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经济的上升发展,教育力量的普及和完善,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也是在逐年增多,因此就业竞争的压力也随之加大。相对于非管理类毕业生来说,管理类毕业生因学习的知识理论性较强,而管理这项职能活动又是灵活多变的,所以需要管理类毕业生有机会和时间去结合所学理论实践,把这些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又加大了管理类毕业生在毕业后的竞争压力。

本研究通过调查的手段,针对管理类毕业生的求职渠道、薪资期望、就业地点和单位、专业相关度、实际工资水平、工作更换次数及其原因等为侧重点进行调查。这些概括出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此后从政策、就业市场、毕业生自身因素等方面分析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结果,并从个人、学校和政府三方面提出了自己针对这方面的建议,以提高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调查概述

为了了解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我们采取了大范围的调查,方式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再结合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其过程和基本做法如下:

(一)问卷调查形式

采用无记名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形式,向周围同学发放问卷,再以“滚雪球”形式向周边继续扩散,最后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在本次的调查问卷中,共回收112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15份,无效问卷105份,有效率达91%。问卷回收率完全符合统计学要求,达到了本调查撰写的要求。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由“基本情况”、“第一份工作情况”、“目前的工作情况”三部分组成,共30道题,其中封闭式单项选择题26个,李克特量表2个,开放式问答题2个。其中基本情况共4题,第一份工作和目前的工作情况各8题,包括对于工作的要求、工作地点、单位性质等。此外对于部分更换工作的同学也进行了一个更换工作次数和原因的调查。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一是被调查者基本数据。

在管理类学生中,尤以经管类为主。从表2.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偏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人数分布。其中,“其他”项是指其他管理类专业如酒店管理、行政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在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318:698,约为3:7。符合各地高校男女较为平衡的规律。

二是目前互联网和校园招聘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因为还是处于学校学习阶段,能接触到的求职途径无非主要是以互联网和校园招聘两种形式为主。在统计中,管理类毕业生在互联网的求职途径占54.18%,其次是校园招聘也占了20.2%。与传统的社会招聘相比较,同学们更倾向于方便快捷,并且信息量大的网络招聘。

(二)就业去向情况分析

(1)工作地点较为集中。在数据显示中,大部分管理类毕业生在毕业后,会选择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工作,而另一部分人会选择到其他城市如武汉、重庆等地方,还有一部分人想回到家乡所在地工作。此外还有少部分同学希望都进入到三、四线城市的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中。由此可见,国内一线城市还是管理类毕业生向往的一个地方。

(2)工作满意度研究。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这些毕业生的每一项要求的满意度,都符合一个正态分布,他们的情况大都是集中在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之间,占两个极端的比较少。而处在两个极端中的“非常不满意”项,主要是对自己岗位不胜任的项,这可能是因为管理类毕业生大多数被调配而导致,这也是管理专业毕业生更换工作频繁的一层原因。

(3)工作单位集中在民营企业。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知管理类毕业生主要进入的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第一份工作还是更换过工作的毕业生中,进入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都超过了60%,这也符合了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上,还是以民营企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情况。

(4)管理类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差距较大。从管理类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的薪资来看,对于管理类毕业生刚毕业的工资水平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在更换过工作的毕业生中,有53.33%的毕业生的月薪超过了4000,可见管理类的毕业生的薪资弹性较大。其次就是,在这些整体的专业工资中,都近似于服从正态分布。所以,刚毕业的毕业生,其总体还是在正常范围内。

(三)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情况的调查

对于本次调查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情况,从数据显示,多数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结合较好。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都能找到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这也说明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范围较广。

(四)工作稳定性分析

(1)工作更换频率。在被调查的1015名毕业生中,有51.72%的毕业生更换过工作。而在多次跳槽情况中,女性跳槽人数占了52.85%,超过男性的百分之5.65%。第一次换工作的原因主要是毕业后毕业生与工作磨合一段时间,发现工作可能不合适自己而更换;而通过男女跳槽的频率看出女性对于工作的选择比较迷茫,导致多次跳槽。而大部分男性则在工作的选择上相对理性,通过一定的磨炼后对自己方向和目标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因此跳槽的频率相对偏低。

(2)没有发展前景成为主要更换工作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9.05%的同学更换工作的原因是因为当前工作没有发展前景,还有同学因为工资待遇过低、追求自己兴趣爱好、同事关系、离家过远等复杂因素而更换工作。所以,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工作没有前景成为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调查结论

(一)就业去向方面

通过本次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大部分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在毕业后主要通过校招或网络招聘的方式求职,而他们选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即使更换工作,也没有太大的城市变动。而从企业性质来看,60%以上的管理类毕业生会进入到民营企业中。毕业生对于地理位置、单位性质、行业发展前景、个人发展前景、薪资待遇这些条件都进行充分考虑。

(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

通过对本次的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对口调查得出结论:管理类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忠诚度不高,很少人能坚持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由此可见管理类毕业生在高考选志愿的时候就缺乏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或者在大学里,就没有做好对大学四年的规划以及毕业后的长久计划。

(三)求职自我认知方面

在对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中得出结论:管理类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不够清楚,就业期望较高,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从收集数据中看出,更换工作的频率,坚持不下去或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都是管理类毕业生对自己求职的自我认知不足导致的。

(四)影响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

结合数据我们得知影响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几个主要因素如下:毕业生个人因素;地域因素,前景因素;薪资因素;政策因素等。对于这些因素,管理类毕业生需要把握好可控因素,做好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四、对改善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现状的建议

(一)学生应提高个人就业核心竞争力

管理类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涉及都较为广泛,这也是管理类学生的特点,但是没有能够有突出一面,使其拔尖。所以,作为管理类毕业生,首先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是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专业技能,最后要形成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来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叫有优势的提高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学生个人应该还要学习养成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和观念

对于管理类毕业生,就其本门学科的性质而言,管理虽有理论,但是管理的对象包括了人和环境这种复杂、多变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能用死的理论去管理,而是需要我们管理者随机应变,以解决困难,这也是管理专业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所以作为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就要脚踏实地的去学习,爱岗敬业,积攒管理经验。

(三)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阶段作为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学校在授课时就要融入对学生就业指导的计划,以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设立就业指导处等形式,加强对同学们的就业指导,来应对目前形式下的就业压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能为企业输送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也能够减少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同时,也能让学校较有能力的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和目标,解决学生毕业后的找工作问题,真正使学生有能力地过渡到社会,这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优势。

(五)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制定一些能够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政策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政府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能够使毕业生在国家法律政策的环境支撑下,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对方向,减少就业碰壁次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政府也还需要建立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加强对宏观就业环境的控制,培育和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新体系,使人力和企业完美对接,提高效益。

(六)加强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力度,辅导大学生创业

创业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就业形式,甚至还有可能创造高效益,吸纳更多就业。特别是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自身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管理观念,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加强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创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创业指导资源,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摘要:文章分析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 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方法, 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满意度等指标出发, 研究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所遇到的就业问题, 得出结论, 以及从国家, 社会, 学生自身等方面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从而使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提高。

关键词: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去向,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苏芳芳.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测评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J].企业导报, 2015 (11) .

[2] 张君玲.管理学专业四大就业方向探析.高考报考指南, 2016.

[3] 黄敬莹.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经管理出版社, 2008

[4] 周莹.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品牌 (下半月) , 2015.

[5] 冀学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新经济背景下房产税改革的思考下一篇: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