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后反思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案课后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教案课后反思

关于幼儿园的课后反思

摘 要: 写课后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那么如何写课后反思?本文提出教师应从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定位、教育策略的运用、幼儿学习状况、教育理念的体现等方面对自己在备、教、学等过程进行内省和剖析。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教育 课后反思

所谓的课后反思就是我们平常写的课后教学小结,即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自己在教育理念、教材选择、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运用、幼儿学习上的问题和信息反馈等,认真进行反思,把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学中的失误、教训,以及幼儿在课上出现的独到的见解和困惑,教师从中受到的启示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改进的想法,等等,一一记录下来。以此经验总结,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借鉴,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古代至理名言,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一般来讲,教师对于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课后小结”这一环节。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的教学环节。通过反思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作为备忘录,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一、对选材的反思

对教材的选用,幼儿园教师有较大的自由度,所以对教材选用是否适宜,是课后反思的第一步。反思选材的适宜与否,首先要反思活动内容的安排是否根据幼儿实际情况选用,与目前幼儿的兴趣点相吻合吗?幼儿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有参与活动的热情。除了兴趣以外,教师还必须考虑幼儿的经验基础。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中,可以选用的题材有《蔬果娃娃》、《甜甜的饼干》、《过桥米线》等,其中《过桥米线》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具有地方特色。这样孩子在活动中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其次要反思活动对幼儿是否有教育价值,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活动,会使幼儿有什么收获,能否提升幼儿的学习经验。在幼儿的兴趣和教育价值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可能没有多大教育价值,有教育价值的题材幼儿不感兴趣,所以必须要考虑两者的平衡。

二、对目标定位的反思

反思目标定位是否贴切、准确,首先要看目标定位是否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根据幼儿的学习效果来确定活动目标是定得高了、还是低了、还是刚好,不管活动的目标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但目标必须是清晰的,是可达成的,而且是具有可操作性,能即时检测的。在反思目标定位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一堂课里,目标不能定得太多,重点的只要一两条能做好就行了,很难达成也很难检测的目标,特别像提高什么能力这样的大目标要慎用,这样的目标在一个活动里是看不出明显效果的。如中班科学活动《十二生肖》,活动目标有(1)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简单的推理能力。(3)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4)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感知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我们在引导执教教师反思自己的目标定位有什么问题时,指出重点目标是哪一个,应放到第一位,目标(1)是本课时完成的吗?目标(2)和目标(3)提得是否太大了。这位教师在反思时就明显地感到,自己的目标定位有问题,太多太宽,其实真正可用的是目标(4)。

三、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在整个反思过程中,教学策略的反思是关键,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它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活动呈现的方式,教师的过程指导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反思教学大环节的设计和进程。

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回想预设的步骤是否科学,哪一个环节出现的形式时间上有问题,环节之间是否紧紧相连,步步递进,在教的过程中,条理清晰吗,与预设的有没有出入,根据幼儿的表现,临时哪些地方进行了改变,我在自己的课后反思中就常觉得很多时候不能按预设的方案进行,有时甚至加上一两个大环节,有时要删掉一些环节,对这些改动就值得反思,多问一个为什么。

2.反思教学细节的设计和处理。

在幼儿园工作中很多都是细节上的工作,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许你只是遗漏一个小小的常规问题,但是你说了与没有说,都会出现很大的不同,也许因为你一个不恰当的提问,课堂就会乱成一团,细节虽小却很重要。所以在反思时,要从细节出发,从小的开始。

(1)反思课的引题,是否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有没有为了引题而引题,引题所花的时间也要注意,有些引题虽好,但如果花费了十几分钟,还没切入主题,那就本末倒置了,肯定会影响后面的活动。

(2)反思提问的艺术,恰当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把活动层层推入,一堂课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提得不恰当,而使得问题抛出后还要不断地修正启发,课后都应该好好地理一理。如故事《狮王拔牙》里有这样的一段问答:

师:“狮王的牙齿是谁弄掉的?”

幼:“是石头。”

师:“除了石头还有谁?”

幼:“没有了。”

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幼儿能明白是狮王自己糖吃得太多了,引起蛀牙才丢的,幼儿当然不会想到这一层,教师课后反思这个问题提得很失败,要是换成狮王的牙齿是怎么丢的?那幼儿回答时思维就展开了,不会盯着石头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课时里问题的数量也有讲究,问题过少,幼儿回答的机会相对就少,问题过多,容易造成重點把握不住,一般来说重要的问题五六个就够了。

(3)反思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临场应变能力,课堂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譬如准备好的实验材料突然变化了,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让自己下不了台,这时自己是怎么应付的,怎样处理更为恰当?

