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信息技术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州市信息技术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 要:城管执法信息化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管理整合数字资源,规划流程管理,以构建城市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目前,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成效,构建起了城管基础网络平台和城管信息资源库,执法信息化应用中的亮点也逐步凸显。广州市打造信息化、数字化的城管执法体系,以形成“智慧城管执法”基础构架,以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推动广州市城管执法进一步实现公正、文明、高效为目标,服务城市管理,力求在深化城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上实现新突破。但是,在广州数字化城市综合执法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如城管综合执法体制不顺、执法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信息化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城管执法信息化;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

1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信息基础设施初具成效

1.1.1 城管基础网络平台

广州市城市管理基础网络平台包括广域专网和局域网两级平台,其中,广域专网是依托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构建而成,目前主要为数字城管系统提供支撑服务,城管广域专网平台,实现了市城管局与一圈层各城管局的互联互通,并将逐步向二、三圈层各区(市)县城管局延伸、覆盖;市、区两级都已建成内部局域网络平台,为应用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同时,通过城管网络与公安视频监控平台、市政务呼叫中心、GIS管理和服务平台等资源实现了对接和资源共享。

1.1.2 城管信息资源库

建立了广州市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市、区共享数字城管核心数据库;道路桥梁管理方面,已经开始从桥梁数据资源库建设逐渐向城市道路数据库扩展;城管门户网站数据库也在信息发布、在线服务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1.2 执法信息化应用亮点初现

1.2.1 广州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

数字城管系统在市、区两级系统应用软件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统一物理平台、逻辑分级的应用模式,市、区共享一套核心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提高了系统的规范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了监管分离,统一建设,分级管理,市、区协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1.2.2 城管局门户网站

广州市城管局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和市信息办的要求,对城管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一是补充和完善了政务公开的内容,二是突出为民服务的政府网站宗旨,三是提高了公众参与的能力,达到了宣传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管形象的目的。

1.3 区县城管局执法信息化应用快速推进

1.3.1 圈层数字化城管建设和应用

目前在市级和一圈层区域实现数字化城管全覆盖,在数字城管的平台上率先实现城管车辆数字化管理(主要包括城管车辆GPS管理系统、车辆油耗监测管理系统)和垃圾压缩站监控系统。

1.3.2 二三圈层数字化城管建设和应用

二圈层各区市县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纳入目标任务,明确了组织机构,建设资金已落实,其中,温江区已经进入系统安装、调试阶段,其他区进入设备采购阶段。二圈层数字城管平台的建成将实现中心城区、近郊区数字化城管一体化。在未来几年内,广州市三圈层的区(市)县城管也将纳入这个管理网络,从而在全域广州范围将实现数字化城管全覆盖。

2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1 执法信息化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城管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真正身体力行去应用的少。

2.2 统筹规划需要加强

市、区两级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化规划相对薄弱的问题,对城管系统的各级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行动计划,致使一些已建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益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难以争取国家、地方财政的支持,致使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2.3 城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不足

目前城管局多数行业管理处室和局属单位仍没用建立起相应的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行业管理仍然处在手工、单机处理模式阶段;没用服务于全市城管系统的统一协同办公平台,难以满足当前和今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也无法向区县有效的延伸、共享;已经建成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资源还没有用足用够和充分拓展延伸。

2.4 执法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市、区两级城管信息化建设都已全面开展,但受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所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二、三圈层城管与市局和中心城区城管局的信息化意识、基础和应用能力及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基层城管执法信息化还有待加强,基层城管执法队伍的信息化设备配置不足,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实时传输设备,如相关视频设备、执法通、带执法监控平台的机动车等。

2.5 城管综合执法体制不顺

体制问题是制约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广州市城管综合执法存在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缺乏上级统筹协调机制。目前中国的城市管理与其它管理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缺乏上级统筹协调。城市中设有城管部门,但上至省、国家却没有城管部门,城高管理部门得不到上级部门的统筹和指导,体制上存在不顺现象。广州市内区城管执法建设不太统一,市原有城管委、城管综合执行局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开始合并,有的区最就是城管理与城管执法合在一起(白云区),与现在市的发展思路比较一致。有的區进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行一个信息平台、一支执法队伍(荔湾区),与市城管存在体制上的不一致,市城管综合执法与荔湾区城管难于对接。

3 构建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 体系

3.1 总体框架

城管执法信息化以服务城市管理为目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规范标准、组织管理、资金和人才为保障,推进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广州市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总体框架构成可概括为“1312”,即:一个目标、三个层次、十二个工程构成,即以提升城市管理能效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分三个层次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十二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来落实规划、实现目标。框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改变而适当调整变化,在总体框架指导下,各部门结合业务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2 信息化体系

以城市管理业务流、信息流为核心,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优化业务流程,整合数据资源,形成两级平台、三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体系,即 “233”体系。“两级平台”是在市和区(县)建立两级信息化应用平台,“三级管理”是以市级为中心,实现市、区(县)和街道(街道)三级协同管理;

“三级网络”是依托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建立连接市、区(县)、街道(乡镇)的三级信息网络,完成城管数据信息的快速交换和处理反馈,保证管理到位、执行快捷。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体系,如图2所示。

4 广州市城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4.1 推进城管执法信息化规范建设

进一步理顺市、区、镇(街)城管体制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城管队伍素质,对各级城管队伍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引进第三方法律机构对城管绩效评估,特别是对城管执法的各个环节、程序、适用法律和工作效率等进行评估。

在对城管事件采集录入情况的基础上,对重点道路的流动摊贩、夜间大排档、市政设施、环卫设施等全市基础设施资料进行详实的调查摸底和上图入库,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数据基础。

4.2 夯实城管执法信息化装备配备

行政执法需要现代化科技手段来保障。信息化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各城管执法队伍在开展行政执法中的调查取证能力,提高执法效能。城市管理工作涵盖面广,对象复杂,而相对的,如果城管执法装备不能适应当前城市管理的需要,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制約了查处各类行政违法案件的及时性,客观上增加了收集证据的难度,同时,通过现代化住处技术设备,能更好的监督执法过程,使执法更加规范公正。

4.3 推进城管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正逐步成为我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应用开发越深,解决的问题就越多,作用就越大。城管系统需要科学规划城管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在线审批、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深度,提高城管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扩大信息渠道,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4.4 构建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业务平台

