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直属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州市教育局直属

教育部直属高校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取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校资源配置机制、资源配置规划、资源配置结构以及微观配置效率等4个方面对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推进绩效评价,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加强资源配置规划,引导特色办学;调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资源配置公平;推进政校分开,提高学校管理能力。

关键词:资源配置 教育部直属高校 配置机制 结构

引言

教育部直属高校是由国务院委托教育部直接管理的一批高等院校,这类学校实力较强、学科特色鲜明,在制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示范作用。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是建国以来国家历次确定的重点大学,因此这类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及历史演变过程,很好地代表了自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和走向。从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校的资源配置方式属于完全的计划经济方式,高校的所有办学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教育经费的拨付模式是“基数加发展”,即经费由中央财政下拨,专款专用,高校在年终决算后要将全部结余款交还给国家财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鼓励高校通过自身优势筹集资金,增加收入和经费来源渠道,经过招生体制、就业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全国高校并轨完成,实行了所有新生都缴费上学的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以及科技成果需求不断提升,教育部直属高校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兼顾高等教育的效率与公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资源配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体系的形成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学者对教育体制提出了批评,认为高等教育的大力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并开始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作出解释。希尔斯和马奥尼、杰弗星和穆尔、霍伊尔、沙托克和里格比、弗兰森、哈克曼等学者对西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了研究,推动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以质量、竞争、效率为核心理念的教育市场化,出现了“特许学校”“择校”“教育券”等改革模式。国外教育经济学界对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探讨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稀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经济效益;二是考察和探讨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教育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特征,以及教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动力机制、作用程度等。国外关于高等教育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效率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高级统计分析方法,侧重于对各种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的检验。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的产出—成本和效益(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决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选择、有效途径以及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等。康宁等人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有:政府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高等教育产业政策的影响、高校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谢家训等人认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应采取市场配置方式。对如何配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国内学者们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李明等人认为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有: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执行政策要求;有机利用计划和市场配置模式;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改变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重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监控体制。

直属高校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公共的优质教育资源,理应在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起到中流砥柱和改革探索的作用,相比于地方管辖的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突出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同质化倾向,办学特色不明显,布局结构不合理,缺乏世界一流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落实,行政化倾向严重,投入不足。这些问题虽然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不同方面,但分析其成因,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

教育资源来源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中央财政拨款,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在管理体制、理念以及制度方面都存在很浓的行政化色彩,缺乏绩效意识。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受教育部直接领导,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受到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3年,中央财政拨款占直属高校总收入的比重不断增长,与之相应,自筹经费收入的比例却连年下降,因此各直属高校普遍存在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研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虽然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启动,直属高校间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在拨款和资源配置中,缺少与之相应的资源配置机制,导致各高校对内部资源的效率关注较少,对产出价值关注不够,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规划不合理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应该根据社会结构的需求进行规划、与之协调,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缺乏规范性和公正性,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在连续近10年的扩招过程中,一些高校为了得到更多的财政拨款,竞相扩大招生规模;一些高校进行大规模的学校兼并重组、新校区建设、新专业开设等;一些高校在赢得更多生源、更多财政综合款项的同时,也出现了学生培养质量下降、专业特色不明显、办学模式趋同、追求办学大而全等问题,使得高校本来已经存在的“千校一面”、特色不强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更加严重,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3.高校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教育部直属高校虽然在整体上都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校,但是各直属高校在具体的资源配置上依然有着明显的差别,其特点是学校规模决定资源配置的力度,配置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少数有绝对优势的高校由于其建校历史、认定性重点、现有发展实力等自然性因素,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一些实力较弱的学校却很难得到教育资源的有力配置,这损害了高校办学积极性。同时,由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属不同的地域,受当地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各高校的收入和支出结构有很大差别:如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各学校按照属地化原则必须执行,这无形中加大了学校的经济负担;此外,一些特殊的专业方向,如医学专业的长学制产生的额外教育支出问题,在现有的资源配置模式下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4.高校微观资源配置效率不理想

对于高校来说,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要求。但是,大多数高校普遍面临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繁杂,教职员工缺乏流动,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后勤等机构的支出挤占了本就捉襟见肘的办学资源;重大实验设备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校际间资源共享程度低;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科研成本、生均教学成本等核算不合理,这一系列管理上的滞后都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政策机制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政策性负担对高校资源配置形成了重要影响。如不少政策代替学校分配资源,财政结余回收的政策也加重了经费缺乏等相关性问题。其后果是,由于政策性负担造成的效率低下与高校自身管理造成的效率低下混杂在一起,导致高校资源使用效率不理想。

对策和建议

1.推进绩效评价,完善资源配置机制

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政府应推进资源配置的专业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完善资源配置体系。通过对教学、科研、社会合作方面的专业性评价,提高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就业等学生质量以及科学研究的质量、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能力和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视,在机制上引导各高校向着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也唯有通过此途径,使高校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才能使高校走出自筹资金不足、与社会合作不足的困境。

2.加强资源配置规划,引导特色办学

政府应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现有的教育结构有重点地发展。教育部门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纲要,尤其是应该根据各高校的行业、地域特点来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在资源配置上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对于传统及特色办学方向应给予资源上的倾斜,包括人员、物资上的扶持,使得同一领域的优势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交流和共享,提高资源绩效,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同质化现象。

3.调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资源配置公平

基于我国高校的发展水平距离国际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资源配置中一方面应考虑各高校的现实发展水平,对于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给予重点扶持,争取打造一批世界知名的大学,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应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给予那些产出相对偏低,但是绩效水平较高的学校一定的倾斜,这样使得资源配置在宏观层面会有更好的效率。另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一些特殊需要,如特殊行业的发展需要和一些基础学科的必要投入,不应因短时资源效率的局限性而影响了长远的教育发展及教育公平。

4.推进政校分开,提高学校管理能力

在高校资源配置中,政府应主要发挥制度导向和行为监督的作用。通过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高校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确立自己的办学目标,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要从根本上杜绝机构繁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避免资源的无谓消耗甚至浪费,促进现有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FRF-BR-09-019A)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经营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9(3): 3-11.

[2] 吴怡兴.也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兼与王迈善同志商榷[J].教育与经济,1999(3): 22-25.

[3] 王红.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内涵及决定因素[J].教育与经济,1999(2): 15-16.

[4] 康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学术力量的回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1): 40-44.

[5] 马哓燕.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供求关系初探[J].教育与经济,2000,(S1):14-17.

[6] 谢家训.关于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9(3):31-35.

[7] 李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机制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2(1): 51-53.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李艺英]

作者:毛建军

第2篇: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公布至今已有6年时间,本文以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部属高校网站主页的信息公开专栏逐一进行访问,对财务信息公开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各高校在财务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优化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直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问题 ;对策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自2010年颁布实施,明确规定高校应该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要求高校应当主动公开十二方面的信息,建立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和各项工作制度,并将学校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的主要载体。2014年7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对要求公开的信息更加具体化,其中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共包含7项内容。事项清单公布至今已有6年时间,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在学校网站主页添加“信息公开”专栏,对于《事项清单》的落实执行情况及公开信息质量等直接关系到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

一、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

本文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通过对各高校主页信息公开网的逐一访问,对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要求和所列内容对各部属高校公开的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各项内容和数据的统计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底。

从总体公开情况来看,教育部各直属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置了“信息公开”专项链接。对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来看,从图一可以看到,公开情况最好的是预算决情况,教育部明确要求教育部直属各高校在预算、决算批复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学校网站作为主要信息公开载体,主动向社会公开收支预决算总表、收入预决算表、支出预决算表、财政拨款支出预决算表,并细化公开至项级科目,公开率达到了100%。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的公开最不理想,做到制度公开的只有40%。

1.财务、资产管理制度;

在75所部属高校中,30所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公开了相关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及时更新,已公开的文件制度多为2015年及以前,有几所高校公开的仍为2005年及以前的文件制度;8所高校在信息公开网上设置了文件制度链接,但链接无法打开;4所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要求共开任何文件制度;还有部分高校必须以师生身份登陆才能查阅信息公开网上相关文件制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公开情况最好,分为国家规定和学校规定,又按照不同业务大类进行细分,笔者最后一次登陆该学校信息公开网站,文件更新及时,均可正常查阅。

2.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

75所部属高校中有64所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对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进行了披露,多数采用的是连接学校教育基金会网站的方式。38所高校详细披露了捐赠清单,39所高校公布了教育基金会年报,38所高校公布了教育基金会的审计报告。与此同时,有15所高校未及时按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要求对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进行更新,多为2016年或2017年的信息,存在时间滞后;5所高校在学校信息公开网上设置了相关链接,但分时段多次访问,链接一直无法打开;6所高校没有在学校信息公开网上公开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

3.校办企业资产、负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信息;

75所部属高校中有63所高校公布了校办企业资产、负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信息,但多数高校采取的方式是对名称、总资产、负债和利润进行简单的的文字描述,或者用表格方式对校办企业信息進行罗列,少数高校只公布了校办企业的管理办法, 并没有公开资产、负债等数据内容。6所高校没有公布校办企业资产、负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信息或者设置了公开目录却没有任何内容,5所高校存在相关链接打不开的情况。

