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沉浮

2023-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班沉浮

中班沉浮反思

科学活动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头一次上,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没有底,因为觉得自己的科学知识相对的比较匮乏,而孩子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提问老师有时候是预想不到的,经过年级组的教案讨论及上课的思路与步骤,对于科学活动有个初步的了解,按照年级组大家共同讨论的方案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科学活动的尝试,活动刚开始我以沉浮记号和小棋子实验引出,当时头脑里面还是比较清晰的,也交代了猜想及实验的任务,在猜想的过程中没有出示具体实物,对于实验的猜想部分大多数孩子都以完成,但是实验的要求与猜想的要求同时一股脑的告诉孩子,对于中班的孩子还是很困难的,而且边操作边记录还要一一对应的记录对于从来没有记录过孩子的经验是相对缺乏的,所以这个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漫长的而且有点混乱,在实验中当我提到让孩子试完一样东西要放回到筐子里然后进行另一样的尝试,孩子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对于实验记录没有马上记录下来,而是对照着自己的猜想会高声说:“耶,我猜对了。”而且对于操作材料反复操作,当然并不反对孩子反复操作但是没有明确目的和带有任务式的操作有的孩子已经把橡皮泥完全弄碎把水搅浑了。由于操作记录的时间过于长所以再最后的总结中先让孩子来发表哪些东西是沉得哪些是浮的在实验中孩子会发现纸船先是浮的后来是沉的,因为毛线上一个班级用完后没有擦干所以到我们班的时候直接变沉的了,然后老师直接总结,其实记录表的意义失去了,孩子没有自己对照实验的结果最后我也没有很详细的讲解,最后提问怎么样把浮的东西让它沉下去,个别孩子的回答还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比如按下去、放重的东西、把塑料蛋壳装满水等,课后孩子还跑来和我说“老师,把塑料蛋壳装满水再按下去它还是会浮上来的,我已经试过了。”听到这样的话我真的很开心,科学活动中在探索中孩子真的能发现收获很多东西,虽然自己的第一次尝试是不成熟的不成功的,在经过年级组老师和领导的共同帮助下,我自己也收获了许多对科学活动的教学有了一个定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2篇:中班科学教案:水中沉浮(优质课)

水中游戏(中班科学)

活动要求: 1.通过操作,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大胆猜想,学习使用“↑”“↓”记号做沉浮观察记录,并能根据操作结果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纠错。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能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物体重量与沉浮现象的一些关系。

活动准备

1. 瓶子、盖子、磁铁、小泡沫板、石块、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塑料积木。

2. 记录卡、笔、操作盘、玻璃水缸。

活动过程:

一、 教师介绍准备的各种材料物品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水的奥秘!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活动材料有哪些?

教师一一展示活动材料,并带领幼儿一一指认相关物品。

二、 大胆猜想

师:每一个东西都不一样,但是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放入水缸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是浮在水面上,还是会沉下去?(“↑”表示上浮、“↓”表示下沉)。

教师引导幼儿在表格猜想那一栏填上自己认为的答案。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需要有回应,只需要表示听到就好!)

三、 幼儿实验:水中的沉浮

幼儿自由尝试,利用盘中的操作材料进行自主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利用“↑”“↓”填写在第二栏的结果上!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每次只尝试一种材料,观察完毕以后再换下一种材料进行操作实验。同时指导幼儿利用“↑”“↓”符号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正确记录。

讨论:你们观察到的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是为什么? 总结:一般情况下,塑料,木块等材质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金属,石块等等材质的物体会沉在水底。

四、观察实验:同种材料的沉和浮

教师出示两个空矿泉水瓶,让幼儿观察,确定两个矿泉水瓶是一样的。然后往一个瓶子中注满水,一个瓶内保留空气。同时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

讨论:为什么有瓶子是浮的水面上、有的瓶子沉的水下?