具体建设内容:一是建设综合执法统一业务系统。市、区、街各级执法部门的所有案件查处、审理和督办在系统进行登记管理,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系统设定的案件处理流程,实现从立案受理、调查取证、案件审批、执法文书打印、处罚处理、强制执行和结案归档等全过程的网上办理,增强执法透明度,提升规范化执法水平,提高办案效率。二是建设移动执法系统(执法通)。面向基层综合执法队执法人员,基于智能移动手持终端(PDA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发实现信息查询、巡查上报、证据采集、案件处理、GPS定位、对讲通信和地图导航等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执法现场处置效率和紧急响应能力。三是建设综合评价系统。在综合执法工作的量化考核模型基础上建设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各级单位和个人的量化考核,建立以综合评价为内容的量化考评体系。四是建设辅助支持系统。实现文书法规信息管理以及配套的系统管理模块。

4.5 开发民生服务城管APP软件

方便市民及时掌握公园、广场、绿道、公厕等信息,政府与公民协同共治,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参考文献:

[1] 谢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困境和出路——以广州城管建设为

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

[2] 张菊梅.以大部制改革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基于广州城市建设

管理监控指挥中心的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13(2).

[3] 池朝兴.城市管理使城市更加美好——广州市城管委城市管理转型

升级城市[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3).

作者:王磊

第2篇: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的演变

摘 要:基于广州市2007-2017年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标准差椭圆与核密度分析对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与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007-2017年,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程度偏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平均中心分布在天河区内;集聚区大致呈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集聚态势明显,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空间分布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演变过程,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格局由单核向多中心结构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广州市

0 引言

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促进广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广州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东南沿海城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新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产业在城市空间的演化进程。了解转型时期的大城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已对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发展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高新電子信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的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文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对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度指数(G)是测算研究对象在一定区域内集中程度的指标,本文利用其研究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在广州市域范围内的集中分布程度,公式如下:

G=∑11i=1XiT2

式中,G为行业地理集中度指数;Xi为第i个研究单元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数量;T 为所有研究单元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数量总和。其取值范围为0~100,G 值越接近100, 说明行业空间布局越集中;反之,G 值越小,行业空间布局就越分散。

1.1.2 标准差椭圆分析

标准差椭圆分析是一种可以概括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的方法,包括中心趋势、离散趋势和方向趋势,由中心点、长轴、短轴和方位角等要素构成。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可以定量描述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布走向的宏观变化。

1.1.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一种可以反映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上分散与集聚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点数据的空间集聚分析,本文应用核密度分析从微观上刻画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高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情况和空间演变趋势。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收集了2007-2017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名录下的电子信息类企业的数据信息,数据来源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公开发布的官方数据。通过对官网下载的电子信息类企业数据进行整理,最终得出广州市2007年企业有1680家,2013年4337家,2017年6125家。同时,对企业的地址信息进行人工校对,借助谷歌地理信息系统确定企业的地理坐标,并利用ArcGIS10.2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属性数据库。

2 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

2.1 高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整体特征

广州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前列,但由于各行政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和工业基础不同,各区的产业经济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主导产业也有所差异。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较小(如图1),集聚程度偏低,地理集中度指数在2007-2017年的变化不大,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其空间分布的集中趋势增强。

2.2 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宏观变化

以标准差椭圆分析为工具的宏观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具有向心性,呈现明显的集聚趋势,且在2007—2017年间其宏观集聚特征较为稳定,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从平均中心分布来看,2007-2017年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平均中心变动范围在113.37°E~113.38°E,23.13°N~23.14°N之间,其平均中心分布在天河区内,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说明市域范围内西南方向的城市产业集聚不断加强。2007-2013年,在主轴和辅轴方向上均呈极化态势;而2013-2017年,在主轴和辅轴方向上则均呈扩散态势;2007-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上呈集聚态势。从分布上看,集聚区大致呈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2007-2017年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标准差椭圆主要涵盖了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以及黄埔区、番禺区、白云区的部分区域,基本上覆盖了广州市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2.3 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微观变化

以核密度为工具的微观分析结果显示,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在中心城区(包括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和黄埔区)以及白云区、番禺区成片集聚,在外围区域点状分布。在2007-2017年间,其集聚中心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已有的集聚中心的集聚水平也有所提高,表明该产业正在加速空间布局的优化。总体来看,天河区和黄埔区一直是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集聚区,企业密度远高于其他区。2007年,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海珠区和番禺区是主要集聚区,在白云区和南沙区形成次级集聚区,在天河区和黄埔区形成两个高密度集聚中心;2013年,企业由已有的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海珠区和番禺区依旧是高密度集聚区,番禺区集聚区的核密度值显著提高,花都区新增3个次级集聚区,南沙区集聚区有所扩大,而白云区与中心城区高密度集聚区开始连为一体,形成连片分布的格局;2017年,广州市的高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心进一步集聚,番禺区也与中心城区连为一体,中心城区与白云区、番禺区形成了连片密集分布区,南沙区集聚区进一步扩大,而花都区形成单一集聚核心。

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受到行业特性的影响,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城市内的电子信息行业会呈现出扩散与集聚的双重特征,其中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技术型电子信息企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集聚特征。2007—2017年广州市高新电子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聚-分散-集聚”演变过程,其集聚格局由单核向多中心结构发展,但增城区和从化区一直没有形成核心集聚区,处于零散分布状态,两区的高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密度低。

3 结论和建议

本文选取了选取2007、2013、2017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名录下的电子信息类企业,采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测度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程度,运用标准差椭圆与核密度分析来刻画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以下几点:

(1)從地理集中度指数来看,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存在集聚效应但不明显,其集聚度偏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其空间分布的集中趋势增强。

(2)从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来看,2007-2017年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平均中心基本在天河区内,变动范围在113.37°E~113.38°E,23.13°N~23.14°N之间,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大致呈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集聚态势明显。

(3)从空间布局演变趋势来看,整体表现出向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城等地集聚。其中,2007年,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番禺区;到2013年,中心城区(包括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和海珠区)与白云区连为一体并形成高密度集聚区,花都区新增3个次级集聚中心;2017年,中心城区与白云区、番禺区形成了连片密集分布区,南沙区和花都区形成单一集聚核心,产业布局整体向南拓展,集聚格局由单核向多中心发展。

广州市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对于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与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环境,为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2)加大研发经费与人才培育的投入,提高研发效率,促进地方产学研合作。

(3)加大对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提前做好产业布局规划与制度支持,加快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与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余颖,刘青,李贵才,等.深圳高新电子信息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03):557-567.