4.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

75所部属高校中有63所高校公布了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情况,基本上都采用的是链接到学校招投标中心网站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高校其招投标信息是及时持续更新的,其中也有5所高校虽然公开了招投标信息但更新不及时,为2018年及以前的内容;6所高校没有在学校信息公开网上公开任何招投标信息;依然有6所高校相关链接无法访问或校外身份不能访问。

5.收支预算总表、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收支决算总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教财〔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教财函〔2013〕96号)的要求: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应按照规定,在预算批复后10个工作日内,将学校网站作为主要信息公开载体,主动向社会公开收支预算总表、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并细化公开至项级科目。应在决算批复后10个工作日内,将学校网站作为主要信息公开载体,主动向社会公开收支决算总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并细化公开至项级科目。75所部属高校全部按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公开要求在学校信息公开网上进行公开。在六类需要公开的事项清单里公开情况最好。

6.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投诉方式;

75所部署高校中有49所高校在学校信息公开网上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投诉方式进行了公开,其中13所高校公开了相关信息但未及时更新,多为2016-2018年信息,少数高校从2013年公布收费项目及标准后一直未进行更新。9所高校无法访问相关链接或者校外身份不能访问,4所高校没有在信息公开网上公开任何收费相关信息。

二、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的分析,存在以下4个问题:

1.对财务信息的公开缺乏主动性

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对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主动性远远不够。除了预决算情况是教育部明确规定在得到教育部批复后的10个工作日内必须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众公开之外,其他各事项均是高校依据自身的情况予以不同程度的公开。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颁布之前,高校认为财务数据属于内部信息,不愿将各项财务数据公布在公众之前,尤其是在网络大数据时代,担心财务数据被利用或者被误读。不可否认少数高校仍然存在有不规范的行为,这也是不愿公开的原因之一。因此各直属高校进行财务信息公开多数是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而没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公开财务信息提升到阳光、依法治校的高度上。

2.已公开财务数据缺乏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

通过对各部属高校的信息公开网站进行查阅,可以看到各高校对于各类财务信息的公开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格式,除了预决算信息是教育部规定了具体内容、格式之外,其余事项都是各高校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公布,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方式是直接链接到学校各职能部门,但是在职能部门各自的网站上并没有将需要公开的信息设立专栏或作出指引,而是需要查阅人自己在网站的众多信息中找寻筛选,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部分高校虽然链接了网站,但查阅后发现并没有公开相关信息,链接形同虚设。甚至有些高校对访问网站设置了权限,只有校内人员才能访问,校外人员根本无法登陆查询相关财务信息。部分高校对于财务信息尤其是受捐赠财产使用情况、校办企业资产信息等采用简单的图表,没有相关文字说明,对于非财务专业的人员来说,可理解性太低,更不用说以此实现对高校财务的外部监督。

3.财务信息公开缺乏规范性

各高校在公开财务信息时的主要依据为《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除此之外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对于公开的内容和形式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对于公开时间也没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性较大。

第一,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对于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大类作了规定,但每类信息应该公开哪些内容,公开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和设立统一的标准,这样必然会导致高校在公开时有选择性的避开不愿公开的关键内容和敏感信息,必然达不到设立财务信息公开的初衷,而只是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第二,没有及时更新信息。《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高等学校应当自该信息制作完成或者获取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的信息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 20 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新。”多数高校在更新财务信息时并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时间规定,甚至存在严重的时间滞后。第三,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都仅限于学校门户网站。《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对依照本办法规定需要公开的信息,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并根据需要设置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或者电子屏幕等场所、设施。”对于缺乏网络访问条件的人群来说获取信息就存在很大的难度甚至根本无法获得。

4.财务信息公开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

《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教财〔2012〕4号)中明确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公开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严格责任追究。但也仅仅是从宏观的角度给予了指导意见,大多数高校针对信息公开的考核并未建立起一套详细的指标体系,这样无法对于财务信息公开的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衡量。已有的考核评价又缺乏专业性,目前各直属高校在信息公开方面的主要考评部门为高校主管教育部门,并不是专业的信息公开考评部门,考评只是查看主要信息是否按时按规公开,而对于其他信息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考评,导致各高校只重视明确规定要求公开的内容,对于其他财务信息不予公开或者不与更新。没有考核就没有奖惩依据,对于高校来说,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做的不好不到位没有任何惩罚措施,公开全面及时也没有任何奖励办法,导致好与不好都一样,高校就更没有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的动力。

三、推进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有效对策

1.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主动性

高校主要领导和各级财务人员应该转变观念,由以完成上级规定任务为目标转变为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为导向,将领导干部考核与财务信息公开相挂钩,高校主要领导、财务负责人和财务经办人员,从上向下逐级加强财务信息公开的专业培训,形成做好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自身动力来源。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作为外部動力来源,对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做得好的高校给予奖励,给做的不好的高校给予惩罚,当惩罚的成本高于公开成本时,高校就会主动改变不予重视的消极态度,使高校真正从主观上加强财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

2.制定财务信息公开的统一标准模板,提高可阅读性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对内容、范围、时间和形式等给予明确的规定,设计统一的数据表格和文字要素,形成财务信息公开的标准模板,各高校在公开各项财务信息时必须在统一模板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情况予以变通,但基本要素如公开内容、指标、文字描述、表格样式、更新时间等必须保持一致,制定统一的模板样式实际上也实现了不同高校的财务数据的可比性或者同一高校不同时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可比。在制定模板样式时还要考虑信息需求者对于财务信息的阅读性和理解能力,专业和复杂的财务数据不利于非财务专业人员实现对财务信息的需求。通过统一的标准模板,减少各高校对待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时的随意性,为信息需求者查询财务信息提供便捷。不断丰富财务信息公开的形式和渠道,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利用短信、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公众传递财务信息。

3.完善财务信息公开的考核奖惩和监督机制

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考核部门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完善现有考核措施,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符合高校特点和实际的考核奖惩体系,针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内容真实完整、公开规范、更新时效和公开反馈等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能够直接为奖励和惩罚提供依据。公开工作做得好得到相应的奖励,做的不好就会有相应的惩罚,并将此结果向社会公开,从而不断鞭策各高校积极做好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建立主管部门监督、高校自我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高校自身进行自查自纠,社会公众进行质询,在此基础上引入第三方外部审计进行审计检查,同时将审计结果对外披露,从而促进高校规范有效地开展财务信息公开工作。

参考文献:

[1]武向东.高校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及实施手段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5(1).

[2]谢立本.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5(11).

[3]马杰 朱莉.江苏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4(4).

[4]郭志丹 孟庆书 刘烨.关于高校财务公开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3(5).

[5]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Z].2010-4-6.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Z].2012-11-16.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2019年度财务管理课题“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问题与对策研究”(skcw2019-11)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

作者:龙雪娇 吴艳 熊欣

第3篇: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

摘 要: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新世纪以来,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是,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还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模式、资助体系单一,洲际国别来源、学科专业、地区院校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文章认为应当在创新工作机制、改革发展模式、扩大教育规模、完善资助体系、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入手,促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直属高校;现状;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生人员结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1],这为新时期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计划到2020年将来华留学生数量提高到50万人,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数量达到15万人[2]。教育部直属高校①(以下简称直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2013年7月公布的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名单中,入选的36所院校中就有21所是直属高校[3]。可见,直属高校是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军,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高水平、大规模的留学研究生教育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已经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4]的阶段。在此形势之下,直属高校如何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队伍,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是巨大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提供改革的建议。

一、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国家政策推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章依据教育部国际司来华处及国家留学基金委所编撰的统计资料,分析2004-2012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状况及特点。通过表1数据分析,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规模扩张迅猛

来华留学生、来华学历留学生、来华留学研究生分别从2004年的63832人、19380人、3675人,增加到2012年的147143人、62781人、21281人,分别增长了130%、223%、479%。可见,直属高校留学研究生的规模增长速度分别是来华留学生、学历留学生规模增长速度的3.7倍和2.1倍,特别是近几年,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更为明显。从2008年到2012年,直属高校留学研究生人数翻了一番。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年均增长较快

2004-2012年,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年均增长率为24.55%,来华学历留学生的年均增长率为15.83%,来华留学生的年均增长率为11.0%。可见,来华留学研究生年平均增长远远超过同期来华学历留学生以及来华留学生的增长。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在来华留学生、来华学历留学生中所占比例增长较快

2004年,来华留学研究生分别占来华留学生、来华学历留学生的5.8%、19.0%,到2012年分别提升至14.4%、33.9%,创历史新高。

二、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

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历年递增。其中,从2004的2538人上升至2012年的15901人,年均增长率为 25.78%;在学历留学生中的比重由2004年的13.10%增加到2012年的25.40%。博士留学研究生从2004年的1137人增加到2012年的5380人,年均增长率21.44%;在学历留学生中的比重由2004年5.87%增长到2012年的8.59%,增加3个百分点(见表2)。但是,硕士留学研究生的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些,其占留学研究生比重由2004年的69.02%上升到2012年的74.72%;博士留学研究生所占的比重却由2004年的30.94%下降至2012年的25.28%。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经费来源趋于稳定

