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五年制师范类非定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五年制师范生起源

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基础教育老师培养以三年制中师为主,随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师生逐渐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教育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五年制师范生培养模式。五年制师范生招收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条件后,直接进入全日制师范类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习,学制共5年,采取3+2的模式,前三年主要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后两年主要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转段考试合格,学习期满,达到规定的学分,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

二、国家就业政策

教育部颁发的2019年就业工作要点,提出总体目标是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出了从基层、中小微企业、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业态、征兵、国际组织实习六个方面开拓就业渠道,提出了推动双创升级,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通知还从提供精准信息、提升就业能力、帮扶、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加快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强调了高校要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做到“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

三、五年制师范类非定向毕业生就业现状

以某学校为例,2017届毕业生为1318人,初次就业率为92.63%。2018届毕业生为1820人,初次就业率90.81%。2019届毕业生为2111人,目前就业率90.1%,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就业率略微有点下降。初次就业率是学生还未离校前签订协议的统计,只能反映出学生的就业意向,不能准确反映出毕业后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为此,2018年10月,学校对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就业数据样本346人,其中有288人已经实际就业,就业率为80.57%,另15人在学习深造,43人待业。2019年5月,学校对2018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收到600人反馈信息,有509人已经就业,就业率为84.83%,其中在教育类行业就业433人,其他行业就业人数76人,在未就业的91人中,有35人在备考,56人待业。

四、就业优势

(一)国家非常重视就业工作

2019年7月中旬,国家五部门印发高校就业通知,从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强化就业权益保护、做好兜底保障、狠抓落实五个方面对就业工作进行部署;江西省人社厅颁发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涉及创业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一次性专项安家费、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物管费、卫生费、水电费补贴、求职补贴、大学生基层服务等20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二)学前教育师资缺口大

学前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农村学前教育都还不规范,因此,很多学前教育并没有非常专业的老师,很多是没有学前教育资格的老师。目前国家正在规范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教育投入范围,各地、市、县都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需招聘大量有资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育部2018年8月份发布的2017教育数据统计,学前教育在校生46001393人,学前专职教师2432138人,师生比1:18,离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规定的1:5至1:7相差甚远,缺额523万多人。

(三)专业培养过硬,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

五年制学生都是从初中毕业后入校的,前2年比较系统的学习了高中的基础知识,后三年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五年下来,美术、音乐、舞蹈、三字一话等基本功都比较扎实。2018年丰城市招聘25名幼教老师中,有13人是我校学生,前12名里面,我校11人。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不完全统计,初教有近30人入围。实习单位、支教单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专业能力较强、素质比较高。

五、就业短板

(一)教育类行业就业压力较大

根据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校名单统计,全国有师范类院校234所,其中本科156所。江西有14所师范类院校,其中9所本科,5所专科,江西每年师范类毕业生10多万人,还有相当部分往届未正式就业的师范学生,而江西省每年的招聘教师岗位3万左右,其中大部分要求本科学历,只有小学层次和学前层次的部分学校要求大专文凭,而且随着教育发展,小学层次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五年制的非定向大专生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

(二)就业面比较窄

学生选择读师范类专业,其初衷是当一名老师,即使不是学生的意愿,也可能是家长的意愿,所有在选择就业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初心,大部分都选择当初的教育类专业。从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教育类行业,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老师或是一些培训机构,有部分未就业学生,也是在家专门看书,应对教师招聘考试。

(三)非定向小学专业老师就业比较困难

从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教育数据来看,全国小学在校生100936980人,全国小学专职教师5944910,师生比1:16.98,江西省师生比1:20.61,已经接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里规定城市1:19、县城1:21、农村小学1:23的标准,这对小学老师领域就业是严峻挑战。分析245名2018届已就业的非定向小学教师毕业生中,在小学就业仅52人,幼儿园就业92人,培训机构101人;从两次招聘会来看,第一次,小学教师用人单位只有2家,小学培训机构有13家;第二次,小学教师用人单位3家,小学培训机构15家,用人单位非常少,提供的岗位少,小学教师专业学生没有职位可以选择。当然也有其客观原因,公办小学都是通过统一考试招聘。

