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乡村振兴战略方案

2023-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是对一项活动具体部署的安排和计划,那么方案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xx村乡村振兴战略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xx村乡村振兴战略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乡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五个方面问题: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由此可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题中之义。乡村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乡村经过长年积累,蕴含和承载的精神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脉,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乡村文化振兴所提供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的概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

1.乡村振兴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因此需要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乡村振兴关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新的伟大时代下,主要矛盾已经开始有所转换,农产品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影响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关键,新的社会矛盾需要适应党的农民问题,在此背景下党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乡村振兴战略。

2.乡村振兴提出的内涵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是实现全面振兴乡村的关键,在社会经济下,农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些许不足,因此需要通过产业兴旺来推动整个农村产业体系。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保证乡村振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其中的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中的文化文明是需要依托乡村来能够进行。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乡村治理来解决乡村地区基层混乱的问题,从而消除乡村管理中的弊端,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村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乡村文化建设

1.乡村文化的概念

乡村文化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概念,是与乡村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以农民为主体,村落为载体的社会生产方式。广义上看,乡村文化是伴随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其中包括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主要是指乡村在历代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乡村文化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是建立在广大乡村区域中所形成的文化,其中包含了人文景观,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由此可见,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2.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是以乡村为载体,在乡村文化中开展产业、教育、科技等全方位的乡村文化形态,一方面,需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乡村振兴需要融合城市文化中的要素,创新乡村传统文化,更好的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內在要求

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是创造乡风文明,乡风乡村文明是衡量乡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了解农民群众当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先进的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文化体现了乡村发展中的精神面貌,中国文化应该以乡村为重乡村文化不仅孕育和滋养着农民的精神家园,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因此需要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让先进的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器。不断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避免落后文化遏制住经济命脉,从而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凸显出乡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着重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当前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危险人才队伍缺失造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在此情况下需要通过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式,增强乡村自我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点燃农民对农村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振兴乡村提供动力源泉,同时还能够发挥出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有效的凝聚民心,增强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三)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资本

乡村振兴需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体制,城乡发展扎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乡土社会,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文化资本,乡村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着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差异,乡村文化需要不断的改善,才能够为文化振兴提供相应的资本。通过文化振兴能够更好的实现城乡融合,为乡村发展提供内在运行机制和价值支撑,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推动着城乡互通共融。以乡村文化为根本的文化振兴战略能够更好的保障乡村的精神财富,为乡村提供稀缺的文化资本,从而推动乡村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传统文化衰落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开始逐步的衰落和弱化,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村庄大量萎缩,根据我国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乡村的数量由363个减少到245个,越来越多乡村人口的消失,农业生产生活的一切都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正在不断的衰落。农村数量的不断减少意味着留住乡村文化的空间正在逐渐衰退,非物质载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消失和破坏。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交流,当前越来越多人外出打工,导致乡村中的人口越来越少,乡村文化空间的衰落,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乡村文化感情上的陌生感,从而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活动难以继承。

(二)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人才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选择外出,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缺乏相应的人才,一部分人迁移出农村,只有儿童和老人成为了乡村的常住人口,部分乡村甚至成为了空心村,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由于缺失法,人才就很难有效的进行。另一方面,乡村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会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瓦解,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往往青黄不接,传统文化被受冷落,从而导致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继承人不愿意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不应求,传统乡村文化正在面临着消失的困境,需要对该文化进行保护。

(三)乡村文化服务建设水平滞后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数量不足,近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乡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政策,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数量并不多,伴随着我国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设施远远不能够满足偏远地区农民享受文化成果的需求,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遍陈旧和落后。第二,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不足,当前我国一些政府机关并没有能够真实了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导致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单一,所配备的图书资源也较为单调,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大部分农民的需求。第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短缺,由越来越多人才离开农村,导致在乡村开展公共服务的人才队伍也短缺,现有人才中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的文化人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

(四)乡村文化振兴缺乏机制保障

一方面,基层文化管理并不科学,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大部分政府都是直接进行领导和管理,这样一来就限制住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挥其功能。长久以来,我国文化市场的执行职能都较为薄弱,很多乡村地区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反而在客观上给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带来了管理缺位的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各乡村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基层组织领导作用的弱化,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者,基层领导干部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但是当前一部分基层组织管理趋于弱化,很多干部不同程度存在无规律、无活动无威信等现象,由于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不能够做出正确的指导。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路径

(一)整合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在消失,为了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振興文化,需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重构乡村文化空间。一方面,乡村本土文化可以相应的引进新鲜的外来文化,在短时间内融入乡村本土文化,从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通过重构乡村文化空间,能够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利用乡村文化创意来打造乡村特色与人文价值于一体的心灵家园。另一方面,乡村也可以注重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乡村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达到满足日常民众生活需要的双重目的。乡村可以根据自身本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不同主题的特色文化节日为人们提供多样化趣味化的文化活动,在保留乡愁、乡情的过程中弘扬了乡村百姓的文化智慧和精神追求。

(二)壮大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一方面,乡村需要发展乡村文化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只有在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能够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从而吸引到更多人群在乡村就业。乡村需要围绕文化振兴的理念,利用传统农业来探究其生态价值,不断拓展开发农业发展的新功能,通过建立地方特色品牌来加快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部分。另一方面,乡村也需要有计划的培养当地的人才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已经开始与其他各个行业进行融合,乡村也需要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将满载乡土气息的文化与互联网文化融合起来。乡村需要立足于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培养当地人才队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还能够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在开展一系列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不至于缺少人才。

(三)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

一方面,乡村需要采用多渠道来增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充足的资金是建立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投入资金过少会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实际需求并不匹配,从而影响到了人们参与到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乡村需要树立公共文化服务新理念,有效的政府领域理念能够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也可以通过一些文化事业团体开展更为良好的乡村文化事业,激励村民自己去组织乡村文化运动,从而能够让文化运动,更深入群众内心。

(四)健全乡村文化机制

一方面,需要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坚持“劲往一处使”的原则,乡村主体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将乡村文化事业向着更多样的方向培育和发展。村干部也可以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从而参与建立一个乡村文化的大格局,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乡村基层领导班子,将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广大农民群众需要广泛参与党领导体制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乡村文化振兴。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对于农民来说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更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够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化进程中,越来越多人向往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需要通过建立乡村农村的价值理念,有效的应对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冲击,同时还需要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物质和动力支持,为乡村营造温情和诗意的文化环境,让乡村文化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多元功能。乡村文化振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并反过来影响着乡村的情况,在不同时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此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可以忽视乡村振兴的重要,更应该对乡村文化振兴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峰,张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情理之辨[J/OL].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06).2021.06.003.

[2]李明,么加利,张健,谭亲毅.基于内源性机制的我国乡村发展新问题与新实践——以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例[J].贵州民族究,2021,42(06).2021.06.013.

[3]张义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图书室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45-47.

[4]戴军,马颖忆,吴未.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协同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4).2021.24.001.

[5]陶彦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J].农家参谋,2021(23):7-8.

[6]张巍.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现代农机,2021(06):29-30.

[7]赵辉.地方党媒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菏泽日报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21(12).2021.12.058.

[8]朱乃莉.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参花(上),2021(12):133-134.

作者:王占源

第2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探析

摘 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凝心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目前,广西贺州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意识不强、效果不佳、经费不足、环境不优和人才缺乏等现实困境。因此,应创新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导向机制,凝聚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思想共识;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领导保障;完善乡村文化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财政保障;完善乡村文化振兴资金筹措机制,创新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参与模式,等等,以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

关 键 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

投稿时间:2018-11-23

作者简介:龚晨(1979—),男,湖南祁阳人,中共贺州市委党校副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建、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党校(行政院校)系统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发挥乡贤作用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JCZX026;2018年贺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协同治理的贺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2018YBA02;2018年度广西社会主义学院重点招标课题“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DZB201802。

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始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如何在农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进行了精心谋划,作出了深刻解答。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1]《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具体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的使命担当,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以乡村文化振兴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指明了可遵循的航向标和路线图。基于此,笔者深入广西贺州3县2区及其18个乡镇,通过座谈、实地走访、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就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问题开展调研,在总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分析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协同治理面临难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的对策,以期为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助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所裨益。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律理性认知的科学把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乡村“空心化”引发了整个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这就对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了新要求。

(一)引领价值: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表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既要富钱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文化振兴,关乎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融合发展,关乎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色和质量。在乡村全面振兴这个庞大且复杂的国家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不仅发挥着支撑作用,更承担着“铸魂”的重任;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检验乡村全面振兴成效的重要标尺。作为一种厚植内心且润物无声的力量,文化不仅可以为乡村发展建设提供精神支持,还能够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并赋予乡村生活丰富的内涵,从而唤起人们回归乡土、留守乡村的意愿,激发乡村活力和乡风文明的内在动力。乡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难点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2]尤其是在乡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传承弱化的情况下,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农村文化繁荣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为此,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注重塑形的同时,更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这个铸魂工程实施好,发挥好文化振兴对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时代价值: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一全新历史方位要求今后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要矛盾作出改变和调整。《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4]从国家层面来说,农村落后、农民弱势仍然是前进发展道路上难以回避的掣肘和短板。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5]对于广西贺州而言,除了城乡之间巨大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以及经济发展差距悬殊之外,另一个突出的外在表现就是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6]因此,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直面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着力解决好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中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提升人民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选择。

(三)支撑价值:乡村文化振兴是凝心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同样,乡村文化振兴也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自觉的文化关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7]事实证明,正是有了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有了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有了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乡风文明,既能够让乡村文化在代代相传和开拓创新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让农民群众树立对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的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也能够收到凝聚各方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之功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并获得世界尊重认同、支持赞许创造条件。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提升农民文明素养、科学素质、法治意识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贺州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贺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以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工作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工作目标,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为工作重点,在以标准化、均等化为手段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以多样化、特色化的高品质文化产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为推动贺州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石,为贺州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文化环境。尽管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意见》提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意识不强

表现为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协同发展规划不到位,乡村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协同發展不紧密。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贺州出台了《贺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十三五”规划》《贺州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贺州市加强基层文化舆论阵地建设实施方案》 等一系列文件,但文件中有关乡村文化振兴协同发展规划如乡村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协同发展耦合度不够,乡村文化振兴重手段轻目标、重短期轻长期、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具体包括:有的党政干部缺乏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对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缺乏充分认识。有的只重视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等“面子工程”建设,忽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使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农民群众生活之中。有的过分看重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只谈文化产业,不谈文化事业;只注重发展文化产业甚至把发展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建设,没有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没有实现社会效益优先,没有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有的只围绕抓经济发展、抓脱贫攻坚、抓社会稳定等进行谋划,对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正是因为协同发展意识不强,不仅在主观上加大了乡村文化建设和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程度,导致对传统村落保护不力,特色乡村的商业化、同质化、噱头化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也使得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及长远发展难以为继。

