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的力量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前行的力量

汇聚前行的力量

长沙市:

向城市工业灾害说不

何寄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高危行业涉危企业增多,大量基础建设项目在建,城市公共设施老旧等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衍生出影响城市安全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由此引发的火灾、爆炸、泄漏、中毒、辐射、污染、采空区和高层建筑物坍塌等灾害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形象。

长沙是一个高危行业相对齐全和集中的城市,仅在建工程项目就达2000余个、特种设备6.5万台套、城区桥隧172座、燃气次高压管网72公里、中低压管网2000余公里,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工业灾害防治压力正在日益增大。

如何确保省会长沙的城市安全?如何确保长沙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寄华作出了回答。

城市安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作为省会城市,长沙市的工业灾害防治压力一直较大,为此,长沙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作机构,实行工业灾害防治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出台并启动了相关城市工业灾害防治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城市工业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地方标准。健全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工业灾害防治目标管理考核评价、财政投入引导带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和社会化风险防范、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等机制,有力推进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机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源头管理是治本之策。长沙市一直在削减存量、控制增量和提升质量上想办法。近年来,全市共关闭非煤矿山企业30余家,取缔关闭涉重金属污染的有色、化工、冶炼企业42家,重点开展了坪塘老工业基地污染产业退出,筹资2亿元整体搬迁651仓库。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引导中心城区涉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共否决高污染项目425个,涉及资金近90亿元,在工业园区新设立危化建设项目15个。同时,按照园区生产、专门存储的思路,采取“关、迁、限、改”措施,调整全市涉危工业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质量。目前,长沙已建各类工业产业园区20余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5个。

强力整改隐患,确保长治久安。隐患是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的罪魁祸首,消除隐患是提升城市本质安全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长沙市累计安排城市公共安全重大隐患治理基金4000多万元,强力整治了湘江银盆岭大桥、浏阳河大桥、134处建筑压覆燃气管道、全市所有主干道空洞检测、金垅冷库氨气泄漏等一大批重大隐患。

城市工业灾害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治理”。长沙市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城市工业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和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监管机制,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资源共享的工作平台和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通过不断完善监控管理设施,健全应急救助体系,建立起政府统一指挥、应急救援物资统一配置、各行业(领域)单位广泛参与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对重特大工业灾害的响应和救援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

通过强化考核评估,长沙市逐步建立起可量化、可约束、可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办法,制定了城市工业灾害评估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定期对城市工业灾害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城市工业灾害防治的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治理格局已经形成。

耒阳市:

不能因煤而衰

蒋云良

耒阳市是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煤炭是支柱产业,对财政的贡献在50%左右。可以说,耒阳是因煤而兴,问题也由煤而生——2010~2012年是耒阳市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多发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居高不下,被列入全国50个煤矿安全重点县市之一,省政府甚至派驻工作组专门督导。2011年被全省“一票否决”。时至今日,耒阳市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由2011年的“一票否决”、2012年被“黄牌警告”到2013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尤其是煤矿领域实现了“零事故”。但是耒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蒋云良心里的大石头还没有彻底落下。

耒阳市的煤矿安全问题仍然是市委市政府的心病。

2012年4月,省政府督导组进驻耒阳后,帮助我们客观分析了事故原因,指出了煤矿生产不安全十大症结,提出了“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加强规范管理,推行正规开采”的指导思想。煤矿整治整合是利益大调整、大革命,当时出现了反对、质疑、犹豫等各种不同声音。为此,我们先后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和各类座谈会议,市级领导按照“一岗双责”原则联乡包矿,反复深入做工作,特别是2012年“7·4”较大透水事故后,全市煤矿实行了休克疗法,要求所有煤矿“不整治就不能生产、不整合就必须退出”,必须真整真合,成立紧密性煤业公司;整治整合未完成的,停止煤矿业主非煤项目的审批。全市上下都形成了共识:“不安全不生产”“不整治整合,耒阳的煤矿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耒阳的发展就会遭受重创。”

切实从严整合程序。严格标准不降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坚持同一井田、同一水系煤矿必须整合成一个煤业公司的原则,按照签订整合协议——司法公证股权章程——工商注册——13个部门联合验收——市政府审核批准的组建程序。

在煤矿整治整合具体实施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可以说远超预期,资金、资源、证照、销售等难题亟待破解。资金支持上,耒阳市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筹集1.5亿元,与中信银行洽谈合作成立7.5亿元的煤炭产业发展基金,现已为13个煤业公司放贷2.45亿元;为帮助煤矿恢复生产,我们正探索成立煤炭发展基金。资源调扩上,编制了煤矿开采总体规划,完成了资源调扩第二轮评审。证照办理上,争取省厅组成帮扶煤矿办证工作组先后两次亲临耒阳现场办公,各煤业公司四证一照逐步办理。

然而仅仅引导整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出铁拳,严治理,严肃惩处不留情面。强力“打非治违”,深入推进“三大行动”,认真落实“11211”工程(炸掉一批煤矿、改造一批井筒功能、安装跑车防护和防跑车两套装置、根除一批陋习、落实一批制度)和“五零”工程(煤矿关闭零犹豫、煤炭生产零乱采、水害防范零盲区、源头监管零漏洞、超深越界零容忍)。同时大力开展公职人员入股煤矿整治活动,深挖煤矿背后的腐败,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煤矿背后的保护伞,斩断黑色利益链。2012年以来,抓捕事故矿主4人、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管理人员)17人,清理处理公职人员投资入股8人,真正实现了“一个煤矿一个井口出煤”,根本杜绝非法矿井、风井出煤、副井出煤和彻底消灭非法井筒,基本遏制了超深越界开采。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对不带班下井的矿领导和不安全操作的矿工一律列入“黑名单”,对安全生产“黑名单”的企业实行挂牌整改,并取消相关优惠政策。

耒阳市的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但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每天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去筑牢安全防线,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双峰县:

安全生产重在平时

吴德华

乡镇安全生产是整个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整个安全生产工作大局。如何争取和创造有利于乡镇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条件,强化和完善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综合协调体系、监查执法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确保安全生产持续平稳,是县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课题。

双峰县地处湘中,灾害性安全隐患与危险源多,高危行业门类齐全,企业小、散、多,属于安全事故易发地区。然而全县生产安全事故从2004年的150起、死亡72人,到2013年的12起、死亡5人,10年间,事故数量、死亡人数降幅都达到了92%以上,实现连续11年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道路交通领域连续9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水上交通等高危行业领域连续7年实现行业整体零死亡事故。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双峰县201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安全生产示范县绝非偶然。双峰县委书记吴德华认为,安全生产重在平时,必须实打实,群防群治,下大力气搞好日常管理。

搞好安全生产,不可能一蹴而就,遏制杜绝事故发生,也没有捷径、窍门可言。2006年开始,以安全生产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在进一步强化乡镇责任区安排专职安监员,村组、厂矿企业配备安全生产信息员,落实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基础上,统一推进乡镇安监站标准化管理,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监管工作人员数量,至少3人,多则12人,安排标准办公用房,配备电脑、电话、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和专用监管装备,一些乡镇还配置了安全监管专车,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基本情况、隐患排查整治、特种作业人员等10类台账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培训等14项工作制度,抓好日常监管质量,使乡镇基层安全管理从硬件到软件都规范有效。