小结:空瓶子盖上盖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轻;盛满水的瓶子盖上盖就沉在水下,因为它重。

五、幼儿再次实验:改变沉浮

提出尝试题:用什么方法能使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师引导幼儿猜测并进行讲述,教师记录方法并带领幼儿一同将猜测的方法演示出来,观察猜想是否可行。(如:将装水的瓶子放在泡沫板上,将空瓶子绑在重的石块上等等)

提出尝试题;你能不能用刚才介绍的各种方法试一试,将浮在水上的东西沉下去,让沉在水下的东西浮上来,每做一次,在记录卡上做一个记录,统计猜想是否成功!

小结:水有浮力,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往下沉;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浮在水面上。

六、总结。

第3篇:中班科常优秀教案:沉浮

【活动名称】沉浮 【设计思路】

一、“沉浮”素材的分析

我认为3-6岁阶段,适合的“沉浮”内容有:知道有的物体会沉下去、有的 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刚开始浮在水面上,慢慢会沉下去;浮起来的物体受外力影响可以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也可以借助辅助材料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通过改变自身形状也会改变沉浮状态。

二、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

幼儿在中班阶段玩过沉浮游戏,感知了沉浮现象,已经积累了电池、乒乓球、 夹子、奥特曼玩具等材料的沉浮经验,知道有的材料会沉下去、有的则浮在水面上。但对“沉浮”的探索不多。

三、本次活动关注重点

借助孩子对沉浮的粗浅经验,将“有的物体刚开始浮在水面上,慢慢会沉下 去;沉下去的物体也可以借助辅助材料浮在水面上”2个认知点围绕“变”串联起来。对幼儿已有沉浮经验提出挑战。

四、其他

以本教研组研讨的猜想验证模式为活动基本模式,继续探索多元记录策略在 学习中的作用。 【内容与要求】

1、在玩玩沉浮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继续养成通过实验寻找答案的科学态度。

2、进一步积累用符号、涂色等不同方式进行记录的经验。 【活动重点】

体验物体沉浮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继续养成通过实验寻找答案的科学态度。 【活动难点】

用符号、涂色等不同方式进行记录。 【材料与环境创设】

1、教师用

互动式电视、2张记录表

2、幼儿用

1张记录表和2色蜡笔

操作材料:泡沫板、kt板、螺帽、回形针、塑料袋、棉花、毛巾、磁铁、塑料盘、木块、水盆 【活动流程】沉或浮—沉变浮—延伸挑战 【活动过程】

一、沉或浮

1、认识材料

2、重点提问:猜猜它们在水中是沉在水下还是浮在水面上?(选择磁铁、泡沫板2种材料讨论)为什么?

引导幼儿在互动式电视上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用不同方式记录

教师设疑:刚才你们说磁铁重所以沉在水中,泡沫轻所以它浮在水面上。我明白了,原来重的东西会沉在水中,轻的东西会浮在水面上。那么毛巾、棉花都很轻,所以它们会浮在水面上。同意吗?

3、幼儿游戏

要求:先猜想,在白色格子里记录下猜想的结果,然后再动手试一试(提示:把材料轻轻地放在水面上,找空地方放,不要碰到)所有材料都放进水里后,看看你猜对了吗,如果猜错了就把看到的正确结果记录在旁边粉色的格子里。

4、交流结果

讨论:棉花、毛巾刚放进水里是浮在水面上的,后来就沉下去了。为什么? 小结:原来有的材料会吸水,本来很轻的棉花和毛巾吸水就变重了,所以就从浮在水面上变成沉在水里。

二、沉变浮

1、重点提问:沉下去的这些材料有没有办法让它们也浮在水面上?比如磁铁。(辅助提问:能不能用其他的材料帮帮忙?)

幼儿猜测用什么材料帮忙,并在互动式电脑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2、幼儿游戏

要求:先试试自己想的办法,再试试别人想的办法。

3、交流:哪些材料能帮助磁铁浮起来?

