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课后反思

2023-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独坐敬亭山课后反思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让俩个学生分别扮作李白、敬亭山,讲台拥抱,对话,引导李白倾诉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也许他会说,李白呀,你不要忧伤,也不要寂寞,更不要为怀才不遇而难过,你可知道你的诗篇会成为后世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会因你而骄傲!你的诗篇将穿越千年的风雨,为后世子孙所喜爱和传扬,这就够了!李白闻听此言,热泪盈眶,激动的手舞足蹈,大喊着罢罢罢!从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用大半生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

引导方法:设想敬亭山预知千年以后的现实,运用超越时空的告白,让学生理解山是李白的知己,李白的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而自己的安慰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宁静,这种心的宁静与山中的寂静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爱山之情就油然而生!

不足:对于学生简单的发言有点恼火,他们组织不起语句来,总是单崩一个字、一个词、或几个词,也有一些思想火花,但是发言不流畅,而我今天鼓励性评价较少。中途接手这个差班,很是费劲!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也想表现好点,以前的差也就算了,至少现在要努力,绝对不能懒散自卑。哎,明天注意不要发火,再耐心一点,多鼓励,多等几分,应该会更好一点。 分享:

第2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诗句优美,浅显易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又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诗的“境”,就等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本诗教学,我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来落实:一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寓欣赏于朗读之中,在读中了解诗的意境。其次还要抓重点词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师出示李白图片,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总结

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这首诗被称为唐诗百花园中一朵清丽的小花。。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我们一起来读读。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齐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独坐木瓜山》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让我们齐读《独坐木瓜山》。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好,下课!

教学反思:导入简单明了,但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起来介绍,学生的参与度太小,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放在了细品诗意和感悟孤独上,单课堂上上到“细品诗意”的时候孩子们已经能够说出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接下来的环节设计要深入挖掘情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要超越课文,超越课堂,把孩子们的思想打通,交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在这方面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欠缺。同时课堂设计,缺少想象诗的画面、感悟诗的情境之一环节。在诗词教学中这一环节十分有必要,在想象画面、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在创造感人的情境,学生练笔才有话可写。诗词教学要抓关键字词,本节课我抓的是一个“独”字,一个“看”字,什么叫“独坐”,从哪里看出是独坐?什么是“相看”,明明只有李白一个人,他在和谁相看。李白一生游历过那么的名山大川,宣州李白也来了7次了,为什么一座小小的敬亭山让他久久的坐着,静静地望着呢?环环相扣,教师只是抛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这样既过渡自然,又避免诗词教学一句句的翻译的陋习。结尾设计的意图是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李白的古诗,结合本节课所学,劝导李白,最后升华为我们对李白的敬意,对其诗歌的喜爱与传诵。但是学生最开始可能说不出来。教师可以说一两个句子做示范。

二稿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 (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好,下课!

课后反思:《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表面意思简洁易理解,学生在反复吟诵和教师适当补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自己感悟出诗人孤独、寂寞、愁苦的心绪。作为新学期第一节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应该先处理导读,让孩子们知道本单元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这一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没有体现出来。本节课整体效果还可以,但在细节上把握得不够好,由于过渡语、创设情境的语句比较多,教师备课不是十分熟悉,导致前半节课部分过渡语言重复、不能脱稿。学生积极配合,踊跃发言,成为课堂上的另一道风景线。我想如果这节课再加工打磨,更加入情入境会更好!经过这次讲课,我明白了课一定要提前备得扎实,反复琢磨。借助名师视频、教案是可行的学习成长途径,但是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同,在授课前还需修改。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课堂的中、下半段。创设情境小练笔设计的较好,在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适当拓展课外诗词。

第3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

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

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孤独寂寞

山相对

第4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第1课、古诗词三首

之《独坐敬亭山》

授课者:卓 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古诗,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3、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吟诵李白的《静夜思》导入,拓展李白其他诗歌。

2、引入《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仙”。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听古诗朗诵,并画上节奏符号。

2.出示要求,布置自学。

①找出重点词语,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②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悠闲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对视,我们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的。

四、再诵读,悟诗情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补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五、课外拓展

