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的职责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民警察的职责

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行金融 监管职责的调查与思考

金融监督管理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包括人民银行县支行在内的各级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县支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但调查显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行金融监管职责还存在监管履职欠全面、监管作为欠主动等困难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履职欠全面。《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执行有关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等九个方面的行为有监督检查权力,9项检查职责当中可能至少有6项县里面可以做。而从2008年来某中支辖内5个县支行实际开展的检查项目看,检查项目主要集中在对金融机构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行为、代理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行为和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上,其他项目的检查活动则很少开展。

(二)监管作为欠主动。首先,在思想上,金融监管意识不强。银监分设后,县支行大多数干部和职工认为“金融监管”是银监局的问题,人民银行充其量也就少量金融管理,并认为反洗钱、征信管理都比较空,没有实质上需要管理。其次,在行动上,人民银行县支行绝大多数时候是按照上级行的统一布置开展相关业务的检查工作,很少主动开展执法检查。

(三)监督检查欠深入。一方面是人民银行县支行监管对象单一,检查主要仅针对金融机构,而未涉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如在对签发空头支票行为的处罚等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另一方面,监管内容比较单一,现场检查内容主要限于对纸质报表和凭证等的审核,而很少直接获取真实、完整的监管信息。

(四)检查处理欠严格。主要表现在“重查轻处”的问题比较突出。从近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检查的情况看,基本上是查问题,而无处罚。如2008年来某中支辖内人民银行县支行共开展执法检查72次,但是对检查结果的处理力度偏弱,最终给予行政处罚的仅有3次,绝大多数是要求金融机构整改,没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监管方式欠合理。目前,县级支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根据工作计划定期采用现场执法检查方式进行,基本未采用通过非现场监督发现有违法嫌疑再申请立项实施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同时,由于县域内没有银监部门分支机构,人民银行县支行与银监部门的监管信息基本没有共享。

(六)执法检查欠规范。除由中支组织的执法检查外,一般支行自己组织的执法检查程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无事前执法检查通知书、执法检查报告不规范、没有对相关的检查资料进行复印做为检查结论证据等。

二、制约县支行监管履职的因素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反洗钱、金融稳等职能法规、制度建设与赋予的人民银行县支行业务职能不相匹配,使县支行从业人员难以有效开展征信管理、反洗钱、金融稳定等金融管理工作,发挥不出应有作用。如征信管理工作,由于《征信管理条例》仍未出台,人民银行县支行除贷款卡行政许可依法开展比较顺利外,而像非银行信息采集、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征集和更新、推荐企业参加信用评级等工作由于无法可依,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进展缓慢。

(二)监管模式不适应。一是人民银行的执法检查项目分得较细,造成总的检查次数偏多。在开展检查时,多数时候是按照上级行各业务部门的统一布置,加之各项业务都有相应的具体负责人,在时间上很难统筹。这对监管方和被监管方来说都加大了压力,部分金融机构也颇有微词。二是业务管理与执法监督连为一体,查处不分离,职责不清,监督不到位。如金融法律岗位人员普遍由法律职业素养和水平不是很高(未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的人员兼任。三是反洗钱、征信管理等新业务,在县支行层面还没有完全有效的统一的监管模式和工作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监管能力不匹配。一是县级支行人员编制有限,各相关业务股室很少安排专职监管人员,从而导致监管力量分散,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以有库支行某县支行为例,按照现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有库支行原本须设置工作岗位60多个,但目前该行仅有正式职工19人,一人多岗非常普遍,绝大部分工作都只能是疲于应付,很难满足全面履职的要求。又如有“袖珍支行”之称的某县支行为例,该行只有正式职工15人,有2人接近退休年龄,营业部门有6人,有4名行领导,还有1名精神分裂人员,全行职工在忙于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应对地方政府的各类检查、会议及工作任务,专门抽人进行执法检查几无可能。二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规范化、电子化后,要求金融监管人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而县支行多数人对商业银行的新业务了解不多,更缺乏实际金融业务经验以及行政法律知识,担心自己违法,在检查监督过程中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同时,因年龄结构不断老化、激励不足等原因,导致县支行员工知识更新日趋困难,不能满足加强金融监管的履职需求。

(四)监管手段不对称。人民银行县支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主要以手工方式为主,监管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手段应用不足,监管的科技含量不高,与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比显得严重滞后,无形中加大了基层人民银行对辖内金融机构检查的难度。同时,上级行赋予人民银行县支行的监督管理权力较少。如在新设金融机构的开业服务与管理方面部分审核事项难落实,需要上级行协调处理。

