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黑陶

2022-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龙山文化黑陶

探究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摘 要】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发展于龙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对于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在分析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所蕴含的文化表征基础上,对其在现代黑陶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现代黑陶艺术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龙山黑陶 装饰艺术 继承发展

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作为龙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与表现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研究和发展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现代文化与艺术发展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内涵的继承发扬越来越重视,进行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及其文化特征的分析研究,促进在现代黑陶艺术发展中的传承运用,以推动现代黑陶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和意义。下文就将通过对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形成及文化特征分析,对其在现代黑陶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创新进行研究论述,以推动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进步。

一、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形成及文化特征分析

(一)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形成分析

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标志性物件,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部分,是在当地先进生产力与陶艺加工制作共同发展下的产物,同时也是山东龙山文化艺术发展中“尚黑”色彩观念模式影响下逐渐发展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对龙山文化及其起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基础上实现的。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是促成龙山黑陶装饰艺术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彩陶艺术相比,黑陶更为简洁、朴素的装饰形态以及相对多样化的器物造型,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相对独特的审美水平与创作方式,这也是黑陶装饰艺术得以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

龙山黑陶也被称为“蛋壳陶”[1],它的器壁最薄处仅有0.02毫米,比较常见的器件形状包括鼎、壶、盆以及杯、鬲等多种多样,造型十分丰富。其中,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就是龙山黑陶的典型代表,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志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届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二)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文化表征分析

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本身就包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特征。龙山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从黑陶造型以及纹饰、色彩、地域特点等各方面,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信息,成为龙山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

1.龙山黑陶造型中的语言文化表达

龙山黑陶造型中的语言文化表达,主要表现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其中,主观上的造成语言,主要是指人们对于龙山黑陶的视觉、听觉或是触觉上的语言感受。人体视、听、触感官,在接触黑陶器件的同时产生的对于外观造型或者是色彩、光泽等具体感受,都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传递与表达。此外,客观层面的造型语言,主要是指黑陶外形以及颜色、亮度、纹理、材质、工艺等细节中传递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以龙山黑陶中典型代表“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为例,它的造型设计中,从陶口沿部位至颈部、腹部、底座等,不同位置处的宽窄巧妙变化与衔接,最终构成蛋壳陶优美自然的曲线变化,这种曲线变化形式带给人们视觉审美上的体验与评价标准,并形成相应的语言符号传播出去,从而实现黑陶文化或龙山文化的传播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客观层面的造型语言文化表征。

2.龙山黑陶装饰纹样中文化表征

龙山黑陶的装饰纹样在它的所有特点中不是最明显的部分,但是在其独特丰富的造型以及黑亮如漆的色彩下,其美的形成也离不开装饰纹样的作用效果。由于龙山黑陶多采用轮制造型,造型形式相对规整,而黑陶的纹样则主要以镂空、刻画图案以及弦纹等为主,整体呈现简单大方、不浮夸、不累赘的风格特点,纹饰与造型、色彩之间相互映衬,共同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装饰纹样中传递表达着不同的人类情感以及意志、思考、愿望等文化内涵,这也是龙山黑陶装饰纹样的文化表征。比如,以镂空或弦纹为主装饰文化,在黑陶腹部呈现规律化或有条不紊的分布表现,就传达出了一种秩序美的享受或情感文化。

3.龙山黑陶色彩中文化表征

表里如一的黑色是龙山黑陶的典型色彩特征,与色彩丰富的彩陶不同,黑陶这种色彩表达传递的是一种相对厚重,并且高远、雅致、平和的情感思想,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山东龙山黑陶中的典型代表“蛋壳陶”为例,其制作工艺中由于比较特殊的渗碳烧制工艺,形成黑陶表面黑亮如漆、纹饰简单的特征形式,不仅是山东龙山黑陶本身大气俊秀的风格特征体现,同时也是古代人制陶工艺技术与审美完美结合的体现,通过特有的黑色色彩传递出典雅、稳重、大方、高贵和神秘的情感文化[2]。

总之,在文化艺术领域中,色彩是人们实现情感表达、宣泄以及审美欣赏的重要工具,不同色彩产生的视觉冲击不同,进而所传递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对于人们的情感变化起着不同的作用,艺术创作中,通过色彩的运用,对人们心理情感变化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在作品表达中掌握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也是龙山黑陶色彩艺术的重要特点。

4.龙山黑陶审美与地域中文化表征

首先,龙山黑陶审美层面传递的文化内涵,需要从其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纹样、简洁风格上分别探讨。在造型上,龙山黑陶所传递的审美情感主要以高柄杯、盆、罐、鬲、鼎、豆等造型为主,整体呈现一种粗狂质朴、粗中有细的审美情感,“拙而不土”是龙山黑陶造型审美的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上,龙山黑陶烧制与制作两种不同工艺的运用,再加上轮制成型工艺表现出造型规整、蛋壳陶超薄器壁的高超工艺,都通过黑陶制作工艺细节,表现出一种相应的工艺之美。此外,龙山黑陶装饰纹样的朴素、大方,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的简单、实用,都是对古代人审美意识与情感价值的很好体现。

二、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發展推动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黑陶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传统黑陶艺术相比,从造型及装饰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材料以及新工艺在黑陶制作中的应用实现,也为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支持。纵观现代黑陶艺术的发展,其中,有对于传统黑陶工艺技术的继承延续,也有现代制作工艺方法的创新应用,在这种继承与创新发展下,现代黑陶艺术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发展和进步。

以山东龙山黑陶为例,在传统工艺技术被破解的同时,现代黑陶艺术发展中不仅仅止步于传统黑陶工艺技法,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工艺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特征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更具优势的制作工艺,并在现代黑陶制作中进行应用实现。此外,针对传统黑陶装饰纹样特征,现代黑陶制作中也逐渐进行素面装饰与色彩装饰等工艺、材料方面的改进创新[3],形成更具现代特色的黑陶艺术。总之,现代黑陶艺术与传统黑陶艺术相比,在注重传统黑陶制作中的实用与审美等功能特征同时,将二者结合应用,在注重黑陶设计制作的整体风格与特点把握情况下,形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现代龙山黑陶艺术。

三、结束语

总之,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作为我国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形成及艺术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促进在现代黑陶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对推动我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促进现代黑陶艺术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闻雷.创新是黑陶艺术的振兴发展之路[J].山东陶瓷,2012(06):40-41.