小结:kt板、泡沫板、塑料盘、塑料袋、木块就像生活中看到的船,它们能帮助磁铁浮在水面上。沉下去的材料在其他材料的帮助下也能浮在水面上。

三、延伸挑战

教师:塑料袋可以变成一艘不一样的船帮助沉下去的材料浮起来,试试怎么变。

第4篇:成都福禄贝尔幼儿园中班关于沉浮的学习教案

中班关于沉浮的学习

摘要

自二十世纪起,就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注意到儿童对世界的最初理解,并相继揭示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强调要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但事实上,我们经常容易忽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很难把握幼儿实际的认知能力。本研究试图以幼儿对“浮力”的原始理解为出发点,选取了某幼儿园共24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首先,查找了很多相关文献情景,对中班幼儿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考察到“前概念”对于中班儿童科学学习的影响;其次,用了对幼儿进行访谈的方式来探究幼儿关于沉浮的认识现状;最后对几名幼儿教师进行相关科学教育的访谈,以获取幼儿教师对于科学教育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尝试找到对中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理想途径。

引言

1、幼儿自身从出生开始渐渐对周围的世界有了自己的见解,但在限时生活中却常常被忽视。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适用研究开始,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幼儿对限时世界的原始理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研究越来越广。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自身与世界的接触而产生的,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我们想象的范围。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缘由理解,而轻易地否定甚至嘲笑幼儿的见解,这种理念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中。成人对于幼儿认知能力的了解程度直接造成成人对幼儿的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的发展,给学前科学教育带来极大的困扰。因而探索幼儿的已有认识和认知能力,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

2、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有很强的理解力,一旦这种理解力出现偏差,它的反作用是极其大的。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其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强调了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学生原始认知,同时没有意识到消除原始认识偏差的难度。

3、学前科学教育充分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的改革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幼儿的科学教育也被纳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工作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我国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给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在科学教育过程中会更加重视幼儿的原始生活经验,从幼儿主动探索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与改革的初衷相距甚远。对幼儿原始生活的已有经验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幼儿,引导幼儿的健康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幼儿对于直觉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4、事物的浮沉问题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点。 以往的研究表明,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一般是以概念化的形式呈现,儿童原始认识中的概念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幼儿教师尝试让中班幼儿尝试判断物体的沉浮和采用何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启发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这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源泉,对幼儿的影响也很大。在与外界的交流中,逐渐建构出幼儿对于富力的理解,从而促进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加深。

研究问题

对于“浮力”这个比较深奥的概念,幼儿有着怎样的原始认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这个实验做比较深入的分析。下面就开始做详细描述,以下是具体研究方案及实施过程:

1、施测材料与设备

透明矿泉水塑料瓶 2 个,容积分别为550 毫升和380 毫升,扁圆形小木珠 1 个,一角钱硬币 1个,小木棍 1 根,约20 厘米,带细绳的磁铁 1个,带细绳的回形针 1 个,形状、大小相似的小木块和小砖块,装盐水的眼药水瓶(厚度、长度与木块、砖块相似),用于盛水的透明小塑料桶、铁丝等。

2、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实施包括两大部分:问题解决和对沉浮的不同情景的探究。 (1)问题解决

设置问题解决主要是为了了解幼儿对于富力的原始认知的程度,也可以发现幼儿利用富力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首先将550毫升的矿泉水瓶灌满水。让中班小朋友确认一角钱的硬币和扁圆形的木珠。其次拿出空的380毫升的矿泉水瓶,将硬币和小木珠放入瓶中,让小朋友想办法把小木珠和硬币拿出来,前提条件是不能斜着或者倒立过来,让小朋友各抒己见。最后在适当时候给他们提供磁铁、回形针、小木棍、盛了水的矿泉水瓶这些工具,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情景中,只能将大矿泉水瓶中的水倒入小矿泉水瓶,才能将木珠取出,只要做出类似于“木珠在水里要浮起来”的解释,则视为正确解释。在使用了水的幼儿中,有些做出了正确解释,有些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不合理。笔者将他们的情况按相对比例进行统计,如下图:

