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2022-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应充分重视行政管理工作,在准确定位当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价值、功能、内容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体制做出不断的创新,以提升管理成效,更好地适应电力企业发展需要。鉴于此,本文就如何进行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正逐步推进,随着市场化经营和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电力企业正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宝贵的历史机遇。但受传统管理理念、方法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手段工作长期滞后于电力业务的发展,电力企业中还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观念,而这一情形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尤为显著,我国电力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依托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此背景下,就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必要性

企业行政系统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依靠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是依靠企业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渠道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對电力企业而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除了业务类的,其余都是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相当于电力企业的“中枢系统”,只有做好行政管理,才能保障企业的有序经营和健康发展。

电力企业部门众多、岗位类型繁杂,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需要与多个部门、岗位发生接触和联系,在当前“重业务、轻管理”的氛围下,行政管理工作所得到的支持与配合尚不充分,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以及管理环节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内部存在岗位冗余、部门臃肿、管理机制不灵活、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其自身管理效率也难以保证,加之多数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尚不完善,奖惩机制科学性偏低,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足,各项行政规章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制约了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在此背景下,创新和改进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工作理念被动,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手段单一,是制约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成效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今后应充分结合电力企业的经营条件和管理基础,突出行政管理组织的主动服务职能,从理念上、内容上、方法上对行政管理体制做出全面的创新。

完善行政管理领导体系。完善而顺畅的行政管理领导体系,是保障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机制运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针对电力企业目前的情况,应就行政管理领导体系做出以下几方面创新:首先是建立首长负责制,由最高行政管理领导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考核、监督工作,并由上级行政管理领导分配和下达各项行政管理任务和权限,使各项管理任务均由明确的责任人执行;其次是建立行政管理考核制度,即由行政管理监督人员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并以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作为其绩效考核依据,作为薪酬激励和员工晋升的参考;此外,还应确保各行政管理领导之间的责权分明,在此基础上对行政管理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调整,以真正使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各司其职,高效、主动地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服务。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目前,电力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时开展危机管理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视为行政管理机制创新和改革的重点之一,以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并未企业各项管理战略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此,行政管理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组建危机管理小组,由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全员推选危机管理小组长,并推选小组全员,必要时可与企业外部的企业管理专家、专业咨询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以更全面、更及时地识别危机并采取有效地事前控制手段;其次,是开展全员危机管理教育。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海报、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关于电力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危机管理的培训、教育和宣传活动,提升企业全员的危机意识,同时充分提升全体职工的风险识别能力,进而为危机的识别、规避和化解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完善企业内部激励体系。科学的内部激励体系,是提升企业全员工作积极性,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行政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基础。科学有效地内部激励体系应符合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就电力企业而言,无论对基层职工还是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应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但对基层职工也侧重于薪资、奖金方面的激励,对技术人员、管理层人员则可采用远期股权等更高层次的激励方式,以兼顾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只有在充分抓住电力市场发展潮流,准确定位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针对现行体制的缺陷和不足,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思路、方法、手段,才能使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日臻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

作者:于亚妮

第2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想获得稳步的发展和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具有创新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健康稳定运行的保障,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针对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中的存在着问题对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的稳固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现代企业 行政管理制度 创新 发展

一、企业行政管理相关内容以及特点

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稳定运营的重要保障,能够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工作进行全局性的把握,按照企业的计划稳步的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实现各个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衔接。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规定等对企业日常巩固走进行协调和服务,从而保障企业在全局性的计划下进行顺利的运营和发展。企业行政管理能够为全企业提供全面的后勤服务,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最大程度的优化企业的运营效率。

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管理手段,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企业的工作进行有计划的指导。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按照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目标计划以及工作内容,并对企业的运营实施长远的计划,达到企业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二是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组织化的管理。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能够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且对企业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保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企业行政管理为企业行政组织机构顺利完成自身的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指挥性质,能够针对企业不同层级员工之间的问题进行协调和沟通,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不同层级员工之间的分工和协调,确定各个层级之间的任务和职责,为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的保障。四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提供内控的机制,对企业各项的工作进行监控和调节,确保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做到奖罚分明,并且不断优化自身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权威性。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建立在企业权利和权威的基础上,按照企业上级机构的授权的前提下发布行政命令和相关的行政指标,因此企业的行政管理需要上级权利部门的授权。二是具有及时性。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命令和指示的前提下进行工作的发布和工作调配,因此需要对上级的命令进行直接的指示,因此行政管理工作比较及时吗,能够将上级的命令立即传递给下级,同时配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来保障其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具有一定的纵向性。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内部的组织进行工作关系的协调,传递企业的调配命令,协调各项工作,因此是纵向发展的。

二、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要求

1.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能够保障企业的健康运营。现代行政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企业的发展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如何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保障企业战略提升的一大难题。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实现自身的竞争实力,保障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稳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外,还要具有综合的管理能力以及快速稳步发展的能力。企业的管理能力能够为企业实现自身的战略性发展提供可靠的管理策略,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强大的经济学习能力。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能够能够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才能够长远发展的难题。企业职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对企业发展造成危害的事件。面临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时期,企业中存在着政企不分的严重现象,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要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实现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搭建桥梁,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为企业内部的员工提供有效地帮助。企业的行政管理能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长远发展。

2.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营,并且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后勤保障。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行政管理活动需要对经济活动提供相应的组织计划,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沟通、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协调和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首长负责制,对企业的工作奠定良好的指挥系统,保障行政领导在企业中具有一定的威严。二是要求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保障行政组织机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为企业的运营提供强大的后背支撑。三是行政命令的下达到讲求艺术性,正确处理好各个环节的问题。

三、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

1.优化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的前提基础,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在制度的保障下进行,并且按照制度的要求正确处理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创新是首要的问题。当前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比较低下,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企业在制定行政管理制度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保障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让企业全体员工接受这项制度,并且与企业全体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同时要求全体员工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提高制度的可行性,确保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每个员工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

2.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领导体制。企业要想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在行政管理制度中实施首长负责制,与咨询机构构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并且确立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部门,在具体的實践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其次对企业员工的业绩进行有效的考核,选择优秀的人员对企业的行政工作进行管理,以业绩作为员工晋升的标准,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的行政管理还要确保领导之间的权责分明,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协调性和沟通互补,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价值,提高行政管理在资源配置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综合的服务能力。

3.变革新体制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加强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力的革新。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因此在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中需要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强大功能,提高行政管理的适应性。一方面在行政管理中可以利用各种管理手段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新体制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升管理的工作效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为行政管理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职责的划分虽然能够确保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落实任务和职责,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无法在行政管理中发挥各项管理制度的最佳效果。因此在管理制度的创新的同时,需要落实激励机制,建立与管理制度相关的激励机制。从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顺利展开。激励机制的建立要与岗位的职责挂钩,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激励,以增加薪酬和晋升为主,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四、结语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行政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那金儒.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分析与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14,(09):66-68.