3.反思教学具的准备和使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学具的使用是主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是关键而必不可少的。反思教学具的准备和使用,首先要审视所准备的教具都用到了吗,使用频率高吗,教具对教学活动是有帮助,还是作用不大,有没有哪件教具因制作的问题,引起了幼儿的误解或给幼儿的操作带来不便。还有教具出现的时间是否恰当,迟一点或早一点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效果。特别是讲故事时,教具出现的先后很重要,一开始,把用来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教具都呈现了,那后半部分的招儿就少了。考虑得更周到一些,一次制作的教具最好能多次、广泛使用,让教具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4.反思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互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对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质量作辨证的分析,以帮助教师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做更全面的把握。课堂中的师幼互动可能是这么一些情况:幼儿对活动内容很喜欢,非常投入,教师在关键时刻进行适当的引导,活动的进行是有序而积极的,教师既照顾到全体,又没有忽略个别,这可能是一种最佳的互动状态。也有可能是老师高控状态下的一言堂,一言堂也有两种不同情况,有时是孩子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反应的安静倾听,这也算是一种良性的师幼互动,但有时是孩子不感兴趣、无精打采,跟老师的思路不在同一条线上的无互动的状态。但真正的课堂上,都不会这么一致的,有的教学环节师幼互动程度高,有的低。那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在课堂上自己注意到孩子的反应了吗,对孩子的表现所给予的回应是否恰当?如讲故事时,开讲前,突然有个孩子洋洋得意地说:“老师,这个故事我听过了。”多嘴的可能还会滔滔不绝地讲下去,那就要看教师的处理了,马上呵斥阻止,无疑会伤害这个孩子,但也不能让这个孩子牵着自己走,既要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又要使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可以采取请他做评判员,如果这个孩子语言表述能力很强,还可请他当录音机复述故事。不管课堂上幼儿的反应如何,教师都没有权利怨孩子不配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对策。

四、对幼儿学习状况的反思

对幼儿的学习状况的反思,主要看幼儿学习过程中是否出现困难,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幼儿学到了什么,预期的目标达成比率有多高。如很多美术活动中,有些幼儿眼高手低,想画的内容很多,但他却难以表现,他到底是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个困难的,是请求别人帮忙,还是自己勉强画上不太像样的物品,还是留下空白,教师往往关注的是画的最后结果,或者是忙于辅导个别幼儿的学习,对大多数幼儿在学习、操作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关注不够,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另外,对教育理念的反思也是教师课后反思的一部分,教师对自己在某一具体活动中体现出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他必须对自己的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能够敏锐地觉察出自己在选材、目标定位、教与学的过程中,能体现教学新理念新思想。

明白了课后反思的内容,就可动筆写了。先要阐述自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最大的亮点或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再总结自己的体会,经验和感受,提出自己觉得困惑的地方,并设想自己的改进措施或解决的策略。

但在做课后反思时,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要有针对性。在平时的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重点的反思,每一次都是面面俱到的反思也是不太现实的。

2.反思的内容不要局限。在反思的时候不要太片面,要从整体思考。

3.贵在及时。刚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一些课后感受,但时间一久,记忆就会淡薄,因此,在课后要及时反思,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4.贵在坚持。写课后反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坚持,日积月累。

5.不求数量,但求质量。课后反思不必要求多少字数,有感则长,无感则短,但要切中要点,避免形式上的反思。

6.反思后要深思。有了反思,那我们不该只是反思了就结束了,要让它有价值。对这些反思进行深思,好的方面要思考怎样继续发扬,不足的要思考怎样改进它们。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所以每次反思了还要继续再反思,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启示,要充分利用反思的价值。

教学活动,尤其是集体教学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完全的失败,每一次都会有新情况,因而老师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改正一个个错误,那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庄春梅.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6,(7-8).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周玲

第2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后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摘要】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不仅应该思考如何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质量,在课后也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也要从学生上课的反应出发,全面总结出教学过程中优秀与不足的地方,才能不断完善上课方式,提升上课质量。本文将从这些角度简要探究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是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出色的地方与不够完善的地方,从而在出色的地方继续保持,在不够完善的地方积极改善。教学反思也是教师自身的思考,审视自己某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情况与状态。做好教学反思,才能不断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文将以中学语文教师为例,为如何写好教学反思提供一些思路。