50403020100未倒水倒水但未正确解释倒水且正确解释

(2)对沉浮的不同情景的探究

作这一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取幼儿对浮力这个概念性比较强的理论的原始认识。

首先呈现木块漂浮的情景,让小朋友回答浮沉的问题,这里不直接指向“浮力”这个概念,希望能通过引导,开发出小朋友对于整体信息的把握。其次是呈现砖块沉入水底的情景,基本上重复“浮”情景的步骤,询问小朋友沉在水底的硬币为什么没有浮上来,有没有借助水,如果有回答“有”的声音,则继续追问,适当提点。如果小朋友进入思考状态,则继续询问,若没有,则进入悬浮情景。最后的悬浮情景是保持物体既没有浮在水面也没有接触底部的状态,使用的道具是盛着盐水的眼药水瓶。这一情景测验也是第一个情景的步骤,询问,追问,最后引导解答。

在“漂浮”的各个情景中,中班幼儿的81.25﹪的回答是围绕物体本身的,只有6.25﹪的回答是围绕水。他们主要是从物体性质这个方向来解释“浮”的原因。总体上看,幼儿最倾向于提供的解释是“水量”、“物体的大小”、“物体的轻重”,这几类解释更占总数的16%左右,其中有1名幼儿在解释“浮”的情景时,将原因归为木块具有“浮性”,即能够浮的性质。可见大部分幼儿对于“浮”的原因的回答已经有了一定的方向,开始考虑用物体的性质和水的多少来解释。

605040水量物体的大小物体的轻重浮性其他百分比3020100解释原因 (3)幼儿对于浮力的绘画描述

24名中班组幼儿较清楚地表现出三个物体在水中的情况,其中13名将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较清晰且正确地呈现出来,另外有5名只画了两个物体,位置关系不明确,其它小朋友的画则或多或少地与实际情景有些差距。例如:

有些小朋友以一个小故事的情景正确地清晰将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表达了出来。例如: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前概念

笔者在研究开始前,查阅到的很多相关文献提到“前概念”的表述,且方式非常丰富,李高峰、刘恩山在《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中将有关前概念的已有研究中所使用的术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即根据儿童的回答是否与准确的科学认识一致,如:谬误、错误理解、迷信观念、迷思概念、错误观念等;另一类是以自我描述为依据,即描述儿童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以分析解读儿童个体的解释,如:自发知识、相异概念、原始概念、直觉观念等。这个术语暗示了学习者的已有认识和解释是有一定理由和合理的,“它给拥有这些概念的学习者以智力上的尊重”,并对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去解决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从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学校传授的科学知识。可见,该术语比“错误概念”多了一层积极的意义。

黄维的《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策略》认为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和模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前概念是起点的话,科学概念就是目标。李怡红在《以光学为例浅析儿童科学前概念的成因及教学》这篇文章中,以光学知识中儿童存在的科学前概念为例, 简要分析了儿童前概念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些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有一定的知道意义。在陈素平等人的《7-12 岁儿童的浮力前概念的探查报告》这篇文章中,则旨在探查7- 12 岁儿童关于浮力的前概念,以期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材建设中关于浮力的内容编制和有效教学提供依据。吴丹的《前概念——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石》这篇文章中,则认为前概念是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石,并对“前概念”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进行了一些研究。在徐江平的《科学前概念:科学知识的生长点》这篇文章中,紧紧围绕《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描述了初中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表现及特点,揭示了初中生科学前概念的成因,提出了科学前概念转化的策略,强调了科学前概念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生长点。张益樑的《科学概念教学中“前概念”的运用与应对策略》中提到,如果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结果,那么,我们不需要了解学生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但我们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获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原来是怎么想的?尽可能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前概念水平,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之前就已经具有的想法叫做“前概念”,它对于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充分利用“前概念”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浮力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关于“浮力”知识本身的讨论颇多,比如:关于阿基米德定律的误解、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力不属于浮力的情况、教材对于浮力及其相关内容的设置、部分教师未对浮力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等等。可见,这一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的难度不可小觑,人们对它的理解容易存在一些误区。因此,笔者在此理出一系列的参考文献,以纠正对其的误解,尤其以幼儿对浮力的理解角度,开发出幼儿对于浮力的创造力。