[2]赵智祎. 试分析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15,(28):99.

作者简介:杜昕(1990—),女, 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及行政管理。

作者:杜昕

第3篇:企业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与发展浅析

摘 要:科研管理是关于企业内部研发的管理,服务于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活动。科研管理是否规范,关系到科研项目的立項、研究和成果转化等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企业竞争加剧,企业的长足发展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结合目前情况,针对企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科研管理是指对科研活动及人员的管理,其作用在于引导、组织和服务于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科研管理涉及到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息息相关。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创新成果进行规范管理,对科研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日趋严格。

一、科研管理理念推陈出新

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存续的根本。在科研管理方面,首先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次对这些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进行过程管控,加强目标管理。在此期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目标顺利完成。科研管理一是激发科研人员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无形资产;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资源共享,对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所涉及到的各项程序进行规范和完善[1]。

科研管理理念创新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产权管理,不断吸纳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第一,采取人性化管理,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摆脱束缚,积极探索,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开通基层和高层的对话通道,善于采纳员工的合理建议,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和磨合,改变陈腐观念;第三,搭建员工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增加企业内部互动交流,同时加强横向沟通,通力合作,形成统一科研体系,不断进行观念更新;最后,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专利代理机构增强合作,互利共赢,使专利保护与科研活动有效结合,并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规范知识产权管理。

二、科研管理方法创新

通常来说,企业内部的科研管理,目的在于为组织内外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满足企业创新活动的需要。由此,进行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资源共享是科研管理的发展趋势。然而,现阶段科研管理方式还较为传统,人工管理占很大部分,信息化应用没有普及,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不管何种信息系统,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系统的安全问题是企业需重点考虑的,它关系到企业信息的保密性。[2]此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解决:首先,设计一款稳定的科研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含准确的程序语言、一目了然的管理平台、便捷的检索方式以及对不同使用者的授权等等,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好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其次,对科研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的持续升级及不断完善工作,当一款新的管理系统初次使用时,要善于总结不足,相关技术人员要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管理系统变得日臻完美。系统使用时,注意系统安全,在充分利用其功能的同时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三、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我国科研管理在创新激励机制上有待于完善。目前,在激励的定位上不明确,激励措施力度把握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机构及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主要从内因着手,形成内在推力,促使科研人员朝着既定方向努力。为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设计实施。

1、人性化管理,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资管理机制。

对于技术研发人员的待遇,需全面考虑相关岗位的特殊性,对岗位价值进行评估、分析,制定合理的薪资机构及工资级别划分方案。目前科技工作者工资待遇面临着平均收入水平低、增幅较缓的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形成反差。针对上述问题,要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完善薪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方案,公平公正的推动政策的实施,从公司政策上维护科研人员的权益。在执行层面,充分利用工会的职能,企业代表与员工代表就薪资分配方案、收入水平和增幅等事项,协商决定,形成民主化管理[4]。

2、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

将科研人员的工资级别晋升与绩效考核相关联,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促进任务的达成。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激发员工创作潜能,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基于目标达成的待遇增加是具备说服力和考核依据的。

3、深化人力资源选聘与配置改革

人才选聘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在人才选拔、配置上进行工作创新,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人才选拔环境,通过规范的选拔机制优胜劣汰,用人之长,帮助员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针对管理人员,内部竞聘上岗,给员工提供清晰地晋升通道;外部选拔,吸纳优秀人才充实到团队中来。

4、加强内部培训

不断提升员工技能,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发展趋向于打造学习型组织,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四、规范科研经费与人才管理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进行过程把控,及时发现过程中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以此方法可以调整预算,保证项目顺利开展。[5]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仅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规范,而且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实际有针对性的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科研人员要注重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加强内外部沟通,增强协调管理能力。科研人员还需具备学习力和创新力,在日常创新活动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力平,赵丑民,王禹钦等.科技项目后评价管理的创新[J].石油科技论坛,2010(4):41-45.

[2]卜文杰.论企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J].湖南有色金属,2010(10):69~72.

[3]石铁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科研管理体制的研究[J].今日工程机械,2009(6):100-102.

[4]李蕊,周平.科技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效应分析—基于政府和企业R&D投入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1(7):54-56.

[5]郑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努力实现节能降耗[J].湖南有色金属,2009,25(5):75-77.

作者:王露

第4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企业必须树立现代管理新理念,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要革除原有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弥补现行管理体制的不足,理顺各方面关系、健全运行机制,形成更加科学、更有效能的社会管理体系。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只有明确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才能开创新局面,取得新业绩,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健词:现代企业 信息化 经营管理 管理制度 组织结构

一、树立创新理念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文明史。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社会交通由人力车、马车到火车、汽车、 飞机;企业管理从泰勒时代把人当作机器一样对待,到现代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 ,都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创新,包括理念创新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开拓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以科技为主导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实践证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竞争首先 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要高,成本要低,服务要好,即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竞争规律经营企业。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在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组织等方面实现 创新。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职工要全面提高素质,包括思想观念、技术业务、道德素质以及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等。

二、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最现实的生产力。以信息化管理来替代原有的传统管理,是“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它带来了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它影响着所有的管理者,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是要不要,也不是愿不愿意,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生存之路”。否则,企业将在竞争中被历史淘汰。为此,要实现企业信息化,首先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这既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成长活力所必需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又集中体现在管理思想和理念上。比如,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大幅度减少中间管理层,弱化行政色彩等等,都是管理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一些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管理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为此,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中的许多先进成熟的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许许多多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企业管理体制要创新,就必须确立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当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有一个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业实际出发的问题,不能照搬

照抄,要在“结合”上做文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的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受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建立现代管理体系,信息化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没有这个技术支撑,就达不到好的管理。实施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代替现行的人工管理过程,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涉及到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的管理创新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沿用原来已有的管理方法,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具有涉及面广、技术难度高、综合协调工作复杂、投资较大、效益难以直接计算及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取得实效为目标,采用创新的管理办法来进行严而有序、新而有效的管理。

三、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

经营机制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积极推行以优化产权为核心的国企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引入民营资产或其它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中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人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立一系列议理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经理层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庆充分行使其权利来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治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评估,提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它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监督职权,保障股东权益和公司权益不受侵犯。

