。各大高校和企业都会在此期间参观汇演,这在展现院校教学实力的同时,也对学校间的学术交流和校企间的就业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在无形中将服装毕业汇演打造成了校与校之间交流与校企合作的平台,不仅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也增强了学校的竞争软实力。

高校服装汇报表演作为校级的学术汇报活动,在充分展示学校教学实力的同时,对学生、教师、专业、学校、企业等多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学生通过作品的创作与汇报,一方面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落地运用,总结反思;另一方面通过毕业作品的创作过程提高自身审美意识、艺术素养和表现能力。教师通过毕业作品创作指导与学生形成更加亲密的互动关系,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与改变。一年一度的毕业汇演为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活动的展开对在校低年级学生也产生影响,激发师生间共同创作交流的热情以及提高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学习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妍.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艺海,2018(5).

[2] 蒋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

作者:冯娟

第2篇:中药材产业分析汇报

二、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缺乏政策扶持。一是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药材生产出台的有关扶持奖励政策,受财力影响,标准低、要求高、难兑现;二是药材种植技术含量高,投入大,部分农民因种植和加工缺乏资金投入,贷款无路,使企业难以做大;三是保护力度不够。不管是政府也好,还是药农也好,对野生药材的家种、驯养不够重视,部分药农在采集野生药材特别是珍稀濒危药材时,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引导药农合理保护和积极开发。

(二)缺乏科技人才。目前全县16个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中药村产业开发归口农业局,医药、卫生等部门懂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也为数不多,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工作条件制约,知识结构不能及时的更新,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真正种植技术人员仅在几家中药材企业中。而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我县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原始, 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户管理意识和水平低,种植中药材的观念陈旧,“靠天收”的意识很浓,没有将中药材生产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管理 在中药材种植上的重要性,粗放的管理造成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低下,市场竞争力弱。 许多种植户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加工技术要点,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甚至错过种植时间,造成欠收或绝收。

(三)缺乏龙头组织。目前,嵩县规模性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只有顺势药业有限公司一家,且群体小,对中药材种植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1、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协会运作滞后。中药材协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对专业协会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积极地联合其他种植户组成联合体(专业协会)共闯市场,减少个人 承担的风险,降低流通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2、由于缺乏龙头组织,信息服务滞后。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第一,我县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不少种植户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的诱惑而盲目引种种植,有的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造成经济损失;第三,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对药材认知不足,致使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 人数少且年营销额不大,造成中药材产品销售空间小,药材收购大多靠外地客商,价格低甚至难以销售,种植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障。

3、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基地规模滞后。中药材品种不成规模,分散为千家万户种植,且品种种植多样,产量不成规模,不利于客商收购,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盲目性较大,药农抗御风险能力弱。

(四)缺乏专业市场。我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尚不健全,专业的药材交易或批发市场并未建立起来,迫使药农千家万户找市场,盲目性大、风险大。由于缺市场,客商引不来、留不住,农民千家万户种药找不到市场,药卖不出去,且上当受骗,压级压价时有发生,严重挫伤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嵩县中药材产业化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发展环境。目前我县县委县政府已将中药材种植产业化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但就目前总的情况来分析,政府仍应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加大推进力度。对我县中药材生产开发的现状,应辨证地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变自生自长为积极引导,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出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全县上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新闻媒体、科普宣传部门要为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产业形象、产业内容的宣传和对农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3、优化政策,重点扶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发挥带动效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科技开发、技术鉴定等。财政、金融部门对企业和农户资金方面的扶持、服务要到位。制定完善中药材项目开发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二)坚持科技领先,强力推进科技兴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领先的科技来武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科技领先工作中要抓住五个环节,一是品种要先进,对落后品种要进行淘汰、改良,提纯复壮,以良种良苗保证高产高效。二是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三是立足加工企业的工艺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由目前的出售原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售成药、半成药为主,实现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过程、生产环境、加工工艺等实行全方位质量跟踪监控,确保中药材产品达到绿色、环保标准。五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要重在培育,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自己的科技种药人才;或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从事种植、加工、流通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组织专业培训和送科技下乡,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确保增收增效;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将专业种植或经销大户发展成为种植经销科技户,带动种植技术的推广。