陈素平等《对7-12 岁儿童的浮力前概念的探查报告》这篇文章中提到浮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 12 岁儿童在未经过正规的关于浮力的科学学习之前,对引起物体在水中处于漂浮、下沉、悬浮三种现象的原因解释主要归因于物体自身的重量;小部分儿童开始有“比重”概念的萌芽;大部分儿童认为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他们在解释现象时会倾向于“定性理论”,还难以构建“定量证据”。儿童对浮力的误解将影响其对浮力的后续学习。曾珍的《3~6 岁幼儿浮力的前概念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论文中,讲述了很多关于学前儿童关于浮力的认识与运用,给幼儿教师很多教学启示。袁美英的《5~7 岁儿童沉浮概念的发展》中,提到皮亚杰关于浮力的见解。文章提到,皮亚杰在关于漂浮的船的研究中将儿童对物体沉浮的预测和因果解释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5 岁以前),儿童用万物有灵论的和道德方面的原因解释船漂浮;阶段二(5~6 岁),儿童认为船漂浮是因为它重;阶段三(6~8 岁),儿童认为船漂浮是因为它轻;阶段四(9 岁开始)儿童开始理解船的重量和液体成分重量的关系。Rowell等人的《Teaching about floating and sinking: an attempt to link cognitive psychology with classroom practice》,根据研究认为:学生习惯于根据物体的外观(如体积、实心或空心)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沉浮规律,教师首先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逻辑的论证来帮助学生理解密度概念,他们认为浮沉的主题提供了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具体推理向抽象推理的跃迁。罗海军的《中小学生对浮沉现象及其原因理解的案例研究》指出徐章英通过调查发现,在接受沉浮条件和浮力的计算公式时,学生会受到有关概念混淆的干扰,以及感性经验的干扰,对于沉浮认识的发展遵循“沉”——“浮”——“浮体”的层次。

在国外,很多人利用自身及其它学者的研究数据,发表了有关浮力的见解。Hewson等人的《 Effeet of instruction using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conceptual change strategies on science learning》以 40 名 14~22 岁南非地区的中学生为对象,研究学生沉浮相关概念的想法时发现,学生无法正确解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密度”缺乏正确的概念,尤其是对“体积”做了错误的推论,同时,学生很少用课本上的概念来回答密度沉浮的问题,而是以自己关于质量、体积、力和密度等的前概念来回答密度沉浮的问题。徐杰《大班幼儿沉浮概念转变教学之研究》指出,Denticini的研究表明,6~8 岁儿童认为决定沉浮的主要因素是物体的重量、组成、形状。吴同华《对农村初中生浮力相异构想的研究》提到,Mullet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总是倾向于混淆质量和体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要理解浮力或者把物体的重量和该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进行比较都是很困难的。质量、体积、压力和压强的潜在概念会影响儿童理解该规律。Kohn Amy S.的《 Preshooler’s reasoning about density: Will it float?》研究发现, 4~6 岁幼儿对于密度有初步的概念,主要从重量和大小来判断物体沉浮,其概念想法与成人类似,3~4 岁幼儿在判断物体沉浮时没有采用一致的标准。Bliss的《Piaget and after: The case of learning science》根据研究得出了对中学教师有指导作用的结论:在能够分离相关变量、从中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理解比率和比例、有对不可见变量进行推理的能力后,儿童才能用公式明确表达出沉浮的规律。