四、确立资本经营理念

所谓资本经营,是指把公司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和 借入资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变为可以流动、可以交易的价值资本,通过重新优化配置 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

资本经营的最大特征就是资本流动性。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实现增值。资本流动的原则就是指把企业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作为可

流动的经济资源,实行动态整合的营运。通过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利润,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本的内部积累。通过资本活动,实现横向经济联合,发挥资本联合的优势, 扩大生产能力,产生的新生产力,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不仅要充分利用自有资本,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支配和使用社会资源。所以,除 了管好用好自有资本,企业还必须善于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或其他方式扩大利用资 本的份额。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发行股票、配股等方式,扩大吸收社会资本,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也可以用横向兼并办法,实现规模经济。上市公司在高成长期间,应当通过对企业 内外的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上市公司对其他企业进行部分的股权收购 或整体兼并,以达到同行业内提高竞争力和在某类产品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在保证效益 的前提下,企业兼并是实现规模扩张的好办法。兼并要坚持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为原则, 防止为兼并而兼并。不断进行资产优质化。不断地进行剥离和淘汰不良资产和注入优良资产 ,加强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坚持主营的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把资金投到那些超 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品领域,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和拥有独特技术的产品。

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重要意义

组织机构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组织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着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市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职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

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各个部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

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

公司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各个部门管理上,实行部门经理为主导,建立起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强制性标准和部门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各个部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企业管理应以管理人员为龙头,以质量、效率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健全管理体系的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企业管理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理念,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督考核。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等为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年度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各部门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各部门的收入分配与企业业绩直接挂钩。

最后,关于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更需要认真探索,用创新的精神制定出新的管理办法。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勇于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第5篇:试论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为求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获取对自身而言相对有利的竞争力,在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必须要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本文将从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意义开始阐述,并在其中发现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企业 经济管理体制 创新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

1.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作是企业实行其他措施和进行其他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拥有较为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强化企业的经济管理力度,贯彻落实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才能确保企业其他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落实,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运用最低的成本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个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

2.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能为企业带来市场竞争力

面对市场经济中愈发激烈的竞争,各大企业均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发展。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实质上是指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只有一个高效科学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才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目前的运营状况,才能及时的发现企业中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及时的解决企业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监控能力,避免经济上的决策失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力。

3.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

企业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必须要对企业资金的动向进行监控和管理,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一个高效科学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才能让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得到规范的管理,通过经济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将会得到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分配,实现资金利用率最大化,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

4.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监控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单位提供的财务数据是反映该企业运营状况的原始数据。企业只有拥有一个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才能对该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从而反映出该企业的运营状况、各种经济活动的实施状况和各种政策的落实状况,并能及时的发现决策落实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对决策进行适度的调整并根据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下一阶段的经营决策。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观念

现今,大部分的企业在建设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普遍缺乏相对应的经济管理思想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兴起潮流,企业领导在理论上已经初步了解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企业缺乏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对应的经验,企业管理层没有真正的掌握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观念,从而导致在实际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经济管理的观念根本没有体现在企业的发展上,经济管理无法真正的得到实施,其领导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中仍然以自身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发展。一个尚未成熟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外在阻力,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让企业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

2.经济管理目标被歪曲误解

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利用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一个明确的经济管理目标才能使企业内部的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能够按照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企业的现实运营中,某些企业经常性歪曲误解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只在于单方面的发展经济,而严重忽略企业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效益的实现,导致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平衡。虽然企业的盈利率不断上升,但是企业对环境、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发严重,最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经济管理监控制度不完善

为了确保经济管理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较为高效的经济管理监控制度对经济管理进行监管和控制。而按目前的状况而言,许多的企业内部普遍缺乏相对应的完善健全的经济管理监控制度。由于企业缺乏设立先进的经济管理监控制度的经验,某些企业从传统的经济管理制度中进行改造,而旧式的经济管理制度明显无法满足企业现今的发展需求;某些企业从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制度中进行参考,而忽略了我国国情和该企业的运营现状,建立起的经济管理制度完全无法适用企业的发展。

4.忽视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不仅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而是对企业内部一切与财务活动相关的所有方面的因素进行规范和管理。而在这些因素中,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项对财务活动的正常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大多数的企业总是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把人力资源管理排除在经济管理之外。企业忽略了员工的重要性,忽略了激烈员工和培训员工,不但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还降低了员工的使用效率,缺乏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

1.贯彻落实科学高效的经济管理观念

在建设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探索经济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贯彻好落实好科学高效的经济管理观念,以先进的经济管理观念带领整个企业贯彻经济管理的决策。只有在科学高效的经济管理观念的带领下,才能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策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融合,才能使经济管理推动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要把先进的经济管理观念自上而下的贯彻到企业内部的各个角落,让企业管理层能够熟练掌握经济管理观念,带领整个企业走向经济管理潮流,让整个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能清晰明了的认识到先进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为经济管理的实施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执行环境。

2.实现经济管理监控制度的创新与健全

实现经济管理监控制度的创新与健全是维护经济管理持久作用的制度保障,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必须要以创新的制度作为巩固,因此确定了经济管理监控制度的创新。因此,必须要在制度中设立相对应的约束和控制规条,确保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能够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工作,确保企业与员工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必要时,还必须要建设相对完善健全的激励制度,用于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还必须要强化对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监控体系,实行内控机制,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避免不符规范的行为发生。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动,企业管理层必须要重视员工,不仅要以“以人为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还要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

改造和创新。首先管理层要改变观念,必须要重视员工的作用力,重视员工的综合培训,必须要建设相对的奖惩激励机制,多劳多得,增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在生硬的经济管理制度中增添人性化,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宏观环境下,企业要获取相对强势的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本身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 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simulation" Li Lin power, based on the 2011, science press;

3 "design" MCS-51 Series MCU lzhzjj.com/bet365yulechang application system He Limin, 1995, Beihan

g University press;

4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based" Li Guangdi: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1992;

5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Ding Yuanjie, 1994,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第6篇:企业煤炭管理体制创新(最终版)

创新煤炭管理体制

http:// 2006-7-28 中国设备网 文字选择:大 中 小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煤炭行业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的艰巨任务;煤炭行业大量外部性问题的存在,需要加强政府规制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管理体制;因此,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建立一个集中统

一、专业权威、手段先进、保障有力的新型煤炭管理体制。

关键词:煤炭;管理体制;创新

1 市场失灵与加强煤炭行业的政府规制

从煤炭商品生产的一般过程来看,它同商品世界的一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样,可在市场机制下正常进行,生产价格规律能够发挥作用。这也正是我们一贯所主张的煤炭生产过程市场化的理论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煤炭商品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以及由这一特殊性所产生的特殊要求。