(二)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效果不佳

表现为基层文化舆论阵地建、管、用失衡,文化育人效果不佳。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贺州通过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以及广播电视户户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免费开放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截至2017年底,贺州已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487个,建成农家书屋708家,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书屋”的目标,基本解决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的问题,但“管”和“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因缺少管理人员而处于暂时闲置或半开放状态,如一些乡镇因为对综合文化站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站房和上级文化部门配备的设施、设备存在被挪用的现象,有5家乡镇综合文化站被占用或处于闲置状态。硬件基础设施被挪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文化阵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不少农家书屋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如书屋无人管、村民看书难、书籍更新慢问题频现,本该利民、便民、惠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沦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其它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如文化礼堂、文化中心、戏台等也普遍面临场地无人监管或被挪用、挤占、闲置的状态,较少举办各类活动,利用效率低,便民、惠民、利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正是由于基层文化舆论阵地建设建、管、用失衡,加之一些文化设施建设的形式主义色彩较为明显,导致很多文化活动脱离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流于形式,难以入脑入心,大大阻碍了文化育人效果的发挥,以致文化育人效果不佳。

(三)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经费不足

表现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来源不广,经费不足,乡村文化振兴资金保障不力。为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贺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和壮大文化志愿队伍等方面对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供给作出规定,并制定了《贺州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细则》,对政府购买计划编制、信息公开、合同签订、服务验收等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尽管如此,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来源仍然不够广泛,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公众的力量依然薄弱。从调研结果看,由于贺州市县、乡镇财政都比较紧张,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工作经费预算,即使有最基本的预算,也被乡镇政府挪作它用,以致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落后,缺少活动器材和设备,专门用于开展文体活动的经费也是杯水车薪。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经费只有5万元,仅能维持基本的免费开放需求,使得群众文体活动经费捉襟见肘,更新办公设备力不从心。由于缺乏管理经费,一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无法做到专人负责管理,导致管理上出现了不到位的现象。在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囿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可用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一些村忽视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或者一味追求“面子工程”而弱化了产业发展条件,反而使农村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

(四)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环境不优

表现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基础被侵蚀,受低俗文化、迷信文化等不健康文化干扰多,乡村文化生活环境令人担忧。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中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居住空心化、社会服务空心化等现象加剧,使得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进而给乡村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民间民俗文化如地方戏、舞龙舞狮等传统乡土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乡村生活,承载乡村文化的客体日渐式微,乡村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缺乏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低俗文化、迷信文化等不健康文化乘势占据了部分乡村文化市场。不健康文化侵入乡村,侵占乡村文化阵地,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冲击。调研结果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的“扫黄打非”系列专项行动中,贺州“扫黄打非”各级部门共收缴非法出版物14423件、淫秽色情等违禁出版物413件、侵权盗版出版物1551件,处置网络有害信息57条,查办“扫黄打非”行政处罚案件16起。一些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将乡村文化建设置于经济建设的从属地位,只开发不保护,无视文化的人文属性,致使许多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被破坏,乡村文化的生命力被吞噬,乡村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被侵蚀。

(五)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人才缺乏

表现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后继无人现象严重。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调研结果显示,贺州大多数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人均编制2人,且以年迈体弱者居多,中青年文化工作者凤毛麟角;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为了兼顾镇里的工作,往往身兼数职,很难全身心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图书管理、计算机网络、群众文艺、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村里的文化专干也是身兼数职,很少参与文化方面的工作。正是由于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对乡村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骨干开展有针对性培训的机会少,素质提升难,使得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于乡村文化(如歌舞、书画、现代乐器等)专业人才极其匮乏,使得有这方面爱好的农民群众无法得到培养和锻炼,一些世世相习、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農村民间特色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在座谈时有村民反映,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业务工作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事关系由乡镇政府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这就出现了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安置进来的人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乡镇不想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县级文化部门行政上不便于管,业务上又很少管等问题。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产生了“文化专干不能专用”的问题,文化站工作人员一般都承担着乡镇其他工作任务,难有充沛精力组织文体活动,同时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进而产生了管、用不一致的问题。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贺州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的对策

(一)创新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导向机制,凝聚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思想共识

乡村文化振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不仅要遵循《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八大基本原则,还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做到共建共享,并且在制定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实施相关活动时贯彻好、落实好上述要求,以确保凝聚思想共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牢牢把握乡村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不断增强乡村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对于乡村而言,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基层党委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抢占乡村意识形态高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宣传阵地,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精神等融入乡村系列文化活动之中,不断进行党的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舆论氛围,形成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新风尚。

(二)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组织保障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谋划推进。一是强化责任领导。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尤其是县(区)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层层落实责任,把乡村文化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建立并完善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绩考核制度,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发挥督导考核导向作用,定期开展跟踪评估和专项督查。二是强化规划领导。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规划的引领作用,做到规划突出本土特色,立足贺州实际,注重分类推进。科学编制贺州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长期规划,以此统筹指导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各村屯要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文化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工作方案,报县(区)级文化部门备案;强化乡一级对各村的分类指导工作,确保乡村文化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三是强化试点工作领导。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试点工作,发挥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和样板村的示范引领作用。综合考虑选树一批能够代表贺州特色的基础条件较好、文化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发展成效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乡村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和样板村试点工作,并在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特色文化活动举办、乡村文化人才培育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三)完善乡村文化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财政保障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各级政府将财政和资源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农村,把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引向农村。一是强化政府财政保障。科学、合理地制定乡村文化振兴投入财政预算,使之实现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项目、范围和内容的全覆盖,不断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积极探索建立纵向通道和横向通道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振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促进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制定与市场准入、财政优惠等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向社会资金开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运营投入渠道,确保在对乡镇文化投入的同时鼓励乡镇企业、社会各界以及个人投资兴建乡村文化活动设施,赞助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活动,逐步建立政府、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多渠道投入体系。三是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要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管。为了使每项专项财政资金都应用到乡村文化振兴项目和文化活动上,应当对每笔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核,实行报账管理制度,从资金支出到资金投入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实施资金使用和管理问责制,确保资金不挪用、不挤占,进而发挥最大效益。

(四)完善乡村文化振兴资金筹措机制,创新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参与模式

创新乡村文化振兴资金筹措机制,在更大范围筹集资金并将其投入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拓宽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经费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将更多民间资本注入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公共服务投资领域。一是积极探索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文化振兴的“资本运营”模式。强化政策引导和投资权益保障,出台贺州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实施促进办法,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到乡土文化建设、乡村传统文化村落、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会中来,兼顾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本与服务双赢。二是积极探索文化志愿服务的“编外参与”模式。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文化志愿服务网络,搭建群众文化、图书与文博志愿服务综合平台,制定贺州文化志愿促进办法,建立志愿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三是积极探索民间文化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扶持奖励”模式。为打造具有贺州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应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解决民间文艺团体资金问题。四是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活动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文企联姻”模式。积极搭建“文企联姻”平台,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冠名、社会赞助、自筹资金等方式,着力打造一系列“文企联姻”、文化惠民品牌。

(五)创新乡村文化振兴需求反馈机制,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供需对接

农民群众既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力量,又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正面回应和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具体而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覆盖面广的农民文化组织,增强农民的文化需求表达能力,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强化乡村本位,找准乡村文化定位。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有自身客观存在和发展的逻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挖掘、维系和诠释乡村原有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精华部分,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立足乡村本位的前提下,着力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具有内在动力的乡村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加深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矫正认知偏差,在用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杜绝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模仿和复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树立文化自信,保持乡村原生和自身特色,激发广大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的内在动力。

(六)创新乡村文化振兴阵地融合机制,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能力

乡村文化舆论阵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应抓住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创新文化阵地融合机制,着力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水平。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在建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建设及配套设备的采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免费开放工作;大力开展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和分馆试点工作以及示范村公共服务中心评选活动,进一步发挥各级馆(站)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强乡村文化舆论阵地建设,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规章制度和文化专干准则,规范文化站管理和业务活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其设施、设备要坚持公益性质,严格查处将乡镇综合文化站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以及以拍卖、租赁等方式改变其用途的行为。探索建立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经费使用、监督考核等管理制度,形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有效管理模式,增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文化辐射带动的职能。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与农业、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休闲农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重点乡镇、特色乡镇的文化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将几个乡、镇所拥有的相同类型文化资源集中到一起,精心打造,以实现文化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

(七)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环境优化机制,营造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氛围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此,应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效能,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环境优化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乡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手机报、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深入乡村入户宣传等方式,提高農民群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认知、认同、认可程度。将乡村文化振兴同社会经济发展一起规划,特别是要充分把握贺州成为“多规合一”试点城市的契机,按照“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制定贺州全域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协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划定乡村文化振兴的保护线,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整体格局、传统建筑要素、民族民间文化及其传承人,注重挖掘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加强对南岭瑶族文化(贺州)生态保护区的整体保护并加大研究力度;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和特色,为特色文化旅游搭建良好平台,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加强行业监管与专项整治,规范发展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市场巡查力度,坚决阻断各种非法违法出版物和淫秽色情音像制品的传播渠道。确保乡村社会民风淳朴,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着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讲究科学、保护环境的良好生产生活习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八)遵循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规律,加大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改革创新力度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场农村文化建设的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对现有的发展思路、模式、体制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创新。这样,乡村文化振兴才能得到深入开展。一是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变政府“一手包办”、忽视市场和农民群众作用的状况,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二是着力深化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共建共享新风尚。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村镇、文化村、星级文明户评选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三是培育和弘扬乡贤文化,激发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推动建设一批乡贤馆、农耕文化展馆,开展乡贤选树活动,搭建好乡贤文化平台,深入挖掘传承传统乡贤文化,加强对有文化积淀和地方特色、可承载乡贤文化的古民居、古祠堂的保护并对其进行有效修缮,以大力传承弘扬传统乡贤的精神并发挥传统乡贤文化的作用。

著力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开展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精品,用体现贺州乡村“山美、水美、人美、风景美和建设成就美”的文艺节目激发贺州人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热情,让乡村文化建设更加接地气、聚人气。大力支持原创性的乡村文化产品生产,进一步强化公益文化品牌的创建及推广。

(九)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特色文化品牌,坚定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前提。传统的优秀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培育农民乡土认同和乡土情感的载体。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发展潜力巨大,这既是贺州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所在,又是贺州树立本土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也是贺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化资源禀赋。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贺州超越发展优势和贺州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一是注重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特色(文化)小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物古迹和非遗项目等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鼓励开展具有区域特色、族群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特色博物馆、村史室、陈列馆建设,提升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和文化气质。二是注重发掘潇贺古道文化、长寿文化、红色文化、瑶族文化、客家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创建一批精品文化村,评选一批乡土文化村,打造一批长寿文化村群,建设一批休闲生态文化村屯以及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承项目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手段发展创意文化,保持乡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与蓬勃的创新力,在夯实乡村文化振兴产业基石中帮助农民群众“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中增强发展自信,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的精神家园中增强文化自信”。[8]三是注重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标识。结合“一村一品”的历史记载和口头传说,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和文化空间建设,用文化的力量讲好乡村故事,形成村落文化符号和文化主题,使每个村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识。

(十)创新乡村文化振兴队伍建设机制,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人才支撑基础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创新乡村文化振兴队伍建设机制,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对于提高乡村文化振兴的质量,推动农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台账。细化乡村文化人才标准,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评价和认定工作,以乡镇为单位摸清本地分散在民间的“土专家”“田秀才”底数,把乡村文化人才“管”起来、“用”起来。二是配齐配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依据《贺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和《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配齐配强县、乡、村各级基层文化干部队伍,解决乡镇文化站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三是推行培养和引进双轨制,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实施文化能人培训工程,构建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化的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骨干。扩大文化人才引进规模,利用住房补贴、文化科研经费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文化部门工作,注重发展壮大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把退休党政干部、退休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四是完善乡村文化人才激励保障、绩效考核等配套政策。通过建立乡村文化人才成长基金、制定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出台乡村文化人才签约制度等,加大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运用部门领导测评、同事互评和群众民主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绩效激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5]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30.

