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手册

2022-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小学研学旅行手册

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研行一致”的“六性”

摘 要 研学旅行作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开展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为了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研行一致”,须要增强活动目标的教育性、活动设计的适切性、活动内容的融合性、活动组织的预设性、活动主体的协作性和活动过程的融合性,切实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与实效。

关键词 中小学 研学旅行 研行一致

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区域特色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由受教育者集体参加的体验式实践活动,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同时发展素质,提升核心素养。

一、教育性:提升活动目标的兼容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研学旅行更加体现体验性、实践性等特性,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明确研学旅行开展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原则,这里的教育首先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第二,在研学活动中要“寓教于行”,在旅行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内容讲解,促进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深度融合。第三,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四,在活动中领略祖国的山河美景,感受中华的传统美德,学习革命的光荣历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五,在活动中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通过研学旅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适切性:提升活动设计的主题性

活动设计指对所要参加的活动制订出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它包含活动目的、活动对象、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时间及地点等。学校要在研学旅行之前精心设计好全程的活动方案或计划,最重要的就是活动主题的确立,也就是贯穿于整个研学旅行中的线索。第一,活动设计的主题要具有生活性。研学旅行要贴近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通过在自然中、生活中、社会中的教育,能够“内化于心”“学以致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其主观精神世界和生活经验。第二,活动设计的主题要具有特色性。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各有特色。在研学旅行中学校应因地制宜,挖掘区域特色。尤其是中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应立足乡土,依托区域内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遗迹、公共设施等,重点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第三,活动设计的主题要具有系统性。研学旅行属于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时,应明确主题的系统构成,确立各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三、融合性:提升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其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更有利于促进研学旅行中的知行合一、跨科融合和德能兼修。第一,在研学旅行中将学科内容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融合,关注知行合一。第二,在研学旅行中推进跨学科学习和跨年级合作,助力学科融合。研学旅行为学科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优质的载体,在活动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师应充分进行跨学科设计与整合,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入研学过程中[1]。同时,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要打破年级、班级划分,以跨班级、跨年级等多种形式组建研究和活动小组。第三,在研学旅行中注重“德”的内化与“能”的培养的融合。

四、预设性:提升活动组织的安全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学旅行作为校外一种集体性实践活动,安全管理成为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所在。第一,制订明晰的活动方案。在研学旅行之前,学校应该对活动流程、活动设计、活动内容、责任主体、条件保障等方案作出全面规划,充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和优势,制订研学旅行手册,分工明确,统筹安排,责任到人,组织有序。第二,确定精准的活动教案。明确研学旅行的“研行”关系,确保“研行一致”,科学设计活动内容。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劳逸结合”,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性地整合研学旅行的基地载体,在契合中小学生学习需要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将学科内容与基地资源有机融合。第三,健全研学旅行的活动备案。开展研学旅行之前必须要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备出行方案,取得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将活动计划方案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及其家长,让全体参与人做到详细知情。第四,构建完善的活动应急预案。提前预设或预估在研学旅行中可能出现或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细化安全管理措施,成立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制订研学旅行安全手册,对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紧急处置。同时,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委托开展”的形式,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五、协作性:提升活动主体的多元性

研学旅行作为校外的集体性实践活动,其风险也涉及到组织、教育、管理、保障等各个方面,涵盖餐饮、住宿、交通、讲解、操作等各个环节。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效性,仅靠学校单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须要广泛吸引多元主体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家长、社会组织、学生等,构建研学旅行的协作运行与保障机制。第一,政府统筹,购买服务。第二,学校主体,具体实施。第三,组建团队,科学配备。组建分工明确、专业程度高的工作团队,加强对研学旅行导师的选派与培训,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具体承担研学课程开发、落实、组织协调等。同时应该根据活动范围和人數,合理辅助配备相应的安保人员、医护人员、导游人员、救生人员及联络员等。第四,家长参与,献计献策。第五,社会组织,有序介入。随着研学旅行的推广与发展,“产品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各社会组织应该处理好研学旅行的公益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2],真正推出“教育+旅游”的优质产品。

