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

2022-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粉世家

拾得金粉 铸成蔷薇

摘 要:众所周知,眼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遭遇了尴尬。素材作为作文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解救“素材认识与积累”出理解之陷阱?笔者在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说《珍贵的尘土》中获得启示,拟从寻找作文素材的“金粉”开始,以“关注生活并倾注感情”为核心,最终建构起认识并积累素材,挖掘并运用素材的系统。

关键词:作文素材 金蔷薇 关注 体验

作者简介:陈锐(1985—),男,湖北随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初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的心病,因为是心病,所以得到语文老师的“厚爱”。尽管如此,还是逃脱不了来自语文界乃至社会的指责。

仅从高考应试作文来看,造成眼下难堪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考作文评阅受限于人力物力,评卷马虎,区分度和可信度不高,高质量作文不能凸显;二是应试者为求稳妥而采取或积极或消极的应付策略,积极是指为了获取高考分数而采取的迎合命题者和阅卷者的态度,消极则是指机械的、疲倦的、无主体参与的单纯应试。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雷老师在《中学作文教学,你在扮演什么角色?》一文中提到:“高考作文和作文教学,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停止现在的做法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依据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废止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不太可能。钱梦龙先生说教语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既然改变不了体制,甩不掉“镣铐”,就只有琢磨如何“戴着镣烤跳舞”。

2011年,高三备考作文时,学生手里出现了一本关于如何运用作文素材的书,此书从两方面阐述了应试作文的素材准备:一方面,作者从貌似哲学的高度分析了作文命题中经常出现的主题,阐述了主题的人生和社会意义,并明确告诉考生在作文题里可套用这些“意义”以使作文主旨深化;另一方面,作者采用多角度(有些角度难免牵强)切入素材的方法分析古今中外名人事迹。作者指出,多角度切入素材的好处是只需积累几个人物就可以套用进各种主题。翻毕此书,不由惊叹,既而产生疑问:这本书到底是锦囊妙计还是让学生饮鸩止渴?这招一劳永逸的法子实则助长了考生应试作文的麻木无情,使考生抛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限制了考生的个性情感发展。

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说《珍贵的尘土》,它后来被收录进作者的文艺创作论集《金蔷薇》。文中,团长的女儿苏珊娜在登上年轻男演员的马车前,对让·夏米说:“要是有人送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那就一定会幸福了!”于是,每当夜晚,夏米就簸扬从首饰作坊里背回来的尘土,终于攒够了打造金蔷薇所需的金粉。老工匠用这些金粉熔化的金锭为夏米打造了一朵极其精致的金蔷薇。这篇谈文艺创作的小说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重要启示:如果将金蔷薇比作一篇优秀的文章,那么金粉就是结构文章的素材和对素材的情感灌注。其中,对生活的细微感触更是文章生命的构成要素。金蔷薇的现世为作文素材积累提供了一种借鉴:关注生活并倾注感情。

生活中哪些人和事能成为“金粉”而进入作文呢?笔者认为能够进入作文素材的生活主要有两类。一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例如,学生与同桌、舍友、同学、朋友、老师等人的相处点滴,与父母、兄弟姐妹的生活点滴,对网络上的朋友、公交车上的陌生人的感受,正是这些人和事构成了她们的日常生活。二是和学生生活有关的人和事。例如,近半年来发生的老人摔跤事件,校园冷暴力事件,乔布斯之死,校车事故等。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跟学生紧密相连或间接相关的事件,事实上,学生对贴近生活的鲜活事件很感兴趣,这些人和事正可以成为作文写作的“金粉”。既然学生就生活在“金粉”之中,那我们还总抓着“老古董”(名人事迹)不放究竟是为哪般?高中作文之所以干瘪粗糙,大致就是因为应试作文教学片面注重机械模仿、投其所好甚至野蛮套用。

需要补充说明两点。其一,引导学生筛选生活中的“金粉”又不等于定时定量搜寻一个时间段内的国内外大事,这只是一种变相的投其所好。显然,换汤不换药式的机械素材积累,并不能给学生习作带来益处。其二,进入学生作文的人和事必须经过筛选,筛选的标准就是不将“粉尘”当“金粉”。“金粉”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关注身边人和事的习惯,能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美,能让学生剔除内心的浮躁,能让学生体悟社会的真善,而那些浮躁不堪的、哗众取宠的、矫揉造作的、争名夺利的人和事最好不要进入作文素材。

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作文素材的设想是先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之事开始,进而将视野扩展到所处的社会;再引导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所蕴涵的美,最终将自己融入社会。这一过程主要采用针对素材写简评并作交流展示的办法来操作。

例如,笔者上过一堂题为《巨星陨落与平民之痛》的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课,课堂上列出的社会事件主要有三:其一,2011年10月5日,享有“苹果教父”之誉的乔布斯因病逝世,网友自发在各大网站纪念乔布斯;其二,2011年4月28日,安徽一男子为了买流行的苹果产品“IPAD2”以2万元为代价出卖了自己的肾;其三,南方周末(网络版)的一篇评论文章《苹果中国污染地图》,文章调查了苹果中国加工车间排污对普通员工及周边居民身体的影响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状况。之后,列出以下问题:1.你正在使用苹果产品吗?2.你会选择“苹果”产品吗?3.你了解乔布斯和“苹果”吗?4.苹果在世界同类产品中为何能一枝独秀?5.你知道肾对身体的重要作用吗?6.你怎么看待“卖肾买苹果”的行为?7.你知道去年富士康跳楼事件吗?8.读完《苹果中国污染地图》你有什么感想?9.如果以“巨星陨落”或“平民之痛”或“巨星陨落与平民之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会选择从哪个角度入手呢?问题一出,学生跃跃欲试,观点新意层出不穷。学生的简评及作文大致提到了执著、信念、健康、创新、胆略、理性、流行、责任、维权等方面,作文内容充实。这堂课素材的选择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愿意将自己放进素材里,并从自身和他人的切身角度去理解作文素材,因而,他们在作文里能够用好这些素材,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自己动手写简评可以巩固学生对素材的运用掌握,交流展示环节则通过对相同素材的不同观点的收集展示打开学生的思维角度,让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产生碰撞,既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让学生在聊天中深化了对社会时事的感受,带领学生去感受、思考作文素材,最根本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对“金粉”倾注自己的情感。

《珍贵的尘土》文末,作者这样议论:“然而,一如老清洁工旨在祝愿苏珊娜幸福而铸就了金蔷薇那样,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高中作文写作可能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至少我们可以在打破僵化应试模式,打开模仿套用的枷锁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去拾取生活中的“金粉”来熔铸自己的“金蔷薇”。

参考文献:

[1]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王雷.战战兢兢的讲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李小叶)

作者:陈锐

第2篇:钻石世家:“1314在一起”娱乐营销

“1314”,是2013年、2014年交集之时。“1314”,是“一生一世”。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如何创意娱乐营销,发挥明星效应,与消费者互动,实现广告目的,促进产品销售?钻石世家“1314我们在一起跨年演唱会”,诠释了营销4.0时代如何进行娱乐营销创新。

“1314我们在一起!”宏大的舞台,明星闪耀,流光溢彩,歌声响彻珠江两岸,这是百年一遇的“1314”交汇时刻——2013年12月31日20时,“广州客厅”海心沙,钻石世家“1314我们在一起跨年演唱会”拉开了帷幕……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成功举办一场演唱会,尤其是巨星云集的跨年演唱会,由此发挥明星效应,与消费者互动,实现广告目的,促进产品销售,加强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可谓一箭多雕的营销手段。当然,成功举办一场演唱会这样的娱乐营销活动并非易事,要预估判断,还要考量品牌及其产品情感诉求与节目的匹配度、冠名价格与效果的衡量,活动结束后能否延续营销等环节。营销专家认为,由国内钻饰及裸钻专营领导品牌之一的钻石世家冠名“1314我们在一起跨年演唱会”,以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取得了“少花钱多办事”的营销效果,诠释了营销4.0时代的娱乐营销创新之道。

立意独特:聚焦“1314”

近年来珠宝市场持续升温,作为宝石之王的钻石不仅仅聚焦婚庆人群,而且聚焦女性自我犒赏、情感纪念、保值收藏等多元化消费需求,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钻石零售市场。国内珠宝市场规模庞大,但市场上零售品牌众多,且消费聚焦程度与房产、汽车有一定的区别,圣诞、元旦、情人节等节日性消费明显。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钻石直营零售品牌,钻石世家从上世纪末在内地开设第一家网点开始,就致力于推广高品质钻石及其文化。如何借助节日情感因素促使市场更聚焦,整合社会化事件并结合终端及各类互动平台与消费群体互动,是珠宝商重点解决营销课题。

既然珠宝行业的受众偏小众,关注度相对不高,没有关注点,那么珠宝商在营销时就要制造关注点。为此,钻石世家在公司内部召开头脑风暴会,并通过门店内面向顾客进行调查:什么样的营销活动可以让人们有强烈的参与感,能够激情尖叫,形成群聚效应和口碑传播效果?答案是明星演唱会。

演唱会等娱乐营销包括活动之前的准备和宣传、活动举行中的高潮以及活动之后的整合形象传播。其中,活动前的立意与策划至关重要。对于钻石世家来说,珠宝是奢侈品,也是婚嫁必需品,属于情感消费。在2013年岁末,“1314”就是一个绝佳的情感节点。因为,“1314”的谐音为“一生一世”,百年一遇,这与钻石世家的产品理念“one love one life”(一生一爱)相吻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钻石、爱情数字,可以让受众很容易就牢牢记住。明星、演唱会,受众都有兴趣传播。因此,“1314”非常适合钻石世家珠宝营销。

营销活动最终一定要落地,与产品、客户、终端、员工互动,把消费需求形成聚焦,瞬间引爆。既然要快速聚焦,就要考虑2013年哪些明星最有人气。钻石世家经过慎重考虑,邀请汪峰、杨宗纬、林志炫等20多位港台、内地歌手,其中包括《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最美和声》等年度综艺盛会的主力,然后借用很火的网络语言“在一起”,策划出钻石世家“1314我们在一起”跨年演唱会,并成为2013年度中国仅获审批的三场跨年演唱会之一的总冠名方。由于氛围浪漫,情感立意独特,钻石世家“1314我们在一起”跨年演唱会一启动就倍受关注。

整合互动:形成爆点

营销经过了产品营销、顾客营销、体验式营销等阶段后,如今已进入到以社交为特点的营销4.0时代。相应地,品牌要从传统的自说自话的单向传播,转向以美誉度为核心的创意、口碑积累的双向互动模式,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营销数据化。对珠宝行业来说,情感文化诉求至关重要,因为消费者非常注重珠宝品牌传递的理念,只有让产品及相关市场活动与客户高度互动,才能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

2013年11月中旬,钻石世家把演唱会地点选在广州最适合做跨年倒计时的地方海心沙,然后从产品、促销、会员互动等环节进行活动造势并予以落地。钻石世家召开新闻发布会,利用微博和微信面向消费者和粉丝传播演唱会信息,比如把演唱会嘉宾汪峰、范玮琪、郑秀文等明星的情感故事与钻石的概念结合起来,持续制造娱乐热点话题。请明星畅谈对“一生一爱”的理解,与粉丝分享各自对“1314一生一爱”的感悟,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传播,对演唱会进行预热。粉丝在线上轰轰烈烈地抢票,消费者在门店购买产品则可以获得门票。钻石世家还利用会员数据库,向所有会员发出邀请,很多会员收到邀请函后,自发地在微博、微信上发照片,并发到活动的互动平台上,形成大规模的互动热潮。