一、从语文教师自身反思

1.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可以写教师在进行教学当中的一些亮点,以及带来学生良好反应的教学方式。一些亮点包括教师对文章进行的创新型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上课兴趣,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桃花源记》这篇古文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首先带着学生逐句翻译古文,了解课文大概涵义,再解释一些重难点字词与句式,当作普通古文学习。但如今课堂教学开始逐步依赖多媒体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多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并加深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指出自己在对一些古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古文自身特点对传统上课形式做出的一些改变。《桃花源记》这篇古文的特点在于有大量的景色描写,将古文中桃花源这个地方描绘的生动优美,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桃花源的“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稍微放松了原本较为沉闷的古文学习的课堂。古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因为古文学习有大量需要记背的基础内容,并且上课方式也较为固定。教师若能对这些方面进行思考,适量对课堂进行创新,就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之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自身也会有一些需要及时改善的问题,比如,一个非常常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了过多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的任务基本全是听与记,并没有真正参与进课堂当中,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效果不好,课堂氛围也会较为枯燥。在语文课堂中这样的情形较为常见,因为语文是一门文科学科,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考的内容很少,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这些能力也是需要教师积极建立与学生的互动来体现的。缺少互动的课堂会让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也不能及时指出教师在讲解当中一些不够明晰的问题。如果教师发现了这些问题,在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课堂,如何建立一些有意义的课堂互动,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另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课文缺少创新意识,用陈旧的教学思想千篇一律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创新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节奏,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教师在这方面也需要多加思考,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新颖,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好的学习内容。

二、从学生的反应反思

1.学生的一些积极反应

学生的积极反应一般从两个方面体现:上课的活跃性以及课后高质量的作业与考试,这些也是每个教师的最终目标。而教师可以从这两个表现总结出许多内容。首先是学生上课的活跃性,一般与教师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有关。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更偏向于现代记叙文,这类文章通俗易懂,学生可以更好地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学习这样的课文当中学生就会表现的更有积极性。而对于一些散文、古文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因为这些课文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但这也为教师改善课堂提供了一些思路,了解到学生更愿意学习哪一类的文章,教师可以把另一类文章的学习方式向学生喜欢的文章学习方式靠拢,尽量带动学生更多的积极性。从教师的教学方式来看,学生更偏向于轻松活跃的课堂,加入多媒体、增加课堂互动的方式都可以建造一个学生较为喜欢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对学生的积极反应进行一定的总结。

2.学生表现出的一些问题

学生表现出的问题一般为一些知识上的难点,学生难以掌握,在这些难点就会很容易出错。教师在教学反思中需要充分记录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与理解。在每一次的反思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记录下学生新的问题,便于发现学生是否有一些反復犯错的地方,教师也可以阶段性的再对学生以前有问题的一些地方进行再次复习测验,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问题也集中在上课不够专注,对上课缺乏积极性。而这些方面就需要教师从自身思考是否存在一定的教学方面的问题。可以结合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学生的一些积极反应入手去改变学生的这些问题。

三、从课堂方面反思

这个课堂主要指某一阶段的学习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是每节课后的,也可以是每一阶段性的总结。每节课后的总结能反应的内容不够全面,只能记录学生在当下的一些反应,但是通过一些阶段性的反思总结,教师更能发现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变化,比如,从每节课后总结出一些可以坚持的优势改变了学生的状态,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进课堂当中并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成果,从阶段性的反思总结当中更能体现出来。阶段性的反思总结也是对自身教学状态的一个反思总结,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个阶段的变化,并积极思考其中的原因。每节课后的反思总结与阶段性的反思总结同样重要,都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完善课堂,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结束语

教学反思是每个科目教师都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帮助教师放大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亮点,也能提醒教师及时改善一些问题,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积极地对待教学反思,如何写好教学反思的问题上也应该多多参考更好的例子,而不是像完成打卡一样写一些格式化的内容。不断思考是对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要求,教师自身需要做好榜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受到鼓励,在学习当中也更加积极主动。要不断吸取现有的经验,在反思的过程中更准确的找出问题与优势,才能营造一个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细平.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8(1).

[2]孟凡琦.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理论及课堂模式探究[J],学苑教育,2017(2).

[3]路琴.教师需在实践中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6(12).

作者:杨耀金

第3篇:课后反思与研究:英语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

摘要:课后反思与研究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能促使教师在教学艺术上“常教常新”,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又能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文通过介绍课后反思与研究的功能、内容、要求及形式,试图说明课后反思与研究具有它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课后反思与研究;遗忘;英语教学

当前,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各地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许多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研究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测验考试等,却不愿花点时间用在课后反思与研究上。从表面上看,书写课后反思与研究与学生不产生直接联系,也不在学校教学工作之列,但其不知这一步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省,一种自我监督、检查和提高,是对备课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课后反思与研究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课后反思与研究的功能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提高的一个过程。陶行知曾明确地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课后反思与研究就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之后,对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反馈。它有以下几项功能:①课后反思与研究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自己不断提高与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写课后反思与研究,透过学生的“学情”,教师既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更看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迅速克服缺点,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使自己走向成熟与完善。面对需要我们鉴别、纠正、补充和不断完善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在不懈的钻研求索中步入“常教常新”的境地。②课后反思与研究可以实事求是地评价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③课后反思与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情况。