(五)监管环境不顺畅。一是金融监管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自人行与银监部门分家后,基层人行的监管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在执法检查结果的处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较多。一方面要考虑县域内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顶住来自政府领导、熟人社会带来的压力。二是金融监管受内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巨大。2008年以来,各县支行一直存在人员少和经费紧张的困难,故在金融监管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应的影响,支行主动实施执法检查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人民银行至上而下从考核机制、人员配备都高度重视调研工作、金融创新、金融服务工作,而金融监管只是从属地位,并没有列入考核范围,因而淡化了金融监管。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法规。一是加快《征信管理条例》等与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密切相关的法规出台。二是从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规章层面上对县支行的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力进行进一步明确授权和界定。

(二)进一步完善监管模式。一是建立以综合性检查为主,单一检查为辅的检查模式,改变以往各类业务各自为阵的单一的监管。尽可能地开展综合性的检查,以减少检查次数、提高检查效率。二是以中支为单位,加强对县支行监管资源的整合。同时,中支要加强对县支行执法检查的督促、指导和支持。三是不断完善非现场监管制度。对各家金融机构例行上报的报表和资料予以明确化、规范化,并由专人负责整理各类监管资料、数据,建立数据完整的资料库。在日常监管和检查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做到评价一次,通报一次,整改一次,既要平时算零星账,又要“秋后”算总账,提高非现场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监管目标的实现。四是加强监管合作,建立县支行与银监部门的监管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沟通和协作。

(三)进一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强化监管意识。加强对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意识、金融监管意识的培养,使支行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金融监管手段,是推动各项工作职责的全面履行的重要条件。二是对县支行适当增配人员,补充急需的专业和管理人才,逐步改善县支行人员结构。同时,适当上收人事、纪检监察、工会、内审等一线部门以外的职能工作,缓解县支行履职工作压力。二是加强监管知识培训,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商业银行的业务和一些行政法律知识,提高监管人员的执法素质。

(四)进一步优化监督管理环境。一是对一些可能涉及严厉行政处罚的重点执法检查,可实行以中支为主、县支行为辅的执法检查方式,最大限度排除外部干扰。二是对执法检查的经费预算进行单列,给予充分保障。三是将县支行履行金融监管职能情况纳入对支行的年度考核指标。同时,定期开展对县支行行长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履职审计。

作者:许立新

第2篇: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如何履行金融风险防控职责

打好防化金融风险攻坚战是人行县(市)支行一项政治任务、经济责任和重大职责,为了促进并从机制建设上保障其忠诚、担当、全面地履行这一职责,岳阳中支调查组开展了辖内县(市)支行履行金融风险防控职责的审计调查。

县(市)支行履行金融风险防控职责的内容和边界

金融稳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态势、宏观调控政策、法制环境、社会信用程度等密不可分。因此,需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而地方党政拥有行政、司法和经济调配权,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力量,作为支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依法构建一个“政府领导、人民银行主导、金融单位为主体、相关部门单位共同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维稳工作格局,以此确立人民银行在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厘清县(市)支行履行金融风险防范职责的内容和边界,调查认为应注重系统性、社会性和主旨性。

注重金融稳定维护的系统性。

就是要维护辖内整个金融稳定。一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从具体金融机构的风险中脱离出来,一切以整体金融体系的健康和稳定运行为目标。二是采取更广泛的视角。兼顾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领域,进行全面综合的风险分析,尤其要重点关注当下“五类”风险的蔓延。三是运用更综合的手段。从金融市场的健康协调运行和一些涉及整体金融稳定的管理规定出发,积极配合上级行对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依法开展监督检查。

注重金融稳定维护的社会性。

金融稳定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工商、财政、司法、审计、社会中介等相关各方的支持配合,也要社会公众和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参与。支行应当积极推动建立各相关部门联动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争取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到金融稳定工作中来,宣传、引导、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公正从业,引导微观主体和社会公众增强自御能力,共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注重金融稳定维护的主旨性。

金融稳定工作具有明确的职责和要求。支行应当准确把握金融稳定工作的内涵,突出重点,厘清主次,把精力从大量繁琐而又没有法定授权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应当把风险监测和防范作为履职重点,在国家统一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内,按照审慎原则,构建起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监测、评估辖区金融系统特别是地方性中小金融风险,及时按层级预警、提示风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严格按照上级行要求,参与处理有关风险。