众所周知,煤炭产业受资源的约束很强。煤炭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差异性。从目前勘探的结果看,资源供给形势并不乐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回采率)也不高。目前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300亿t左右,按照有效供给条件所供应的煤炭资源只能开采35—70年。目前全国煤矿的矿井采出率仅在30%左右,国有重点煤矿可达40%,地方乡镇、个体小矿井采用率仅为10%—15%。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涉及到国家长治久安根本大计,有必要对煤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2/3以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煤炭工业作为先行工业,超前发展完全必要。我国能源工业今后15年累计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唯有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多元化的产业融资,方能保证能源工业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煤矿建设周期长与经济周期短、市场波动大导致的煤炭开采投资的高风险;由于地构复杂,瓦斯、煤尘、地下水等导致的煤炭开采过程的高危险;使得社会资本的自由流动积极性不高,加上历史上形成的煤矿开采权的垄断,又阻碍了社会资本及时向煤炭产业流动。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及时、足额、有序地向煤炭产业流动,确保以煤为主战略的实施。

作为产业源头的煤炭行业,一方面,以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为存在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很强的依存关系。从总体上看,煤炭产区离消费地方的空间距离较远,运输业、特别是铁路运输业对煤炭产业制约大。煤炭产业作为工业的粮食,其供给状况和供给价格,直接影响到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和财务成本。正因为如此,煤炭产业与其他工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如何能用合适的方式兼顾各方利益并制止各方为了私利而进行毁灭性的争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有必要从国民经济的系统性和全局性出发,通过加强管理,理顺煤炭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煤炭产业周期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具有后发性、来势猛、复苏慢的特点。往往是国民经济形势全面复苏之后,煤炭市场价格才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大量的矿井同时新建,先进设备被采用。一般情况下,当煤炭产能达到最大化时,此时的煤炭需求量已开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煤炭市场价格出现快速跌落,其后果不仅给煤炭行业带来灾难,而且泱及整个国民经济。有必要加强煤炭产业周期性的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

对于煤炭生产这个高危行业来说,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发生的频率、重特大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特别是2004年10月以来,连续发生7起死亡人数百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伤亡事故,实属世界罕见。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性投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煤炭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品,品种多、性能差异大,高性能产品可替代低性能产品;初级产品(原煤)可直接消费,深加工后(洁净煤)可提高附加值。如果采取政策性措施,保护稀缺资源,禁止低能替代和原

煤直接消费,可以相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统计显示,我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国和德国的7.7倍,是英国的5.3倍,是美国的4倍。如果不采取一切措施降低能耗,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变得无以为继。有必要对煤炭产品的消费加强管理,从整体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煤炭属于埋藏在地表之下,蕴涵于环境之中的自然资源,并且与自然界中的土地、地下水、生物、共伴生矿物等资源紧密相关,共同存在。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和煤炭的开采方式,使得煤炭生产不可避免地扰动环境和其他资源,如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产生等等。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我国煤矸石堆存已达30多亿t,占地1万ha.;每年直排煤层气近百亿立方米,抽出地下水22亿m3,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环境。有必要加强矿区的环境管理,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使煤炭产业外部经济问题得到解决。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认识中,煤炭生产是苦累危险的行业,只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就可维系煤炭的再生产。事实上,煤炭生产是一门科学,而且是多学科交汇的一门综合科学。不仅需要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解决技术进步问题,而且需要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以研究煤炭产业运行的规律。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人才,都需要提高煤炭职工的素质。因此,加强煤炭行业的科研、教学、人才培养(训)的组织管理是煤炭行业健康发展所必需。

综合分析煤炭商品生产过程特殊性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特殊要求的共同性特点,主要是行业发展需求而非企业经营目标,是宏观经济要求而非微观经济要求,大都是煤炭企业外部性问题,属于市场失灵范畴,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根本性解决。实践已经证明,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资源规划、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问题;无法在竞争不充分状态下解决行业协调发展问题;无法充分满足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市场机制功能作用的滞后性,通过周期波动实现新的均衡的作用过程,不能有效防范行业周期波动风险。

在市场失灵状态下,客观上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行政性、法制性的干预,即政府规制,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要求。循着这一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必要安排一个政府规制主体,通过行政性措施、法制性手段,加强调控煤炭经济运行,满足煤炭产业健康发展要求。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煤炭产业管理的经验也都证明这一点。

2 目前我国的煤炭管理体制不适应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经过50多年的体制变迁和职能分解,所形成的我国煤炭管理体制基本情况是:

(1)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为煤炭产业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一位总理和二位副总理任正、副组长。设在国家发改委,并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兼任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煤炭产业管理的办事机构。

(2)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内设的煤炭管理处是煤炭行业管理的行政机构。煤炭生产项目立项、煤炭经济运行、煤炭价格等管理职能,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经济运行局和价格管理司行使。

(3)按现行的部门分工,煤炭资源的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煤炭运销管理、收入分配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以及行业中介性服务职能,分别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生产监察总局和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铁道部和交通部,财政部,社会保障部,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行使。

(4)地方政府煤炭管理体制,除少数省(如山西省)外,大多数随中央政府的体制变化而变化,少有个性化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产生和久解不决,无不与不适应煤炭产业健康发展要求的现行煤炭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理论分析与实践证明,现行的煤炭管理体制根本无法满足煤炭产业运行系统性的要求,无法保障政府政策的顺利实施和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无法建立起科学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无法通过政府的规制作用解决煤炭市场失灵问题,无法保障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以确保新时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大

改革力度,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尽快解决现行煤炭管理体制不适应煤炭产业健康发展要求问题。3 创新煤炭管理体制

3.1 目标模式

本着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企业自主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我们提出尽快建立一个“集中统

一、专业权威、手段先进、保障有力”的新型煤炭管理体制十分必要。

集中统一,是指按煤炭产业系统性的要求,把煤炭行业管理的职能集中到一个主管部门,改变目前的格局,解决政出多门,管理混乱问题。

专业权威,是指按煤炭产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懂行业发展规律、爱岗敬业、会管理的煤炭行业管理队伍,使新的煤炭管理部门具有客观的权威性,解决目前因管理力量薄弱、缺少权威性,对一些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问题屡治不绝、久禁不止问题。

手段先进,是指按现代管理要求,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基础上,采用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综合利用现代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行业评价体系等措施,规范煤炭行业行为主体,确保政府政策的顺利实施和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的管理手段系统。