六、规范性:提升活动过程的制度性

当前,研学旅行的数量和规模正在逐步发展,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关推进方案正在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保障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和规范运行,应加强活动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以确保各个环节有规可依、有法可据。第一,建立准入机制,避免逐利风险。面对研学旅行这块大蛋糕,市场机制的引入将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但依靠单纯的市场力量调整必将产生企业的逐利风险。政府在购买研学旅游服务时,应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推行准入资格制度,设置必要的门槛,实行资质认证。第二,健全法律制度,避免司法风险。在学校进行“委托开展”过程中,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要与第三方平台即有资质的企业或公司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书,明确各自的职权责利,避免司法实践中的责任纠纷。第三,完善监督机制,避免乱收费风险。从目前来看,学生研学旅行的费用较高,基本主要是家长承担,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乱收费、高收费等现象,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政府应加强对研学旅行的专项投入和经费监管,依托新建立的研学旅行基地和营地,尽量以免费或低成本的方式扩大研学旅行的参与面。第四,建立研学修正与推广制度,避免形式化风险。研学旅行是一种活动形式,但不能只是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在研学活动的过程中和过程后要及时反思研学内容和研学方式,及时调整研学思路,优化研学行程[3]。同时,要充分挖掘研学旅行的成果意义,做好旅行结束后的研学成果强化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夏青峰.在研学旅行中坚持“八个融合”[J].人民教育,2017(23).

[2] 李祥.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风险及其规避[J].中小学管理,2017(08).

[3] 向长征.试析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7(09).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作者:王鹏

第2篇: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形式主义是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病,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识,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缺乏系统思考,为了活动而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功夫,学生们单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真正领会爱国主义的真谛。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德育模式的创新与超越,是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

一、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借助课堂与书本来实现,更需要学生们通过真切的体验与实践来推进。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中小学研学旅行中,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中小学实践活动的爱国主义功能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本传授知识,这样的传授方式和学习模式虽然详细,但方式较为单一,不足以让处在发展和完善中的学生切身感到荣辱交融的历史,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传统的爱国主义在教育方法、過程和成效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无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教育内容,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1]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主要功能之一。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的规定缓解了传统单一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弊端。文件要求依托实践活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指出要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建设并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同时强调要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质量水平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容,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凸显教育功能。这一系列新要求恰逢其时地为我国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再次肯定了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

(二)有助于厚植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深厚的爱国情怀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我们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发展与建设中的伟大理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让体验式的实践活动走入传统课堂,与普通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结合具体的实践载体,有效结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真正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2]走进山川、胜地、文化和历史的“现场”,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潜移默化中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植入内心。

二、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研学旅行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研学旅行的主题、内容和活动有效结合,以研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与时俱进地创新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建设与实施方法,切实促进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发展。

(一)遍历锦绣河山,做国家的保卫者

爱国是爱国家、爱党、爱人民,更是爱祖国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在游览山水中,感受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从而激发中小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自然之爱,培养学生们亲近自然的品格。让学生们在游山玩水间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地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激发学生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帮助学生们树立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学习环保知识,共同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此外,用祖国的山川河流和花草树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中小学生对国家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培养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安全意识[3],牢记守土有责的强烈意识,做国家的保卫者。

(二)体验传统文化,做文化的弘扬者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研学旅行的本质特征是体验式教育,通过体验让学生们了解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用生动、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获取丰富的养分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们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根基。通过开展以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包括雕刻、书法、绘画、曲艺、民俗、传统手艺等,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三)铭记红色基因,做历史的继承者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井冈山、延安、韶山等,都是我国精神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是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红色研学旅行基地是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资源条件与接待设施,并有明确的活动场所和统一的管理机构。红色研学旅行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形式,按照教育教学与旅游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学+游”有机结合的模式。[4]

通过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引导学生们学习了解革命历史,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格局。红色研学旅行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课本知识与历史印记相结合,在真实情境中重温历史,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从小养成爱国报国的思想情感。