[2]王文娟.尚黑意识与图腾崇拜——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黑陶艺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3(12):197.

[3]姚建平,高心凤.黑陶的审美价值探究——以龙山黑陶为例[J].大众文艺,2015(15):74.

作者:来守英 鲁莎莎 毕传峰

第2篇:从龙山黑陶管窥中国人“尚黑”的审美心理

摘要:中国人对于黑色的崇尚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史前陶器,以龙山文化的黑陶艺术最为典型。史前人的黑色崇拜既出于实用需要,又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情感,并且具有神秘、质朴、庄重的审美特征。这种原始黑色崇拜经过夏商周春秋等不同时代,受到宗教信仰、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发展与阐释。唐初水墨山水的出现,则意味着尚黑的审美心理在艺术形式中得以升华,从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龙山文化;黑陶;尚黑

一、龙山黑陶的“尚黑”现象

中国人对于黑色的崇尚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史前陶器,以龙山文化的黑陶艺术最为典型。

龙山文化因1930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距今4000多年。后来在河南、陕西等地也陆续发现于此类似的遗存,但文化面貌和山东不同,为了区别,分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等。从出土遗物来看,这一文化的最显著特点是薄胎的磨光黑陶。其中,黑陶最为盛行并且具有高度成就的地区是山东,因此又称为“典型龙山文化黑陶”。

黑陶的器型有鼎、鬲、鬶、盘、豆、杯、盆、罐等等,和一般的陶器一样,黑陶最初都是当时人们用作饮食、盛水、炊煮等的生活用具,是为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是,龙山文化时期的氏族制度已经由母系氏族完全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进入了父权制统治的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特别是晚期,城堡建筑的出现,箭簇的出土大量增多,都标志着这个时期氏族部落之间矛盾冲突加剧,贫富分化、等级差别也十分明显,礼制也已经初步形成。此外,龙山黑陶已经熟练运用轮制技术,使得陶器生产的速度与产品质量都大大提高。礼制的形成、制陶工艺的进步,使得一部分陶器从器型简单实用的生活器皿向制作精细的祭器、礼器转变,如陶鬶、蛋壳陶高柄杯、刻纹黑陶盆和黑陶礨等,尤其是其典型代表蛋壳陶高柄杯就是一种专为礼仪祭祀用的酒器。

龙山黑陶最显著的特色莫过于它的黑色,往往是内外透黑,外表打磨有光泽,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有“薄如纸”、“黑如漆”、“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值得注意的是,黑陶的黑色并非陶土本质所决定的,是在烧陶工艺高速发展前提下有意识的人为结果。具体的做法是在即将烧成时往窑里掺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碳粒渗透到陶器表面,充满坯体空隙,从而形成里外均漆黑的黑陶。这就引发人们的思考:龙山人为什么有意将陶器制成黑色?本文试图从实用需要、原始宗教来分析黑陶艺术中的黑色崇拜的成因以及这种“尚黑”意识表现出的审美特征,并探讨这种原始的黑色崇拜在后世的流变,从而揭示尚黑习俗背后的宗教意义和文化心理。

二、“尚黑”的原因

1.“尚黑”与实用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存需要成为一切行为、思想的基本动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文化在最初时以及伴随其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所起的根本作用,首先在于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1]出于生存需要,原始人的造物行为的最初目的大多是实用的、功能性的,黑陶的制作也不例外。

从陶器的生产技术来看,黑色陶器更为经济。刘敦愿先生根据今日山东即墨土法烧制黑色陶的经验分析:“红色陶器是敞开窑顶烧制的,氧化充分,黑色陶器则是在敞烧一定时间后,封闭窑顶,使烟火在窑内萦荡,然后再从开在窑底的烟囱中徐徐排出,使陶坯中渗入大量的碳素,烧成后的陶器也为炉烟熏成黑色或黑灰色了。比较两种烧法,所得陶器的坚实程度大体相同,不过黑色陶器由于上述原因可以使得火候容易控制,使窑内温度平均,同时由于燃烧缓慢可以节约燃料,所以较红色陶器略胜一筹。古代陶窑既无这样的装置,在烧制时把窑顶封闭得比较严密(而不是完全封闭)使其排烟徐缓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大约是十分可能的。”[2]

此外,从色彩的可视性来看,黑色的光波最为混杂,反射率极低,受光源变化的影响最不明显;就色彩的混合性而言,黑色是全色相,属纯度和色相感消失的无彩色,给人一种厚重、坚硬的质感,使人联想到不易破碎、经久耐用。长期使用的陶器,必然油腻沾污,自然也会增加陶器的光与黑的程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富于光泽的黑色陶器使人渐渐和经久耐用的愿望联系起来,进而日久生情,对黑色产生了喜爱的情感,于是才有意识地大量制作,好像陶器只要是黑色的,具有光泽的,一定就会经久耐用,久而久之,便对黑色产生了审美情趣。

2.“尚黑”与原始宗教

前面已经提到,龙山黑陶中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制作精细的祭器、礼器。礼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祭祀和巫术活动均是原始礼仪中比较重要的仪式,天地之间,或祖灵及其余神袛与生者之间的沟通都要仰仗巫祝或巫术。祭器、礼器往往是协助天地、神民沟通仪式之用,与原始宗教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而其黑色也蕴含了浓厚的原始宗教情感,与原始人的敬天意识和“灵魂不死”的生死观密不可分。

