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耦合发展的乡村建设探究——以安徽省当涂县龙山村美好乡村规划为例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引言

农业的发展与乡村建设一直以来是国家和地方不可回避的发展主题,一直伴随着国家和地方的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近年来,伴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乡村建设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十九大政府报告中再次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现实的乡村建设中,由于受长期城乡二元发展惯性的影响,乡村的发展不可避免处于孤立收缩状态,这就使得如何在实现城乡功能一体化的同时保持乡村特质、发展乡村多元活力成为新一轮农村政策制定及其空间规划的一大难题。各地在乡村建设中之所以陷入“一刀切、大拆大建”的建设误区,根本地还是城市和乡村各自发展的传统思路与模式没有改变,并未从城乡耦合的视角出发考虑乡村发展与建设。这种乡村建设思路使得乡村发展不能有效接受城市的反哺,乡村自身的潜力和活力也不能得到有效地激发。基于此,本文以安徽省当涂县“美好乡村”试点工作作为实践基础,以太白镇龙山村作为具体规划实施案例,从乡村发展模式与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理论探索,到研究区自身乡村发展类型的判定,再到多层面城乡耦合发展策略的制定,意在构建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的乡村建设新范式。

2、乡村发展模式与城乡功能耦合方式探究

2.1 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

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乡村建设路径,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城乡功能耦合和一体化的必要前提之一。总体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实践形成了三种乡村建设模式:(1)模式一——以乡村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乡村建设模式;(2)模式二——以村庄迁并和土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新社区建设模式;(3)模式三——注重城乡融合互补,强调村庄整治、制度创新和特色塑造有机结合的综合建设模式。新一轮的乡村建设应该紧紧依托当前乡村发展诉求,选择以城乡协同、村庄整治、制度创新和特色塑造有机结合的乡村综合建设模式作为主导模式,“让城市反哺乡村”、“让乡村回归乡村”、“让乡村恢复活力”。

2.2 综合建设模式下乡村类型划分及发展思路探讨

在以城乡耦合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建设模式中,科学定位城市与乡村各自所承担的功能类型是制定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现实中不同乡村往往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何科学划分不同乡村发展类型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针对村庄类型的划分,目前国内学者多从社会经济情况、聚落特征和乡村景观等方面着手,这在一定层面上对村庄的分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这些发展类型的划分并未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层面上展开。本文从城乡功能分工的视角出发,认为工业不应该作为乡村的主体职能和特色,应以占绝大多数的乡村功能和特色作为划分城乡功能耦合方式的依据。按照这种思路,可将乡村按照其所承担的主导功能和特色划分为四个类型,即使农业型、城郊型、旅游型和生态型。

2.2.1 农业型乡村建设与发展思路

农业型乡村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体功能的乡村类型,乡村建设主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活服务需求开展。现代农业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关键作用,他的实现首先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就要求乡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其次还需要在农村土地规模化、农业经营方式等方面有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农业型乡村的建设重点是:一方面通过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村容环境水平,促进乡村人居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吸引外出劳动力返乡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安居乐业的田园乡村。

2.2.2 城郊型乡村建设与发展思路

城郊型乡村是纳入城镇功能一体、以多元的城镇服务为主体功能的乡村,城郊型乡村建设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城乡统筹、提升乡村服务能力。城郊型乡村一般位于城镇化地区的边缘或者城市近郊区,受到城镇的辐射和影响很大,且远期极有可能转变为城镇化地区,因此城郊型乡村对于联系城镇和外围乡村地区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两者的纽带,城郊型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城郊型乡村的建设,一方面要主动配合城镇发展,在蔬菜等农产品供给、乡郊旅游等功能方面为城市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为外围乡村地区提供一般公共服务。基于此,城郊型乡村的建设重点是提升都市农业、旅游服务业等多元产业,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2.2.3 旅游型乡村建设与发展思路

旅游型乡村是以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主体功能的乡村,乡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旅游业发展与乡土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建设重点是合理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加强综合配套,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加强乡土文化与社会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促进乡土社会可持续发展。

2.2.4 生态型乡村建设与发展思路

生态型乡村是以生态维育为主体功能的乡村,其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保护乡村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重点是保护生态、转移人口、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的前提条件其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异地转移乡村人口,减小乡村的生态压力;其二,由于限制部分产业的发展,作为发展权转移的补偿,应该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改善乡村民生,打造生态、富裕的美好乡村。