依据上述判断,结合央行“三定”方案确定的县(市)支行职责和支行现实情况,调查认为,县级支行在履行金融風险防范职责方面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框架含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应当履行防控金融风险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责。一是及时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辖内金融机构传达习总书记2017年以来就金融风险防控工作8次重要讲话精神及人总行易纲行长、郭树清书记关于人民银行牵头抓总、统筹协调,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批示,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贯彻落实措施。二是及时牵头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及时成立“体外”风险监测联合预警领导小组,建立人民银行与辖内金融机构“双主体”风险联防机制。三是动态掌握辖内金融运行情况和涉及金融安全的风险信息,牵头组织、协调承办金融风险形势或信贷运行分析会、通报会,定期向上级行汇报辖内金融风险管理情况。四是适时组织各类创建活动,如诚信宣传教育、信用环境整治、投资者风险教育、金融知识普及、反假宣传、信用单位评比等等,按要求完成《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报告》。五是促进人民银行与当地政府部门和银保监等部门的政策互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及时、客观、保密地向当地政府、上级行、专业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反馈、提醒、提示辖内重大金融风险信息。

第二,应当履行对辖内金融机构监督管理职责。一是配合上级行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和配合上级行或根据安排自主开展的专项业务检查。二是对辖内法人机构开展综合评价初评。三是配合中支切实做好存款保险工作。四是配合做好对所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央行评级工作。五是加强对辖内金融运行的风险监测。重点是辖内问题类和关注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或者正常类机构的业务专项的风险监测、调研、核查等情况,掌握风险底数和业务开办情况,及时上报。配合上级行做好法人机构或者指定对象的压力测试、专项稳健或全面稳健性评估工作。六是根据职责权限做好开业管理和金融消费者维权工作。

第三,应当履行体系外风险监测预警职责。一是了解所在地金融体系外风险基本情况。二是建立出险企业名录,包括出险企业和大型有问题企业;根据要求进行监测并报送情况。三是确定重点行业监测对象,根据要求进行监测并报送情况。四是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监测机制,按季度建立台账,与辖区金融机构、地方财政部门、政府投融资平台三方数据勾对。五是加强与财政部门的信息对接,摸排政府三种债务类型的风险状况,配合地方政府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出台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应急预案。六是建立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上报辖内对银行机构可能造成声誉风险的事件。对重大事项,督促受到影响的银行机构把声誉风险降到最低。

提高县(市)支行防控金融风险履职能力的建议

确保宏观政策实施

尽快补齐金融业监管短板。

一是加速推进市、县金融管理局挂牌组建,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体系。赋予地方金融管理局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强化对辖区“7+4”类金融机构的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尽快建立起中央与地方两头监管体系,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监管。二是促进银行、保险、证券等专业监管机构在县域落地,延伸监管触角,完善金融行业监管体系。建议重点采取非现场监管的方式,加大对县域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代理监管。三是消除互联网金融监管盲区。比如网上小额贷款等各类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提高准入门槛,强化业务监管,消除“网上高利贷”,扶优除劣,规范市场发展。

建立金融风险监控平台。

强化各监管部门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协作分析,协同管理。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现有风险信息业务系统的强大功能,同时融合地方政府建立的大数据平台,自上而下建立起科学的金融风险综合监测监控平台,拓宽信息搜集渠道,拓展金融统计范围,实现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间风险数据的及时共享,全面掌握机构的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收益状况及资产流动性水平等,从而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提供准确信息。

构建跨界联防联控机制。

推动“一行两会+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多边金融监管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对跨部门、跨市场风险的转移与扩散予以特别关注,提高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水平。例如,当前各地政府债务体量较大、偿债压力不断加重,如何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已成为地区金融风险防控工作重点。建议从顶层设计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政府债务规模约束机制,以及实践操作中多部门联动的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加强部门合作、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金融监管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区域金融监管的协调,共同抵御各类金融风险,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合力,严控金融风险的传染半径。

优化运行机制建设

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一是确认地方政府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主体责任,保证权责的对等与落地,保障区域金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同时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各类影子银行业务、企业互保联保等风险领域的管理职责,强化地方政府的风险处置能力,有效打击违法金融活动。二是强化地方行政长官离任审计中地方债务方面的审计,实施地方债务行政长官终身责任制,即确保地方经济发展,又确保债务的偿还,减少拍脑袋的非理性决策。三是出台地方政府支持金融行业发展政策。地方政府应积极关注发展金融,改善政银关系,促进当地政府与县域金融机构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关系,维持和谐的政银关系,降低区域金融风险水平。

优化金融经济运行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要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抓手,下大力气治理整顿社会信用环境,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二是依法维权,加大债权追缴力度。严厉打击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支持金融部门按期收贷收息,处置不良资产,特别是要协同司法机关提高金融案件诉讼效率和执结率。三是积极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建立防范系统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应急机制,增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识别和预见能力,发现区域金融风险苗头要及时研究处置措施、及时化解,提高金融突发事件反应及处置能力。

