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人大

2022-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北大清华人大

谈从清华、北大的农村新生比例看教育公平

【摘要】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领域的重要话题,备受重视。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普通高等院校的每年入学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出发,分析教育公平问题,强调重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保障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 农村学生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我国教育公平的问题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性别和地区差异,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亟待改善。虽然国家和教育部已经明确阐明,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下构建面向所有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但为了真正保障农村学子的义务教育并提高其开放城市优秀大学容纳度是十分困难的。“寒门难出贵子”,对于农村学子能否通过自身努力考入优秀大学的疑惑越来越多,而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优秀大学的农村学生录取比例,我们能清晰认识到,追求公平且高质量的农村教育刻不容缓。

一、文献研究

杨东平通过对于农村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的研究,指出研究型大学对于农村学子的容纳率并不高。这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变动的因素有关,但主要体现出的仍然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改善,但整体水平依旧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我国贫困地区共有1100个县,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占全国的40%,学生占全国的33%。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杨东平教授认为,对于横亘在我国国情面前的历史教育差距,仅有高考这种形式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具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对于促进城乡间教育公平,在入学机会上应给农村学子提供补偿机会,用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为了保障“起点的公平”。

刘云杉等人在1978~2005年北京大学录取新生中的农村学生为对象,对于其不同身份群体、地域差异进行了研究,指出1978-1988年北大学生中出身农村的学生为29.1%,在城镇化转型、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的过程中,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发生变革,农村学子在研究型大学的角逐中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因地域教育程度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官帽型数据为主的省市,大多地处边缘、经济落后,这些地区输出精英呈垄断趋势。北大招生实行按省分配录取名额、省内按分数择优录取的原则,掩盖了城乡地区之间存在的“先赋性”因素。因此,教授认为,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处于地域之别,位于身份之争,其能否在新型城市化的阶段中能否更加深层的实现教育公平化,这更值得期待。

张旺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时产生教育不公平的制度原因。这体现在城乡之间的教育管理、教育投入、教师管理等方方面面,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政府出台了“一费制”“两免一补”“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城乡教育不公问题仍然存在。张旺认为,我们应该落实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保持城乡一体化的个性化特色,加强投入制度的落实以及教师管理制度。

二、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报纸研究发现,1989年高校录取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为43.4%;在1999年扩招后,农村学生比率上升,2000年为48%,2003年首次与城市生源持平;2005年农村学生的比例达53%;2012年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的59.1%。然而即使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他们进入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却在下降。

以清北为例,北京大学在1985年农村新生比率最高达38.9%,而在2005年仅为17.7%,在2008年为18.5%。而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为16%。

2013年,北京大学首次公布了该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农村生比例达14.2%,较2012年增长1.7%。2014年,北京大学新生中农村户籍占18.5%,为近年来最高。2015年,北大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达19.14%,实现了多年连续增长。2016年,北大校本部共录取农村考生近500人,比例为16.3%;清华大学农村户籍新生约占录取总数的17%。

以清北为代表的重点高校中农村新生比例不高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研究型的高等院校从学校政策、招生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北京大学,在2015年启动筑梦计划;清华大学,在2011年启动自强计划,以此开辟专门途径来弥补农村学子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空缺。计划实施后,2015年,北京大学录取农村学子比例达到19.14%;2014年,清华大学录取农村学子比例达到16.5%;2017年,清华大学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录取了352名考生,创下了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实施以来的新高。并且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行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政策,从2014年起许多高校实施面向农村学生的单独招生计划,这有利于促使农村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比率提高。更为基础的还应该通过改变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补充和更新师资来提升教学质量。国家也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平衡城乡教学资源,缩小城乡教学差距,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提升农村学子的学习热情和学習效率。

三、原因探讨

虽然教育部、高校层面已经走出了有益探索,但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一路坦途。

1.基本国情

从我国国情来看,城乡差距仍然是横亘在我们面前最困难、最基本的教育国情。虽然都认为高考是寒门子弟鱼跃龙门最便捷的通道,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约束,仅仅通过高考中形式上所达到的公平是不够的,所以研究型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2015年启动筑梦计划;清华大学在2011年启动自强计划,专门开辟相应途径来弥补农村学子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空缺。在教育公平方面,我们首先最需要的是有质量的教育,因为只有质量高的教育才可以充分提高和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给予他们提升的途径时,他们才能够抓住机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公平。而对于保障教育质量,有合格优秀的教师至关重要。