保障有力,是指按加强煤炭管理的宗旨目标要求,通过建立行业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规制作用,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障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以确保我国新时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3.2 模式选择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经开始了煤炭管理体制创新实践。从创新的模式类型上看,主要有如下3种类型:

行政主导型这种类型以辽宁为代表,2005年6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在省煤炭工业局的基础上组建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正厅级建制,为省政府直属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煤炭行业管理,研究拟定全省煤炭工业的发展战略、行业规划,统筹规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负责省属国有煤炭企业生产管理;负责全省煤矿安全的监督工作和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负责全省依法整顿煤炭生产和经营秩序,关停违法开办和经营的各类煤矿;负责国家和省煤炭行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受省委组织部委托,负责管理省属国有煤炭企业的领导班子;受省国资委委托,负责履行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出资人职能;负责掌握和分析全省煤炭工业生产动态,汇集、分析和发布省内外煤炭经济技术和市场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承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事业加强型 这种类型以山西为代表。山西省一直保留着煤炭工业局,为事业单位,但其权利和责任已超出一般的事业单位,拥有一定的行政职能,而且在不断加强。目前全省的事业型管理人员已达到12000人,为历史最高。

以企代政型 福建、宁夏、黑龙江、陕西、四川等省,由省政府出面,相继组建了省煤炭集团公司,管理全省的煤炭工业。实际上,这些集团主要管理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企业。

从目前来看,3种类型的管理模式谁优谁劣难以断言,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1)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不能复归,政府不能越位管企业。我们调研的企业几乎全不赞同这样做。

(2)事业单位行政化的模式是功能型行政管理体制不到位的产物,而且运行起来困难重重,人员没编制,开支靠自筹,权力不到位,缺少权威性。

(3)以企代政的管理体制,目前显露出的矛盾较多。焦点主要在产权界定、决策权限、人事安排、管理成本和收益分配等方面。

新的煤炭管理机构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其职能定位。我们认为应该总结和跟踪研究各种类型的煤炭管理体制的优点和不足,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不是从名称上,也不是从形式上,而主要从功能上考虑问题。现在看来,把新的煤炭管理机构定位为政府的组成部分为妥。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煤炭产业的系统管理,具体包括: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市场准入制度安排与审批、安全生产监管、行业标准的颁布、政策研究实施与检查、信息收集整理与披露、煤炭市场的调控等。

3.3 管理系统

我们所考虑的煤炭行业管理的系统见图1。

不难看出,新组建的煤炭管理机构与原来的煤炭工业部是有明显区别的。

(1)新的管理机构是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并以市场为中心进行运作,它强调行业自律和企业的微观主体地位,突出宏观调控和公共职能。原则上讲不直接干涉企业的行为。

(2)从主体来看,新的管理机构强调立体的管理模式,管理主体不局限于政府机关,还包括立法机关和中介组织,增强了政策的传导途径和执行监督。

(3)从方法上看,新的管理机构所强调的政府规制主要是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对市场的调控影响企业行为。

(4)从信息流程看,创新的煤炭管理体制强调以市场为中心的信息的双向流动,强化了反馈机制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制衡。

(5)从内容上看,创新的煤炭管理体制突出了系统性和产业链;此外,我们还试图增加规制与激励两方面的内容。

3.4 组建路径

新的煤炭管理机构组建应充分考虑目前煤炭行业管理的基础,不要全面否定,推倒重来。从中央层面看,有3条路径可以选择:

(1)以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为基础,通过整合已被肢解的煤炭产业管理职能组建而成。

(2)把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造成煤炭产业管理专门机构。现为副部级单位的国家煤矿安监局,有机构重叠之嫌;其职能基本已包括在国家安全生产监察总局职能之中;对其进行改造,有可行性,该局大多数干部熟悉煤炭产业,而且,他们一直十分重视煤炭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

(3)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升格为国务院部门。原煤炭部撤销后,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由发改委能源局行使。因级次低、编制小、人员少,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但已积累了经验、资料,成长起了一些人才。如果把该局的级次升格,增加编制人员,扩大职能,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至于地方政府,主要是煤炭主产区的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的基础上,参照中央的做法,建立健全煤炭管理机构,不强求一律。

煤炭管理体制创新与其他任何一种体制创新一样,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但也不是无法实现的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煤炭管理体制创新工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7篇:加快企业体制创新 促进企业跨越发展

一、我县重点企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的基本情况

1994年,我国第一部《公司法》颁布后,我县就掀起了一个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的高潮,在1995年到1998年短短的3年间,共组建了7家股份公司,江苏联发集团股份公司、茧丝绸集团股份公司都是当时组建的。随着全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

的不断壮大,1999至2002年间陆续组建了苏中建设、鹏飞、万力等股份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组建股份公司11家、企业集团22家,其中省级企业集团6家,市级企业集团6家,县级企业集团10家。

在企业上市工作方面,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省证监局辅导备案,辅导券商为南京证券公司。今年年底江苏万力机械股份公司将通过验收。联发集团也正在积极运作上市工作。

总体来说,我县组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及上市工作进展不快。究其原因:一是有上市意识的企业负责人很少,不少经营者抱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缺少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部分企业家担心上市后受到制度监管的约束。二是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成为银行争抢的“座上宾”,融资相对容易。一些企业自有资金充足,银行贷款较少,现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高。三是总体而言,跟发达地区相比,我县企业规模不大,净资产利润率不高,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熟悉资本营运的人才,这些因素客观上制约了企业上市工作的开展。四是规范运行、发展良好、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企业较少,上市后备资源不足。五是目前国内股市新股发行(ipo)尚未开闸,企业上市门槛高,上市程序复杂、费用较高,以及资本市场的风险性使一些企业对上市产生了畏惧、畏难思想。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上市工作的重要性

(一)开展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钮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组建企业集团,目的是促进各类资本的合理流动和重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追求最佳规模和效益。以先进的理念和战略进行企业资产重组,不仅要体现在资产的流动上,更需要体现在资产的整合上,既要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又要迅速做大规模效益,达到资源的合理组织、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产生1加1大于2的综合效益。

组建企业集团,对外可以开拓市场、增强竞争能力,对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压缩非生产性开支,避免内耗。如果以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龙头组建行业集团,既可以起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实现集约化经营,减少重复设置的管理环节,降低固定费用,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组建股份公司,主要是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使企业成为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要求,股份公司打开了企业迈向资本市场的窗口,是企业上市的必备条件。

