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022-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教材中的第一部分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表面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细细思考。学生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很少有孩子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部分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

另外一组实验的材料更加难找。我想尽办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戳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部分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孩子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第2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篇一:《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理解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也了解了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知道现实生活中鱼也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教学反思《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教学重难点就是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了控制变量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学准备方面:本节课所需的所有材料都由老师准备。学生方面:该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较浓,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做实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得心应手,过程流畅。

不足之处:老师由于是初次上公开课,在教学中还欠缺许多的经验,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对于课堂中把握不够。比如:在观赏潜水艇课件时,老师说:“现在让老师来操作一下,同学们下课以后也来试试:”老师可以这样处理:老师先来当驾驶员操作一下,同学们认真学,待会请大家也来当一次驾驶员。然后真的请学生去操作,这样课以活跃课堂气氛。关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那些现象运用了沉浮原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立刻联系想到鱼,因而问题的设计是有一定的小麻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为:生活中那种动物和潜水艇一样用了上浮下潜的原理?

篇二: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说明:

1、内容文字用宋体小4,单倍行距;

2、其他字体与上表格相同。

篇三:《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包渝与反思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与反思

包 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轻重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1 / 6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演示实验二: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

小组实验:一组体积相同,轻重不同的的小球。一组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长方体。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请看图片: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观察出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教师演示实验。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板书:体积。指名学生答。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3、请看图片: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教师演示实验。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板书:轻重。

4、我们对两组实验进行比较时,第一次沉的物体第二次也沉,第一次浮的物体第二次也浮?看不出沉浮与体积和轻重有什么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

实验一:

(1)在同学们的桌上放着五个小球,请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板书:体积相同。轻重不同。

(2)实验:a出示实验要求。(1.猜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2.一个同学做实验,一个同学写实验记录.3。实验完后要汇报)

b:开始实验。

c: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2 / 6

板书:重的物体易沉。

实验二:

(1)在同学们的桌上有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五种物体,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体积不同,轻重相同。

(2)实验:a出示实验要求。(1.猜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2.一个同学做实验,一个同学写实验记录。3.实验完后要汇报)

b:开始实验。

c:完成实验,小组交流汇报。

板书:体积小的易沉。

5、师小结:采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得出,不同材料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控制变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老师手上有一个瓶子,你能用什么办法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指名学生答。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2、演示实验(器材:水槽,小瓶子,红墨水)。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轻重,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过渡:生活中的那些现象是运用了这个工作原理?。指名学生思考答。

4、出示课件: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老师请大家一起去了解世界各国的潜水艇。出示课件欣赏

6.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那些现象和潜水艇一样运用了物体沉浮原理?引导学生认识鱼也是应用了这个沉浮原理,师讲解鱼是怎样上浮下潜的。

7.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体积 轻重 有关

体积相同轻重不同重易沉

体积不同轻重相同小易沉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准备了几份有结构材料的,让学生的认识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学会“控制一个因素,研究另一个因素”即“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的科学概念。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理解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

3 / 6

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也了解了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知道现实生活中鱼也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教学重难点就是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了控制变量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学准备方面:本节课所需的所有材料都由老师准备。学生方面:该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较浓,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做实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得心应手,过程流畅。

不足之处:老师由于是初次上公开课,在教学中还欠缺许多的经验,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对于课堂中把握不够。比如:在观赏潜水艇课件时,老师说:“现在让老师来操作一下,同学们下课以后也来试试:”老师可以这样处理:老师先来当驾驶员操作一下,同学们认真学,待会请大家也来当一次驾驶员。然后真的请学生去操作,这样课以活跃课堂气氛。关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那些现象运用了沉浮原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立刻联系想到鱼,因而问题的设计是有一定的小麻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为:生活中那种动物和潜水艇一样用了上浮下潜的原理?

教学建议:建议科学学科每课都有相配套的实验器材。这样老师上起来要容易一点,不会为教具准备费心,把多余的时间用来钻研教材。把科学课上得更好。

2016.3.9

4 / 6

5 / 6

6 / 6

第3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理解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也了解了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知道现实生活中鱼也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教学反思《《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教学重难点就是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了控制变量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学准备方面:本节课所需的所有材料都由老师准备。学生方面:该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较浓,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做实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得心应手,过程流畅。

不足之处:老师由于是初次上公开课,在教学中还欠缺许多的经验,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对于课堂中把握不够。比如:在观赏潜水艇课件时,老师说:“现在让老师来操作一下,同学们下课以后也来试试:”老师可以这样处理:老师先来当驾驶员操作一下,同学们认真学,待会请大家也来当一次驾驶员。然后真的请学生去操作,这样课以活跃课堂气氛。关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那些现象运用了沉浮原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立刻联系想到鱼,因而问题的设计是有一定的小麻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为:生活中那种动物和潜水艇一样用了上浮下潜的原理?