(1)“尚黑”与敬天意识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自然条件恶劣,狂风暴雨、雷鸣闪电、洪水干旱、炎夏寒冬、白昼黑夜,这一切在原始人看来都显得神秘莫测。对于这个时期的人类而言,“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3]出于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不可理解,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就油然而生了。《说文解字》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也。”《尔雅·释天》:“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释名》:“天,显也。在上高显。”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天的敬畏之情。此外,在原始人的思想观念里,对于天的理解还是在直观的表层上做出推测,只在表象上对于天的形象、内容做出理解。对于天,他们首先看到的是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山川、水流、自然万物等,对天的崇拜,其实就包括对太阳、月、星辰等崇拜。

龙山文化的原始人也不例外,对天存在敬畏之情。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龙山文化时期有多处祭天遗址。如河南鹿台岗龙山文化祭坛,I号遗迹是祭祀天、地的神庙遗存,Ⅱ号遗迹是专门祭祀太阳神的祭坛遗存。[4]高广仁先生提到曲阜马鞍山遗址位于市区10千米的突起于周围平原(海拔约55米)的双峰小山一座之上,山顶海波120米,“很容易地发现了历经四五千年风吹雨淋二破碎、磨圆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鼎脚、器口、陶片。应为一祭祀遗址,或者说是祭天遗址。”[5]

此外,龙山文化时期,也存在太阳崇拜。《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注曰:“宅,居也,东夷之地称嵎夷;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旸谷、嵎夷一也。嵎言隅。马(融)曰:‘嵎,海嵎也。夷,莱夷也。”羲仲在东方嵎夷旸谷之地,专祭祀日出,以利农事耕作。嵎夷即莱夷,是东夷的一支。《礼记·郊特牲》讲到祭天的目的时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郑玄注:“天之诸神,唯日为尊”。这透露出天神以日神为首。对太阳的崇拜敬畏,也从侧面反映了原始人的敬天意识。

尚黑与原始人的敬天意识有着对应的内在逻辑关系。原始人对于黑色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太阳的降落,黑夜的来临。白天是由于太阳照射,不是天的本色,而夜晚,太阳落山,天是黑色的,才是天的本色。“天玄地黄”是古人对天地颜色的直观印象,《易·坤卦·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这里的“玄”、“幽”都有黑色的意思。天在什么时候最令人恐惧?显然不是风和日丽的时候,而是乌云滚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黑夜沉沉的时候。对天的恐惧是与天的颜色联系在一起的,天是无形抽象的,而颜色是具体可感的。在原始巫术中,有一种叫“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他们认为一切相似的东西,都是同一东西,都具有同一功能。因而施行巫术时,通常用一物的类似物为代用品来达到巫术目的。[6]如在进行求雨巫术时,人们往往选用黑色牺牲。“阿萨姆的加罗人在干旱之时将一只黑山羊供奉在一座很高的山顶上。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动物的颜色也是求雨巫术的一部分,采用黑色将使天空因充满雨云而变黑。所以贝专纳人在黄昏时烧一只公牛的胃,因为据他们说:‘这种黑色的烟将集中乌云,使雨下降。’”[7]中国的古代服饰制度也受到这种敬天意识的影响,如《易经》记载黄帝等制定冠服制度,“盖取之乾坤”。《后汉书·舆服志》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礼记·杂记》郑玄注:“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纁,圣人法天地而制衣裳。”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乾为天,色玄;坤为地,色黄。上衣象天而服用玄色,即黑色,下裳象地而服用黄色,有以服饰色彩象天地而与天地发生感应的意味。人活着的时候如此,死后亦然。《士丧礼》说士死后覆面用的布,颜色为缁,饰以赪色,其他如缘衣、铭旌等都是依天玄地黄之色制作。不仅死生服物如此,举凡行礼用牲牢脯羞皆盖以巾幂,巾幂凡由表里两层构成者,一概以玄为表,以纁为里。《聘礼》:“夫人(主国小君)使下大夫劳使者以二竹簋(簠)方,玄被纁里有盖”,无一不是取法天地之色以使人合于天地。

由此可知,正是由于黑色与天的颜色相似,所以导致了远古人们对它的避讳或崇拜。而作为礼器的黑陶之黑色也可能与原始人的敬天意识密不可分,是沟通天地仪式的一部分。

(2)“尚黑”与“灵魂不死”的生死观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区分醒时的感觉和梦中的幻觉,以致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认为精神独立于肉体之外而存在。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8]

在原始人看来,人死了,但是灵魂不死,灵魂离开身体到另一个世界,即他生下来之前所在的那个世界生活。因此,原始人把“死”又叫做“归”,即归回原处之意。《说文解字》云:“人归为鬼”,鬼、归同声假借,把死人的灵魂称为鬼,也是“归”的原意。《礼记·祭义》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龙山文化时期的远古居民也不例外。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同样也认为,灵魂可以离开人的肉体而存在,人体死了,灵魂依然活着。大量考古资料表明,龙山文化同一氏族的墓地埋葬方向一般都是一致的,“两城的墓葬多为东西向,‘大部分是头向东稍偏南(12°-15°),头向西的只有一个,头向南的也非常少见’;东海峪的龙山墓葬‘头向西北’;大范庄的墓葬‘头向东和东北,一般在70°-90°;三里河的墓葬‘多数头西脚东’;姚官庄的墓葬‘头向北略偏东’;呈子的墓葬一般在‘94°-154°之间’,只有M30、M39头向西南;尹家城遗址的墓葬多为东西向,头向东略偏北或偏南,西吴寺的墓葬也为东西向,……”[9]同一氏族的墓葬方向保持一致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将墓葬指向某一特殊的鬼域世界,是人死后灵魂所赴的场所;也有的认为是指向日落之处,比喻人死如日落;还有的认为指向本族的来源之处,表示对于故居的怀念,不管何种含义,都说明了同一氏族的人对于灵魂的归宿有着一致的认识,因此,死亡是向神灵的复归,是同神灵相结合的生命,因而是真正永恒的生命。

