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为应对客户随时提现而具备的偿付能力。流动性不足可能引发商业银行挤兑现象,甚至导致部分商业银行破产倒闭。我国商业银行以前主要受流动性不足的困扰,但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存贷款之间的差额逐步扩大,存贷比不断下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篇1:

基于微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

(摘 要:近年来,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已日益突出,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从微观经济主体——居民和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的高储蓄倾向,二是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资产结构不当。针对这两点原因,从商业银行创新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流动性过剩可采取的措施: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推进经营方式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创新。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微观主体

流动性是指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供应与需求传递的中介,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低流动性资产向高流动性资产的转变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变现能力。其表面上体现为银行的承兑能力,实际上体现的是银行业的资金供求关系。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在资金供求关系宽松情况下出现的资金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性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着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从近年国内金融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突出。这一点可从近十年来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分析得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底全国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在内的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量为68 595.6亿元,当年各项贷款为61 156.6亿元,富余资金(存贷差)仅为7 439亿元,约占存款总量的10%;而至2006年8月底,全国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23 903.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18 836.14亿元,富余资金已超过10万亿元,占比达到32.4%。

与此相对应,2000年至2004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年均增长率高达32.94%。2005年3月17日,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0.63个百分点后,至2005年底,超额准备仍高达12 600多亿。同时,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大量银行资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涌入目前亦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72%,比上年同期低0.3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54%,比上年同期低0.34个百分点,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23%,并出现了和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极大吞噬了银行业的利润。

此外,2005年12月19日央行发布公告,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目的也在于缓解金融机构相对过剩资金对债券市场的压力。种种迹象表明,当前银行业正陷入流动性过剩的困境(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二、从微观主体的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一)居民的高储蓄倾向

截至2006年8月底,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23 903.0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高达156 282.14亿元,居民储蓄率进一步上升至48%。因此,从流动性过剩的供给因素来看,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和高储蓄率是导致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1.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格局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客观上形成了城乡贫富不均的格局。从可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如2004年和2005年的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47。一般而言,居民收入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居民收入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发展中国家里,大量的储蓄存款集中在少数的高收入群体中,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低收入群体的存款反而很少,由此给商业银行带来流动性过剩的危机。

2.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体制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从短期来看,这些改革措施使得中低收入群体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从而提高预防性储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央行上海总部披露的一份调查显示,居民为得到利息的储蓄动机仅占9.84%,而教育费、养老费用、预防意外这三项预防性储蓄动机合计为51.5%。

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因此,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提高也是导致储蓄增加的重要原因。

3.居民消费环境的影响

投资渠道狭窄、消费环境不健全也是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储蓄代替消费的重要原因。如前文所述,高收入群体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于投资,但在目前资本市场不景气、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的储蓄意愿必然增强,即更多的选择将钱存入银行,由此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资金来源。

近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先后经历了两次消费升级,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显著提高,当前正面临着汽车、住房第三次消费升级,但是在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的消费高涨以后,能源紧张、交通状况恶劣、房价居高不下的瓶颈,使第三次消费升级迅速转入低谷,致使中等收入阶层更多的将钱存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流动性过剩。

(二)银行业的改革与经营行为

1.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

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全面借鉴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框架,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在2007年1月1日之前所有银行均要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要求。

面对资本约束的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资产结构的调整,来降低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和存贷比。资产结构调整的办法主要包括:在总资产中,逐步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适当提高债券投资的比重;在信贷资产中,逐步降低一般性贷款的比重,逐步提高票据贴现的比重;在一般性贷款中,适当降低对公贷款比重,逐步提高个人信贷比重;在对公贷款中,逐步提高贸易融资比重;在表外资产中,适当对承兑和担保进行压缩。资产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高风险资产比例的缩减,是引起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2.银行的经营方式

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自主调整存款利率的手段来控制储户的储蓄冲动,更不可能拒绝储户的储蓄要求,只能放任资金的不断增加。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诚信体系,企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企业贷款违约屡见不鲜,银行惜贷现象非常突出。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将部分销售良好、还款能力充足、对贷款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的大企业仍然作为贷款“营销”竞争的热点,而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却成了“营销”的盲点,出现“需要贷款的贷不到,贷得到的不需要”的现象。

三、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解决流动性过剩

前文从居民和银行的角度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要化解流动性过剩,就要从这些因素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创新方面提出几点对策。

1.调整信贷投放结构

如上文所述,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银行的惜贷现象十分严重,而对一些大企业却出现过多的无用贷款,因此,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已成为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应让过剩的流动性流向偏冷的产业和行业,如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县域经济等,而对诸如房地产等过热的行业,则要采取紧缩的控制政策,遏制流动性泛滥。