(四)感受发展成果,做时代的追梦人

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成果,是国家日益强大最有效的证明。“嫦娥三号”登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发射、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服役、70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41州际战略核导弹、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还有在航空航天、医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无不彰显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强大不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高涨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大型科技军事展览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成果,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让学生们从小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三、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在研学旅行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加强内容建设,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病,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识,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缺乏系统思考,为了活动而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功夫,学生们单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真正领会爱国主义的真谛。

学校和教师要重点加强内容建设,一要重视内容的时效性和易接受性,结合不同学段德育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也可以依托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制定易让学生感兴趣、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内容;二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强调研学旅行的“学”,让学生在游玩中有所收获;三要注重内容的创新性,有些地方存在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开发不完善,部分学生上了高中参加研学旅行发现跟小学、初中时路线内容重复,影响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因此,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内容,选取的案例要与时俱进,丰富主题内容,让学生们每次研学旅行都体验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深化主体责任,避免一味包办

当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组织模式大多是学校依托校外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开展,由学校提出活动基本要求,旅行社制订相关方案,出行主要由导游带队教师随行的方式,景点的讲解也主要由地方导游负责。这种组织方式减轻了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表面上看把研学旅行交给了专业人士,但往往忽略了“研学旅行”中的“研学”性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一内涵明确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才是研学旅行的责任主体,而非校外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学校要深化主体责任,履行好教育责任,与旅行相关的事宜如衣食住行等可以适当利用旅行社的优势,但在研学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要履行好主体责任,不能一味把相关事宜全部外包给旅行社。

(三)重视评价反思,避免模式单一

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研学旅行应做到活动前要有设计,活动中要有探究,活动后要有评价反思。[5]不重视评价或评价模式单一,是研学旅行活动容易形式化的原因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不同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情操,因此不能用与其他实践活动相同的评价方法去检验活动成果。

要制定长效评估机制,既考虑到愛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也要结合研学旅行作为过程性体验的特征,不仅观察学生参加活动后当下的反馈还要观察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的思想变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活动后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例如,学生是否更加关心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否更关心英雄事迹或历史典故,是否励志为国家努力学习等。此外,还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帮助学生将研学旅行过程中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四)强调教师先行,避免成效削弱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育,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校管理者也是一次再教育过程。某种程度上说,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教师本身如果爱国主义情怀不足,那么教育成效则会大打折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一个对祖国怀有深厚情感的教师,能够在履行基本义务和实现教师使命之间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才更容易在教师的感染和带动下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家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小学研学旅行这两大主题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立足学生的阶段需要、年龄特点与个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爱国主义思想真真切切地走进每个青少年的内心,不断创新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稳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创新性、可持续性、时效性和易接受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通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投身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我们未来一个阶段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李兆悦,赵长亮.中国特色体验式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启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62-63.

[2]杨娟.延安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54-56.

[3]李孔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个向度[N].中国教育报,2016-02-18(3).

[4]孙茜.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27-31.

[5]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9):11-13

【郭潇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楚然

作者:郭潇莹

第3篇:河西走廊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河西走廊研学旅行资源基础和该地域中小学研学旅行现状,基于研学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教育性、适切性、梯度性等原则,重点从特色课程载体、目标体系设立、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活动评价等方面对研学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河西走廊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河西走廊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GS[2020]GHB2195)。

引言

开展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便在全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2020年,旅游市场环境的变化虽然为研学旅行市场发展按下“暂停键”,但是也给研学旅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冷静期[1]。产品和服务质量必将是研学旅行市场未来发展的根本,因此研学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研学导师队伍的专业性都将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一、河西走廊旅游资源概述

河西走廊又叫甘肃走廊,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开通丝绸之路至今,河西走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线拓展,河西走廊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呈现一派光明而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城下有泉,其水若酒——酒泉

酒泉古称肃州,是古代飞天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和核工业的发祥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和“铁人精神”的诞生地、千万千瓦级国家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生产基地,是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全省绿色发展新的“增长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丝绸之路咽喉,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是研学旅行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2]。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道驼铃,石窟佛陀,长城烽燧,绿洲牧场,构成一幅雄浑辽阔、神奇瑰丽的中国西部风情画卷。同时,酒泉也是世界遗产莫高窟、锁阳城、悬泉置、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莫高窟考察,强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1月25日,文化圣殿敦煌入选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