品牌开展娱乐营销,除了要与企业的形象和定位吻合,与产品的联系也要尽可能紧密。为了与受众一起浪漫地跨入新的一年,钻石世家针对明星的关注点,相应地在产品方面,特别定制了限量版明星系列“1314”纪念对戒,提炼出“One life one love”的誓言,将其镌刻在用绚丽K金打造的钻石对戒上,此系列一上市就成为最受爱侣们亲睐的爱情信物。

对于钻石世家“1314跨年演唱会”在网络、终端、产品上爆发出的巨大能量,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营销活动环环相扣,充分整合各方资源,钻石世家从传播、落地、销售、员工口碑、顾客口碑等环节形成了强大的营销向心力,最终形成了营销爆点。

现场效应:消费者与品牌共鸣

2013年12月31日20时,钻石世家“1314我们在一起跨年演唱会”拉开帷幕,容纳2万名观众的演讲会现场座无虚席。演唱会以“爱”为贯穿全场演出的灵魂。二十多位明星献唱歌曲,抒发各自的爱之感悟。钻石世家董事长陈小凤表示,整场演出主要反映当下都市男女的内心情感:虽身处传统价值观备受冲击的时代,人们仍不放弃对爱情的期待与憧憬,渴望亲情友情的温度,愿意向陌生人传递心的良善与爱。这些情感理念与钻石世家品牌多年来专注的“美无境,爱无疆”情感表达异曲同工,形成共鸣。

除了明星歌手演唱直抵人心的情歌,钻石世家从晚会舞台制作、表演互动的角度呈现“1314我们在一起”的主题。钻石世家在现场设置情侣专属席位、舞台区圆桌席位、粉丝方阵等,为现场观众营造特别的亲情、友情、爱情氛围。台湾歌手范玮琪演唱浪漫的《最重要的决定》,现场与丈夫陈建洲亲密互动,让现场观众感受这对明星眷侣的甜蜜恋情。明星演唱歌曲之后,现场特别设立“永恒婚约明星见证”环节,十对面向全国征选的新人站上晚会舞台,在全场观众的见证下,他们身披婚纱、礼服为彼此的“一生一爱”带上钻石世家为此次演唱会定制的“1314纪念款‘一生一爱’”限量版对戒,然后浪漫拥吻,在“1314”的幸福时刻彼此许下一生的承诺。

而在压轴环节抽出克拉钻浪漫大奖,甜蜜的爱情宣言和惊喜的大奖将演唱会推向高潮,也迎来了新年倒计时声,2万人齐声高呼“1314在一起”。“当天晚上钻石世家官方微信多了一万多个粉丝。”钻石世家品牌总监宁振国说。珠宝行业某资深观察人士表示,钻石世家“1314在一起跨年晚会”以传递“一生一爱”永恒情感为独特的立意点,在2013年度仅有的三场跨年演讲会中是最有亮点的一场跨年演讲会,品牌元素与演唱会平台高度融合,展现了品牌的亲和力,增加了品牌厚度,使观众和消费者与钻石世家品牌产生情感共鸣。

后续跟进:销售“二级跳”

在当今营销领域,随着产品趋于同质化,只通过常规广告传播,很难达到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拉动销售的目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把目光转向娱乐营销,以“搭车”的非常规传播方式获取非常规的回报。北京申奥之夜的最大赞助商海尔宣称:他们得到的传播效果是投入的4倍。对于品牌记忆度,一般的广告宣传在3次以上才能让受众有感觉,而要让消费者购买需要更多次数的触达。但是通过娱乐营销,一方面可以借助优势平台与消费者加强情感沟通,传递品牌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把娱乐营销活动与企业的产品结合,最大程度带动销量,实现销售“二级跳”。

但是,娱乐营销活动之后的配合和跟进,需要的是营销智慧和技巧。由于顾客需求在不断变化,企业开展娱乐营销时必须针对顾客关注的兴奋点,找到巧妙的方式或爆破点,进行聚焦,并运用创新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切实拉动销售。业内人士认为,在钻石世家“1314跨年演唱会”娱乐营销活动中,消费者切身感受到了互动体验,才愿意主动参与,主要是此次活动激发的消费者情感需求与钻石世家的产品属性有着密切关联。

“活动举办的当月,我们的会员重复购买率提高了27%左右,相对于平时销量提高了60%,2014年1月、2月销量也超过了30%。我们在2013年岁末和2014年年初打了一个漂亮仗,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知名度得到提升。我们打电话回访顾客,他们表示像这样的活动日后他们非常乐意参加。”宁振国透露,钻石世家销售的克拉钻和特别定制的结婚纪念女戒在今年春节期间销售翻了一番。

钻石世家把“1314我们在一起跨年演唱会”影像资料制作成精简版明星演唱会花絮,在自己的门店播放。而所有参与活动的会员、客户都在演唱会之后收到了钻石世家发来的感谢卡和现场照片、演唱会光盘。明星的现场花絮,则变成了钻石世家门店的DM杂志和VIP室里的精致相框。明星们对“一生一爱”的感悟,则成为了钻石世家系列产品明星们爱的宣言。

业内人士认为,任何促销活动都要洞察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把独特的寓意赋予节日,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然后借助强势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整合资源,引爆圈层效应、瞬间曝光效应,将营销效果最大化。钻石世家“1314我们在一起跨年演唱会举办的时间节点,刚好是2013年和2014年相交,又是珠宝销售旺季,所以钻石世家投入不是很高,却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回报,品牌知名度和销量都得到了提升。在此次活动中,粉丝的强大力量得以充分展示。如果品牌希望把自己的顾客变成粉丝,就要让他们产生愉悦感,主动参与。在营销4.0时代,每个品牌都要遵从娱乐营销法则,只有搭建符合自己品牌调性的平台,吸引粉丝主动参与,才能提高品牌忠诚度,最终释放市场购买力。

作者:叶小果

第3篇:横跨三个世纪的分析化学世家

摘 要 从叙述C R 伏累森纽斯的生平与功绩说起,对伏累森纽斯家族连续五代的关键人物进行评述,着重点明他们在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建树,并对经典名著——《定性化学分析导论》和《定量化学分析导论》、传奇刊物——《分析化学学报》,以及著名教育机构——伏累森纽斯化学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予以较详阐述。

关键词 伏累森纽斯 分析化学 德国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21 02 05

作者简介:吴限,江苏南京人,1980年生,化学博士,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材料工程。Email: xian wu@iwt tu freiberg de。

科学史上有时会出现整个家族连续几代都投身于某一专业领域的情况,例如瑞士的力学世家伯努利、意大利 法国的天文世家卡西尼等等。本文的主角是名声卓越的德国分析化学世家伏累森纽斯家族,这个家族从19世纪上半叶就开始涉足于分析化学的研究、教学与应用,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扩大家业和活动范围,至今已传至第五代,是一个横跨三个世纪的颇具影响力的科学与教育世家。家族的重要人物不但在学术研究上大大推动了分析化学的进步,其所创建和衍生出的教育机构与企业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该家族成为分析化学界的传奇。

一 人物与功绩

1 传奇的开始

伏累森纽斯家族从卡尔·雷米就斯·伏累森纽斯(Carl Remigius Fresenius,1818—1897)这一代开始涉足分析化学领域,他同时也是该分析化学世家中最有名的一位。C R 伏累森纽斯1818年12月28日出生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律师家庭,在当地的模范学校以及万海姆(位于法兰克福以南约70公里)的班德学校这所闻名的男子学校始建于1829年,是今天万海姆市维纳·海森堡学术高中的前身。接受基础教育,后在家乡的一家药房当了4年学徒,于1840年前往波恩大学学习化学。大学期间,C R 伏累森纽斯常去药剂师路德维希·克拉默·马夸特(Ludwig Clamor Marquart,1804—1881)的私人实验室做实验马夸特当时开设了一所私立药学学校,进行药学教育与培训,C R 伏累森纽斯后来创建自己的私立学校很有可能是受马夸特这一举动的启发。,在马夸特的实验室里,他撰写了《定性化学分析导论》(Anleitung zur qualitativen chemischen Analyse)一書,于1841年在波恩出版。四年之后,他又写成了姊妹篇《定量化学分析导论》(Anleitung zur quantitativen chemischen Analyse)。《定性化学分析导论》和《定量化学分析导论》的德语原著一经出版,因其系统性和实用性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其中包括19世纪后期在晚清中国出版的数种中文本。关于这两本书在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将在后文中作详细介绍。

C R 伏累森纽斯在1841年从波恩大学转至吉森大学,成为德国现代化学之父尤斯图斯·利比希(Justus Liebig,1803—1873)的助手,并于1842年在其门下取得了博士学位,次年成为讲师。1845年,C R 伏累森纽斯在维斯巴登获得了拿绍公国农业学院的化学、物理和技术教授职位拿绍公国由历史悠久的拿绍家族于1816年建立,首府维斯巴登。1866年该公国并入普鲁士。维斯巴登现为德国黑森州的州府。。但他对该学院并不满意,认为它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狭小的教学空间不利于教学与研究的开展,于是决定另起炉灶。1848年5月1日,他在维斯巴登以私人名义创建了后来闻名于世的伏累森纽斯化学实验室(Chemisches Laboratorium Fresenius)。这个私立机构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教学与研究的双重使命,是当时在分析化学乃至整个化学教育和研究领域绽放出的一朵奇葩,如今它在德国依然存在,并早已从刚开始的一株实验室“小草”,发展成为枝叶茂盛的“大树”——伏累森纽斯应用科技大学中文有译为欧福大学,但笔者没有在该校官方网站上找到此中文名称。。这个富有分析化学传统的传奇学校是德国现存最古老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关于它的故事,读者们将在随后的章节中得以领略。

1862年,C R 伏累森纽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门报道分析化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分析化学学报》(Zeitschrift für analytische Chemie),并担任主编长达35年之久。如同伏累森纽斯化学实验室一样,该学报在其发展道路上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在学术界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它在历史上几易其名,如今以《分析及生物分析化学学报》(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这一英文刊名矗立于世界化学学术名刊之林,出版语言也由原先的德语改为国际化的英语,是当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化学类学报之一,有关它的发展历程将见之于后文。

C R 伏累森纽斯在化学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其研究内容总结下来,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化学分析的应用两个方面。在分析方法的发展方面,C R 伏累森纽斯涉猎诸多领域,其中包括对马氏试砷法的改进、氰化钾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气体分析法、气体干燥剂研究、盐的溶解性研究、沉淀的组成与性质、非金属元素分析、金属元素分析、无机酸分析、硫化物分析、有机酸分析、有机元素分析等等。作为一名出色的实验家,他亲自设计和改进仪器。例如,为满足研究需要,他发明了一种水样采集器,可以在水井的不同深度进行取样。又如,他通过添加简易装置,克服了氢气发生器易发生爆炸的缺点。这些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发展为分析化学这一化学重要分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在化学分析的应用方面,C R 伏累森纽斯将大量时间用在对矿泉水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研究上。他的最早的两篇关于矿泉水的化学分析的论文发表于1843年的德文刊物《化学与药学年鉴》(Annalen der Chemie und Pharmacie),标题分别为《对爪哇岛上两种矿泉的化学分析》[1]和《对位于霍姆堡的路德维希泉的化学分析》[2],后者是与其同事海因里希·魏尔(Heinrich Will,1812—1890)合写的。当时C R 伏累森纽斯已取得博士学位,在吉森大学给利比希当助手,而魏尔则在后来成为了利比希的继任者。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对矿泉水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分析,不但定性给出了所含物质的种类,而且还精确测定了它们的含量。从1850年起,C R 伏累森纽斯开始发表了总标题为《对拿绍公国最重要矿泉的化学研究》(Chemische Untersuchung der wichtigsten Mineralquellen des Herzogthums Nassau)的系列论著,共9部,每部专门分析一个地区产的矿泉水。在该系列首部论著的开头,C R 伏累森纽斯指出了对矿泉水进行化学分析的意义之所在[3]。他认为,对矿泉水的化学成分的了解,一方面可以指导医生们如何正确使用泉水来进行治病和疗养,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学线索,而第三个作用,则是能够让这些矿泉的拥有者们认识到它们的价值。该系列的最后一部发表于1868年。在此之后,作者意犹未尽,又陆续发表了若干篇对矿泉水成分分析的研究结果。他的定量分析精度能够达到1 μg/kg,亦即进入了痕量分析领域。除了矿泉水外,他的分析对象还包括钢铁、矿石、肥料、植物、土壤、葡萄酒、水泥,甚至法医鉴定。

