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课件

2023-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26月光曲》教案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堂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

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教后反思:

《月光曲》文章短小精悍,人物语言和感情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本次课再让学生自由讲述画面内容时,老师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反馈,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第2篇:人教版 六年级 语文预习26、月光曲

26、月光曲

1、我已经朗读课文()遍了,自我评价是(),家长对我的评价是()。我还会继续努力的。

2、预习时我注意了这些字的读音,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记住了它们。

入场券()恬()静波涛汹()涌霎()时莱茵()河

3、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我还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呢。

霎时间:

清幽:

微波粼粼:

恬静:

陶醉:

4、第九自然段太美了,我一定背诵熟练。相信我能行。抄写下来!

5、预习时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整理了一下。上课时我会认真听讲,解决这些问题的。相信我能行!

附:阅读推荐法国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

第3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课课练

26月光曲

第一课时

一、我能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là zhúqín jiànmò shēngmù lù() () () ()

二、正确读音我会选。(用“√”标出)。 入场券(quàn juàn) 恬静(tián shé)汹涌(xōng xiōng) ...

莱茵河(yīng yīn) 霎时间(shà chà) 弹琴(dàn tán) ...

三、我能把词语补充完整。

4.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5.浪涛跳跃不定。(改为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拟人句: 第二课时

一、理解句中带点的字、词。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的小路 ()的烛光()的月光 ()的大海()钢琴曲一()茅屋一()旧钢琴

四、照样子,写词语。

1.霎时间(表示时间短的)2.微波粼粼(ABCC式)

五、感情读文我能行。(将读句子的语气对应填入括号)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C.诚恳,热情D.体谅,安慰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2.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4.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六、词语选择我能行。

清秀透气清新

1.刚下过雨,空气()。 2.他的字写得很()。

3.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可是眼睛失明了。

美妙奇妙

4.兄妹俩被()的琴声陶醉了。

5.由于世界的无限广泛性,存在着许多()的事情。

七、句子万花筒。 1.扩句。

(1)钢琴声传出来。(2)海面上洒满了银光。2.贝多芬的钢琴曲太美。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用上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3.一阵风吹灭了蜡烛。(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 “被”字句: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二、课文精彩内容回顾。

本文课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并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而即兴创作出《》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

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又表现了他。

三、课文精彩段落赏析。

一阵风吧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沙,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解释下列词语。

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波涛汹涌:2.哪些语句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用“”下来。

3.皮鞋匠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时哪些奇丽的画面?

4.贝多芬弱的琴声中,海面由到,乐曲由 。 5.发挥想象填空。

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世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

第4篇:北师大版四上语文月光曲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

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

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

(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

(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

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第5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6课《月光曲》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93分)

1.

(6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月光曲》是________国音乐家________谱写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________》,它是电影《________》的主题歌。

③《义勇军进行曲》是音乐家________谱曲,并由戏剧家________作词的。

2.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券________微________陶________粼________屡________

卷________徽________掏________嶙________缕________

3.

(6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乐________曲lè

yuè

入场券________

quànjuàn

微弱________rò

ruò

纯熟________shú

shóu

恬________静tián

qià

飞奔________

bēn

bèn

4.

(5分)对号入座。

熟: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B(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C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D熟练、E程度深

①我和小明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很熟。________

②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________

③“熟能生巧”,所以你一定要反复练习。________

④稻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________

⑤饭熟了,妈妈叫我起来吃早饭。________

5.

(8分)读音节和选词语。

lì________

1琴键

zhèng

xié________

2恬静

qín

jiàn________

3奴隶

yuè

pǔ________

4政协

táo

zuì________

5婉转

niè

ěr________

6陶醉

tián

jìng________

7乐谱

wǎn

zhuǎn________

8聂耳

6.

(3分)看拼音写词语。

yōu

jìng

chǎng

quàn

shē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

(3分)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

幽静:________

缕:________

汹涌:________

8.

(4分)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

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C、诚恳、热情

D、体谅、安慰

①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________

②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________

③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________

④贝多芬说:“不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

9.

(6分)我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________《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________的同情和爱。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音乐家,________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________。

10.

(5分)理解句子的意思。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被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11.

(1分)读《月光曲》解析带下划线的词语。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

12.

(4分)选择正确答案

A.原来的意思(本义)

B.比喻的意思(比喻义)

①婴儿睡在摇篮里真舒服。________

②这是一所乒乓运动特色学校,也是培养乒乓国手的基地,更是世界冠军的摇篮。________

③祖国

母亲,我日夜思念您。________

④党的阳光、雨露哺育我们成长。________

13.

(2分)根据课文《月光曲》内容,选择正确的内容。

表达正确的句子是_____

A

.

