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教案

2023-05-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世家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孔子世家教案

《孔子世家》教案

江苏四中 学习目标:

1、 积累掌握常用文言实词“息、斥、益、固、绳、赞、服”等,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特点。

2、 了解孔子的伟大人格。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孔子世家》(节选)的学习,对孔子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预习指导

1、 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读音,能顺利朗读全文。

2、 整理文中通假字:匪、知、盖、监,指出古今异义词,掌握文言句式。

三、 预习检查

1、 给加点字注音 ⑴畜蕃息( ) ⑵中诸侯之疾( ) ⑶匪兕匪虎( )⑷能稼而不能为穑( ) ⑸始作翕如( ) ⑹没世而名不称( ) ⑺孔子冢( )⑻景行行止( )

2、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⑴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 ⑵已而去鲁,斥乎齐( ) 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 ⑷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 ⑸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 ⑹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⑺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 ⑻推此类以绳当世( ) ⑼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⑽弟子皆服三年( )

3、 指出句中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⑴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通 ⑵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通 ⑶意者我未知也? 通 ⑷夫子盖少贬焉? 通 ⑸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 通 ⑹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通 ⑺约其文辞而指博。 通 ⑻虽不能至,然心乡望之 通

4、 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 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 ⑵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 ⑶人之不我信也。( ) ⑷君子能修其道,而不能为容。( )

5、 翻译下列句子

⑴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⑵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⑶约其文辞而指博。

四、 讨论:课文重点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活动? 明确:课文分六个部分记述。

第一部分(

1、2两段)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文字很简要,但内涵很丰富。

第二部分(3—5段)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三段,分别写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三件事。

第三部分(6—11段)叙述了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第四部分(12—19段)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文章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第五部分(20—21段)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第六部分(末段)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五、 探讨以下问题

1、 作者在文末说:“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读了这篇传记,你认为文中突出了孔子为人的哪些品格?

2、 选文对孔子“厄于陈蔡”的描述很详细,这对刻画孔子有哪些作用?

3、 作者在文末借《诗经》中的诗句引出自己的议论,表达了他对孔子人格的高度景仰,你是否同意他的评价?为什么? (答案参见《教学参考书》)

六、 小结: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七、 课后练笔:《孔子小传》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hù zhòng sì sè xī mò zhǒng hang

2、生长、增多 排斥 演奏 增加 技艺 安定 丰富 规范 佐助 穿丧服、守丧

3、“几”通“颀” “匪”通“非” “知”通“智” “盖”通“盍”

“缪”通“穆” “监”通“鉴” “指”通“旨” “乡”通“向”

4、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5、孔子是贤能之人,他所批评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病。 君子担心自己一辈子名声都不被人赞许。

文字十分简约,但含义十分广博。

第2篇:《孔子世家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重点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1. 李贽的思想及其《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矛头指向。

2.《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 孔子像于 芝佛院》中却对尊孔子为“大圣”的“人人”给予毫不留情的批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文二篇》,找到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二、了解孔子背景、生平,简介《孔子世家》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原本 “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那时的孔子虽被“独尊”,但还未封“王”。后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证实了司马迁超前的历史眼光。

《孔子世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

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文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子世家赞》就是《孔子世家》的结尾部分。“赞”即“论赞”,是史传后面的评语,《史记》称“太史公曰”。

三、析读课文

反复诵读《孔子世家赞》,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悟读课文

1.概括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2.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 崇敬和赞美之情?

至圣。

3. 司马迁赞孔子为 “至圣”的依据有哪些?

(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

(2 )依据在孔子故里见到的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庙 、 车服、礼器)以及许多儒生按时在孔子家中虔诚演习礼仪的情景——表现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依据与天下众多君王和贤人比较的结果——表现孔子 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4.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 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名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并查找资料说说后世常用其表达怎样的含义。