1.出示李白的《秋浦歌》,让学生更加认识李白。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独坐敬亭山》2次。

2、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飞尽

独去

孤独寂寞

相看

只有

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后改名敬亭山,李白一生一共游览宣城七次,多次登顶敬亭山,并那里留下了这首《独坐敬亭山》,此后,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苏东坡等许多诗人慕名先后登上了敬亭山,并在那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也被后人称为“江南诗山”。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悠闲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对视,我们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的。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淡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写作背景:李白还曾经到今安徽省贵池区西,古时候叫秋浦,因那里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第5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麦雪连

一、认识诗人

1、同学们,熟悉我吗?他呢?(指某一学生)他呢?(幻灯片2,指屏幕:我乃诗豪——刘禹锡。)那么他呢?(幻灯片3:我乃诗仙——)

2、谁还知道李白还有几个名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还记得这首诗歌吗?谁能帮老师读读?(幻灯片

4、《静夜思》):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是怎样一个李白?(思念家乡)

(幻灯片5 《赠汪伦》):谁来念一念?这诗中反映的又是怎样的一位李白?(有情有义)还有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一样。

(幻灯片6 《望庐山瀑布》):谁来念一念?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李白?(寄情山水,爱玩的李白)

师:李白的一生从25岁开始到62岁,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所以他去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朋友,比如杜甫、汪伦、孟浩然等。而且他个性旷达、潇洒,加上他经历丰富,所以他的诗风豪迈狂放。(幻灯片7)据说李白才思敏捷,酒到诗成,他的好友贺知章叹赏他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而杜甫也这样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以当时的人就称李白为“诗仙”。现在你对李白有个了解了吧?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了解他的另一个侧面。

二、读诗歌

1、读题,解题。(幻灯片8)(板书题目:“独”字特大)

师:谁来帮我读读诗题?今天李白又漫游到了哪里?(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 (幻灯片9----11):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包括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所以后人把敬亭山誉为“江南诗山”。(幻灯片12)所以题目应该分几个节奏?怎么读?

师:你认为题目中的哪个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独”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

你从独字中猜想到了什么?(诗人是一个人,内心孤独寂寞)

既然是孤独寂寞,题目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慢、轻)

2、诗人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他看到了什么,触及了他内心深处怎样的感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体味那景、那情。(幻灯片13)请自由读诗歌两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3、谁能读读诗歌?

谁能评评他(她)读得怎么样?(注意节奏、速度、语调:字音呢?节奏呢?)(板书:读:音断而气不断)

你能读读吗?

(幻灯片14)出示带节奏的诗歌齐读。

师提示:慢点、沉点,再慢点,再沉点,

最后一次配上音乐,你越读就越感到什么?(孤独、寂寞)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读一二句,体会孤独寂寞感

师:请看一二句,说说你刚才是从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的?

生:尽。

师:(幻灯片15)“尽”是什么意思?(可提示学生:还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吗?

(飞走了,没有了)鸟飞走了,撇下诗人不管了,所以诗人显得很孤独。还有吗?生:孤云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师可提示:还记得“孤帆”是什么意思吗?那“孤云”呢?)云也是单独的一片,看来诗人更寂寞了。还有吗?

生:独去

师:什么意思?

生:飘走了。

师:是怎样飘走的?哪个字告诉我们?(“闲”)天上的云虽然在飘荡,但飘得——慢

悠悠的,诗人居然看着这片云从这片飘到那边,逐渐飘远,可想而知,诗人在敬亭山上坐了多长时间?

生:很长时间

师:所以,最能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是“闲”字。那你能读出坐了很长时间的感觉吗?(指导读好第2句)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影,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

径庭山啊?(幽静)诗人的孤独感虽不直说,也已经弥满了整座山了。谁能再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感? (读

1、2句)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过渡: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可是,在诗人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却

离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也弃他而去。板书:众鸟尽(离),孤云闲(弃) 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伤感呢?你想过么?这需要了解一下写诗的背景。(板书:悟——联背景)

2、介绍背景(幻灯片16)

谁能帮我读读写作背景?(请生读)

3、理解后两句。

师:现在你明白李白为什么孤独寂寞了吗?可是鸟儿、云儿都不明白李白的心,都

弃他而去,难道就没有谁留下来陪李白吗?(有)

师:谁?