直属高校奖学金留学研究生与自费留学研究生呈逐年递增趋势,分别从2004年的1796人、1879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14人、11276人,分别增长了457%和499%。从数量上看,自费留学研究生的人数一直多于奖学金留学研究生人数。但是,两者的比例大体在6∶4范围内波动。近两年的数据显示,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奖学金留学研究生所占的比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两者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见图1)。

(三)生源以亚洲邻近国家留学生为主

从洲际分布来看,2004-2012年来自亚洲的留学研究生所占比重从72.3%下降至61.4%,减少10%;来自非洲、美洲、大洋洲的留学研究生所占比重变化较小;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欧洲的留学研究生所占的比重从3.8%增加到14.1%。但是,来自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留学研究生总数相加也不及来自亚洲的留学研究生人数(见表3)。

从国别上看,2011年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前10名分别为韩国(4196人)、越南(3237人)、泰国(1664人)、蒙古(1321人)、巴基斯坦(1180人)、俄罗斯(1172人)、美国(1156人)、印度尼西亚(761人)、马来西亚(693人)、尼泊尔(679人)[5],其中,与中国邻近的亚洲国家占据了9席,地域性十分明显。以清华大学为例,2013年秋季学期来华留学在校生人数居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印度尼西亚,其中亚洲国家就占据了5个席位[6],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确实有所增加,但是亚洲国家留学生占据主体地位的事实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四)文科专业占主导地位

来华留学研究生在管理、工科、文学、汉语言、经济、法学等专业都有分布,但文科类留学研究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2012 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按专业划分依次是管理、工科、文学、汉语言、经济、法学、西医、中医、理科和教育。其中,属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管理、文学、汉语言等留学研究生数占总体来华留学研究生数的64.7%、工科学生占18.0%、医科学生占10.9%、理科学生占4.1%、农科学生占2.3%,文科类留学研究生人数远远高于理工科留学研究生人数(见表4)。直属高校作为接收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主力军,在校留学研究生人数专业分布与全国留学研究生专业分布情况基本相同。

三、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总体规模偏低、资助体系单一、发展模式单一、洲际国别来源不平衡、学科专业选择不平衡、地区院校分布不平衡等问题。

(一)总体规模偏小

直属高校在吸引外国小学生攻读高层次学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2012年,直属高校招收的来华学历生共有62781人,其中硕士和博士分别为15901人和5380人,合计占学历留学生比重34.0%。2011-2012学年,英国的外国学历留学生共有429170人,其中研究生230465人,占53.7%[7]。同年,美国各类在校留学研究生人数为300430人,占学历留学生的55.1%[8]。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英国和美国的留学研究生不仅在整体规模上远远超过中国来华留学研究生,而且在学历留学生中所占比重方面也远远大于我国直属高校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占学历留学生的比重。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直属高校招收的留学研究生总体规模偏小。

(二)发展模式单一

目前,直属高校招收的留学研究生以学生来华脱产学习为主要形式,较少利用网络授课方式培养,从而使许多潜在的留学研究生因为路途遥远或经费不足而与中国高校擦肩而过。此外,直属高校大多以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项目的形式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合作设立的机构较少,直属高校走出去办学则更少,中外合作办学还未能在招收留学研究生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在现有的75所直属高校中,有36所直属高校与国外大学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行了硕士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在这36所高校中,与国外建立合作机构或项目最多的直属高校有2个,分别是清华大学(8个项目)、上海交通大学(3个机构、5个项目)[9]。除此以外,大多数直属高校仅有2~3个项目,甚至还有39所直属高校根本没有对外合作交流项目。由此可见,直属高校单一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留学研究生规模的继续扩大。

(三)资助体系单一

通过多种渠道,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吸收国外学生特别是高层次学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直属高校留学研究生获得的奖学金类型主要包括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省市奖学金、外国政府奖学金、高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覆盖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其他渠道的奖学金资助人数少、范围有限。笔者在浏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留学生奖学金申请项目时,几乎没有发现企业奖学金这一类型,外国政府奖学金更少。在国内的一些地方高校,即使为来华留学研究生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其覆盖范围、资助力度也十分有限。如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公布的两项企业奖学金 ——“润禾奖学金”与“丽源奖学金”,这两项企业奖学金资助的是具有孟加拉国籍并进入武汉纺织大学攻读染整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留学生,资助条件十分严格且人数有限,2014年仅有10~15个名额。这种状况既影响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也不符合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

(四)洲际国别来源不平衡

来自亚洲国家及地区的留学研究生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特别是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一直位居前列。其次,来自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留学生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源略有增加,但是总体规模较小。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仍然无法撼动亚洲国家留学生在直属高校留学生中的主体地位,洲际国别来源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

(五)学科专业选择不平衡

近些年来,来华留学研究生中就读文科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工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而农科、历史类学科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体育、艺术类则更少。例如,以理工特色著称的综合性直属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从其2012年来华留学生所读学科分布来看,文学就读人数占64%,工学占10%,管理学占9%,医学占6%,经济学占6%,其他占5%[10],就读人文社科专业的留学生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就读工科、医学等专业的人数,理工科留学生人数远远低于文科留学生人数(见表4)。

(六)校际分布不平衡

各直属高校留学研究生数量分布极不均衡。由表5可知,2004-2012年,招收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前10名直属高校所招收的留学研究生数一直保持在40%,而招收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后10名直属高校的留学研究生数所占比重始终没有达到1%,这种持续存在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总体规模的扩大。据统计,2012年,招收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居前10名的直属高校依次为清华大学1458人、北京大学1112人、复旦大学999人、同济大学958人、华中科技大学867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42人、华中师范大学633人、浙江大学613人、厦门大学557人、吉林大学508人,共占留学研究生总数的39.69%;招收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后10名直属高校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37人、陕西师范大学32人、西南财经大学28人、中央戏剧学院17人、长安大学15人、东北林业大学14人、合肥工业大学14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1人、中央音乐学院7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0人,共占留学研究生总数的0.8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出,招收留学研究生人数最多的10所高校中,大部分都是老牌知名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实力十分雄厚。但是,在招收留学研究生人数最少的10所高校中也不乏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如陕西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这种校际的分布不均与直属高校自身的招生政策以及各高校对留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四、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

直属高校遵循“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推进来华留学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教育国际品牌”[11]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创新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机制

中央政府统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调控手段,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使洲际国别来源、学科专业选择、地区校际分布趋向更加合理。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加强同其他部委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组成部际协调机制,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协调互动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政府应保证各高校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改革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留学研究生、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是促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力措施”[12]。目前,已经有不少直属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有硕士教育合作项目,如中国政法大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举办法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同济大学与法国国立桥路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等[13],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新途径,探索硕士、博士留学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来我国攻读高层次学位。另外,部分直属高校可通过开设海外分校、境外分校等方式,延伸留学教育的空间,探索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可见,直属高校可以借助日益发达的网络体系,开设不同的网络课程项目,开展来华留学研究生网络教育和远程培训,借助这些新的国际化平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跨文化高层次人才。

(三)扩大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

高校应严格制定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计划,使来华留学研究生增长速度不低于校内学生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来华留学研究生占校内总人数的比例要保持在一个相对数值以上。自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国内的大学生人数剧增,许多高校在校总人数成倍增长,然而,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却少有如此大幅度的增长。直属高校应制定来华留学研究生增长目标,努力缩小与世界知名高校间的差距。直属高校还应充分挖掘专业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每一所高校的特色不同,所拥有的学科优势也不一样,在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结合国际留学研究生流动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扩大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的留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直属高校可以凭借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较强的优势,建设学科群,拓宽培养路径,设法与国外高校实现专业对接,吸引更多留学研究生。

(四)完善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奖学金资助体系

从政府层面而言,应加大政策措施引导力度,奖学金对象应主要以高层次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为主。从学校而言,积极开拓渠道,多方筹措资金。目前已经有不少直属高校为留学研究生设立了校级奖学金,如复旦大学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研究生)、北京大学留学生学习优秀奖学金等。但是,针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资助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直属高校可以“鼓励企业、集团冠名设立专项来华留学生奖学金”[14]。另一方面,还可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做法,为留学研究生设立助教金、助研金,使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经济保障。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留学研究生奖学金供给体系。

(五)提高直属高校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信息化时代,直属高校的留学宣传网站是有志于留学中学的国外学生了解直属高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招生信息的重要窗口。直属高校应做好英文宣传网站的建设,将留学研究生所关心的资助、学习、生活问题分门别类,一一给予详细说明与指导。同时,加强与留学毕业校友的联系,是发展其所在国与中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易促发其母校情结,加大对母校的广告宣传效应。此外,教育展是展示直属高校风貌与内涵的重要平台,直属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留学研究生。一方面,直属高校可以在各国举办展会进行招生;另一方面,可以参加知名的国际教育展。教育展会使得直属高校直接与外国留学生面对面交流,有助于招收更多高层次的留学研究生。

注释:

①本文中的直属高校指现有的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包括国务院其他部委直属高校。

②③④⑤⑥⑦来源于国家留学基金委来华学生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6-04-19.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0/201009/xxgk_108815.html , 2016-04-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名单[EB/OL]. http://liuxue.eol.cn/zong_he_3381/20130717/t20130717_989221.shtml, 2016-07-21.