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第3篇:《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4篇:《孔子世家》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仁爱、礼仪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也是由一个平凡的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子诞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故去了。后来,他到周去学礼,回来后门下的学生就多了起来。这时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爱、礼仪,在他三十五岁时,终于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礼仪。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恰好监理典礼事务,临行前他建议鲁君带左右司马,以备不测。会盟时,齐方表演刀剑乱舞,孔子唯恐其伤及鲁君,立刻挥袖制止。齐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台表演,他们对鲁君做出了轻漫的举动。孔子见状,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将其腰斩。由于孔子胆识过人,义正辞严,令齐景公十分不安。为表歉意,齐国将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然而,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又不满鲁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终于去职离乡,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周游列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找与他政见相合的当权者,来传播仁爱和礼仪。他不为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在卫国,他因卫灵公爱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离去;在宋国,被想加害于他的司马桓魅赶了出去;甚至在郑国,孔子与其弟子失散。有人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额像尧,颈像皋陶,肩像[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地址]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似的。”子贡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禀告孔子,没想到“至圣先师”孔子欣然笑道:“我的长相倒未必真像圣贤一样,但说我为推行仁爱、礼仪的大道,落得无处藏身,像丧家狗似的,这一点倒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拥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具有这样荣辱不惊的境界。

经过陈蔡之难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而鲁国依旧不用孔子,他也无心出仕,遂开始修《诗》、《书》,定《礼》、《乐》,编《春秋》,又十分喜欢研究《易》。另外,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因材施教,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集成了儒家学派。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第5篇:孔子世家 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说起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史记·孔子世家》。但毕竟是大学生了,此时读书少了以前的学习看故事的情节,多了些边读边想的境界,但因为文学天赋不高吧,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小想法。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到今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有很神圣的地位。但世界上有没有圣人,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人无完人。但是人类需要神圣,需要一种信仰去引领我们的人生,所以,圣人大都是造出来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人类自我感觉渺小,但本身人类思维已经足够灵活发达,需要而且有能力制造强大的伪装来自我安慰。起初是一种心理安慰,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信仰,在人们的心里与血液里流淌。在我看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存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里,熠熠生辉,指导者我们的人生方向。但是在司马迁笔下的孔子,还没有被完全的神圣化。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写通史的开山鼻祖,关键是其自成一家,而为后代一直效仿。众所周知,《史记》的体例分类是按照本纪、世家、列传、年表等,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将人物分到各个项目里,也表示了作者对某某些历史人物的褒贬。最耐人寻味的要数载诸侯王“世家”类,司马迁列入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两篇,陈胜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成王,这无可厚非,但是司马迁却把连列传都勉强的孔子排入《世家》之列,我们便看出了孔子在当时以及今后的两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读《孔子世家》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出色历史眼光和明锐,同时很庆幸看到他写的这篇孔子传记,完全是从对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描写,和以后上千年的鼓噪和神化的连篇累牍相比,司马迁笔下是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孔子。司马迁和孔子年代并不久远,大约三百年,而且他亲自去孔子故里进行了实地考察,也没受后来孔子神圣化的污染,这文章中,司马迁连《论语》都没提及,他最后的评语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司马迁的平和心态与后人提起孔子非圣既尊,非贼既犬的复杂心态相距何远。司马迁之后,为一偶像化孔子,和耶稣相近,司马迁笔下为真实孔子,我们不妨当久远的朋友相识。从孔子本身出发,不考虑他的伟大的儒家学说,从他的个人行为来说,来谈谈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孔子的音乐才能常因为推崇其思想而被忽视,他年轻就会多种乐器,吹笛子,吹笙,击磬,弹琴,他不但懂得声乐韵律,还会作词谱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觉得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自已认真的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史载“子无一日不歌”,“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甚至在游学中,“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在陈国路上,“陈蔡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可见其喜爱音乐的程度了。《孔子世家》所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礼乐不分家,真实的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音乐家。孔子对音乐的痴迷和对音乐的透彻理解让我们敬佩。《孔子世家》里记载了一段孔子学弹琴的生动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世家》记载的第二个孔子学音乐的故事家喻户晓: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这里有个误解,人们常理解第一层,孔子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殊不知,《韶乐》是个大型歌舞,作为礼仪,用于祭典,还用于迎宾、宴乐等等。屈原《离骚》里也提到“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暇日以偷乐”。而孔子不知肉味,还包括了第二层的三个月刻苦“学之”。 孔子音乐造诣非常之高,他削《诗》三千余篇为三百五篇,并且为每一篇谱曲使之能歌唱,而且曲调都非常之高雅,符