强化金融机构自律管理。

一是建立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金融机构应将客户风险信息及时上报当地人民银行,形成由人民银行集中负责协调、通报各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二是构建良性有序的竞争机制。金融机构应建立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共同发展,避免恶性同业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稳定。三是加强员工管理。特别是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员工管理制度,在工作之外更多了解员工情况,减少发生内部操作风险的可能性。

强化牵头抓总职责

责任清单,责权匹配。

一是建议出台金融稳定相应的行政规章,明确金融稳定责任清单,确定履职边界,赋予人民银行履责所需的必要手段。二是明确人民银行分支行作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牵头抓总”部门,各相关单位及部门应全力配合,并明确其相关职责。三是明确各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对地方政府相关单位、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工作中的失职、渎职、不配合等行为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

监管问责,机制落地。

一是应尽快设立县(市)支行金融稳定部门,由县(市)金融稳定部门专门负责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風险攻坚战的政策制度,为基层央行落实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牵头抓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二是尽快形成地市及县(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协调机制,降低县(市)支行履职阻力。三是将防范金融风险履职情况纳入县(市)支行行长履职(任中)审计的范畴。县(市)支行行长应对防范辖区内金融风险工作负总责,并将该项职责纳入履职审计范围,扩大县(市)支行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的影响力。

提升素质,强化担当。

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把专业能力精、创新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金融稳定队伍中,解决思维老化、综合素养缺失等问题。二是创新人员培训方式。运用学习交流、岗位练兵、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三是积极参与上级行组织的综合评价、存保核查、专项检查、央行评级和调查研究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岳阳市中心支行)

作者:易伯明 李雄文 许伟

第3篇:生态批评家的职责

[摘要]斯科特•斯洛维克是美国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主编《文学与环境的跨文化研究》杂志。笔者于2006年至2007年在内华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与斯洛维克有过密切接触,这也成为翻译他的《走出去思考》的直接契机。这部美国生态批评专著风格鲜明,作者将环境主义观点蕴涵在其雄辩过人、感情充沛的文字里,且不时闪动着针砭时弊的愤激和行动主义者的雷厉风行。此番译书的过程,也是与斯洛维克不断书信往来、交换意见的过程。本篇访谈是笔者在整理与斯洛维克往来电子邮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起来的,力图将著书与译书的视域融合起来,权作中美生态批评的一次有益对话。

[关键词]生态批评;环境;叙事学术;跨学科

[

[作者简介]韦清琦(197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生态批评研究及翻译教学。(江苏南京21009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比较文学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阶段性成果(05CZW004)。

[收稿日期]2010-05-19

Eco-critics' Responsibility: an Interview with Scott Slovic on His Going Away to Think

■WEI Qing-qi

Key words: eco-criticism; environment; narrative scholarship; interdiscipline

韦清琦(以下简称“韦”):让我们从书名开始吧,斯科特。首先,请允许我带着些译者的得意说,翻译可以使我拥有甚至作者也不曾有过的视角来理解文字。“走出去思考”(Going away to Think)曾被我译作“走开去思考”,后在你的朋友、厦门大学王诺教授的建议下改成了“走出去思考”,因为“走出去”显得比“走开去”走得更远。在汉语的思维习惯中,“出去”往往有跨出熟悉的地域(家、家乡、祖国等)而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意味,不仅有着地理边界的突破,更蕴涵着眼界的打开。因此,虽然“出去”通常对应着英语的out,可我还是让它与你的away相配。这还使我想起了你无数次的海外旅行,以及我自己于2006年至2007年对你所在的生态批评重镇内华达大学(里诺)的愉快访问。在汉语中与“出去”有密切关系的词汇还包括“跨界”(cross),而跨学科研究正是生态批评的特色之一。事实上,我总结了你的著作有好几个层面上的“跨出去”:走出文本——批评对象的跨越;走出文体——批评体裁的跨越;走出学科——批评理论的跨越;当然还有走出书房——批评家职责的跨越。以下我将围绕这几个跨越求教于你。

首先,我觉得生态批评所研究的文本有个不断向文学以外拓展的过程,这或许在当今文化研究的语境中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你从1992年出版的专著《探寻美国自然写作中的觉醒意识》(Seeking Awareness in American Nature Writing)到新近出版的、批评美国核处理决策的《尤卡山》(Yucca Moun-tain)也走相似的学术路径。就本书而言,把杰夫斯(Rbbinson Jeffers)的诗、巴斯(Rick Bass)的自然写作与全球变暖问题相提并论,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对此我想从你的回应中得到求证。诚然,从文学到文化,从学术到政治,生态批评家有着近乎天然的行动主义使命,我想把这个问题放在最后一个层面说。我们先行讨论一下,研究对象的扩大是否说明生态批评阐释力的强大和应用前景的乐观?我们俩都参加了2008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一种印象,出席会议的很多学者其实并非专事生态批评,但这个理论工具似乎可以非常便利地应用于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你也在书中说,“(生态批评)这个术语既指以任何学术路径所进行的对自然写作的研究,也反过来指在任何文学文本中对其生态学含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考察,这些文本甚至可以是(貌似)对非人类的自然界毫无提及的作品”(斯科特•斯洛维克,2010:28-29)。这似乎把环境主义视角在文学研究中“必然化”了,无疑将生态批评的包容性扩展到了极致,但肯定也会引来质疑。譬如一首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诗或一场复仇剧,究竟与我们的地球有何联系?我记得你说这可是你与学生、作家或其他群体玩的一个室内游戏啊!