而鬼魂往往与黑色联系在一起。人们心目中的鬼灵都是在晚上出现和活动的。而冥府也往往和黑色联系在一起。在原始人看来,太阳白昼自东向西运行,夜晚则潜入地底自西向东回返。根据《山海经》记载,日月出于东海之上,浴于汤谷,入于西北大荒之中。[10]《淮南子》曰:“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这都说明太阳在夜晚所经行的是另一世界,而这个世界处于地底和水下,没有光明,所以被想象成黑暗的阴间,其特征是无边大水和黑暗无边。《尚书》称之为“幽都”,幽即阴暗不明的意思。《淮南子》则称之为“蒙谷”,蒙者,即蒙昧不明,这都与黑色相关。因此,黑色往往象征着冥府之色。如《海经内》记载:“……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玄”、“幽”都有黑色的意思。

在冥府之中生活的人是不死之人,如《海内经》曰“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这句话说明古人认为冥府之中居住着黑色的不死之民,黑色之人不死,意味着黑色本身就象征着不死。因此,黑色就有了双层意义,既象征着死亡的冥府世界又象征着对死亡的超越即真正的永恒。因而,原始人对黑色的敬畏与崇尚也就自然而然了。把作为礼器的黑陶制成黑色也就蕴含着史前人的原始宗教情结,既有对死亡的恐惧与敬畏,又有对于超越死亡,获得永恒的向往与追求。据《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句话说明,远古时期,黑色是与祭器的颜色相关的。

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保留了类似的习俗:西南彝族在举行“吉尔”(驱鬼)仪式时,一定要用黑色的公鸡、公猪、公羊。在一些彝人建成新屋时,要用柴烟将屋内熏黑(可称为黑堂或玄堂),才迁入居住。还把供置祖先灵位和祖先画象的墙壁熏黑。他们在祭祖时,在神完上插青松,完前地面铺青松叶,人们便跪在青松叶上叩头和进餐,因青松近于黑色。祭品也限用黑羊。彝族用祭器,如盘、钵等也外涂黑色。[11]

三、“尚黑“的审美特征

前面已经论述,龙山黑陶中的黑色崇拜既有实用的需要,也蕴含了原始宗教情节,这些内涵集中体现为一种原始形态的审美,带有人类早期审美活动的突出特点。具体而言,它有以下审美特征:神秘、质朴、庄重,下面分别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

1.神秘

神秘指的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感受、幻象等,它往往和某种超验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在原始人看来,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一切实实在在的自然物之外,还有一种冥冥之中的不可企及的力量,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神秘世界”。他们一切行动和思想,是由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世界,所有事物和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一概念所指导的。[12]不可见世界具有人类难以控制的巨大魔力,它是世界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它给原始人身心感受主要是恐惧和敬畏,在这种感受中,原始人甚至有可能只把事物的客观属性看做是神秘世界的标志和符号。[13]

为了得到神秘力量的保护以及沟通超自然领域,原始先民们开始借助巫术。前面已经提到龙山黑陶的“尚黑”现象渗透着史前人的敬天意识与“灵魂不死”的生死观,在原始巫术的相似律和接触律的作用下,黑色实际上是把人引向神秘世界的重要媒介,起到接通神灵、沟通生死的作用,因而变得无比神圣和威严,给人一种超越世俗的神秘之美。

如龙山黑陶三足盘和盆形鼎的足部流行用鸟头作脚,形成扁凹形的三角状,鸟嘴着地,喙脊鼓起,足面中间饰一道齿状附加堆纹,两侧有两个圆形镂孔,犹如两只神秘诡异的眼睛,因其面目凶恶狰狞又被称为“鬼脸式”足。一般认为,它们反映了古代东夷族的鸟图腾崇拜。黑色、鸟蕴含着原始的宗教神秘性。它可能是原始先民民在自然万物的神秘感面前充满害怕而退却,由此建立起一种具有保护性的、能与之对抗的世界,希望从中能获得某种超自然的精神意念和力量,战胜自然物所构成的危害。而黑色、鸟在体现这种神巫意识上,是一种象征,起到了艺术抽象的作用。就像沃林格谈论东方艺术时说:“被现象世界的流动和混乱所折磨,这些人有一种对于安宁的巨大需要。……把个别的对象从任性的,偶然的存在中提升出来,让它们接近于抽象的形式并使之不朽,这样在外部世界的现象的不停流动中找到一点安宁。”[14]

2.质朴

质朴是一种原始古朴之美,即朴素自然,不加修饰。质是与文相对的概念,意指朴实。《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原意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文”原意是指人的文饰,推而广之,就艺术而言,“质”往往指质朴,“文”往往指文饰,对于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先民来说,由于生产条件的制约,往往倾向于重质轻文。质朴之“朴”其实应为“樸”,二字可混用,但本义不同“朴”,本义是木皮,而“樸”的本义则是“木素”。王充《论衡·量知》道:“物实无中核者谓郁,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樸。”可见古人所说之樸,最初指未经砍削修饰的原木。在此基础上,“樸”又引申为事物的原初状态。因此,质朴的器物往往指它初始的形态,简单朴素而不加修饰。