安全生产不是空中楼阁,好的监管机制必须有最广泛、最基层的群众参与才是实现生产安全的根本保证。

近几年,双峰县突出强调安全生产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抓安全生产,实行群防、群治、群管、群控,从最源头监管安全,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示范社区、示范企业、示范学校、示范班组、示范岗位等活动,从2011年开始,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将安全管理列入自治章程,组建了义务安全巡查队伍,并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经常性安全巡查、应急救援演练等形式,加强森林防火、农村建房、农业生产用电、公共消防、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学生假期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特别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根据各乡镇安全生产环境状况、基础条件的实际情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形成了杏子铺镇的水利安全、印塘乡的平安农机、荷叶镇的旅游安全、走马街镇的安全文化、三塘铺镇的安全群防群治、洪山殿镇与蛇形山镇的煤矿安全监管、沙塘乡的道路交通管理、井字镇的采砂整治、花门镇的农村建筑安全、永丰镇的社会化监管、经开新区的烟花爆竹打非等各有侧重、特色突出、相互促进、成效显著的示范群体,全县16个乡镇全部通过市级示范乡镇,省级示范乡镇现已达到13个。

株洲市:

让企业对自己负责

排查治理隐患既是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核心内容,也是政府安监部门通过监管执法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的关键所在。但是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导致了隐患排查治理政企职责不清,角色错位,某些政府职能部门成了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主力运动员,承担了无限责任。甚至出现了“企业老板只顾赚票子,不顾员工命根子,出了事故政府当孝子,一些干部丢帽子,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冷、政府热”的怪现象。

株洲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南方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烟花爆竹之乡、危险化学品主要生产基地及中南地区重要的服装批发基地,工矿商贸等各类高危行业“门类齐全”。目前,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46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593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368家,烟花爆竹经营网点1537家,煤矿112家(含2家省管煤矿),非煤矿山企业171家,尾矿库45座,高危企业点多、线长、面广。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全市县以上安监部门只有178人,其中执法人员不到80人,很难从时间、质量上实现全覆盖执法检查。

如何走出这些困局?株洲市安监局局长殷顺堂介绍了株洲的探索。

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要求根本不相适应,面对千差万别的成千上万企业,安监部门不仅执法人员数量十分有限,而且执法人员识别隐患的专业能力水平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安监部门计划执法检查很难做到全覆盖,更不可能承担无限责任。

必须从工作机制上彻底理清政、企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职责。一方面让政府部门正确守责不错位,真正有效地履行执法监督的职责,另一方面让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使企业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隐患排查治理,激发广大职工排查治理隐患的积极性。

安全隐患必须由企业从源头治理开始。因为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承担者,企业也只有企业对自己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性能、作业环境管理状况最熟悉。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长期在生产管理一线,哪些方面安全管理有漏洞,哪些生产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哪些地方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怎样进行有效治理等,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那么企业怎样才能发挥好源头治理作用呢?

企业按时自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对照本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特别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和高危行业企业负责人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的要求,采取班组岗位日查、安管部门检查巡查、企业领导定期督查等方式开展事故隐患自查工作,让成千上万双眼睛盯住安全隐患。

企业及时自纠。对自查发现和上级交办的一般事故隐患,必须立即组织整改,对自查发现的重大隐患,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限期整改到位。企业依法提取并设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资金账户,专项用于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员工发现举报隐患等。

企业准时月报。企业汇总每月自查隐患情况、整改落实情况、治理资金使用情况和验收情况,形成月报表,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三方签字,加盖公章后及时上报辖区内安监部门,主动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管。

许多企业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往往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我们不能过高估计某些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这就要求安监部门必须发挥安监执法的监督作用,迫使企业常存戒惧之心、常怀自律之意,倒逼企业自觉落实保护职工生命安全的主体责任。

第2篇: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不過是极其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我们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70年却是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70年语文课改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材。综论语文课改7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语文课改在哪里生成?又是怎样发展?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总结?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求得阐明的问题。我们可以从70年语文课改发展轨迹中去寻找,从历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中去探索,从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中去思考,从70年语文课改的经验与教训中去获证。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语文课改;发展轨迹

70年,语文课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是本年度语文界普遍关注的议题。语文教育改革正在进入深化和攻坚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在回望中对70年语文课改的发展轨迹作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去解决新时代语文课改发展中的新问题。近年来,众多教育主流期刊相继发表了相关主题的系列文章,本文拟摘要从以下方面作综述,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可略见端倪。

一、不同角度对70年语文课改历史进程的梳理

语文教育专家、资深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倾注极大的热情,以70年的时空维度,从不同角度对语文课改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并做出各种回望与评说,有10年一评的,有20年一评的,也有30、40年一评的,更有70年一评的,这些评论成了语文界最宝贵的资料,受到语文教师最为瞩目的关注。

1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回望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历程》、史绍典的《十年语文课改面面观》、余慧娟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魏本亚的《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夏家发的《对小学语文新课改十年的回顾》、纪德奎的《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徐宏杰与宋中华的《新课程改革十年反思》、俞明雅的《十年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述评》等。

2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伍岳与王显槐的《20年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向》、王随仁的《20年语文大讨论的发展历程》等。

3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吴忠豪与于龙的《回顾与检讨: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荣维东的《三十年来我国作文教学理论研究综述》、吴立岗的《作文教学改革30年》等。

4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林志芳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语文教育思潮发展略观》、周一贯的《4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路径及启示》、吴欣歆的《小说教学内容研究四十年:审辨思考与多元对话》、管然荣的《四十年散文教学内容发展轨迹探索》、陈家尧的《四十年诗歌教学内容研究的思考》、缪旭芳的《作文教学改革40年回眸与展望》、戴正兴的《小学课文课改40年研究》等。

6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屠锦红与徐林祥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吴忠豪与于龙的《新中国60年识字教学改革》、吴忠豪的《新中国6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周一贯的《60年:小学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王淦生的《60年母语教材的变迁》、刘华的《60年小学语文课本编写模式的演变》、朱爱华的《60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历程、回眸与发展》等。

7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吴立岗的《建国后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荣维东的《建国以来作为课程内容发展审议》、郑钧与徐林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目标述评》、白金声的《小学识字教学70年》、周一贯的《新中国70年作文课改的奋进之笔》、白金声的《我国小学口语教育的历史回顾》等。

70年语文课改的历程催生了大量的文章,帮我们深刻了解了语文课改70年来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轨迹,进而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在70年语文课改的大潮中,当属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最为活跃。回眸小学语文课改这70年,记载了我们在前进征程中的一个个跨越、一次次超越。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它们70年的发展轨迹与未来的走向,是一线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重点。