斯科特•斯洛维克(以下简称“斯”):非常感谢!清琦,你提出了这么多充满意味与思辨的想法和问题。面对你如此密集的思绪,我简直不知从何谈起,而你的这些思考全部发自对我那看似简单的书名——“走出去思考”的翻译。实际上,如我那篇同书名的文章所解释的,“走出去思考”是受了加里•保罗•纳班(Gary Paul Nabhan)2002年的著作《回家去吃饭》(Coming Home to Eat)的启发,后者探讨和赞美了享用当地美食的价值,反对参与对卡路里的全球化生产和运输,那是一种极其奢侈、昂贵且存在很大生态问题的生活方式。在我那篇论文《走出去思考》乃至整个文集里有许多文章谈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旅行(有本地的、区域的,有时也是国际的),我指出从熟悉的地方走开是生态批评家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令人振奋、丰富人的体验,还常常可以增进看问题的角度,正如对于任何一个人,暂且离开熟悉的环境和熟稔的观点也不无裨益一样。“宇宙总是比我们看到的更为广大”,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尔登湖》(Walden)末篇的开端写道。这个想法让我击节叫好,使我强烈地感到一种谦卑(提醒我自己对所住的星球知之甚少,更勿奢谈整个宇宙),也迫切地感到一种去见识更多、学习更多、设法扩展自我的愿望。我想整个写书计划的核心——也是几篇收录于此的文章的中心观点——是我个人对旅行的热爱,对认识新地方、会见新人、学习我先前经验之外的东西的热忱。

我在书中很早就承认,在我们这个对气候变化有强烈意识的时代里,旅行出于多种原因是一种存在不少疑问的活动。大多数像我这样关注全球变暖及我们自身“碳足迹”含义的人,同时也会因为了维系我们的生活方式而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的做法而感到不安,无论这意味着吃进口食物,还是开私家车上下班,还是经常赴远方度假、研究或是开会。我十分清楚那些与参与全球化经济有关的问题,包括我自己这种奔走四方的生活方式。可是,可是——我也相信,我的旅行是我学术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也尽力使自己的旅行“物有所值”。我到新地方去会见新朋友,鼓励他们(无论其为学生、教师或学者)去思考自己的工作的环境意义。或许我是在自欺欺人,不过我希望,作为一个生态批评家,我自身的工作,以及我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同行们的工作,能够在今日或将来某时产生深远的影响力,以帮助公司和政府首脑、教育界同仁以及普通公众对我们的消费习惯的意义具有一种环境敏感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有助于为工业化的人类社会的破坏性找到解决的办法。

还是回到你开头的评论上,即把“going away”译成“走出去”(going out),我很明白你的解释的内在逻辑。我特别欣赏“出去”和“跨”在意义上的相似性,我也同意你的说法,即“跨越”对理解生态批评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生态批评是这样一个学术领域,它探索学术领域之间、物种之间、国家与地区及文化之间、不同语言之间的疆界(或者不如说探讨对疆界的跨越)。事实上,一些人将生态学视作对关系(relationships)的研究(换言之,对原本臆断为孤立现象之间的疆界的交互作用乃至消除的研究)——所以,生态批评是通过检视文学及其他艺术媒介而展开的对关系的研究(包括人际关系和人与非人世界的关系),这样的论说是有根据的。我很喜欢你的提法,即生态批评具有某种卓有成效的越界(transgressive)性质——该领域的学者投身于多重跨越之中。我感到的确如此,我认为其他许多生态批评学者也会认同的。另外,当某些形式的文学研究——如新批评、文体学或是解构——关注文本性(textuality)或曰语言的精致结构时,我得说生态批评更加着眼于语境(contextual)。生态批评更关注语言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经验的更广阔的语境——心理语境、社会语境以及地球或环境语境。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批评延展了其他语境性研究模式(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等)以人类为关注中心的方法,它考虑的大概是人所能经验到的最大的语境了,即广袤的自然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批评推动我们跨越人类偏狭封闭的疆界,去思考我们与狭隘的人类现实之外的世界的联系。