C R 伏累森纽斯在一篇文章中如此描述分析化学:“分析化学……任务是研究物质间的差异,尤其是此物相对于彼物所呈现出的不同行为,以此来确定相应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分、鉴别、分离和测定。”[4]他在分析化学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其名副其实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奠基人。

C R 伏累森纽斯1852年被选为列奥波特科学院始建于1652年,2008年被正式称为德国科学院。院士,并长年担任拿绍自然史协会会长[5]。他于1897年6月11日逝世于维斯巴登。在离伏累森纽斯化学实验室原址不远处,人们为他设立了花坛和塑像,旁边的街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2 第二代伏累森纽斯

C R 伏累森纽斯共有七个子女,其中的两个儿子继承父业,也成为了分析化学家,他们分别是雷米就斯·海因里希·伏累森纽斯(Remigius Heinrich Fresenius,1847—1920)和悌奥多·威廉·伏累森纽斯(Theodor Wilhelm Fresenius,1856—1936)。

R H 伏累森纽斯出生于1847年,在万海姆和维斯巴登完成基础教育,接着先是在父亲开办的实验室学习化学,后因服兵役前往柏林,之后在莱比锡大学跟随著名化学家海尔曼·科尔贝(Hermann Kolbe,1818—1884)继续学习化学。普法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他原本打算读博士的计划,直到战争结束他才从战场返回莱比锡大学继续学业。学习期间,他获得科尔贝的信任,成为其助手,并于1872年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返回父亲的维斯巴登实验室,在那里一边教授实验和理论课程(包括定量分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工技术),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他涉领域有矿泉水分析、金属分析、非金属分析、电化学分析、溶解度测定、有机分析、食品分析等等。1884年起接管维斯巴登实验室的技术化学部,1887年起和弟弟以及化学家恩斯特·辛茨(Ernst Hintz,1854—1934,C R 伏累森纽斯的女婿)一同接管整个实验室。他是维斯巴登农业协会的农业化学实验站负责人,管理、监督肥料和饲料,在《拿绍农林场主协会杂志》上发表过许多农业化学论文。他还积极参加国际事务,是当时国际分析委员会的成员。R H 伏累森纽斯从1872年起帮助父亲承担《分析化学学报》的编辑任务,并从第21卷起正式成为主编之一。

R H 伏累森纽斯的弟弟T W 伏累森纽斯1856年出生于维斯巴登,同其兄一样,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实验室学习化学。之后前往斯特拉斯堡的威廉皇帝大学斯特拉斯堡位于德法边境的阿尔萨斯地区,当时属德国领地,现归法国。,在著名化学家鲁道夫·费悌希(Rudolph Fittig,1835—1910)的实验室工作,他在鲍尔·海因里希·格罗特(Paul Heinrich Groth,1843—1927)的指导下于1878年取得博士学位。1880年,返回维斯巴登实验室,从事教学和研究。1884年参与管理实验室的食品化学部,1887年起与其兄以及辛茨共同接管维斯巴登实验室。T W 伏雷森纽斯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有对各种酒类的分析(包括葡萄酒、啤酒、烈酒)、糖分析、食品分析、有机分析、金属分析、非金属分析、仪器改进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在葡萄酒方面所做的工作,曾撰写《葡萄酒化学分析导论》(Anleitung zur chemischen Analyse des Weines),是当时公认的葡萄酒分析化学权威。在公共事务方面,T W 伏累森纽斯曾参与建立巴伐利亚应用化学联盟以及创建德国化学家联合会今德国化学会(或称德国化学家学会)前身之一,见[6]。下的分析化学分会,长年担任帝国健康委员会要员,并且是法兰克福化学工业协会的监委会成员。1888年,他被选为列奥波特科学院院士,他和父亲是伏累森纽斯家族中唯一两位获此殊荣的人。

第二代伏累森纽斯可以看作是父亲的左膀右臂,为伏累森纽斯化学实验室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使得实验室在德国乃至国际上的名声得到进一步加强。

3 第三代伏累森纽斯

R H 伏累森纽斯的儿子威廉·卡尔·阿西姆·雷米就斯·伏累森纽斯(Wilhelm Karl Achim Remigius Fresenius,1878—1949)生于1878年,在维斯巴登的中学毕业后就读于爷爷的实验室,其后在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学习化学,1902年在波恩大学的化学家理查德·安旭茨(Richard Anschütz,1852—1937)门下取得博士学位,并短暂工作于维斯巴登的实验室。之后前往位于德国北部基尔市的食品研究所工作,并在那里获得食品化学家证书。1906年回到维斯巴登实验室,1920年起同其堂弟一起正式接管该机构。W K A R 伏累森纽斯在矿泉水分析、礦石分析、金属分析、克氏定氮法、电化学分析和分析仪器方面均有所建树,他本身是金属与矿石学会的专家组成员,并参与编著《分析化学手册》(Handbuch der analytischen Chemie)和《食品化学手册》(Handbuch für Lebensmittelchemie)。W K A R 伏累森纽斯于1920年加入《分析化学学报》主编行列,1935—1945年间独自担任主编。在他的努力下,该学报在对德国科学总体发展不利的二战期间依旧保持了权威地位。另外,他还担任过德国化学家联合会旗下的分析化学分会主席和德国化学会之下的自由职业化学家分会主席。

T W 伏雷森纽斯的儿子路德维希·雷米就斯·伏累森纽斯(Ludwig Remigius Fresenius,1886—1936)1886年出生于维斯巴登,童年曾一度因病而不得不坐在轮椅上,好在后来恢复健康回到学校。同前几个伏累森纽斯一样,L R 伏累森纽斯中学毕业后先是在家族实验室接受化学教育。1906年,他前往慕尼黑大学继续学习化学,师从著名化学家阿道夫·冯·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和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1818—1892),后来转到柏林大学,跟随物理化学泰斗瓦尔特·能斯特(Walther Nernst,1864—1941)学习,1911年以关于氢离子浓度测定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帝国健康局的化学卫生部担任科研助手,并取得食品化学家证书。一战爆发后,L R 伏累森纽斯参军,但在作战中因肺部受重伤而退出前线。1919年回到维斯巴登化学实验室后,次年同其堂兄一起成为实验室总负责人。在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他也参与编辑《分析化学学报》。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矿泉水分析、金属分析、非金属分析和化学生理学,曾担任自由职业化学家联盟会执行主席、德国化学家联合会美因茨 维斯巴登地区分会主席、德国化学家联合会下的水化学分会要员、维斯巴登温泉疗养与代谢作用研究所管理委员等诸多职务。

第三代伏累森纽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家族传统,尤其在德国纳粹统治年代和二战期间确保了实验室的国际地位,尽管L R 伏累森纽斯的早逝在家族历史上留下了些许遗憾。

4 第四代伏累森纽斯

L R 伏累森纽斯的儿子威廉·弗里德里希·尼尔斯·雷米就斯·伏累森纽斯(Wilhelm Friedrich Nils Remigius Fresenius,1913—2004)生于1913年,在教育方面继续走“伏累森纽斯路线”,即中学毕业后,先是在家族实验室学习化学,之后在公立大学继续学习深造。他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格廷根大学,导师是格廷根大学的阿诺德·托马斯·欧肯(Anold Thomas Eucken,1884—1950),他于1939年凭借其在分子光谱学领域的研究而获得博士学位。1943年他取得食品化学家证书,二战结束后接管家族实验室,曾获得德国化学会设立的卡尔·杜伊斯堡奖和食品化学与司法化学分会的阿道夫·尤科纳克奖,并被选为奥地利微量化学与分析化学学会荣誉会员。他还长年担任德国化学会理事会成员和分析化学分会以及自由职业化学家分会主席,曾是国际独立实验室联盟会会长。1949—2001年担任《分析化学学报》主编,1971—1997年担任伏累森纽斯应用科技大学校长。1950年起负责编写《分析化学手册》。他曾执教于美因茨大学,1967年被美因茨大学授予荣誉教授头衔。其研究工作涉及矿泉水分析、尿样分析、光谱分析、食品分析、同位素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等。

L R 伏累森纽斯的女儿毕吉·伏累森纽斯(Birgit Fresenius,1918—2008)是伏累森纽斯家族中唯一的女性分析化学家。B 伏累森纽斯生于1918年,在家族实验室接受化学技术师的教育培训,1939年起承担教学任务,指导定性分析实验课程。二战后实验室部分被毁,其与原客户和合作者的关系也一度中断,在B 伏累森纽斯与其兄W F N R 伏累森纽斯的努力之下才得以恢复运行,从而在最艰难的岁月中幸存下来。

W K A R 伏累森纽斯的儿子雷米就斯·海因里希·路德维希·威廉·埃尔文·伏累森纽斯(Remigius Heinrich Ludwig Wilhelm Erwin Fresenius,1931—2019)出生于1931年。曾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化学,1960年在柏林工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61年又取得食品化学硕士学位,同年接管伏累森纽斯研究所的食品化学部,曾是伏累森纽斯研究所和伏累森纽斯化学学院的股东和主管之一,并执教于伏累森纽斯化学学院和应用科技大学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的研究领域有酶分析、糖分析(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分析、水分析、烟草成分检测、色谱分析、食品卫生等。2019年2月7日,R H L W E 伏累森纽斯去世[7],标志着分析化学界第四代伏累森纽斯的结束。

第四代伏累森纽斯在经历了家族历史上最重大的灾难后,把二战中遭受重创的实验室重新扶正,共同见证了它成长为一所应用科技大学。

5 第五代伏累森纽斯

W F N R 伏累森纽斯的儿子路德维希·雷米就斯·伏累森纽斯(Ludwig Remigius Fresenius,1943—,图6),与其爷爷名字完全相同,在此称其为小L R 伏累森纽斯,出生于1943年,早年在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化学,但未取得学位便终止了学业。尽管如此,他曾参与发表过多项专利,内容涉及杀菌剂、气体净化等。与前几代伏累森纽斯相比,小L R 伏累森纽斯似乎对创业和管理的兴趣要远远大于科研。1997—2000年间,他是伏累森纽斯研究所的股东与主管。1972—1993年任伏累森纽斯化学学院主管,1987—1998年为其独立股东。2009年起担任伏累森纽斯应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他是德国著名教育集团科格奴斯股份公司的两名股东之一,该教育集团拥有诸多学校与培训机构,其中包括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路德维希·伏累森纽斯学校,主要培养医疗护理、实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学校规模已经扩大到30多个城市,在德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分析化学世家(共五代九人)的亲缘与层次关系见图1。