国家如今对于人才的选拔具有多样性,“人才”的定义不再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我们还需要社会经验丰富、创新精神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而農村学子多从小进行农活或者多多少少帮助家里维持生计,参与劳动生活,大多具有艰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而由于农村教育实力和资源的短缺,农村学子更需要从小培养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确立更高远的目标,拥有更具有驱动力的学习动力,为了“跳出龙门”,相对来看,需要付出比城市学子更多的努力。而如今,“上大学不一定能改变人生”的言论也层出不穷。如今社会氛围的改变,农村学子不仅很难保障“起点的公平”,而“过程的公平”也很难深入。农村学校大多重视对于学生书本上的教育。而对于如今城市实行的“互联网+”等教学模式,农村学子很难快速适应。高考的题目大多结合当时的时事新闻和热点考查。如果对于过分偏远、消息闭塞的城镇来说,农村学子将很难及时接收到信息,也会成为一个短板。

2.家庭背景

不容忽视的是,家庭背景、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学子首先从农村走入城市,家庭背景对他们的确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实力的不足,在北上广等研究型大学密集但物价较高的城市来说,即使可以申请到奖学金的补助,生活费对于他们也是一笔极大并且令人头疼的开销。由于家里背景,他们往往有着负担家中经济重任的角色,“北漂”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大多人的选择。来大城市打拼的代价极大,农村学子需要更加健康的体魄、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理性的头脑,来选择自己的求学和工作道路。

3.个体现状

对于个人而言,已有研究型大学反映,由于城乡学业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定向招收的农村学生难以适应学习。不同学生从小家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就存在很大不同。从小上补习班、学习奥数英语的城市学子对于学科的启蒙教育首先优先于农村学子,因此农村学子在各阶段的升学过程中处于普遍劣势。农村学子对于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的运用不如大部分城里的学生,而表达、社会交往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从而才能适应学习生活、胜任学业。大多数的农村学子进入研究型大学求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能够顺利的进入社会,而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极大代价,不少农村学子不禁反思上双一流大学的意义是否仍然巨大。

《中国青年报》曾在2018年发表过一篇名为《农村孩子考上北大,然后呢?》的记录型文章,里面记录了数名从农村、从建设工地考上北大的学子在入学后的学习体验。一名在建筑工地上给父亲帮工考到北大的学子以前认为,从小到大学习是最不累的事情,在他的生活成长环境里,几乎所有人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北大。“考上北大,就相当于半只脚进入了上流社会。”可刚进入北大的他,发现“考上北大似乎也改变不了什么”,“都说要守家乡,使这片故土富饶起来,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做”,他说到,因为从小不熟悉电脑上的Word、Excel,在第一年计算机课程上险些挂科;因为从小英语底子不好,在英语公开演讲和学习哲学课时,同学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尽情发挥,吐露出一口流利的外语,而自己提前准备一夜却都赶不上。“压力很大啊。”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显示,自招和农村专项考生考入大学后的“容纳率”相差甚远,过半的自招考生都可以很快适应校园生活,而能达到同等水平的农村学子大约只有一成。

2018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面向受资助的2017级学生发布问卷。135份问卷中,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基础差,50%感觉自己缺乏自信并且不擅长社交,68%的人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好在北大的资助体系足以令学生不花一分钱也能完成学业。“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他渐渐开始学习打网球,去参加社团,去参加一些“更好融入同学”的活动,渐渐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开始关注农村和工人问题,和身边的同学老师时时交换意见,慢慢地受到更多认可,他意识到“这所学校的可能性更多”,发现只有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对集体的关心才是恒久的动力。“农村学子不需要逃离原生家庭,这反而是他们行动力的源泉”,尽管和一些城市里的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会产生不小的歧义,但他清楚地意识到,两种认识方式是平等的,是可以相互帮助并获得尊重的。

四、对策

1.高校层面

北大和清华等研究型院校应坚持当前面对农村学子的录取模式,在录取地区、录取条件以及入学后对于农村学子的专项辅导程序,都应再进一步完善化。对于其经济上的资助进一步落实到位,引导农村学子通过自己的选课模式、社交活动一步步融入当前城市化节奏过快的生活中去,使他们入学后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踏入城市后仍能体会到城市和学校为其营造的一种“归属感”和“容纳感”。

2.国家政策层面

“农村学子入学难”的问题也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在政策支持和保护上侧重于农村学子教育资源的分布,为其提供更加面向现代化、面向科技化的多元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政策的倾斜,不仅仅是资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资源的优化,从短期来看,中心校、兄弟校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作用;从长远来看,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需要落到实处。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建立,网络远程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国家教育部门也可以尝试从远程教育方向向广大农村地区投放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如省级名师在线课堂等,可以为农村学生搭建接受优秀、先进教育资源的平台。

3.农村学子

作为学习的主体,农村学子也不应建立“学习只为逃离原生家庭”的想法,努力为自己和家乡的明天拼搏,相信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一切是第一要务,坚持“知识改变命运”,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知识,提高自己,为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同时,学子也不能以考上大学、进入名校为重点,在进入大学后,应努力通过各项社交活动,多学多听,融入现代化城市和大学,更好的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回馈家乡回馈社会,实现人生更有意义的价值。

四、总结

结合以上分析,清北农村新生比例的问题不仅仅是重点高校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农村学子入学后容纳率不高,还是城乡教育分配不公的问题,都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的多方面努力。前路漫漫,令人欣喜的是,多年来努力的成效可观,最终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公平和高质量的农村教育,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每个学子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兼顾效率与公平,优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东平.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2]刘云杉,王志明,杨晓芳.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2005)[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42.