(二)天下雄关,魅力钢城——嘉峪关

嘉峪关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鎖钥”之称。嘉峪关历史文化悠久,研学旅行资源门类齐全,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地下画廊魏晋墓群、西部八达岭之称的悬壁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嘉峪关市被列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城市,是中国铁人三项运动训练基地和专业赛场,是国际铁人三项赛和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举办地,有西北一流的体育场馆,是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理想的“体育之城”。嘉峪关市是一座融古今文明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茫茫戈壁。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同志,为嘉峪关题词“湖光山色,戈壁明珠”。

(三)乌鞘朔风,凉州秋霜——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六朝古都、古代中国西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汇传播之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貌奇观。宗教与僧侣、石窟与艺术、语言与文字、民族与融合、葡萄与美酒、征人与商旅及隋唐时期凉州七里十万家的盛景验证了武威曾经作为河西都会的繁华。武威雷台因出土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而举世闻名;文庙因规模宏大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罗什寺为纪念我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的功绩而修建;西夏博物馆揭开了西夏历史的神秘面纱;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和门源代表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优秀代表;威武有河西梵宫之冠美誉的海藏寺,是河西地区最完整的古刹圣地;大云寺曾经是玄奘法师弘法驻息之地。北走民勤,红崖山水库、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仿佛在诉说着人与沙漠的抗争故事。东望古浪——古浪战役纪念馆,一幕幕为民族自由而战斗的壮烈画面永远在这里定格。触摸历史,感悟武威,武威是一首交织的音乐和文化行走的天堂,更是生态变迁的缩影。

(四)中国镍都,紫金花城——金昌

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段,四周山原丘漠合围,扼河西走廊“峰腰”,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金昌市“缘矿建企,因企建市”,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早在距今约4 500年前就有先民在金昌地区金川河领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金川河史前文明。金川河发源于祁连山永昌段的古金山之阳,是金昌市的生命河、母亲河。金昌是丝绸古道上的旅游新城,有反映人类早期活动的二坝、三角城、鸳鸯池遗址;有揭示古罗马军团千古之谜的骊靬古城遗址及镍都“工业游”旅游资源。

(五)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张掖

张掖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在西汉时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张掖有汉、回、藏、蒙、裕固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为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张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素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的美誉,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古迹遍布全区,古代文化瑰宝散落各地。张掖境内有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世界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稀世珍宝张掖金经;洞窟艺术之珍品肃南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石窟群;中国最美的七彩丹霞;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北凉古都——骆驼城古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世界最大的皇家马场——山丹马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张掖是中国西部地区高品位综合旅游富集区,是丝绸之路黄金研学旅游线重要的目的地。

二、河西走廊中小学研学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在十大生态产业中是首位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甘肃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

2015年,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河西五市旅游联盟成立,运用“走廊同城”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整合文旅资源,通过设计既能以河西走廊文化为特色,融时代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研学产品,打造“千里丝绸之路,壮美河西走廊”的研学旅行品牌。2021年4月2日,嘉峪关举办“好学不倦·悠游河西2021年甘肃省河西五市旅游联盟联席会暨研学旅行资源链接会”,会上围绕研学产品的开发和研学产品文化内涵的提炼等核心内容,签署了关于《加快推动河西走廊研学旅游联动发展框架协议》《研学旅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河西五市旅游联盟嘉峪关宣言》。河西五市将蓄势待发,迎来共享资源、互送客源、互补优势、互训人才的大好局面,推动河西走廊文旅产业新业态的健康持续发展。

但同时,以下突出问题将严重制约研学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规范落实不到位,研学旅行市场行业准入门槛低,标准不一,组织方专业程度不一,良莠不齐[1]。二是缺乏课程设计,用旅游线路代替研学课程,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三是对研学旅行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内涵缺失。四是开展研学旅行的专业人才缺乏,用导游代替懂得课程内涵和教育规律的导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保证研学旅行高質量实施,研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研学课程开发和设计。