二 经典名著与名刊

分析化学方法虽然早在化学的前身金丹术(包括东方的炼丹术和西方的炼金术)时代就被古代化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于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但正式以书面形式成为专业术语是在1801年。当时德国萨克森的弗莱贝格矿业学院现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的前身。化学教授威廉·奥古斯特·朗帕丢斯(Wilhelm August Lampadius,1772—1842)在其撰写的《矿物化学分析手册》(Handbuch zur chemischen Analyse der Mineralkrper)中,把以分析为目的的矿物分解操作命名为“分析化学”(Analytische Chemie)[8]。而第一本以分析化学命名的专著——《分析化学手册》(Handbuch der analytischen Chemie)出版于1821年,作者是德国基尔大学化学教授克里斯多夫·海因里希·普法夫(Christoph Heinrich Pfaff,1773—1852),但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具体的物质分析和分离步骤。德国柏林大学化学教授海因里希·罗泽(Heinrich Rose,1795—1864)于1829年也出版了一本《分析化学手册》(Handbuch der analytischen Chemie),该书虽然内容广泛,并第一次讲到了针对混合物的分离步骤,但却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为了克服当时分析化学教科书的这些不足之处,同时也为方便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研究,尚在学习阶段的C R 伏累森纽斯于1841年写成了《定性化学分析导论》,在波恩出版[9]。书中以简单明了的行文方式,详细而系统地给出了如何从混合物开始,按照由作者给出的分析步骤和方法,一步步地将其所含成分加以分离和确定,最终达到分析目的。这给那些渴望牢实掌握定性化学分析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和研究者们带来了一片曙光。4年之后,C R 伏累森纽斯又写成了姊妹篇《定量化学分析导论》[10]。《定性化学分析导论》和《定量化学分析导论》自出版之后很快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标准教材和参考书,分别再版16次和5次(表1),页数由原先的82页和518页分别增至866页和1539页,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法文、荷兰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匈牙利文、日文和中文)。此兩本书在中国晚清时期曾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已知的版本有京师同文馆法籍化学教习毕利干(Anatole Adrien Billequin,1837—1894)和王钟祥(生卒年份不详)翻译的《化学阐原》(出版于1882年)、江南制造局英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和徐寿(1818—1884)翻译的《化学考质》和《化学求数》(均出版于1883年),以及毕利干的继任者——德国人施德明(Caesar Cato Stuhlmann,1850—1909)[11]和王钟祥翻译的《分化津梁》(出版于1897年)。其中数《化学考质》和《化学求数》二作最为有名,徐寿在此将“Fresenius”译为“富里西尼乌司”。

据称《化学考质》译自1875年美国纽约出版的英文修订版此英文版译自德文第14版。[12];《化学求数》译自1876年英国伦敦出版的英文第7版此英文版译自德文第6版。。亦有研究指出[13],《化学求数》应译自1865年的英文第4版此英文版译自德文第5版。。维斯巴登博物馆曾以C R 伏累森纽斯为主题开办过特别展览,其中的展品包括伏累森纽斯应用科技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化学考质》善本中国似乎仅有南京图书馆收藏了江南制造局版《化学考质》和《化学求数》的全本(分别为8卷和15卷)。。图2为《化学考质》与德语原作中配以插图的节选对比,是关于罗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1811—1899)和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1887,徐寿译为“扣而差弗”)发明的摄谱仪的介绍,所示中文内容虽译自英文,却与德语原文十分契合,且译者的行文简洁而精准,不愧是中国早期科学译著之上品。

需要指出的是,C R 伏累森纽斯的这两部经典分析化学专著并不只是对现有知识的系统归纳和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对分析化学实践的切身体会和个人感悟融入到了书中,许多实验方法和现象描述是在作者进行了反复验证确保可行之后,才下笔成文。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二书终究成为化学乃至科学史上的经典佳作。

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关于分析化学的研究论文分散地发表在各种各样的科学刊物上,当时的化学界尚没有一份专门报道分析化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在此背景下,C R 伏累森纽斯于1862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分析化学专业期刊——《分析化学学报》,由克莱德出版社在维斯巴登出版。C R 伏累森纽斯在学报创刊时曾指出:“……分析方法确为伟大的成就、重要的科学瑰宝。但其只有在清晰易懂、易于操作时才可发挥最大作用。此任务唯有一份专业期刊才能完成,该刊必须专门针对这一发展迅速的领域……”[14]。

在1862年的创刊号中,C R 伏累森纽斯发表了11篇研究论文,同时发表论文的其他著名学者有光谱分析法先驱本生和基尔霍夫、有机化学大师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舍恩拜因(Christian Friedrich Schnbein,1799—1868)以及前文提到的化学名家罗泽等等。《分析化学学报》从创办之日起,便以刊登原始研究论文和评述他人研究成果为两大核心内容,给读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专业的分析化学信息。1862—1886年间,学报每年发行4期,1887年开始扩充为每年6期。1890年,出版商约瑟夫·弗里德里希·贝格曼(Joseph Friedrich Bergmann,1849—1917)接手发行该学报,并从1898年开始进一步扩充为每年发行12期。1914年施普林格家族加入,1917年贝格曼去世后,遂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单独负责发行。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学报出版规模为每年刊印3000多页,30年代初则达到了4000多页。1944年12月,学报在发行了第127卷后,因二次大战而暂时中断,但很快便在战后的1947年以刊名《伏累森纽斯分析化学学报》(Fresenius’ Zeitschrift für Analytische Chemie)恢复出版。

由于20世纪中期之后英语迅速成为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学报在刊登德语文章的同时,也接受英语文章的投稿。在全球科技交流以英语为主的大环境下,学报于1990年正式改为英文名(即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并只刊登英语文章,完全转变成了一份国际化的英文刊物。2002年起,刊名变更为现在的名称——《分析及生物分析化学学报》,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和五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的化学会、两个国家(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分析化学会以及瑞士化学会之分析科学部共同出版发行。目前该学报每年发行30期,在化学界享负盛名。

对于该学报的语言转型,笔者并不十分认同。英语化是近几十年来许多非英语学术刊物的共同“下场”。有人认为这是好事,语言的统一将让操不同母语的研究者们交流起来不再受阻。笔者却以为,科学语言的普遍英语化并不是一件值得推广的事,一方面,非英语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术语的母语表达将越发生疏(例如不少中国学者在作报告时对某些专业词汇不知如何用中文表达,只得大量掺杂英语),另一方面,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的统一化将会导致思维多样性的丧失。对于学术刊物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的办刊模式,即在出版英文版的同时,也平行出版相对应的德文版,以避免德语在德国化学界的退化。

三 伏累森纽斯化学实验室

如前所述,C R 伏累森纽斯于1848年在维斯巴登创建了以他自己命名的化学实验室,目的是在分析化学领域从事研究(包括基础性研究和委托型的应用研究)与教学,一方面以促进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拓展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也为培养从事化学分析的人才。说它是一所早期的企业型的教育机构也不为过。实验室建立之初,仅有1名助手和5名学生。而这第一位助手便是后来成为慕尼黑大学化学教授的埃米尔·艾伦迈尔(Emil Erlenmeyer,1825—1909)。1848年,学生人数上升至11,其中包括两名外国人,分别来自英国和瑞士。到了1854年,已有3名助手,学生人数达到了38人。而外国人数量也在增加,1856年已有5位欧洲之外的学生(来自北美和墨西哥)慕名前来学习。实验室在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们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际操作。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实际上是直接继承了其导师马夸特和利比希的思想精髓。C R 伏累森纽斯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审时度势,时刻关注化学和其他科學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并在必要时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使得他的实验室一直都紧跟同时代科学发展的步伐。1895年,实验室引入营养品化学的国家考试。19世纪末,实验室的主要课程有:实验化学、化学计算、有机化学、化学工程、营养品化学、卫生学、显微镜和工程制图。1908年,实验室开始招收女性学员。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许多男性学员暂停学业加入战争,而女性学员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实验室的中坚力量,直到战争结束。1931年,实验室率先在德国引入化学实验师专业,化学实验师于是成为一种新兴职业,并在德国得以广泛扩展。今天,化学实验师在德国依旧十分受欢迎,许多企事业单位都需要配备化学实验师以完成各种实验任务。

19世纪中后期,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地位与作用越发重要。C R 伏累森纽斯在分析化学领域名声显赫,他的实验室又以高水准的研究和教学质量而著称,因此实验室规模迅速扩大,吸引了许许多多有志青年前来求学,不少C R 伏累森纽斯的学生后来成为了化学与化工界的重要人物,例如欧根·鲁齐乌斯(Eugen Lucius,1834—1903,德国化工巨头赫希斯特公司现已并入法国赛诺菲集团。的创建人之一)、威廉·卡勒(Wilhelm Kalle,1838—1919,德国染料名企卡勒苯胺厂现已转型为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创建人)、欧根·德·哈因(Eugen de Han,1835—1911,德国著名化工厂德·哈因公司现已并入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创建人)、乔治·鲍普(Georg Popp,1861—1943,德国著名法医化学家)等等。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他的那些后来亦成为分析化学家的子孙们,正是由于他们对家族传统的继承和对事业的开拓,使得实验室能够持续性地不断向前发展,尽管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过困难与挫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实验室带来的巨大损失。

实验室在二战末期遭遇轰炸,两座实验楼被毁,好在最初的那幢楼只轻微受损,里面的一些化学品和仪器尚存。战后实验室失去了与所有外国科研机构和客户的联系。德国被战胜国暂时接管,经济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满目疮痍,然而,在W F N R 伏累森纽斯和B 伏累森纽斯以及其他员工的艰辛努力下,实验室业务逐渐开展起来,尤其在水分析方面贏回了不少客户[15]。由于维斯巴登当时属于美占区二战结束后德国被暂时分为苏占区、美占区、英占区和法占区。,因此有很多客户来自美国方面。

实验室在1946年7月被批准恢复招生,于是培养分析化学人才的任务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62年,实验室决定将教学部分独立出去,成立维斯巴登伏累森纽斯化学学院,1971年发展成为一所专科大学,1994年又成立伏累森纽斯学院,专门负责筹办分析化学领域的报告、研讨会、培训班等,总部设在多特蒙德。1995年大学校址从“老家”维斯巴登迁往附近的伊德施坦,2008年正式启用今天的名称 伏累森纽斯应用科技大学,是如今德国最悠久的私立大学。大学的专业范围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延展至医疗、经济、社会、艺术、工程等领域,但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依然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德国的大学大致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工业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在学术上属于同一级别,可以统称为学术型大学,相当于中国的本科院校,而应用科技大学本来相当于中国的专科院校。近些年来,以技术与实践教育为主的应用科技大学在学术认可度上呼声较高,目前的地位介于本科和专科之间。无论学术型大学还是应用科技大学均有公立和私立之分。总体而言,德国公立大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知名度比私立大学要高得多,在数量上也占有优势,因此大多数德国大学生就读于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为争取生源,就必须展现自身的特色。在这方面,伏累森纽斯应用科技大学在突出学校悠久历史传统的同时,强调以实践型教学和研究为导向,并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近些年来,该校在吸引中国学生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在学校主楼的侧墙上镶有中国合作单位的牌匾。

实验室1962年所留下的非教学部分在1972年重组,更名为伏累森纽斯化学与生物实验室研究所,其总部于1975年迁往陶努斯施坦,1992年环境技术部门从中分出,成立伏累森纽斯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赫腾,致力于开发各种测量仪器,而剩余部门则于2002年转为股份公司,2004年由瑞士监测总会接管,更名为SGS伏累森纽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它是欧洲享誉盛名的化学品检测分析机构,旨在为生产商、贸易商、服务部门和最终消费者提供食品、饮用水、日常护理、纺织品、药品、家居、汽车等方面的化学分析和监测,由它加盖的质量监督印章在欧洲被视为高质量和高安全性的保证。