3、研究区概况

本次研究与规划的案例——龙山村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镇区东南部,村域辖1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66平方公里,总人口3222人,2012年成为安徽省当涂县第一批美好乡村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从现状分析来看,龙山村是典型的城郊型乡村类型,如前文所述,其未来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实现城乡耦合发展,积极培育面向城镇和自身的多元功能服务综合体。值得指出的是,在城镇化不断加速和安徽省新一轮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安徽“美好乡村”的首批试点村庄,基于城乡耦合的角度研究破解这样一个城镇化前缘地区、具有独特山水人文资源的典型乡村地区如何科学、精明地规划建设的问题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基于城乡耦合发展的乡村建设策略

4.1 融入城镇化发展,重构产业发展格局

作为现状以工业为主的城郊型乡村,龙山村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融入城镇一体化产业布局,复苏乡村特色产业。现状龙山的产业结构是以二产为主一产为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镇企业粗放的发展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规划按照“去工业”和呼应太白城镇化趋势的思路,整合现状散点布置的村域工业,在已经纳入太白镇区发展范围的区域内集中布置。同时,为实现一产、三产复苏,规划结合现状资源禀赋,积极策划以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类型。从而整体上,以南北向龙山山脉为天然界线,打造龙山村“一体两翼”的功能结构布局。

4.2 提升乡村服务能力,培育多元功能综合体

处于区域城镇化前缘的城郊型乡村,应在多个层面实现城乡功能一体化。首先,作为区域重要的生态源,乡村应该积极承担生态维育的功能角色,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其次,还应做好从“农村”向“乡村”的功能角色转变,要认识到乡村不再是仅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简单空间,而应该是传统和现代多元综合功能的载体;再次,作为城郊型乡村应在满足村民功能需求的同时积极承接周边城镇居民的功能需求。在规划中,村域充分保持现状生态基底,除西侧纳入城镇化发展的片区外充分保持了乡村生态特质。

4.3 上下结合,实现村域人居布局优化

人居布局优化是改善村庄土地粗放利用引领乡村走向集约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城乡耦合发展的框架下,人居布局优化应该尊重城镇化的背景,打破“就乡村论乡村”的封闭倾向,注重与城镇化战略统筹,注重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不能过高标准建设乡村试图将人口固化在乡村,同时在村庄撤并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基层村民的搬迁意愿,上下结合精明的部署人居格局。在这种思路下,规划基于现状自然村分布情况,结合未来镇区发展趋势,融入现状居民搬迁意愿,对村域聚落体系进行了梳理。

4.4 传承乡村特色基因,营造乡村气氛

乡土气息的保持是乡村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质提升生命力的重要前提,这在乡村建设中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化、乡土肌理和乡土空间的传承。乡土文化方面,规划放大龙山的山水价值和太白文化品牌效应,强势建树“龙栖福瑞乡、太白文化第一村”的山水文化品牌。同时将乡土文化、皖南文化和太白文化三个层面的文化贯穿于村庄建设的各个层面之中。乡土肌理方面,延续村庄街巷肌理、传统特色空间的同时适当进行土地集约化处理,形成“山、水、田、人家”有机交融的秀美乡村图景。乡土空间方面,在精致空间塑造的过程中杜绝“大拆大建”的行为,依托现有本底进行整治和提升,同时特别强调村口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精细化处理。

5、结论

目前的乡村规划建设实践虽然已经逐步意识到城乡耦合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的分析和探讨几近空白,也并没有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本文通过对我国村庄建设历程进行总结,将村庄发展模式划分为三个类型,并指出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建设模式应该成为未来乡村建设发展模式选择的主流。同时,本文创新性从城乡功能耦合视角将乡村划分为农业型、城郊型、旅游型和生态型四种类型,并依托龙山村规划实践对城郊型乡村的发展思路进行了验证,但是由于笔者学术能力有限,又限于时间和精力,并未深入探讨三种村庄建设模式,也没有对四个类型的乡村发展类型提出原则性的划分标准或指标量化标准,同时这也将是本文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摘要:面对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如何实现城乡互哺和耦合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乡村建设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包括工业化建设模式、新社区建设模式和综合建设模式;然后,在综合建设模式下从城乡功能分工的视角出发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区别化阐述了其发展建设思路;最后,依托当涂县龙山村美好乡村规划实践,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基于城乡耦合发展的乡村建设策略。

关键词:乡村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策略,龙山村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1-6.

[2] 魏后凯.对中国乡村工业化问题的探讨[J].经济学家,1994,(5):75-82.

[3] 沈兵明.城镇化过程中农居点迁并整理与建设用地置换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2):62-65.

[4] 崔明,覃志豪,等.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30(12):27-32.

[5] 单勇兵,马晓冬,等.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J].地理科学,2012,32(11):1340-1347.

[6] 董新.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_原则及指标体系[J].人文地理,1990,(2):49-52.

上一篇:做好新班班主任工作之我见下一篇:“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