[3]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11) :9.

[4]程盟超.农村孩子考上北大,然后呢?[N].中国青年报,2018.

作者:徐以卫

第2篇:北大,清华,人大的比较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或人大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三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沧桑之后,依然自称“XX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

从每年七月全国举子纷纷的高考看来,这三所学校的录取分数几乎在每个省都排在最前,加上它们的位置在北京,实际上在许多地方的考生心里,这三所学校代表着中心,考生的向往甚至包含了某种类似朝圣的意味。这三所学校在过去与今天都网罗了无数民族的精英。

共处在海淀区的这三所名校,由于诸多因素的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风采各异。

传统*烙印*性格——不同风格气质

一所名牌大学能给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打上烙印,包括气质、性格,甚至到举手投足。

在采访了三校的许多学生之后,得出了关于三校学生的一些第一印象。北大生是自由民主开放带有傲气;清华人是严谨勤奋稳重但活跃不够;人大学生则是务实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政治素质很硬。当然,随着历史的前进,一切都在发展,三校学生的身上也折射出更多更复杂的时代精神。

北大人的辉煌甚至可以上溯到清朝,那时北大的学生都身份极高,连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喝口令都得是:大人齐步走!(北大生的傲气也许发源于此吧)北大人最早喊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但整整一个世纪以来,北大人身上却似乎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些特质,有极强的书生气。北大源于中国传统的这种风范和魅力,也许要在将来,人们才能认识到其价值和影响,甚至要高于她曾经首倡的一些最明确无误的精神和教义。

人大不一样,在人大的学生身上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就是参与意识,在许多方面都是如此。一位人大大四的学生说:人大的学生“入世”的愿望似乎更强,这里的同学有政治抱负的也相对多一些,人大学生的政治抱负与北大的不太一样,北大生的抱负带有理想化色彩,而人大的学生更多的则是立足于参与。另外人大的学生的政治素质明显的高,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这也是推动人大学生奋斗的原动力之一。

与北大流淌的文人气相反,清华则以其理工科学院的特点,把现代文明追求精确重实干的精神表露无余。与北大人悠闲甚至显懒散的脚步不同,清华人更象一张拉满的弓,他们步伐更迅速,眼神更坚定,表情更肃穆。

当北大人徘徊于未名湖畔,人大人奔跑于教二与学活之间,清华人鼓着腮帮子奔向球场的时候,我们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思考,某些几千年来深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同气质在这群精英的身上也有不同的体现。北大生追求娴静潇洒的心灵状态,清华人追求刻苦的劳作丰硕的成果,人大人追求的或许更类似于儒家精神的入世——在我们的入学通知书上便有着李文海校长亲笔书写的:“治经世致用之学”。这些特质是如此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过去,也必将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北大的学生比较傲,每次出事了都想走在最前面,清华则恰好相反,稳重冷静,即使在最躁动的日子里,仍有不少清华学生可以踏踏实实地进行着往日里上自习下自习的程序。人大的学生介于两者中间,他们有激情,但是与北大生不同,他们的身上似乎载着更多纪律感和历史责任感。

就业*考研*出国———不同的奋斗历程

从校史看来,北大的历史是最长的,但北大人在经纶世务方面比不上清华人和人大人。若以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作比,则北大是青年,清华人大已是中年。青年有青年的敏锐,但也会有盲动和偏执的成分;中年有中年的务实,但也忌讳流于刻板,陷入僵化。

从更大的时间跨度上审视,清华与人大的学生似乎更容易成为社会的主流和中坚。北大的学生往往喜欢对现实带着批评、怀疑的目光。而人大清华培养出许多学生能比较快地成为各领域里的出类拔萃者,进入领导层。

由于三校的不同特点,使得这方面差异也挺大。对清华北大的同学来讲,就业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数据显示,1998年北大考研的本科毕业生有597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27%;出国的有30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13.6%。

清华的比例更高,1997年清华就已经有1113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占当年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6.3%,到1998年清华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人数达历史巅峰,共1370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55.6%。1998年出国本科毕业生为379人, 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4%。

人大的情况有所不同。我校学生处就业办公室的文书锋老师告诉记者,人大每年考研出国的毕业生有20%, 剩下80%的同学要就业。

人大因为以文科为主,不少专业的学生对考研的要求不像理工科那么迫切,(如果你是在清华学核物理之类高深技术,只拿个本科文凭就出去几乎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但文科的情况不一样。由于考研和出国的分流较少,就业的人就增多多了,找工作成了大四甚至大三同学生活的一个主题。