企业上市是推进企业资产重组与加快股份制改造,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实现经济新飞跃的重要前提;是主动吸收国内外优质资本,积极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迅速壮大企业资本,聚集优秀人才,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并从制度上确保资产安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的关键举措。江阴市的江阴霞客环保色织股份公司,2000年由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在资本市场发行新股2000万股,募集资金1.3亿元。上市后通过大力扩产、收购兼并,企业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七分之一,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2005年每股收益0.5元。

(二)开展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是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企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进入资本市场,并不单纯为了融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借资本社会化的契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我们看到,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这种模式在企业成长的初期,效率高,决策快,能帮助企业快速扩张。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家族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也日益凸显。通过改制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将使民营企业转变成公众公司,有利于其在股权结构、经营机制、管理理念、运作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转变,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早在2003年,香港创业板就曾邀请章光101上市,但赵章光以时机未到为由拒绝了。现在,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经过深思熟虑,赵章光下定决心让企业在香港上市。从融资的角度看,章光公司多年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却有相当数量的银行存款,

没有上市的必要,上市反而会减少公司的利润。但赵章光认为,以前单纯靠产品质量、靠市场打拼来发展企业,今后想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上市意味着企业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可以优化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解决民营企业家族化管理带来的问题,化解发展的瓶颈制约。我县磁材二厂也经历了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转变过程。今年该企业组建了江苏晨朗电

子科技集团公司,甩掉了私营独资企业的帽子,并与券商进行了初步的沟通。

(三)开展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今后几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企业规模。通过兼并扩张,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持续盈利能力强,能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大企业、企业集团以及有扩张潜力和增长动力的核心企业。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的竞争力,营造新的发展优势。”

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保障。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发行股票,不仅可以直接筹措到大量的资金,还可以成为吸纳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的窗口。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迅速发展,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上市公司是城市的经济名片。上市公司越多,质量越高,这个城市的经济就越有活力,竞争力和辐射力、知名度就越高。以临近的江阴市为例,该市目前拥有18家上市公司,其中国内上市15家,境外上市3家,是全国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通过企业上市,共募集资金82亿元,江阴市拥有的省级企业集团和国家级企业集团数不仅在全省,在全国县级市中也是最多的。江阴市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787.97亿元,财政收入108.38亿元,工业总产值2419亿元,有197家企业销售超亿元,其中华西集团营业收入超300亿元。江阴市连续三年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荣居榜首,连续两年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位列第三,已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目前开展组建集团、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

(一)龙头企业和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内部优势

我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早,除了少数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外,其他企业均改制成为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形式的公司制企业。这为企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权制度改革到位后,企业的发展意识和扩张意识显著增强,经过几年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成长性强的企业龙头。2005年15家工业龙头企业的产值之和达到65亿元,平均增幅57.1%。

近年来,全县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54.7亿元,同比增长44.3%。企业单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403家,年销售亿元以上的企业55家,年均增加10家,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因此从我县工业的现实情况和当前的形势来看,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的条件已经成熟,部分龙头企业开展上市工作也具备相当的条件。

(二)国家的政策调整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组建企业集团和上市有着良好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2005年,结合企业和市场运行中的实践,国家对《公司法》、《证券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降低了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的门槛,修改了企业上市的规则,也放宽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限制。

在组建股份公司方面,2006年以前,组建股份公司必须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而现在,组建股份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降低到500万元,并且注册资金可以分二年到位,首次出资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即首次出资额最低只要100万元。同时,取消了省级政府批准的程序,可以直接到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登记,这样大大减少了行政审批的程序,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在组建企业集团方面,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工商企字[1998]第59号)文件,企业集团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

(二)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

(三)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在实践中,各地均放宽了标准,目前在我省组建一个省级企业集团,即“江苏某某集团”,要求母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子公司在4家以上,且母子公司注册资本之和在5000万元以上。组建市、县级企业集团的要求相应降低。

在企业上市方面,近期随着证券市场的转暖,新股发行也将开始。按照新《证券法》的要求,对新股发行的审批要求会趋于科学和完善,发行模式近似于香港联交所的发行承销模式,更加市场化,包装上市的行为不可能再延续,上市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由于前几年证券市场的低迷,不少公司放弃了在国内上市的打算,目前全国来说,已经通过辅导验收并准备上市的企业不过几十家,这为我们开展上市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方面,要求也在降低。按照目前掌握的标准,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名称前可以加“江苏”,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企业名称前可以加“中国”或不加地区。

四、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加快推进全县组建集团、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

(一)明确目标,强化考核

围绕“十一五”期间打造特大型企业目标,年内要在亿元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拉动能力强的工业龙头企业。对选出的龙头企业要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制定个性发展规划,实施分类指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推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加快企业集团组建步伐,要引导、鼓励部分重点骨干企业与关联企业、协作企业进行资产整合、资本重组。

2006年全县要新组建集团10家,股份公司10家,争取两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华强纺织、天成饲料、海迅实业、威弘锻压等企业年内要组建集团;港联、恒源丝绸、第一化纤、家惠油脂、中邦纺织、恒力重工、友谊服饰等企业年内要组建股份公司;申菱电器、华艺扎染、海辰生物、通海线业、品王酒业、磁材二厂、江苏瑞安特等企业年内要将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组建企业集团中对母公司的要求大大高于股份公司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将组建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工作同步进行。

要加快重点企业上市步伐,并争取引入战略投资者,内外形成合力推动企业上市。今年要确保2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万力集团要继续做好辅导期的工作,并抓紧解决新增项目的赢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作好募集资金的投向和上市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联发集团已经与天一证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要尽快形成上市计划,并迅速将港联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今年必须落实证券公司作为保荐人,并进入上市辅导期。

落实目标管理,强化考核。企业组建集团、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已列入政府对各镇的考核目标,并在《**县2006年工业经济考核奖励意见》体现。县上市办要建立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严格按照目标责任制要求,分解工作目标,细化序时进度,结合实际,积极安排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服务,整体联动

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企业上市办公室做好牵头组织工作。县发改委、财政局、工商局、环保局、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局、地税局、国税局、劳动局等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要整合部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在企业产权证书的办理改制的遗留问题的处理以及拟上市企业涉税调整等工作上,各部门要强化专业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活政策,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让则让。各镇要将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列入今年工业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切实扶持、帮助企业做好上市规划和组织推进工作。

第8篇:议题八·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体制创新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涉农企业在此过程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涉农企业、涉农企业经营体制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不足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涉农企业在现有经营体制上的不足以及经营体制的创新将为目前我国涉农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涉农企业、涉农企业经营体制