二、70年小学识字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时俱进,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金声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撰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为线索,分四个阶段,对70年的小学识字教学作一番回顾。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识字教学。这一阶段的识字教学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坚持在阅读中识字,二是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三是提出识字教学“四会”要求,四是逐步形成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观点。

第二阶段:1958年以后的识字教学。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汉语拼音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为识字教学奠定了基础,“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试验进入人们的视野。三部《语文教学大纲》和两套小学语文教材面世,小学识字教学逐步走上正确的道路。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的识字教学。这一阶段的识字教学有两个特点,一是1978、1987和1993年三部《语文教学大纲》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改进识字教学方法、保证识字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提供了条件。二是识字教学研究与改革进入活跃期,出现了多种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其中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有注音识字、韵语识字、自理识字、字族识字、四结合识字等。

第四阶段:2001年以后的识字教学。其特点有二,一是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更加强调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识”“写”分流,对“识字”与“写字”分开提要求,提倡低年级应“多认少写”,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二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不再将拼音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而把学拼音、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培养观察能力等诸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入学就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70年来,识字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给我们诸多启示。吴忠豪在《小学识字教学改革》一文中总结了三点:第一,任何一种识字教学方法都是有局限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二,单纯追求速度与数量是不可取的;第三,正确而全面认识识字教学的目标和功能。

三、70年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虽走过艰难而又曲折的轨迹,但对推进下一步阅读教学改革也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阅读教学的本源问题

吴忠豪在《新中国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一文中紧扣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本源问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阅读教学改革发展轨迹作了梳理。关于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红领巾”观摩教学讨论,对改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五段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语言和文学因素”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推广谈话法。“红领巾”观摩教学讨论加快了我国语文教学走科学化的进程,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由于不了解苏联俄语课的教学方法,误将其“文学课”教学模式机械照搬,使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教学刻上了文学课烙印。

第二阶段:1960年前后文道关系大讨论,明确了“语文课上学习的任务主要就是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将落实“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双基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使阅读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特别是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使阅读课从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和情智发展,揭开了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新的一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基本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阅读教学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讲解思想内容到教学语文知识到培养语文能力再到提高语文素养。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阅读教学基本任务理解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综合性很强、任务相对复杂的阅读教学变得难度更高,其任務也更加难以把握。关于阅读教学“怎么教”的问题,与阅读教学“教什么”的探索同步开展的是“怎么教”的研究,也就是阅读教学的方法问题。吴忠豪经过梳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阅读教学方法发生的深刻变化: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训练法—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可见,教学方法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学习”“发现性学习”。阅读教学方法的改变,反映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课程学习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正确。

(二)阅读教学的改革路径

周一贯在《小学语文教学》撰文,以小学阅读教学进行的改革步履为主线,作一梳理,总结出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是在拨乱反正后第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推动,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阅读教学有了不少新目标、新要求和成功的实践。

二是20世纪80年代语文课改发展中的阅读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成为20世纪80年代执行1986年语文教学大纲、改革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

三是90年代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开放呈现了新姿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各年级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阅读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升。

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阅读教学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阅读教学从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有了极大推进。可以说,在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发展史上,这一时期的改革是根本性的、大跨度的。

五是统编教材施行下阅读教学的大变革。在统编教材的推动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有了最为显著的变化,不仅是阅读量的扩大,还表现在阅读面的开放上,从根本上冲击了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阅读课堂旧模式,学生自主阅读得到了极大强化。

六是深度学习:展望小学阅读教学在“统整”中的跨越。“统整”中的跨越,是一种产生问题意识和以解决问题为旨归的深度阅读,这是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新发展目标。

四、70年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

7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进程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难忘的记忆可以浓缩为一条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

(一)作文教学的发展节点

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撰文,撷取作文教学大的发展节点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回顾和梳理,从六个方面作了归纳。

一是推陈出新,为中国作文教学开解新篇。具体表现为强化作文教学的计划性,几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或修订,都对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和年级目标作了规定,并且日趋科学和完善,这对实现作文教学的计划性起了决定性作用。探索作文教学的程序化,有以文体训练为序的,有以能力训练为序的,有以综合式训练为序的;构建作文课型的多样化,在“作前指导课”“作中辅导课”“作后讲评课”的基础课型上,出现了多种课型,如观察指导课、构思交流课、采访调查课、游戏活动课、互改作文课、作后讲评课等。

二是极“左”思潮影响下“大话”作文跑偏。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强调作文教学也要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作文不再抒发真情实感,而只能用空洞的大话、假话、套话来装扮自己、教育别人,这成了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是改革开放催生了“新概念作文”的崛起。1998年,《萌芽》杂志举办了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征文启事中对“新概念”解释为“两新一真”,即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新概念作文”对传统应试型作文教学的改革、意义,无疑是十分积极和影响深远的,它深刻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颂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

四是写真求实:新课标要求写作皈依生命表达之本。在全面落实新课标、不断深化课改的大潮中,作文教学发生了革故鼎新的深刻变化,进入了写真求实的新时期。一直作为作文教学痼疾的空话套话,逐渐被写作主体所鄙视、抛弃,学生开始乐于自由表达。

五是“读写结合”:固本开源的作文教学“新视野”,统编语文教材开启了“读写一体”的新时代。统编教材不只是单一的阅读课本,而是整合了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的语文课本。在作文这一块,有了以“习作例文”“习作指导”为主题的习作单元。

六是“写真”的前提下还需“求善”“尚美”,写作当追求人格境界。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在“写真”的基础上,还需引导孩子去进一步“求善”“尚美”,让习作的过程也成为儿童人格求得健康发展的过程。

(二)作文教学内容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布了多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探索。

荣维东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撰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作文教学内容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客观审议。

一是20世纪50年代教学大纲:尊重经验,革故鼎新。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每个阶段的写作内容,体现了在写作内容研制上科学化、序列化、确定化的追求。

二是1957年“作文方案”:教学内容和知识开发的重要探索。1957年的《作文教学初步方案》是内容最为详尽,序列最为明晰,也相对较为科学合理的作文课程方案,具有四点价值,一是体现了语文课写作教学的独立意识,二是将作文类别分为三种(分为阐述课文的、表现生活的、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三是作文样式多样化的探索,四是作文教学内容序列性的探索。

三是1963年大纲:延续传统,凝聚共识,提出问题。1963年大纲确立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地位,强调“作文是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的综合训练”,在作文指导上提出“首先是观点、态度方面的指导,也要在方法上给以指导,在作文批改时提倡学生自己‘领悟’,以及方法多样和对于共同性问题的全班讲评”。

四是改革开放后:细化写作内容,分条逐级表述。从1978年2000年共颁布了六个教学大纲,基本上恢复了语文“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的作文教学内容有较大的革新,提出生活对写作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作文能力观、作文的分阶段要求以及文风或文章评价标准。1986年提出作文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搜集积累材料。1992年提出写作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2000年提出写作要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五是新课改后:集成共识,瑕瑜互见,创新不够。语文课程标准尽管在作文教学名目上做了一定改动,但作文课程目标、内容、序列等作文课程知识几乎没变。除了一些基本理念外,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基本上还是原来“教学大纲”时代内容的照搬,几乎没有什么革新和进步。

五、70年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

历史常常以标志性事件作为其发展的里程碑,留下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难以忘怀的记忆?