四 结语

德国化学会从1962年起不定期颁发伏累森纽斯金质奖章,以表彰世界上对分析化学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该学会从2011年开始,每年设立伏累森纽斯讲座,旨在评选出分析化学领域的优秀学者,并邀请他们前往德语大学讲学。从1999年起,德国化学会设立德国化学历史名胜称号一般每年评选一个,有几次例外。,旨在评选出在化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机构、建筑物或已消失的旧址,授予铭牌以表纪念。2013年,位于维斯巴登市小教堂街11号的伏累森纽斯化学实验室原址被授予该年度的德国化学历史名胜称号之一另一个在2013年被授予德国化学历史名胜称号的是位于奥伯豪森的鲁尔化工厂。,并在该原址的外墙上镶上了纪念牌(图3)。美国著名的ΦΛΥ(Phi Lambda Upsilon)学会从1965年起每年颁发国家伏累森纽斯奖,表彰在纯粹和应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成绩的年龄不超过35岁的青年学者。该学会名称中的“Phi”即指“Fresenius”“Lamda”和“Upsilon”分别指“利比希”和“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从C R 伏累森纽斯1841年出版《定性化学分析导论》算起,该家族在分析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涉足已长达180年之久,这在科学史上并不多见。继C R 伏累森纽斯之后的各代伏累森纽斯们将振兴家族事业为己任,他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在教学、研究和管理三个方面都有所造诣。尽管如此,从第五代伏累森纽斯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如上文所述,出生于1943年的小L R 伏累森纽斯早年中断了他的化学学业。晚年的他曾公开谈到,化学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年轻时的梦想是去新西兰做一名牧羊人,而家族的光辉历史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想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被束缚在“伏累森纽斯”的光环之中。但同时他也承认,他和曾曾祖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具备企业家的思维模式且满怀热情。他最终还是主要以企业家的角色担任起了维护家族传统重任,但同时也是各代伏累森纽斯中与化学的关系最不紧密的一位。现已年近80岁的小L R 伏累森纽斯将很可能是这个富有传统的分析化学世家中的最后一位。第六代伏累森纽斯将不会出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有一家世界著名的医疗产品公司,也以伏累森纽斯为名(中文有译为费森尤斯,公司的德语全名是Fresenius SE & Co KGaA),这家公司建立于1912年,创建人是爱德华·伏累森纽斯(Eduard Fresenius,1874—1946),总部位于离法兰克福不远的巴特洪堡。事实上,这两个伏累森纽斯体系彼此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从历史上看,却有一层间接关系:C R 伏累森纽斯和E 伏累森纽斯的祖辈同源据笔者所知,可追溯到C R 伏累森纽斯的曾曾祖父 弗朗茨·沃尔拉德·伏累森纽斯(Franz Wolrad Fresenius,1645—1716)。,這体现在他们的相同姓氏上,后来这两条同源家族的分支各行其路,彼此间独立,不再有任何实质上的牵连。由于两个伏累森纽斯体系的名称一致,所涉专业范围也有一定的交集,因此即使在德国也有许多人将此“Fresenius”与彼“Fresenius”相混淆能产生混淆已经“很不错”了,更多的人压根不知道“Fresenius”为何人何物。。在此,了解科技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 Fresenius, C. R.. Chemische Untersuchung zweier Mineralwasser der Insel Java[J]. Ann. Chem. Pharm , 1843, 45(3): 308—318.

[2] Will, H., Fresenius, C. R.. Chemische Untersuchung des Ludwigsbrunnens zu Homburg v. d. H. [J]. Ann. Chem. Pharm. , 1843, 45(3): 341—349.

[3] Fresenius, C. R.. Chemische Untersuchung der wichtigsten Mineralwasser des Herzogthums Nassau I. Der Kochbrunnen zu Wiesbaden[M]. Wiesbaden: Verlag Kreidel, 1850.

[4] Pagenstecher, A.. C. Remigius Fresenius[J]. Jahrbücher des Nassauischen Vereins für Naturkunde, 1850, 6: 145—196.

[5] Fresenius, C. R.. Eine Bitte der analytischen Chemie an die moderne Chemie[J]. Z. anal. Chem. 1871, 10(1): 202—203.

[6] 吴限. 德国化学家学会——从成立至今日[J]. 大学化学, 2013, 28(4): 81—85.

[7] Gros, L.. Remigius E. Fresenius (1931—2019)[J]. Nachr. Chem. 2019, 67(5): 69.

[8] Lampadius, W. A.. Handbuch der chemischen Analyse der Mineralkrper[M]. Freiberg: Verlag der Crazischen Buchhandlung, 1801.

[9] Fresenius, C. R.. Anleitung zur qualitativen chemischen Analyse[M]. Bonn: Verlag von Henry und Cohen, 1841.

[10] Fresenius, C. R.. Anleitung zur quantitativen chemischen Analyse[M]. Braunschweig: Druck und Verlag von Friedrich Vieweg und Sohn, 1845.

[11] 吴限. 京师同文馆德籍教习施德明考[J]. 科学文化评论, 2020, 17(2): 114—125.

[12] 潘吉星. 明清时期(1640—1910)化学译作书目考[J]. 中国科技史料, 1984, 5(1): 23—38.

[13] Chang, H.. Huaxue Qiushu: The Peak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hemistry into Qing Dynasty China[C]. Lykknes, A., Suay Matallana, I. (Eds. ). Book of

[14] Sterzel, R.. Fresenius' Zeitschrift für Analytische Chemie[C]. Vorstand der Fachgruppe Analytische Chemie in der Gesellschaft Deutscher Chemiker e. V. (Ed. ). Eine deutsch deutsche Geschichte 1951—2011[M]. Frankfurt am Main: Gesellschaft Deutscher Chemiker, 2011. 56—59.

[15] Czysz, W., Eder, A.. 150 Jahre Fresenius[M]. Eltville im Rheingau: Walter’s Druckerei GmbH, 1998.

The Fresenius Family

A legend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from the 19th century to present

WU Xian

作者:吴限

第4篇:金粉世家

刘国权

播出反响

《金粉世家》被作为2003年央视8点档大戏在黄金时段播出,播出以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收视率较高,不过人们对它的反映不一。据网上讨论情况和收视结果来看,赞赏者认为,该片场面豪华,画面精美,视听手段运用讲究;批评者认为人物塑造得不成功,剧情拖沓,对原著精神体现不足,形式大于内容。

主题分析

枝金粉世家》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军阀统治中心的北平。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各种社会矛盾尖锐。该剧通过展示国务总理金铨家族的兴旺与衰败,折射出豪门家族内部的各种矛盾,从侧面反映北洋政府内部勾心斗角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年轻人在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表现门第和金钱、利害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和命运的左右,从而揭示出动荡年代中人性的扭曲,表现出爱情难以战胜世俗的悲剧。

(一) 改编得失该剧在改编上作了新的尝试,采用琼瑶小说的形式,用日、韩偶像剧的新模

式来包装现代鸳鸯蝴蝶派的爱情故事,使该剧不同于以往名著的改编。该剧不仅情节跟原作相比改动较大,观众的异议也比较多。1.主题的改变。张恨水在原作中传达的是对社会众生悲悯的关怀,表现的是青春的情感难以抵御社会的鸿沟,青春的浪漫无法与权力的角逐相抗衡。而电视剧仅是从青春偶像剧的角度把原作改变成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一个始乱终弃的少爷情史,这等于抽走了原作的精神,仅留下了躯壳。原作以金、冷的爱情悲剧暗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未来走向。但是在剧中,风云际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被虚化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被搁置了。国务总理金铨和总长白雄起的官场斗争寄附于金燕西和白秀珠小孩子般赌气的爱情游戏中。曹雪芹曾告诉我们豪门“呼啦啦似大厦倾”的社会根源是什么,鲁迅也以《伤逝》告诉我们光有爱是不够的,可是我们今天的编导仍然把眼光放在剧鉴赏电视剧鉴赏小儿女情感的痴缠上,因而直接影响了作品深刻的悲剧性。

2.文化特色的淡化。原作极力渲染的京味儿被电视剧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张恨水注重的北京的世道风物、生活起居和北京地区的风景古迹及充满京味儿的语言在电视剧中都没有得到表现。编剧刻意把它往青春偶像剧的路数上靠,从而淡化了时代和社会背景,同时也降低了它的文化晶位。

3.人物的改变。(1)小怜在原作中自觉地追求爱情,与柳春江私奔结合,电视剧中变成柳春江殉情而死,小怜出家为尼。这不但没有表现出五四之后青年精神上的变化,反而重复了古典悲剧的模式,缺乏创新也缺少时代气氛。(2)白秀珠在原作中是个心胸狭窄的人物,与其说她深爱金燕西毋宁说她是争一时之气,她的诸多手段直接导致金、冷二人的分手。在剧中她变成了金燕西情感摇摆的牺牲品,她原有的个性被淡化,从而使观众很难理解金、冷二人情感变化的原因,也使情节发展少了许多戏剧冲突。(3)将金铨的死归咎于白雄起的逼宫,没让人觉得官场黑暗,只让人觉得金铨气量狭窄。

4.表演方面的失落。剧中演员的表演注重外形而轻内心。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扮演者陈坤、董洁忽略了对原作人物形神的解读,比如冷清秋出身寒微,却很有才情,性格中有青春少女虚荣的一面,但也有执著、刚强的一面,有着“黛五的才情,娜拉的勇气,翠翠的倔强”的她对燕西从拒绝到接受,从厌恶到爱恋直至心灰意冷,有着强烈和层次分明的变化发展过程。但是在剧中这些都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电视剧仅表现了冷清秋小家碧玉的形象,而没有表现她内心刚强、有主见的知识女性的特点,观众对于她情感的发展也就不会有感同身受的认同。同样的毛病在扮演金燕西的陈坤身上也存在。原作中,他身上虽有世家子弟的骄横,但心地善良,徘徊在冷清秋和白秀珠之间,永远像一个没断奶的孩子,当家庭的灾难突然降临,他像哈姆雷特一样彷徨失措,想以牺牲自己和冷清秋的爱情去换取家族

的振兴,却失去了一切,等他幡然悔悟,冷清秋已黯然而去,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金燕两内心的软弱、斗争在原作中被描写得细致人微。可是电视剧中陈坤的演绎流于表面,演员仅仅注意摆秀、扮酷,没有挖掘人物内心。为了突出青春偶像风格,编导用男女情爱置换了原作的宏大主题——家族的兴衰成败,对爱情线过分倚重,从而使该剧在思想上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相反却向“泛情化”的陷阱迈了一大步。

(二)镜头语言和场景调度

虽然剧本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镜头语言和场景凋度的运用上非常讲究,人物与画面造型极具美感。小说中,对冷清秋的描述是这样的:“只见那女子挽着如一双鬓,髻发里盘着一根鹅黄绒绳,越发显得发光可鉴。身上穿这一套青色的衣裙,用细条白边周身来滚了。燕西生长于金粉丛中,虽然把倚红偎翠的事情看惯了,但是这样素净的装饰,却是百无一有。他不看尤可,只看那雪白的面孔上,微微放出红色,疏疏的一道黑刘海披到眉尖,配着一双灵活的眼睛,一望而知,是个冰雪聪明的女郎。”小说描写得绘形绘色。如何用镜语表现这样一个冷清秋,成为一种考验。电视剧导演精心设计了冷清秋的出场。