[2]林耿,李冬环.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背景和前景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02):36-37.

[3]邝国良,曾铁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技术扩散与政策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8,(06):151-152.

[4]易卫华,涂成林.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综合分析——以广州为例[J].企业活力,2008,(02):52-53.

[5]张丽坤.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唐雪萍.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及财政政策支持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

[7]高雁鹏,王晓萌,杜佳,等.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演变过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6):585-591.

[8]王远飞,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余颖,刘青,李贵才,等.深圳高新电子信息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03):557-567.

[10]卢明华,李丽.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2012,31(10):1861-1871.

作者:邱玉燕

第3篇: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信息法的广州市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生态足迹法和生态信息法分别广泛应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有序性评价。由于广州市的发展对中国其他城市具有借鉴作用,因此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法和生态信息法分别对广州市1995-2013年期间可持续性的外部维度和内部维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可持续性外部维度来说广州市的消费是不可持续的,1995-2013年广州市生态足迹分为三个阶段:平稳增加阶段、加速上升阶段和稳定阶段。从可持续性内部维度来说,1995-2013年广州市能源与物质消费网络结构的有序性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后平稳的过程,整个消费网络结构的有序性或效率降低,更多的资源消耗在资源传输过程中。通过对比广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消费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人口数量的关系,可以发现人口的急剧变化导致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加和城市消费网络结构有序性降低,人口是影响城市可持续性的根本因素之一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信息法;信息熵;可持续发展;

The sustainable research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based approach in Guangzhou

Wang Xinghui1, Long Yan1

(1.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onoli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一、引言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使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使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1972年布伦兰特等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就是为应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出来的。目前,对可持续性这一概念的表述有多种多样,但是应用最广泛的还是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即生态系统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为人类提供消费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服务[1]。

随着研究人员对这一概念的不断探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逐渐从定性框架[2-3]转为定量计算[4-5]。对于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其侧重点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6]:对于某一个系统而言,一方面是研究资源的数量和效率等可持续性的外部维度,本质上是从经济社会消费或生产的角度出发探讨存量和流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生态足迹法、能值分析法、火用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等[7-10];另一方面是探究系统在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等可持续性的内部维度,主要有生态信息法,本质上是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探究系统级别的信息熵问题[11-12]。

在以往的研究当中,生态信息法主要用于能量流或物质流网络结构的稳定性或弹性分析,无法有针对性地同时对能量流网络和物质流网络进行研究[13]。而生态足迹方法能够将能量和物质消费转化为相应的生产性土地。过往的研究都单纯地研究城市消费的外部维度或内部维度,未曾有从两个维度同时出发的相关研究。

因鉴于此,本文结合生态信息方法和生态足迹方法,以广州市为例,将能量流与物质流转化为生产性土地,以生产性土地为统一标准,同时探究系统可持续性的内部维度和外部维度,研究广州市可持续性的特性及产生的原因。本文选取广州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广州市“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构建清洁高效安全能源报账体系”、“完善人口战略,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目标,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广州的城市发展对国内城市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探究它的发展特性能够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模型与方法

1.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评估方法,其本质是探究自然资源中流量与存量之间的关系。对某一个地区来说,本地区消耗的资源大于生产的资源,则认为这种消耗方式会影响未来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即该地区的消耗减少了自然资源的存量。通过测算经济社会中消费品所需要的生态支撑并与某地区实际的生态支撑作对比,判断该国家或地区为生态平衡、生態赤字或是生态盈余[14-15]。

生态足迹方法主要涉及6个假设[16],在6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延伸出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等三个重要概念。生产性土地分为6类,分别是:耕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化石能源用地和林地,这6类土地基本囊括了人类消费品的来源。均衡因子作用是将不同类型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折算;而产量因子是将各区域产量调整为世界平均产量。虽然这两个概念的出现引起了巨大的争议[17-18],但是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细节上的特性会有所损失和欠缺,但是却为标准化处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得可持续性有了客观标准且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性可化为统一单位进行对比。

生态足迹计算公式如下:

(1)

(2)

式中, 为总生态足迹; 为人口数; 为人均生态足迹; 为所消费的商品与投入类型; 为人均 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 为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为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

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

(3)

其中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 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 为均衡因子; 为产量因子.

生态足迹方法能够判断整个城市对能源与物质的消耗与城市行政区域内所能提供的能源与物质的供应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足迹法无法探究整个城市消费的内部情况,对于城市内部消费的细节刻画需要其他方法的辅助。在生态足迹计算原理的基础上构建能源与物质传输消费网络图,并在网络图的基础上利用生态信息法研究整个系统的有序性、稳定性,并探究影响有序性的内部原因。

2.生态信息法

生态信息法是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与信息理论的结合。1976年Patten首次发表了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的相关论文[19],引起了生态学界的关注并迅速成为生态学界主流的分析方法。Ulanowicz等人在信息论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网络分析法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上升性进行了研究[11,20]。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信息法不仅仅运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分析经济系统的一些现象[12,13]。

生态信息法主要是利用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网络结构探究系统的稳定性和上升性,是研究系统内部维度的重要方法。整个体系内部主要包含有总系统吞吐量、信息熵、平均互信息、条件熵等概念。

总系统吞吐量是系统网络内部节点与节点之间流量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一个系统网络的总量特征。将系统网络节点 到节点 的流量定义为 ;从节点 出发的所有流流量总和为 ;进入节点 的所有流流量之和为 ;因为总系统吞吐量是内部节点间流量的总和,因此 。

信息熵、平均互信息和条件熵等概念源于信息理论。对于网络中的某a个输出流的节点 和具有b个输入流的节点 ,平均信息熵为 ,其中 表示节点 的第 个输出流, 表示第 个输出流出现的概率, 表示常数。平均信息熵反映的是 节点中每个流向出现的平均信息量,即关于节点 的先验不确定性。对于有多个节点 和节点 组成的网络来说平均信息熵 反映的是网络自组织的容量。

对于 的第 流出方向流入到 节点的第 流入方向内是统计依赖关系,也就是在 节点第 流入方向接收到流后关于 节点第 流出流的后验概率为 ,因此对节点 的后验熵为 ,再对 进行统计平均可得到关于 的条件熵为 。对某个多节点网络来说条件熵反映的是网络中无序部分,是获取信息之后残余的不确定度。