合周朝的朝庙之音。而且他还能总结创作演奏音乐的主要规律是:开始的时候往往很平和,接着演奏下去就越发的圆润纯美、历历清晰。络绎不绝,这样一直到完。用孔子总结的音乐规律来欣赏现在诸多流行音乐,乃至民歌,很多也还符合这个规律,可以说此规律即使百世而不能易矣。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赋人人不同,但我们能从孔子身上学到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孔子的不知肉味、三个月的刻苦“学之”才是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在任何历史时期,不努力都是得不到成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新一代的学生更要学习这种刻苦的精神,肯钻研的干劲,才能在我们的人生画板上留下绚丽光辉的一笔。

当然,人无完人,从《孔子世家》里我也看到了孔子失败的一面,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孔子,而是在那个历史环境下,谁都无法避免。在实践恢复周礼的行动中,孔子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孔子世家》记述的很详细。他希图利用周朝的礼仪制度,解决春秋的乱世,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想,和各怀野心和私利的诸侯,说礼谈教,当然对牛弹琴。如果是太平世界,礼教或尚可一补盛世,这也正是后朝帝王尊孔的原因。孔子生不逢时,只能到处碰壁。《世家》载,孔子去齐国说教,当时著名的大臣晏婴就评论说:“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齐王遂不理睬孔子。孔子去卫国,《世家》载:“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孔子带着弟子长期周游列国,终未获用,可见他的礼仪救亡路线不合时宜。而从历史发展看,春秋乱战过后变成战国七雄争霸的烽烟,最后由秦始皇到达暴力统一的巅峰,孔子的克己复礼何其可笑。《世家》记录了孔子对自己的理念在当时的失败的感慨,当时孔子一众被困郊野,“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孔子一生困顿不遇,无法按照自己的设想建设一个理想中的人间天堂,是跟但是的社会背景以及孔子个人的性格都有原因的。

一、孔子是有惊天的才华的,但是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无法降志辱身迎合统治者而获得施展自己抱负的权力。说实在话,孔子不是搞政治的材料。搞政治的人,要脸厚心黑,可以忍受暂时的侮辱而获取权力,这一点,孔子做不到。在鲁国,孔子因为桓子接受了齐国女乐,又不致膰俎于大夫,遂出周游列国。受不了委屈和侮辱。

二、孔子似乎颇为胆小,在齐国,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就回鲁国了;卫国,卫灵公听谮,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威胁孔子,孔夫子就溜了,适陈曹郑等小国之间,在陈国三年,陈国遭晋楚相续侵犯,孔子就说:“归于归于!”由此看来,孔子胆子似乎不大,搞政治的人,为了权力,不怕天打雷劈不怕祸及三族,顾惜此身,如何成事?

三、还是孔子出身问题。孔子出身寒微,没有半寸封地,无凭无籍。如果孔子有个好出身,有一块祖上封地,说不定他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在封地上实践,竟能建设出一片人间乐土呢。

四、或许如流行的看法,在春秋战国那种相互征伐相互吞并的年代,根本不需要孔子的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也许是成功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他是个失败者,从历史发展看,春秋的诸侯无论从自身利益和野心都没有服膺孔子的思想,而后出现战国七雄争霸,秦始皇一统天下,孔子的克己复礼成为笑柄。但是在相对比较太平的朝代,孔子的儒教逐渐被尊崇,他推行的仁义道德,在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但是从文字到实践也是一把双刃剑。鲁迅曾在《狂人日记》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正是对中华文明阴暗一面的批判。即使孔子本人的经历里,也曾流露出从“仁义”到“吃人”的转变。统治者需要孔子,需要他的仁义道德儒教,不过是在孔子名下的综合文明,

孔子只是成为一个宗教的代名词,和孔子真人谬之千里,今天更不需要把《论语》当经读,应当本书看,也不要把孔子当圣,当个人。

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是个可爱的人,他在孔子死后三百年亲临他的故里,在曲阜,看到了孔子的宗庙厅堂、用过的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仍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他流连忘返以至不愿离去。司马迁感叹: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这么多人尊崇。当然司马迁没有想到,二千年后,孔庙前更加热闹。孔子自己更不会想到,他在临死前悲哀地唱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边唱边哭。他告诉来看他的弟子“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孔子做着回到祖先的梦凄凉离去,让孔子安息吧,其道远矣。