(四)实习时间与就业时间有冲突

按教育部要求师范生都必须有半年的学校定岗实习才能毕业,师范类院校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都在外实习。在这最后半个学期,学校没办法举行招聘会,上一个学期,因为离毕业还有2个学期,即使举办招聘会,学生也很难决定和哪家单位签就业协议,这给学生就业选择带来困难。

六、就业对策

(一)做好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和场地保障

学校每年都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要点;按照毕业生的比例配齐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就业经费按教育部不少于全年学费收入1%标准预算;办公场所按毕业生生均0.15平方米配齐。

(二)办好毕业生招聘会,依据实习时间安排,每年举办1-2次大型招聘会

按教育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总体目标,引进更多的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定向小学教师类专业,需多和各地私立小学建立联系,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岗位,供学生选择。招就处是对外窗口部门,要做好招聘会的服务工作,每一个用人单位,每一个咨询电话,都是一个宣传名片。要做好招聘场地布置(包括雨棚、桌椅、单位简介)、现场接待、工作用餐等服务,因为每一章桌子、每一个盒饭、每一个细节都代表了学校的形象。

(三)尝试做好就业市场开拓工作

有针对性主动走访省内外私立基础教育学校、幼教机构,取得联系,与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建立人才输送关系,建立用人单位库。为拓宽就业渠道,微信公众平台、QQ等90后喜闻乐见的网络新媒体大力开展就业宣传工作。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校领导带队,组织各院到沿海发达城市,考察幼教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充分了解外省市场的需求,促进就业从“量”到“质”的转变。

(四)加强就业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

引导学生到基层工作,到中小微企业工作,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就业,到新兴业态领域工作,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

(五)对贫困毕业学生实行帮扶

每位建档立卡毕业生安排一位老师或辅导员进行就业帮扶,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实时关注,除自己有安排的学生,确保都能就业、就好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全覆盖。学校高度重视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残疾人、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制定《双困生帮扶措施》,建立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台账,通过召开座谈会、重点推荐就业等方式帮助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对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生,按国家政策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

(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为主,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挂钩,并且通过建立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招生到培养,从学校到院系的就业管理组织,从校长到教师等各个层面。建立和落实校长、院长、专业教师三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上的考核和岗位责任制,使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七)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主动与本区域小学、幼儿园及沿海教育机构对接,开展合作,形成良好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八)做好往届毕业生就业调查跟踪工作

从调查跟踪17、18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学生就业的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程度,了解学生对我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并对就业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如18届毕业生提出了:(1)课排太满,理论知识很专业也很广泛,但是缺乏与社会幼教行业的相互配合沟通,没有提前体验的机会;(2)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钢琴,舞蹈,简笔画等);(3)多联系一些小学教师单位、对毕业生多进行就业引导;(4)开设一门法律课,让刚出社会的学生们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等。这些数据对专业设置、培养、就业指导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七、总结

五年制师范类非定向毕业生中,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小学教师类专业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学校就业部门一方面需和用人单位多建立联系,建立良好的人才供需关系,特别是小学教师类专业,另一方面,在人才培训方面,需和市场需求对接,加强市场调研,摸清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相关链接】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三个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国计也是民生,事关广大毕业生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调查研究高职院校五年制师范类非定向生就业现状,并对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对策有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类,非定向

参考文献

[1] 高云峰.地方高师师范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5(10):60-63.

[2] 林丽.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8):55-56.

[3] 佟德龙,刘赫.关于专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1-102.

[4] 刘琼芳.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4(12):144-146.

[5] 王谢平.新疆高校非定向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现状情况调查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2(2):66-71.

[6] 吴洪成.中国师范教育历史的回顾与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2-104.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探讨下一篇:比较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妊高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