[4]姚云. 直属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J]. 教师教育研究, 2010(2):71-75.

[5]教育部国际交流司.2011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内部资料), 2011.

[6]清华大学网站.留学生教育[EB/OL].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6193/index.html,2013-11-21.

[7]IIE. Open Doors Dat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2011-2012[EB/OL]. http://www.iie.org/en/Services/Project-Atlas/United-Kingdom/International-Students-In-UK,2016-04-21.

[8]IIE. Open Doors Dat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Academic Level[EB/OL]. http://www.iie.org/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Academic-Level/2010-12-19,2011/12.

[9][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EB/OL]. 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approval/orglists/1,2013-10-31.

[10]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网站.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EB/OL]. http://www.sie.sjtu.edu.cn/ctrler.asp?action=detail_cn&aid=1106220001, 2013-11-21.

[12]郑刚.新世纪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57-62.

[14]陈强.改革开放30 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6) : 55-64.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

作者:张汶军

第4篇:2018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第三次招聘教师报名条件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2018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第三次招聘教师报名条件

广东教师招聘的考试公告请详情查看广东教师招聘网,我们会及时更新动态! 2018年广州市直属第三次招聘教师58人公告,中公广东教师考试网现将招聘有关信息整理如下,以供考生参考。

2018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第三次招聘教师报名条件

为进一步加强广州市教育局局系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进教育优质发展,现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

一、招聘职位、人数

本次公开招聘职位数共计58人(详见附件1《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第三次公开招聘教师岗位需求表》),获聘人员为事业单位编制人员。

二、报考条件

(一)基本条件

报考者须具备《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粤府令第139号)要求的基本条件、符合《广州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问答(一)》(穗人社发〔2010〕128号)第二十条规定及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招聘职位所需的专业技术条件和任职资格、职业(执业)资格及技能要求; 4.身体健康;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5.非广州市常住户籍人员应符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我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2014〕10号)规定的广州市户口迁入条件

6.具备招聘职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二)具体资格条件

1.各职位具体要求详见附件1。

说明:“2018年毕业生”指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取得毕业证书的毕业生(含持境外学历学位证书人员)。“非2018年毕业的往届生”指于2017年12月31日前取得毕业证书的非在读人员(含持境外学历学位证书人员)。“不限”是指以上两类人员均可。

2.所有应聘人员(2018年毕业生除外)必须持有与报考职位相对应的教师资格证。暂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2018年毕业生,须承诺在转正前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否则用人单位将终止聘用。

3.所有报考人员所修学的专业必须与应聘的职位相对应。如报考人员所学专业未列入广东省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目录(2018年版)(见附件2),但所学专业主要课程与报考职位所要求专业的主要课程基本一致的,则须在报名前提供毕业证书和课程成绩单(毕业院校盖章),经招聘单位认定为相近专业的方可报考。

4.关于报考人员的年龄要求,还须满足以下条件:具有本科以下学历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或与应聘职位相对应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且具有广州市户籍),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与应聘职位相对应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招聘职位表中有明确年龄学历限制的,以招聘职位表为准。相关年龄年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限的计算以2018年8月31日为界(以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为例,即要求报考者须是1982年8月31日及以后出生。其他的年龄年限要求以此类推)。

5.应聘语文教师职位的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必须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

6.通过考试确定为拟聘人员的非2018年毕业的往届生应提供由广东省教育厅出具的学历、学位鉴定证明。港澳学习、国外留学归来人员报考,须提供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7.2018年毕业生如未在2018年12月31日前获得职位招聘条件所要求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则将被取消聘用资格。

8.广州市教育局局属单位的在职在编人员,不受理报考。

9.因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被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从该处理决定作出之日起未满5年的人员,受行政开除处分未满五年、尚未解除纪律处分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以及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不受理报考。

三、招聘工作程序

本次公开招聘工作按照网上报名、专业素质评估、现场资格复审、心理素质测试、说课/试教、笔试、体检、考察、公示、聘用等程序进行。

(一)网上报名

1.报名方式

(1)网上填报资料:2018年9月13日9:00至17日17:00,报考者登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按网上提示方法填写个人资料进行报名。逾期不接受报名。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2)网络初审:报名结束后,进行网络初审,通过初审者方可参加专业素质评估。报考人员可在9月18日19:00后自行登陆系统查询是否通过网络初审。

(3)网上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请于2018年9月20日17:00后自行登录报名网站下载打印专业素质评估准考证,不再另行通知

2.报名有关要求

(1)报考人员只能选报一个招聘岗位。报考人员应认真对照招聘公告规定的报考条件和《招聘岗位表》中的专业、学历学位、招聘对象及其他资格条件等,不符合招聘公告要求的任何条件之一的,均不可以报名。对岗位表中的专业、学历、学位、资格条件等信息有疑问的,请报考人员在工作日的8:30—12:00、14:00—16:30拨打聘用单位联系。

(2)不得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号同时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完全一致。一经在网上完成报名流程,不得改报。

(3)报名时应上传本人近期免冠正面证件电子照片(格式为.jpg格式,大小为20KB以下)。未按规定上传照片的,视同未报名处理。

(4)报考人员须对报名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凡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查实,取消报考资格或录用资格,并记录在案。凡因未按招聘要求提供完整的相应证明材料导致未通过网络初审的,责任由考生自行承担。

(5)每个岗位的计划招聘人数与报名人数的比例原则上达到1:3以上(含1:3)方可开考。对于专业岗位未达到开考比例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专业素质评估

时间:预计在2018年9月22日—9月26日(具体时间以专业素质评估准考证为准)。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地点:以专业素质评估准考证为准。

专业素质评估主要采取学科专业知识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等形式,对考生进行考察。各聘用单位专业素质评估的具体形式见附件4。

专业素质评估仅作为筛选考生的手段,结果不计入考生综合成绩。

根据考生专业素质评估成绩高低排序,各职位按1:10的比例确定进入现场资格复审的人员。未达到上述比例的,按实际人数进入现场资格复审。专业素质评估结果以及进入现场资格复审人员名单于专业素质评估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在聘用单位网站公布。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第5篇:2018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第三次招聘教师58人公告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2018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第三次招聘教师58人公告

广东教师招聘的考试公告请详情查看广东教师招聘网,我们会及时更新动态! 2018年广州市直属第三次招聘教师58人公告,中公广东教师考试网现将招聘有关信息整理如下,以供考生参考。

2018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第三次招聘教师58人公告

为进一步加强广州市教育局局系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进教育优质发展,现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

一、招聘职位、人数

本次公开招聘职位数共计58人(详见附件1《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第三次公开招聘教师岗位需求表》),获聘人员为事业单位编制人员。

二、报考条件

(一)基本条件

报考者须具备《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粤府令第139号)要求的基本条件、符合《广州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问答(一)》(穗人社发〔2010〕128号)第二十条规定及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招聘职位所需的专业技术条件和任职资格、职业(执业)资格及技能要求; 4.身体健康;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5.非广州市常住户籍人员应符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我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2014〕10号)规定的广州市户口迁入条件

6.具备招聘职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二)具体资格条件

1.各职位具体要求详见附件1。

说明:“2018年毕业生”指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取得毕业证书的毕业生(含持境外学历学位证书人员)。“非2018年毕业的往届生”指于2017年12月31日前取得毕业证书的非在读人员(含持境外学历学位证书人员)。“不限”是指以上两类人员均可。

2.所有应聘人员(2018年毕业生除外)必须持有与报考职位相对应的教师资格证。暂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2018年毕业生,须承诺在转正前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否则用人单位将终止聘用。

3.所有报考人员所修学的专业必须与应聘的职位相对应。如报考人员所学专业未列入广东省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目录(2018年版)(见附件2),但所学专业主要课程与报考职位所要求专业的主要课程基本一致的,则须在报名前提供毕业证书和课程成绩单(毕业院校盖章),经招聘单位认定为相近专业的方可报考。

4.关于报考人员的年龄要求,还须满足以下条件:具有本科以下学历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或与应聘职位相对应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且具有广州市户籍),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与应聘职位相对应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招聘职位表中有明确年龄学历限制的,以招聘职位表为准。相关年龄年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限的计算以2018年8月31日为界(以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为例,即要求报考者须是1982年8月31日及以后出生。其他的年龄年限要求以此类推)。

5.应聘语文教师职位的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必须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

6.通过考试确定为拟聘人员的非2018年毕业的往届生应提供由广东省教育厅出具的学历、学位鉴定证明。港澳学习、国外留学归来人员报考,须提供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7.2018年毕业生如未在2018年12月31日前获得职位招聘条件所要求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则将被取消聘用资格。

8.广州市教育局局属单位的在职在编人员,不受理报考。

9.因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被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从该处理决定作出之日起未满5年的人员,受行政开除处分未满五年、尚未解除纪律处分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以及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不受理报考。