白金声在《我国小学口语教育的历史回顾》一文中梳理了70年来我国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审定小学课本时,决定将“国语”改为“语文”,将口语与书面语作为语文学科教学并列的两大任务。

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规定小学语文课程包括阅读、说话、写话、写字四项教学任务。

1955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学计划》,又一次强调了“说”的训练。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发展语言的工作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先导。”作者分析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口语教学的态度是积极的,导向也十分明确。

1959年以后,通过“文道关系”的討论,狠抓“双基”训练,侧重于书面语的“知识”和“训练”,对口语的训练则没有顾及。

1962年3月,吕叔湘在北京景山学校发表讲话,强调“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四者缺一不可。”

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将“听、说”能力的培养排除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外,使得原来存在“重文轻语”的不正常现象合法化了。

1978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对口语教学虽有涉及,但失之笼统。

1980年,对原大纲做了修订,在教学要求中增添了“听”和“说”两项要求。

1982年,黑龙江小学语文“注·提”教改实验率先设置了说话课,注重对儿童口语能力的培养。

1984年,教育部规定将听说课排进课程表。

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大纲要求编写了一、二年级的说话课本,使口语教学真正有了一席之地。

2000年修订大纲和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听话”和“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促使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口语交际”作为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并列的一项重要课程内容,并且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将“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可以说,它是在接纳、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表明我国的口语交际教学发展方向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六、70年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发展的轨迹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以及语文教材的使用策略,有助于我们了解语文教材变革的全貌,把握新编教材的特点,树立科学的教材观,用教材教文育人。

(一)母语教材的发展路线

王淦生在《辽宁教育》撰文,分析了我国母语教材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基本上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发展: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这70年,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建国初期,语文教材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国家意志,文化品位放在选文的第二位;“大跃进”时期,政治色彩愈加浓厚,文化色彩渐趋淡薄;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文”合并,文化浩劫;改革开放时期,拨乱反正,教材选文文质兼备;进入新世纪,教材百花齐放,选文多元化,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者分析认为,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这不但是新中国语文教材走过的历程,也是我们民族生存状态的投影。建国70年社会价值的快速变迁,一一映射在语文教材中,令人感慨无限。

(二)母语教材的编写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大体经历了由传统的文选型到能力训练型再到实践指导型的演变。

刘华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分析了这三种模式的特点,梳理三者辩证式发展的线索,可以帮我们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70年来的建设成果,进而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编写模式一:建国初期的传统文选型课本,基本特征是以课文阅读为中心。其弊端有三,一是忽视听、说、写,对这三方面的活动缺少系统安排和有效指导;二是在阅读方面,语文教学效率也不高;三是语言知识及语言训练的编写受制于课文,难以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

编写模式二:70年代末以后的能力训练型课本,它对传统文选型课本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丰富课文种类,强化课文在教学生识字、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训练学生写作技能等方面的功能;二是构建相对独立于课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系统。

编写模式三:新世纪的实践指导型课本,进入21世纪,我國逐步推行全面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标指引下出现了以语文实践为核心,着力组织和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小学语文课本,较之传统文选型课本和能力训练型课本,它更好地实现了语文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它以生活专题激发、引导学生的语文实践,使之乐于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并获得语文实践内容方面的启示;对指导学生主动积累语言、体会语言运用方法获得语文实践形式方面的支持。同时,它还更好地整合了听说读写活动。以后的实践指导型课本在指导的实际性上也在不断革新,如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是语文教材建设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作者分析认为,课本编写模式的演变不应该是断裂式的,而应该是辩证性的,即新模式既是对旧模式的否定,又把旧模式中有益的成分包含于自身。

“欲行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70年语文课改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走向未来的必修课程。回望,为了更好地前行。

参考文献:

[1]屠锦红,徐林祥.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J].教育导刊,2010(1).

[2]吴忠豪,于龙.新中国60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09(2).

[3]周一贯.新中国70年作文课改的奋进之笔[J].语文教学通讯,2019(7).

[4]王淦生.建国60年母语教材的变迁[J].辽宁教育,2014(1).

[5]白金声.小学识字教学70年[J].语文教学通讯,2019(6).

(责任编辑:孙丽英)

作者:戴正兴

第3篇:职业教育:支撑世界前行的力量

2012年5月,上海,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首次登陆中国。

从1987年首次举办,这场约12年举行一次的全球性职业教育盛会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来,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全球化、教育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不断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过程,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期望职业教育在减贫、解决就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关键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成为了支撑世界前行的力量。

在新变化、新需求、新使命、新挑战的背景下,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本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全球平台,作为主办方,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本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的世界关切

2012年5月14日,来自11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和72个国际组织的37位正副部长及800余名代表齐聚上海,参加在此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并围绕职业教育的议题展开交流探讨。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全球性职业教育专题大会,约每12年举办一次。第一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于1987年在原民主德国东柏林举办,主题是“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第二届大会于1999年在韩国首尔举办,主题是“终身学习和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国际大会之后,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下,对于实体经济至关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结构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鉴于此,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制定了2011——2015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而本届大会就是该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从经济、公平和改革三个视角,按不同的主体分为几个环节展开讨论。虽然由于受历史因素、发展程度、教育和培训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对于问题的认识、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是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议题却引发了与会者强烈共鸣。

重视职教发展是国际共识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重新思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发展中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家、地区和国际政策议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刘延东在致辞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和保障公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积极策划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中国民间组织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的发言。张榕明提出,未来的职业教育,将不再是单纯的就业准备,而将为人们提供贯穿一生的生产生活技能,成为国家人力资源优势化的助推器。由此,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独特优势,既是必需之举,又是可行之策。

职业技术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被该组织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出席了本届大会,她表示,职业教育对国家和人类发展至关重要,应构建面向21世界和信息社会的职业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不能不断地被边缘化,迫切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她同时强调,职业教育要强调平等和权益,适应社会需求,改革国家策略,激励创新,重视质量,促进终身学习,确保青年获得工作和生活技能,有效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袁贵仁表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中国政府正在加紧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

在谈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促进泰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时,泰国教育部长素察·达达探隆韦表示,泰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我们认为职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推动人们的学习从注重学历向注重劳动力市场需求转变,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知识。”素察·达达探隆韦介绍,泰国政府高度重视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就业能力,减少贫富差距,确保公平分配。

在第二个非洲十年倡议中也关注了职教的重要性。尼日尔是非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它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推广职业教育。尼日尔职业教育与就业部长恩加德·娜娜·哈迪扎·诺马·卡卡表示,“我们致力于去推广职教,成立了职教政府机构,就职教的资格认证、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了调研工作,展示了政府对于职教、就业的重视。”