[2]习近平.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EB/OL].光明网.http://politics.gmw.cn/2017-12/13/content_27096363.htm.

[3][6]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8-02-05.

[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4.

[8]王庭美.乡村振兴要重建乡村文化自信[N].安徽日报,2017-12-12.

(责任编辑:高 静)

Absrt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an meet the needs of peasants for a better life,is the soul-casting project of 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and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ohesion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At present,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Hezhou,Guangxi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but it still faces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such as weak awareness,poor results,insufficient funds,poor environment and lack of talents.Therefore,we should innovate the value-oriented mechanism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condense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 of coordinated governa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innovate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guarantee for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improve the investment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guarantee for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improve the financing mechanism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and create a new Participation model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etc.,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cooperative governance

作者:龚晨

第3篇: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也成为了乡村地区脱贫的重要载体,但在实施乡村战略的过程中,对乡村旅游来说,既是一种发展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乡村旅游要想很好的进行发展,就需要进行产业理念的升级,发展模式也要发生改变和创新,让乡村旅游真正的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乡村发展探析

引言:乡村旅游即是以当地开发为主体,以农村的资源为发展基础,打造以农业发展为背景的乡村旅游文化,来使乡村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的得到实施。要想很好的实施乡村旅游的发展就需要从乡村的产业以及特色文化方面入手,结合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考虑多元化、主体化、本土化、生态化、社区化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结构,构建田园综合体,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让乡村旅游得以发展

一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1乡村发展理念不完善

现如今,乡村旅游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并不是以发展个人农家乐或者庄园式的旅游为主体,而是以从农民个体出发,增加农民收入的扶贫方式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旅游应当是兼顾到游客和乡村居民,从长远角度出发并兼顾到短期效益的全面发展理念,让乡村旅游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得以展现,让游客能够直观的了解农民的乡风民俗,打造全方位的旅游体系。

1.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完善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当中,应当积极的推进当地旅游和文化农业等方面的整体融合,积极打造一种精品的文化旅游路线,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建設,让乡村旅游项目打上品质的标签,打造出属于自身的特色。不仅要创新产业外在业态也要改善内在业态,以动态管理的方式兼顾乡村旅游发展,让创新发展业态模式能够兼顾到整体的发展局势,为乡村旅游服务型村落等新的业态模式做铺垫。

1.3发展规模及产品同质化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现存的乡村旅游大多还比较小,整体的规模没有形成一种产业集成化,没有形成一种市场准则。而当地特色产品对旅游者的体验也不足,产品质量是乡村旅游升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成为了当地旅游文化所应关注的重点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避免产品趋于同化,应当结合当地情况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多层次,要能够打造出创新的特色产品发展,向旅游者展现出当地特色,要能够融合乡村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发展,这样才能够提高游客对乡村产品的体验感。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方式

2.1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

乡村旅游不仅仅要依靠物,而更多的应该是将物转变为人文,打造出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真正的让游客能够体会到文化的发展,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民风民俗当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保护旅游资源本身,更要对旅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进行服务和升级。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结合当地的的环境和当地的村貌进行升级,带动城乡地区的文化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的对地方的发展推行的政策,全面打造和升级旅游项目生态管理,建设美丽的乡村,这样才能够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2.2升级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对旅游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句话自古就被人们所畅谈,因此道路交通问题便成了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其次便是停车、休息、购物等必不可少的场所,而对互联网以及厕所等公共设施的处理也要加强。当地旅游管理要能够统筹旅游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升级基础设施,让乡村的特色以及乡村风俗古迹院落等,在基础设施上能够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方便游客的游览以及出行。

2.3重视乡村旅游品牌的管理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旅游的宣传力度,打造以县域乡域的旅游品牌,对当地的品牌进行一种整体的升级,让文化和质量都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获得游客的口碑,以此来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品牌,打造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再通过互联网进行很好的宣传,通过直播软件以及社交软件对当地的民俗活动和特色小吃,农场赛事等进行宣传,对当地的特产以及特色进行宣传,让人们能够真正了解到乡村的特色,这样才能很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2.4重视乡村旅游地域特色

乡村旅游重在发展地域特色,乡村旅游的客源一般都是附近的城市居民,目的就是为了休闲娱乐以及体验农家生活,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这是他们旅游的主要目的,因此他们对旅游过程中对观光采摘等项目是非常喜欢的,进而打造出个性化创意化的文化旅游项目。依靠当地的山水和风情风俗,再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小街胡同和古房建筑等,让游客能够眼前一亮,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大和全,应当小而特色,这样才能够真正吸引游客进行观光,为乡村发展做贡献。

结束语: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要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打造出属于自身的特色品牌,采用多管齐下的开发方式,对乡村旅游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让乡村自组织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实现乡村效益的增长以及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万荣.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40-41.

[2]崔宁.产业升级视域下乡村旅游个性化创意旅游规划研究[J].农业经济,2019(09):51-53.

[3]谢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J].农家参谋,2019(19):34-35.

作者:何雁

第4篇:2 篇 村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通用精品范文)

篇一:

一、

指导思想

二、

标任务 三、

基本原则

四、

主要建设内容

五、

保障机制

为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 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 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努力把 XX 镇 XX 村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新 XX, 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加强党对“三农” 工作的领导,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 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 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 的地牌“三张牌”, 建立健全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加快推进乡 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

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的战略安排, 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的目 标任务是:

到 2020 年, 乡 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 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城乡 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现行标准下 75 户 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实现脱贫;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美丽宜居乡 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 全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乡 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 2035 年, 乡 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农

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 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 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乡 风文明达到新高度, 乡 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全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宜居乡 村基本实现。

到 2050 年, 乡 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

基本原则

(一)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为乡 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把实现乡 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选优配强村组干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 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三)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切实发挥农民在乡 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

坚持乡 村全面振兴。

准确把握乡 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注重协同性、关联性, 整体部署, 协调推

进。

(五)

坚持城乡 融合发展。

推动城乡 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 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 关系。

(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 村振兴。

(七)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立足 XX 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 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会发展走势变化, 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 的要求, 不搞一刀切, 不搞形式主义, 久久为功, 扎实推进。

四、

主要建设内容

(一)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乡 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实现由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转变。

1.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积极发展旱作高效立体农业, 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 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

优势区创建,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按照逐年推进的方式, 到 2020 年末, 全村共种植核桃 11822 亩, 建成优质泡核桃基地 2000 亩(在 25 度以上陡坡地、沟坎、房前屋后等适宜地块建设优质泡核桃基地 2000 亩, 每亩按 3—5 株种植留养管护),扶持发展核桃加工小微企业 6 个以上; 种植茶叶 6665 亩, 建成标准茶园基地 3000 亩(在 XX 路沿线实施茶叶优良品种改良 1000 亩; 在打靶场片区实施古茶园留养 2000 亩), 扶持发展茶叶加工小微企业 6 个以上, 建成 XX 村茶庄园 1 个、XX 自然村茶村庄 1 个; 积极打造“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建设,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甜樱桃 1000 亩(按照每亩 10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杨梅 1000 亩(按照每亩 6 株的标准种植,每株 100 元),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山李子 1000 亩(按照每亩 4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红李子 1000 亩(按照每亩 7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

2.。

加快观光农业发展。

立足 XX 村属城郊结合部和 XX 高速路 XX 二级路、XX 公路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 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

积极发展乡 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 村旅游精品工程, 在生态茶园和“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等地实施步道建设 15 公里, 建设田园休闲景观亭 15 个, 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力争将 XX 村打造成“天下茶尊、滇红凤庆” 的“后花园”。

在全村范围内扶持 8 户 以上集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 切实将资源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组, 做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扶持有条件的小农户 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拓展增收空间。

同时, 要成立 4 个以上花卉专业合作社, 积极扶持发展以茶花、桂花为主要品种的庭院经济 800 多户 ; 成立 4 个以上“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专业合作社, 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4.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引导村(组)

集体经济合作社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村(组)

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加大以“三权三证” 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二)

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乡

村振兴,

生态宜居是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推动乡 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1.。

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深入实施“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

升级改造进村主干道 3.2 公里, 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建设 30 公里, 实现村组道路 100%硬化。

架设农村人畜安全

饮水工程管道 20 公里, 建设蓄水池 18 个 1000 立方米, 进一步改善 800 多户 3200 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农村电网(低压线路)

升级改造 40 公里, 安装变压器 4 台, 有效改善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在村组道路实施增花补绿, 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池)

5 个, 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1000 盏, 建设公共厕所 10 个,建设垃圾收集池 30 个。

做好村庄户 用厕所改造, 规范村庄露天粪坑、简易茅厕。

持续开展“两违” 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量化; 改进畜禽饲养方式, 引导农民单独建“面楼” 、畜厩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 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2.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 。

把山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 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全面推行以“河长制” 为主的“六长制” 工作。

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制度, 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

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 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

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3.。

实施综合服务区建设。

我们要抢抓 XX 公路和 XX 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 对 XX 河 XX 段部分河道实施河流改道, 科学合理规划部分弃土场, 通过河流改道规划出的可用地块和弃土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 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 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和苗圃花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4.全面改善群众住房条件。针对 XX 村 47 户“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危房户 , 按照“一户 一方案” 的方式, 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危房, 对其实施拆除重建; 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三)

实施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行动乡

村振兴,

风文明是保 障。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 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不断提高乡 村社会文明程度。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巩固提升好“国家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 和“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成果, 通过实施“道德讲堂”建设, 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 ”、“优秀十星户 ” 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 实施“道德广场” 建设, 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 , 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 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巩固好“信用村” 创建成果, 推进诚信建设, 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2.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 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建设XX 村集茶文化、益智等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所 1 个,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组建 XX 村山歌队、合唱队和打歌队等三支文化宣传队, 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

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 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提倡人人遵纪守法, 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 健全乡 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 统筹整合资源, 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4.实施村寨 文化氛围营造工程。

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以美丽宜居乡 村建设为主题, 开展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

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 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 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

实施构建乡

村治理新体系行动乡

村振兴,

治理有效是 基础。

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 村社会治理体制,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确保乡 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贯彻践行“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 团结干、创新干、拼命干” 的临沧作风, 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党总支为核心的自治组织体系。

在原有 5 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 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党员群众, 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 7 个, 在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等教育实践活动, 并通过群众会、火塘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形式把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 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 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

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 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积极引导群众组建村务理事会, 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

2.加强法治保障能力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 树立依法治理理念, 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提升运用好 XX 村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等创建成果, 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 普法活动, 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充分发挥村治安调

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 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建设“平安 XX”。