冷清秋的首次出场是夜景戏。这场戏的用光讲究空间深度,场景在一个狭长、逼仄的巷道内,这样处理符合故事发生的原因:金燕西的车堵在巷子中压到了冷清秋的纸稿。但更重要的是出于画面造型的考虑:巷道很有纵深感,光源在前方,使画面的层次很分明。影调是沉郁的蓝色,金燕西一身素白和整体调子很协调。表现冷清秋的第一个镜头是背影,在后景虚化的光源下,前景窈窕的身影给人留下美的视觉感受。冷清秋手中的纸稿被吹得漫天飞舞,这一段显然是导演刻意加进去的超现实的浪漫元素一;„被风撩动不仅仅是纸稿,更是金燕西的情丝。

重场戏分析

冷清秋的第二次出场是该集的重场戏。表现的是金燕西对第一次出场的冷清秋一见倾心,回家以后,夜不能寐,第二天又回到老地点寻觅美人芳踪,正寻之不得之际,随意步人一家花店,蓦回首,发现心中的女郎与自己近在咫尺。心神恍惚之际,女郎飘然而去,回过神来的金燕西连忙追去,终于得知美人的住地。这段出场戏完全抛弃了台词,依靠大量运动镜头来表现。运动构图是影视摄影重要的叙事手段,导演常通过运动的形态、虚实来表达思想,它是客观世界的运动与艺术家思维(主体)相结合的效果,能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金燕西进入花店,传统的表现方法是先交代花店环境,丙由演员入画,而该剧中却是镜头随演员运动,缓缓拉出,从而带出环境,这样的表现突出了演员的主体运动,为剧情的发展作了铺垫。一般为符合收视习惯,全景镜头之后是中近景镜头,而这里导演为表现金、冷二人仿佛天生注定的奇缘,紧跟一个特写——金燕西的蓦然回首,造成一个不小的视觉冲击。下面的镜头是金燕西的主观视点:一束百合花。这里导演进行了设计,观众的期待视野是预料到冷清秋将出现,导演却出乎意料地给观众看一枝摇曳在阳光中的百合;然而把镜头拉开,观众看见手拿鲜花的冷清秋,以花带人,这样的设计既新颖,又暗喻冷清秋似百合般芬芳、迷人。导演用推镜头表现金燕西的沉醉,及至美人离去,才梦醒过来。这里导演运用了特效慢动作打断了正常的时空,以营造气氛。在构图上也精心设计,采用仰角拍摄。仰角拍摄会产生变形。在这个镜头中,柜子上大下小,有倾斜感,仰角夸大了金燕西的脚,把他踢翻花柜的情形用镜语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达到突出他迫切追到冷清秋心情的目的。随后导演又用慢镜表现金燕西一掷干金的公子哥气派:仰角拍摄金燕西向上抛掷银元,随后特写跟银元下落,这一个蒙太奇的叙事段落把金燕西的人物性格表现出来了。运动构图能比较生动地叙述戏剧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很好地展示人与环境的时空变化关系。这场戏,运动构图的多样,使景别有中景、中近景、近景及特写的多种变化,比较好地完成了叙事任务。

结语

中国的电视剧名著改编从《红楼梦》开始,以《三国演义》、《围城》等为代表,为第一时期,人们关注的是原作的精神、情节有没有得到尊重。《三国演义》、<<围城》不仅从神韵上,连基本用语都充分尊重原作。《红楼梦入因按照研究者的意见改动了其中若干回目,改编受到了质疑,但总的倾向仍然是以视听艺术手段去表现内容。而这部枝金粉世家//剧作代表了影视改编中的一种新的倾向,我们不妨称之为第二时期,它代表以视觉美为至上追求的时尚心理,即视觉享受开始被导演视作强力主导。尤其是当李少红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为中国电视剧吹来一股“唯美”之风后,很多导演都开始重视长期以来电视剧比较忽视的“美感”,纷纷在形式美方面大做文章。演员美,镜头美,布景美,光线美,服饰美,化妆美,通过电视追求各种“美”感一时间成了一股风气。有人称这是“视觉凸现性美学”在影视上的胜利。所谓“视觉凸现性美学”,是指全力凸现“视觉第一性”原理,而把情感等渚多表意性元素抛掷到第二位,情节冲突等戏剧的本质内容只是视觉冲击后的附丽,与视觉效果的第一性相比,情感与剧情被沙化了,情节设置与演员表演都被忽视了,成为华丽包装下的附庸。在认可影视技术语言在影视剧上发挥得越来越大的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强调影视作品的现实意义与理性思索,尤其是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美学意义的名著,编剧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本身的意义,结合当代性赋予它以新的社会意义,再利用最新的影像表现手段,使老作品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张一白

剧情概括

杨铮来自偏远的小城市,在学校里他认识了乐言,雨森和佳伟,组成了男子接力跑四人组。在一次偶遇中,文慧和杨铮一见钟情,但因为杨铮个性好强而分手。文慧转而和雨森交往,但雨森发现她爱的不是自己,在雨夜中与文慧分手以后死于车祸。大家都难以接受这一个事实,在操场上以接力跑的方式来纪念雨森。毕业后,杨铮因倒卖手机,被判刑一年,事业、爱情双双失意,这时候一直倾心于他的若彤帮助了他。随着距离的接近和由于朝夕相处,若彤想要对杨铮表白自己的情感。但这个时候文慧回来了,因为她的回来,杨铮没能真正面对若彤,使若彤十分伤心,于是她决定嫁给原来的男朋友。佳伟因为将公款借给了他曾经暗恋的老师却无法收回,走投无路之际想到了自杀,因失血过多,在医院急救的时候需要输血,杨铮、若彤、乐言用接力跑的方式将救命的血送到了医院。文慧走了,杨铮也明白了自己爱的人是若彤,若彤因为再次听到了自己录在钥匙坠上的心声“杨铮我爱你”,终于与杨铮走到了一起。

播出反响

作为第一部国产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身负厚望。此前,日本偶像剧已经在大陆广泛传播,韩国偶像剧紧随其后自成一派,在青年人中形成了“哈日、哈韩”的风气,而大陆的青春偶像剧几乎还处于学习阶段。吐将爱情进行到底入为此拜了不少老师,多方汲取营养。播出之后大多数观众认为,《将爱情进行到底》拍出了偶像剧的感觉,借鉴日剧之余也没有丢掉本土气息。全剧画面干净,情节缱绻,造型时尚,让人赏心悦目。1999年该剧首播的时候,风靡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也捧出了李亚鹏、徐静蕾等一批青春偶像。剧中,杨铮在海边拨打手机,把手机推向大海的一瞬间,音乐声随之顿起,那一幕,至今还作为爱情经典画画或者手机时尚文化出现在荧屏上。

主题分析

青春是每个人都向往和留恋的,那段岁月留给很多人的都是淡淡的青涩滋味和成长的喜悦与烦恼。作为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表达了同样的主题。该剧通过接

力赛的+。<100小组成员内的友情和杨铮的二段爱情故事表现了青春这一人生特定的成长期中所经历的迷茫、挣扎与最后的破茧而出。其中有爱情的青涩、友情的真挚,还有创业的艰难。之后他们变得成熟、豁达,哪怕其间曾经痛苦、迷茫,然而年轻的心永不言悔。应该说《将爱情进行到底入还是部励志剧,其间流淌的青春的热情、朝气,永不言败的执著,激励着感同身受的青年人不断地奋发向上。

艺术分析

总的来说,《将爱情进行到底2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征,其表情达意含蓄内敛,迥异于西方式的坦率直露和大胆泼辣,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含蓄、意会、引而不发和曲折深致的美。该剧从故事铺叙、人物塑造到影像表现等大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整部剧一波三折,结尾含蓄淡远,耐人寻味。在叙事手法上,采取了类似于内心独白的形式,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情感秘密等都被表现得细腻、真实,恰到好处,这些都使该剧充满东方的艺术韵味。

(一) 叙事分析

《将爱情进行到底刀并无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情节分别从几个主人公的角度

展开。开始的主人公是文慧,然后是乐言,最后是若彤,这样全剧似乎就有意无意被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在校园中展开,主人公杨铮来自偏远的小城市,在上海读书,在学校里他认识了很多不同专业不同系的朋友。杨铮、乐言、雨森和佳伟组成了男子接力跑四人组。文慧和杨铮一见钟情,但因为杨铮个性好强而分手。文慧十分伤心,和雨森在一起交往,但雨森发现她爱的不是自己,在雨夜中跟文慧分手,当晚死于车祸。大家都难以接受这一个事实,在操场上以接力跑的方式来纪念雨森。文慧也不能再接受杨铮的重新追求。就这样,大家都毕业了,文慧留在学校里读书。

第二段则是一年以后,大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心中没有忘掉文慧的杨铮从

南方回来了,但文慧这时候却要到美国留学了,杨铮不能面对这个打击,连到机场送行都没敢见文慧。之后伤心的杨铮在南方倒卖手机,不幸被若彤在新闻采访中发现,虽然若彤帮助杨铮掩盖了真相,但落下的录像带被播出,杨铮被判刑一年。在这时候,已是一流设计师的乐言也认识了对他来说是幸运女孩的小艾,期间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乐言与小艾的故事成为这一段的主线。

第三段落,杨铮出狱后,事业、爱情双双失意,这时候若彤帮助了他,让他

住在了自己的家里,并帮杨铮进了一家叫“跑”的速递公司。一直暗恋杨铮的若彤,随着感情的亲近,想要对杨铮表白自己的情感。但这时候文慧回来了,勾起了杨铮从前的情愫,文慧和杨铮约会、聊天,但她始终没有将自己即将结婚的事情告诉杨铮。因为她的回来,杨铮没能真正面对若彤,使若彤十分伤心。她决定嫁给原来的男朋友。佳伟因为将公款借给了他曾经暗恋的老师却无法收回,走投无路想到自杀,在医院急救的时候要输血,杨铮、若彤、乐言用接力跑的方式将救命的血送到了医院,拯救了佳伟。终于,文慧走了,杨铮也明白了文慧回来的真正意义,这寸他才发觉自己爱的人是若彤,却发现若彤已经准备结婚了。杨铮打算搬出若彤的家,本来应该结婚的若彤因为再次听到了自己录在钥匙坠上的心声“杨铮我爱你”而离开了婚礼,终于与杨铮走到了一起。

从上述叙事安排中我们可以发现,开场是文慧和杨铮美好却短暂的校园爱

情;中间是乐言与小艾无法善始善终的爱情;最后才是若彤与杨铮守得云开见日出的爱情。这三个段落中的每个段落都是标准的戏剧上的金字塔结构,也可以说每个段落都是单线结构,都有明晰的主线,人物虽然在不同的章节中各占主次,但却都是贯穿全篇的,因而就整体而言,这些段落又是贯通的。三个单元中的三

条线交杂形成·厂网状结构,这种网状结构展现的人物形象、生活画面都要比单线结构丰富得多。

(二) 导演风格分析

《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导演张一白曾经是成功的MTV和广告导演。他将MTV和广告制作的经验运用到该剧的拍摄中。我们几乎很少看到纯粹的固定镜头,在很多的静态场景中,如人物坐下交谈,镜头一般都作环绕式滑轨运动或者纵向的移动推拉。与此同时,导演特别重视人物在某种特定空间中的造型,使观众的关注点不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进展上,还可以停留在纯粹的画面美感欣赏之中。在舞美上,我们可以拿2000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3集贺岁剧《开心就好》来比较,二者几乎是同样的风格:高凋的墙壁,大色块式的家具,艳丽的人物服装,甚至连钟表、手机之类的小物件也是一样的鲜亮的颜色,这种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富于跳跃感的色调,是“张式偶像剧”的造型特点。该剧的片头和片尾也有先声夺人之处,精彩的画面,流畅而准确的剪辑,优美的音乐,使该剧像一部漂亮的MusicVideo,从开始的第一秒钟就能紧紧地吸引住观众。可以说,音乐是该剧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借鉴日剧非常成功的地方。