质朴是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反映,具有突出的原始文化色彩。这种质朴的取向主要还是与功利需要有关。普利汉诺夫曾引用大量的原始艺术材料来论证最初的审美源于功利需要,如墨子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即功利先于审美。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这使得他们的审美活动不得不带上某种功利目的。它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原始形态的审美是一种还没有完全摆脱功利性需要的审美。这是与现代社会的审美活动不同的。正因为有很突出的社会功利性,也就使得他们从生活需要而不是从艺术规范出发去进行审美表现,这就自然形成审美上的质朴。

龙山黑陶的特点是表面朴素无华,色泽“黑、光、亮”,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器身上平行的横条纹)、划纹或镂孔。如出土的黑陶罍,整体漆黑光亮,造型美观,胎质坚硬,器身只有几道凸弦纹,两边有对称的鸡耳鋬,明亮的光泽似漆,有后代瓷器的质感,庄重质朴。有些陶器甚至就是黑色的素面,胎体表面经过打磨,器表熠熠发光。龙山文化的磨光器物与其它器物相比,更为平整、光亮,显示出更高的磨光技巧,也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黑陶的黑色质感与陶土原料也有很大关系。黑陶选用得天独厚的黄河古道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形成了黑陶独特的色彩。黑陶内外透黑,闪闪发亮,不施釉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以一种带有原始气息的质朴之美,让人感受到返璞归真的魅力,也是“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完美诠释。

3.庄重

庄重即庄严稳重,它往往是秩序树立和等级划分的规范体现。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以残酷的大规模的战争、掠夺、杀戮为基本特征的尧舜时代。一批城市的产生,表明了战争的频繁,墓中出土的许多残缺不全、位置异常的遗骨,说明了战争的激烈、残酷。考古资料表明,龙山人已经大量使用弓箭于战争。此外,母系氏族社会让位于父家长制,礼制已经初步形成。龙山黑陶作为其社会风尚和审美意识的实物载体,无疑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平尚庄和两城镇所发现的一些磨光黑陶残片上刻有复杂的云雷纹或兽面纹,其中一件陶盆的残片的图案保留较多,其兽面纹的五官清楚可见。[15]与玉斧的花纹风格相似。这类花纹是奴隶制时代青铜礼器上传统纹样,它象征威严、恐怖、神秘。两城镇出土物上的花纹应是其后青铜礼器纹样的组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龙山时代阶级开始确立,国家权力开始出现。

如龙山黑陶的典型代表薄胎高柄杯,一般认为属于礼器性质,可能是在祭祀等礼仪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里。薄胎高柄杯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器型十分轻巧秀致,通常高度不超过25厘米,大多数重量在50-70克之间,有的仅40克。但是,薄胎高柄杯的黑色给人却以庄重威严之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权威统治力量的分外加强。

而且,龙山黑陶在纹样装饰上则讲究对称、规整,普遍存在着规律性。如疏密相间的弦纹、一圈圈重复的绳纹、凹凸有致的压印纹、孔径均匀的镂空纹,许多器物上均饰有对称的泥饼、盲鼻和鸡冠耳,即使单耳环和袋足鬶,它们的长流和突鋬也形成对照,不对称中也有稳重的均衡,显得严肃沉稳。

四、“尚黑”的流变

从龙山黑陶文化中的黑色崇拜中,可以管窥中国人“尚黑“审美心理的萌芽,既是史前人出于实用功利的需要,也反映了史前人的敬天意识和“灵魂不死”的生死观,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情结。这种原始黑色崇拜经过夏商周春秋等不同时代,受到宗教信仰、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发展与阐释。

夏文化与黑陶文化有密切关系。据文献记载,夏人崇尚黑色。如《礼记·檀弓上》说:“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这是说丧事在昏黑时举行,战马、牺牲亦崇尚纯黑。同书《明位堂》亦云:“夏后氏骆马黑鬣。”《王制》又云:“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据郑玄注:“凡养老之服,皆其时与群臣燕之服。有虞氏质,深衣而已;夏而改之,尚黑而黑衣服。”《礼记·郊特牲》曰:“太古冠布,齐则缁之”,反映的还是尚黑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源头,据现有资料,仍非黑陶文化莫属。顾颉刚先生曾说:“夏代虽成立了一个国家,但文化尚低,没有创造文字,所以现在发现的古器物中找不到夏王朝的遗迹。猜想起来,它相当于龙山文化的黑陶阶段,所以《礼记》上说:‘夏后氏尚黑’。”[16]

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与“黑”意义相近的“幽”、“玄”,并且与祭祀相联系。[17]至周代,黑色被定为五色之一,往往与北方联系在一起。《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并且,周礼明确规定,五色为正色为尊,五色两两相配的二级产物为间色为卑,上下尊卑不同人等根据官位等级选配相应的颜色,用服装“分尊卑、别贵贱”,所谓“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周代虽然尚赤,但是敬黑的习俗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一定场合下周天子也要服黑衣的礼服,如周代规定天子在冬季祭祀时要居玄堂,穿黑衣,佩黑玉,《礼记·月令》:“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周礼·春官·司服》也说:“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郑玄注:“古天子冕服十二章,凡冕服皆玄衣纁裳。”这说明随着王权的建立与发展,原始的黑色崇拜已经获得了一种人伦秩序的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五行学说的体系化,五色也成为其子系统,五色(青、黄、赤、白、黑)与五行(水、火、木、金、土)、五方(北、南、东、西、中)、五时(冬、夏、春、秋、长夏)就有了一种对应的关系。其中,黑色往往与水,北方,冬天联系在一起。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演变就是生生相克、循环不已的过程,简称五德轮回。按五德轮回说,即朝代按金木水火土五德相互代替,新建政权就要看看前朝是什么德,并选择相应的正色作为朝代的象征色,同时那个朝代也崇尚该色。秦国崇尚黑色,以黑色为正色,崇尚水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旗皆上黑。”从这句话可知,“周得火德”所以“尚赤”,秦必须“尚黑”以“得水德”,代替周的“火德”,这样才符合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即“水”克“火”,秦取代周的江山才能得稳固。因此,秦时的“尚黑”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黑色崇拜作为一种审美情趣最典型的体现便是唐初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在唐宋以前,中国山水画中青绿山水占据主导地位,在唐宋尤其是宋元以后的水墨山水画逐渐胜出。这一“文人画”路向从王维始,到宋元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受到道、玄、禅宗与儒家心学的影响,中国文人喜爱用水墨来表达宁静致远、平淡天真的文人审美情调。王维《山水诀》曾言:“画道之中,水墨为上。”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色具”,这里的“墨”是黑色,但是又不等同于五色中的“黑”,而是囊括万物,能够体现“道”的颜色。他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所谓“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就是说,自然万象的本体和生命是“道”(“玄”)、“气”(“阴阳陶蒸”)。“道”(“玄”)是最朴素的,但它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自然界的五色。水墨的颜色,正和“道”一样的朴素。它最接近“道”,最接近造化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颜色。它也和“道”一样,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这就是所谓“运墨而五色具”。水墨山水画的兴盛意味着尚黑的色彩审美心理在艺术形式中得以升华,即中国古代文人画以水墨的审美情趣,把黑色升华为可供观赏品位的墨色形式,形成独特的中国水墨山水画。这也意味着原始的黑色崇拜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受到宗教信仰、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逐渐升华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57.87.