三、招聘工作程序

本次公开招聘工作按照网上报名、专业素质评估、现场资格复审、心理素质测试、说课/试教、笔试、体检、考察、公示、聘用等程序进行。

(一)网上报名

1.报名方式

(1)网上填报资料:2018年9月13日9:00至17日17:00,报考者登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按网上提示方法填写个人资料进行报名。逾期不接受报名。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2)网络初审:报名结束后,进行网络初审,通过初审者方可参加专业素质评估。报考人员可在9月18日19:00后自行登陆系统查询是否通过网络初审。

(3)网上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请于2018年9月20日17:00后自行登录报名网站下载打印专业素质评估准考证,不再另行通知

2.报名有关要求

(1)报考人员只能选报一个招聘岗位。报考人员应认真对照招聘公告规定的报考条件和《招聘岗位表》中的专业、学历学位、招聘对象及其他资格条件等,不符合招聘公告要求的任何条件之一的,均不可以报名。对岗位表中的专业、学历、学位、资格条件等信息有疑问的,请报考人员在工作日的8:30—12:00、14:00—16:30拨打聘用单位联系。

(2)不得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号同时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完全一致。一经在网上完成报名流程,不得改报。

(3)报名时应上传本人近期免冠正面证件电子照片(格式为.jpg格式,大小为20KB以下)。未按规定上传照片的,视同未报名处理。

(4)报考人员须对报名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凡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查实,取消报考资格或录用资格,并记录在案。凡因未按招聘要求提供完整的相应证明材料导致未通过网络初审的,责任由考生自行承担。

(5)每个岗位的计划招聘人数与报名人数的比例原则上达到1:3以上(含1:3)方可开考。对于专业岗位未达到开考比例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专业素质评估

时间:预计在2018年9月22日—9月26日(具体时间以专业素质评估准考证为准)。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地点:以专业素质评估准考证为准。

专业素质评估主要采取学科专业知识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等形式,对考生进行考察。各聘用单位专业素质评估的具体形式见附件4。

专业素质评估仅作为筛选考生的手段,结果不计入考生综合成绩。

根据考生专业素质评估成绩高低排序,各职位按1:10的比例确定进入现场资格复审的人员。未达到上述比例的,按实际人数进入现场资格复审。专业素质评估结果以及进入现场资格复审人员名单于专业素质评估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在聘用单位网站公布。

(三)现场资格复审

1.专业素质评估通过的人员自行携带现场资格复审所需的证明材料(见附件3《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现场资格复审材料一览表.doc》)按时参加现场资格复审。

2.时间:预计在2018年10月8日9:00-12:00,14:00—17:00(具体时间以聘用单位通知为准,请考生保持手机通讯顺畅)。

地点:详见附件1中各聘用单位联系方式。

3.参加现场资格复审者凭身份证、专业素质评估准考证和在网上报名系统打印并亲笔签名的《报名表》前往指定地点进行资格复审,同时提供《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现场资格复审材料一览表.doc》(见附件3)所列的资料原件和复印件(A4规格),作为资格复审的依据。在职在编人员还需在资格复审时提供现所在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4.报考者所提交的材料必须真实、准确、有效,且与《报名表》中填写的情况一致。如有不符或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资格或不予录用。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5.通过现场资格复审者方可参加心理素质测试,不按规定时间参加资格复审者视为放弃心理素质测试资格。资格复审期间不能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原件的视为核查不合格,不得参加心理素质测试。如进入资格复审的人员未通过(含未参加)资格复审,将按专业素质评估结果排序递补人员参加资格复审。

(四)心理素质测试

时间:预计与现场资格复审同日进行(具体时间以聘用单位通知为准)。

地点:以聘用单位通知为准。

心理素质评测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其结果仅供聘用单位参考,不计入考生综合成绩。

参加完心理素质测评的考生进入说课/试教。不参加心理素质测评的考生视为放弃说课/试教资格。

(五)说课/试教

时间:预计在2018年10月8—18日(具体时间以聘用单位通知为准)。

地点:以聘用单位通知为准。

说课/试教成绩满分为100分,合格成绩为60分,按70%折算计入综合成绩。说课/试教成绩当场公布。

根据说课/试教成绩高低,按招聘职位数与进入下一轮的人数1:3的比例确定进入笔试人员。未达到上述比例的,按实际人数进入笔试。进入笔试人员名单于说课/试教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在广州市教育局网站公布。

(六)笔试笔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时间:初定在10月20日上午,具体以聘用单位通知为准。

地点:另行通知。

内容:笔试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等。

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合格成绩为60分,按30%折算计入综合成绩。

按照说课/试教成绩占70%、笔试成绩占30%的比例确定考生综合成绩。总分为100分,合格成绩为60分。综合成绩达60分及以上者方可进入体检。如出现综合成绩相同,则依次按说课/试教成绩、笔试成绩排序确定。

职位招聘条件为“学士及以上”或“硕士及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如具有博士学位,不参加笔试。职位招聘条件要求具有初级以上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不参加笔试。不参加笔试的,其说课/试教成绩为考生综合成绩。

笔试成绩、综合成绩及参加体检人员名单于笔试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在市教育局网站公布。

(七)体检

根据综合成绩的高低顺序,按招聘职位1:1的比例确定参加体检人员名单。体检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体检按《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实施细则(试行)》组织实施,教师职位体检标准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2013年修订)》执行,其他职位参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通用标准》执行。体检在指定医院进行,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体检医院建议复查的考生,在一个月内不能得出合格结论的,视为体检不合格。体检合格者进入考察环节。体检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按综合成绩的高低依次递补。

(八)考察

对体检合格者进行考察。考察采用调阅个人档案、提供原单位(学校)鉴定、实地考察等方式,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考察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资格。考察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按综合成绩的高低依次递补。

(九)公示

根据考试、体检、考察的结果,在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和广州市教育局网站对拟聘用人员进行7个工作日的公示。

(十)办理调配及聘用手续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办理聘用手续。应聘者本人放弃的(在三个月内未能根据聘用单位管理要求办理好相关调配及聘用手续的,也视为本人放弃),可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依次进行递补。

为便于管理,非广州市户籍考生须在录用后将户籍迁至广州市。成功聘用的人员实行人员聘用制,聘用期间按聘用单位公布的职位情况享受政府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实行试用期,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资格。

四、其他

(一)本次招聘不指定考试教材,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二)通过说课/试教、具备参加笔试资格的考生须作出不主动放弃笔试、体检、考察、录用资格的承诺,以及若被录用,保证按时报到、按要求履行满最低服务年限职责的承诺。违背承诺的将被记录在案,三年内不得报考广州市教育局局属单位公开招聘考试。

(三)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应聘人员,如录用后聘用单位暂时不能安排相应中、高级岗位的,则必须服从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安排,待单位出现中、高级岗位空缺后,通过竞聘上岗方可享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待遇。此类人员一经报名,视为接受上述条件。

(四)报考者在公开招聘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考试资格或者聘用资格:

1.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 2.在考试、体检或考察等过程中作弊的。

(五)关于各招聘职位的相关考试问题,请在工作日的8:30—12:00、14:00—16:30拨打附件1中聘用单位的电话进行咨询。本公告最终解释权在广州市教育局。

广州市教育局

2018年8月30日

附件:

1、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第三次公开招聘教师岗位需求表.xls

2、广东省201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xls

3、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现场资格复审材料一览表.doc

4、广州市教育局2018年第三次公招各校专业素质评估方式.doc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原标题: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2018年第三次公开招聘教师公告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第6篇:2018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第一次公开招聘教师笔试时间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2018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第一次公开招聘教师笔试时间

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的最新资讯、考试公告及真题资料请详情查看广东教师招聘网,我们会及时更新动态! 2018年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教师招聘公告暂未发布,请参照2017年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第一次公开招聘教职员276人公告已经发布,中公广东教师考试网现将招聘有关信息整理如下,以供考生参考。

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教师笔试时间

一、招聘工作程序

本次公开招聘工作按照网上报名、笔试、现场资格核查、面试、体检、考察、公示、聘用等程序进行。

(一)报名(点击进入报名入口) 1.网上填报资料:2017年4月7日9:00至11日下午17:00,报考者登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 (http://),按网上提示方法填写个人资料进行报名。逾期不接受报名。

2.网络资格初审:报名结束后,由系统进行网上初审,通过初审者方可参加笔试。应聘人员可在4月12日后自行登陆系统查询是否通过网络初审。

3.网上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请于2017年4月26日17:00后自行登录报名网站下载打印笔试准考证,不再另行通知。

4.报名要求

(1)每位报考者只可根据所学专业报考一个符合招聘条件的职位。不能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号同时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真题资料,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2)岗位的计划招聘人数与报名人数的比例须达到1:3以上才能开考。

(二)笔试(2017年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第一次公开招聘笔试时间更改的通知) 时间:2017年5月6日9:30-11:30(以准考证上的时间为准)。

地点:详见准考证。

内容:校医、会计、出纳、审计员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实验员职位笔试内容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职位的笔试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等。