我还得说,我很喜欢你对我书名的中文译法,还因为它依稀地、大概也是在无意间呼应了作家及登山爱好者约翰•缪尔(John Muir)的名言“走出去其实就是走进去”。他曾用此语描述他的感觉,即每当他“外出”,走向他所热爱的加利福尼亚群山时,他实际上是“回家”(或者“进”了他所感到亲切的区域,他所归属的地方)。由于我长期以来一直钟情于环境文学的心理学维度,即意识的现象和人类经验的情感维度,我有时用缪尔的话来揭示:走出去,到自然中,其实便是一种探索我们生活的内在心理的机会,而不仅是去看看人以外的自然的模样。所以我从你的中译中听出了这样一种暗示:通过“走出去并到自然之中”,我们或许有机会对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以及我们生活在这星球上的意义作一番深思。

至于你最后的提问,我来谈一谈生态批评是否对于任何文学作品(甚或任何艺术品,而不仅仅文学文本)的解读都有用。我并非是说所有的文学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学者都应该视自己为“生态批评家”。我当然明白,除生态批评外,还有许多有力而饶有意味的、对艺术的社会学解读方式。然而,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而且由于艺术(及其相关研究)的宗旨是帮助我们思考我们在各种语境(包括自然环境)之中的生活的意义,因而考虑将生态批评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术路径相结合的可能性并非毫无见地,这样有助于读者全方位地欣赏到艺术文本所展示的意蕴。

实际上我确实相信,生态批评的主张可以应用于任何文本,甚至在那些自然界没有明显提及或强调的文本里。在我授课或给不熟悉生态批评的学者做讲座时,我会请他们试着找出一部不适合用生态批评来分析的文学作品。比如几年前在科伦坡的马来亚大学,我面向一群学者和学生,请他们举出一个可以违逆生态批评诠释方法的文本。有个学生拿出了英国诗歌课本,指出了一首威尔弗莱德•欧文(Wilfred Owen)写于1917年关于“一战”的作品《为国捐躯》(“Dulce et Decorum Est”)。诗的标题在诗的末尾再次出现,这是对一句拉丁语名言的引用,意即“为国家而死是甜蜜而正义的”。诗本身展现的是惨烈的阵亡士兵的场面。你肯定不需要我在这个访谈中对该诗作完整的解读,但我可以简要谈一下我作为一个生态批评家对该诗的反应,即我认为这首诗提请我们注意生与死的生物学现象,它促使我追问为什么人类要打仗——不仅有政治原因,在战争及其他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背后还有生物学因素。我想到了好几本书,例如杰瑞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崩溃》(Collapse),该书揭示了人类如何争夺土地和自然资源,当人口增加时资源的压力如何加剧。再回到欧文的诗,它描述了兵士的那些可怕而痛苦的死亡,但并未解释他们为了什么要力战而亡。而我则要问,这种苦难的起因是什么?我认为欧文的标题实际上是讽刺性的,他似乎在批评那种仅仅觉得为国牺牲是死得其所便不假思索地奔赴沙场的行为,诗中士兵的战死似乎是没有意义的。这又引我追问整个爱国主义这一理念。我不知道,我们是应该只效忠于某一部分人类?还是更应该忠诚(效忠)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星球?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倚赖于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加里•施耐德(Gary Snyder)写过一首奇妙而风趣的诗《为了所有》(“For All”),诗人在其中便暗示我们真正的忠诚应该献给整个自然界而非某一面国旗。因此欧文的这首诗虽非关于“自然”本身,却提出了关于(作为生物学现象的)生与死、关于(社会和心理学现象的)效忠(忠诚)等本质性问题。

韦:这是一个很生动、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效忠”的含义可以扩展到人以外的自然界,我想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等待我们去挖掘环境性的深意。另外,也谢谢你对我书名翻译的认可,斯科特,我也希望书名的翻译能合乎你的用意。另外对你所说的语境性,我还想在中国的语境中作些补充说明。文本性批评和语境性批评大致可以对应中国学界常说的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的确,生态批评延展了外部批评,将关注点突破到了人以外的世界里。我曾将这种延展称为“批评的惯性”或“批评的推论”。我在自己的文章里也曾论述过,在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文论的努力下,原本处于边缘的女性、同性恋者和有色人种,加上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阶级批评所关怀的工人阶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再现。那么,还有什么人等待赎救呢?或者说,还有什么生命体在等待赎救?于是批评家把目光投向了非人的世界——自然。生态批评不仅是在严峻的环境恶化的压力下应运而生的,也是批评循序渐进的产物。