根据Rutledge[21]等人的研究平均信息熵能够分解成两部分的和,即信息熵等于条件熵和平均互信息之和,因此平均互信息可以表示为:

因此平均互信息 表示 接收到流之后获得的关于 的平均信息量。对于某个系统来说平均互信息量化的是整个系统的有序和效率的部分,反映系统中接收到的信息所消除的不确定度,因此平均互信息的提升是整个系统效率和有序度提升的一个指标。

由于实际系统中获取概率比较困难,Ulanowicz等人在流网络中进行了部分创造性处理[20],即假设 , , ,因此可得到关于系统中各支流的概率,从而得到信息熵、条件熵和平均互信息,为了简化起见,信息熵、条件熵和平均互信息分别采用 、 和 表示:

, , (4)

生态信息法是建立在网络结构的基础之上,该方法实质上是提供了一种探究网络结构稳定性和有序性的数学模型。利用生态信息法一方面可以从网络结构上直观地了解网络结构物质流、能量流细节,另一方面通过数学模型可以探究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无序性。因此生态信息法是从内部了解网络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网络结构

城市的消耗主要包括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传输资源、消耗资源、排放废料这几个过程。首先,广州市从环境中获取相应的能源与物质资源,然后将资源直接传输至能源转换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活消费等部门;而传输至能源转换部门的能源与物质资源经过转化之后再次传输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活消费等部门。其中箭头表示能源与物质传输方向;环境部门表示自然资源消费的总和;第一产业表示农林牧渔业的能源与物质消费总和;第二产业表示工业和建筑业的能源与物质消费总和;第三产业表示交通运输、仓储、餐饮批发等行业的能源与物质消费总和;生活消费包含城镇与农村的能源与物质消费总和。

本文根据上述关系和方法,并结合历年统计年鉴[23]制作出了广州市2013年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图,如图1所示。图中的数据表示资源量,该资源量数据是在广州市物质消费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得来,物质消费数据主要包括粮食、油料、糖类、蔬菜、水果、木材、肉类、奶类、禽类、水产品等,能源消费数据主要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热力、电力等。此处能源与物质可以采用统一单位的原因就是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将能源与物质转化为以生产性土地衡量的量,称之为全球均衡面积(Gha)。

从图1可以看出广州市能源转换部门从自然资源中获取了1.0791Gha的资源量,因此可类推第一、第二、第三、生活消费等部门分别获得相应的资源量。根据式(4)可计算出整个网络的平均互信息和条件熵:由 =5.799Gha,则分别得出 =1.2732, =0.5428。

图1 广州市2013年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图

四、数据分析

根据《广州统计年鉴》所搜集到的物质和能源数据,通过生态足迹方法可计算得到1995-2013年期间广州市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情况,如图2所示。对于广州市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可按照六类土地生产面积分别展示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图3)。对图3中所示的六类土地生产面积进行加权,即得到图2中所示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曲线,其表示广州市在对应年份内所消耗的物质、能源折算成生产性土地面积的结果。同样,图2中的生态承载力曲线也可由图4所示的广州市六类生产土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计算得到。该曲线表示广州市对应年份内所能提供的资源。

由图2可知,广州市从1995年到2013年间人均消费生态足迹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整个广州社会的资源消费量远远大于广州行政区域内所能提供的资源量。1995-2013年期间,广州市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2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人均消费生态足迹平稳增加;2002-2011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人均消费生态足迹加速上升;2011-2013年为第三阶段,此阶段人均消费生态足迹趋于平稳或略有回落。与此相对应的19年时间内人均生态承载力几乎没有变化。

广州市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2.0581Gha增加到2013年的4.2353Gha,19年间人均消耗增长了两倍,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化石能源消耗引起生态足迹的增长。如图3所示,广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耕地;另一部分是化石能源用地,其中化石能源用地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可以发现化石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也呈现出三阶段变化特征,因此广州市人均消费生态足迹的三阶段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化石能源消费生态足迹的变化。而导致化石能源消耗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19年的时间里广州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急速发展,2013年期间,广州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到了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6.8%。因此为了减少化石能源消费足迹,需要从这两个产业上进行政策突破。

反观广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5年到2013年几乎没有变化,变化的量级相比于生态足迹的量级几乎可以忽略。19年间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无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图5展示了人口增长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建筑用地供应急剧增加。从图4中可以看出广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主要由建筑用地和耕地两方面组成,而建筑用地占了最主要的地位。因此建筑用地的增加是导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此处也可看出生态足迹方法在各类生产性土地的转换过程中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图2 1995-2013年广州市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

图3 1995-2013年广州市六类生产性土地表示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

图4 1995-2013年广州市六类生产土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

图5 1995-2013年广州市人口变化

资料来源:《广州统计年鉴》,1995-2013年

从广州市常住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来看(如图5所示),2005-2013年期间广州市人口变化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平稳变化期,加速上升期和稳定期三个时期,1995-2004年为平稳发展期,2004-2010年为加速上升期,2010-2013年为稳定期,其时间点基本与广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三个阶段基本吻合,即人口急剧增加的时间也与人均生态足迹的时间重合。人口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广州的经济飞速发展引起的人口迁徙[22]。

综合图2、图3、图4、图5的結果可以发现人口变化、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和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通过SPSS软件相关性分析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9,说明人口变化与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从整个城市可持续性的外部特性来说广州市从1995-2013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提供的生态承载力不足以支撑整个广州市内的消费。而广州市内消费最大的部分是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生态足迹。人口变化与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强相关性显示人口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人口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人均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增加,也即人口的增加可能导致城市系统内部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