学生处处长马俊杰老师说,人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全国高校中最好的。在全国普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人大的一次就业率仍能达到90%以上。文书锋老师介绍说,今年本科毕业生共1389人,迄今为止已有650人正式签约,占了一半以上,有四分之三已经落实(包括考研出国)。毕业的研究生有1031人,67%已签约。从就业质量而言,也比较高。

就供需比率而言,北大清华能达到1:4以上,人大稍低一些,今年的供需比是1:3。文书锋老师说,清华北大理工类的学生很多去了基层工作,人大的学生则大多想去国家机关或从事管理工作文字工作,而这些单位一般不会大规模地招人,不像清华北大的学生有时一个单位就去三四十人,我们“适于零售,不适于批发”。

不过,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据学生处的调查问卷)看来,人大的学生无论在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比较好,能很快进入角色,但据反映学生的外语水平不够。

第3篇:清华、北大、人大保送生考试揭秘

清华、北大、人大保送生考试过程"全揭密"

[匿名] 赏心悦目留言:谁有保送面试的经验介绍一下,谢谢。

以下是2006年南外保送生到北京面试的部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北大:仅需面试,答题要技巧

北大的保送生考试仅有面试。考试过程为:先进行2分钟自我介绍,然后进行英语口试,主要是阅读英语短文后回答问题,最后考官会随机问一些问题,涉及文学、科学、地理等各方面。此次南外参加北大保送生考试的学生共有8名,由于在考试中表现出色,目前北大方面有初步意向全部录取。

报考北大西班牙语系的学生宋凯茜认为,北大的保送生考试专业性不强,只要平时多关注一些新闻,对一些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如这次她考试时,考官就问到了对“13亿人口日”有何看法、去年全球最大的新闻是什么等问题。考生孙皓则觉得,考试过程中时不时给考官来点小幽默,可以使气氛更融洽。

清华:笔试较难,面试重细节

清华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考4门课程,上午考1小时数学,下午3小时文科综合(历史、政治)或理科综合(物理、化学),以及语文、

外语3张试卷。面试每人有10分钟时间,2分钟自我介绍,8分钟自由提问。

此次南外共有5人参加清华保送生考试,多数考生反映笔试部分偏难。考生施洋说,数学的1小时考试有10个填空题和4个计算题,题量很大,很难完成。语文科目的作文题新颖,要求以“代际、沟通、差异性”3个关键词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这种题型在平时考试中没出现过。学生方晨也反映文科综合考试的试题很难,这些题目翻教科书甚至百科全书都不一定能找到答案。

面试部分,考官比较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8分钟的自由提问涉及到很多生活中的细节。如考官在面试杨尔汝时,问到了她名字的来历、平时喜不喜欢上网,知道她是某论坛的斑竹后,又问当斑竹要具备的品质。考官还问“谁送你来北京参加考试的?”

人大:笔试三门,面试重特色

人大的保送生考试也分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门考试时间为2小时。面试先作自我介绍后,考官根据介绍随机提问,面试时间约10—15分钟。

今年参加人大保送生考试的南外学生共有2人。考生赵韵认为,语文试卷与高考试卷有很大不同,考文言文的部分很多,要求给很多文言词注音解释,文言文阅读还要求讲述文中某一事件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还有根据“锲而不舍”写一篇议论文。另外,试卷还有包罗万象的知识

填空。数学除了要有数学基本功外,还要用奥数的思维模式换角度思考。外语试卷不难但需积累词汇量。

对于人大的面试,考生康康觉得自我介绍非常重要。一般考官会根据考生自我介绍提问,所以介绍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介绍自己熟悉的东西。康康在自我介绍时提到了自己曾参加英语节,于是考官问到了在英语节学到了什么、在学校怎么组织这样的活动等问题。

高考保送生面试感受——名校招生重素质

不能做“书呆子”

06年获得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保送资格的宋凯茜说,北大出的题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知识面很广,看上去要求很高,实际上也并不难,只要平时多关注社会,关注新闻就可以了,但关键是凡事要有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能做“书呆子”。比如她在口试中就遇到这样一道题:你对13亿人口日有什么看法?她的回答是,媒体对第13亿小公民的强烈关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干扰了他们全家作为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这种做法恰当与否值得思考。这个回答让5位考官连连点头微笑。在问到如果她到北大后将开展什么样的社团活动时,宋凯茜的大胆回答也让考官耳目一新,她说,北大人文气息很浓厚,但据她观察,整个北大都没有学生超市,她到北大后会考虑办个学生超市,为北大增加点商业气息。获北大德语专业保送资格的李萱是个文学爱好者,中学阶段就发表过不少习作,在考前所填的表格中,李萱列举了一些自己的作品。