现在我们再来看你对批评文体的“跨出”。老实说,《走出去思考》作为批评专著在中国出版后读者的反应如何,我还真要捏把汗。我丝毫不担心你的观点,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接受,我甚至认为任何想了解美国生态批评运动现行状况的人都会对本书有浓厚的兴趣。作为引进中国的第一本美国生态批评专著,中国读者势必将本书作为一个窗口。然而,它在学术圈会遭遇不少困惑:批评家会问,这是评论还是作品本身?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会问,自己学位论文这么写能通过答辩么?连一丝不苟的图书管理员恐怕也要为它在分类书架上找一个归宿而苦恼了。最后一句当然是我开的玩笑。不过你所说的“叙事学术”(narrative scholarship)可能会引起很大争议。美国生态批评早期研究的文本大多为梭罗、阿比等人的非虚构性自然散文,而现在生态批评本身也进入了这片写作区域,如本书的第16章“时间之外”,我是否可以将其归为自然写作呢?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批评介入写作,在模糊了两种文体的边界时,是否会淡化批评本身的独立性呢?

其实正如你在注解中所说,叙事作为一种手段运用于批评中,早已为其他许多学者尝试。此外就我所知,生态女性主义者凯伦•沃伦(Karren War-ren)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也加入了对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叙述。对这样的手法,我本人持非常接受的态度。让我们一起为发行量祈祷吧!

作为第一个(中国)读者的译者,我还能客串一下辩护律师。通过对该“供词”的仔细阅读,我欣然发现:首先,批评家的叙事并没有篡夺文论本来的理论框架或觊觎所跟踪的文本的位置,而是并列地再造了一个平行结构,这在同书名的文章《走出去思考》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其次,两种结构的“平行”并不妨碍其“重叠”,也就是说,这种夹叙夹议结合得十分自然,如《哦,可爱的石板》便是如此,在时间和空间的过渡上令人信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叙事学术可以将情感和理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具有了双倍的审美说服力,我想,感人至深的“做最坏的打算”一章体现得尤为突出;而且在这里,论的部分为叙事提供了离间的效果,而叙事为论营造了人情的氛围,这也类似于你在提及比尔•麦克吉本(Bill McKibben)和戈尔(Al Gore)时所说的望远镜的伸缩效应。我还记得一段有意思的话:

“前来-走开”的节奏魅力诱使我既写个人化的随笔,又作正规的分析性“学术书写”,有时我把两者糅合在所谓的“叙事学术”中。也许这样的节奏与“走出去思考”接着返回家园以新眼光看老事物的过程是并行不悖的。(斯科特•斯洛维克,2010:13)

在这里,文体的需要似乎也合乎内容的需要,形式的跨越应和着思想的跨越。我还是把话筒还给你吧。

斯:假如你费了很大劲为中国读者译出了一部新的美国文学研究著作,而中国读者却发现此书与他们所熟知的形式完全类似,那么这对他们有何裨益?同样地,如果我读一本英译的中文著作,我也会希望能邂逅出人意料的不同形式,甚至是令我感到不安的。我希望读你所翻译的《走出去思考》的读者能受到启示,重新思考他们对学术写作与文学写作之间的关系的评判,我也希望你的翻译能成功地捕捉我在书写那些主题时所感受到的激情。即便我已对环境文学和生态批评作了多年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做研究生的时候),我并非只是一副脱离了肉体的大脑,一个从不离开办公室或大学图书馆的思考者。相反,我把大量时间花在斗室之外的世界里,体验着自然的和社会的现实,与人交谈,观察植物、动物、岩石和天气。我把自己所从事的文学研究当做磨砺我对世界的理解力的手段,而不是由此从世上退隐。有时候只是将自身沉浸在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风格上也很重要——我懂得当理解了这些风格是如何彼此契合时,心绪会是怎样的激昂。而在其他时候,把书合上,让自己深深地融入这个世界之中,也同样有价值。这便是本文集里我那篇文章《时间之外》的主旨之一,特别是我在其中描述了我奔跑于俄勒冈麦肯锡河畔那美丽的林间小道上的体会。不过一般而言,我作为一个生态批评家的生活,是不断地在语言与世界间、文本与语境间来回奔走。我感到那种看似具有实验性、甚或离经叛道的、所谓“叙事学术”的写作方式,实则为一种合乎逻辑的策略,用以探索文本体验与世界体验、世间万事之间的联系。