一、涉农企业概述 涉农企业,是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和从事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研发、服务活动的企业,泛指农、林、牧、副、果、菜、桑、茶、烟等行业企业。

“三农”问题直接关乎中国社会发展大局,由于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非同寻常,因此至今依然是一个探索中的难题。而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破解,则将长期困扰中国的真正崛起。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在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视为中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发展的战略基础,提出以农村改革发展带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然而,落实这一战略安排的重要抓手还在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了在新形势下有效破解“三农”治理难题,当前必须以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超越性创新为突破口,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深入发展。

二、 涉农企业经营体制现状

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它在服务农民、离市场的要求、企业创新以及政府的扶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 优惠措施不到位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先后出

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在用地、用电、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不够,特别是对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的力度还不大。资金紧缺使企业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导致企业实际生产能力远远低于设计生产能力,如某企业原本设计的年生产能力20万吨,目前实际生产能力仅为1000吨;

2、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在我国,既懂农业经济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同时, 由于受资金短缺的影响,涉农企业也难以吸引到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导致了人才流动频繁,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据调查显示,涉农企业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以初、高中生居多,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极少,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目前涉农企业现有主导产品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与合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专利;

3、 创新意识缺乏

涉农企业绝大多数是民用企业,多数源于传统家族作坊,管理体制落后。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大多依靠简单的组织机构和廉价的管理成本,这些企业往往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收摊子思想严重,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4、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条缺损等

总的来说,我国多数涉农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品牌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企业举步维艰。总体来说,我县涉农企业现状可以用“低、小、少、散”(科技含量低、规模小、种类少、分布散)来概括。

三、 涉农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各级各部门对涉农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乡镇虽然都有分管领导抓农业科技工作,但多数分管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只注重计划生育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对科技工作不清楚,对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科技,关心企业发展以及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任其自由发展,从而制约了企业扩大再发展。

2、企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因此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加上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导致一些产业重复发展,打造不出精品,形成产品滞销,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打击了发展的积极性。

3、投入严重不足,生产加工技术、生产设备等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不高。 总体来说,多数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虽然企业积累了一部分启动资金用于前期建设,后期由于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实力薄弱,政府没有更多的投入,因此企业没有能力扩大规模发展壮大,企业发展困难重重,有的甚至面临倒闭。目前全县仅有楼下富民养鸡场、黔西南州富洪茶叶有限公司、普安县周易农产品精加工厂、普安县青山清真牛干巴厂等规模化的农业企业,但也存在资金短缺、厂房和设备相对落后、加工环境差、产品质量难于保证等问题。

4、开拓市场乏力,品牌产品极少。

例:某县有茶叶、核桃、百合、天麻、银杏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资源,但企业思想保守,竞争意识、营销策略、大市场观念明显滞后。对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不甚了解,实际形成品牌的只有茶叶、薄壳核桃、鸡枞油等,从而造成产品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小。多数企业未申请注册企业自己的知名品牌,加之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较少,技术支撑力量跟不上,因此本地优势产业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自身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 涉农企业经营体制创新

所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早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已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 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等现象,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求更加紧迫。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既可以理解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也可以理解为对过去农业政策的调整。

"中国未来种田的将主要是粮食种植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此前表示,他在湖北农村调查发现,粮食种植大户最多的租了两万亩农地,雇了几十个工人,全部采用机械化运作,获得的收成和效益都很好。而在重庆调查,厉以宁了解到,在一些农村都有专业的柑橘、西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合作社,成员由农民组成,采用的管理办法是土地入股、账目公开,合作社领导人由农民自己选举,这种情况下,农民能把农业经营得更好。

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6万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品质量可追溯,4.6万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3.1万家专业合作社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1523家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合作社产业分布广泛,涉及种养、加工和服务业等。

2、 提升农资龙头企业扶持力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今年农业部将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近年来,农业部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八大部委共同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服务与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去年3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主要目标就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意见提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

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去年11月底,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同时还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上述意见精神的落实,也意味着对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心。

3、让农民获得合理利润

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已经确定明年将通过完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并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规范资金使用范围。

此外,还将稳定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稳步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健全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逐步扩大补贴试点范围;健全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为了更好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也要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尤其要不断创新公益性推广机构的服务机制和服务内容,切实发挥主导性作用。

供稿人:仇焕阳 祝艳 孔慧冰

6

第9篇: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 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纪委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同企业深化改革相适应,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监督作用。2005年以来,包钢(集团)公司结合实际,整合了企业纪检监察审计监督职能,逐步实施了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垂直统一管理。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已初见成效。

一、破解“难题”,寻求突破

包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国有企业,1998年,企业改制为公司制后,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更加突出。

(一)“同级监督难”的问题越发明显

现行体制下,企业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是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在机构设臵、人员配备、财务经费等方面的决定权均在同级党委和行政。这种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导致纪委的监督成了“奉命监督”,很难大胆地对同级党委、行政进行监督,特别是监督党政“一把手”更是困难。

(二)“上级监督远”的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包钢下属单位多而分散,公司纪委对各单位党政领导的监督往往浮于表面,很难到位,上对下的监督大多变成了事后监督,即使是事后监督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如二级单位纪委在查办案件中,对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必须向同级党委、行政请示汇报,听从党委、行政的意见。同时由于内部保护主义和“人情网”现象,以及基层纪检监察力量不足等因素,致使“调查难、取证难、处理难”的问题比较普遍,“有案不查、瞒案不报”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职工群众对基层纪委缺乏信任,导致矛盾上交,反映基层问题的大量信访举报集中在公司纪委,公司纪委又由于力量有限,造成众多线索错过办案良机,降低了成案率,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权威性。推行垂直领导前的2004年,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共受理控告申诉和信访举报305件,其中二级单位纪委仅9件,只占总数的0.3%,且全年有半数以上的二级单位纪委没有查办过案件。

(三)内部监督资源分散的问题导致低效

包钢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内部管理“扁平化”、生产“区域化”基本形成,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由党群部门人员兼任或纪检监察干部兼任其他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个别领导干部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错误认识等因素,公司纪检监察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有弱化倾向。在企业内控体系中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也存在点多、人少、力量分散等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造成了监督信息不能共享,监督合力很难形成,监督权威性受到削弱,监督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运用,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监督的效力。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如何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扁平化”管理新体制下的监督工作已显得十分必要,企业内部监督力量急需整合。