二、课后反思与研究的内容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任何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听课效果的相关内容都是值得记录的。①记得失。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写成的教案,不管怎样精心设计,毕竟是用文字绘写的教学蓝图,拿到课堂上付诸实施必然会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是“得”是“失”,还是“得”“失”兼而有之,都记下来,作为改进今后教学工作的总结。②记机智。所谓机智,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并非备课所能备出的,具有瞬间性。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做好记录。③记学生的问题和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应及时纠正和总结。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题时所提出的新见解,比如:对同一问题能做出不同解法,对同一现象给予不同解释,对同一原理的不同运用,我们都应该认真总结。

三、课后反思与研究的要求

教学如同做学问一样,必须老老实实、容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对待课后反思与研究应持务实严谨的态度。①要及时总结,忌敷衍了事。课后反思与研究是对一堂课的客观评价。我们不仅要做到优点讲够,缺点讲透,而且还应做到及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整天沉浸在题海中,热衷于“填鸭式”教学,很少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重备内容,轻备教法;重备课前,轻备课后;对教案后面的课后反思与研究,往往是敷衍了事或干脆不写。②要归纳总结,忌就事论事。对每堂课课后的课后反思与研究,我们不仅要及时吸收、更正,还要从宏观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还能准确地把握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四、课后反思与研究的形式

①记录课堂效果,给本堂课打个总体印象。教师本人,从心态、仪态、教态、思路、方法、语言等方面,评价本堂课的效果。②记录课堂时间分布。每堂课45分钟,一般10分钟的复习检查必不可少,复习的效果如何;然后25分钟~30分钟的新课教学效果怎样,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形式等等入笔。③记录学生情况。学生的迟到现象、缺课,以及对缺课同学准备怎样给予补教;对整堂课同学们的反应、评价,某个同学表现好,某个同学表现不够,什么原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某个别同学违犯纪律,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准备怎样解决此事,解决结果及经验教训。④记录书本知识贯彻情况。从板书、贯彻手段到方法,有何优点与不足,最终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⑤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有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⑥记录学生的成绩,包括背书、听写、测试、考试等等。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刘以林.教师管理操作规范[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2002.

(乐清市乐成镇第三中学)

作者:张伟志

第4篇: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

《 风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温馨和美的亲情是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在误解和冲突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共同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等

1902年,鲁迅去日本学医 ,后来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要用笔作武器,唤醒民众觉悟,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四)、分析理解课文 1.初读——读通课文 方法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看注释、查字典。遇到疑难问题打上问号。 初读检测:给加点字注音

风筝 嫌恶 模样 什物 ....可鄙 瑟缩 惊惶 虐杀 ....丫杈 憔 悴 苦心孤诣 堕 .....2.再读——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文章主题,用圈点勾画法完成以下问题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为什么不许小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你认为风筝事件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强化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4、你从本文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三读——研读解疑(鼓励学生把课文中的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研读思考便能解决。请同桌合作探究,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相关链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旧式的家长只要求活泼天真的孩子端坐书斋,捧着四书五经,终日诵读不已;心无旁鹜,只需醉心于功名利禄。完全无视孩子爱玩的天性,无视孩子除了读书以外还有别的需求,无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我”毁掉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而是一颗稚嫩的心灵,扼杀的是童真。这决不是“我”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种封建伦理观念、封建的儿童教育观念的一种反映。 ——摘自《论野草》

(五)、延伸迁移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

(六)、总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鲁迅的兄弟之情; 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有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有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我们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七)、写作导航

感动源于生活,小事、细节流露真情

《风筝》教后反思

首先,我非常感谢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研究的重要性。

《风筝》一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较大难度,因为他们对鲁迅的思想、作品都知之甚少,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是一无所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下子要求他们对课文理解透彻很难做到,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

鉴于学生的情况和鲁迅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设计了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采用的方式是先让学生说,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在学习课文时,我的总体设计是按总—分—总的思路来安排的。总,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个个片段,或一词一句。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才容易理解全文。另外,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初读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依据这两点,我设计了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完成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三读法,即初读,目的是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标上?号,并进行了字词检测。再读,目的是整体感知,方法是圈点勾画法,设计了四道问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在回答鲁迅的感情时又适时进行了朗读训练。三读,目的是研读解疑,先让学生把初读时的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语境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探究解疑。之后我出示了一个相关链接,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最后安排了延伸迁移,即说说自己玩过的游戏和玩具,这是写和说的训练,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了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尽管我进行了认真准备,反复修改,课后仍发现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鼓励不多,启发不够,学生质疑不积极,在解疑环节,总觉时间紧,在课文挖掘上不够深,作家作品介绍时内容偏多。

以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仅是我的个人只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领导及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我一定会欣然接受并不胜感激,谢谢!