成绩:满分为100分,按30%折算计入总成绩。笔试成绩于笔试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在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公布。请考生自行登陆网络报名系统查询本人分数及是否进入现场资格核查环节。

在分数不低于60分的考生中,据笔试成绩高低,按1:5的比例确定进入现场资格核查和面试人员名单。未达到上述比例的,按实际人数全部进入现场资格核查。

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员,经网上报名、现场资格核查通过后,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其面试成绩为最终总成绩。

(三)现场资格核查

1.时间:预计在2017年5月19-20日,具体时间以电话另行通知为准,请考生在此期间保持手机通讯顺畅。

2.地点:详见附件3各聘用单位联系方式。

3.参加现场资格核查者凭身份证、准考证和在网上报名系统打印并亲笔签名的《报名表》前往指定地点进行资格核查,同时提供《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现场资格核查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真题资料,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材料一览表》(见附件4)所列的资料原件和复印件(A4规格),作为资格核查的依据。在职在编人员还需在资格核查时提供现所在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4.报考者所提交的材料必须真实、准确、有效,且与《报名表》中填写的情况一致。如有不符或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资格或不予录用。

5.通过现场资格核查者方可参加面试,不按规定时间参加资格核查者视为放弃面试资格。资格核查期间不能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原件的视为核查不合格,不得参加面试。如进入资格核查的人员未通过(含未参加)资格核查,将按笔试合格成绩排序递补人员参加资格核查。

6.现场资格核查合格、进入面试的人员名单将于笔试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在广州市教育局网站(http://)和中国广州人社网(http:///)上公布。

(四)面试

1.面试预计在2017年5月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考生。

2.面试形式:面试主要考察招聘职位所需要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操作技能等,形式包括试教、说课、专业技能测试、实操、面谈等。各职位的具体面试形式由聘用单位另行提前通知。

3.面试成绩当场公布。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面试成绩按70%折算计入总成绩。

4.按笔试、面试所占比例计算总成绩,总分为100分。总成绩达60分及以上者方可进入体检。如出现总成绩相同,则按面试成绩成绩排序确定。

(五)体检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真题资料,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

以总成绩的高低顺序,按招聘职位1:1的比例确定参加体检人员名单。体检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体检按《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实施细则(试行)》组织实施,教师职位体检标准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2013年修订)》执行,其他职位参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通用标准》执行。体检在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医院建议复查的考生,在一个月内不能得出合格结论的,视为体检不合格。体检合格者进入考察环节。体检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按总成绩的高低依次递补。

(六)考察

对体检合格者进行考察。考察采用调阅个人档案、提供原单位(学校)鉴定、实地考察等方式,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考察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资格。考察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按总成绩的高低依次递补。

广东教师考试网提供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资讯、真题资料,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第7篇:2014年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招聘99人公告[模版]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年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招聘99人公告

江苏省教师招考是一项测试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是否具有中小学教育要求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性考试。

近几年,江苏省各类教师招聘提供的岗位数基本稳定,但报名人数持续增长,竞争热度不亚于公考。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目前还未实行统考,除南京六城区外,各地大多是由各区县教育局或学校自行组织。为了帮助备战2014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的广大考生更好的应对最难就业季,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会及时为大家发布最新的各地区教师招聘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站。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2005年6号令)、《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办法》(苏办发[2011]46号)和苏州市 委办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苏办发[2011]27号)有关规定,经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 意,苏州市教育局部分直属学校定于2014年3月3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99名。现将《简章》公布如下:

一、招聘范围和对象

凡符合本次公开招聘基本条件及招聘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身体等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

二、招聘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违法犯罪记录,并具有正常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身体条件和招聘岗位所规定的具体资格条件。 (二)2014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苏州市区生源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须具有学士学位); 2.苏州市区生源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师范类大专毕业生; 3.苏州市区生源本科毕业生须具有学士学位,并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或本科阶段学习期间获得校级奖学金三次及以上; 4.苏州市区生源非师范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须具有相应学位),限报三所高职校18个专业课教师岗位(见《2014年苏州市教育局教师招聘岗位简介表》带▲岗位); 5.在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三等奖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须具有学士学位),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不受生源地限制; 6.在校学习期间获得校级奖学金三次及以上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不受生源地限制; 7. 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不受生源地限制: ①本科阶段获得过优秀毕业生称号;②本科阶段学习期间获得校级奖学金三次及以上;③研究生阶段学习期间获得过校级奖学金。

8.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毕业生,不受生源地限制。

(三)在职人员限报部分岗位。学历条件为本科及以下或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为中级及以下的社会在职应聘人员,年龄须在35周岁以下(1978年3月3日 以后出生)并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且户籍须在苏州市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社会在职应聘人员,年龄须在40周岁 以下(1973年3月3日后出生),且户籍须在苏州市。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社会在职应聘人员不受户籍地的限制,年龄须在 45周岁以下(1968年3月3日后出生)。在苏高校学生集体户口不能视作苏州市区户籍。

(四)目前尚未办理就业派遣手续的2013年苏州市区生源的全日制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按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资格条件报考;其他往届毕业生和持 各类成人教育毕业证书应聘的人员按社会在职人员的资格条件报考。2013年7月1日后毕业至今尚未就业的归国留学人员按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资格条件报 考;其他归国留学人员按社会在职人员资格条件报考。

(五)符合政策性安置或照顾条件的报名者(如:夫妻分居两地、父母身边无子女等),不受户籍或生源地的限制。

(六)招聘单位对招聘岗位基本条件和其他资格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七)招聘岗位其他条件中有工作经历要求的,是指截止2014年3月3日前,在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累计工作经历。如2年及以上工作经历要求的, 即起算时间为2012年3月3日前,以此类推。灵活就业、个体经营的人员,也可视为具有工作经历,其工作经历时间自登记灵活就业并审批确认或营业执照颁发 之日算起。在全日制院校就读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视为工作经历。

三、招聘岗位、人数及条件见附表

四、报名方式和注意事项 (一)报名时间和地点

1.报名时间:2014年3月3日8:30——15:30。 2.报名地点: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干将西路288号)。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二)报名程序

1.选择岗位。报名者根据本《简章》公布的招聘岗位及条件选定应聘岗位后,向“现场报名处”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报名处)出示应聘材料的原件(交复印件)。

2.资格初审。经报名处初审,符合规定条件的报名者领取《2014年苏州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现场报名资格审查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1份,将《登记表》中“报名者填写内容”填写完整并加贴照片后交报名处签字(盖章)。

3.验证登记。经初审合格的报名者持《登记表》和应聘材料原件,到人社部门现场设立的“验证登记处”进行验证。验证合格的报名者当场办理登记手续,并将《登记表》(附本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交我局现场设立的“信息录入处”,录入考试相关信息并拍照。 (三)报名注意事项

1.2014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须出示本人①身份证;②学生证;③所在院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毕业 生就业协议书”(空白);④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成绩单及相关获奖证书;⑤应聘岗位所需的其它相关资格证书(件);⑥应届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须提供参加教师 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证明;⑦个人近期同底1寸证件照1张。

2.目前尚未办理就业派遣手续的往届毕业生,须出示本人①身份证;②户籍证明(户口簿);③学历(学位)证书;④所在院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出具的 “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空白);⑤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成绩单及相关获奖证书;⑥应聘岗位所需的其它相关资格证书(件);⑦ 个人近期同底1寸证件照1张。 3.社会在职人员和持各类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证书应聘的人员,须出示本人①身份证;②户籍证明(户口簿);③学历(学位)证书;④应聘岗位所需的其它相关资格证书(件);⑤个人近期同底1寸证件照1张。岗位有工作经历要求的,可以劳动合同或社保缴费清单代为证明。

4. 夫妻两地分居的,另须出示结婚证书和在苏州市市区一方配偶的身份证、户籍证明(户口簿);照顾父母身边无子女的,另须出示父母双方同在苏州市市区的户籍证明(户口簿)和身边无子女的证明。

5.归国留学人员,须出示本人①身份证;②户籍证明(户口簿);③应聘岗位所需的其它相关资格证书(件);④个人近期同底1寸证件照1张;⑤国家教 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尚未取得《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可以先凭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苏州市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出具的《留学人员学 历学位资格验证证明》办理报名手续,待考试、体检、考核后,凭《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办理录取聘用的相关手续。 6.应聘者本人必须到现场报名,不可委托家人或亲友代为报名。

7.本次招聘笔试设开考比例为3:1,岗位开考比例另有要求的除外。每人限报一个岗位。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8、下列人员不得报考:(1)现役军人;(2)在读非应届的普通高校生;(3)被辞退未满5年的原机关、事业身份的工作人员;(4)在国家法定考试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纪律行为人员;(5)法律规定不得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其它情形人员。

9、凡报名者与招聘单位负责人或主管部门直接分管领导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当回避。

10. 报名者须对照本《简章》规定的招聘岗位和招聘条件如实申报,所提供的应聘材料必须齐全且真实有效。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报名者凡有弄虚作假或重复报名等违反本《简章》规定的行为一经查实,随时取消应聘和录取资格,责任由报名者自负。