在尼日尔,13~19岁的人口有240万,其中150万从未接受过教育,也没有接受过培训。“这些数据却只是冰川一角,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恩加德·娜娜·哈迪扎·诺马·卡卡认为,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上升为国家意志。不仅考虑学校内的培训,同时要考虑社会需求。“很多青年人从未受过教育,或者辍学了,需要采纳全面的视角,从国家政策层面,必须去关注职教的战略发展,为我们人民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但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国家、地区职业教育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与传统主流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职业教育提供当今世界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这一点也常常遭到严重忽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唐虔表示,此次的上海大会将着力改变这一情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文件中,记者也看到:随着2015年这个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预定实现日期的临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际上受到极大关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很有希望在2015年之后的国际教育和发展议程中占据突出位置。

增强职教吸引力成为全球话题

“我们一直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好像有些矛盾。如果职业教育很重要,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中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无法吸引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逐渐受到各国重视的同时,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已成全球共同话题。

澳大利亚全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总裁汤姆·卡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韩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介绍,在韩国,受东方儒教文化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尽管政府鼓励青年学生先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后再上大学,但还是有75%的青年第一选择去上大学。

来自中国的职教专家对此深有同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考入大学、进入名校视为成才的途径,而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末流学生无可奈何的选择。

加勒比考试委员会注册主任巴巴多斯表示,在一些国家,职业教育被看作是差生的选择,这给职业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澳大利亚TAFE模式被我国职业教育界公认为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但澳大利亚全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总裁汤姆·卡莫向媒体透露,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对青年的吸引力还是很有限,40%左右的青年学生第一选择上大学,30%的青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30%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直接就业。其中,职业院校经济类专业50%的学生两三年之后,又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就业需求的变化、保护传统的需要等因素,全球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大量增加。”博科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这种需求是不平衡的。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并不具有吸引力,因为年轻人不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过上独立、尊严与体面的生活。

那么,应该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本届大会中有一个议题是: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为高等教育铺平道路。其中提到,出于多种原因,参加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常常无缘于高等教育。

国际劳工组织执行主任何塞·曼纽尔·萨拉萨表示,职业教育要想让更多青年能够体面地工作与发展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实行学徒制。把课堂教育和工作场所的培训结合起来。何塞·曼纽尔·萨拉萨说,在丹麦、瑞士等国家,学徒制的培训系统把国家、雇主、工会、培训机构等多方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工作场所和教室以外的技能培训。学徒制的学生就业率提高30%,有效解决了青年人就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劳动力市场中推广学徒制的培训方式,中国也承诺建立类似的培训模式,使学生在培训中获得持续学习、团队合作等软技能。二是在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创业家精神”。一些国家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尝试开设关于创业的课程,这要求教师有创业的相关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劳动市场的过渡。三是提供好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机构要拓宽信息获得渠道,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光有培训,没有就业服务是行不通的。

经合组织教育局教育和培训政策处处长黛博拉·罗斯维尔做了题为“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与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相衔接:经合组织的一些经验教训”的发言,她提到,职业教有要具有一定“弹性”,“要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够顺畅过渡,又要使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能够流动性更强。”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副院长兼科研负责人瑞德亨·瓦斯介绍,在德国,20~29岁的青年人中仅有15%没有接受过职教培训。“德国的职教体系很有吸引力,职业学校学生可以到大学深造。”

提高吸引力,就要改变社会将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的观念。巴巴多斯说,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体系应该实现无缝衔接,开放的教育更有利于青年人的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为分道扬镳的两种隔离式的教育,这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多立型、多领域、多层次人才,进而更好的为发展经济、改变民生服务。”来自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表示,亟需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配套改革,“希望以此次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为契机,在中国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宣传,同时推荐现代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优化设置,把构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立交桥纳入我国教育的配套改革方案。”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中心代理主任莱特梅尔说,要认识到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评判标准、体系不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良好社会氛围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解决。”

事实上,职业教育不仅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对企业亦是如此。在中国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很多职业院校感到企业态度冷漠。除了深入探讨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外,还需要思考如何增加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郭扬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采访。“职业教育要发展就要颠覆传统观念,要跳出教育来看职业教育。”郭扬说,纵观世界,凡是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的国家,更多的是注重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教育性和经济性。如果仅仅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就很难凸现出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发展职业教育更多需要从教育外部着眼,看到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我们职业学校老是在埋怨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学校很热,企业很冷,其实倒过来想,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员工的职业培训可能更符合他们的需要。”

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职业教育也被视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把青年失业当成重要问题。因为技能不足,全球1.5亿青年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据了解,过去十年中,青年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危机让态势进一步恶化。在这一背景下,不久的将来情况大有改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失业率上升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例如,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国际劳工组织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世界将来面临着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创造6亿个生产性岗位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和谐的“紧迫挑战”。

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因此,如何为民众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帮助青年走出失业困境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沉重课题。

政策制定者们常常强调技能的供求不匹配是青年人失业率高和从学校出来后难以找到工作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技能供求两方面,各国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高失业率与严重的技能短缺并存,在另一些国家,有技能的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企业越来越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掌握了更实用技能的人,这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技能不匹配问题的政策考量。

本届大会聚焦青年失业及构建统一的资格框架体系,以创新和比较的视角展开了政策、制度及实践层面的探讨。围绕“弥合差距:把青年的技能与工作相衔接”的主题,阿曼、印度、澳大利亚、教科文组织和欧盟代表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自在将青年技能与工作进行衔接的经验。他们认为,必须以一种创新和全面的视角看待全球青年失业危机,高度重视如何将教育和培训与工作领域相衔接,以应对青年人在获得体面工作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且改善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长期处境。

“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存在青年失业率高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结构性难题。欧洲失业率一直较高,但与此同时有200万个岗位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欧盟委员会副总干事普拉茨·莫纳在发言中提到,青年人在学校学习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是他们从学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莫纳的观点引发许多与会者的共鸣。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基础学习与技能培训处处长玛特斯特萨·马洛普认为,数百万青年在进入工作领域时遭遇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

“职业教育对于解决青年就业危机至关重要。”何塞·曼纽尔·萨拉萨表示,职业教育在劳动市场与教育界搭建了桥梁,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我们的青年失业率非常低。2011年,欧洲平均失业率是20%多,而我们的失业率仅为8.3%。”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副院长兼科研负责人瑞德亨·瓦斯认为,德国这么低的青年失业率归功于德国完善的职教体系。

印度国家技能开发委员会总理顾问、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副董事长拉马都莱认为,职业教育是“改进教育体系的基石”,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阿曼苏丹国人力部副部长加达尼娅介绍了本国的经验。阿曼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视为国家战略,通过设立新职业院校和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教育,帮助年轻人获取证书,掌握就业技能。阿曼苏丹国的职业教育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不仅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而且参与质量管理。加达尼娅说,阿曼苏丹国的大学生在毕业前需要顶岗实习,由岗位主管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训,在通过考核后方可毕业,考核标准均有专门的机构,达标后才能得到全国测试中心颁发的证书。