没想到,面试时,她的一篇文章竟被教授当成问题提了出来,更让她意外的是,这位教授的话语间明显对这篇文章中观点持不同意见。但李萱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说明。问题答完后,教授点头赞赏。面试结束后一位北大外院的负责人还称赞说,这位考生答得太好了,能坚持自己的观点,真想给她打满分!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几所高校的考试中,除了考查考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外,主考官们在面试中都特别看重能力。也许考生们的回答并非是考官们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但只要言之有理,从中体现出考生某方面的素质,一样会博得考官们的称赞。报考清华大学的施洋说,她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新交通法有一条规定,司机撞行人后,即使是行人全责,司机也要赔偿30%%,这项规定合不合理。施洋一口就答了个不合理,并说了自己的理由。这让几位考官面面相觑,反问她,既然不合理,为什么要出台这项规定。施洋镇定了一下情绪,又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进行阐述。这种全面看待问题的方式显然让考官很满意。几所高校的面试中都有自我简介一项,而考官们对此也特别重视,往往会围绕你认为的“亮点”穷追不舍。报考人民大学的康康说,在面试自我介绍时,他说自己曾在学校英语节中表演过一个英文短剧。考官马上追问,在这个节目中你学到了什么?心理素质很关键

获北大日语系保送资格的曹集云说,自己的面试还颇曲折,在他读完一篇英语文章后,一位考官针对其中的一个发音纠正他,并说,你确信你的发音正确吗?曹集云说确信。没想到考官继续追问,你确信吗?来来回回反复了好几次,这让原本自信的他也有点怀疑了,不过他很快镇定了情绪,坚持己见,并从容地回答了下面的问题。也许正是这种沉着冷静的态度赢得了几位教授的共同赞赏,日语系和阿拉伯语系的两位主任还争着要他。曹集云在南外是体育部部长,平时经常要组织活动,虽然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但他认为这种经历对自己很有帮助,锻炼了自己处事的能力,遇到意外的情形也能迅速镇定下来。心理素质好在面试中的确能占到不少优势。康康在回答“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时,说了几句后突然发现自己压根就忘了这本书的内容,一开始紧张得汗都出来了,好在他马上调整情绪,老实地承认说这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现在有些忘了,不过现在最喜欢这样的一本书„„这个转折似乎也并没让考官反感,反而对他的应变能力颇为欣赏。

第4篇: 一个班考上16位北大、清华、人大研究生的故事

生而为赢的坚持——一个班考上16位北大、清华、人大研究生的故事

一个培训班,48名同学,16名分别被清华、北大、人大录取,这是发生在刚刚过去的2012考研北京跨考考研基地的真实故事。

根据统计,跨考魔鬼集训营今年总共有2200多名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被“985”录取的多达500名。“我们过去也有很多同学考生清华、北大等985,211名校,对这个通过率早就习惯了,但今年一下子有这么多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人大,在跨考是第一次。” 该班的班主任孟老师继续补充说,“这48名同学当中,大部分人的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同学来自二本、三本甚至是不知名的院校,还有

7、8个同学是工作数年之后再回来报考的。而且,和其他来参加集训班的学生一样,这个班的同学有超过80%是准备要跨专业考研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报考的难度更大、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

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师生们都将成功归结于考生的平常的心态和不平常的坚持,通过这样的坚持,他们在创造自己生命中的奇迹。

渴望,是一种力量

崔馨予,

本科院校:吉林大学 新闻学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 新闻学

总分:353

还没来到集训营之前,崔馨予的目标就已经非常坚定。

她有着非常严重的“名校情结”:非北大不考,非新闻不上。追问为什么,她说这是她从小到大的一个梦想:高考的时候因为5分的差距和北大檫肩而过,为梦想远赴吉林默默积淀。好不容易等了4年,她决心一定要在考研时候拼一把,圆梦北大!而相对于那些一考再考、甚至三战四战的考生而言,崔馨予是非常幸运的。首次考研,她就以政治6

8、英语6

5、专业课1

12、10

8、总分353分的成绩杀进复试,并顺利通过,最终录取。

崔馨予参加的是跨考的“魔鬼集训营”。回忆起自己100多天“魔鬼之旅”时,她感慨万分:“自从来到这里,就再也没有从前那种无所忌惮的放纵了。大家的目标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连节假日也不例外。我每天的生活都如流水线:早上6点30分起床,洗簌。进教室,先晨读30分钟,单词测试,紧接着8点30分开始上课;中午半个小时吃饭,然后立马回到教室捧起书本,实在是困得不行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下午2点开始接着上课,一直到晚上6点;晚饭时间半小时,然后就继续晚自习,偶尔有测试;晚上11:30熄灯就寝。

但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她仍然觉得不够,集训营的老师和同学发现她时常半夜偷偷开着手机的灯光在看书……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大半年,直到考研结束。崔馨予感叹自己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坚持过。“原来,梦想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让人忘记了那些路上的曲折和挣扎,只有勇往直前的信念。”