以上分析是根据生态足迹法从可持续性的外部维度来研究的。若考虑可持续性的内部维度,可应用生态信息法,在构建历年广州市城市消费网络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广州市各部门间能源物质传输网络的平均互信息量和条件熵从1995年至2013年之间的变化情况曲线(如图6所示)。如前所述,平均互信息量反映的是網络结构的有序部分,而条件熵反映的是网络结构的无序部分,两者之和即为信息熵。从图6中可以看出,1995-2013年期间,广州市各部门间能源物质传输网络的平均互信息量也分为三阶段,1995-2004年平均互信息量增加,2004-2010年平均互信息量急剧减少,2010-2013年平均互信息量趋于稳定。从整个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结构来说,其有序性也分为三阶段:上升期、急剧下降期和平稳期。从结果上来说2013年的有序度低于1995年的有序度,有序度的减少意味着系统内部损耗的增加,19年的发展中虽然有序度曾经有升有降,但是从研究的初始年份到终止年份广州市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结构的效率是降低的。对比图5发现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结构的三阶段变化与人口的三阶段变化时间点基本一致:第一阶段为人口的有序变化与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系统有序度的增加;第二阶段为人口的急剧增加与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系统有序度的急剧减少;第三阶段为人口的平稳与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系统有序度的平稳。利用SPSS软件人口变化与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系统有序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其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9,说明人口变化与物质传输网络系统有序性有很强的相关性。人口数量的变化是能源与物质传输网络系统有序性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图6 1995-2013年广州市部门间能源物质传输网络平均互信息量和条件熵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1995-2013年期间,广州市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总体呈增加趋势,且远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说明从可持续性外部维度来说,广州市的消费是不可持续的。此外,从整个城市消费系统网络结构这一内部维度来说,从1995-2013年广州市消费系统网络结构有序性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表明整个广州市的内部损耗是先减少后增加的,但2013年的有序性明显低于1995年的有序性,因此从初始点与终止点的角度广州市的内部损耗是增加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增加从可持续性的外部维度说明了城市内部损耗的增加,而城市消费系统结构有序性的减少从可持续性的内部维度说明了城市内部损耗的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广州市的内部损耗一直在增加,从人均生态足迹、系统有序性与人口变化的现象来看,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了系统内部损耗的增加,因此人口是影响城市可持续性的最根本因素之一。

为了保证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尽量减少广州市的生态足迹。在广州市整个社会消费中,能源消费引起的生态足迹占了最大的比例,而与此相对应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最主要的耗能产业。因此,可从第二、第三产业着手,引导第二、第三产业积极进行节能减排,从转换和运输两个角度提升整体能源效率,同时在能源利用上鼓励使用生物质、风能等新能源。

2. 积极增加广州市的生态承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从增加林木面积、增加耕地面积等,引导市民增加广州市的绿化率,同时更加科学地利用现有的经济林地。

3. 提升广州市消费网络结构的有序性。一方面提升整个城市输运效率,减少整个城市在输运角度的损耗,可以从输运智能化、路线规划选择、能源种类等角度出发设计输运系统;第二方面提升转化效率,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损耗,特别是对于能源方面的效率转化,加大研发投入从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两类能源形式的角度提升转化效率,减少能源损耗。

4.研究城区最适人口和区域人口密度分布。这是能否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一项关键的步骤,人口的变化直接关乎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以上建议与广州市“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人口战略,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表层的能源、物质问题,其最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人,在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除了需要协同物质流、能量流等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人口流这一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并制订适合的政策。从可持续外部维度和内部维度的研究角度表明广州市的“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人口战略,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是契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Our Common Future[J]. Oup Catalogue, 1987, 78(1):53-78.

[2] Zhou D, Lin Z, Liu L, et al. Assessing secondary soil salinization risk based on the PSR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28(20):642-654.

[3] Ekins P, Simon S, Deutsch L, et al. A framework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critical natural capital and strong sustainabilit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 44(2–3):165-185.

[4]Zhang L X, Pang M Y, Wang C B. Emergy analysis of a small hydropower plant in southwestern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38(3):81-88.

[5] Lo-Iacono-Ferreira V G, Torregrosa-López J I, Capuz-Rizo S F. Use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ology in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ssessment results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33:43-53.

[6] Kharrazi A, Kraines S, Lan H, et al. Advancing quantification methods of sustainabilit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emergy, ex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based approach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37(2):81-89.

[7] Wackernagel M, Rees W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 20(1):3-24.

[8] Vega-Azamar R E, Glaus M, Hausler R, et al. An emergy analysis for urba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he Island of Montreal, Canada[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3, 118(8):18-28.

[9] Nielsen S N, J?rgensen S E.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a society based on exergy studies – a case study of the island of Sams? (Denmark)[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96:12-29.

[10] Kalmykova Y, Rosado L, Patrício J. Resource consumption drivers and pathways to reduction: economy, policy and lifestyle impact on material flows at the national and urban scal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76.

[11] Ulanowicz R E. Information theory in ecology[J]. Uspekhi Sovremenno? Biologii, 2001, 25(4):393-399.

[12] Huang J, Ulanowicz R E. 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for economic system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Plos One, 2014, 9(6):e100923.

[13] Kharrazi A, Rovenskaya E, Fath B D, et al. Quantify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resource networks: An ecological information-based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3, 90(3):177-186.

[14] Dang X, Liu G, Xue S, et al.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mergy based assessment of 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Chin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3, 61(8):258-267.

[15] Erdas C, Fokaides P A, Charalampous C.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based awareness creation f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measures enhancing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of Limassol por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108:716-724.

[16] Wackernagel M, Schulz N B, Deumling D, et al. Tracking the ecological overshoot of the human econom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99(14):9266-9271.

[17]Jeroen C.J.M van den Bergh, Verbruggen H. Spatial sustainability, trade and indicators: an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1):61-72.

[18] Ayres R U. Commentary on the utility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2(3):347-349.

[19] Patten B C, Bosserman R W, Finn J T, et al. Propagation of Cause in Ecosystems - System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in Ecology, Volume IV - 17[J]. Systems Analysis & Simulation in Ecology, 1976, 25(3):457–579.

[20] Ulanowicz R E, Goerner S J, Lietaer B, et al. Quantifying sustainability: Resilience, efficiency and the return of information theory[J]. Ecological Complexity, 2009, 6(1):27-36.

[21] Rutledge R W, Basore B L, Mulholland R J. Ecological stability: An information theory viewpoint ☆[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76, 57(2):355-371.

[22]游珍,王露,封志明等.珠三角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J]. 热带地理, 2013, 33(2):156-163.

[23]广州市统计局. 广州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2013.