素察·达达探隆韦介绍了泰国的经验。在泰国,通过学习提高就业能力。“在工厂内设立子弟学校,学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不断从学习中获得工作的经历。”

在巴巴多斯看来,职业教育要弥合技能学习与就业需求之间的鸿沟,就必须做到顺应要求,还要不断创新。“现在的情况表明,市场对体力的、低端技术工作者的需求正在减少,对高科技、新兴行业工人的需求正成倍增加。”

美国教育部、澳大利亚商会、教育国际、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也纷纷表示,职业教育应释放潜力,帮助青年人为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帮助劳动者保持就业能力,帮助企业保持竞争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代表(芬兰)及第7次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最终报告的共同提交者米卡·托米则认为,政府要倾听年轻人的意见,释放青年人的潜力并传授他们新技能。

呼吁建立统一资历框架体系

资历认证体系是为职业教育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机制之一。应该说,资历和资历制度方面的国际改革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作为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受邀参加此次大会并作发言。陶西平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表示,这次大会大家都比较关注资历框架建设的问题,在学历框架之外更突出一下资历框架的地位。“目前我们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学历证书,这就造成重学历,对技能的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陶西平说。

加达尼娅介绍阿曼苏丹国与外国专家一起研发并颁布了国家职业技术标准。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对提升学生能力非常有效。

拉马都莱介绍当前印度政府已经通过建立制度框架协议和指导意见来应对特殊的挑战,“建立职业教育标准,并且呼吁学生、家长以及政府和行业组织都参与进来,尽可能发挥技术培训的作用。例如,私营企业应当重视在职培训,并通过行业组织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事实上,不仅一国之内可以建立资历认证,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实现技能互认。现在人们越来越期望资历证明能体现其地区和国际价值。另外,在外国生活和工作的权利与资历证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承认资历的问题上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与对话能促进技能的流动。

欧盟建立欧洲统一资历认证体系的经验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欧洲职业资历认证框架、欧洲职教学分认证体制、欧洲职业教育质量保证框架等欧盟系列创新机制的设计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职业教育障碍,实现了欧洲人力资源的互认与流通。

“欧洲致力于确保人们在欧洲某个国家生活或旅行时所取得的一些资历在另一个国家也可以得到认可,国家间可以对这些学分进行转接和承认。”莫纳说,欧洲增加了青年就业的流动性,使他们在欧洲各国间流动变得更容易。此外,还通过改善教育质量以及开发欧洲的资历认证体系来帮助各国改善资历认证框架。

欧洲职业教育中心提出的“绿色工作技能”的概念也是基于行业的跨国技能标准。

而作为欧盟成员国,波兰将新资格体系作为改革的工具。来自波兰的多米尼斯嘉做了“波兰新资历制度助推波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的发言,多米尼斯嘉在发言中提到,新资格体系由波兰资格框架、审定、学分累计转换,以及质量保证等组成。新资格体系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以结果为导向将劳动力市场需求与教育相关联,促进流动。

摩洛哥和孟加拉国的代表也在大会上分别介绍了各自在资格框架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摩洛哥开发了国家资格框架体系。该资格体系共有八级,包括很多行业的资格。所有资格都获得了有关方面的认可。开发国家框架体系必须与企业沟通,并且应不断调整,以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

作为劳务输出大国,孟加拉国为使输出的劳工能够获得海外劳动力市场的认可并且获得相应的报酬,成立了国际技能开发委员会,开发了国家技术与职业资格框架。在他们看来,要使资格框架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重视行业企业的参与。

职业教育不仅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对企业亦是如此。在中国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很多职业院校感到企业态度冷漠。除了深入探讨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外,还需要思考如何增加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

事实上,不仅一国之内可以建立资历认证,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实现技能互认。现在人们越来越期望资历证明能体现其地区和国际价值。

链接

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经验

金融危机使各国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纷纷颁布职业教育发展国家战略。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成为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国家战略

美国 2011年2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经济增长与繁荣》,强调创新战略是美国“赢得未来”的关键,是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基础,要培养具有二十一世纪知识和技能的美国人,打造世界一流的劳动力。

欧盟 2010年3月欧洲委员会颁布《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和包容的欧洲战略》,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智慧增长,经济发展基于知识和创新。二是可持续增长,促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三是包容性增长,促进高就业经济,形成社会和地区包容性。

德国 在二战后创造经济发展奇迹,职业教育被称作“秘密武器”“双元制”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16~19岁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始终占到70%。在此基础上,德国进一步明确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

英国 金融危机使英国经济遭受重创,也使英国政府更加认识到了技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技能战略的基础上,2010年11月,英国商务、革新与技能部又发布了“为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技能”和“为可持续发展而对技能投入”两个技能开发的国家战略性文件。其用意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的发展。

法国 1999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宪章》,要求建立全国职业教育与经济领域对话机制、加强工学交替式教学、加强教师培训等。2007年5月,法国原总统萨科奇将发展教育作为新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到教育发展和改革总目标当中。通过“高等教育法”强化大学的职业化倾向,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2000多所“高等技术学校”和“大学技术学院”。

日本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作为一贯战略。提出了三方面举措:一是以小学至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职业教育计划”。二是主要以大学生、研究生为对象,培养有高度专业能力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三是“无固定职业者再教育计划”。整套计划不仅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且重视不同社会部门间的合作,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

韩国 受金融危机影响,韩国政府2009年预算主要用于创造岗位和缓解资金枯竭,创造岗位相关预算达4.87万亿韩元(约266 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加了41%。在创造岗位相关预算中,增幅最大的领域是职业教育,从1106 亿韩元(约6亿人民币)增至4643亿韩元(约25 亿人民币)。

澳大利亚 2003年出台了《塑造我们的未来:2004—2010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该战略提出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思想:一是为经济服务,使澳大利亚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为人们服务,给予澳大利亚人世界级的技能和知识。三是为社区服务,构建包容和可持续的社区。近年来,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递增5%。

南非 2005年起,南非政府启动了10年国家计划,旨在以人力资源开发解决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2006年,政府启动一项10.9亿兰特(南非货币)投入的3年行动计划,用于资助技术学院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等。

不断完善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 从2008年初开始试行国家资格框架,旨在建立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互通的渠道。鼓励企业参加职教,2008年决定对凡是增加或扩充培训岗位的企业,由联邦政府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促进补贴资金,企业每增加一个职业教育培训岗位,政府将给予4000至6000欧元的资助。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高校举办职业教育,创立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通融性特殊奖”。

英国 开发了上下贯通的资格标准制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终身教育体系。在资格证书体系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实现衔接和互通。

澳大利亚 增加职业资格框架内的研究生证书层级,构建面向人人、无缝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 “双元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制度。其学校经费来源于州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公共经费;企业承担公司内培训的经费。近年来,德国政府加大了“双元制”教育的公共经费支持。数据表明,政府出资约占总经费的29%,企业约占71%。这种模式通过政策、法律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的意志,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使得职业教育较好地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英国 行业技能委员会承担着建立与行业雇主联系和合作的任务,解决技能缺乏以及培训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实习方面。许多企业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定期向学校公布拟聘用岗位的情况和学生工作的情况;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荐、联系和落实学生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可以获得企业报酬。这段经历使学生能够轻松就业,甚至有可能在实习的公司就业。