重场戏分析

在第一段中,雨森发现文慧爱的不是自己,因而想要退出。他找了一个时间和文慧深谈,了断了与文慧的关系,之后在雨夜中死于车祸,这是这个段落中的高潮戏。在这场戏中,导演用镜语深刻地传达出剧中每个人的处境与心态,画面风格使剧情在推进中多了一种情绪的积累,节奏也恰到好处。下面就对这场戏进行详细分析。

在这场戏的开始,先是一个中景的景别。雨森和文慧并肩走,雨森说:“文慧,我想和你谈谈。”文慧浑然不觉雨森不同寻常的表情,说:“好啊!正好你帮我挑挑比赛时穿什么衣服。”两人出画。紧接着,是文慧家的中景,前景是一盆盆栽,门在最后面作为背景,画面中间是镜子前的文慧及镜子中的文慧和雨森。构图上,镜子前的文慧处于房间的一角,有种压迫感;镜子在画面中处于右半边,将本来狭小的空间又隔为两半;镜子中的文慧与雨森貌不合神亦离,两人的位置形成一种疏离感;雨森在镜中处于纵深的画画中,与文慧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然后,镜头跟摇,镜子出画,雨森;与文慧分处画面的前后方。接下来是一个近景:文慧处于画面的左边一角,是陪体,主体是占大半个画面的镜子中的文慧和肉森。此时文慧自言自语式的讲话被雨森打断:“文慧,我们分手吧!”画画中拥挤的三个人(镜中两个,镜外一个,实际上暗示着两人关系中的第三人即杨铮的存在;文慧在镜中的欢乐情绪如同镜子一样是一种虚幻的印象,她的真正情绪应该是画中只有一个侧影的陪体文慧,孤单而黯然。接下来又回到两人的近景,文慧吃惊地问:“什么?”这时候一个窗户玻璃的特写镜头插入,外面的雷声与玻璃上的雨滴形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压迫感,整个画面呈暗色,暗示两个人关系。此时导演用一个平行蒙太奇剪辑手法,交代了杨铮与若彤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状态:他们在等待约了他们见面的雨森。镜头再切回来,是文慧在画面前方与雨森在画面后方的表情近景,前实后虚,突出文慧的反应。然后是镜中与现实中的文慧和雨森反复地切。这样几回之后一个全景:雨森坐,文慧站,视觉上形成文慧在积极争取,而雨森在消极放弃的感觉。然后是文慧的近景、雨森手部来回搓动的特写,表达了此时雨森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痛苦。再接下来,文慧的反应镜头之后,又是雨森的特写,这一特写镜头属于非常规镜头,占据了画面的右上方,左下方留白,镜头用了一个斜仰角拍摄雨森的脸部,切掉了眼部以上的部分,只表现眼部以下的部

分。这种非常规构图主要是依据人物的不正常心理而来的,这种构图方式,展示了一种扭曲的非正常心理状态,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上造成不适感,n显雨森此时的压抑,并为他的死做了情绪上的铺垫。这场戏的最后是一个远景,文慧坐在一间大房子的椅子上,与坐在另一张椅子上的雨森形成对峙状态。整个画面有刚才的明亮,转为昏暗,画面的构图充满了寓意,可以说整个画面如果去掉声音,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是本场戏的成功之处。

结语

《将爱情进行到底》如同所有的青春偶像剧一样在造梦,但是他最终还是将你拉回现实,而不是迷失期间。并从中根据自己的阅历得到或多或少的经验和启发。罗素曾经说,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悲悯。将爱情进行到底,至少给了我们,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至今喜爱他的原因。

第5篇:金粉世家读书笔记

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自序中说:‚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在这部巨著的诸多悲剧中,笔者浅析一下冷清秋与金燕西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张恨水先生曾经谈及自己写《金粉世家》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 表明《金粉世家》的创作是非常自觉地把社会言情和家族小说结合在一起,而主人公冷清秋与金燕西的婚姻悲剧的描写,则体现出作者对主人公性格的深刻剖析与反封建的深刻命题。

《金粉世家》被称作‚新《红楼梦》‛,张恨水先生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对主人公的描述依然如此。冷清秋犹如一朵美丽的百合花,清新可人,贤淑温存,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她身上体现着真善美,但她的爱情为何以悲剧而告终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冷清秋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她婚姻的失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清新脱俗的冷清秋也没有走出世俗的樊笼,成了爱情的牺牲品。她和许多凡人一样,在爱情面前,看重了物质基础,忽视了对方的自身价值。

金燕西因为一见钟情而不惜重金租房子与冷清秋做邻居,一步一步接近、讨好,这对于聪明伶俐的冷清秋来说,其目的是能被看穿的。而在并不熟悉的时候,金燕西一次又一次送给了冷家许多贵重的东西。

小说第五回写金燕西送给冷家许多上等布料,‚清秋正爱上了这些绸料,巴不得一齐收下。不过因为觉得不便受人家的礼,所以主张退回一半。现在母亲说收下,当然赞成。笑道:‘收下是收下,我们怎样回人家的礼呢?’冷太太笑道:‘那也只好再说吧。’于是清秋把绸料一样一样的拿进衣橱子里去,只剩两个玻璃空匣子。‛冷清秋出身清贫,无缘无故收了金燕西这么贵重的礼物,已是默认了与之交朋友。然而金燕西的学问、性格她又了解甚少,只知道他是一个富贵子弟罢了,这便是悲剧的开端。男女做朋友,首先应该讲究心灵的契合,尤其是冷清秋这样具有新思想的女子,更应该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如果一开始就被金钱迷住了双眼,那就注定要失败,女子爱慕虚荣最终都没有好的结局。

乍看冷清秋出淤泥而不染,其实不然,她内心的虚荣造成了一生的遗憾。结婚是人生中的大喜事,对于家境贫寒的冷清秋来说,能在金家大宅门里生活,感觉是无比幸福的,她自认为是力争上流,可以永远摆脱贫穷。冷清秋在待嫁之时,穿着华衣,对自己即将嫁入金家的事情,又是一番想象,在独想中,自己的情绪也随着思想不断变化着:‚她心里也就想着,不料这段婚事居然成功了。从前曾到金家去过一次,只觉得他们家里堂皇富丽令人欣羡,到了现在,竟也是这屋子主人翁一个。想到这里,自然是一阵欢喜。‛虽然她本意上不图金家富贵,但能嫁入这样的豪门也是满足了一个少女本有的虚荣。直到金燕西穷形尽相的时候,冷清秋才发出了由衷的感慨:‚金钱买来的爱情,终究是靠不住的。‛然而,这种自省已经太迟了。

主人公冷清秋从人物出场到故事结局,性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直给人一种温存善良的印象。冷清秋婚前由于太单纯,太没有原则而有孕在身,只好奉子成婚,这在当时是有悖伦理的,是难以被接受的。冲动成就了恋爱的浪漫,也为婚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自古以来,女子一旦犯了这种错误,多数得不到幸福。一失足成千古恨,未婚先育使冷清秋在金家的地位更加动摇,她忍受了多少鄙夷,又面对多少困难,只有她自己心知肚明。孩子的降临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增添了许多烦恼,让她痛苦不堪。仅仅一年时间而已,好好的一朵百合花就被折磨得快要凋零了,要不是她自己逃出来,还不知道要弄到个什么结局,虽然最后只能以卖字为生,终究是心境开阔了。

婚后一味迁就,不会经营爱情。

小说第七十一回:‚清秋听他昨晚上这句话,正想问他昨晚在哪里睡的。忽然一想,彼此发生了好几天的暗潮,现在刚有一点转机,又来挑拨他的痛处,他当然是不好回答。回答

不出来,会闹成一个什么局面呢?如此想着,就把话来忍住。‛⑥面对丈夫的彻夜不归,可怜的冷清秋居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询问,只是抱着‚大事化小‛的原则,以免破坏夫妻感情,这样的一味迁就就是懦弱,这样的懦弱只会让金燕西更加放荡,以至冷清秋产子之后,金燕西仍是常常彻夜不归,与两个戏子鬼混,和白秀珠一天亲密一天。面对丈夫的负心薄情,冷清秋也只有乘大火焚毁自己闭门学佛的小楼之际离开金家。

两个人在对于生活的理解上表现出的思想差异因为越来越多的婚后琐事而凸显。日复一日,才气逼人的冷清秋发现无法改变金燕西以后,就采取鸵鸟政策——既然无法改变,那就躲开,所以自己搬到西楼独住。迁居西楼独住是冷清秋的最后一招棋,她这样做,根本上还是期望让金燕西意识到一些什么并做出一些改变。其实,父亲的去世都没有挡住金燕西在外面花天酒地,儿子的降生都没有唤起金燕西的丝毫责任心,冷清秋的这最后一招棋也是徒劳。发觉此招无用,冷清秋的灰心情绪就日渐加重,直到最后绝望地离开了金家。

冷清秋和金燕西的三个姐姐,都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女性,却过着一种寄生虫式的生活,当时的社会到底埋没了多少这样的人才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暴露了北洋军阀卵翼下的官僚们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糜烂堕落的生活,揭示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的精神戕害。作者让冷清秋走进金府,去见证金府内部一切的腐败与堕落。冷清秋进金府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那样,而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冷清秋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但最终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以一个避世者的态度离开了金府。王国维曾这样说过:‚《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金粉世家》在某些方面很相似《红楼梦》的主题和氛围,其成熟程度远在《红楼梦》之后的人情恋爱小说之上。近百年风雨的朝夕来往,把金粉世家里的旧日风烟荡涤得干干净净,冷清秋与金燕西的爱情也随之分崩离析,再无任何守成的可能,只能任其灰飞烟灭,难言谁是谁非,应是历史的必然。

第6篇:《金粉世家》论文分析

《金粉世家》,时代下的凄美故事

——谈《金粉世家》的人物塑造特点与时代意义

史晓然 201143006225 新闻传播2班

《金粉世家》是40年代的通俗小说,是由现代通俗小说的大家张恨水所著,在当时,被冠以“民国《红楼梦》”的称号,但张恨水却自谦,认为只是齐大非偶,他并未为故事赋予革命的味道。而在我认为,这恰恰是《金粉世家》吸引我的原因之一。《金粉世家》仅仅是描述了那个年代中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家庭,故事曲折动人,贴近时代特征,并未如其它同时代的小说一样,给予浓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导向,使得《金粉世家》能够承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其中,其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最具有时代代表性。

《金粉世家》主要讲述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栓的小儿子金燕西在一次偶然中遇见出自贫寒书香世家的冷清秋,对她一见钟情,并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到结婚,再劳燕分飞的故事。小说以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又以金家姐妹的家庭故事,燕西与白秀珠的关系、金栓等故事为分支,展现了一个动荡年代的大家庭的浮浮沉沉,反应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腐败,批判现实社会的社会风气。