三、研学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原则

一是课程设计的教育性。研学课程开发与设计要充分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新时代教育理念,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真实感受、亲身体验、广泛接触乡土乡情,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3]。二是活动主题的适切性。活动的主题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养成规律,形成统一的认知分析,设计开发适切的主题,突出活动实施的规范化和指导性[3]。三是课程内容的梯度性。每一个研学主题都要设计“导师手记”留白,导师要对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准备、工作反馈等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体现出导师工作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特点;设计“学员手记”留白,学生在研学前的准备和研学后的思考都要记录下来,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悟研学活动带来的收获。四是课程实施的专业性。研学组织方要对研学导师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养培训,使研学导师能系统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从而使课程开发、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系统化[4]。五是课程开发的融合性。研学课程开发与设计要打破学科界限,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探索自然环境、社会活动领域等更为广泛的空间领域,形成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育人体系,通过体验、体悟、体认、践行的实践育人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5]。六是评价考核的即时性。研学组织方必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旅行全过程中的主题、步骤、方法、实施、效果等方面,分析研判各种问题,快速修正和改进课程方案[5]。

四、河西走廊研学课程设计案例

本文以《绘出金秋“童画”——金塔胡杨林》研学课程为例,分析出研学课程开发要做好以下5个重点环节的设计。

第一,特色课程载体。以金塔胡杨林景区为课程载体,提供“小资料”,使学生在研学前充分了解项目活动所依托的资源文化、历史等相关知识,为活动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第二,目标体系设立。研学课程要实现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感悟胡杨树所传达的精神等情感目标;实现认识胡杨的生长过程,了解沙漠胡杨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和艺术价值等知识目标;实现掌握治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技能目标。

第三,课程内容设置。研学课程要使学生了解胡杨的艺术价值和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了解胡杨所处的地理环境;通过绘画和摄影,深刻感受胡杨美景;通过治沙体验,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感悟胡杨精神。每一个活动内容设计都要“可听、可看、可做、可研”,覆盖参观游览、实践体验、科普讲座等形式。

第四,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体验性、教育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

第五,课程活动评价。要设计“自己评”“组长评”“导师评”3个评价环节,对研学准备、目标实施、参与实践、合作互助等方面作出及时评价[4]。

五、结语

未来,研学旅行定会迎来井喷式增长,研学旅行将大有可为,但同时也必然遭遇瓶颈。研学课程的开发设计是突破瓶颈,实现发展的关键,在研学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的先进理念,预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研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提高综合育人功效,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恬.研学旅行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柳州市市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9):86-88.

[2] 张英华.酒泉—嘉峪关地区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J].长江丛刊,2016(8):90-91.

[3] 王益熙.解码新时代研学活动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1):64-66.

[4] 王嵩涛.研学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J].教育艺术,2021(6):5-8.

[5] 张春杰.依托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设计与实践:以桂林市“岩溶地貌的演变”为例[J].地理教学,2021(15):57-60.

作者:茹峰海 张英华

第4篇:中小学研学旅行

郧西县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两天一夜游路线设计

传承农耕文化

体验现代农业

----神雾岭石斛基地、腾达观光园、青科示范基地

郧西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王德成

张吉福

王子丽

武海燕

一、线路主题:传承农耕文化 体验现代农业

二、线路名称:神雾岭石斛基地、腾达观光园、青科示范基地

三、线路类型:科技类、自然类、体验类

四、学生对象:3——6年级

五、课时安排:2天1夜

六、具体时间:待定 七 、线路特色: 【课程导入】通过走出校园,更直观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七夕文化,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迁工程。在山水观光的同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的炎帝 “神农氏”,传承农耕文化,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利用自然资源, 走进现代农业技术展示基地、休闲基地、时新果蔬自助采摘品尝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农庄,进而更好的体验生活。

【对应学科】涵盖科技、自然与历史类 【课程目标】

1、低碳生活,环保出行,不“抛弃”、不“放弃”