第4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与分析

教材分析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也知道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与体积没有关系,但根据经验,大部分学生仍然会觉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与体积应该是有关系的。所以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对原有的沉浮认识(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或者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是充满疑惑的。所以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物体的沉浮究竟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本课也为第三课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打下了理论基础,做好了铺垫。

本课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利用前一节课的材料,分别按体积和轻重的顺序排列,并标出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希望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可能都会影响物体的沉浮,所以当物体的轻重和体积都发生变化时,我们就无法解释物体的沉浮究竟和什么有关。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两组有结构的材料的特点:4个小球体积相同轻重不同,4个圆柱体轻重相同体积不同,再对这两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作出推测,接下来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与体积是有关系的。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用小瓶子研究沉浮,这一活动既验证了前一个探究活动的结论,又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量是怎样影响沉浮的。本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沉浮概念的理解。第四部分拓展与延伸是让学生用科学的结论解释潜水艇在水中的沉浮,把探究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更加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轻重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12组材料,教师1组材料)

学生实验:水槽,水,4个同体积不同轻重的小球,4个同轻重不同体积的圆柱体,带盖的空瓶,“潜水艇”,实验报告单。 教师材料:萝卜、泡沫块、小石块、蜡烛、橡皮、带盖的空瓶、回形针、天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与它们的体积、轻重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变化与它们的体积、轻重有没有关系呢?

二、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谈话:你认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是这样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是不是空心的有关;与它的轻重有关;与它的大小有关„„

2、是大家说的这样的吗?(投影仪展示7种材料)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这7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标出它们是沉的还是浮的。看一看,我们能看出体积大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吗?

4、再把它们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一排,标出它们是沉的还是浮的。看一看,我们能看出轻重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吗?

设计意图:这里的活动隐含着如何做观察记录和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经过排列整理,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好像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但这又与学生们以往的经验不符,所以此时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轻重是无关的”这样的结论,大多是充满矛盾的。而矛盾的产生,使学生更增添了探究的兴趣。

5、提问: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或者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好像物体的沉浮和轻重与体积没有关系,为什么看不出这些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呢?是什么在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可能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其中本质的原因是物体的密度,但是这里还不适合出现密度这个概念,因此就用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变量进行描述,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怎样才能看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或物体的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科学家在研究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也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设计意图:以介绍科学家常用的方法,出示变量控制的研究方法。从而顺利地引出控制一个因素(变量),研究另一个因素(变量)作用的活动。

2、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物体的沉浮?我们怎样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或物体的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3、教师总结:研究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时,物体的体积大小不变;研究物体的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时,物体的轻重不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使方案逐步趋于完善。让学生明白怎样有效地控制变量,保证一个条件不同,另一个条件相同,从而保证实验的成功,有效突破重难点。

4、认识结构材料: (1)4个体积相同轻重不同的小球,用天平比较一下。 (2)4个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圆柱体,用天平比较一下。

5、把4个体积相同轻重不同的小球一齐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状况是怎样的?先预测再放进水里观察。(学生实验)物体的沉浮和物体轻重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 并在实验报告单上记录。

6、把4个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圆柱体一齐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状况是怎样的?先预测再放进水里观察。(学生实验)物体的沉浮和物体体积大小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 并在实验报告单上记录。

设计意图:科学的预测能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识新知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思维。预测准确,印证已有知识,发展新知识;预测错误,激发探究欲望,在反思中前进,因此,预测很重要。

5、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对前两个实验的发现进行总结,理解重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到此为止,学生对物体重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向科学概念迈进了一步。如果再进一步,希望学生感受到“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很容易沉。”这样,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更加深人。

6、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对7种材料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而当我们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呢?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意在提醒学生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理解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四、用小瓶子研究沉浮

1、找一个空瓶子,盖上盖子,放到水里观察瓶子的沉浮状况,往空瓶子里一次次加水,再观察瓶子的沉浮状况。(瓶子悬浮在水中,学生很难做到,不要求必须做到。)

2、从这个实验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重量是怎样影响沉浮的,从而加深对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这个概念的理解。

