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创新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

摘要: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关键词:中小学校;教育变革;教学需求;教学空间;未来学校

学科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上一篇:支付改革科学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民族性动画艺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