3.深入实施“ “ 五富” 工程建设。

组织领富, 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工作为抓手,建强基层组织, 带领群众致富; 党员带富, 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注重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 、返乡 人士和退伍军人培养发展成党员; 干部帮富, 干群齐心协力抓发展。

以“挂包帮、转走访” 工作为抓手, 深入开展遍访农户 、体察民情等回访活动,形成团结协作, 聚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促富, 加快推进“森林 XX” 建设。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协调发展; 产业致富, 脱贫摘帽奔小康。

认真种好、管好茶树、核桃树和经济林果树等, 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五)

实施农村民生保障行动乡

村振兴,

生活富裕是根本。

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 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一年接着一年干, 把乡 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进一步改善 XX 办学条件和环境, 持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积极发展 XX 村学前教育。

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100%。

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加大就业创业培训

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培养造就新时期农村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 增加务工收入。

实施乡 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 村车间, 实现乡 村经济多元化。

扶持小微企业 12 户 以上(核桃和茶叶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各 6 户 ), 助推全村核桃、茶叶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3.落实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开展好城乡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确保全村符合条件人员 100%参保、参合。

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阵地, 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积极推进“健康 XX” 建设。

4.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 切实做好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 瞄准贫困人口 精准帮扶, 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 确保现行标准下 75 户 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全面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 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

对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激发贫困人口 内生动力, 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 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 逐步消除精神贫困。

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

神风貌。

五、

保障机制

)

(一)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 XX 镇 XX 村乡 村振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 对 XX 村乡 村振兴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指导 XX 镇、XX 村开展乡 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工作。XX 镇要对应成立 XX 村试点村创建领导小组, 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 具体负责抓好 XX 村乡 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实。

(二)

注重部门协调联动。

县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 主动推进 XX 村乡 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各项工作。

组织、宣传、政法、农办、党校、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务、生物产业、教育、卫计、民政、人社、民宗、文体广电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点建设, 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实效。

(三)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 的原则, 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 整合各部门项目 资金约 4800 多万元, 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喝招商引资等形式, 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 村振兴计划。

(四)

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坚持建管并重, 切实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

采取村有村管等方式, 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 积极探索社会化经营模式,对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护。

(五)

加强宣传动员工作。

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 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营造全县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乡 村的局面, 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先进典型, 精心组稿向上级主流新闻媒体报送, 形成可复制成熟经验, 在全县推广, 推动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工作深入开展。

篇二:

2020 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 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 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 机制”的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的衔接;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 体部署,一体推进;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 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

才支撑为举 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 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 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 1 、坚持“ “ 五个转变” ”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 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 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 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 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 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 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xx-20xx 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xx 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整体部署、一体推

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 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 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 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xx 年后, 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 的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 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 要参考;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 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 20xx 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 20xx-20xx 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 20xx 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 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

指南;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能定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 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 x 大工程的 xx 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 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 生补贴等 x 项,纳入调整完善类;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 x 项,纳入接续保留类;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 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 x 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 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 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

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 xxxx 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 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 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 排的 xxxx 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

(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 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 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 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由县人社局起草 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 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 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 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 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 防止“悬崖效

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 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 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 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 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 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 帽而擅自终止或调整;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 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 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 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

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 2—3 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 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 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xx 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二是强化考 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 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 重要参考。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 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四是建 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 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三是建立“一懂两爱” 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 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 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

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

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

,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十三五”期 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 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 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 少“打补丁”。

(三)

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 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

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 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第5篇:XX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根据《XXX决定》文件精神,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书写好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篇章。

二、目标任务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升级。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积极发展壮大形成“一村一品”,重点做好XXX村豇豆、XX村红仁鸭蛋、XXX村花卉、XXX村老鹅,XX百香果、XX胭脂红番桃、水环境质量。加大对XXX江水库和XXX江水源地保护,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积极引导关停非法禽畜养殖场,推行河长制,任命河段长,层层压实责任。

2.开展矿产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影响土地林地生态的涉矿非法开采行为,对辖区范围涉及非法采矿采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证照不全的砖厂、复粉厂及其他非法加工企业进行取缔清理,严格做好监管长效机制。

(二)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XXX文化长廊,珊瑚、XXX文化休闲广场,中小学校等宣传展示阵地,运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2.开展文明创建行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以良好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健全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以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支持鼓励各村每季度组织举办一场以上文艺演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继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活动,净化文化市场。

4.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坚持正面引导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常态长效整治不良习俗,重点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乡风评议,褒扬乡村新风。

(三)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落实脱贫后续扶持政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2.开展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抓好建制村通达路线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加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健全农村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深化土地改革,抓好特色村庄示范点建设。以XX村民小组2000多亩土地入股土地合作社为示范,以点带面地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积极争取XXX“乡土特色示范区”项目落户采木村垌口自然村,集中力量打造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

(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1.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党旗领航,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举“一面党旗”。引导各村根据村情民风、工作亮点进行一字提炼,并展开针对性的系列巩固提升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推广使用党建“E网通”,充分利用“党建+大数据”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2.强化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中共XXX镇委员会

XXX镇人民政府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为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

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努力把XX镇XX村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

新XX,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

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

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

牌“三张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

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

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全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

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75户220人建档立

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

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初步建立,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全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

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

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

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

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

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

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全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

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

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

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选优配强

村组干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

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

协调推进。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

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七)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立足XX村得天独厚的区

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

会发展走势变化,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按

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不搞一刀

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

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

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转变。

1.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

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旱作高效

立体农业,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大力推进特

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按照逐年推进的方式,到2020年末,全村共种植核桃11822

亩,建成优质泡核桃基地2000亩(在25度以上陡坡地、沟

坎、房前屋后等适宜地块建设优质泡核桃基地2000亩,每

亩按3—5株种植留养管护),扶持发展核桃加工小微企业6

个以上;种植茶叶6665亩,建成标准茶园基地3000亩(在

XX路沿线实施茶叶优良品种改良1000亩;在打靶场片区实

施古茶园留养2000亩),扶持发展茶叶加工小微企业6个

以上,建成XX村茶庄园1个、XX自然村茶村庄1个;积极

打造“四个1000亩”林果园建设,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甜

樱桃1000亩(按照每亩10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元),

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杨梅1000亩(按照每亩6株的标准种

植,每株100元),在XX自然村片区种植山李子1000亩(按

照每亩4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元);在XX自然村片区

种植红李子1000亩(按照每亩7株的标准种植,每株100

元)。

2.加快观光农业发展。立足XX村属城郊结合部和XX高速路

XX二级路、XX公路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

自然生态条件。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

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生态茶园和

“四个1000亩”林果园等地实施步道建设15公里,建设田

园休闲景观亭15个,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

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力争将XX村打造成“天下茶尊、滇

红凤庆”的“后花园”。在全村范围内扶持8户以上集餐饮、

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

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组,做

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

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扶持有条件的小农户

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

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同时,要成立4个以上花卉

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发展以茶花、桂花为主要品种的庭院

经济800多户;成立4个以上“四个1000亩”林果园专业

合作社,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4.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

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引导村(组)集体经济合作社适度

规模有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村(组)土地股份

合作社。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以“三权三

证”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二)实施人居

环境提升行动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

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

统一。

1.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七改三清”

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升级改造进村主干道3.2公里,实施村

组道路硬化建设30公里,实现村组道路100%硬化。架设农

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管道20公里,建设蓄水池18个1000

立方米,进一步改善800多户32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农村电网(低压线路)升级改造40公里,安装变压器4

台,有效改善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村组道路实施增花

补绿,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池)5个,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1000盏,建设公共厕所10个,建设垃圾收集池30个。做好

村庄户用厕所改造,规范村庄露天粪坑、简易茅厕。持续开

展“两违”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

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

量化;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单独建“面楼”、畜厩

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

利用,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2.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

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

修复工程。全面推行以“河长制”为主的“六长制”工作。

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

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

实施生态公益林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3.实施综合服务区建设。我们要抢抓XX公路和XX高速公路

建设的有利机遇,对XX河XX段部分河道实施河流改道,科

学合理规划部分弃土场,通过河流改道规划出的可用地块和

弃土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

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和苗圃花卉为一

体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4.全面改善群众住房条件。针对XX村47户“四类重点对

象”和其他危房户,按照“一户一方案”的方式,拆除无保

留价值的危房,对其实施拆除重建;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

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三)实施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行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

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

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

会文明程度。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民

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提升好“国家级文明村”、“省级

文明村”和“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成果,通过

实施“道德讲堂”建设,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优

秀十星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实

施“道德广场”建设,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深入挖掘

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

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

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

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巩固好“信用

村”创建成果,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2.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建设XX村集茶文化、益智等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

所1个,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组建XX村山歌队、合

唱队和打歌队等三支文化宣传队,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鼓

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

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

貌。提倡人人遵纪守法,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

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

文化机构辐射作用,统筹整合资源,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

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4.实施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

胜全面小康,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主题,开展村寨文化氛

围营造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

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培养

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

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

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实施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行动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

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

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

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

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贯彻践行“头顶理想、脚

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团结干、创新干、拼命干”

的临沧作风,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

范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党总支为核心的自治组织体系。在原

有5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党

员群众,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7个,在各村民小组活动场

所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教育实

践活动,并通过群众会、火塘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形式把

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引导

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

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积极引导群众组建

村务理事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

2.加强法治保障能力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

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

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提升运用好XX村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

“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

户普法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

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村治安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

用,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平安XX”。

3.深入实施“五富”工程建设。组织领富,发挥好党组织战

斗堡垒作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工作为

抓手,建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党员带富,发挥好党

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返乡人士

和退伍军人培养发展成党员;干部帮富,干群齐心协力抓发

展。以“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为抓手,深入开展遍访农户、

体察民情等回访活动,形成团结协作,聚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促富,加快推进“森林XX”建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协

调发展;产业致富,脱贫摘帽奔小康。认真种好、管好茶树、

核桃树和经济林果树等,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五)实施农村民生保障行动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

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

幸福美丽新家园。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

改善XX办学条件和环境,持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

养改善计划。积极发展XX村学前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入学

率为100%。

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大就业创业培训

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造就新时期农村创业创

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

质量,增加务工收入。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培育一

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扶持小微企业12户以上(核桃和茶叶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各6

户),助推全村核桃、茶叶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3.落实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开展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全村符合条件人员100%

参保、参合。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阵地,创新

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

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强

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

推进“健康XX”建设。

4.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

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

机衔接,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

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现行标准下75户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改善全村生产

生活条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对广大群

众特别是贫困户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

力,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

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

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五、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XX

镇XX村乡村振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对XX村乡村振兴建设

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指导XX镇、XX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

创建工作。XX镇要对应成立XX村试点村创建领导小组,做

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具体负责抓好XX村乡村振兴战略

各项工作落实。

(二)注重部门协调联动。

县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主

动推进XX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各项工作。组织、宣传、

政法、农办、党校、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交通、

农业、林业、水务、生物产业、教育、卫计、民政、人社、

民宗、文体广电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点

建设,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实效。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