在台湾,对于浮力的解读,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黄湘武等人的《学生推理能力与概念发展之研究》,对国小 4~6 年级、国中 1~3 年级、高中 1~2 年级、师大文理科学生及在职进修理化教师关于浮力概念的理解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错误概念的发生相当普遍,没有递减的现象;多数国小学生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的误导,认为空气是产生液体浮力的原因,当空气抽掉后液体的浮力会消失。郭重吉的《利用晤谈方式探查国中学生对重要物理概念的另有架构》中,通过对初中生的研究,发现学生认为物体浮在水面的原因是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它是中空的,船之所以能浮起来是因为轮船所用铁的密度比水小、船是空心的且充满了空气、船内有特殊的机器或船身的形状设计特殊,物体在海水中容易浮起来,是因为海里面有盐分的关系。吴同华的《国内对浮力理解的研究》提出,在江新合等人对各年级学生有关浮力相关概念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及地区的学生普遍具有浮力相关的迷思概念,并无太大差别,而且不因年级的增加而发现任何递减现象。徐杰《大班幼儿沉浮概念转变教学之研究》中阐述,陈玉真对台湾 36 名 4~6 岁幼儿沉浮概念的发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幼儿会依据物体的重量来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测(67%)、分类(71%)及观察比较(67%);经过教学的幼儿对沉浮概念的理解在教学前后达到显著差异。

重要性

本研究探讨了中班幼儿对于“沉浮”现象中的重要概念“浮力”是如何认识的,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是怎样的,她们对于“沉浮”活动有着怎样的理解,幼儿又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有知道性的意见。

意义

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查阅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影响“沉浮”的因素等方面入手的,更多的是以学龄阶段儿童为研究对象,而关于儿童对“浮力”本身的认识的研究比较缺乏,针对3~6岁幼儿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将为丰富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做出努力,并希望能够帮助成人更多地了解儿童的已有认识,引起教师对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反思以至于更好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7) [2]徐杰.大班幼儿沉浮概念转变教学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吴同华,陈万平,孟立群.国内对浮力理解的研究[J].物理教师.2006 [4]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经验教材教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43-44 [5]大卫·杰纳·马丁著,杨彩霞、于开莲、洪秀敏、苏伟译.建构儿童的科学——探究过程导向的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6]袁美英.5~7 岁儿童沉浮概念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8 [7]霍华德·加德纳著,张开冰译.未受学科训练的心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8):1 [8]吴同华,陈万平,孟立群.国内对浮力理解的研究[J].物理教师.2006 [9]黄湘武,黄宝钿.学生推理能力与概念发展之研究[A].台北市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台湾认知学习研讨会专集[C].1987 [10]简·约翰斯顿著,朱方、朱进宁译.儿童早期的科学探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12):4 [11]James H Wandersee , Joel J Mintzes, Joseph D Novak.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science [M].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177-210

第5篇:沉浮二

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沉与浮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初步感知改变物体沉与浮的方法。 4.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活动意识。 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

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一条。

2.每组玻璃珠、螺丝钉、鹅卵石、塑料瓶盖、小木块、泡沫板小物品一份。(教师多一份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 3.每组一张记录纸,一支笔。 活动过程:

课前互动:师幼打招呼,引导幼儿与评委老师打招呼。

一、故事引入:

1. 小朋友们,你们这么有礼貌,老师好喜欢你们。那这节课就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好吗?

2. 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故事的名字叫《小老鼠过河》。 (要求:比比谁听得最认真。) 3. 出示课件讲故事。

4. 小结:故事中谁想出的办法救了小老鼠? 5. 引入:我们身边还有好多的物品宝宝,放在水里会浮上来,也有好多的物品宝宝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我们一起来认认它们吧。

二、认识实验材料

1.老师一一出示,孩子说出名称。(只出示为孩子准备的物品)

2猜一猜: 如果把这些物品宝宝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 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老师一一出示,指名孩子猜一猜)

三、实验:沉与浮:

1.教师实验:出示一把钥匙,请幼儿猜:这把钥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把它放水里试试看。 2.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这张表上。物品宝宝浮上来的,记录表上做一个“↑”,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

3.请幼儿小组合作实验,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其它的东西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物品宝宝浮上来的,记录表上做一个“↑”,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

4.根据记录表对猜测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5.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哪些,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沉下去的东西有哪些?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6.分类活动:

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品归类放在两个盒里。

四、课间活动:拍拍操

五、魔术变变变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还带来了一个魔术,猜猜外表完全一样的两个饮料瓶放在水中会怎样?

2.演示:一个沉、一个浮。

3.揭开小魔术的秘密。找一名幼儿来观察,告诉大家有什么发现。 4.说说在水中浮的是哪个瓶子,下沉的呢?