我要逼自己一把

袁斌

本科院校:上海交通大学 运筹学

录取院校:清华大学 运筹学

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袁斌,考研之前在上海一家待遇不错的公司做企业管理工作。进到公司面对庞杂的工作任务,他发现自己在本科四年时间里学来的有限知识很快捉襟见肘, 而且公司多数同事都是研究生学历。无处不在的压力,让他暗下考研决心,人生不能这样活着。

魔鬼集训营里的备战考研生活很枯燥!同学戏称这更像出家。从职场回过头来当学生,巨大的身份转变让袁斌更感痛苦!特别是经历了大学将近4年近似“放羊”式的散漫学习,以及工作初期从不沾书,突然进入如此之高强度的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不稳定情绪常常会出现。所以他刚入营时学习进展缓慢,心理压力特别大。这时,负责心理咨询的张老师分享了自己怀孕期间辞职考研成功的经历,帮他缓解了不少压力!

而且,这里课程也让他有所收获,“我最喜欢李擂老师的数学课,他讲课的语速极快,如炮弹连珠一般,把知识点“射”入大脑里面。” 他笑着做了一个手枪瞄准自己头部的动作。

新的室友小杰、阿力也给他很多鼓励。每晚回到宿舍,他们总是会因为没有浪费这一天而庆幸,因为学会了一道难题的解法,或者英文阅读的进步而感到兴奋。这让他更快地适应了环境,学习效果显著上升。

最后半个月,辅导班的课程排得非常满,公共课、专业课、晚自习、答疑、测试,一天至少14个小时。虽然回到宿舍头晕脑胀,但大家都特别认真,毕竟是关系自己前途的关键时刻,大家都拼命向前冲。在这种除了学习没有其他任何干扰的氛围当中,袁斌只用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充实”!

经过三次阶段性测试以后,袁斌对自己更有信心。刚入营的时候本想报考北京理工大学,但是经过了和专业课老师的多次沟通,他改变目标,挑战清华大学运筹学。学校的改变,让他更加发奋学习……

成绩下来,他成功了。这样的阶梯辅导体系和的魔鬼集训的氛围,让他感觉自己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幸福的味道四处充溢……

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周容光

本科院校: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空中交通管理与派签

报考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金融硕士

总分:350

““初试成绩不是很理想,我都快放弃了,连导师我也不想联系了,但班主任一直都在鼓励我好好准备复试,不到最后绝不放弃,后来我认真准备,终于顺利通过了复试。”周容光是向往考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用老师的话来说:“是个大帅哥。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平时连一分一秒都不愿意放过,课间都用来背单词,大部分的课外时间也不太愿意外出活动,都用来和老师、同学们讨论问题。”

周容光说:“我复习的时间不算特别长,基础也很一般,刚开始专业课确实有点吃力,但是很幸运,只要我提出补课请求,任课老师都能为我挤出时间。”老师的敬业态度让他倍感珍惜。

但周容光初试的成绩不算太好。3月初试成绩公布:政治66,英语64,数学120,专业课100,总分350。这样的分数,能不能过复试线都成问题,更何况他报考的是人大最热门的金融硕士。当初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日以继夜的辛苦努力居然只考了这么低的分数,“距离我原来估分足足少了30分。我想人大基本没戏了。”

虽然国家线还没公布,但周容光已经基本放弃了考研成功的梦想,开始了找工作的准备。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班主任肖老师主动打电话给他,给他分析了今年人大金融硕士的复试线走势,认为进复试还是有一定的希望;如果过不了,凭借他的分数,尽早调剂到一所比较好的院校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并且肖老师告诉他:过往的经验说明,如果过了初试的话,复试上基本没有过不了的。

班主任的话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他的心理压力。周容光一边等待复试线的公布,一边准备复试。

3月中旬,人大的复试线终于出来了,周容光以险过低空飞过复试线,顺利进入复试!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

不过他的心里也很清楚,从这时开始,考研第二场战役才正式打响。在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复试所占的分数比例非常大,淘汰率一般在1.3:1到1.5比1的幅度。以他的初试成绩,要想在高手林立中完美翻盘,难度绝对不会比初试底。而留给他的时间,却剩下不够1个月。

这个时候,他的一位准师姐,去年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专业的陈佩潞给了他极大的支持。作为2010年跨考考上的学员,她在今年被集训营邀请回来担任了周容光的专业课老师。对于如何准备应对人大金融的复试,她比谁都更加清楚。得知容光进入了复试,她十分高兴,指导也更加细致、严格。

“一定要注意英语复试的专业名词。”于是周容光每天固定有2个小时大声朗读金融专业英语书;

“**老师很有可能会问到这几个问题……”于是周容光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啃了5本经济相关教材,每天还得写一篇专业心得报告;

“你还要注意面试时的礼仪。”于是周容光还得开始“臭美”,每天对着镜子作自我介绍……

数不胜数的细节,让周容光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特别是在复试现场,陈老师的话好象一直都在耳边响着:“从来没有想过你会考不上。”那么轻、那么轻说出的一句话,却好似一直刻进了心里。

他果然超常发挥了。得知自己将被录取的消息,周容光第一时间给班主任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头的他,高兴得语无伦次,像个孩子一般。

“我的胜利,是全体集训老师共同的胜利!”