(三)培育龙头组织,精心做大产业规模。中药材种植要发展,必须打破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分散种植的局面,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带动药材事业的发展。而培育龙头组织是壮大产业规模的有效手段。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3篇:康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康乐县中药材种植历史久远,面积大,品质佳,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中药材中的上品,而康乐县的膜侧中药材以其品质优、产量大、品质好,深受更欢迎。2006年该县申请注册了中药材无公害认证。2009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62万亩;总产量达5453吨,值产达12609万元;3000吨,产值达1.77亿元。“陇宝”牌莲花山中药材醋、“奥妮雅”中药材系列化妆品、中药材酒、中药材鸡、中药材鸡蛋地方优势品牌初步形成,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膜侧中药材”已成为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系列产品已成为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新亮点。

1、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与优势

(1)现状 康乐县中中药材主要分布于在西南部的莲麓、景古、五户、草滩、胭脂、上湾、鸣鹿、八松几个乡(镇),该区平均海拔2000 — 2400 m,水、肥、光、热及土壤条件均属全县最佳,有耕地面积18.61万亩,是该县中药材生产的最佳地带。近年来,康乐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作为中药材产业作为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富民富县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着力建设国家级中药材药源基地,2007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48万亩;总产量达5453吨,产值达1.77亿元。

(2)优势 康乐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有:资源优势,我县地处中纬度、中海拔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农区向牧区、冷暖向干湿过渡地带,植被良好,生物群落多样,是中药材、党参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境内分布着中药材、党参等300多种野生中药材,年采集量达1000吨;种植中药材具备天时条件;地缘优势,我县在气候、水系、温差等方面优于其他种植区,是公认的“中药材”最佳栽培区之一,所产的莲花山中药材称为岷归精品中的精品;有近20万亩耕地非常适宜中药材种植;种植优势,农民在长期的采药、驯化和人工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发展中药材产业兼具人和优势;技术优势,栽培经验和技术逐步完善,探索出了良种选育、野生药材驯化、膜侧种植、中药材直播栽培、专用肥料开发等关键技术,为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加工优势。“义顺”获得甘肃著名商标,中药材系列产品生产GMP认证即将通过,1500吨中药材醋生产线引进使中药材就近收购、精深加工成为可能;市场优势,当前,中医药国际化正在加速,世界中草药市场需求的两位数递增和消费者对中药材系列产品的认可和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产业化生产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2、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规模发展不够,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该

- 2脱节,使得加工企业原药材收购困难,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严重影响了农户、基地、公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健康运行。

(4)龙头不强,品牌不响,已经成为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加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县莲花山药业公司已累积资本3000多万元,建成300平方米的中药材提取浓缩、580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加工、500平方米的中药材醋、500平方米的中药材酒、380平方米的中药材洗涤化妆品生产和600平方米的药材专用肥、2000平方米的周转库房、110立方米的中药材专用冷藏库,形成年加工中药材醋500吨、中药材1000吨,收购销售中药材10000吨的能力。但由于生产车间狭小,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周边环境欠佳等因素制约,严重影响企业全天候生产。同时,由于品牌培育仅仅停留在地方品牌的水平上,品牌效应较弱,缺乏大市场知名度,市场份额低,造成外地收购商抢断本地原药材,本地企业靠外地市场再供应,原材料进购环节增多,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3、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规模化生产。统筹整合资金,对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借鉴该县畜牧产业发展中成功的扶持政策,对集中连片新建基地,按亩补助苗价补贴、化肥补贴,由企业实行交售奖励,通过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与农户的积极性,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

(2)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产业化水平。利用科技特派员体制和党员帮扶机制,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政府、企业选派20—30名科技特派员,带动建设示范基地,进行技术与信息、生产与市场全程化服务。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GAP规范化种植,特别是在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面制定出强制性标准,提高原药材品质。

(3)培育龙头和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建议下大气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康乐”地理标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积极引进知名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扩大生产规模。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协调解决莲花山药业公司1500吨中药材醋生产线建设用地10亩,原药材晾晒场地20亩。依托义顺“名酒联销网”建立中药材增值产品市场营销联合舰队,争取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占领西北市场,抢占国内市场。积极推进中药材、党参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稳定利益共同体,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加速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打造“康乐”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优势转移、产业扩张和效益升级。 (4)遵循市场规律,繁荣中药材流通。建议采取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建立中药材交