第5篇:备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金十小

冉海英

学习目标:

1、认识“浮 飘 雹 暴 奔 ”等14个生字,会写“ 江 冰 冬 变 ”4个生字。

2、借助图片、多媒体演示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动作演示、创设情景读等不同的方式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出水的神奇。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那么漂亮的教室上课,还有好多老师也来跟我们一起学习,高兴吗?老师也好高兴,还没上课,我们来玩猜谜语游戏怎么样?(好) 注意啦!看看谁的小脑瓜最聪明!请看大屏幕!(出示谜语)好啦,上课时间到,这节课老师要看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表现最棒,对自己有自信心吗?(有)有就大声喊出来—我们都是最棒的!嗯,老师相信你们,现在开始上课吧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这位朋友可有趣了,它不直接告诉我们它是谁,它说:“你猜猜我是什么?”

1、揭示课题: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我是什么》(板书),

2、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如果这是一个句子,后面应该放什么标点符号?但作为课文的题目了,后面的标点往往不见了。但是我们读的时候,心理还要装个问号,谁再来读一读?(个别读,集体读)

3、“我”到底是什么呢?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初读

师:请小朋友打开课本,翻到63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和每个生字交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猜一猜我是什么?开始吧。(课件)

2、在游戏中学习生字,巧记生字,认读词语。

过渡:师:大家读得多投入啊!课文都读通顺了吗?我究竟是什么呢?(生:水。) 师:哦,原来是水娃娃呀!(版画水珠)多么可爱的水娃娃呀!你们喜欢它吗?(生:喜欢)我们就一起跟随水娃娃来做游戏轻松一下吧!(出示识字方法)

(1)想象记生字。师:水娃娃可会变魔术了,你看,它把我们今天的生字宝宝变成什么?(出示“冰” 象形图)这是什么字?

生:是“冰”字。师:真聪明,(点击“冰”)注意这个字是后鼻音,一起读读。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看到

师:猜得好,“冰”是什么结构的字?部首是什么?与什么有关?(字理分析)“冰”是会意字,两点水表示水结成的冰块,是由水遇冷凝结成的冰块。 你能给它组词、造句吗?生说

(出示“江” 象形图)谁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猜猜这是什么字?生:江。(点击“江”)师:太厉害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它的左边就像是(水),右边是工)你想象真丰富,“江”是什么结构的字?部首是什么?与什么有关?(字理分析)形声字,三点水是形旁表示字义,江与水有关;工表声,古代工江同音,识记法:

出示“冬”的象形图)这是什么字?(生:冬)你真聪明(字理分析)会意字,“冬”是什么结构的字?部首是什么?与什么有关?(与人脚及行走有关)

出示“变”的象形图)像本课的那个生字宝宝?(生:变)你是怎么猜到的?(说字理)①本义,动词:训罚宠物,使之更改习性。②动词:更改,使有别于原来,有所更新

(2)指导写冰、江、变、冬。刚才我们运用了想象的方法记住了这些字宝宝,能写好它们吗?(出示生字)写好字,观察第一步。睁大你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四个生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什么?(指名逐个说)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把“冰”“变”送到田字格中) 师范写,学生看老师,用食指书空,感受运笔的轻重力度。( 4) 下面请同学们来写,我们要写字了,请注意。 学生答:头正,身直,两脚平放,一尺一拳一寸。很好,开始写 (3)、换一换、编顺口溜记生字。

师:水娃娃看见小朋友们这么能干,又送来了一个有趣的字宝宝,瞧!它是谁呀?(出示“飘”)生读。

师:你是怎样记住了“飘”这个字?

生:我把学过的字“漂”三点水换成风字旁就变成了“飘”。你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一下子记住它,真好。现在这两个宝宝迷路了,谁能把它送回家?(课件出示填空) 五星红旗在迎风(

)扬。小纸船顺水(

)向远方。

师:这两个字你用什么方法区别它们呢?(识记法:有风天上飘,有水水里漂。)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声旁是什么呀?(票)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 (4)、小组合作识字。(出示剩下的生字)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请小组汇报,请你说、请你说….

(5)认读词语。(晒干 飘着 漂浮 傍晚 冷风 水珠 硬块 冰雹 奔跑 海洋

跳舞

暴躁 灾难 坏事)

师:水娃娃又要变魔术了,它把生字宝宝变成了词语宝宝,请你们赶快把它读出来。齐读,我们来开列小火车。(这列火车开得又顺又稳,把掌声送给他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字词难关我们顺利闯过了,现在水娃娃迫不及待地要出来与大家说话,瞧!出示水娃娃说话。其实这篇课文就是水娃娃的自我介绍,现在它特别想听听我们班小朋友来帮它作介绍。你们愿意吗?

1、分小组来接力读课文,每组读一个自然段,要边读边想:“我变成什么呢?动笔把它圈出来。问:神奇的水娃娃,先变成( ),又变成( ),还会变成( )、( )、()。请你说,请你说,请你说。(版画气、云、雨、冰雹、雪)水娃娃能有这么多变化,真不愧是神奇神奇的魔术师!