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整合

各部门项目资金约4800多万元,集中力量打造精品。通过

村企结对、部门联村喝招商引资等形式,建立多方筹资、共

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计划。

(四)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

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采取村有村管等方式,加强村

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化

经营模式,对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

护。

(五)加强宣传动员工作。

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发

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

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全

县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乡村的局

面,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精心组稿向上级主

流新闻媒体报送,形成可复制成熟经验,在全县推广,推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深入开展。

XX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

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

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

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

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XX区作为XX市“三农”工作主战

场,为全面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的各项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推动我区“三农”工作迈向新台阶,打造全国先进

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顺应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期,

我区研究出台了《XX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

—2020年)》,从“深化改革、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村庄

风貌提升、补基础设施短板、富民强村、基层治理、文明乡

风”八大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升温提速。

(一)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程,焕发乡村发展动力大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增加绿色优质有效农产品

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探索建设以龙头企业为

引领、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用服务和收益

联成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逐步深化集体土地“三权分

置”改革,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或

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流转集中,稳妥有序

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推进农村集

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运用“科技+制度”创

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三资管理平台建

设,到2019年底前实现“三资”管理平台自然村全覆盖;

大力探索“政经分离”改革,大力探索“政经分离”改革,

开展“政经分离”试点,实行选民资格、职能分离、议决事

分离、村委会账目与集体经济组织账目分离、干部人员分离

的“五分离”;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鼓励建立返乡创业

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

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

健全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区、镇两级政府在村干

部工资负担中的支出比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建立完善农

村土地交易管理制度及农村土地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农村集

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农村

宅基地分配管理制度。

(二)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工程,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全面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集中全力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

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

农村实用培养计划;积极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生态

休闲农庄、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农业综合体、农业公园

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共享经济在农业农村领域

快速发展;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分别把井岸镇、白蕉镇、

XX镇、乾务镇、莲洲镇打造成创新产业小镇、智产风情小镇、

智能智造特色小镇、高端产业小镇及岭南水乡小镇。大力推

广运用PPP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特色

小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农村

建设有效结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

通过农村产业发展,聚集人气,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新

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大力

开展“三清理”(全面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

堆乱放,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

全面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三拆除”

(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

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灯)及“三整治”(整治

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整治水体污染)行动,全面提升

乡村宜居水平。

(四)全面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工程,展现乡村崭新面貌重视

提升规划引领水平,以镇为主体,以自然村为单位,结合我

区农村产业发展和空间分布,完善村庄规划及村镇规划师下

乡制度;实施农房风貌改造提升行动,着重改造和提升现有

农房的外立面和建筑风貌,切实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等问题;打造“微田园”式美丽乡村,鼓励引导村民以村周

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庭院内外、水体旁边、村庄周围

见缝插针进行绿化美化,施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提升乡

村绿化美化水平;积极推进农村旧村改造,按照一户一宅政

策,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加大对农村旧村改造和整治力

度。

(五)全面开展基础设施补短工程,促进乡村环境提档进一

步完善农村交通路网建设,推进农村配电网工程、自然村村

道硬化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光纤入户工程、“三线落

地”(电力线、网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工程及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村居文化中心建

设,推动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2020年建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让农民群众生活更有获得感。

(六)全面开展富民强村创建工程,实现乡村繁荣和谐通过

加快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休闲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提

高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全面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综合

帮扶,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发展。

(七)全面开展基层治理创建工程,夯实乡村组织基础大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法治建设、德治建设,不断健全村党组

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促使基

层治理取得新突破。

第6篇:2021年某村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规划实施方案

xx村是xx乡村振兴示范村,也是美丽乡村示范镇。位于米脂县城东xx公里处,是xx镇政府所在地,集镇贸易中心,全村总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总人口404户,1574人,主要以种植小杂粮,养殖猪、牛、羊,务工劳务输出,集镇贸易等经济收入,是“一村一品”先进村,全县退耕还林示范村。近几年xx村加快了建设步伐,各项指标稳步提高。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及乡村振兴战略,把xx村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的示范点,特制定此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补短板、强弱项,把更多资源配置向农村区域进行倾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我市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伊滨新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计划,围绕战略规划、党的建设、民生保障、生态绿化、基础配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美化亮化、农民增收、精准脱贫等10项工程,推进全区富民产业向乡村倾斜、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人居环境向乡村辐射、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农村区域群众能够享受更多更公平的发展改革成果。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落实党管农村的相关法规,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凝聚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规划引领、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注重实效、有序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四、工作任务

(一)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工程

1.科学编制全区总体规划。围绕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和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科学编制《伊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标定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各路线图,做到目标明确,脉络清晰,实现全面系统有序推进,2018年6月份完成论证起草工作。

2.指导三镇编制镇级和村级规划,结合镇村的产业、村居、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发展要素指导各镇编制镇级和村级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明确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实施步骤、时间节点、保障措施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具体依据遵循,2018年12月底完成规划工作。

3.扎实制定行业三年行动计划,区直各行业部门要按照上下贯通、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制定本行业2018—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3年专项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建立项目库、项目台账和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8年4月底基本建成项目库、项目台账和推进机制,5月建成目标台账,6月将项目库、项目台账和推进机制报市相关部门备案。

(二)基层党的建设工程

1.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一是坚持和落实“三有三带”标准,采取村内“选”、上级“派”、社会“招”等多种方式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从中重点培养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富作用大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党支部书记任职资格条件,明确党支部书记人选德才标准,列出不适宜任职的负面清单。通过村级组织换届,进一步优化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文化和年龄结构,优先从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三是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进一步健全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机制,树立在农村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2.建强农村“两委”班子。一是按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党员群众公认、积极干事创业的要求,推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两委”班子建设。二是按照上级安排,组织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三是统筹考虑村“两委”班子人选组成,选好配强村委会主任,结合实际推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四是强化农村干部工作绩效管理,细化量化考核指标,明确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目标方向,做到奖优罚劣。完善罢免、辞职、职务终止等程序,依法落实不合格村委会成员退出机制。五是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动计划,按每村3—7名建立村干部后备人选库。

3.抓好村级阵地提升。完成全部村(社区)阵地提升和“三新”讲习所建设,使基层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4.强化农村党员培训管理。一是全面梳理党员信息库,确保数据完整、准确、无遗漏。二是继续实施党员双十积分评星管理,将党员积分和评定等次纳入党员档案,切实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三是出台全区党员培训方案,完成全区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专题培训以及全体党员轮训,提升基层党员能力素质。四是依规依纪抓好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五是形成伊滨区镇村党员干部管理办法,切实加强镇村干部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5.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是加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建设,制定《伊滨区便民服务统一化建设实施方案》,各镇选出1-2个有条件村(社区)建立“爱心超市”“老党员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惠民工程。二是结合我区中心工作,深入挖掘一批先进党员事迹,选树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典型,加大典型选树力度,按照“三有三带”富民强村好支书标准,推选一批“富民强村好支书”,真正让典型把事迹讲出来,正气树起来,士气鼓起来。

6.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结合全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沟域经济、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压实党委责任,扎实做好市级、区级集体经济试点村工作。二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有利契机,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区10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增收全覆盖。三是区镇两级出台集体经济管理办法,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加强对村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监督,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1.学校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年内确保每个镇有2-3所寄宿制学校。二是进行中小学校厕所改造。三是加大投入,对教学楼、餐厅综合楼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2.社会保障一是做好城乡低保调标核算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完成提标资金发放。二是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两次低保核查,将符合的人员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家庭条件改善不再符合的人员及家庭及时清退。三是制定敬老院提升改造方案,推动农村敬老院“收养型”向“护理型”转变,对敬老院进行社会化改革探索。四是完成政府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提升改造各镇养老院,新建若干个农村养老幸福院。五是每年3月底前完成补充医疗保险缴费工作。

3.健康乡村一是加大对各镇卫生院硬件设施投入,提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和服务能力。二是完成所有村(社区)集体卫生室的达标提升改造,实现医护人员达标配置及招聘考核。三是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不低于90%;基本公共卫生全覆盖,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四是实现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送全覆盖,配送率达到95%以上。五是继续实施增补叶酸项目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项目工作,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六是谋划建设区级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中心、疾控中心。

4.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持续实施留守儿童之家等项目,三年内确保每镇建成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四)生态绿化修复整治工程

1.国土绿化全区域按照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的国土绿化行动方案,不断提高我区的乡村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道路、村庄和庭院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提升村庄绿化水平和绿化效益,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在全区实施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沿廊道景观化,中心城区园林化,乡村田园化五大战略,加强管护,确保实效。

实现造林即是造景,造福,造富,绿化即是美化、文化、产业化的工作目标,全面完成区域内绿化任务。

2.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一是持续推进河长制。落实我区伊河、洛河、伊东渠、沙河、酒流沟水库河长制。二是编制我区“一河一策”方案,推动治水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开展沿河村庄整治。完成伊洛河沿岸诸葛镇西马、杨堂和佃庄镇后石罢、东马庄(丁家屯)4个村提升整治任务。四是投入300万元,完成伊东渠黑臭水体整治。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五)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1.农村电网

(1)加大电网建设项目属地管理力度,积极做好电网基建项目属地协调工作。确保500千伏洛阳东变电站项目建设工程顺利实施,110千伏佃庄变电站建设工程投入运行。

(2)积极向省、市公司争取,确保220千伏洛阳东到飞跃变(伊新东)输电工程,110千伏西区1变电站、西区2变电站、东区变电站、伊洛路变电站、万安山变电站以及庞村变电站前期可研项目申报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3)加强农村电网项目储备及改造力度,对10千伏李西线主干线及王沟支、雷村支等5条分支和佃关线主干线绝缘化改造,改造架空线路9.2千米,电缆长度0.3千米,改造杆塔156根,加装柱上开关11台等;完成辖区内100个封闭型喷射式熔断器更换工作;完成对苏沟、西里南、苇园村、陈沟村等28个台区改造。同时完成伊滨区农网改造整体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省、市公司争取,完成伊滨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

2.农村公路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拟建设项目64个,建设里程120余公里,概算总投资8个亿。其中,外联通道和县(区)公路项目14个40余公里,万安山区域道路和乡村道路35个60余公里,通组通户村内道路15个20余公里。

3.旅游提升树立全区旅游一盘棋思想,完善设施抓管理,促品质整体提升。一是持续推进万安山山顶公园亲子乐园、天湖、薰衣草庄园、郁金香花海、倒盏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等旅游项目提升工程,完善智慧旅游、旅游标识导示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通过积极努力,在薰衣草庄园评为4A级景区的基础上,力争实现郁金香花海获批4A级景区。二是完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1、进一步完善区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健全由区文化旅游局、公安、消防、安监、质监、食药监局、交巡警大队等部门各司其职,镇级属地管理,齐抓共管的旅游市场秩序及安全监管机制。大力开展旅游市场秩序及安全联合执法,每年组织联合执法不少于4次,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和安全稳定的旅游环境;2、完善旅游投诉快速处理机制。落实旅游投诉的受理、处理及转办制度,依法依规及时快速妥善处置,使旅游投诉满意率达到100%,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工作,开展以“活力伊滨、诚信出游”为主题的诚信进景区活动,通过文明宣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努力形成旅游者文明出行、旅游企业诚实守信、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至诚的文明新风尚。