五、招聘考试

(一)招聘考试分两部分

招聘考试分为笔试、面试两个部分。笔试总分为100分,设60分为合格分数线。面试根据招聘计划数,从笔试合格者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以 3:1的比例确定取得面试资格人选,不足3:1比例的,按实际符合条件人数确定进入面试人选,面试总分为100分,设60分为合格分数线。

招聘考试总分(100%)=笔试(按占比40%计)+面试(按占比60%计)。 (二)领取笔试准考证

报名者经资格审定合格并办理笔试相关手续后,于2014年4月4日(周五)9:00-16:00到苏州市招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劳动路289号)领取笔试准考证,同时交纳笔试费100元/人。 (三)笔试

1. 笔试时间和地点:笔试日期为4月6日(周日),具体时间和地点详见《准考证》。 2. 笔试形式和内容:笔试采取闭卷笔试法。笔试主要内容分公共基础知识(20%)和根据招聘岗位测试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80%)。

3. 笔试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 (四)领取面试资格证

参加笔试的考生可从2014年4月11日(周五)起登录苏州教育网站(网址:http://)查阅成绩及参加面试人员名 单。取得面试资格者于2014年4月14日(周一)到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学士街389号)领取面试资格证,(代领者凭本人身份证、考生身份证和笔试准考 证原件领取,复印无效。)同时交纳面试费100元/人,逾期不予办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五)面试

面试于4月26日-29日间进行,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面试以试讲为主,试讲采取在现行教材中随机抽课的方式,讲一节与应聘专业、层次相一致的15分钟的微型课(或说课)。

三所高职校18个专业课教师岗位面试须增考专业技能测试,试讲与专业技能测试各占50分(专业技能测试设30分为合格分数线,成绩不合格者不计入面试总成绩)。

面试分数以百分制计,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第二位四舍五入。设60分为合格分数线,面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计算总成绩。面试成绩当场公布。如考试总成绩相同的以笔试成绩高者在前。 (六)关于考试费用

根据苏州市物价局、财政局《转发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明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收费政策的复函〉的通知》(苏价费字 [2007]204号、苏财综字[2007]44号)规定,我局直属学校公开考试招录新教师的考试费用包括笔试费100元/人和面试费100元/人两项, 分别由苏州市招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负责组织面试的单位收取。

六、体检

进入体检的人选在面试成绩合格分数线以上人员中按招聘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根据招聘计划人数1:1的比例确定。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招聘岗位条件中对身体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次招聘实行一次性体检,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体检费用由应聘人员自理。

七、资格复查和考核(考察) 招聘单位对通过考试并且体检合格的应聘人员进行聘用考察和资格条件复查,考察和资格条件复查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15日。确因情况特殊,经主管部门批 准可延长至30日。对不符合《简章》规定的本次公开招聘的基本条件及招聘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等资格条件的人员,取消其录取资格。聘用考察(考核)标准参照 苏州市公务员招录考察相关要求进行。

对考察(考核)不合格人员,招聘单位应将不合格的理由书面通知考生。考生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招聘单位提出申请复 核,招聘单位应当接受复核申请,并须30日之内给予书面答复。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自接到复核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招聘单位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经招聘 单位主管部门复核无异议后,报市人社局备案。

在招聘单位申报录取和聘用手续前,因考生体检、考察和资格复查不合格以及因自动放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弃录取资格而出现缺额时,经招聘单位申请,主管部门同意,报市人社 局审批,可在报考同一岗位的人员中按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一次性递补,也可以决定不递补。录用后(录取通知书开出之日起)放弃录用资格的,不 再递补。

八、录取和聘用

各招聘岗位拟录取人员名单,由招聘单位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有关聘用材料经招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苏州市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并办理录取或签约、鉴证的相关手续。对不符合《简章》规定的本次公开招聘的基本条件及招聘岗位所需专业、技能条件等资格条件的人员,取消 其录取资格。

录取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与招聘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协议书》。因应聘人员个人原因逾期未办理录取或签约、鉴证相关手续的,取消其录取资格。 新聘用人员统一实行局管校用的管理模式,自觉服从教师交流安排。大中专应届毕业生试用期为1年,其他人员试用期为6个月。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者,予以定岗定级;考核不合格者解除聘用合同。新聘用人员三年内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者解除聘用合同。

九、纪律与监督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对单位和个人违反招聘规程一经查实 的,按国家、省、市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纪律与监督的有关规定处理。为方便群众和社会监督,杜绝不正之风,特设监督举报电话:6521009

5、 65230640。

十、本《简章》由苏州市教育局负责解释。咨询电话:65224787。 附:2014年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教师岗位简介表.xls

苏州市教育局

二○一四年二月十八日

第8篇:梧州市教育局联合地震局举办市直属中学地震应急预案修编培训班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梧州市教育局联合地震局举办市直属中学地震应急预案修编培训班

作者:桂文

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4年第02期

本刊讯 为进一步加强市教育局直管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水平,梧州市教育局与市地震局协商,联合举办了市直属中学地震应急预案修编骨干培训班,市直属中学分管领导及预案修编骨干等30多名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本次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防震减灾“一法一条例”关于地震应急法的要求,并结合目前该市市直学校地震专项应急预案编制情况,进一步规范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推进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培训内容突出学校特点,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统一了预案编制的基本框架,二是统一了预案编制的原则,三是统一了预案的管理要求,四是统一了预案的形成程序。培训班还开展了互动交流活动,针对学校地震专项应急预案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具体操作性、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第9篇:中共滁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文件

中共滁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文件 滁直工字„2010‟76号

2010年市直党建工作总结

2010年,市直党建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堡垒工程”建设为主抓手,全面推进理论武装工程、强本固基工程、廉洁高效工程、文明和谐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掀起学习沈浩精神的热潮,全面推进市直党的建设,为实现“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和“双超”目标、纵深推进“三大战略”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

一、推进理论武装工程,打牢思想基础

一是认真开展沈浩精神学习教育活动。年初,我委以“学习沈浩精神,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社会民生、机关党建等专题,分别在党委系统、窗口单位、文化旅游系统、城建系统等部门召开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教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干事

创业的热情。3月份,我委专门制定“学习沈浩精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活动方案,通过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召开座谈会,开展征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学习沈浩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市直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提振了爱岗敬业的精神状态。市直各单位普遍把学习沈浩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沈浩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机关作风进一步改进,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

二是抓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员干部职工理论学习。今年一月,我委制定下发了《关于2010年市直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员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的意见》,对全年的学习内容和重点作出安排。市直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上报了学习计划,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增添十七届五中全会学习等内容。为了充分发挥中心组学习秘书在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4月份,我委举办了市直单位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班暨理论武装启动仪式,来自市直100余名党组(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秘书参加了培训,并进行了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中心组学习秘书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推动了各单位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12月份,我委组成四个调研组,对市直四十多家单位中心组学习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市直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党员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的深入开展。

三是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舞市直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大滁城”建设上去,我委坚持把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臵,把学

2 习和遵守《党章》列入党员经常性教育内容,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党性意识和大局意识。今年6月,我委举办干部选拔任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知识竞赛,市直八支代表队参赛。通过竞赛,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的自觉性,推进了市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调动了市直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推进强本固基工程,夯实组织基础

(一)加强领导、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中央、省市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直工委及时进行安排部署,严格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这一目标要求,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利契机,以“学习沈浩精神,提升四项服务,奋力创先争优”为主题,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加强督促检查等方式强力推进。市直工委利用市直“党员之家”网站开设专栏,及时对市直单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宣传报导,发布信息800余条;市直单位共召开各类动员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1200余场次;75个基层组织利用网络或在内部刊物开辟了“创先争优活动”专栏;48个单位党组织出“创先争优活动简报”176期;72个单位党组织与结对共建的社区、村共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170余场次;42个单位党组织采取不同形式进行了创先争优承诺或宣誓;市建委机关党委、市供电公司党委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授予“学沈浩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市地税局、市运管处等10

3 个单位被确定为创先争优活动典型单位。市直单位的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学习宣传沈浩精神、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承诺服务和“建三型机关,做创争表率”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严格标准、规范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一是做好新党员培养和教育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发展党员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和谈话制,认真把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培养、政审、考察、审批、转正等环节,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10月份,我委又举办了一期新发展党员培训班。全年共培训市直入党积极分子480名,新党员200多名。

二是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综合素质。今年4月和9月,我委两次举办市直党务干部培训班,邀请上海和省里专家来滁就加快滁州经济发展、做好基层组织工作等专题进行讲座,提高党务干部培训质量。11月,我委又举办了一期党委、支部书记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异地教学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务干部的理论和业务素质。全年共培训党务干部300多名。

(三)夯实基础、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市直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做好市直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加强督促和指导,全年共有4个党委、85个党(总)支部进行了换届。严格执行党务公开制度,8月份,省直工委调研组来我市开展党务公开调研工作,对我市党务公开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