- 56 -

第4篇: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巫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规划,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任务,大力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不遗余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中药材作为我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重点产业,其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县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万多亩,产值约2个亿,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的药材基地,涌现了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海拔相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道地中药材品种,据统计,我县共有中药材资源180余种,其中:野生名贵中药材50余种,重庆重点药用品种135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目前,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多亩,覆盖全县20个乡镇65个村,庙当、独活、桔梗、牛膝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其中:庙当的种植规模达4万亩,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了全县1.5万户药农脱

- 1

(二)延伸产业链条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核心

巫山中药材产业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就必须由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规范的生产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强大的加工能力来保证产品的附加值。一是强化产业链前端的科技支撑。今年5月29日,我县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正式签约县院合作协议,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将运用他们的人才、技术优势,在巫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庙党之乡打造、重庆市中药材基地县打造、党参GAP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全面开展科技合作,全面推动巫山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强化产业链中端的生产管理。良好的产品质量是品牌打造的基本前提,我县在大力推广GAP等标准化种植规范的同时,从抓农业投入品这个源头着手,防微杜渐。三是强化产业链末端的加工销售。我县以中药材初加工为主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近10家。神女药业、至合农业两家招商引资的公司,都已经确定建设规模较大的饮片加工厂。建成后,将基本解决我县中药材产品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话语权等制约瓶颈。

(三)建设特色品牌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

围绕品牌打造,我县多措并举,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一是安排专门资金扶持标准化种植。我县已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

- 3

第5篇:新干县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发展现状

新干县是江西省道地药材主产区,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为了实现药业富民的目标,我县将发展药材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综合其特点有:

1、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全县有药材种植面积12万多亩,中药材总产量4万多吨。最近几年来,通过内引外联,放活经营主体,在药材种植这一块,已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上规模的种植大户、种植基地日益增多。涌现出了(界埠)黄栀子万亩之乡、(三湖)枳壳万亩之乡、(三湖)车前草万亩之乡。

2、种植技术日益成熟。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县已总结形成了黄姜、枳壳、车前子、黄栀子、吴茱萸、水半夏、杜仲、厚柏等药材的丰产栽培技术。同时,先后与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加大了对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近10年来,共组织实施各类中药材科技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7项。2005年完成的《江西省道地药材栀子、枳壳规范化种植》项目,已经江西省科技厅验收,确定了我县在道地中药材GAP种植的领先地位。

、产品质量日趋稳定。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县药材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据江西省药物研究所承担的有关项目研究表明,现有的商品枳壳中,以我县产的“商洲枳壳”为质量最佳,90年代国家制定的枳壳药材品质标准,就是以“商洲枳壳”品质为依据。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以采购“商洲枳壳”为优先。可见“商洲枳壳”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是享有盛誉的。我县另一地产药材——黄栀子,经过11年的单株选育,形成了8个单株纯系,其中有两个单株系经有关方面测定,其栀子甙和色素含量比日本国际标准高3%,是目前国内最好的黄栀子品种资源。

4、地产药材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有药材种植品种40多个,其中一些地产药材在全国药材市场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商洲枳壳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江枳壳的代表产品,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花青皮和叩青是我县特有的小品种药材,它充分利用我县柑桔资源进行生产,其提取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同时已广泛用于火锅佐料。车前子在我县有35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吉安车前”的主产区之一,因面积大、质量好、产量多而闻名,对国内价格有着较大的调控作用。

5、中药工业初成雏形。在中药材加工上,我县先后办起了草珊瑚保健茶厂、银杏茶有限公司、小兰葛粉厂等企业。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下,2004年,上海华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我县兴办了江西华新药用植物有限公司,为我县的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应该说,我县的中药工业已驶入轨道,初成雏形。