项目基金:1.國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106055). 2.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5BCA292)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o. 2016YXZD007)

作者简介:王兴辉(1991-),男,福建省龙岩市人,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碳排放、城市生态系统评估等;

*通讯作者:龙妍(1975-),女,贵州省都匀市人,邮箱:ly_hust@163.com,工程热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管理、大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等。

作者:王兴辉 龙妍

第4篇:广州市传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市传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传世),传世是一家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软件研发、网络工程、安防监控、智能楼宇、信息安全服务、增值服务、信息咨询以及计算机及相关配套产品销售和服务为主导产业的高科技公司。网站建设是我们的专业核心服务,且拥有多项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为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要求,传世提供包括各类域名注册、虚拟主机、企业邮局、网页制作、电子杂志、flash动画等在内的完整的网络服务产品线。传世一直以设计品牌影响力,诚实守信,争取互利互赢的文化理念,领先的网络营销能力为广大客户服务。且能为客户带来了便利并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以务实创新精神,服务与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追求精品;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携手 共创“双赢”。

● 企业理念:诚信,传承,精业,创新

● 企业文化:以“市场优质服务为导向” 、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人才

为消费者带来创造性、特色性、前瞻性、互动性和效率性权威的企业文化交流学习平台。● 公司使命: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

● 公司愿景:致力于成为用户最满意的IT服务合作伙伴。

● 企业精神: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我们享有相依的信念,我们更具备掘取一桶金得精神。用我们的努力,以我们质优价廉的杀手剪。必会使顾客,你们和我们共创新商界!信誉,质量,服务,高性价比一直是我们取胜的关键相信你的睿智。坚定你的选择,我们用事实证明我们会是你最好的商业伙伴。

公司本着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创新理念为行动、以人为本为根本的企业精神,以用户实际需求为导向,为每一个用户度身打造现代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拥有一支年轻、优秀的团队,我们用充满活力的专业人才、过硬的产品质量、强大的技术实力、丰富的方案实施经验、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来打造一流IT企业!

●公司坚持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为管理指导方针,多年来为教育、政府、医疗、金融、能源、交通、电信、电力、企业、军工等众多行业用户提供适用的解决方案,在技术论证、设备选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安装调试、软件应用开发及其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用户提供完善的结构化布线论证、规划设计、实施,及智能化楼宇控制,帮助客户搭建先进的平台;在客户关键业务的应用上,为客户提供世界领先的IBM、HP、DELL的服务器和存储的应用方案和服务,以及计算机集群、数据库、数据安全及流量的解决方案;并结合CISCO、H3C、锐捷、联想、NOVELL、OKI厂家的技术,实现客户的应用需求,搭建性能良好的信息网络平台。

●在今天这个以信息技术为业务核心推动力的全球化竞争时代,为了进一步发挥传世的全方位优势,将信息产业的最新技术应用尽快地转化为对中国用户最有价值的服务,帮助用户更有成效地开展业务,增强竞争优势,传世在战略思维、组织机构、业务和管理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面向客户导向的调整与改革,提出了实现企业全面价值创造的创新体系,为客户、股东及员工实现企业真正的价值创造,推进中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实现数字化中国理想。 ●传世在各行业均拥有众多成功案例,且作为优秀案例在同行业中得到大力推广,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因为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大力发展企业安全运营模式,进取和创新是我们服务特色。传世真诚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塑民族信息产业辉煌。助人即为助己,做事亦是做人。感谢新老用户给予传世的支持与关爱。我们将加倍努力,并在未来的深入合作中,将更多的关爱回报给用户和社会。

第5篇:【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

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第6篇:广州市泽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市泽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建设大厦,是一家专业生产教学仪器设备和办公设备的企业,致力于计算机网络工程、电化教学设备、实验室成套设备及实验器材、多功能会议系统及智能公共广播系统、提供相关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本公司拥有一支精诚团结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汇聚了计算机工程、电化教学、实验室设备、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及办公自动化、办公设备等专业的优秀人才,同时与众多高等院校、产品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及雄厚的技术力量。

公司奉行“面向现代化、开发新产品、服务教育界”的企业宗旨,坚持以优良的产品,完善的服务,合理的价格满足各类学校的需要。为此公司不断跟踪国内外发展动态,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现有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多功能电教平台、物理、化学、生物、劳技、音乐等全套现代化实验室设备、教学仪器、电子产品、体育用品等,产品经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全部合格。

您的要求是我们的标准,您的满意是我们的追求。在瞬息万变、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本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诚信、团结、敬业、高质、高效”的原则,秉承“启迪新思维,创建新世纪”的发展思路,“以诚为本”理念,凭借卓越的技术力量和高质量的服务,不断开拓创新,为您提供更新、更先进、更完善的全方位产品和技术服务,赢得您对我们的信赖。

公 司 文 化

公司宗旨:用先进的科技服务教育

生存理念:产品质量是生存的基础,不断否定自己,永远追求完美

用人理念: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不想做的,没有做不到的

营销理念:为用户提供最高的使用价值

竞争理念:没有永久的竞争对手

工作标准理念:永远追求领先于客户的要求

广州市泽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62217535622175256221763362217668

网址:

公司邮箱:gz-zechen@163.com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123号建设大厦G座1101室

第7篇:广州市设计院单位招聘信息

广州市设计院简介

广州市设计院组建于1952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之一。如今全院员工五百多人, 其中被授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一名,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十多名,博士、硕士、各专业国家注册师一百多名,各类高中级技术人才近三百名。

广州市设计院是全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原国家计委确定的全国旅游旅馆设计四个指导性设计院之一,也是原建设部批准的第一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甲级单位。已获国家授予直接对外经营权。在全国民用建筑设计院中一直位居前列。多次荣获全国优秀设计院、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企业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广州市设计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建筑工程精品的设计和技术的创新,打造出了一批高质量、富有较强影响力的时代精品,如广州塔、珠江城、广州新图书馆、广州发展中心大厦、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东美术馆、北京广州大厦、广州体育馆、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中山图书馆、湖南省政府新机关院办公区、湖南省人民会堂、湖南韶山毛泽东遗物馆等项目。广州市设计院已有四百多项(次)工程勘察设计获国家、部、省、市级的奖励,其中国家级奖近四十项(次),部省级奖近二百项(次),市级奖二百多项(次)。

广州市设计院与国内外众多著名设计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美国SOM公司、美国KPF公司、美国Arquitectonica公司、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荷兰Information Based Architecture B.V、日本株式会社日建设计、法国巴黎机场公司、ARUP 奥雅纳工程顾问、美国TT结构顾问公司、迈进机电顾问公司等。

广州市设计院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信誉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激烈的挑战;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如果你热衷于这个行业,相信广州市设计院能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1 /