[2]刘敦愿.论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技术与艺术[A].栾凤书、栾风实主编.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2.49.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4]参见匡俞、张硕.鹿台岗遗址自然崇拜遗迹的初步研究[J].华夏考古,1994(03).60.

[5]高广仁.海岱史前祭祀遗址的考察[A].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10.

[6]参见弗雷泽.金枝(上)[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9-74.

[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1983.110.

[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9-20.

[9]于海广.山东龙山文化墓葬浅析——兼述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A].栾凤书、栾风实主编.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2.304-305.

[10]《山海经·大荒东经》、《海外东经》、《大荒西经》

[11]刘尧汉.从民族学资料试论彝族与羌、夏、汉的历史渊源[J].思想路线,1979年(05).

[12][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325.

[13][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2.

[14]转引自[瑞士]荣格(著),卢晓晨(译).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18.

[15]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勘察纪要[J].考古,1960(09).

[16]转引自王煦华.顾颉刚关于夏史的论述[A].中国先秦史学会主编.夏文化研究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6.127.

[17]参见汪涛.殷人的色彩观念与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A].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五行说探源[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63.

作者:姚丹

第3篇:梁丽霞: 续黑陶技艺根脉扬非遗文化之魂

被美誉为“中华远古文明曙光”的黑陶具有精致、细腻、古朴、典雅的特质,其工艺历经四千多年的锤炼日臻成熟。

提起山东省德州黑陶,人们便会想起梁子黑陶。它既是中国黑陶的卓越代表,也是黑陶业界响亮的品牌,多年来,梁子黑陶及其创始人梁丽霞在传承黑陶文化、振兴黑陶产业的求索中,注重坚守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质,创新性地把龙山文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古老的黑陶艺术重现异彩。以梁子黑陶及其产品为主体,德州市成功申报并被评为“中国黑陶城”。

艰苦创业将“龙山文化”发扬光大

梁丽霞,一个为黑陶而生,将黑陶视为生命的大运河的女儿,是她,在传承着史前文明、弘扬着厚重而灿烂的龙山文化。在她的努力下,濒临灭绝的黑陶文化延续重生、大放异彩,众多黑陶艺人重获安身之所、精神家园,国礼家族中又添一份齐鲁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作。她领导梁子黑陶,努力做“龙山文化”的挽救者、传承人,黑陶产业的振兴人、壮大者,延续了尘封千年的龙山文化,并且把凝结其上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古老的黑陶艺术大放异彩,“梁子黑陶”已成为黑陶业界中最响最亮的品牌。

梁丽霞1988年毕业于德州学院艺术系,1991年在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从事黑陶设计制作工作。上世纪90年代,黑陶产业在经过短暂的辉煌后,因为工艺粗糙、品种单一等原因走向低谷。为了重拾自己的梦想,2002年,热爱黑陶事业的梁丽霞和几个下岗姐妹,拿出家里仅有的7000元钱,租了三间平房,购进两台二手机器开始创业。当年,在德州众多文化产品门店中,当黑陶还作为字画瓷器的配角摆放时,东风路上却诞生了一家以黑陶为主体的门店——梁子陶业研制中心。

梁丽霞认为,做工业品的文化企业,一定要“慢”下来,要做到“工”在“艺”先。要想做出高质量、高品质的黑陶,必须把黑陶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品來对待,因为每个黑陶都有灵性,富有文化底蕴。

为了找到上乘的黑陶原料,她每天骑自行车沿运河寻找,往返几百公里,最终找到运河河床下的红胶泥。创业第一批成品出炉时,由于对质量不满意,梁丽霞把2万多元的黑陶全部砸掉,这一砸,两个多月的心血付之东流;也正是这一砸,砸出了姐妹们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也砸出了企业经营的理念和做人做事的原则。

为了改进工艺,梁丽霞请来业内专家,把单砖拱形窑改成双层梅花窑,并购进了专业制陶设备。在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黑陶成功了。而对于梁子黑陶及梁丽霞来说,黑陶质量过关了,黑陶文化就能传承、发展下去了。在梁丽霞的影响下,梁子黑陶的产品质量意识迅速增强,这也为以后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新创意为黑陶注入无限生机

梁丽霞深知,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文化是创意事业、创意产业,她带领她的企业秉承“传承文化,融汇艺工”的精神和“开拓创新,品质卓越,诚信自强,报效社会”的宗旨,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黑陶的发展与创新。