盲姑娘看见贝多芬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B

.

盲姑娘听见贝多芬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14.

(4分)名家名曲连一连。

①贝多芬________      A《革命练习曲》

②约翰·施特劳斯________  B《义勇军进行曲》

③肖邦________       C《月光曲》

④聂耳________       D《蓝色多瑙河》

15.

(3分)填反义词。

①这儿环境幽静

不像城里那么________。

②他过去天天练琴,演奏得很纯熟

最近不练了,就显得________了。

③时间要抓紧

否则,一________,时间就从你的身边溜走了。

16.

(1分)读课文《月光曲》,解析带下划线的词语。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________。

17.

(2分)按要求改换句式

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①“把”字句:________

②“被”字句:________

18.

(5分)读一读,理解课文。

《月光曲》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自始至终流淌着一股浓情雅意,好似缭绕的乐曲,拨动读者的心弦。贝多芬被琴声吸引,推门而入,随后被盲姑娘兄妹感动,在如纱的月光映照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兴创作出传世名作——《月光曲》。

19.

(5分)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0.

(5分)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21.

(5分)填空。

《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________表达出来的。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________的,后来,月亮升高,穿过薄云,这时音乐________。接着,月亮穿过乌云,风起浪涌,这时的音乐一定是________的。听着贝多芬的演奏,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盲姑娘的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3题;共56分)

22.

(2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了大风,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的大海……

(1)这段话是选自课文《________》讲述的是著名音乐家________的故事。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徐缓,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增强,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高昂激越。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词语。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____了大风,____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4)找出皮鞋匠产生联想的句子。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3.

(14分)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坐在教室门口的“讨饭”男人

这是一个高级英语培训班,开班的第一天,参加培训的学员陆续来到了教室。这是怎样的一批人啊!他们都怀揣着出国梦,个个气宇轩昂踌躇满志。

教室门前的台阶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衣衫不整胡子拉碴有些疲备

眼睛盯着自己脚上的那双落满灰尘的旧皮鞋,似乎不敢正视从他身边走过的这些天之骄子。他的身边还放着一只大茶缸。多么可怜落魄潦倒的男人啊!有人不由自主就往他身边的大茶缸里扔了几枚硬币。真是人同此心,想想自己就要出国深造前程似锦,再看看眼前的这个男人,施舍吧!不一会儿,大茶缸里就装满了钱。

上课时间到了,只见那男人端着个大茶缸走进了教室,站在了讲台的位置,甚至还对着话筒吹了吹。人们的同情心变成了厌恶心,钱都给过你了怎么还来捣乱

是不是神经不正常,快把他撵走!有人就去喊管理人员了。管理员来了,说,老师不是来了吗?怎么还吵!这位老师可是我们花高薪挖来的,一流的学者,好好听吧!说完就走了。

老师开口就用流利纯正的英语说,刚刚我在思考问题,没注意到这个大茶缸里盛满了钱,也不错,算是意外收获吧。每天讲课多,要喝许多水,干脆就用个大茶缸。到处奔波顾不上修饰仪表有些对不起大家,表示歉意!不过请记住,什么时候都是用实力说话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他一扫委顿之态,显得那样成熟睿智、干练自信。不知什么时候,讲台上的大茶缸里已盛满了水。

(1)写出文中划线词的近义词。

疲惫________

似乎________

捣乱________

撵走________

(2)仔细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填空。

①“大茶缸里就装满了钱”是因为大家________;后来“大茶缸里盛满了水”是因为________。

②中年男人所以“衣衫不整胡子拉碴有些疲惫”“落满灰尘的旧皮鞋”是因为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一流的学者”风采的词句。

(4)理解句子,回答问题填空。

A“不过请记住,什么时候都是用实力说话的!”句中划线词“实力”是指什么?________

①金钱财富;②知识能力;③权力地位

B老师的这句话告诫这些“天之骄子”,要他们记住什么?________

①不要看不起穷人;②不要自以为是;③要有真才实学,不能以貌取人

24.

(19分)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

)

A

.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

.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5)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9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56分)

22-1、

22-2、

22-3、

22-4、

22-5、

23-1、

23-2、

23-3、

23-4、

24-1、

24-2、

24-3、

24-4、

24-5、

第6篇:人教版《月光曲》课件

《月光曲》是贝多芬的经典名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月光曲》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人教版《月光曲》课件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 谱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一个姑娘说 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板书:

月光曲是曲子。

/太贵 谱写 幽静 纯熟

听太穷 谱

谱成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quot;)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加辛降阆嗤??quot;清幽、幽静,都有由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上一篇: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务员面试万用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