小说中的主人公冷清秋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完美结合,她是一位接受新式教育,颇有才情的才女。但同时,她又具有传统女性的婉约美和古典美,在对待婚姻家庭上是传统的。冷清秋的这一形象虽然是作者有意刻写赞美,有“女神”之风,但实际上她却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新时期女性。她们虽然接受了新式的教育,经历着西方思潮的冲击,可她们生长的家庭却注定了其骨子里流着依然是封建教育的血液。她们一直在现代和传统的思想边缘徘徊挣扎。在小说中,冷清秋在母亲的不知情的情况下,敢于接受燕西的爱,并与其私定终生。她的才华让她拥有了独特的清高气质,是她的才情促成了燕西对她最初的痴迷,而也是她的清高,让金家人无法接纳,才走向了悲剧。尽管她成为了高枕无忧的少奶奶,但依然选择了去自其食力,跑到外面教书,这体现了她作为新女性独立的一面,但也成为了金家人对她有不满的原因。

而谈其传统的一面,则是在她的婚姻生活陷入危机后,她选择了容忍和步步退让。在金燕西以金钱羞辱她,击碎她在金家仅有的自尊心时,她羞愧和愤怒,但还是无法挣脱传统的枷锁。在传统的婚姻观念——跑回娘家丢人和金夫人的苦口劝说下,她妥协了,没有踏出离婚的那一步,选择暂居在金家的小阁楼履行自己作为金家媳妇的职责。张恨水通过对清秋的衣着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反映了女性在封建年代的挣扎与不幸。但所幸的是,结局中的清秋趁金家大火时逃跑了,最后以写对联自食其力则是代表了当时的大部分新式女性敢于突破封建观念的束缚,追求自己新的生活。

当然刻画女性角色方面,张恨水还是写实的。他抓住了每个时代女性都会有的心理特征,那便是女人都渴望能成为“灰姑娘”得到王子的庇佑,这个“王子”能满足自己浪漫的需求。冷清秋出身寒微,而金燕西写情诗,送香水等举动则是满足了清秋生活中物质的一面,这一塑造,则是使得清秋接了地气,也为清秋后面的悲剧婚姻生活埋下伏笔。

再看金燕西,金燕西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但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张恨水却并未在开头就将金燕西的纨绔表露无疑。相反,在描写燕西追求清秋的部分,张恨水笔中的燕西是初次见到清秋望着自己就紧张脸红、为了清秋跑去开诗

社、愿意做任何哪怕是疯狂的事的痴情好男儿。然而燕西在前半段营造的太多的温馨浪漫与后文他对清秋的薄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实实在在的打碎了燕西在读者中的美好形象,成为了一个薄情寡义,不学无术的“富二代”。但实际上作者描写了双面的金燕西,目的并不只在于突显燕西的真实性格,而是重在说明燕西的本质并不坏,只是家庭的环境娇惯的,这一点则更是批判了腐败金钱封建的家庭对青年人的腐蚀。在小说中,清秋督促燕西读书,学一技之长但都无果。其实,不是燕西不想学,只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也不愿去做。因为他从小生活的家庭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失去了精神的田地,才使得燕西享乐当下,没有精神的财富。这也注定了,清秋和燕西两个精神世界没有交集的人,注定要以悲剧结尾的下场。

除了对主人公的刻画外,对金燕西的小妈翠姨、其大哥金凤举、大嫂吴佩芳及其三嫂等人物的性格描写也是入目三分。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是自私、势力、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同时又看低清秋的贫寒出身,处处为难。作者通过对他们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如翠姨常与金太太发生口角、金凤举金屋藏娇、大嫂和三嫂躲在房里说自己男人的坏话,父亲死后争家产等场景,将上流社会公子哥、姨太太的腐烂呈现在大众面前,揭示了上流社会的腐败和可悲,进一步暴露了人性的黑暗面。

张恨水在构架小说时,并不是都充斥着悲剧与黑暗。他也描写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新青年,也有美好的结局。如金家的丫鬟小怜与柳次长的儿子柳春江就是以喜剧结尾,他们代表的是敢于突破封建礼教,追求自己婚姻自由的青年人。他们的故事是向当时的社会证实,反抗是可以得到光明的眷顾。

同时在结尾中,金家三姐妹告别母亲远去南方参加革命的情节也可以体现了金家三姐妹的思想前卫,独立。可见,封建腐败的家庭中,也并不是腐蚀了所有的青年。

有人评价,张恨水的小说缺乏了时代感,仅仅是反映了民国的时代,却无法延续至今。但我认为《金粉世家》在当今,依然对社会有批判意义。金家实际上可以代表的是现在的腐败官员,燕西代表的是当今的“富二代”,依然可以映射当今金钱腐蚀人性,剥夺了人的美好,同时也能警醒着当代人莫走时代过去的悲剧。

第7篇:作品金粉世家赏析

《金粉世家》作品赏析

《金粉世家》是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集中展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的儿子金燕西偶遇平民女子冷清秋,不惜一切代价苦苦追求,而学生身份的冷清秋虽内心清高、孤傲,但囿于对金燕西的绝对信任,与他一起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于是和金燕西演出了一场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感情悲剧。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最具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以及卓越的知识才华.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冷清秋人物形象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 冷清秋,人如其名,清丽秀雅、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生于书香门第的她,给人一种素雅的美,也许正如她喜欢的百合花一样,给人以纯洁、自然。

一、冷清秋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范

冷清秋可以说是20世纪初现代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物。冷清秋才气逼人,这种现代美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外在的物质表现上,而且还体现在颇具现代意识的婚姻上。清秋的才艺、诗情、操守,既有东方式的传统风范,又具有现代女性的气质。在与金燕西的交往中,始终不卑不亢,没有取悦与献媚,追求一种自然而率真的感情。正是他身上散发出的超然与洒脱,战胜了身份和地位都远在她之上的富家小姐,征服了金府。

二、冷清秋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女性

冷清秋作为独生女生活在偏僻落花胡同中冷宅,她所具有的悲剧命运在她的婚前就已经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如单亲的家庭环境,在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儒学、佛学思想的双重影响等等,只是从冷清秋结婚的那一刻她的悲剧命运更加突显罢了。金燕西毫无节制的腐朽生活又一次次的使得冷清秋倍感失落。吵架成为金燕西与清秋之间的唯一交流,她选择了闭门礼佛,想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自由。一场大火烧毁了阁楼,冷清秋携子出走了,诀别了对金燕西的眷恋。假如他们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相互理解,少一点不必要的猜疑,也不会导致最终的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渗透着作家的人生理想。

三、冷清秋具有对封建思想的反抗意识

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冷清秋走进金府,去见证金府内部一切的腐败衰落。作为一位玉雪聪慧、清新可人、端庄娴静、知书达理的才女,冷清秋的清高注定了她不会屈从于所谓的上流社会。新式的思维和卓越的才华使她有着区别于传统女性的现代意识,当然,也招来了别人的不满与排挤。她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常见的宁折不弯的精神使她最终怀着对婚姻的绝望而离家出走。

那么读《金粉世家》让我们汲取的一点就要超越那个世俗的酒色财气的生活层面,我们不谈每个人做君子,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超越这一层面之上,让我们的生活有点目标,有点精神追求。

第8篇:金粉世家观后感

[金粉世家观后感]周一看完了《金粉世家》,一直找不到个时间来写下看小说整个过程感觉,最近很累很崩溃,金粉世家观后感。

相比电视剧,小说更加偏重金家整个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对于金家各个角色的偏好也没有电视剧那么明显,所以我总感觉要找到一个角度来写读后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冷清秋除了多读几本书,本质上合凤喜是一致的,都是爱慕虚荣又被虚荣伤害的女子。

金燕西是一个喜好无常的纨绔子弟,他爱的只有新鲜感和他自己。

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是一场非同类项合并的过程,结果只能是无解。

我看小说很疑惑的一个点是,为什么作者要一个美满的结局给柳春江和小怜?而电视剧,又为什么要用柳春江和小怜的悲剧先发生,来预示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悲剧?导演究竟想说什么?门当户对才是真理,不同阶级的人终于会分开,不管外力阻隔还是内力摩擦?

看电视剧时,我很喜欢前半部分,因为很繁华很美好,奢靡的生活总是令我向往,读后感《金粉世家观后感》。而看小说,我却偏好后半部分,那些人性的纠葛在金钱面前暴露无疑,赤裸裸的不干不净的真是无比的让我羞愧的,同时也让我觉得设身处地我也差不多如此。看破红尘爱红尘。看电视剧和看小说带给我的感受很不一样,看电视剧,我很容易入戏,很容易或喜或悲;而看小说,我更多地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看着一个个悲剧或喜剧,反正不关我事。

要我我说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谁,那么答案是金太太。我感觉她是整部小说里活得最成功的人。有钱时,锦衣玉食,尽情享受;没钱时,素菜青灯诵佛,潇洒自在。金铨在世时,她维持整个大家庭,有条不紊,八个子女各个都疼,绝不厚此薄彼;金铨去世时,她替子女们分家,看出他们明争暗斗,内心一凉,却也依旧公平分割财产。整个金家,没有人能像她一样活得这么舒服心安。

第9篇:《金粉世家》的创作历程

《金粉世家》开篇到终场都贯穿张式悲情。张恨水作<<金粉世家>>展示了当时高墙大笔之中的生活图景和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图像,长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使他越来越关注民生的疾苦。他以后多年的流亡生涯,更加深入他对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憎恨。同时借《金粉世家》揭露了北洋军阀时期官僚们骄奢淫逸,斗争的丑恶嘴脸,揭示了旧社会的矛盾,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情趣

《金粉世家》共八十万字,是一部长途跋涉的连载作品,从1927年2月14日开始,直到1932年5月22日结束,历时五年多,号称当时中国最长的连载。他写《金粉世家》颇有苦衷。

他开始写《金粉世家》时,目的是想让人愿意看他的书,后来又希望看小说的人能有收获和益处。写到最后,他的念头又变了:小说本来就是通俗文学,给读者以茶余饭后的消遣,不谈论主义,不故作高深,有何不好?有何不可?读者不否认他写的是小说就足够了。

写《金粉世家》作品之前,有些听闻让他对人生有较深的感悟: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同时亲人的去世,让张恨水深感人生不过如是,富贵何为?名利何为?作和尚之念,又滋深也。于是张恨水借此种思想写小说《金粉世家》。由此《金粉世家》才如此开篇,如此终场矣。张恨水写此部书的尾声时,也就是张恨水写到《金粉世家》最后一页的时候,他的幼女康儿刚刚死去,一部连载五六年的作品,因为死了女儿中断了一天,抱恨不已,他对于著作小说的事业心、责任感,看有多么强烈!但同时恨水也不觉得将悲痛的情感加入《金粉世家》写作中,本以为可以纪念他的女儿,但等不到二十天,长女慰儿也随之去世„„他把这些悲凉之情态也写进书中。

在写《金粉世家》时,就在结构上苦下工夫,对于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语言特征、矛盾悬念等等,都作了精心的设想。

张恨水有个习惯,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绝不写。 张恨水为了《金粉世家》写得逼真,他是什么地方都要去的,穷街陋巷,豪门巨府。加之张恨水是个有心人,又有观察生活的习惯,他到这些富贵人家总要仔细地看,细心地记,平时也注意这些官绅及眷属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就连高级俱乐部、豪华饭店,有机会也去转转。而且张恨水和袁世凯最宠爱的二子袁克文(寒云)、五子袁克权很熟悉,和孙宝琦、许世英也比较熟,从他们那里听到些达官贵人家的故事,记下些见闻,就成为写小说的材料了。可以说,张恨水为了写《金粉世家》,是认真地“ 体验了生活”的。。

上一篇:医院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下一篇:秋季开学典礼表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