3招聘信息

应聘人员须具备的条件

1、 建筑设计、结构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暖通空调、

机电一体化、勘测、路桥、造价工程(建筑经济管理)、美术、艺术类、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建筑学、景观设计的专业。

2、 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全日制应届硕士研究生;

3、 快速学习、具有创新精神

4、 关注客户、结果导向、激情与进取心、责任心强

5、 基本功扎实,较强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6、 具备建筑工程各相关专业执业注册师资格者优先

招聘需求

拟招聘人员约38人

简历投递

1、 投递简历方式应优先选择邮递方式,邮寄地址参照以下联系方式

2、 简历及相关作品也可以以邮件形式发送到邮箱:zhaopin@gzdi.com, 直接粘贴附件

(请勿上传超大附件)

3、 如有其它招聘相关问题需要咨询,请直接发送邮件到邮箱:zhaopin@gzdi.com (请注明2012届校园招聘咨询)或致电(020)8754 4518

工作地点

广州(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会有临时短期外派出差的可能)

薪酬福利

薪酬:第一年月收入约为人民币5000元或以上

福利: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各类法定假期、各类文体活动、根据部门及个人业绩获得

年终奖金,午餐补贴、非本市人员安排周转性住宿

培训:根据实际需要将定期安排内部及外部培训

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体育东路体育东横街3号设计大厦

部门:人培处

邮编:510620

联系人:朱小姐、魏小姐

联系电话:(020)8754 4518

邮箱:zhaopin@gzdi.com

企业网址:http://

第8篇: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穗信息化字〔2007〕6号)

关于印发《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日期:2007年03月16日 09:56:24 来源: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处

市属各单位:

为加强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环节的管理,规范项目验收流程,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穗信息 化字〔2005〕62号),现将《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如遇问题,请与市信息办联系。

特此通知。

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

广州市财政局

二○○七年一月三十日

(联系人:蔡凌宏,电话:83124161)

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全面考核信息化项目设计、实施、监理、管理等工作,分析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规范项目验收流程,提高项目建 设质量,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工程管理》(国标委高新 〔2003〕7号)、《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粤府办〔2005〕11号)和《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穗信息化字〔2005〕62 号),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息办)立项审核通过,由广州市财政投资新建、扩建信息化项目(包括市级财政补助的项目,以下简称“信息化项目”)的验收。按项目的投资额度将信息化项目分为一般项目、大型项目和重大项目三类:

(一)一般项目:总投资金额小于100万元的项目。

(二)大型项目:总投资金额大于等于100万元小于500万元的项目。

(三)重大项目:总投资金额大于等于500万元的项目。

第三条 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是指信息化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市信息办或项目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承建、监理、测评等单位,对项目立项、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以及工程质量的认定。

第四条 市信息办和市财政局应当结合项目的立项审核和经费预算做好验收的组织和决算工作;项目建设单位和市信息办必须按照《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规范》(具体规范由市信息办另行制定)及相关标准、规范按时组织项目验收。

第五条 一般项目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负责组织;大型及重大项目验收由市信息办负责组织。信息化项目经验收通过后,方可正式交付使用。

第六条 大型及重大项目验收需经政府采购程序确定的信息工程测评机构进行相应的测评,测评结果作为验收的依据。

项目建设单位在完成项目合同所有工程并达到测评要求后,必须向市信息办提出验收测评申请,市信息办委托招标选定的信息工程测评机构对项目实施测评。

信息工程测评机构在测评实施前将测评方案提交给项目建设单位且在完成验收测评后将项目测评报告提交给市信息办和项目建设单位。

第七条 一般项目验收完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项目验收通过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验收报告报市信息办登记备案。

大型及重大项目由市信息办依据经市信息办审核通过的项目方案及项目审核意见、招投标文件、项目合同、财政经费批复和项目测评报告等内容组织验收。市信息办 应当自受理验收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进行验收。项目验收没有通过的,市信息办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项目建设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后项目建设单位重新申请 验收。

第八条 大型及重大信息化项目工程尾款不得低于投资总额的5%,大型及重大信息化项目验收通过的,由市信息办核发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通过证明,项目建设 单位凭该证明及其它有关材料办理支付工程尾款的手续和项目决算手续。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通过证明由市信息办统一印制。

第九条 一般项目的验收费用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解决,大型及重大项目验收的首次测评、验收费用由市信息办统一支付,并列入其部门预算。信息化项目未能通过信息工程测评机构测评,要组织二次及二次以上测评的,二次及二次以上测评费用由项目承建单位承担。

第十条 市信息办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项目建设单位在验收过程中违反有关信息化项目管理规定及本办法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责令其整改,并按第五条规定重新组织验收。

违反本办法出现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信息办会同市财政局及监察部门依照职责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项目建设单位自项目验收通过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办理项目验收登记备案的;

(二)项目建设单位未经验收通过却将信息化项目正式交付使用的;

(三)项目建设单位未经验收通过却支付信息化项目建设经费尾款的;

(四)其它由于项目建设单位原因造成信息化项目无法进行验收或验收不通过的。

对于逾期不改的项目建设单位,在广州市一级财政预算单位范围内对其进行通报;对情节严重、造成公共财政损失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追究行政责任;对构成犯罪的项目建设单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承建单位的经济纠纷按照合同法等有关法律予以解决。

第十一条 如因建设单位原因造成信息化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建设单位下一申请信息化建设预算时,要以书面形式说明该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信息化、财政主管部门要从严把关。

第十二条 验收资料齐全并符合验收条件,信息化、财政主管部门不办理验收备案或手续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人员的责任。

第十三条 区、县级市的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一般项目、大型项目、重大项目的划分可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行定义投资额度。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信息办、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9篇:广州市人才资源统计信息软件的操作流程

一、 准备工作

1、 确定填报单位的所需安装的软件版本

1)基层版为每个填报单位必须安装的软件。

2)有下属单位的填报单位,需要接收数据并需汇总的单位,请在基础版安装完毕后,再安装综合版。

3)接收下一级单位上报的数据文件前,要分类建立不同的文件夹,分别保存下一级单位上报的数据文件。一是起到备份的作用;二是为各综合单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分类综合(汇总)的准备。