4.饮水安全一是通过调查摸底,对供水现状进行评估,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提升行动方案,采取管网延伸、水源改扩建、水质监测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率。二是落实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健全完善管理管护制度,确保工程长效运转。

5.农村信息化实现106个村(社区)的益农信息社全覆盖,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信息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民群众运用信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六)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垃圾收集一是遵循灵活、方便的原则制定出台详细的生活垃圾治理规划,研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行“户收集到组、组收集到村、村收集到镇”的垃圾收集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少垃圾的储存总量、外运总量,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我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三是按照辐射上要灵活,建设上要方便群众的原则,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10-15座,基本实现区域内垃圾有序收集转运。

2.农村旱厕改造打造村镇公共活动区域公厕10分钟服务圈,已建成的公厕全部投入使用,抓好每年每镇3-5个户用旱厕改造示范村建设工作

3.农村危房改造

4.农村污水处理

(1)全面完成城乡统筹区域镇、村污水管网规划设计工作。

(2)启动寇店镇镇区现有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庞村镇镇区污水管网建设、联通庞村污水处理厂,佃庄镇镇区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建设等工程。

(3)完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污水治理收集设施建设,力争污水收集率达到80%以上。

5.爱国卫生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5%以上,对健康社区建设的满意度达90%以上。

6.畜禽粪污治理在我区禁养区以外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种养一体,生态养殖,循环利用,达标排放模式,开展粪污治理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8%以上,粪污设施配套率达到82%以上,实现畜禽养殖粪污生产清洁化。

7.秸秆综合利用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人等从事秸秆收集、打捆、储运,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创造条件,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从源头上消除焚烧隐患,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模式生态化。

8.农村面源污染逐步建立“财政扶持,行政推广,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农用残膜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

9.绿色控害积极探索“植保+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技术服务,市场介入,企业参与,植保技术推广机制,在全区全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药化肥投入品减量化。

(七)乡风文明培育工程

1.文明创建继续开展道德讲堂,结合十九大及其他特色载体在全区开展精品道德讲堂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党员干部“关爱特殊群体老人·一对一帮扶”活动,持续帮扶“空巢”、“失独”、“三无”老人。

全面推进106个村(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现群众参与率达70%的目标。

2.综合文化中心及书香伊滨文化惠民一是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体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器材的建设标准,完成城乡统筹区域所有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达标建设任务。二是确保每个行政村的群众每月免费观看1场公益电影、每年3场以上“舞台艺术送农民”“百场公益性文化演出”演出;培育挖掘乡村文艺人才,建立镇级特色文化文艺团队、村级业余文化文艺队伍,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成1座高标准、有创意、实用性强、有艺术氛围的全市乃至全省最好的城市书房。四是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完善图书管理及运行机制,切实做到常态化开放,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五是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形成贯穿全年影响范围广的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常年开展主题读书活动。

3.村民自治一是制定我区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方案,各镇分别选取试点进行探索,力争2020年前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二是继续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村务公开检查。

4.平安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宣传活动,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实现我区平安和谐。二是做好村(社区)技防监控联网和主干道路监控安装工作,通过“人防+技防”切实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三是建立社会综治保险制度。四是建立“五老”人员参与化解疑难纠纷机制,强力推进矛盾化解工作。

5.打假治假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对农村重点商品、重点领域、重点市场加强巡查检查和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市场计量器具整治力度,依法打击“坑农害农”现象,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使假等“侵农害农”违法行为,切实提高农村商品质量,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八)美化亮化提质工程

把美丽乡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同规划、同安排、同部署,统筹考虑农村和中心城区的建筑色调、风格、元素等因素,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村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打造城乡统筹区域美丽乡镇和美丽乡村示范点。2020年前,按照多元素聚集、以户带街、以街带村、以村带镇的原则,对全区所有行政村实现有一条通村公路实现硬化、实现通客运班车、农村饮用水符合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基本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基本实现通宽带等标准的目标。

(九)农民增收工程1.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引导村干部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当成事业干,思路要清,方法要对头,做活农村集体经济,做优农村集体经济,做实农村集体经济。

一是制定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建立考评机制,压实党委责任。二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有利契机,力争2020年前实现所有行政村有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2.特色小镇带动一是加快庞村镇钢制办公家具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启动万安山运动小镇、寇店镇航空产业园和佃庄镇食品特色小镇规划报批工作。二是推进航空产业园和食品特色小镇进入市级、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3.产业基地带动整合庞村、李村、寇店三镇的钢制家具产业,将我区钢制家具产业做强做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打造智能化、绿色化钢制家具产业基地。

4.电子商务带动

(1)发挥庞村镇“淘宝村”引领作用,完善提升公共服务、物流快递等各项功能。

(2)推进电子商务培育工作。引导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经营模式新的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带动全区电子商务发展。

(3)加大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力度,鼓励新开设网店或微店,支持本地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努力提高特色产品网络知名度。

(4)充分用好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推介特色资源、销售名优产品。

(5)加大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力度。有效整合邮政企业、快递公司、运输公司等物流资源,打通物流关节,健全物流配送网络,畅通物流配送渠道促进我区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5.旅游带动积极搭建平台,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内各景区融合发展。加大伊滨区旅游整体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伊滨旅游的知名度。围绕“洛阳近郊最佳旅游目的地”宣传主题,策划推出伊滨旅游宣传主题口号,开展形式多样的整体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旅游客源市场。到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使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区新兴支柱产业,每年吸纳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人数在目前近10000人的基础上逐年增加,解决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6.现代农业带动以万安山“一心两翼”建设为统揽,以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万安山生态休闲旅游为带动,打造伊滨区“一心两翼五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

一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依托万安山开发建设,在诸葛、李村和寇店镇打造“一心两翼”现代产业,围绕现有沟域经济示范区、万亩林果和万安山旅游,重点发展李村耿沟、老井等村万亩林果,五龙、水泉生态林,下徐马、西山张水果采摘等休闲观光农业。

(2)依托寇店镇舜耕园有机蔬菜、朱窑有机小米、干村食用菌,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共享农业。

(3)依托庞村镇现有牡丹种植园,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4)依托佃庄镇明拓生态科技公司,探索智慧农业发展,培育新兴职业农民,重点发展智慧农业,科技农业,互联网农业。

(5)依托佃庄镇食品产业园,在大肉制品加工的基础上发展清真食品、速冻面制品、冷饮和蔬菜加工,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

二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重点引导发展林果、牡丹、中药材、花生、杂粮、食用菌等优质经济作物种植,打造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万安山万亩林果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等五大基地。

(2)申报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3家。

(3)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有保障。

三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实现106个村(社区)的益农信息社全覆盖,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信息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高农民群众运用信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2)创新“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公司+基地+农户”、“超市+基地+农户”、“科技公司+基地+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

(3)支持农业生产、家庭养殖、家庭宾馆,小作坊加工等行业实施有效托管。

(4)依托现有的牡丹、旅游、近郊、交通、花卉苗木、沟域经济等优势,引导支持工商资本向农业农村流动。

8.培训就业带动一是实现所有村(社区)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完善和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援助、政策宣讲和各类专场招聘活动,实现新增就业持续增加。三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四是落实省市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五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援助、政策宣讲和招聘活动。

六是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农民经纪人为重点,加大政策补贴支持力度,培养一批致富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十)精准脱贫攻坚工程按照着眼长远、坚持标准、规划衔接、政策扶持、措施升级、力量不减的原则,着力做好精准脱贫后的巩固提升工作,着力提升脱贫对象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确保产业项目对贫困人口全覆盖,贫困人口收益最大化。二是确保区镇村脱贫攻坚责任落到实处。已脱贫的1335名贫困人口一人多策、一户多策不返贫。未脱贫的263名贫困人口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尽快实现脱贫。

三是我区新发生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管理、及时纳入帮扶。

五、工作保障(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各责任单位要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工作任务,做到责任人明确、时间节点清晰。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结合农村工作特点,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要成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着力报道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

(三)多元投入,形成互补。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经费保障。要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计划谋划项目的建设,把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好互动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建设、环境改善各项工作。

(四)强化督导,加强考核。

对工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将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区督查室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实行全程跟踪,做到月推进、月观摩、季小结、半年检查、年终验收。对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责任单位给予表彰;对进展缓慢、效果较差、群众不满意的予以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责任追究。

第7篇:浅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必然选择。在我国法治文化、法治环境还没有彻底形成的情况下,用法治保障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显得特别重要。但是,我国目前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法律条文不完善,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存在一系列新问题,必须从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角度,不断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社会强烈呼吁乡村振兴法的出台。本文通过对当前法治现状分析,提出了有关乡村治理法律条文的完善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建言献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治理法治化;农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强调“全国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实现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为解决“三农”这个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问题提出的新擘画,不仅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认真研究并切实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一、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指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前提下,按照法律来治理基层事务,即将乡村基层的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及公民的所有行为都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运用法治方式来管理基层事物。[2]乡村振兴战略是事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涉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

2018

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就要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

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不足

目前农村村社干部群体中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少数基层干部盲目追求领导做派,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法随言出,刻意树立个人威信,结果造成与群众关系疏远。二是村干部对依法治村重视不够,由于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僵化,少数村干部法律知识缺失,部分干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仍停留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民主法治意识不强,依法办事、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较差,导致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意见较大。三是部分

“村两委”内部工作标准和议事程序不健全,给村干部违纪违法、胆大妄为留下空间,导致基层村干部腐败时有发生,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和村干部不信任,村民参与村民大会、院坝会的

积极性较低。

(二)农村社会环境中法律公信力较低

目前在农村基层中普遍存在公信力不足的情况。部分群众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当有问题产生、个人利益得不到解决和维护时,很大一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认为法律服务、司法手段门槛高,成本大,负担不起,开始责怪政府或基层组织,习惯于依赖政府通过信访等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受传统熟人社会的影响,农村的法律环境不容乐观,如现阶段在国家大力倡导和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与农业企业主之间签订合同,往往由于农民的合同意识和法律素养缺乏,导致农户擅自毁约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的顺利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在农村基层普遍设有司法所、综治办,村有治保委员会和治安联防大队等农村法治建设和宣传机构,但相关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意识不足。农村部分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

严格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发生群众抗拒执法的情况。

(三)农村基层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现有农村相关法律法规原则性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条文较为粗疏,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特色不突出,难以充分发挥指导效果。特别是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涉及农村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产业调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在法律不完善的领域缺乏有效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对干部和群众行为进行约束,使基层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大打折扣。

(四)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宣传不到位

现阶段普遍存在农村社会法治宣传教育滞后。一是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知之甚少,甚至胡搅蛮缠,以身试法,导致纠纷和恶性案件发生。二是基层法制宣传不完善。农村法制宣传过程中过于强调村民知法、守法,而忽略了村民学法、用法,致使群众学法用法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缺乏用法律知识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三是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有待提高。农村基层的律师、公证人员、司法鉴定人员等相关执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发展不平衡,创新性不够,存在对法律当事人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等现象。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所要求的治理有效,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农民法治观念和民生意识不断增强,但法治方式的运用仍然欠缺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农村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农民逐步摆脱小农意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权利观念、秩序观念、自由平等观念、民主观念不断得到强化,这不仅是基层法治可喜的成果,更是基层法治深厚基础。但农民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处理问题,依然有较大欠缺,人们习惯于“信访不信法”“找政府不找市场”,习惯“拉关系、讲人情、谈势力”等。