PS:孔子35岁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跟襄子学琴,竟然能于琴音当中准确地捕捉到此曲的作者是周文王,而且竟然在音乐里面看到了周文王的模样是“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汪洋,如王四国”。无怪乎师襄子佩服得避席再拜了。

第6篇:读《孔子世家》有感大全

孔圣人

——读《孔子世家》有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孔子以一个凡人之躯,化为圣人。

春秋。

一个生食人肉茹毛饮血的时间段,野禽四奔,人畜无分,他们都有自己既定的命运,畜生幸福些,他们的敌人基本上从不包括同类,但对人来说,命定的阶级、贫乏与弱小,竟容不下一个人的挣扎,被同类拖向屠宰场,不管如何悲号求饶明明能被听懂却不能被放过,是多么悲哀的事。

祭神,殉葬,奠祀,那时贵族坚信用同类的血最容易得到神的悲悯,毕竟被牺牲的与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五禽之后是人血,再然后是什么?

我们无法揣度怜悯世人的万神如何看待这满是鲜血的献祭,只是同族那黑白分明绝望的眼,真真切切写下属于那个年代的悲伤,然后被冲散在死亡的缝隙。等级与愚昧的金字塔垒得太高,沟壑太大,以至于底层死再多的人上面也没有人怜惜,人命之贱,天底下的女人九月怀胎而诞下的婴孩,还比不上白皮的狸猫珍贵。

我完全没有有资格评论春秋世界观的正误。

若把自己加在那个时代的贵族身上,也只是见天子而不见万民,言传身教是自诩的王道天下,远古蓍草占卜,天地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生万物,信着国相的星相论凶

兆观信着牺牲一两百个人就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亦会纵容手下向小孩老人下手。

这大概是为什么纵使君子也远离厨房的原因,时代没有给人太多考虑的机会,天灾人祸食不饱腹,诸侯像疯子一样囤积粮食兵力等着某一天你死我亡割据一方,天文地理动量守恒宇宙第一定律牛顿哥托马斯天马流星拳神马的全都做梦去吧,人家的权威是周公不是弗洛伊德,自然面前人类太卑微太渺小,雷公电母的一个喷嚏都能让无数人家毁人亡,没有办法,吴承恩还没出生猴哥连神话都不是,找不到龙王菩萨,被自然逼到尽头的人只能拜神祈求安宁,后羿伏羲女娲蚩尤共工西王母,先古神话的移民们还端庄的被描在烫金的丝绢上,松香白烟飘渺了他们的神迹,莫名的就安抚了动荡的人心:

我祭活人与你,你方得保我安宁。

相较于视礼法比粪土还粪土的诸侯,那时世道真正的文人极重礼仪,文人士者们见面均是拱手问安,见诸侯以手贴额躬身伏地,穿着大同繁复的古衣,深蓝的麻布衣服有宇宙的深沉和寂寞,他们齐刷刷跪下的样子让我动容,有些涩涩的感觉。在贵族脚下他们除了风骨一无所有,孔子见鲁昭公执的是旧日周礼,直身而拜虔诚庄重。他拜的是诸侯,也是天下的权者,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们的气节,只是许多年后在流浪的路上有人见了他说他额像尧舜、肩似子产、狼狈得像丧家之犬,我们才看见他们选择的的道路竟是这般蹉跎,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孔子51岁才当上鲁国的中都宰,53岁才得到鲁昭公重用。

正式见鲁昭公谈江山时孔子还不太老,才54岁,他涉猎政治、伦理学、社会、哲学等领域,还未曾染尽岁月的雨雪铅华,眉发间须臾神风写满抱负。

他施仁政削三桓,阳虎自负拥兵自重,吃里爬外昧礼忘恩,鲁昭公与与齐国公会与夹谷需兵护驾,阳虎不给兵,齐国公兵变,孔子以十乘兵车恍装五百,一计树上开花不费一兵一卒退了黎组的大队人马,若干年后怒吼长坂坡的张飞听了这段恐怕都要为他叫好称一声师傅,他救君危难,力挽狂澜。