2、拓展:你知道在生活中水娃娃还会变成什么吗?(课件出示:露珠 冰 霜 雾

彩虹图片)

师配乐讲述:早晨,我在绿叶、花瓣上闪动着,人们管我叫露珠;我在山间、林中散步,人们叫我雾。天夏,雷阵雨过后,我如一座七彩的拱桥挂在天空,人们管我叫彩虹。

秋天的早晨,我像洁白的小花儿洒在无边的大地上,人们管我叫霜。 到了冬天,我又变成一块块晶莹透亮的玻璃,人们管我叫冰。因为有我,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

四、谈话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多变的水娃娃,大家喜欢它吗?(喜欢)老师也喜欢它,不过呀,要想真正认识水娃娃,了解水娃娃,咱们还得去它的家看看,还得去熟悉它的脾气,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它好吗?下课!

五、板书设计。(板画)

14 我是什么

冰雹

雪 太阳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金十小

冉海英

这是一篇拟人的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种不同状态,让小朋友们去猜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也抓住了这一点。我由四个小谜语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关系进行深入。又把整篇课文设计为一个大谜语,引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小朋友们有了读课文,猜谜语的动力。认真读,仔细思考,带着任务去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许多同学有了答案,但他们得到答案的地方不一样,有的是通过第四段的朗读知道“我是水”,有的是读了第三段知道了“我是水”,当然还有许多课外知识丰富的小朋友知道雨、雹子、雪都是水变成的。总之有了兴趣,他们的学生过程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的是集中随文识字和分散随文识字。课堂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先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引入课题,初读课文解题:猜出我是什么,接着学习生字词语。生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复习常见的几种识字方法,用这些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注重生字的字理分析,教学“江 冬 冰 变”四个生字时把它们的演变过程通过课件直观生动地演示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通过个别读、齐读、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并且让全班孩子都有了展示的机会,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 尽可能地调动了每个孩子的表现欲。

写字是低年级的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是低年级训练的重点,也是为中高年级打基础,所以,这节课我安排指导书写“江 冰 变 冬”四个生字。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之后来说说“怎样写就能又正确又漂亮”,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全班交流,指出了在占格、笔画、结构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让学生跟着电脑老师按笔顺书空写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我巡视指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规范书写,字迹也工整。

不足之处:

一、朗读指导有所欠缺,学生泛泛而读,没有深入文本,老师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范读引导。

二、对写字的指导也不到位,应展示一部分学生的生字进行评议,让学生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再度练习,从而提高写字质量。

三、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容量太大。一节课要认读那么多生字词语、还指导写字,在读词语和写字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课堂活动虽在顺利中进行,可我还是拖延了时间。我想我在设计教学环节上还必须好好下工夫,深钻课本,认真学习整理重难点,再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四、词语训练不到位。低年级也应该让学生学会积累并会正确运用词语。本身低年级就是训练说话的黄金阶段,抓住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而我做得很仓促,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口语训练的好机会。

第6篇:精品教案《找规律》课后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学校:柳州市白露小学姓名:梁喜明

一、注重数学的生活性

在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景。上课伊始,我采用了平时学生们常做的游戏出发,不仅把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给快速的集中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间,我还设计有了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的环节,水龙头、斑马线等一张张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

二、注重数学的互动性

一堂优秀的课教师不仅是要传播知识,而且更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和情境中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活动,因此,我设计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猜花游戏等环节,不仅大大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的生活化。

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规律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变化规律后,进行勇闯三关的智力大比拼,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巩固所学新知,激发学生兴趣。其中摆一摆、涂一涂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活动是有趣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的摆放创造自己喜欢的排列规律。

四、注重学生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不同层次学生数学成就感的培养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梯度。第二题图形的一组较第一题图形的两个图形为一组增加到了三个图形为一组,要求补全的部分也增多了。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第7篇:初中历史教案之课后反思荟萃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课,从课前到课堂,学生在不断地动手,动口,动脑,有说有笑,又唱又跳,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时间不容易控制,教学内容还需要更加精练,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还需要更加优化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将逐步得到改进。

节课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可谓想方设法,精心设计。从效果看,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而且动得有声有色。但这里应强调的是,作为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思维上的动多于形体上的动。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才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活动。

教师大胆而富有创造性地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设计成三个联系密切而各有深刻内涵的主题,使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了解了现实的重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多种形式新颖、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始终注意历史与现实间的紧密联系,不仅缩小了学生对遥远历史的距离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教师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加灵活的运用。

课堂教学缺乏对历史地图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本来的面目,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对部分问题的分析,缺乏从地理、民俗、政治学的角度综合认识,显得有些单薄,不利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对重要历史人物缺少在顽强的性格、执著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等精神方面内容的学习和知识铺垫,这就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要尽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实践中很难把握还课堂给学生和对教学时间进行控制这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下工夫,认真钻研,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把握课堂动态,真正起到一种“导”的作用。