包钢党委、纪委高度重视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问题,调整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思路。经过多次深入的调查研究,创新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的思路日渐清晰,同时提出了体制创新必须坚持党委行政统一领导、实事求是、精干高效、有利于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和与企业总体改革思路相一致的“五条”原则,并取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和自治区国资委党委、纪委的支持。200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在包钢(集团)公司实行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公司决定将审计部和纪委(监察室)合并,并在钢铁生产主体单位和公司机关进行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试点。包钢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思路开始付诸实施。

二、大胆实践,稳步推进

按照纪检监察体制创新的总体思路,我们结合实际,反复论证,设计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机构模式和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并在工作中探索推进。

(一)框架模式

将公司审计部与纪委(监察室)合并,实行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依据党章关于“党的基层委员会是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还是设立纪律检查委员,由它的上一级党组织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改革的总体思路,取消了所属二级单位纪委。将二级单位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选调到公司纪委,其余纪检监察干部由各单位妥善安臵。按照业务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把公司所属68个单位和公司机关划分为11片,分别派驻了11个纪检监察审计组,纪委机关设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6个专业室。纪检监察审计组受公司纪委直接领导,工作对公司纪委负责,在业务方面接受纪委机关各室的检查和指导。同时,在撤销纪委后的各二级单位党委班子成员中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

(二)人事管理 派驻纪检监察审计组由3—5人组成,组长由公司任命,职级为公司中层正职或副职,组员配备科职纪检监察和审计干部。派驻人员不在被派驻单位任职,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和考核、培训均由公司纪委管理和负责,与被派驻单位完全脱钩。派驻人员的工资、年薪收入水平比照被派驻单位同职级人员平均水平测算,由公司统一发放,派驻人员的收入水平高于公司机关同职级管理岗位的水平。

(三)职责权限

纪检监察审计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被派驻单位领导班子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落实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各项决策情况;监督检查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业等情况;协助被派驻单位党委、行政加强党风建设,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受理并调查反映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党员干部和职工违纪违法案件;对被派驻单位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各类工程及合同的相关情况进行日常审计监督等。为了确保纪检监察审计组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公司明确规定:纪检监察审计组有权通过参加被派驻单位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厂长(经理)办公会议、董事会等重要会议,对各单位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要求各纪检监察审计组要加强与公司干部管理部门就提拔使用被派驻单位厂处职干部的联系和沟通。同时,我们明确提出:统一管理后被派驻单位党政“一把手”仍然是各单位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

(四)管理考核与评价

建立了纪检监察审计组在被派驻单位轮流办公制度和纪检监察审计干部不定期岗位交流制度。在考核评价方面,除纪委的日常考核外,每年都由被派驻单位进行逆向考核,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根据考核评价,对违规违纪或渎职的纪检监察审计人员严格执行问责制。

科学的框架设计、明确的职责权限、严格有效的管理考核与评价体系,为包钢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新体制试行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察厅、自治区国资委党委、纪委的领导多次来包钢调研指导工作,对包钢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机构的统一管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整体推进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在包钢上下逐步形成共识。2006年9月,包钢决定对所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全面推行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并提出派驻子公司纪检监察审计组组长兼任子公司监事会主席,纪检监察审计组履行监事会职责。

三、优势突出,成效明显

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新的监督模式运行情况表明,新体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活力。

(一)纪检监察工作实现了同步监督

新体制下,纪检监察审计组直接参与各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纪检监察审计组通过授权参加被派驻单位的重要会议,监督指导完善被派驻单位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建立与被派驻单位领导班子的定期沟通、规范重大决策事项的事前通报、制定对不主动接受监督行为的考核制度,规范了基层单位和领导的行为;通过对被派驻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公司重大决策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业情况的检查考核,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通过组织参与重大建设检修项目的效能监察,对重大工程项目和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的监督,对被派驻单位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季度分析等,促进了领导人员的作风转变,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对权力运行的实时监督和制衡。

(二)提升了纪检监察组织的权威

新体制下,纪检监察干部直接代表了公司纪委履行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职责,保持了工作的独立性,提高了监督的权威性。这种“上对下的监督”使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普遍感到,在心理上威慑力更大,重视程度更高,落实起工作来更扎实到位。特别是统一管理后,公司纪委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权威,有力促进了审计决定和建议的落实。审计监督则为纪检监察组织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线索和更专业的支持,纪委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大大增强,成案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包钢天津工贸公司造成1000余万元国有资产损失案件等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案件的查处,使包钢纪委声威大震。

(三)整合了监督资源

企业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机构合并,拓展了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职责,延伸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链条,促进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增强了审计监督的权威。如在对重点工程的效能监察中,我们充分发挥工程审计和合同审计的专业优势,对立项项目实施了全过程监督,使效能监察权威更强,效果更实。同时审计中发现的重点问题,立即转化为案件线索,使证据更充分。如纪检监察审计一组在审计中发现某单位财务对历年估算的材料备品料单作了坏账处理,涉及某材料员的料单比较集中,便立即进行调查,发现了该材料员的违纪事实,并移送司法机关。

(四)解决了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定位问题 我们在全面推行纪检监察机构垂直统一管理体制中,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确保企业领导人员的“安全”作为衡量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标准。特别是纪检监察审计组具有的巡视职能和子公司监事会职能的设计,使企业纪检监察组织既代表党组织行使监督检查职责,又合理地代表出资人行使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职责,这样的职责定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要求,更加合理准确。

四、回顾总结,体会深刻

回顾总结包钢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障,只能强化不能弱化。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创新中找准位臵,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但是,一年多的实践也使我们意识到,要确保新体制在推动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方面的优势,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要解决好企业中层干部的认识问题。有的干部认为公司取消了本单位纪委,被派驻单位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应该以纪检监察审计组为主,表现在工作中就会有意识地淡化本单位的反腐倡廉教育和效能监察等基础工作;还有的对派驻纪检监察审计组的监督不能正确认识,不自觉接受监督,有的有抵触情绪,重大事项沟通就会不及时主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要解决好纪检监察审计组工作的定位问题。纪检监察审计组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如何做到“到位、不越位”,是保证监督成效的关键。监督不到位,新体制优势就难以显现;监督缺乏艺术甚至越俎代庖就会形成对立,影响工作的推进。三是要注重纪检监察审计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在新体制下,除了要赋予纪检监察审计干部相应的职权外,更要注重他们政策理论、技术业务、企业经营管理、领导艺术、法律和财务管理等知识水平的提高。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纪检监察审计干部队伍,是发挥新体制优势、推进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我们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纪检监察新体制能够有效解决现行体制下难以解决的问题,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和独特的优势。

上一篇:it部经理职位描述下一篇:大学生思修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