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动过剩影响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

摘要:近些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始终居高不下。2013年M2与GDP之比达到1.94,创出历史新高,我国的货币化程度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从整个经济层面而言,我国货币供应量充足且有稳定的增长。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居于主导,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07年我国政府报告中首次出现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表述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自2008到2013年,我国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达到20.6%、18.6%、20.5%、23.3%、23.3%、22.3%,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这足以说明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十分充足。但是在流动性如此充裕的大背景下,2013年6月和12月,中国银行体系却遭遇了两次流动性紧张事件,也就是媒体所称的“钱荒”事件。货币市场利率屡创新高,意味着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了突然的紧张,这也引发了广泛担忧。在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充裕的背景下,为何却会发生资金面紧张的事件?这可谓中国在流动性方面的特殊现象,也被一些学者形象地称为“中国流动性之谜”,如何看待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如何揭示和破解中国流动性之谜,便是本论文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本文总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3章,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做出了本文界定,并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做出了判断,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并对总量过剩和结构短缺(包括空间层面的结构短缺和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现象描述以及国际经验对比。第1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创新之处等内容进行介绍。第2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本文相关研究对象的文献,主要包括流动性的概念界定、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的概念界定和度量、对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是过剩还是短缺的看法、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短缺的原因等方面。第3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短缺做出了本文界定,并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做出了判断,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并从各个角度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现象进行了揭示和分析。第二部分是第4、5、6章,探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并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第4章,主要阐述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本文认为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是一致的。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的改变,即再贷款渠道不断弱化,外汇占款渠道取代再贷款渠道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这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过剩,同时,由于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我国结售汇业务在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不同的开展情况也从另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第5章,主要是对上述形成机理进行实证检验,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外汇占款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将实际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代理变量,将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净国外资产对数值、存贷差对数值、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几个时间序列指标囊括到一个体系,构建了VAR模型,以检验由国际贸易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的增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第二部分,针对我国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后,我国结售汇业务在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不同的开展情况导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进行实证检验,为了说明问题和分析的精确性,本文在该部分做了两个实证检验。第一个实证检验利用中资大型银行、中资中型银行和中资小型银行的银行大类数据,构建了一个简单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第二个实证以73家覆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四类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2006-2013年的年度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了基于大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两个实证检验都将银行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作为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的代理变量,也就是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从结售汇途径获得的流动性资产以及存贷差。在第二个实证中,将银行因结售汇业务而获得的流动性这一指标设定为虚拟变量,两个实证检验都旨在通过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检验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转变后,银行结售汇制度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空间上的结构短缺的影响。第6章,为了分析的完整性,本文在该章探讨了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认为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因素以及IPO的扰动因素会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以及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情况形成影响,并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的结构短缺,并对这两个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选取shibor利率变动率作为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的结构短缺的指标,其他选取指标包括财政存款变动率(反映财政存款因素)、首发A股筹资额增长率(新股发行因素)、外汇占款与央票净投放额的差额变动率(基础货币投放情况)。通过构建VAR模型,检验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因素以及IPO的扰动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结构短缺的影响。第三部分是第7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和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指明了文章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空间层面上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是一致的。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渠道的改变,即再贷款渠道不断弱化,外汇占款渠道取代再贷款渠道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这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另一方面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空间层面的结构短缺。第二,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因素以及IPO的扰动因素会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以及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情况形成影响,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的结构短缺。

关键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形成机理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流动性概念界定的研究

2.1.1 宏观层面的流动性概念界定研究

2.1.2 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概念界定研究

2.2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的概念界定及度量研究

2.2.1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的概念界定研究

2.2.2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的度量研究

2.3 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是过剩还是短缺的判断研究

2.3.1 判断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相关研究

2.3.2 判断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短缺的相关研究

2.4 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或短缺的原因的研究

2.4.1 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研究

2.4.2 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短缺的原因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现象解析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对银行流动性的界定

3.1.2 对银行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短缺的界定

3.2 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判断:总量过剩、结构短缺

3.3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现象分析

3.3.1 货币供应量角度

3.3.2 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角度

3.3.3 商业银行存贷差和存贷比角度

3.3.4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率角度

3.4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短缺的现象分析

3.4.1 银行体系流动性空间上的结构短缺的现象分析

3.4.2 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上的结构短缺的现象分析

3.5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与短缺情况与国际上的差异

3.5.1 次贷危机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情况

3.5.2 次贷危机后的全球流动性变化情况

3.5.3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分布的特殊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空间层面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

4.1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源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

4.2 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及地位转换

4.2.1 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4.2.2 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

4.3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转变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

4.3.1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转变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

4.3.2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转变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空间上的结构短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和空间层面结构短缺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

5.1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转变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的实证检验

5.1.1 指标选取和相关系数检验

5.1.2 单位根检验

5.1.3 协整检验

5.1.4 格兰杰检验

5.1.5 VAR模型构建及稳健性检验

5.1.6 方差分解

5.2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转变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空间层面结构短缺影响的实证检验

5.2.1 实证检验一:基于中资大型银行、中资中型银行和中资小型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2.2 实证检验二:基于73家个体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及实证分析

6.1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分析

6.1.1 形成机理之一:财政存款的季节性波动因素

6.1.2 形成机理之二:资本市场IPO因素

6.2 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时间层面的结构短缺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

6.2.1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6.2.2 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6.2.3 VAR模型构建和方差分解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针对外汇占款因素的政策建议

7.2.2 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7.2.3 针对财政存款因素的政策建议

7.2.4 针对新股发行因素的政策建议

7.2.5 针对商业银行经营及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1998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汇总表

附录B 2006到2015年股票密集发行期冻结资金规模汇总表

致谢

上一篇:积极情感态度设计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职称职称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