4 党建工作的一个新领域,11月份,我委召开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帮助指导和强化非公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了非公企业健康发展。为了加强各单位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和重视,9月份,召开了市直工委与市直单位第二次党建工作联席会,交流和通报了党建工作情况。10月份,召开了全市机关党建工作交流会,对如何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此外,还进一步完善市直党员信息库建设,市直所有基层党组织全部建立信息库,所有党员全部进库,达标率100%。

二是不断强化“堡垒工程”建设。年初,我委修订完善了《市直堡垒工程考评细则》,进一步细化市直党建目标责任制,提出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新目标。为了推动市直“堡垒工程”建设,我委通过召开市直基层党组织“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启动仪式和“堡垒工程”建设调研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市直党组织加强“堡垒工程”建设的意识和水平。今年3月,对市直800多个党支部和15000多名党员“双评”(民主评议党支部和党员)工作进行了通报,合格率达99%。

三是认真抓好“三会一课”制度。年初我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单位基层党组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的具体要求。七一前夕,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市直各单位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年底又抽调人员对市直党组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进行了专项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市直各单位党组织都能按照要求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支部以上党员干部上党课400多场次,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上党课200多场次。

5 四是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为进一步拓展新形势下做好机关党建工作,今年我委继续抓好市直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10月份,我委与琅琊区委组织部共同举办了市直基层党组织和琅琊区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推进会。截至12月,市直共有96个基层党组织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活力,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提升了机关效能。

五是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七一前夕,市直工委召开了市直建党89周年暨“学习沈浩精神,奋力创先争优”纪念大会,对市直51个标兵党支部和51个“大滁城”建设党员标兵进行了表彰。与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滁州报社等媒体联合开设“共产党员风采录”,对标兵党支部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市直各级党组织评比表彰了先进基层党组织153个、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356名,进一步推进了学先进、树典型宣传教育活动。

六是推进党内激励关怀机制。市直各单位党组织采取不同的形式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弱病残党员进行慰问,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全年市直各级党组织共计送慰问金26万余元,粮油约8000公斤,慰问生活困难党员500余名。七一期间我委还召开市直单位老党务工作者座谈会,激励他们坚定信念,为党做更多的贡献。

三、推进廉洁高效工程,强化作风效能建设

(一)围绕市委要求,积极推进市直单位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会议精神,强化工作责任。3月份,召开了市直纪检工作会议暨“廉洁高效工程”启动仪式,

6 贯彻落实市纪委四届六次全会和市效能建设大会精神,总结2009市直纪检工作,部署2010纪检工作。会上,工委与市直有关单位签订了2010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书。

二是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百千万工程”。为了加大反腐倡廉教育的力度,今年4月份,市直工委举办了百名党员廉政建设专题辅导讲座,邀请市纪委领导,为市直300余名党务干部作廉政知识辅导讲座。6月份,组织千名市直党员干部到市清流监狱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进行警示教育。9月份,开展了万名党员干部党规条纪知识测试,参考率为在职党员的99.5%,合格率100%。“百千万工程”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市直党风廉政建设。

三是积极做好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建设。今年4月,在市直单位确定了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等11家单位作为廉政文化建设进机关示范点,并配合市纪委宣教室进行了验收检查。8月份,在市工商局召开市直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建设现场观摩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二)围绕市直有关单位效能考评工作,积极推进作风效能建设

一是推进市直机关所属二级机构和事关民生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作风效能建设。根据市效能办的安排,我委承担23家市直机关所属二级机构和事关民生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效能督查和考核工作。一年来,我们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常抓不懈。年初,我委进一步制定完善了《2010年滁州市市直机关所属二级机构和事关民生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将23家市直机关所属二级机构和事

7 关民生的企事业单位列入2010绩效考评单位。通过工作促进会、明查暗访、电话督办、网络跟踪督查平台等多种方式,对23家单位的效能建设情况进行督查。11月份,对23家单位下发了年终自查通知,并制作了群众公认度测评表、制度创新情况考核表等表格,认真开展201023家单位效能考核的准备工作和目标任务完成的考核工作。

二是开展市直单位“治庸、防腐、提速、增效”创先争优当先锋活动。为了改进市直单位作风效能,8月下旬,我委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市直单位基层党组织中开展“治庸、防腐、提速、增效”活动的意见》,市直各单位积极响应并认真组织实施。11月份,我委召开市直单位“治庸、防腐、提速、增效” 创先争优当先锋活动总结表彰暨“学习沈浩精神,为滁州跨越发展作贡献”演讲报告会,对市直26家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进一步促进了市直广大党员干部转变观念、优化服务、改进作风、提高效能。

四、推进文明和谐工程,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 一是开展共产党员志愿者活动。按照市文明委的统一部署,我委对市直5000余名共产党员志愿者进行了重新注册登记。市直各级党组织按照市直工委的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奉献日”活动。有的单位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扶贫点和工作联系点,访贫问苦;有的开展义务劳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有的走上街头,开展便民服务活动等等。今年我委共集中组织市直党员志愿者4000人次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市直共有7000多名党员参加了“党员奉献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党员形象进一步展

8 现,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举办市直第四届运动会。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十五周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市直工委牵头举办了“市直第四届运动会”。本次运动会共设10个大项,87个小项,有44个代表团、176个运动队、1400名运动员参加,是市直历届运动会中比赛项目数、参赛代表团数、代表队数、参赛人员数最多的一届。运动会从筹备到结束,历时5个多月,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市直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赞同。

三是群团工作丰富多彩。市直机关工会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今年新建工会组织4个,发展新会员181人。通过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爱心救助、举办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形式,活跃干部职工文化生活,激发广大职工为大滁城建设做贡献热情。9月份,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市直机关职工计算机技能比赛,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水平。市直关工委和市直妇工委继续关心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成长,加强对市直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了“爱心妈妈”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今年市直关工委受到了市关工委的表彰。

五、推进素质提升工程,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意见》。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意见》是指导我市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市直工委结合市直党建工作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并以市委办公室以文件形式转发,对市直党建工作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等提出

9 明确要求。今年9月,市委副书记张裕发同志在省《七月风》杂志发表《抓党建促效能,不断提高执行力》文章,对市直党建给予了肯定。

二是强化自身建设。市直工委编印了以市委、市政府60项重点工程、十二项决策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手册》,通过基层党组织发放到市直广大党员干部的手中。年初在市直党的工作会议暨“素质提升工程”启动仪式上,市直工委为市直党组织代表赠送了《学习手册》和学习光盘等资料,市直党员代表发出倡议书,号召市直广大党员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认真开展“四比一争”争创活动,自我加压,拉升标杆,创先争优。

三是发挥市直党建宣传阵地作用。今年市直工委新开设了滁州市直“党员之家”独立门户网站,增加了创先争优等版面,与原先市直先锋网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信息更加通畅。同时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信息员队伍,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和使用效率。全年共编印《市直党建》四期,围绕学习沈浩精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效能建设等中心工作,开设专栏宣传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宣传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

六、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完成交办任务 一是认真做好“门前三包”督查工作。为进一步落实“五城联创”工作的目标任务,推动滁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根据市文明委的工作要求,我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沿街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门前三包”的工作方案》,8月下旬召开沿街单位“门前三包”工作会议,与市直80多家单位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各自具体任务,并成立五个督

10 查组,每周开展一次巡查。经过努力,各单位基本上都能按“门前三包”要求进行落实,沿街门点干净整洁,绿化较好,车辆摆放整齐,无乱堆乱贴现象,“门前三包”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我市文明创建工作。

二是积极开展帮办服务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百名干部帮百企”的部署,我委积极与所帮扶的三家企业联系,针对帮扶企业存在的困难,制定相应具体帮扶措施,成功协调两家企业申请科技创新成品,使企业享受到了软件退税方面优惠政策;促成滁州学院计算机系与帮扶企业合作;圆满地为帮扶企业搬迁选择地址等,受到帮扶中心和帮扶企业的好评。

三是积极完成拆迁任务。5月中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委克服人少事多的实际困难,服务大局,积极支持“大滁城”建设,抽调3名工作人员离岗专门负责水泥厂17组地块68户的拆迁工作。经过辛苦工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8月底,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拆迁任务,受到“大滁办”和琅琊区的好评。

四是认真开展 “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按照市委千名干部进社区、“三民”工程大走访、创先争优促发展活动要求,从9月27日开始,深入琅琊区扬子街道高桥社区开展走访慰问、座谈调研等活动。针对群众关注的“大滁城”建设和民生工程开展情况广泛听取民意,进行认真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市直工委机关支部与高桥社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和承诺活动,强化支部建设,帮助社区整治环境卫生,慰问社区困难党员和群众,送去慰问金3000多元,共同提高支部活力,为创先争优活动和滁州发展

11 建设贡献力量。

五是圆满完成第三届农歌会票务和接待工作。根据第三届中国农民歌会组委会的安排,市直工委负责11家宾馆1200多名嘉宾和演员食宿接待及开幕式3000名观众实名登记和票务发放工作。经过周密的部署和细致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歌会组委会的表彰。

中共滁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2010年12月28日

主题词:党建工作 总结 计划

抄送:市委,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

中共滁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2010年12月28日印发

(共印150份 )

上一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孔乙己教案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