、药商经营相当活跃。界埠乡落塘村“一根扁担挑出一个药材市场”,充分显示了我县民间药商“闯天下”的活力和实力。尽管一批有相当实力的药商,因多方面原因,已流向樟树等地,但我县目前仍有固定药商100多户,流动药贩300多户,年交易额在3000万元以上,仍然显示了我县药商经营的实力。

二、存在问题

中药材是我县的传统产业,有过优势,有过辉煌。但是,过去因多方面原因,我们失去了较多次产业升级的机会,致使中药材的资源优势始终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经济优势。就构建药材经济圈来看,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药材种植有特色无规模。作为全省药材主产区之一,我县的地产药材很有特色,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也较高。然而,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药材,却没有形成相对稳固的种植规模。我县群众有种药材的积极性,但由于没有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限定了我县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与稳定。

2、药材贸易有人才无市场。我县的药材贸易,自古就异常活跃。“商洲”就是因药材交易而得名。改革开放后,我县界埠乡落塘村的几户农民,泥腿子走天下,一根扁担挑出了一个药材市场,带出了一批药材贩运村。然而关键时候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正办得热火朝天的药材市场被国家取缔。加上当时有关部门对经营药材管理死板,全县的药商大部分流向他乡发展。现在的樟树药材

通,是制约我县药材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药材加工有潜力无“龙头企业”。我县的药材种植品种多,野生资源也比较丰富,深加工的潜力非常大。然而可惜的是,我县至今没有一家像樟树的“仁和”、永丰的“广恩和”这样药材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甚至没有一家中药饮片厂。这种状况,使得我县的中药材只能卖原料,甚至只能卖鲜品。中药材加工链条的缺失,使我县的中药材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造成上述“三无”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四个缺乏”。一是缺乏国家的立项支持。多年来,我县的药材生产在争取国家的立项支持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直没有争取到像我县的水稻种植、水利建设、丰产林建设等方面的大的、有推动力的项目支持。二是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由于没有“龙头”加工企业作后盾,我县的药材种植建立不起相对稳固的规模基地。而且,没有“龙头”企业作载体,向上立“大项目”争“大资金”也非常困难。三是缺乏专业市场的连接。没有专业市场,外地药商对新干的药材生产情况不了解,本地药农对国内的药材生产信息不清楚,产销断接,使得我县的药材生产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严重削弱了我县中药材产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缺乏强有力的对外宣传。虽然我县的药材生产在省内外小有名气,但在全国主要药材市场、重点中药材出口城市和大型制药企业方面,多年来没有花力气、花经费进行有组织的、强有力的宣传,主动地将我县的

制约着我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县中药经济圈的构建。

三、今后打算

我县的药材生产是一项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项目,它既古老,又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蕴藏着无限商机。如何经营好这项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成为今后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亮点,为“三年再造一个新新干”作出贡献,应该是大有可为。对今后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我们的打算是:

1、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我县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产业是传统产业与现代化产业相结合的,

一、

二、三产业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以GAP种植为特色的中药农业是其第一产业,以GMP生产为特色的中药工业是其第二产业,以GSP销售为特色的中药商业是其第三产业。这三项产业互为补充,互为关联,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必须

一、

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打造出具有新干特色的、形成良形循环的中药材经济圈。

2、走强强联合的路子发展我县的中药农业。我县山地资源丰富,地产药材富有,农民种药材的积极性高、经验丰富,这是我们的优势。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是我们形成规模种植、规范化(GAP)种植的瓶颈。当前,国家对药品生产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要求制药原料必须“真实、优质、稳定、可控”,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一些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获得国家GAP认证的药材种植基地。比如,上海华宇药业及其下属的华膺、华浦、余天成、德华四

都建有自己的药材种植基地。全国百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使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的六味原料药质量可控,投资上亿元分别在河南、安徽、福建三省建立了多个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药用原料生产基地。虽然我县的地产药材还没有开发成某种药品的主导原料,但是我县产的枳壳、枳实、车前子、黄栀子等产品,因质量稳定,产量大,不断受到市场青睐。我们要主动出击,引进实力雄厚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到我县建立原料基地,以此作为落户我县的第一步,拉动我县药材种植的基地化、规模化。实行强强联合,还有利于将我县的地道药材打造成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有影响力的品牌药材,提高我县地产药材的知名度。