(二)现代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主体缺位现象依然突出

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地方不断深化治理实践,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现在农村社会的治理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体现了应有的制度优势,有力激发了不同社会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与活力。乡村治理的真空地带逐步形成了“动感地带、生命地带”。尽管如此,乡村治理中主体缺位的现象依然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不仅有基层党组织的虚化、弱化、边缘化的“三化”问题。也有乡村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发育不全,功能不全的问题,还有外部组织管控影响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农村社会面临的农村党组织与

党员分离,村委会与村民分离,土地发包方与承包方分离等问题难以根除。

(三)乡村治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但立法不完善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基层法治建设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村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行政法规及法律制度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乡村治理规范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有力推进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3]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对照法治的要求,我们在立法上的欠缺还是十分明显的。立法冲突现象比较突出,上位法和下位法,或者不同部门法相互抵触、相互矛盾,造成法律适用的困惑;一些立法听取群众意见不够,过多地体现了部门和地方利益,造成群众有意见,甚至不满。

(四)农村社会结构调整深化,公共服务差异化、均衡化要求难以满足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农村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普遍出现了“空巢”“留守”“外出”现象,另一方面,撤区并乡和村组合并后,农村新居民组织和新社区出现引起了社会结构调整,引起了利益调整,农村矛盾日益复杂,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公共服务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服务越来越难,而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本来就相对有限,更多的集中在村(社区)级行政中心周围,所以围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打造乡村治理科学机制,提高治理能力水平,就显得格外迫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关键。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的新途径,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法治化。

(五)农村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管控难度日益加大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农村社会,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在农村已经普及,不再是奢侈品,一网一世界,一指一价值。新媒体时代来临,信息传播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多变,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管控好信息是当今农村社会治理的一道新的难题。

四、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乡村治理。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途径。

(一)着眼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健全乡村治理的制度规范体系

法律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良法才能善治。针对当前农村治理中出现的立法问题,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治理制度规范体系建设。[4]一方面要运用科学方法,力求完善质量不高、总量不足,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变化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突出地方特色,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村规民约是乡村约定俗成,相守坚持的规范,更多地体现了德治和自治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推进乡村基层法治化过程中要广泛发扬基层民主,听取群众意见,聚纳民众智慧,完善村民自治,突出地方特色,遵循立法规律,不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使之同国家立法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结构完备,内容完整的治理法规制度体系。

(二)着眼于激发活力,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

一个法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主体地位平等且充满活力的社会,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有效激发社会各类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要围绕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把党组织资源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法治资源。其次,要推进基层自治和民主协商,扩大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农村各自治组织各社会团体和各行业协会在治理中主体作用。再次,要强化农村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的专门作用,建立以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为骨干的法治网络,挑起农村法治的大梁。

(三)着眼重心下移,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工作机制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围绕乡村治理法治化,我们要把问题消化在基层,把纠纷调处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要重点开展送人才下乡、送政策下乡和普法下乡活动,推动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公共服务下基层,把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理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基层决策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民意吸纳评估机制、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妥善有效合法解决农村社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显性矛盾,牢牢掌握基层治理法治的主动权。

(四)着眼于约束权力,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能力和水平

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对干部群众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在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上下功夫。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有力量,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党员干部要认真学法、用法,树立法律权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其次要在公正执法上下功夫。执法公正最能体现法治,老百姓也最为关心。处理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就一定要规范执法行为,让老百姓从每一件事情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着眼于以民为本,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的法治模式

面对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情况,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加强法治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法治化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注农民对美丽乡村、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幸福乡村建设的诉求,通过网格管理,一站服务等,运用互联网

+模式,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科学模式。

第8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调动全县上下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崇义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举全县之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崇义乡村全面振兴。

二、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我县资源禀赋,突出全域旅游的理念,举全县之力,分阶段、分步骤,围绕“一条主线”(即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设施振兴、生态环境振兴、乡风文明振兴、

乡村治理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农村产业“强”、生态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生活“富”。

(一)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构建,南酸枣、刺葡萄、毛竹、油茶、茶叶、脐橙、蔬菜、生态鱼等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5000 元,年增长率达 10%以上;城乡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新农村村庄整治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度基本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开展,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二)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根本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绿色高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建成;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到 2050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县、乡(镇)两级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三农”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三农”短板。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渠道,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生态优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规划引领和分类推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趋势变化,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切实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四、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重点抓好南酸枣、刺葡萄、笋竹、脐橙、油茶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鼓励发展蔬菜、茶叶、生态鱼、林下经济、休闲农业、高山梯田米等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由增效向提质转变。

1.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攻坚战为契机,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万亩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强做优南酸枣、刺葡萄、笋竹、脐橙、油茶五大主导产业。以齐云山公司为龙头,以葫芦洞国家级南酸枣种质资源库为核心,建成一个集产、学、研、游为一体的万亩南酸枣基地,辐射带动产业规模扩张。以君子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把过埠—上堡沿线 15 公里建成万亩刺葡萄产业带,打造集农业种植、精深加工、休闲旅游、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刺葡萄现代科技示范园。大力引导林农开展竹

(木)新造、低改,重点推进华森竹业重组竹、红杉木业高端原生态板式家具、益佳木业等竹木精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知名竹(木)基地,加大竹木深加工企业的引进力度,开展竹木工艺品开发,助推乡村旅游。以龙勾、铅厂为重点,提升脐橙管理经营水平,积极发展脐橙深加工,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建设脐橙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以齐云山山茶油、厚莫坊山茶油为龙头,改造低产油茶林,促使油茶在短期内实现高产稳产。2018 年到 2020 年,力争全县五大主导产业规模逐年递增 1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

2.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特色、高效、生态”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高效和绿色经济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积极鼓励发展蔬菜、茶叶、生态鱼、林下经济、高山梯田米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并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将长龙-龙勾沿线打造成一个集大棚蔬菜和传统蔬菜种植合一的万亩蔬菜基地,推动每个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提升上堡万长山和赤水仙、乐洞龙归、横水馨阳岭 4 个规模茶场,引导品牌整合,着力构建集四大品牌为一体的有机茶基地。加快阳明湖发展特色渔业和外向型渔业,建立生态水产品加工基地,打造一个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鱼

基地。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以订单农业为主要形式,打造一批以茯苓、草珊瑚、吴茱萸、七叶一枝花等森林药材为主要品种的示范基地。以企业为龙头,以质量为核心,结合山区优势,重点在上堡、丰州、聂都等乡镇打造一批高山大米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打造田园综合体,重点开发一批集观赏品尝、采摘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结合脱贫攻坚,鼓励多形式、多种类发展养蜂、生猪养殖等其它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力争每个乡(镇)每年重点建设 3 个以上百亩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全县 124 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以上百亩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县旅发委、县残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3.落实产业扶贫机制。全面对标省、市考核标准,按照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全面推动和完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行政村产业基地或经营主体、扶贫车间全覆盖,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目标,动员贫困户积极发展南酸枣、刺葡萄、脐橙等特色产业,通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低产园、低产林改造,发展田间、林间等立体种养,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引导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鼓励能力较差的贫困户发展家禽等传统产业。对于没有能力发展的贫困户通过光伏电站、资金土地入股、村级集体经济分红等形式获得收益。2018

年,每个村至少有 1 个扶贫产业基地或龙头企业,有扶贫车间,有光伏发电项目,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责任单位:县精准办、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4.扶持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积极开展“国字号”和“省字头”推荐申报。规范管理,每年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30 家以上。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全县笋竹、油茶、南酸枣、茶叶等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面广、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下游产业互动的企业集群。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主动与外企、央企及上市、品牌企业对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百县百园”工程,加快葫芦洞、旗岭脑两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省级园区步伐。〔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委农工部、县市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打响崇义农产品品牌。通过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县和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建设,挖掘和培育本地优势产业,抓好品牌建设、包装提升和市场推介。鼓励品牌建设,重点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做响干红刺葡萄酒、齐云山南酸枣糕、高山梯田米、崇义高山茶、齐云山油茶等

品牌和商标,对新获得省著名商标、有机农产品认证、绿色认证的给予奖励。鼓励支持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种养,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规模基地监测、检测正常化。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查,从严从快查处违法经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等农资产品行为。鼓励支持县内笋竹、油茶、南酸枣、刺葡萄、茶叶、高山大米等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通过电视、网络、展览等各种平台和途径,加大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全面提高我县特色农产品在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科技推广运用,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培育发展市场营销队伍,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拓宽我县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市监局、县旅发委、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土地确权数据平台为基础,搭建全县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成果综合利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完善 16 个乡(镇)流转服务中心,探索土地确权不确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合作社等自治组织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土地入股分红机制。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搭建完善产权交易和金融服务平台、林农互助平台、“企业+基地”示范平台等三个服务平台,促进林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农合联”规范化运行,打造集经营性、公益性、政策性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委改革办、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振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对标贫困村退出“9 大体系”和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根据上级资金和县级财力实际,每 3 年制定一个计划,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四好农村路”要求,推动全县农村公路建、管、护、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全县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偏远乡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到 2020年,力争县、乡道升级改造率分别达 50%、20%;村道拓宽至5 米(或加错车道)改造率达 30%;每个乡(镇)有一条三级公路,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 100%、好路率达 80%。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现“四个有”即:有目标,每个乡镇有 3 条以上按“四好农村路”标准化建设样板示范路;有机构,成

立养护公司,有专业队伍专职化管养,实现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分级管理;有资金,县道养护资金除上级补助外,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足额配套,乡村道由县乡两级财政按要求足额配套养护资金;有监督,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路长制”,负责资金筹措,管理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路域环境整治。同时,运营好农村公路,大力发展乡村物流,推进镇村公交持续健康发展,让广大群众在交通领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全县防洪减灾综合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管理体系,到 2020 年,基本建成古亭水、崇义水、扬眉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主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到规划标准,重点乡(镇)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 5 年一遇以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85%以上。新增与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5 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1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指标达标率 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 95%以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开展农田高效节水项目,

重点在上堡乡先行试点。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以申报阳明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重点,逐步将齐云山、长河坝水库、七星湖、聂都章江源头申报为省级乃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到 2020 年,成功建设 3 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责任单位:县水利局、县水保局、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旅发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3.加强农村信息化项目以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设。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积极引导电信、移动运营商、电商、金融机构等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切实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光纤宽带和 4G 网络建设,重点对未覆盖的自然村进行补盲建设,建设完成 260 个 4G 基站,进一步强化弱覆盖基站建设,强化 4G 网络信号在自然村的覆盖能力。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组建信息进村入户全运营实体。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务,提升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普及。加强农村地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到 2020年,实现“四个全覆盖”,全县各村以及各 25 户以上的村民小组通讯信号全覆盖、4G 网络全覆盖、光纤宽带全覆盖、有线电视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 D 类供电区域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完成全部省定贫困村的电网改造,村村通动力电。〔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供电公司、县网络公司、电信崇义分公司、移动崇义分公司、联通崇义分公司,