2.推进经营方式创新

商业银行要逐步改变单一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买投资、交易类资产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创新。对居民而言,理财产品的推出,如货币市场基金,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低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对商业银行而言,中间业务和理财业务既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大大减轻其流动性压力,又可以带来丰厚的手续费收入,同时,也是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差经营模式的挑战和创新。

3.开发金融产品创新

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疏导流动性,拓宽商业银行运作空间。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金融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规避敞口风险,增强主动负债、主动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宏观方面的措施对解决流动性过剩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向资本市场转移过剩的银行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体制,为居民预期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等。

参考文献:

[1] 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EB/OL].http://www.xslx.com,2005-05-31.

[2] 陈新跃,杨芳,刘艳红.银行业流动性过剩解析[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6(5).

[3] 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2006(4).

[4] 聂兆祝,王万峰.对当前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J].西南金融,2006(8).

[5] 谢罗奇,龚伟强.刍议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J].新疆财经,2006(3).

[6] 孙建潮.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6).

[7] 杨凯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困境”与金融创新[J].银行家,2006(2).

[责任编辑 张 凌]

作者:卢 丹

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为应对客户随时提现而具备的偿付能力。流动性不足可能引发商业银行挤兑现象,甚至导致部分商业银行破产倒闭。我国商业银行以前主要受流动性不足的困扰,但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存贷款之间的差额逐步扩大,存贷比不断下降。现将2006年1至9月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对比情况用下表加以说明:

从上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1至9月份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存款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同期贷款的增长幅度,导致存贷差不断扩大,存贷差在1月份是9.5万亿元,到9月份则达到10.67万亿元。存贷比则从1月份的69.73%下降到9月份的68.67%。按照国际经验,正常的存贷比应该是75%左右。从存贷差和存贷比两项指标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抑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银行资金过剩不仅给商业银行也给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究其原因,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由于我国投资渠道有限,特别是在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以前我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多居民对证券市场缺乏信心,虽然存款利率很低,但我国大多数居民仍然愿意将资金存放在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年9月底我国金融机构吸收的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6.33万亿元,与1月份的15.33万亿相比,增长了1万亿元。

二、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由于外部贸易条件的改善,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进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在04、05年,由于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长超过2000亿美元。在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过高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迅速增加。为防止通货膨胀,人民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回笼货币,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大幅增加。

三、短期融资券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

为规范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和交易,2005年5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并于公布之日起实施。该办法允许我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为我国企业开拓了一条直接融资的新渠道。由于短期融资券发行手续简便,发行利率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低,因而受到我国广大企业的欢迎。截止2006年4月底,我国共有132家企业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2360亿元。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四、优质客户的缺乏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却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民间借贷仍然相当活跃。由于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一般、违约率较高、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因而许多商业银行对它们贷款非常谨慎,不愿过多的介入此类市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垒大户”的情况,即我国商业银行都盯着一些大型的优质客户,都对这些大客户进行争夺,特别是我国金融业逐步向外资开放之后,这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由于优质客户的缺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缓慢。

五、资本充足率的约束

1988年7月15日,英、美等十国通过了《关于统一国际清算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巴塞尔协议》。它提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应低于8%,现已成为银行业内公认的一个标准。为了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我国银监会2004年2月23日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事宜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中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最迟要在2007年1月1日达到最低资本要求。在该办法公布之时,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未达到8%的标准,为达到这一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规模进行了限制,以减少风险资产,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

作者:周 畅

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篇3: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流动性过剩在提高商业银行支付能力的同时,也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同时还可能引发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激化,资本市场面临冲击。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经济效应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可能随时发生的提现而变现资产的能力。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足会引发商业银行挤兑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流动性过剩则意味着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至67.61%,远低于75%存贷比上限标准,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为60.52%,对收入80%以上来自存贷利差的商业银行来说,存贷比不断下降、存差规模快速扩大显然不利于收益增长,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过剩。从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运用情况来看,与同期存、贷款利率相比,这部分资产收益明显偏低,甚至难以弥补负债成本支出,也体现出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过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主要依赖商业银行来进行,流动性过剩不仅给商业银行也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显效应分析

(一)削弱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资产主要用在三个方面:一部分以准备金形式存于中央银行,一部分用于购买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金融资产,一部分用于银行间交易。按照收益率的高低商业银行不断进行着这部分资产结构调整。2006年6月末,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约2.83万亿元,持有流动性较高的国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等资产达7万多亿元,1至6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月均成交量2.45万亿元。尽管资产结构调整体现市场原则,与同期存、贷款利率相比,商业银行这部分资产收益仍明显偏低。