2、科普农业知识,体验采摘乐趣;领悟现代农业魅力,传承农耕文化; 1) 参观智能控温设施、智能控光设施、智能控湿设施、无土栽培设施、电动杀虫设施、X光杀菌设施、电动水循环设施、自动喷灌设施、保鲜冻库设施等现代生产设施,感知现代农业内涵,在体验中亲近自然、乐享农耕。 2) 、学习无土栽培技术、立体种植技术、营养液营养土配置技术、自动喷灌技术、观赏果蔬种植技术、果树西移、北移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 3) 、在油坊、酒坊、磨坊、豆腐坊中体验原始劳作;领悟神农尝百草、伏羲八卦占卜、燧人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精髓、传播贾思勰著农书《齐民要术》知识。

3、了解筑坝背景、参观南水北调安置房示范点;

【课程内容】

第一天

1、神雾岭石斛基地:铁皮石斛适宜在凉爽、湿润、空气畅通的环境生长, 生于海拔达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不耐寒,一般是每年的春秋两季,且春季优于秋季,性味功效:味甘,性微寒。生津养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对肠胃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制肿瘤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显著疗效。

2、腾达农业观光园:是以生态农业为依托,集生态观光、餐饮服务、会议接待、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占地面积150亩,主要有花果山、农科蔬苑、农根源、会艺厅、润韵苑、美食园、热带植物园等。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观赏农业景观,品味农耕文化,体验农村生活,品尝农家风味。

第二天

1、天河口沙坝:上个世纪1967年,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郧西人民发扬愚公精神,战天斗地,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和不计其数的炸药,炸开了一座汉水边上的山脉,把天河中最美的一段河流从这古老的镇子前搬到了山后。该工程于1986年11月30日竣工,坝身全长207米,顶宽15米,底宽140米,坝高23.1米。因天河砂坝坝体由43万立方米砂料垒筑而成,居湖北首位,因此有“天下第一砂坝”美誉。进入21世纪,中央实施南水北调战略,2009年随着中线工程的进展,丹江口大坝加高,水位提升,天河口一带成了滑坡易发区,政府决定对天河口集镇上的居民实施整体外迁,筑起天河砂坝,其坐落在移民新村村口,与村里的道路垂直,东抵太平岩,西接狮子头。

2、青科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是集观光农业、果蔬采摘、旅游扶贫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项目,园区共划分为果蔬采摘、休闲娱乐、特色养殖三个功能区。果蔬采摘区,根据不同季节种植时令果蔬,草莓为主,其中草莓100亩,近40万株,引进“红颜”(俗称“牛奶草莓”)、“章姬”、“法兰地”、“甜宝”等品种,已于2015年12月正式上市,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特色养殖区,主要养殖珍珠鸡、绿头鸭、兔子、蜜蜂等畜禽,现有蜜蜂120箱,鸭子500只,珍珠鸡3500只,兔子800只,鸵鸟3只,整个生态养殖观光园区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畜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采用“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模式,真正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思考与探究】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问题,亟待缓解,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与食品? 【行程安排】

第一天

07:00-07:30 校园集合,举行开营仪式,由研学旅行辅导员进行行前动员,普及安全知识;

07:30-08:30 按顺序上车,车辆列队出发,车赴神雾岭。

08:30-11:00 抵达后,参观游览石斛基地,了解石斛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防治、药用价值等。

11:00-11:30 集合乘车赴腾达生态观光园。

11:30-14:00 郧西腾达农业示范基地美食园用中餐、午休。

14:00-17:30 抵达后参观智能温棚、农科蔬苑、农根源、神农氏、热带果园,观赏立体栽培、热带果树,感受智能电控设施魅力。

17:30-18:30 郧西腾达农业示范基地美食园用晚餐 18:30-21:00 篝火晚会

21:00-22:00 快乐生活我自理洗漱就寝

第二天

7:00-7:30

快乐生活我自理起床、整理内务 7:30-8:00 快乐生活我自理早餐 8:00-8:50 乘车前往观音天河口。

8::50-10:00 参观游览郧西移民搬迁安置房的示范点,观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秦巴庸派设计,了解庹氏宗族一波三折的移民搬迁史;前往天河口沙坝,了解建造沙坝的历史背景,在此分组合影留念,来到天河岸边的金沙滩、一望无际、柔软细腻、暖阳沐浴、让人心旷神怡。