澳大利亚 TAFE(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执行行业培训包,建立课程咨询小组,开展学徒培训。澳大利亚行业企业还为职教机构提供设备设施,职教机构依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定制”课程。

法国 合作的行业企业负责向职业学校提供有关行业和职业文凭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中心,参与学生获取文凭过程的评估,与学校共同设计培训项目,参与开发教学工具,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落实教师在企业内长期实习。

俄罗斯 2010年11月13日,俄罗斯原总理普京宣布,2011年俄罗斯将把教育经费预算提高1倍,新增的预算主要用于优先发展300个新的职业教育项目,涉及能源节约技术、医药、核能源等领域。

(资料来源:摘自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专题报道

“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在我们追捧德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之时,世界也向中国职业教育投来了关注的目光。而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中国同样要体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让世界了解中国职教

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崛起引起世界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中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领先作用” 。

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中国职业教育悠久的历史、基于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政策、基于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基于中国职业教育正在努力让许许多多青年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面临诸多挑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尤其对今日之中国而言,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回顾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从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到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到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主题和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新要求。现在,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转型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简单劳动力和具有低生产技能的工人、工业者的需求相应减少。而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为突出。

探寻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

在规模上,年招生人数超过1100万,在校生总数近3200万,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亿人次;在办学模式上,调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目前,行业企业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9.6%,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4%。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定期对话协商机制。培养质量上,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达84%,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产业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助学制度日益健全,覆盖了90%以上的中职学生,对农村和涉农专业的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政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仅去年中央财政投入就达104亿元,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师资培训等。

应该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而随着国家科技、人才、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明确了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蓝图。中国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以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时期。

与中国而言,当前正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是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为中国职业教育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对于广泛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那么,未来中国在促进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

“基于这些非凡成就,中国日后定会在世界舞台上大有作为。”伊琳娜·博科娃表示,中国的职业教育为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次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召开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一方面可以让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在职业教育领域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中国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据了解,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04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并对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培训。伊琳娜·博科娃认为,“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中国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致词中也指出,当今时代,人类同住地球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将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形成的共识,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吸收借鉴各国职业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升中国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共同努力,使职业教育发展造福全球“大家庭”更多成员!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作者:张韦韦 闫志刚

第4篇: 前行的力量

光阴荏苒,岁月峥嵘。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望10年历程,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之深、利益格局调整之大、遭遇的外部环境之复杂,实属罕见。中国人民是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无论前行的道路多么坎坷,他们就是那股驱使中国勇往直前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俗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人,就是社会发展的全部意义所在。人,也是决定发展的最大变量。因而,在十年的发展历程里,党和政府将“以人为本”升华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治国理念和政党实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变成社会建设的推进力量。进而实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发展的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宏伟蓝图!

纵然,在前行的道路上,小至个人,大至国家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磕磕撞撞,比方说:在国家发展过去十年的时间里,正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之时,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进而,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等新问题又不断涌现。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开始进入“敏感期”,然而,党和政府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这条道路上并没有胆怯,而是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之所在,得出了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人民群众不仅要福利的拓展,也要公平的过程;不仅要权利的保障,也要权力的透明的结论。于是,从满足“需求”,到回应“要求”,努力实现“正义增长”,逐步去建立关乎13亿人的政治信任,使中国现代化的前途更加光明。不可置疑的是:“以人为本”这一政策经过了实践的考验,是准确的!因为“人”确实日渐成为社会的正能量、是时代改革中矛盾的双面性,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实际上,把"人“看成是中国社会前行过程中蕴藏的蓬勃力量一点也不为过。源于它是政府行动的有效支撑,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宝贵资源。这样的力量,崛起于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志愿者、北京“7·21”暴雨中的爱心车队的自觉选择中,更展现在各种民间协会、社会组织的持续行动中,也绽放在山区孩子吃上免费午餐的笑容中。所以,在突发事故中,它上升一分,就能多消散一分伤害的阴霾;在社会生活里,它增加一分,就能多绽放一个灿烂的笑脸。

同样的,作为当代大学生——人类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希望。因而,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前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担历史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应当勤奋学习,掌握本领,携手并肩,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潮,共同创造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5篇:前行的力量

自2008年1月进入报社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在过去的日子里,本人担任网络与系统技术领域,信息中心机房与故障维护,网络和网络安全设计与完善,技术管理创新,以及协助推进报业集团信息一体化等工作。本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这就是我的前行力量!

一、良好的思想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都得到完善。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更新与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使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

3.保证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等运行正常,也同时协助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与完善B楼发行中心、10-11楼时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发行系统与各个镇区网络接入,使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实施网络版防病毒系统,并与硬件防火墙、IPS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报社网络级防毒设计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与故障。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强了使用网络安全。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灾难恢复等多个安全模块应用,可随时跟踪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6.网络故障的及时处理与准确判断故障源,可保证集团准时出报与网络畅通,并随时随地为有需要的网络应用与规划、设计作及时配置与调试,进而确保网络应用与突发问题得到即时解决。

7.服务器的维护与更新,以及应用故障的及时处理,从而防止服务器在数据与应用服务出现故障时措手不及。在处理集团报人电脑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常见病时,保证各部门正常工作。而且对集团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维护,在此方面有单独作业的相关经验。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每一次技术问题,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

四、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 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安全建设者,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2.要创新,技术管理更需要有潜意识加强,技术和管理应该并重。

3.不能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以一街市田亩为乐,这将不利于集团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第6篇:前行的力量 下水作文

前行的力量 博罗中学 黄海源

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严寒酷暑、不管风霜雨雪,总有一股力量驱使我们勇往直前,它叫梦想。有了梦想便有了前行的力量。

人生中,面对一次重击要爬起来已不容易,面对命运的第二次重击还能再站起来并且还活得精彩纷呈就简直是英雄中的英雄了!“隐形翅膀”刘伟便是这样一位英雄!他在天真烂漫的年龄意外失去双臂,好不容易在游泳队崭露头角却又再一次被命运捉弄——因患过敏性紫癜而被迫永远离开游泳队。但是,他挺过来了!他用双脚弹钢琴,成了钢琴王子,感动了全中国。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不幸的年轻生命如此精彩地活出了自己呢?一句“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道出了一切。正因有了“精彩地活着”这一梦想,被命运抓得满身伤痕的他才有了向命运发起挑战的源源不断的力量,让他犹如一个不倒翁般以自信、顽强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他的生命,也正因这一个人梦想而精彩纷呈!