五、潜水艇的原理

1、多媒体展示潜水艇插图进行讨论:潜水艇是根据什么原理实现在水中自由沉浮的。

2、学生用“潜水艇”模型实验验证,体验潜水艇的沉浮现象。

3、提供自制简易潜水艇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制作潜水艇

第1步:找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在瓶身侧面上钻个洞 第2步:找跟长点的细软管子

第3步:在瓶身另一个侧面也钻个洞(在刚才第1步的洞的对面),洞的大小要和管子的直径一样 第4步:将管子和瓶子侧面的洞连起来,并用蜡或胶水粘好,避免漏气

第5步:把连接好的瓶子放进水里,连管子的一面向上,另一个洞接触到水面。 用管子吸气,"潜水艇"将下沉,吹气,"潜水艇"将上浮起来。

4、课外自己制作潜水艇, 课后反思:

探究既是孩子们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形式。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更是科学课区别于其它学科一个显著特征。本课教学能完整地体现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使学生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整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本课教学重视学生认识的发展。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经过按从大到小、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一排7种物体并观察它们水中的沉浮情况的活动,学生很快发现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或者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这与常识不符,此时学生充满疑惑。学生经过思考,很快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和体积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可能与轻重和体积都有关。教师紧接着引出控制变量的方法。经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后学生知道了:在控制好变量的情况下,物体的沉浮确实与它的轻重和体积都有关。这节课,学生的认识经过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发展过程。

教材设计“用小瓶子研究沉浮”这个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活动直观地看到重量是怎样影响沉浮的。在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找一个气球里面放一个小重物,不吹气,放进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是沉的。再一次一次往里面吹气,绑好口,放进水里,观察气球的沉浮状况,直至气球浮到水面。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体积是怎样影响沉浮的,从而加深对轻重相同,大的物体容易浮这个概念的理解。加上这个环节,就会使教学过程更加完整严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潜水艇的原理。

第5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沉和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两组实验上:1.同样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同样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前年上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以前常识课的配套材料,学生在实践观察中获得知识,明白:相同体积的物体重的容易沉,相同重量的物体小的容易沉。

在上课前一天,我专门到学校仪器室去找实验材料。没料到,仪器室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用材料,有的只是一套以前自然课用的沉浮材料。很无奈,我们的课程从自然到常识再到科学,而我们的实验器材还停留在自然教学的阶段,这除了表扬我们中国人的勤俭节约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科学实验是需要材料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现在,仪器室没有配套的材料,如果都靠老师自行去解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不要说,问题的关键是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材料,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后来这节课的教学我只能是用讲授的方法完成,在我满怀歉意对学生说因为缺少材料而无法做实验的时候,我明显看到学生眼中的失望。当时我还找了一个教学录象片断,本想放给学生看的,后来因为教学中电脑没有开也就是没有播放。

这几天听说《门卫、烧饭的都去教科学》的报道,心中很不是滋味,科学素质是如此的重要,而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却处于尴尬的地位,无法保障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老师,没有实验必须的配套器材,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不知道上级主管部门在检查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办点实事?

还好,在开学的时候,我专门跟学校校长反映,说科学课的教学必须要有材料,特别是学生的学具。校长听了建议之后立即同意,并督促总导处落实,终于在订单上把3-6年级的学生学具给补上了,相信过一段时间学生可以告别无学具时代。

说实话,我的校长还是比较民主的。在群中,有的老师在抱怨没有学具,在此我想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主动和领导反映,这是年应有的权力和责任,当然在跟领导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和方式,至于领导是否同意那不是我们能确定的。

思考:

1.以比较优秀的成绩来增加自己学科的分量,争取学校的支持,做好科学课教学的硬件配置。

2.无论客观条件如何,我们都要好好的重视自己,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学科,谁还会看重你?愿有志向的科学同仁共同努力!

第6篇: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1、我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是对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确定的,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实验为突破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及自学能力与善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在探究过程中,把课本上用电阻丝加热煤油的探究实验变成观察灯泡的亮度或铅笔芯熔化蜡的探究实验,改变教材已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针对教师给出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能有目的的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对探究实验中要观察的物理量能做到心中有数,观察的目的性更强,把教师要我观察变为我要观察,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得到调动与发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还学习了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同时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作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增强了物理的亲和力。增加播放“一度电的作用”的录像,渗透节能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3、实验中要注意电源电压的选择与电压表、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及读数。

4、本节课不足的是探究实验还不能定量测量。

上一篇:骂人顺口溜下一篇:局财务科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