2、 确定单位的法人代码及区域代码

1)法人代码的填写

《全国人才资源统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用单位代码作为统计的唯一性标识,不允许有重码。所以,各单位在接收下属单位基层表时,一定要查看其法人单位代码是否正确。要求填报单位复印一份法人注册登记证,以便核对。

两种特殊情况的法人单位代码填写规定:

①由于大部分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的党委尚未赋码,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法人单位代码”的填写办法如下:

A.党委、政府已分别赋码的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党委办公厅、室”和“政府办公厅、室”基层表“法人单位代码”,分别按照党委、政府法人单位代码(组织机构代码)填写。

B.仅政府已赋码而党委没有赋码的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政府办公厅、室”基层表“法人单位代码”按照政府的法人单位代码(组织机构代码)填写;“党委办公厅、室”基层表“法人单位代码”的前8位(本体代码)按照政府法人单位代码(组织机构代码)的本体代码填写,最后一位(校验码)填“D”。

②按照报表填报有关规定,在统计内下属法人填报单位改制、统计分工调整等原因,统计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或因撤销、破产等原因已不复存在时,由其原上级综合单位代为填报基层表(仅填报单位基本情况表和人才变化情况表)。其“法人单位代码”填写办法如下:

“法人单位代码”的前8位(本体代码)按照该单位的法人单位代码(组织机构代码)填写,最后一位(校验码)填写“K”。

2、没有法人代码的,即没办理法人代码的或视同法人单位的,使用统计部门经济普查时的临时法人代码或到属地的统计部门取得临时法人代码。

3、依(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法人单位代码‛的前8位(本体代码)按照该单位的

- 1人单位代码’、‘行政区划码’两项不允许出错!、填报单位采用全称]→设置任务密码[如有条件尽量不设] →确定→选择存放任务的文件路径和文件名[文件名格式可采用:单位名称+2004年事业/企业单位人才统计任务.KDB];

注:每个需录入数据的单位都需新建任务一次。

②打开填报任务

‚任务‛→‚打开填报任务[找到新建任务时所保存的文件夹,一般为默认文件夹,文件扩展名为.KDB]‛; 修改任务的步骤:‚任务‛→‚封面‛,进行‘填报单位信息’、‘密码’的修改。填报的报表制度无法修改。

③数据录入

选择报表:打开填报任务后,通过表名选项卡进行报表的切换;也可以使用‚子表列表‛菜单进行。 填写报表:选择一个报表,在数据体区域上填写数据。同时根据数据的大小操作人员可以自行调节列宽。最后请按‚保存‛进行数据的保存。 注意:第1表的数据不允许填错!

④审核数据

‚任务‛→‚套表审核‛,如果审核完全通过,则会在弹出的审核结果内的审核栏显示‚通过‛字样,否则,显示‚未通过‛,按下窗口下方的‚全部审核结果‛,则弹出所有未通过审核的公式。

注:审核结果中,‚甲‛代表的是行,‚乙‛代表的是列。

⑤打印报表

在录入修改状态,‚页面设置‛[设A4纸、左边界设20] →‚预览‛→打印,点击‚保存表格样式‛可对设置的参数进行保存。

注:基础版只能一表一表的进行打印

⑥上报数据

‚任务‛→‚上报‛ →选择导出的表(系统默认情况下导出的表是全选)→选择上报的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文件名格式:单位名称+2004年事业/企业单位人才基层表.RDB]→‚导出上报‛(如果报表审核全部通过,则完成导出工作,否则显示审核结果,如果需要强行通过,则必须填写备注,然后单击‚上报‛,即成功生成报表上报文件。

注:上报的文件后缀名称为RDB。

- 3事部门做]→‚全选‛或选个表→‚汇总‛,完成所选套表的数据综合→‚审核报告‛,查看未通过的原因并修改或在备注栏填写相关说明原因。

⑦报表预览和打印

‚任务‛→选择需要打印的套表HB(事业表)或HC(企业表)→选择基层综合、综合汇总[各市、县政府人事部门做]→‚全选‛或选个表→‚页面设置‛[设A4纸、左边界设20] →‚预览‛→打印,完成所选套表的打印

⑧数据上报

‚任务‛→‚上报‛ →选择要上报的套表HB或HC→选择上报的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文件名格式:单位名称+2004年事业企业单位人才统计上报数据.RDB]→‚导出上报‛

注:上报数据是通过“汇总和审核”中“基层综合”功能形成的数据。也就是不进行数据的“基层综合”,就不能完成上报任务。

四、 补充说明

1、关于基层汇总、综合汇总的理解。

基层综合(汇总):准确讲是通过基层表经过一定的算法生成的综合。是指某综合单位对其直属基层填报单位上报的基层表、下一级各综合填报单位上报的所有基层表的综合。一句话:其接收的所有基层表的综合。

综合汇总:通过对综合表汇总形成的。即:某综合单位对该综合单位下一级的各综合填报单位上报的各个综合表数据,以及他的直属基层填报单位的基层表(综合生成的‚直属汇总‛)数据的叠加。

以《机关党政人才资源统计表》为例,对于省委组织部来说,基层综合(汇总)就是所有省直机关上报的基层表数据与所辖各地(市、州、盟)上报的所有机关基层表数据的综合。综合汇总:对所辖各地(市、州、盟)上报的所有综合表数据与省直机关各单位上报的基层表数据的综合。

2、关于套表打印。

由于时间有限,基层版软件只能实现单表打印。综合版软件调用的基层版将实现基层表套表打印。

3、关于人事部门事、企业单位人才资源统计综合表法人代码重复问题的处理办法

以事业表为例,某级人事部门既负责本机关直属事业单位人才资源数据的综合,又负责本地区所有事业单位人才资源数据的综合,若分别生成两套综合表,这两套综合表的法人代码就相同了。由于系统不允许在同一套表中出现两个及以上法人代码相同的综合单位,必须采取“拆包”上报的方式处理。

例如:某省人事厅人事处负责本机关直属事业单位人才资源数据综合,计划处负责全省事业单位人才资源数据综合。若人事处将下属各个事业单位的基层表综合后生成的综合表,其法人代码是该人事厅的法人代码;而计划处将全省事业单位综合后,形成的综合表法人代码也是该人事厅的法人代码,这就出现了重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则人事处将各个事业单位的基层表上报的(RDB)电子文件收集后不作综合,直接交由计划处进行接收后做“基层综合”。

- 5 -

上一篇:土地登记申请书是什么下一篇:立足岗位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