本课教给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贯彻本课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的关注,既关注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历史以血肉,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课堂给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和自我教育的双重目的。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创设历史情境,由情境引出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推动学习进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和相对兴奋的状态,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互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值得以后发扬。

本节课学生的活动、展示、表演都是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基础上的,可能准备的时间要大大多于一节课的时间,显然其推广价值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这其中存在着质与量的关系问题,教师必须适当把握度,先进的理念要坚持,但在操作层面要合适可行,教师需要继续挖掘。

当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时,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我认为,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或主持人,更不能完全退居幕后。事实上教师导的作用(指导、引导、辅导)仍然十分重要。这既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也包括对关键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的挖掘、拓展、提升。

1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基础比较差一点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力争做到优者有突破,后进能合格。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着眼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堂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探究新课改教学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而这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此,本课以教师富有激情的开场白进行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和谐的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这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更加优化。

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自主学习的课堂体现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本课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从课前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制作,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生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本课确实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包括动手的能力。

通过对这堂课的构思、设计、准备和进行,让人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对学生的能力有了一定了解,以前不敢放手让学生搞活动。而这堂课上,我看到学生很好的组织和表演能力,深感惊讶和欣慰,从此对他们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其次,看到学生们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他们将富有朝气的一面展现出来,不由让人有些感慨。

对学生来说,他们得到了一个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胆量,以后还能接受更富有挑战性的表演。同学们在搜集资料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后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找到了较多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虽然这也花费了他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关键的是,学生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本课最明显的特点是充满了人文气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个个英雄的故事、一首首优美的诗篇,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一齐探讨,这一切让我们的课堂到处洋溢着历史的魅力、诗意的美丽和人文的气息。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熏陶情感,传承文明,培养高尚的人格。本课题从知识角度看,内容枯燥,但由于老师的设计匠心独运,综合运用形象直观的素材,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本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历史学习要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就应当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他们心灵的需要,依靠历史自身的学科魅力来感染、征服学生,使其产生投入学习的动机和完成学习的成就感,让历史学习在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秉承这一理念,教学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尤其注意挖掘教材,拓展延伸,营造氛围,突破创新,以 “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自勉。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结合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让学生感悟人类社会变革的基础是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突出了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宗旨。活动设计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发现探究为主,以学生情境体验为主,以学生合作交往为主,较完美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领域时 2 才会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本课设计的讨论、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品味斗争艺术,缅怀领袖风采”是本课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古代教育家王守仁说过: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而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本课由于教师精妙的设计,教出了 “意趣”,促使学生 “萌动发越”,学生自然如饮甘泉,如沐春风,思维的火花闪耀不已。

本课的课程资源采撷体现了新课程理论,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认识到了历史的纷繁复杂,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本次月考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开卷考试成绩,是成正比关系的,这就坚定了我在最后一个多月的复习课上,会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无论基础较好的同学还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对于基础知识这一环节来讲,我会一视同仁的要求,甚至有可能启动听写制度,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保驾护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留空白。课堂中的 “空白”主要指适当留出的时间与空间。体验学习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精神震撼,进而逐渐实现知识内化。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支持。所以在适当的位置要留出适度的 “空白”时段,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揣摩,让学生尽情遐想,把握知识的脉搏,捕捉感觉的性灵。

课堂反思:通过教师引导复习以及听写等形式,试图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基础才有可能出成绩。

教学反思:复习相对学习新课阶段,是枯燥的。学习相对于娱乐来讲,是孤独的。如何在枯燥单调的复习氛围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新鲜感、使命感,是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后反思:每次听写,总会产生一些成绩不理想,不合格的同学。经过研究发现,9班到12班,任何一个班上,都会有十几个同学,每次听写都不合格。面对这样老油条式的学生,是该想想办法,给他们施加一点压力了。

课后反思:复习几节课以后,部分同学的复习积极性进一步降低,如何调动着一批同学参与复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激励有复习动力的同学,是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 合理分配时间

政治和历史分卷合堂考试,时间一共90分钟。理论上给每一个学科各分配了45分钟,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考试的时候,必须要有时间概念,或者借助钟表等,合理分配时间。

2. 试卷选择很重要

这里讲的试卷选择,是指在考试中,每位同学都面临一个先做哪一份试卷的选择。那么,在这样分卷的考试中,先做哪一份呢?原则上讲,考生拿到试卷以后,首先应该浏览试卷,自测一下两份试卷的难度以及自身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形成判断。一般按照先易后难原则,选择首先下笔的试卷。

第8篇:六年级科学教案级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能量 第一课 电和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指小南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

一号电池 、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提示学生:科学研究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分享成果)