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建立科学可控的运行机制,及时将新增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确保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卡通”即时结算,自负费用比例控制在 10%以内。探索建立贫困人口门诊治疗与住院治疗同步报销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落实分级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村入户。加强健康扶贫政策落实监管工作,遏制冒名医疗、过度医疗等乱象。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实施边远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县财政出资将边远艰苦地区教师津贴发放范围覆盖到所有乡镇,建立农村从教满 30 年的奖励机制,并采取“点对点”方式招聘偏远村小教师,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现教师资源城乡共享。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真正做到资助政策“应享尽享”。〔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卫计委、县医保局、县人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振兴,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实现“五个到位”(“三房一场”拆除到位、村庄整治到位、圩镇整治到位、农村环境整治到位、农村生态保护到位),到 2020 年,力争每个乡镇建立 1 个以上 3A 旅游景区。

1.推进“三房一场”整治。继续实施“空心房”拆除奖补政策,着重抓好“三房一场”(土坯房、违建房、负面房屋、畜禽养殖场)整治,全面完成剩余农村“空心房”拆除任务,并严格按照“拆除到位、清理到位、复垦到位”要求,使拆除后的房址达到没有废弃物堆积、可再利用或复垦的条件。加强土坯房改造,通过政策引领,引导群众拆旧建新。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及有价值土坯房的保护维修力度,保护传统村落,保留农村文脉。加强农村建房管理,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农民建房行为,加大超高超大整治。〔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城建局、县委农工部、县文广新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全面落实“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突出“七改三网”和“8+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短板,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县所有宜居村组“扫一遍”。按照脱贫攻坚的要求,实施贫困村村庄整治再推进,把全县深度贫困村组和最偏远、基础设施最差的村组作为重点对象,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帮扶,确保村容村貌有根本改观,12 个省级贫困村如期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大力开展精美乡村示范点建设,在继承和完善“六统四联创”的基础上,立足更高标准把“精心规划、精细设计、精致施工、精美呈现”工程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重点实施“一带两路”,即过埠-麟潭-上堡

乡村旅游产业带,崇余公路沿线和上寡公路沿线,努力把“一带两路”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彰显、富有崇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参观点。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依托崇义生态、文化、产业等优势,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上提升水平,开发一批具有崇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乡村旅游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上堡客家梯田创建全国乡村旅游 4A 景点,君子谷创建全国乡村旅游 3A 景点。鼓励支持基础条件好的村落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实施后,由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旅发委、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进圩镇整治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奖代补,采取项目申报奖补的形式,加大投入资金用于圩镇建设,鼓励市场运作筹集资金、用活各项收费政策以及做活土地开发文章等。科学规划编制,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和吸纳人口潜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机衔接县域规划。高标准建设圩镇示范街,做好人行道、路沿石、下水沟等市政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小广场,完善圩镇各项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小镇,以富氧山水、客家梯田、阳明文化为资源依托,着力开辟圩镇改造安置,将新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管理与圩镇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开发一片,连成一片。建立圩镇长效管理机制,将城市化发展、社区管理的理念引入

到圩镇。到 2020 年,把全县各圩镇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城建局、县城管局、县委农工部、县国土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

4.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遵循“城乡一体、购买服务、管干分开”原则,建立村庄、道路、河道环卫管护长效机制。以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有条件的村庄建设标准化农村公厕,改造农村户厕,实行各乡(镇)圩镇都要有公厕。抓好交通沿线村点建筑立面整治提升,引导农民开展民房庭院整治,改善群众居家环境。〔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环保局、县卫计委、县生态办、县城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实施森林抚育、退耕还林、乡村风景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有效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

等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整治等工程设施建设,恢复农田生态系统。〔责任单位:县生态办、县环保局、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四)大力推进乡风文明振兴,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从乡风文明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专项整治、典型选树、群众活动五个方面入手,依托农村志愿者和乡(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夯实农村移风易俗成效,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文明素质有效提升。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队伍。不断加大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设“百村万人”志愿者队伍,以农村志愿者传播文明乡风。着力培养富有崇义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引导广大乡贤关注、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启动“百村千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团县委、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2.夯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阵地。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统一挂牌,建设“文明之家”。

利用农村现有祠堂、开放式村部等场地和设施,建设农村公益性婚庆和治丧场所“文明理事堂”。在行政村醒目位置固定设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入挖掘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突出崇义特色,整合资源打造村史馆。打造乡风文明示范点、示范区,到 2020 年底,全县建成 2 个乡风文明连片示范区。〔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抓实乡风文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快健全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化、规范、引导、评价作用。开展“三沿六区”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村绿色殡葬、文明殡葬建设,完善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遏制办丧扰民、重殓厚葬等陋习。开展“百善孝为先”、“诚实守信”、“节俭养德”等主题教育,着力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大风水堪舆类人员教育引导工作,逐步消除封建迷信活动。整合各部门资源综合施策,加强婚事新办和勤俭节俭教育,加大餐饮行业制度约束和行业自律教育,加强升学宴的规范引导和制度约束,综合整治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市监局、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县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

4.选树乡风文明振兴典型。开展寻找“最美农村志愿者”

评选表彰活动,不断发挥农村志愿者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掘和保护一批有历史、有文化的村庄,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风采”展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卫生家庭、身边好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收集、整理一批“脱贫致富”贫困户典型和“脱贫攻坚”扶贫攻坚典型,用脱贫攻坚路上的生动事例激励全县贫困户脱贫信心、鼓舞全县扶贫干部工作斗志。〔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文广新局、县旅发委、县市监局、团县委、县妇联、县精准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5.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阳明文化旅游节”,以阳明文化为载体,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并向群众免费发放。依托乡村干部、扶贫干部力量,以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围绕“扶贫、扶志、扶德、扶勤”开展“扶志家访”活动。以“做一次饭、谈一次心、传播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通过志愿者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养成文明习惯。广泛收集、整理全县农村优秀家风、家训,每年在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进行一轮巡回展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展现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大力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带动家庭参与移风易俗。

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创作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移风易俗文艺作品,积极反映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喜人变化。〔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文广新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体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县精准办、县法制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振兴,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突出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基层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提升工程。到 2020 年,全县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扎实推进“党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县财政安排 20 万元/村专项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村干部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工程,实行村书记分类管理,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分层级全覆盖轮训村“两委”干部,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拓宽村干部出路,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聘乡镇事业编工作人员力度。加强名誉村书记、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助力脱贫攻坚。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稳妥有序处置

不合格党员。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建设,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整治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工作流程和职责权限,建立完善履职保障机制,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县人社局、县农粮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引导人才向基层农村流动。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大科技、教育、医疗等各类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加强校地合作,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发挥涉农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培训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对接

跟踪服务。开展农技推广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积极联系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加大对乡村人才支持和倾斜力度,保障乡村津补贴、办公、交通等基础工作经费,在职务、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优惠,增加绩效考核奖励。建立职级晋升机制,加大乡镇事业编制招录和选拔事业编制干部进乡镇班子政策的倾斜。〔责任单位: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

3.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一是完善落实各项制度。坚持村“两委”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健全完善“三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分类管理、“四定两监督”和“双述双评”,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二是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基层协商格局。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三是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资源、服务、管理逐步下放到基层,每乡

镇开展 3-5 个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农村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和谐平安乡村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积极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一是优化农村治安环境。加强综治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村级综治专干、综治网格员,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持续开展乡村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各类危害乡村经济发展、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常态机制。健全完善常态排查机制、诉求受理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以综治中心建设、综治网格化建设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有序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三是推

进乡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法治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引导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基层法庭、派出所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完善规范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将小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继续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全面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四是加强农村德治建设。坚持德治为先,发挥道德引领、规范、约束的内在作用,增强乡村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以德治实现善治。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传承提升耕读传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规祖训,培育和弘扬地方性优秀道德传统。将道德规范融入乡规民约,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崇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由县委书记许斌同志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邱凌同志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潘金城同志任常务副总指挥,县领导曾帅、何琳、王豪、刘春香、黄硕、朱志勇、张小兰等同志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县

委农工部,由朱志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秀松任常务副主任,肖开朗、邱志坚、张羽、黄学鹏任副主任,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一批业务骨干充实指挥部办公室力量,强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乡(镇)要相应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办公室,保障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实行县领导牵头“五大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春香同志牵头,县农粮局为牵头单位;基础设施振兴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边建忠同志牵头,县发改委为牵头单位;生态环境振兴由县政府副县长朱志勇同志牵头,县委农工部为牵头单位;乡风文明振兴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琳同志牵头,县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乡村治理振兴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豪同志牵头,县委组织部为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编办、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强化责任意识。全县上下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由县发改委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部署系列重点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五大振兴”牵头单位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具体的三年推进计划。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县级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各

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直、驻县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加强协调配合,汇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政府出一点、单位帮扶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农户自筹一点、金融贷款一点”,加大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确保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全面整合涉农部门的建设项目资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优化融资结构,增强融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乡村振兴筹资投入机制。推进金融机构与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拓展支农领域,加大利用国内外金融资金力度,完善“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制度,调动农民加大投入,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创业,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的积极作用,开展乡村振兴志愿者活动、巾帼行动和百企帮百村行动。〔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金融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委农工部、县农粮局、县发改委、县精准办、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目标考

核责任机制,严格实行检查考核、责任追究和表彰绩效奖励,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推进抓落实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乡(镇)的考评要突出考核重点、难点工作,提高考核实效,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对县直单位的考评,重点考核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效。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列入乡(镇)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和县直部门绩效评价,并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单项奖,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评选,表彰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单位的所在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可以发一个月工资性奖励资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2022 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 2005 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

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

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作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____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 2018 年中

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 8 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 年 1 月 30 日,____总书记在主持中央...

第9篇:XX镇XX村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政府东面约12公里处,距离XX县城约8公里。东临XX镇XX村,南临XX镇,遂西高速贯穿全境。辖9个村民小组,328户1051人。幅员面积1.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4.69亩。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152人。

二、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产业大环线优势,借寺发展。引进万成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冠宇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一产布局、二产链接、三产支撑”的生态农庄理念,流转XX村土地1000余亩,发展集旅游、观光、餐饮等相结合的农家乐集群,现已种植杂柑600余亩。新增就业岗位20余个,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形成利益链接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成通村组道路5.81公里、加宽村道1.4公里,建有村卫生室、文化室、便民服务站各1个,宽带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生活用电实现户户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三是着力生态宜居,不断改善住房条件。2017年易地搬迁集中安置15户38人,完成C、D级危房改造35户。2018完成土坯房改造65户,2019年以户乡挂钩项目集中安置27户,确保住房安全,村容整洁,生态宜居。四是强化社会治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努力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扫黑除恶”活动,坚持三治融合,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三、存在问题

一是XX村交通优势明显,又处于市农业大环线上,但相关农业项目较少,项目单一,未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作用。

二是全村基础设施条件还不完善,户间道路未修建,水利设施落后,农业大环线道路未全面建成,影响产业规模发展。

三是辖区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XX寺”及壁画,但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未充分发挥“XX寺”旅游带头效应。

上一篇:关于人生价值的演讲稿下一篇:项目部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