3、用更新更宽的思路打造我县的中药工业。构建一个完整的中药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药产业化,必须发展壮大中药工业。近年来,中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国家相关部门对制药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制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现在新办“准”字号制药企业难度非常大。因此,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发展我县的中药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拓宽拓新思路,立足招商引资,朝多行业、多领域入手。一是瞄准大中型制药企业招商。当前国内一些知名制药企业不断向外扩张,扩展市场份额,我们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以我们的地产药材优势,联手开发以中药材为主原料的药品、美容制品和保健品,使之在我县建立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二是瞄准大中型饮料生产企业招商。“王老吉”饮料因“降

“祛火”。商洲枳壳的主要功效是破气、行痰、消痞,且疗效明显好于其它同类产品,为枳壳中之上品。野生粉葛低糖、凉性,在我县有较大贮藏量。这些都是我们进军饮料行业的法宝。三是瞄准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招商。我县的三湖陈皮、“小柑子”、“小橙子”已成为餐桌上的“地道”菜,深受客人喜爱。设想用我们的地产药材为主料,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药膳系列食品(小吃),应该前景看好。我县的粮油工业正在有序推进,将来生产的方便面等方便食品,佐入如枳壳、叩青、枳实、野生粉葛等“祛火”类中药材,必定会赢得消费者。可见,中药工业与食品工业联手发展,互为补充,一定会大有作为。四是要大力开发中药材提取物,建立医药中间体加工体系。随着国家对中药现代化的重视和中医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成药生产必将迅猛发展,以中药材提取物为主体的医药中间体,不仅可以减少制药企业的运输成本和采购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成分含量,市场需求空间非常大。我县的大部分地产药材及野生药材,其提取物,如在叩青、枳实中提取的总黄酮、橙皮甙,以及栀子苷、厚朴酚、车前子胶、草珊瑚胶等,都是重要的中成药原料。我们要千方百计引进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到我县开发中药材提取物,建立起具有新干特色的医药中间体加工体系。

4、用更优惠更灵活的政策重塑我县的中药商业。在国家政策偏紧的情况下,建立药材专业市场难度较大。我们应另辟蹊径,本着有“厂”就有“商”,有“商”就有“市”的信念,大力开展招商

发展壮大我县的中药工业,这是构建中药商业的基础和平台。与此同时,我们要制定更加优惠、更加灵活的政策,吸引各地药商特别是本土药商到新干经营药材。借鉴樟树市的做法,应重点在药商如何挂靠制药企业或医药公司上入手,在票据管理、税收管理、药品销售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以利药商和挂靠企业(公司)共谋发展。

5、用强有力的宣传向外展示我县的药材优势。我们要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将我们的药材优势推介出去,提高新干药材的知名度。首先,可以在县境内105国道上和赣粤高速线上,树立醒目的药材宣传牌。其二,可以在电视、报纸上制作专题栏目,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其三,完善现有的新干药材网站,建立相关的信息栏、招商栏、产品推介栏,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其四,在外设立一定的展示平台。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制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以及国家认定的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15个医药出口基地,策划制作广告宣传牌,展示我们的药材优势。其五,组织参加全国性的、有影响力的各类药材展示会,在药展会上,通过散发宣传单的形式,推介新干药材。

6、上下联动共同促进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药材生产是我县的传统项目、传统优势。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不断增强,中药及中成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药产业将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我县的药材生产,蕴藏着无限商机。全县上下要形成中药材产业化

发展的共识,在立项争资、招商引资、优质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走出一条具有新干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路子。

第6篇:甘肃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分析

罗尚泽

摘 要:近些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与初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在利用比较优势战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和战略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SWOT分析法和五种竞争力分析法,对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营造高效有序的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中药材贸易环境SWOT贸易环境分析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种植概况。甘肃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具有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大等优势。截至2007年底,有2540种中药材品种资源,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地道药材品种已初步形成规模优势。

(二)中药材加工概况。甘肃省拥有一定数量的初具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专利产品。

(三)中药材市场交易状况。甘肃大型的中药材市场主要有国家定点的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镇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镇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

二、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威胁和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作出系统的评价,最终在增长型战略、混合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中选出最佳的竞争战略的方法。