从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到人大英美文学,从山东理工大学会计到人大税务硕士,从北航软件到人大经济学…… 他们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给跨考的师弟师妹们分享经验的时候,从浙江财经大学考到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陶奕宏淡定地说:我一直梦想进入北大,并一直为此奋斗,没有理由不成功;我也一直在寻求最好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成功,也没有理由不成功。魔鬼集训是我人生最值的选择。只要不抛弃梦想 ,不放弃追求,并能为之不断的创造成功的条件,每个人都会创造向我这样的奇迹!

第5篇:北大清华文化

北大清华是梦想,承载着我无限的想象;清华、北大是力量,给予我追梦的勇气;清华、北大是目标,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今年暑假,我终于得到了一个参观清华、北大的机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旅程。

第一站是北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大门”,它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大门,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能让人感受到北大的庄严、肃穆。走过“西大门”就算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一所带有浓厚古中国特色的大学,可也有“百年讲堂”这样现代化的建筑,大学里著名的景观当数“一塔湖图”。 “一塔湖图”里的“塔”就是指“博雅塔”。 “博雅塔”最早是为解决全校师生饮水而建造,后来有了自来水就弃用,它虽为水塔,但造型上有门有窗,有壁画有浮雕和真塔一样。“一塔湖图”的“湖”就是著名的“未名湖”,湖水碧绿,中间有一个湖心岛,桥把北岸和湖心岛相连,成为北大学子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北大清华文化)

从北大走入清华,好似由古朴典雅的古代进入光彩夺目的现代。清华最著名的景观当数“二校门”,乳白色的石门流露出清丽庄严之美,以前是清华大学正门,现在作为“门”的功能正在减弱,而转变为清华的标志性景观。清华大学不仅是优秀的学府,还是国家的科技中心,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导弹之父”钱学森;若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等,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我很早就知道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将以勤奋、踏实、不屈不饶的学习态度,坚定不移的学习下去,去实现我的梦想。

第6篇:清华北大对比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清华人冷冷地回答道:“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你们也许会问:“这两个人的看法哪个比较正确啊?”我的答案是:“两个人都对。”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尤其是困难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位清华大学的学子指出:“如果我们只顾到理想,只谈人生哲理,忘掉人活着还需要油、盐、柴、米、酱、醋、茶等开门七件事,我们也许会自以为很快乐,但很可能会饿死。但如果我们活着只看到目前实际的生活而忽略了除填饱肚子外,还要靠些比较遥远、比较抽象的东西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会非常乏味!”

要具体认识清华和北大的不同,必须从历史上来分析。

(1)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从两校的历史看,北大是戊戌变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养清帝国的高级官吏;清华则是靠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预备学校。因此有人说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义”的桥头堡;而最初的清华则是殖民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试管婴儿。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从两校找到这两种不同力量的残余影响。

两校在近代又都经历了两场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五四”前后。“五四”前是在北大,“五四”后是在清华。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开创的。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学生对读书毫无兴趣,整天打麻将、吃花酒,把上大学当成进身之阶;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不学无术,得过且过。而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后,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他首先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观念;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马叙伦、辜鸿铭等;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发起很多学会、研究会,使学生的精神爱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上来„„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学

蔚然成风,北大名副其实地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以后,陈独秀与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继而通过“五四运动”,又创造了北大“直接行动,献身主义”的革命传统。“北大精神”从此逐渐形成。

清华的改革则是在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接手开始。照清华最初的制度和风气,西学在中学之上,美国教员在中国教员之上,职员在教员之上,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反映。国民党政府接手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提倡所谓的“通才教育”,拨入大笔资金进行建设。罗家伦任校长时提出“四化”,即“学术化”、“民主化”、“革命化”、“纪律化”,虽然后两“化”是冒充“革命”精神,但前两“化”则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此后又实现了蔡元培曾提出的“教授治校”。校长梅贻琦也常说:“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职务是率领职员为教授服务。”从此,清华大学也面目日新。

192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北大、清华有互相学习融合的趋向,因此有所谓“北大清华化,清华北大化”之称。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与南开一起,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本科学生是共同的,但各自保持自己的基础教师队伍和行政组成,特别是研究所与研究生,学术上仍有自己的风格。因此抗日战争一结束,三校立即返回原址,重建校园。