10:00-11:30 前往青科农业示范园,参观珍珠鸡、绿头鸭、兔子、蜜蜂、鸵鸟等畜禽,游览特色农业大棚,蒙古包,进入草莓园采摘草莓,体验采摘的乐趣 。

11:30-12:20 返回郧西腾达农业示范基地美食园。 12:20-14:30快乐生活我自理—午餐、午休。 14:30-17:00团队活动、离营仪式。

注:以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各活动点进行串场,具体行程可能会根据活动当天的学生人数,场地和天气等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上所列各时间节点为计划时间,具体以活动当日实际安排为准。

第5篇: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大全)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

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2

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6.普及国防知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可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参与军事训练,接受组织纪律教育等。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主题明确。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它可以与国家课程 1/31页

相衔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套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更深刻的认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前,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充分研究活动方案,2

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及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公开、透明。

3.食、宿、学统一。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研学旅行期间安排集体住宿、集体就餐、集体学习等活动,杜绝铺张浪费。

4.安全第一。各学校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针对活动内容专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保障措施,把活动可能的安全风险告知学生和家长,安排学校领导、教师具体负责组织研学旅行活动,领导、教师费用由学校承担。 (二)课程实施的活动范围

研学旅行活动范围:分为市内、省内、境内和境外,原则上小学(幼儿园)只开展市内研学,初级中学只开展境内游,且以省内游为主,普通高中以境内游为主,条件成熟时可开展境外游。小学(幼儿园)市内研学旅行需在一日内开展完毕;省

—4日为宜;境外以5—7日为宜。 内研学旅行以2日为宜; (三)课程实施过程

1.充分宣传。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召开专门会议等方式,告知家长研学旅行的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及注意事项。把活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告知学生和家长,并把安全内容纳入到自愿报名协议和活动全过程。

2.成立组织。建立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精心挑选责任心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作为领队,承担学生管理及安全保障,并加强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

3.自愿报名。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和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要公开、透明。领队老师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通过学校统筹、争取适当减免等方式给予照顾。

4.考查精选旅行社。要公开、公正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旅行社要达到4A级及以上等级、4星及以上诚信度,有固定经营场所、专门服务于研学旅行的部门以及专职的研学旅行导游队伍;旅行社应具备100万及以上的注册资金和50人及以上的员工队伍,在近三年内无重大质量投诉记录、不良记录、经济纠纷及安全责任事故;投保责任险保险额不低于60万元/人、旅游人身意外险保险额不低于25万元/人等。

5.确定研学主题。要选择安全性高的研学旅行线路。结合研学线路,按活动主题安排一名学科教师作为研学指导老师,围绕研学旅行开设专题讲座,同时要求学生查询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习俗及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指导研究学习方法。

6.统筹安全问题。要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中要有详细的安全保障举措和安全责任日报告制度。对参加的学生要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要确保交通及用车安全。长途旅行尽可能选择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要确保车辆营运手续完备,车况、车龄和安全性良好,司机车技

优秀、经验丰富和综合素质高。需保证每人都有独立座位,禁止超员。 要强化保险意识。承办旅行社必须购买旅行社责任险,所有参加研学旅行的师生必须购买旅游意外险。 7.强化过程管理。学校要加强对承办旅行社服务承诺落实的监督,对活动中吃、住、行、购等细节都要提出明确要求。随行老师和导游要全程跟团活动,每车至少安排2名教师和1名导游。

四、课程评价

明确对学生研学旅行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等级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演出展示等方式呈现,优秀者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6篇: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

李丽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

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农村及应试教育重灾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

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

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希望能很快实施。

第7篇: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健康发展,规范和引导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所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以下简称:境外研学旅行)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出和交流比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生视野、有益学生成

—1—

长的活动。

第三条 境外研学旅行应当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目的,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增进与国外中小学学生的交流和友谊。

第四条 举办和实施境外研学旅行要遵循安全、文明、实效的原则,符合中小学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五条 举办境外研学旅行要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具有明确、有益的教育目的和适当、周密的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和体验学习贯穿始终。 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

第六条 境外研学旅行要注重活动特色,丰富教育内容,可以选择或者包含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主题活动。