(一)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基础上的资源优势。甘肃中药材资源整体表现为覆盖区域广、资源种类多,种植产量大、特色优势明显,为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2.甘肃省中药材产品品牌优势。甘肃省拥有一定规模的药品生产企业达到60余家。其中兰州佛慈是中国中药产业的鼻祖和奠基者,其产品在英国、东南亚影响广泛。

3.甘肃省拥有以地产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的中药产品的显著优势。第一,当归系列产品。当归是甘肃省地道药材。当归丸等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是甘肃中药名牌产品。第二,黄(红)芪系列产品。黄(红)芪为甘肃省地道药材。经过深加工的贞芪扶正颗粒,被省政府授予“陇货精品”称号。第三,甘草系列产品。甘草素有“众药之王”的尊称。我省作为药品生产并形成规模的主要产品为复方甘草片,发挥了较好的规模效益。第四,大黄系列产品。大黄是我省五大宗地道药材之一。中药制剂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均以大黄为主药。

(二)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的劣势分析

1.生产加工不规范影响中药材质量。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药材栽培品种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名牌产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药农在栽培中药材时不能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为出口创汇埋下了隐患。

2.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甘肃省中药企业呈现出营销水平低,且以传统自营自销方式为支撑,缺乏联盟合作的意识。

3.企业自身积累不足。中药生产企业必须实行认证,技术改造后企业负担沉重、利率上升、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企业负担,导致甘肃省中药企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困境,企业自身积累也出现严重不足。

(三)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的机会分析

1.世界新需求。近年来,国际“回归自然”热不断升温,中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好,对中药材的需求增加,为我省中药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入世后各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和人为限制将被取消。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中药企业凭借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可以平等地进入各国市场,这为甘肃中药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中药文化不断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药纳入了药品管理体系或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

(四)甘肃省中药材贸易环境的威胁分析

1.竞争对手的威胁。日本、韩国是除中国之外使用中药材最早、最普遍的国家,而且研发水平比较先进。

2.信息引导滞后。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指导和调控,生产盲目性较大。

3.东西文化差异导致中药材处于困难境地。我国出口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

的身份是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并未以药品身份被承认。由此导致中药材的国际认知与需求处境困难。

4.不良事件对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造成的威胁。被西方舆论大肆宣扬为所谓中药“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使中药材形象受损。

5.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严重。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用药安全和保护等措施,加强了中药材监管,制定并提高各种技术要求。

(五)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贸易环境的战略选择

在以上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基础上,进而得出扩大甘肃中药材及产品出口的战略选择。

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复杂且多变,任何一个企业都力图在稳定的基础上寻求新发展,针对甘肃中药材产业所面对的内部约束和外部限制,单一战略选择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需要。因此,应选择混合型战略,在巩固原有的中药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进一步以创新产品冲击国际中药市场的空白。

三、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利用现代技术加工产品的力度不够。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主要以原药材与初级加工品种的商品形式供应市场,缺乏集约经营规模。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甘肃省医药工业状况总体表现为多、小、散、弱。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技术改造能力弱。

(三)市场开发资金不足。甘肃制药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改造资金靠自筹或贷款十分有限,多年来主要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

(四)中药材生产品牌化运作力度不足。甘肃中药材资源优势与经济弱势的强烈反差,集中反映在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开拓能力、营销组织形式、市场培育建设等方面的落后性。

(五)政府扶持力度相对欠缺。甘肃在中药材经营管理方面工作较为分散,由于缺乏全省协调性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组织,对于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这项战略工程,缺乏实施与落实机制。

(六)国外中药材产品市场绿色壁垒高筑。1.卫生检验和检疫制度;2.国际环境保护公约;3.绿色环境标志;4.绿色包装与标签绿色包装。

四、加快营造高效有序的甘肃中药材贸易环境

(一)加快建设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转变生产方式。结合国家实施的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工作规定,对中药材按照最佳适宜种植区进行合理规划;切实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

(二)促进市场集群化发展。巩固扩大甘肃中药材种植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努力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三)发挥区域特色,树立品牌,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机制。不断扩大当地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好“品牌兴业”的路子。

(四)全力拓展出口渠道,增加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拓展潜力巨大,是我省可以依托的基础市场;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大洋洲)逐渐承认中医与西医同等的合法地位,将有助于我省的出口;中药材在非洲地区也是备受关注,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五)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优化种质、合理引种、科学化管理与采收、规范化加工与炮制等手段的实施力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针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制定出系统化的综合应对策略。甘肃中药材种植要切实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确保中药材生产的安全、有效和稳定。

参考文献

[1]陈霜华.国际贸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蔡文浩,王思文,赵霞.甘肃贸易环境的评价与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J].开发研究,2007(04).