第二次大的改变则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各科并入北大,北大的工科并入清华。从此北大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排头兵”,而清华则成为“高等工业学校”的“龙头老大”。此时的北大、清华,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原有的校园文化精神却仍然保持。

(2)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理想主义的

旧清华学生讲英语,多西装革履,而不像北大学生那样喜长袍,还照搬了许多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习惯。而北大则更多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士,于政治情有独钟,成为历次学生运动的排头兵和承担责任者。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大是理想主义的,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人文的,清华是科学的;北大是追求浪漫的,清华是讲求实际的;„„甚至有人借用韦伯的概念,称北大是重价值理性的,而清华是重工具理性的,这些说法虽不尽符合事实,但却也不无道理。

漫步于北大和清华的校园,则明显地体会到喧闹与寂寥的两种不同人文景观。北大的校园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给人以历史的沉重感;清华的校园则是标准的棋盘式,规规矩矩,大多是西洋式建筑,给人以现实的明快感。在北大,感觉走到哪儿都有人;而在清华则有地广人稀的感觉,尤其是几乎很难见到女生。北大的体育场什么时候都热闹非凡,自习室则人满为患,甚至屡次发生“占座风波”,而宿舍则或者成为热闹的休息娱乐场或者空无一人;清华的体育场平时空荡无人,而下午四点半以后则沸沸腾腾,一张一弛十分明显,自习室中人数不多,而宿舍中则纷纷埋头苦读,一片寂静。以至于许多北大学生极其羡慕清华的自习条件,暗叹若是两校交换一下,北大也就不会有自习座位危机了。

北大人与清华人的性格往往形成对照,北大人好动,清华人好静;北大人灵活,清华人踏实;北大人争强好胜,清华人谦虚谨慎„„这也许与学科差异不无关系,北大的校园人文气氛浓厚,荟萃了社会学科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广泛涉猎的思想风气,重个性,轻权威;重理想,轻现实;重理论,轻实践;往往充满自信,互不服输,平素滔滔不绝,堪称一批“侃”将。而清华的校园则科学气氛浓厚,集中了工业各学科,从而形成了一种“术业有专攻”、无暇旁顾的思想风气,重权威,轻个性;重现实,轻理想;重实践,轻理论,互相尊重,但有时自尊,有时自卑,平素埋头苦干,堪称一批“干”将。

(3)“从小事做起”与“从大处着眼”

北大人常常习惯于从大处着眼,却往往不肯从小处着手;相对来说,清华同学往往重视从小事做起。这从两校所提出的口号上又能看出,北大提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而清华则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虚一实,昭然若揭。

虽然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清华园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成为了“单腿巨人”。但是在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之后,两个校园内在的文化宿命似乎并没有改变。有人以牛津与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来类比于北大与清华,虽然实力不如人,但是若真的拿历史上的学术与社会地位来与西方大学相较短长的话,中国拿得出来的恐怕只有这两校。近年来,国内的许多专门的学院纷纷把名字改为“大学”(有人称这是把小店铺叫成超级市场);又开始高校联合办学,但是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也非改换名号、简单合并所能冒充。北大与清华,是一般学校无法望其项背的。

北大与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颗夺目的明珠,仿佛如互相绕转的双星。他们之间的单纯比较往往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更像一对兄弟或姊妹,互补互学,携手共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北大与清华将携手共进;在民族振兴的青史上,北大与清华,这两个名字将永远联在一起。

第7篇:清华北大游记

尹雅麒

伴随着6月的朝阳与轻快的歌声,我们踏上了通往“希望的大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神情,终于经过了3多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清华大学。

碧绿的湖水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清华大学的林荫小路上,树上的鸟儿都为我们的到来而感到欢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顿时感受到了清华大学的庄重与责任,终于明白了为何清华大学会成为中国的千古名校,站在白色庄重的清华园前,我终于明白了我人生的目标,在这里,我放飞了理想,放飞了希望!

灰白而古老的围墙,在阳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参天的古树好像在诉说着北大的历史,更给北大校园蒙上了一层古老而神秘的面纱····

走在北大的校园中,朗朗的读书声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参天的古树为这个炎热的夏天添加了一抹绿色,为我们驱赶了旅行中的疲惫,来到“未名湖”边,一阵阵清风迎面吹来,让人们顿时感受到了校园处处有春天,在“博雅塔”下,我们与名师交流,创造出一片知识的海洋,胡适,鲁迅,蔡元培这一代代在北大任教的导师们,见证了北大的成长,见证了北大的辉煌,而且也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令人赞叹的栋梁!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北京大学的游览马上就要结束了,伴随着斜阳,我们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当接过导游在车上发放的北大校徽时,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激动之情,我希望在这枚校章的鼓励下,能放飞我的梦想,实现我的梦想!!

上一篇:销售的意义和价值下一篇:模拟法庭民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