再然后,琼花谢尽只需一夜,三月不长,却可让人心衰无望,鲁昭公终究负了他,孔子治理鲁国仅仅三月便让鲁国强大起来,连齐国也震惊于孔子的能力。 可鲁昭公目光太浅太卑微,装不下孔子的剑芒。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红衣妖娆,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季氏不需要天道为公蔚然成风的世道抱负了,这一年,孔子55岁,终于开始了十四年的列国漂泊。

十四年中,孔子颠沛流离,往返卫、宋、郑、陈、蔡、叶、楚诸国,经历了无数次饥饿、风霜、病痛的生死考验,见了诸多国君,宣扬着自己的仁道,却得不到重用,他长叹,只要君王肯用,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可为什么,就不能实现呢?

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匡地被囚,几遭杀身之祸; 蒲城被扣,冒险破誓逃脱;卫国见南子,目睹腐败荒淫的卫国政治而无法干预;宋国被司马恒魋追杀而落荒逃跑;郑地被瘟疫折磨的奄奄一息几近送命;陈、蔡之间被困山岭绝粮数日,无奈中质问苍天,自己非兕非虎,为何要被逐放于荒野之中……最后,终于有励精图治的楚昭王愿意重金聘用孔子,但等他赶到,见到的却是一具楚王的灵柩……

颜回死的那天,漫天冰雪,颜回抱着书卷竹简沉睡在万年的深蓝,孔子哭着说,回,回来…颜回听不到了,孔丘最喜欢的大徒弟也无奈的消失在漫漫的流亡路上,他一定很伤心,因为他后来单单为颜回祭奠了那么多次。

不止颜回,他好多弟子都没能陪他走过那十四年,子路为救幼主而死时,目毗尽裂,严厉向敌人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孔子的弟子和他一样有骨气, 于是被乱世所不容,杀于野。

曾今有那么一个开满小野花的日子,卫国夫人南子无比崇敬地对孔子说:世人或许知道先生的痛苦,却未必理解先生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南子是少有几个看见孔子惊世才华的人,聪慧貌美,可谓当时一位人物,只是女子总归是不容于权道的,一箭穿胸,也算死得畅快。

理想不能实现,乱世太乱教化不平,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与他背道而驰,七十二弟子三千徒弟又能如何,还不是背井离乡?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

哉!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名满天下,却不能被诸侯可用。曹操焉知礼贤下士,当世诸国,竟没有一位国君愿意以礼收之,明明是那么有骨气有能力的人!

错过了这么一个圣人,所以春秋乱,乱得荒诞,乱得可笑可悲可叹。

屈原曾悲痛地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然后毅然迈进汨罗。然而孔子比他更悲哀,因为孔子活着,活在渺小的希望与绝望里。老子曾劝他上善若水任方圆,可他选择了积极入世救民水火,最后被世道伤得体无完肤,退而自守。

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寂然心死。那是清淡。

多年以后,孔子终于被请回了鲁国,他却看清了这个世道,不是选择入世而是著书立说,编写了《春秋》和论语。

孔子用了一生去教化人民和诸侯,民风未化,他却已身死成仁。 我一直觉得诧异,七国混乱,民风剽悍,肉食者鄙,碌碌无为的君主们忙着剥削打仗或者屯粮等死,这样的世道怎么能养出那么一个至真至慧的圣人?若是乱世造就英雄,那么英雄应该多么寂寞?

颜回最了解他: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说出了孔子的心声,孔子周游列国觐见各国君主,每一次他都有礼而

郑重的宣扬自己的观点,每一次都没有折腰屈服,野兽一般的年代里,只有这么一个人为苍生着想不遗余力,这便是孔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吧。

太史公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孔子的德行,并把孔子列为世家帝王之列,虽然这一生的颠沛流离让他像个流民东奔西突,却赢得了后世万年的称颂,从这一方面来说,孔子是幸福的,他未成之事已由后人接手,他也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敬他,在茫茫的天地间岁月的长河里,再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吐纳如此多的智慧与仁义!

属于别人的时间总会过去,难得的是,中国从来不会忘记孔丘,这个在72年的生命里历尽人世心酸的儒家圣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