在梁丽霞头脑中,“工匠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工艺的严谨上。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她还表现出了对传承的重视——她说,师傅传艺,不要怕被徒弟超越,梁子黑陶的工艺大师们就都广收门徒,并认真指导他们,积极鼓励他们要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此外,要打造文化名片,文化附加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梁丽霞认为做文化企业,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久,只有创新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让黑陶这项古老工艺发扬光大。我觉得这是文化产业背后的社会效益。”

梁子黑陶原材料选用大运河红胶泥,制作工艺有11道,最为业界称道的就是拉坯和硬刻。梁丽霞在继承传统软刻技法的基础上,经过上万次的实践和探索,开创了用合金钢刀在坚硬如石的陶体上雕琢自如的硬刻陶工艺。这一创新既保持了黑陶独特的个性,又丰富了内涵,打破了传统黑陶色彩单一、图案简单的模式,大大增强了黑陶作品的观赏性、收藏性和艺术性,被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誉为“陶林奇葩”。

不仅是硬刻陶,梁子黑陶还在业界首创了金丝陶、漆陶等技术。为了让黑陶走进更多群众家中,梁子黑陶还着眼黑陶文化价值与市场经济的统一,将眼光投向了黑陶的实用化、订制化。刻陶大师们根据客户的需要,将现代化元素融入黑陶,赋予黑陶全新的生命力。

梁丽霞用工匠精神对自己和企业高标准、严要求,成就了如今梁子黑陶的辉煌,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陶然自得、止步不前。

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在艺术与产业的融合上下功夫,创新创造、精心雕琢,所创建的“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成为了黑陶产业的龙头企业,集黑陶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黑陶文化产业基地。公司拥有黑陶产业生产园、黑陶文化传承中心(中国黑陶城博物馆、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黑陶文化休闲中心、黑陶研发中心四个园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黑陶烧制技艺”保护单位;是全国社会科学及教育基地;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雕刻艺术研究中心基地;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清华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实践、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学习示范基地;梁子黑陶博物馆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

在梁子黑陶创新发展的有力带动下,德州黑陶产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德州黑陶至少开发出600多个品种,黑陶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传承和发展有了坚实基础,德州市也因此被评为“中国黑陶城”。

守正创新 践行工匠精神

梁丽霞认为,文化是企业之魂,文化企业更要建设好企业文化。梁子黑陶在发展中树立起了以人本、责任、卓越作为企业的价值观。

“黑陶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业者也应该在艺术鉴赏力方面有一定内涵。”梁丽霞重视打造学习型团队,积极组织外学、内训活动,大大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她多方访能人、拜名师,招募了一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并连续多年从大学招收美术系专业大学生。

公司积极整合资源,壮大实力,优化结构,开拓创新,产品形成传统黑陶、创新硬刻陶、金丝彩陶、漆陶等上千个品种,已形成有8位工艺美术大师、26位工艺美术师为核心的近百人的专业队伍,其中3人获得“山东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称号。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梁子黑陶始终不忘对精端艺术的坚守。成立以梁子黑陶艺术总监毛军为首,以孙连伟、张务福、于慧荣、张振斌、徐继垒、孔令超、徐立军等为主力的的创作团队。受史前文明标志性艺术蛋壳陶启发,创作出高一米五、重量只有七百克的乌金墨玉之质的蛋壳陶,被称为“天下第一蛋壳陶”,在蛋壳陶刻微雕成为业界首创。创作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硬刻陶四大名著,震响业界。

毛军,技术副总,工艺美术师,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第二批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雕刻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兼刻陶研究室副主任。从事黑陶设计、制作达二十多年,尤善微雕,每字仅0.3毫米,达到盲刻境界;线刻人物出神入化、潇洒飘逸、刚柔相济,被专家评为刻陶中的“吴道子”。硬刻陶作品《孙子兵法》、《鹰击长空》、《微雕蛋壳陶》等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微雕蛋壳陶》获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展“神龙杯”金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制作工艺优秀传承人;2011年,由省文化厅选派赴澳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2年,黑陶作品《倾城娇韵》荣获“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2013年,《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谱》荣获“宜景宜人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6年,《纵横天宇图》获山东省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预选赛入围奖,《黑陶刻板孔子七十二贤人物图》获“人立陶琉”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2017年,授予毛军“德州工匠”提名奖,《绝代双娇》荣获“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被认定为德州市高层次人才。2018年《黑陶陶板——孔子七十二贤》在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2018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2019年,毛军、曲建坤创作的黑陶作品《五虎上将陶板》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孙连伟,生产副总,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执着于黑陶拉坯成型工艺十几年,成型时心手合一、收放自如,赋予成千上万陶坯于灵性,代表作有《国色天香》《中华熏》等。2011年,《国色天香》获得“宜景宜人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1年,《盛世牡丹》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2014年,在“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杯第三届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黑陶、陶艺)技能大赛中荣获陶瓷手工成型组第一名;2015年,在“首届中国黑陶艺术设计创新大赛——黑陶拉坯”比赛中获得金奖,《麒麟瓶掐丝陶牡丹》获得“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铜奖,《国色天香》等多件黑陶作品被台北中华艺术馆收藏。2017年,被选拔为第二批德州文化之星,被认定为德州市高层次人才。2019年,张务福、孙连伟的作品《微雕道德经聚宝盆》荣获2019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大地奖”特等奖。

创新无终点,面对已有的辉煌,黑陶人并没有松懈,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已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产品遍销全国各大城市,远销海外7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被外交部指定为涉外礼品,成为德州乃至山东重要文化品牌。