2006年4月28日央行上调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调整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至5.85%,一年期存款利率仍为2.25%,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分别仅为1.89%和0.99%,购买的2006年国债收益率也仅在1.39%-2.80%之间,央行票据收益率在1.73%-2.67%之间,2006年1-6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35%-1.87%之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58%-2.08%之间(图1)。显然流动性过剩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图1 银行体系交易利率示意图单位:亿元

银行体系交易利率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整理

此外,由于从2004年底开始,国内银行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在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相似,信贷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状况下,流动性过剩还弱化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与客户尤其是大客户、优质客户谈判中的竞价能力,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收益率。

(二)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与大企业相比,囿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更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和担保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营中存在诸多变数等,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责任到人、信贷风险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根据统计部门对全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有近70%的企业急需贷款,20%的企业需要贷款,只有10%的企业不需要贷款。显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有效的信贷支持。而且有迹象表明,近期来,商业银行对大项目、大城市、大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增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压缩,对有政府背景的、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贷款放松,对一般的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的行业贷款紧缩,使得大多处于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在农村居民贷款方面,情况则更为严峻。据统计,当前农民贷款需求的满足率不及30%,农民贷款难远未解决。至于欠发达经济区域金融支持弱化方面,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当年新增存贷比低于10%,有的甚至为零,金融空洞化豁然存在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区域,在不能得到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显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制约了我国有限金融资源的应用。

(三)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

一般的,当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增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央行的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常是通过商业银行这一重要资金融通渠道来进行的。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与商业银行的实际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80%以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运作因此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出于多种因素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严峻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状况使得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很受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通货紧缩压力,又蕴藏着通货膨胀风险。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因素作用下,大量的货币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囤积于银行体系,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能在现实经济中流通。2001年至2005年,我国M0/GDP依次为16.12%、16.42%、16.82%、15.68%、15.99%,M0/GDP增幅微弱甚而在有些年份还呈下降之势,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近年来我国消费价格指数低迷,通货紧缩的苗头重新显现。不仅如此,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还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为适应经济增长需要,近年来我国M2发行一直以较大幅度增长。2001年至2005年,M2/GDP依次为163%、176%、189%、185%、199%,我国M2/GDP的比例已高居世界前列。长期的较大幅度增长的M2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大为增加。由于我国金融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商业银行来配置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得M2转化为流通中的M0数量大为减少,既抑制了M0的增长,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缓慢释放出来,而是逐步积累向现实的通货膨胀演变。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大打折扣。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潜效应分析

除了已然发生的效应外,流动性过剩还给我国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

由于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开展落后,存贷款利差仍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主要盈利手段,在过剩流动性的处置运用难以改善商业银行的收益甚至难以弥补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时,为了保证业务增长和一定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就会存在竞相追逐大客户、优质客户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的冲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因此可能反弹。事实上,在不能为过剩流动性找到出路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情景日趋现实。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非利差收入业务开展落后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过剩压力下更容易出现不良贷款反弹的情况。

(二)产能过剩进一步激化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11个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7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4个行业也潜存着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给这些行业带来了严重亏损。

此次产能过剩源于2003年开始的贷款高速增长,2003年下半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曾一度高达24%,贷款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过度,形成产能过剩,并导致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干预下,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部门实行了信贷紧缩行为,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贷款,本来投资渠道就不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因此更为加剧。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房贷、车贷等大宗信贷资产运作受到严格控制,存贷差不断扩大收益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基于流动性过剩的沉重压力,商业银行还是会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放松对我国这些重要行业的贷款条件,由此会进一步激化我国产能过剩矛盾。

(三)资本市场面临冲击

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很多人认为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应允许银行资金入市,此举一方面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又为商业银行过剩流动性找到了出路。其实尽管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下,严峻的流动性过剩也在迫使着商业银行资金以各种形式绕开政策限制向资本市场进入。但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体制远不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完成、不良贷款依旧严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贸然使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不但不利于股票市场优胜劣汰法则的运用,干扰正在平稳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而且在投机性极强的中国股票市场还会诱发商业银行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出现。在这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金融业的混乱局面带来的恶果可为前车之鉴。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解决应另辟蹊径,不可图一时之便盲目进入股市。

参考文献:

[1]连建辉.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2006,(4).

[2]董玉华.“双过剩”下国有银行的困境与出路[J].农村金融研究,2006,(2).

[3]林华.银行遭遇产能过剩之痛[J].现代商业银行,2006,(3).

(责任编辑:李琳)

作者:董积生 汪 莉

上一篇:培训活动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整改工作措施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