第七条 境外研学旅行的举办者选择与境外学校、夏冬令营营地等机构合作的,要通过相关渠道核查境外机构的合法性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承接条件,并应在活动宣传阶段即向拟参加活动的学生及其家长做出说明。 境外研学旅行需委托旅行社办理出境手续、安排境外食宿等事项的,应选择国家旅游局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

第八条 境外研学旅行的举办者同拟合作的旅行社、境外机 —2—

构应当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者协议,其内容应当至少包括:合作事项和标准、各自权利和义务、合作期限、争议解决办法等。 对于需要乘坐汽车长途旅行的,应在合同或者协议中就车辆性能、安全车速、司机规范等予以明确约定,避免出现车辆老旧、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情形。

第九条 举办者不得因与境外机构合作而自行声明免除自身对境外研学旅行的责任义务。

第十条 境外研学旅行一般应以小学四年级以上年级的学生为主体,组织三年级以下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参加活动的,举办者应当依法特别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第十一条 境外研学旅行的活动时间和地点应事先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承受能力,一般小学生不宜超过3周,中学生不宜超过6周。每次活动安排不宜超过2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参访城市不宜超过4个。除非特别需要,不宜组织跨国多地的境外研学旅行活动。

第十二条 选择境外研学旅行目的地,应在兼顾气候、交通、卫生、语言、食宿等的基础上,优先考虑环境安全、友好、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注重体验多样性文化,不宜偏重单一国家或者地区。 境外研学旅行的举办者要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规避战争、疾病、灾害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和地区。

—3—

第十三条 境外研学旅行的举办者事先要以书面形式将活动内容、境外食宿安排、所需费用(含保险费用)、文明安全等事项告知学生和家长。 学生家长要审慎选择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并向举办者提供书面的署名同意书和学生健康证明。

第十四条 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举办者要与学生家长就监护权委托等事宜依法签订协议,并可就学生违反团队规则或者因离团发生意外的责任归属和处置办法等依法做出书面约定。 举办者要为学生全员和带队教师购买涵盖活动全程的医疗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五条 举办者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行前培训和说明工作。 举办者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可以手册、讲座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熟悉必备的安全知识,注意保管好个人证件和随身物品,牢记带队教师和我国驻外使领馆以及当地报警电话,掌握当地交通、公共安全、饮食等基本常识,留意交通工具和住所的紧急逃生路径或出口,规避和远离危险区域和场所,知晓应对突发情况的自我保护措施和求助方式等。 举办者要加强学生的文明出游教育。要以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为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文明出游知识,掌握基本文明礼仪和目的地风俗禁忌等常识。强化团队精神和纪律意识,提升展示中国青少年良好风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举办者要在行前向家长介绍活动行程和注意事项,提醒家长保持活动期间联络方式畅 —4—

通,做好学生行前准备工作。

第十六条 举办者要建立安全责任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做好相关信息的备份工作,以备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提供。在境外期间,举办者要通过适当方式向学生家长及时沟通活动进展情况。条件允许的,可以每天向学生家长通报情况。

第十七条 举办者要为赴境外研学旅行团组配备随团带队教师,并指定1名带队教师为领队。团组的带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10。学生年龄结构偏小的团组,需酌情增派带队教师。举办者应在出行前培训带队教师掌握紧急救险和医学急救的知识。 带队教师要熟悉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含相关法律规定情况),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较强的执行力,拥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十八条 在境外期间,领队和带队教师要协调落实教育教学活动,临机处置和排除交通和其他安全隐患,配备应急药物,关注学生的饮食卫生,并常备护照复印件等学生信息。 遇有危及学生人身安全或其他紧急、突发情形的,领队和带队教师要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向我驻外使领馆和举办者报告。

第十九条 举办者要根据成本核算,事先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说明其负担费用的构成,依法订立合同。 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组织本校学生参加境外研学旅行活动中牟取经济利益。

第二十条 中小学学生参加非本校组织的境外研学旅行的,

—5—

家长应当告知学校。一个学校有超过5名学生参加同一个境外研学旅行的,学校应当告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6—

上一篇:月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下一篇:怎么做新时代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