2. 学生活动

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 学生活动

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知识巩固:(解决问题)现在这里有几节废旧电池你能否帮老师检测里电池是否用完?什么方法证明?(学生实验:通电后观察小指南针是否发生偏转,如果发生偏转证明有电,如果静止不动证明没有电)

(五)归纳总结:

1、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

2、运用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的现象,再加上小指南针,可以检测废旧电池是否用完

(六)课堂作业:课本P49第一个问题。 板书:

1、电和磁

通电导线

磁针偏转

产生磁 通电线圈

磁针偏转

产生磁 电能产生磁

第9篇:孔乙己教案及课后反思

《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执教教师: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俞琴级别:溧阳市级 班级:八(2)班时间:2013.4.28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 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初步感受人物。 ○

2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来触摸人物的灵魂,感受人物生存环境的悲剧性.。 ○

○3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能以制止看客现象为己任,拒绝做冷漠的看客。创设情境,导入本课文

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整体感知,试读孔乙己

导入语:通过检测预习,可以感知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明确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乙己的几件事。

明确:(1)、孔乙己偷东西被酒客揭短、取笑。(2)、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

(3)、孔乙己教“我”写“回”字。(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6)、孔乙己拖着残腿来到酒店喝酒,再次遭到众人取笑。

探究思考,聚焦众看客

(一)阅读活动一:创设情境,感受看客之表现

1、找出文中描写酒客、掌柜等人物的词句,品析酒客、掌柜与孔乙己的对话? 明确:酒客:处于社会下层,一方面被人欺压,另一方面又欺压更弱的人,冷漠而又麻木。

掌柜的: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一个势利奸商。

2、看客形象之分析:

补充材料: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 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选自《朝花夕拾》——狗·猫·鼠》

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 1

苦’做赏玩,做安慰。

选自《暴君的臣民》

(二)阅读活动二:思考分析,探究看客之危害

1、过渡:回望课文,看客们的所作所为对文中的哪些人造成了伤害或影响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补充材料:

鲁迅先生在弃医从文后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很出名“救救孩子!”他认为,孩子可塑性强,教育得当,中国的未来就有希望;教育不当,他们成年后,依旧是麻木的看客。

(三)阅读活动三:交流表达,反思看客之根源

1、过渡:跳出课文,还有谁在看着这群人呢?

明确:作者——鲁迅。

2、思考:作者通过对众人物的描写给我们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

(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主题: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主要的是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文章在“笑”声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补充材料: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的健全,如何的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肃然不笑的看客们,将来会是中国未来的脊梁。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穿越时空,延伸现实性

1、过渡: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2、思考: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有吗?在我们校园有吗?看客现象在当下是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在下面的视频中,请你问问自己在那样的情景中是一个冷酷的看客还是以个肃然不笑的人。

补充材料:(1)一则关于冷漠的看客的新闻。(学生交流讨论)

(2)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

3、小结本课: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刻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些欢笑,更有一份真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教后反思】

从《孔乙己》浅谈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俞琴

孔乙己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单元提示语如是说:“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

鲁迅的小说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借小人物为道具,解剖国家、时代的国民性,他创作的小说让人笑中带泪。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文章,我究竟要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放在何处?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显得十分重要,后来,经过反复研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其中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循此入口,便可登堂入室,将整篇的精髓一一览尽。所以我列出了以下三条教学内容:

1、梳理小说情节,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初步感受人物。

2、通过对小说其他人物的言行分析来触摸人物的灵魂,感受人物生存环境的悲剧性。

3、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至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即“教什么”已经完成。接下来便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即“怎样教”。下面我就执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一点思考:

一、紧抓难点,逐层递进分析

首先,让学生找到酒客、掌柜与孔乙己的三次对话描写。通过学生的一读,产生初步印象,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潜心揣摩“叫到”“嚷道”“捞”“还”“又”等字词,分析看客所做之事以及各自的心态,深入理解“看客之表现”。然后,通读全文,思考分析,探究看客之危害,这个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看客之行为对小伙计和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为二读。最后跳出课文,理解作者、读者作为看客是何感情态度,而攻破了这个重点之后,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便迎刃而解了。

二、有境入境,美化教学手段

下午的教学易让人产生疲倦,所以我用微笑的图片导入新课;再用孔乙己在众人的嘲笑中用手走出酒店的图片引发同学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感受;最后通过一则新闻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感性的感受到看客的冷漠;那个公益广告的播放更是渲染了课堂诚与爱的氛围。另外在场景再现环节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品读中从情感上由“笑”转为“不笑”,课堂氛围上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多种形式的使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一篇长文通常要实现短教,给学生一个抓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才能使得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自然也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纵观整节课,学生掌握了方法,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认识,师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互动交流,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我的教学与众多优秀教师的驾轻就熟相比起来,有许多欠缺,正如在点评课的时候,老师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我会如鲁迅先生一样学会自省和反思,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上一篇:教育行业活动总结下一篇:淘宝美工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