生:敬亭山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读后两句)哪个字眼告诉我们敬亭山没有离弃李白?(厌)厌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老师提示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幻灯片17,根据生的回答出示诗句意思生读)

师:孤独的李白终于找到了对他不离不弃的人,此时他内心里充满的是什么感情 (惊喜、感激、喜爱„„)(板书: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来吗?

师:是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配乐)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

山陪伴着人。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他们惺惺相惜。李白啊李白,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替他们这对朋友写一写心里话吧。

师:(幻灯片18)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对他说:“”(师巡视,生练写)

交流:

(1: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2: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3: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4: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幻灯片19)

师:敬亭山啊,敬亭山!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李白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而敬亭山也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四、升华朗读

师:李白会孤独吗?(不会)哪些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静夜思》吗?

(如果有时间就让生背诗)

谁会想着他?

师:是啊,李白不孤独,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赠汪伦》吗?谁会想着他?

师:是呀,李白不孤独,劳动人民会想着他,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会想着他,

让我们一齐诵颂他的诗歌,再次感受这位大诗人的情怀吧。

(幻灯片20,配乐朗读,可以反复读)

师:让我们也记住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诗人——诗仙:李白。(生读)

五、作业。(幻灯片21)

同位背、黙诗歌。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

众鸟尽(离)读:音断气不断

李白解:拆分法

孤云闲(弃)悟:联背景

第6篇:1、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四年级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敬亭山的喜爱以及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表现了诗人投身大自然,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在学习的交流中学生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感受,但是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准确和具体,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亭”,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内心的孤寂和失落,以及诗人寄情于山,对敬亭山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内心的孤寂和失落,以及诗人寄情于山,对敬亭山的喜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李白一生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比如我们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和《望天门山》。

2、指名学生展示背一背,说说诗人看见庐山瀑布和天门山时各是什么感受。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景的古诗《独坐敬亭山》,一起去体会诗人看到敬亭山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4、师生共同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

5、认识生字“亭”,并指导学生书写。

【设计意图:“导”是为了“入”,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体会,让学生抓住核心问题——体会诗人的心情,切入对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课文注释、插图,自学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意。

(3)有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弄明白。

2、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由展示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2)说说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鸟、云、山)指导学生理解“尽”、“相”的字义。

(3)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古诗翻译时不要要求过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只要学生翻译的句意不扭曲作者的原意,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感悟“静”

1、板书诗句“众鸟高飞”、“云来去闲”,请同学们齐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词语描写的景象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所想象的画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众鸟高飞”的热闹和“云来去闲”悠然自在,为后来学习做铺垫。】

2、添字改字板书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让学生再想象此时的画面,并说说“尽、孤、独”这三个字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3、指导学生释题:李白一个人孤独地在欣赏敬亭山的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敬亭山的空寂之美,以及让学生从之前的热闹喧哗过渡体会此时的静寂,让学生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孤独寂寞。】

4、师简介《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诗人李白一心想用自己的才华为国效力,不料奸臣当道,被迫离开长安。此时距他被迫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二 )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与诗人共鸣

1、师:诗人的孤独、寂寞与不满都去向谁倾诉?(敬亭山)

2、在诗人的眼中敬亭山不仅仅是所喜爱的一座山,你们觉得敬亭山与李白之间的这种关系更像什么?(学生交流)

3、师:诗人的眼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的眼里只有李白。他们之间像极了一对相知相惜的知心朋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在阅读中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4、师板书“独慰李太白”,指导学生以敬亭山的口吻改写古诗,并指导朗读《独慰李太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古诗,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到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进一步体会对敬亭山的喜爱。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诗文的兴趣。】

四、情感升华,朗读成诵。

1、学生分角色对读两首“古诗”

2、展示诵读。

五、学习了本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试着小结一下。

六、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独慰李太白

唐 李白 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只有李太白。

上一篇:党课考试32期试卷下一篇:金丝峡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