[3]唐海燕.国际贸易环境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23.

[4]肖兴志,张 .产业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5]赵仁军,廖朝林.中药材市场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6(4).[6]赵喜卓.紧盯国际市场活化优势资源拓展增效空间——加快甘肃省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1).

[7]王正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家族化经营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中药材市场的调查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6(6).

[8]蔺海明.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3(1).

[9]辛辰.甘肃中药材的分布特点与蕴藏量[J].西部论丛,2005(5).[10]李兆丽.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7

(12).

第7篇:定西中药材产业大事记

●2000年12月,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局成立,该局是全市首家中药材产业开发专门管理机构。之后,中药材主产区渭源、岷县的产业局(办)相继成立,为中药材产业开发提供了组织保障。

●2001年6月,陇西、岷县、渭源三县分别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

●2002年8月,由定西地区行政公署与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陇西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甘肃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及西北药材产销研讨会》在陇西举办,推动我市中药材GAP前期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2002年11月,陇西县委书记王永生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对该县中药材产业开发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宣传推介。

●2003年3月,“岷归”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成为西北第一个通过原产地标记认证的中药材产品。12月, “陇西白条党参及其制品”、“陇西黄芪及其制品”、“渭源白条党参及其制品”相继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

●2002年11月,甘肃定西地区行署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建的“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成立,开展了当归指纹图谱研究、当归及黄芪、女贞子等多糖活性成分筛选、定西三县中药材种植区域土壤农残测定及质量评价、主要中药材重金属含量测定等项目的研究。

●2003年6月,定西市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标志着全市中药材产业开发有了专门管理机构。

●2004年5月,全省首家中药材行业协会——陇西县中药材行业协会成立,使该县中药材产业逐步走向组织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2004年7月,中欧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陇西县组团参加会议,并作为西北唯一的中药材行业代表在会上发言,对该县 “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原产地标志产品保护情况进行宣传推介。

●2004年5月,渭源白条党参通过甘肃省无公害中药材产地认定。

●2005年4月,“岷归”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证明商标注册。2008年5月,“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相继通过证明商标注册,全市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提速。

●2005年11月,岷县当归GAP种植基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通过认证,成为甘肃首家通过认证的中药材GAP基地。

●2006年8月,陇西精萃植化有限公司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生产线建成投产,标志着定西中药材加工业实现了精深加工的突破。

●2007年9月,《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财政专项扶持方案》正式印发,对当归采种育苗、中药材GMP饮片精加工、中药材市场信息化建设、中药材仓储设施建设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

●2007年12月,由甘肃惠森药业公司承建的全市首家中药材电子信息发布平台在陇西率先建成,为全省药农、药商和药企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2007年3月,甘肃扶正药业股份公司和甘肃中医学院合作建立的甘肃中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为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和开放的中药研发平台。

●2008年1月,渭源颜裕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生产线通过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成为全市首家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同年,陇西10家企业通过认证,占全省认证企业的70%以上。

●2008年4月,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全面负责全市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的组织协调。

●2008年7月,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在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会员单位囊括甘肃省内53家医药加工和销售企业,为定西市中药材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2008年7月,由中国中药协会、甘肃省农牧厅和定西市政府主办的“中国〃定西首届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在陇西成功举办,共有500多人参会,签约项目26项,资金13.2亿元。

●2009年3月,《定西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要以陇西为中心打造“中国药都”,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和饮片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大型制药企业前处理基地和重要的“健”字号产品基地,全国中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和配送中心。

上一篇:项目总监的工作职责下一篇:招商银行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