个人梦想力量巨大,如果与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则必将生出更大的力量!“民族魂”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煲一锅思想的良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虽然狂热过后战友退却甚至倒戈,他也曾“荷戟独彷徨”,甚至曾近乎绝望地认为“希望是自欺”,之后却依然说“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于是毅然放下希望之盾去“肉搏空虚中的暗夜”。

这个痛苦而又坚毅的独行侠正是有了唤醒国人麻木灵魂的梦想,才有了弃医从文的力量,才有了彷徨绝望后质疑绝望、在空虚与黑暗中继续肉搏独行的力量。伟大的梦想给了鲁迅前行的巨力,亦使他成为了我们伟大的“民族魂”!他的肉体消逝了,而他的思想和精神则必将继续激励一代代国人奋勇前行!

个人梦想如果联系全人类,它所激发出来的力量更是惊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不惜在野外历尽千辛万苦,只为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田畴间精心伺候着他的杂交水稻,即便获得无数鲜花与掌声也从未停止过研究的脚步。继亩产突破700、800公斤大关之后,不久前又突破了900公斤大关,而此时的他已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了!

袁老能够如此坚持不懈地勇攀高峰,只因几十年前在中国大饥荒中因目睹同胞被活生生饿死而生出的“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梦想。悲悯的他不愿看到人类受饥饿之苦。为此,这颗梦想的种子一经发芽便以惊人的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他在杂交水稻的科研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世人也将永远记住这位伟大而淳朴的农民科学家!

梦想,它让我们充满了前行的力量,推动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踏平坎坷,让我们的生命大放异彩,烛照世人。

第7篇:青春的梦想 前行的力量

关于举行“青春的梦想 前行的力量”

征文比赛的通知

为纪念《宜宾学院报》创刊20周年,弘扬校园先进文化,展示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党委宣传部主办、《宜宾学院报》编辑部承办、校报记者团协办“青春的梦想 前行的力量”征文比赛,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青春的梦想 前行的力量

二、征文对象

宜宾学院全校学生

三、征稿时间

2011年10月10日-10月31日

四、作品要求

1.主题鲜明,内容健康,语言流畅,意境独到。 2.文体不限,部分文体字数要求:小说及报告文学(4000字以下),散文(2000字以下)、杂文(2000字以下)、诗歌(50行以下)。

3.作品名称用三号宋体,正文用四号仿宋字体,字体段落用固定值28磅。

4.作品必须是原创。

5.在文章题目下注明真实姓名、院系班级以及联系电话。

1 6.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

五、投稿方式

本次比赛采用电子邮件投稿方式,邮箱:dxsjzt88@163.com,邮件主题请注明为“《宜宾学院报》征文比赛参赛稿”。

六、奖励办法

1.本次比赛共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四名,优秀奖十名(评审结束后将颁发给获奖者奖品和证书)。

2.获奖作品择优刊登在《宜宾学院报》文艺副刊版。

宜宾学院党委宣传部 2011年10月10日

第8篇: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

身边榜样,前行力量

——他身上散发着泥土一样最朴实的气息,他和所有地铁员工一样,淹没在人群中,默默护航着每一列客车。

班长年近000,充满沧桑的脸上刻写着淳朴、善良、精干、历练,这几个词在他身上尽显的淋漓尽致,他是我们值得学习并让我们骄傲的班长——000。无论工作、学习亦或是生活中,他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榜样。他,对我来说,是一本通往成功的秘籍。我们最大的动力就是从这样优秀的榜样身上获得前行的力量。

他是我们地铁最初的骨干力量,带领了一批又一批向往奉献于地铁的人儿,走到了强大地铁的今天。对待工作,他决不懈怠,再小的问题对他来说都是大问题,必须要亲自过问;抢修的道路上,他跑在最前面;对待安全问题,他决不允许留下“死角”,不给隐患喘息的机会。他常说:“为了千万市民,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多么平凡的一句话,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得到班长是在教我们如何尽职尽责。

“安全隐患排查”、“防洪防汛”、“保航护驾”或者培训课上我们对于某个设备的分析激烈讨论中,从未离开过他的身影。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说的,也是我们班长常说的。他很谦卑,他对自己和我们都是多看多学多问的理念,知识的融会贯通才能让大脑吸收更多的营养,来提升自我素质。

生活中的班长更是风趣,幽默,对待生活的他始终“00000”,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扭成一股绳,兄弟情深。在班长的带领下,每天早晨的跑道上,留着我们亮丽的风景。

在他岗位上常常会不被理解,但是没有任何抱怨的他总能找到平衡的方法。他说:“抱怨会让职场越走越窄。”他诠释了一个优秀的地铁员工。

我们植根心底的榜样,可亲、可敬、可爱的楷模。

第9篇:心中的榜样,前行的力量

说起榜样,我们都不陌生,不用过多解释,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无数高大的身影。这些身影,或者跃马扬鞭,器宇盖世;或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者才华横溢,文采照人;或者清正廉洁,威武不屈;或者为人师表,万世流芳;或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是最高贵的精神花朵,永远芳香四溢,永远艳丽迷人。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英雄的伟岸身姿,感受到人格的感人力量。心中的榜样,前行的力量,想起他们的声影,我们就会无所畏惧,踏着他们的足迹,我们就会更加坚定、自信。

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历史的长河穿越古今,奔腾不息。平淡无奇的流水会让我们记忆暗淡,唯有朵朵浪花和惊奇波澜才是历史的坐标,思想的定格。我不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但我更欣赏挥洒激情、造福苍生的个体形象。我欣赏孔子,欣赏他站在中华文明的源头,用自己的微弱身躯,为我们中华民族撑起了一片文化天空;我欣赏老子,欣赏他深邃的思想,和骑青牛、过函谷的洒脱;我欣赏孟子,欣赏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我还欣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欣赏嵇康刑场弹琴的气度,欣赏李白不媚权贵的倜傥,欣赏李贽天牢自刎的豪迈,欣赏谭嗣同以流血推动变法的勇气。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他们是文明天空的灿烂星辰,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让我们后人在仰望他们的同时,鼓舞我们斗志,激励我们前行。

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人生就是一片沼泽地,需要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踏出我们的足迹。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总有一些光亮在我们心中闪耀,用微弱的光,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以白求恩为榜样,华益慰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徐海峰为榜样,周继红成了第二个夺得奥运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以雷锋为榜样,中华大地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榜样是一座灯塔,总是在我们最困惑孤独的时候,让我们看到希望,让我们感到温暖。有人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同样,播撒一个榜样,就是点亮了一座灯塔,就是升起了一面旗帜,就能汇聚一片善良的温度,就能让我们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没有榜样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榜样,而不懂得去珍惜、去学习的民族,同样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都向雷锋学习,社会就会有无穷的精神财富,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生活环境将更加和谐。如果人人都向海伦凯勒学习,社会就没那多邪恶,人生就没那么困惑,我们就没那么苍白。如果人人都向比尔·盖茨学习,将会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更多科技成果。榜样好比人生的坐标,只要榜样在我们心中扎下根,就会催生出无穷的精神力量,就会让我们的精神理想有了现实的依靠。榜样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锐气、朝气,是必胜的信念,是永无止境的力量源泉。让我们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我们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上一篇:收到offer感谢信下一篇:安康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