肩负使命 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借着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梁丽霞创建了第一座黑陶文化园——“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园”,投资两千余万元建设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由黑陶博物馆、黑陶艺术研制与交流中心、黑陶技艺培训中心等部分组成。服务平台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把黑陶产业开发成高附加值、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黑陶生产、科研服务机构。文化园年产黑陶上万件,黑陶博物馆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多次召开黑陶艺术研讨会,培训黑陶创意人才近千人。

因受益于传统文化,梁丽霞以实际行动熱心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山东省人大代表、德州市政协委员,她积极建言献策,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2015年,梁丽霞自主投资建设了“中国黑陶城黑陶博物馆”,集中展示黑陶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和陶艺精品以及德州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供人们参观、休闲和体验,同时无偿为所有黑陶企业提供展台,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梁丽霞热心公益事业,在希望工程、春蕾献爱心、抗击非典、慈善捐助、抗洪(震)救灾、抗击疫情等公益活动中,她慷慨解囊,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奉献爱心,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和好评。多年来,梁子黑陶为社会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并推出自助生产“儿模”项目,由企业提供技术和模具,统一回收产品,带动了20多个社区、乡镇的居民、下岗工人实现就业。“梁子黑陶”的滚动发展,强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产业链条,使许多中小企业以黑陶为依托蓬勃发展起来,同时使得黑陶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传承和发展有了坚实基础。

梁子黑陶的掌门人、梁子黑陶品牌的创建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州黑陶烧制技艺”重要传承人、山东省人大代表、“巾帼发明家”、“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 十大科技女杰、齐鲁巾帼创业导师、优秀政协委员、德州市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感动德州人物、中国陶瓷协会黑陶专委会副会长……从事黑陶事业近三十年,呕心沥血,使梁子黑陶成为齐鲁文化的靓丽名片。获得了一连串的荣誉称号,然而她最看重的却是——黑陶传承人。

梁丽霞说,现代黑陶凝结了数千年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工艺,梁子黑陶将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理解和挚爱,在黑陶文化艺术的天地中辛勤耕耘,继承、创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打造区域文化高地而不懈努力。

乘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沉淀千年的龙山文化将在梁丽霞及梁子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守下扬帆起航,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又将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层次出发。

作者:董晓雅

第4篇:龙山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体验龙山黑陶文化

近日,龙山中学组织初二年级部分学生参观了龙山闵伟黑陶艺术馆。龙山黑陶艺术被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在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龙山闵伟黑陶艺术馆是一个品位高、规模大的黑陶文化专题展览和制作馆,集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是宣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龙山中学的学生走进闵伟黑陶艺术馆后,工作人员首先带同学们参观了黑陶艺术品展览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宛若天成,同学们立刻被黑陶独特的艺术气韵所吸引。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黑陶艺术家委员会副会长、章丘黑陶艺术大师闵伟先生向同学们一一介绍了自己的每件作品,同时也鼓励同学们要多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工作人员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陶艺制作坊,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黑陶工艺品的制作流程。

精美的黑陶艺术品、悠久的龙山历史文化给前来参观的龙山中学每个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次参观学习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同学们感受了创作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课堂中、书本里所没有的乐趣。这次活动也得到了闵伟黑陶艺术馆的大力支持,以后也将继续协助和支持我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龙山中学一直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注重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重视校外教学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幸福成长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附:

闵伟,山东省九三学社社员,泉城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协黑陶艺术家委员会副会长,济南中国龙山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第5篇:大班剪纸活动:良渚黑陶

活动目标

1.欣赏形状各异的黑陶,感知黑陶的造型美。 2.尝试用两次对折的方法剪出连接在一起的黑陶。

活动重难点:利用对边折剪的镂空剪法创作出一个造型别致、花纹奇特的黑陶。

活动准备 1.良渚黑陶PPT 2.讲解黑陶时的古筝乐曲《渔舟唱晚》、操作时的背景音乐——《青花瓷》伴奏》。

3.勾线笔每人一支、黑色蜡光纸纸每人一张、剪刀每人一把,固体胶每人一支、纸筒每人一个。

5.教师范例两个。 6.课前铺垫:花纹的名称。 活动过程

一、图像导入

小朋友你们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叫黑陶)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更多好看的黑陶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播放PPT以及轻音乐《渔舟唱晚》,带领幼儿欣赏和观察黑陶的外形特征和花纹装饰。

1.这些黑陶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带领幼儿认识瓶口、瓶颈、瓶身和瓶底,介绍各种黑陶的瓶口、瓶颈、瓶身和瓶底有什么特点?(瓶口瓶颈、瓶身和瓶底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各种形状)

2. 瓶子上有些什么花纹装饰啊?这些花纹都是什么形状的? 3. 教师小结黑陶外形特点以及花纹装饰。

刚才,我们看到的黑陶它们的形状也不一样、瓶口瓶颈、瓶身和瓶底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各种形状,身上有许多漂亮的花纹。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黑陶身上都有两个耳朵。

三、出示步骤图,与幼儿讨论如何用剪纸的方法剪出花瓶。

1. 刚才我们看了很多美丽的黑陶,莫老师啊用剪纸的方式剪出了两个黑陶,瞧,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剪出来的吗?

2.个别幼儿讲述剪纸的具体步骤,教师小结制作方法。(幼儿讲解步骤时教师逐步出示步骤图。)

四、幼儿大胆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播放轻音乐,鼓励幼儿大胆用两次对边折剪镂空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黑陶造型以及花纹装饰。

2.指导幼儿将自己剪好的剪纸作品张贴后套在纸筒上,变成立体黑陶。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黑陶剪好咯!赶快去把我们的黑陶进行黑陶展览吧!

五、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设计的黑陶,开展黑陶展览会,互评一下各自的黑陶。

六、小朋友们的黑陶真美丽,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到创意吧,下次让中班的弟弟妹妹也看看我们的作品。

第6篇:

上一篇:录音技术下一篇:职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