5.小结:看来,有些物体即可沉又可浮,那么,改变物体的某些状态,就可让他们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这就是我们下次活动所要探究的知识,我们将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

六、延伸活动:请幼儿在家里自己做做试验。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领域《沉与浮》。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点、说难点、说活动准备、说教法、说活动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观念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实践对象。幼儿天生爱好玩水。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水,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本节课的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的猜测、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引起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使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索。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实验结果。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学习意识。

二、说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初步感知改变物体沉与浮的方法。 4.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活动意识。 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一条。

2.每组一个、橡皮泥、玻璃珠、螺丝钉、塑料瓶盖、鹅软石、小木块、泡沫板、钥匙、树叶等小物品,教师多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 3.每人一张标有下沉上浮标记的记录纸,一支笔。(也可以一组一份)

四、说教法:

1.操作实验法: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的沉与浮的秘密。

2.演示法:如何使用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老师要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能较好地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

3.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提供依据。

4.归类法: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类,得出沉浮的答案。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理解某些物体的性质。

5.比较法:老师利用同样大的物体进行比较(有水与没水的瓶子),使幼儿对物体更加了解。

6.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体现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五、说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1. 激趣

2. 出示课件老师给小朋友讲《小老鼠过河》的故事,并提出要求。 3. 小结引入:我们身边还有好多的物品宝宝,放在水里会浮上来,也有好多的物品宝宝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我们一起来认认它们吧。

二、认识实验材料

1.老师一一出示,孩子说出名称。

2猜一猜活动:这些物品放在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老师一一出示,指名孩子猜一猜)

三、实验:沉与浮:

1.教师实验:出示一把钥匙,请幼儿猜后再放入准备好的水里试试看。

2.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浮上来的,记录表上做一个“↑”,如果是沉下去,就做一个“↓”

3.请幼儿实验,其它的东西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把物品放水中试一试,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浮上来的,记录表上做一个“↑”,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

4.根据记录表对猜测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5.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哪些,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沉下去的东西有哪些?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6.分类活动:

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品归类放在两个盒里。

四、魔术变变变

1.猜猜外表完全一样的两个饮料瓶放在水中会怎样? 2.演示:一个沉、一个浮。

3.揭开小魔术的秘密。找一名幼儿来观察,告诉大家有什么发现。 4.说说在水中浮的是哪个瓶子,下沉的呢?

5.小结:有些物体即可沉又可浮,那么,改变物体的某些状态,就可让他们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这就是我们下次活动所要探究的知识,我们将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

五、延伸活动:请幼儿在家里自己做做试验。

第6篇: 鸡蛋沉浮实验

蒋晓天

实验目的:探究鸡蛋在不同的食盐水中的沉浮情况

实验猜想:鸡蛋的沉浮与食盐溶液的密度有关,食盐溶液密度越大,鸡蛋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食盐溶液的密度越小,鸡蛋受到的浮力也越小

实验材料:盐,三个相等透明容器,筷子(玻璃棒),约1200ml水,大小形状质量差不多的三个鸡蛋

实验步骤:

1. 将水平均分成三份,倒入准备好的三个容器中,将鸡蛋放入

2.第一份不动,拍照

3.向第二份中逐渐加盐至鸡蛋悬浮在溶液中,拍照

4.向第三份中逐渐加盐至鸡蛋漂浮在溶液中,拍照

5.收拾实验用品,把水倒掉,筷子放回筷子槽。

实验现象:第一份未加食盐,沉在了水底。在第二份中加了大约25g食盐后,鸡蛋悬浮在了水中。在第三份中加入了比第二份的25g略多一些的食盐后,鸡蛋漂浮在了水上。

实验结论:鸡蛋在不同密度的食盐溶液中的沉浮情况也不同,食盐溶液密度越大,鸡蛋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反之,食盐溶液的密度越小,鸡蛋受到的浮力也越小。

2014.8.25

上一篇:卫生院依法执业承诺书下一篇:优秀党员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