如我在论文《追寻语言的坚实基础》中所试图指出的,我们这些生态批评领域里的人倾向于认为,对我们而言以世界作为我们的根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相信,我们的工作不仅存在于学术讨论的语境中,还置身于更宏阔的政治世界以及关于人类如何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公共讨论之中,唯其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意义和重要性。诚然,生态批评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的确代表了学术界内部的一种特定的思考路线。不过假如这部书仅仅是职业性的实践,假如它没能确立与更广泛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联系,那么我认为,耕耘在这块领域里的人们会感到自己的学术生涯已穷途末路,其重要意义不复存在。我在本书的第一章引用了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的话:“名副其实的批评来自于比批评职业要求更深沉的义务。”对关乎社会正义的问题——包括女性主义、社会阶级及种族身份——感兴趣的学者长期以来一直笃信,他们对文学及其他形式的艺术的研究应该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活动。事实上,诸如《亲密的批评术:自传性文学批评》(The Intimate Critique: Autobiographical Literary Criticism,1993)这样的书已经表明,在女性主义和多文化文学研究领域里,叙事性写作与文学批评是多么密切相关。当我在1994年前后首次使用“叙事学术”一语来描述我在生态批评写作上的尝试时,我是希望以叙事或者“故事”为手段,将我的批评或理论评述置于生活经验领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了其他许多不同类型的“叙事学术”的范例,这些例子深切感人,能够激励读者,并强化了我的感觉,即各个领域里的学者不仅要依头脑写作,还要发自肺腑,这是既合乎情理又十分重要的一点。对于将个人化故事叙述与学术性分析的结合感到好奇(或是困惑)的读者,我还想推荐人类学家鲁思•比哈尔(Ruth Behar)写于1997年的作品《容易受伤的观察者:令你心碎的人类学》(The Vulnerable Observer:Anthropology that Breaks Your Heart )。

你颇有见地地挑出了《做最坏的打算》和《哦,可爱的石板》作为本书叙事学术的特别有代表性的例证。实际上读者可以把前面的《生态批评》、《追寻语言的坚实基础》与后面关于环境价值及杰夫斯等较长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读,因为前者简要交待了我为何试图在其他关于非个人话题的文章里融入个人化的故事。事实上我很不情愿使用“非个人”(impersonal)这样的字眼,因为我切实感受到,几乎所有的学术主题——甚至在像天文学或海洋学这样的领域里——都可以与我们的个人关怀及动机、我们作为人所具有的希望及恐惧相联系。我不知道能有什么学科真的与我们出于对该学科的迷恋而对它的喜好没有丝毫关系。想一想彻•瑞摩(Chet Raymo)和卡尔•萨甘(Carl Sagan)对于外太空的深度文学冥想,想一想卡尔•萨芬纳(Carl Safina)关于海洋的那些感人作品。即便是那广袤的现象世界,尽管其绝对存在于人以外的尺度里,也能够在人类的想象天地中迸发出强烈的情感纽结,从而为那些触动人心灵的学术评论提供灵感。我相信,在探讨人与这颗星球的关系的文学研究中,假如忽略了个人动机,忽略了促使作为个体的学者开展研究的内驱力,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有缺陷的,就是空洞的。当我阅读他人的学术著作时,我想了解他们是谁,他们为何著述。在写作《走出去思考》里的这些篇章时,我也试图说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是什么驱使我写书的。我希望这对读者能有所启示,也希望他们能同我们其他人一道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

我还想说的是,文学艺术家和文学学者应该相互支持,应该有直接的互动——应该进行对话。作为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简称“ASLE”)的创始会长,以及作为生态批评领域内的核心期刊的资深编辑,我的宗旨一向是要使作家和学者走到一起来,无论是在会议上还是在杂志里。因此,“ASLE-美国”举办的会议除有文学批评家及其他学者发言外,总还包括了作家的慷慨陈词。同样,当我于1995年开始编辑ISLE时,我立即着手开始采用创作性稿件,和学术论文一起登载。

韦:我于2008年在ISLE发表了关于中国散文家苇岸的论文,这期杂志同时刊出了苇岸的一篇散文,这种创作与评论的相互映照,我想正是归功于你的这种理念。

斯:是这样的。而对于我来说,与让艺术家和学者齐聚一堂类似的做法,便是在单篇文章里将说故事和评析编制在一起,正如本书中《做最坏的打算》和《哦,可爱的石板》等文章提到的做法。我发现我具备了用学术性和文学性模式表达观点的双重冲动,我也希望自己已经间或能够有效地将两者融合起来。不过这一过程并不简单,而我也并非总是那么胸有成竹。我仍在探索试验这一写作风格,一直希望能做得越来越纯熟。实际上,目前我的写书计划之一《将可持续性文学珍藏在心底》(taking to heart the literature of sustainability)便是这一风格的另一次尝试。我试着在这部书稿中解释:对环境文学(尤其是与“可持续性生活”有关的文学)的阅读如何启迪我去重新思考我自己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我希望这本书中叙事学术的例证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不过说实在的,对于这种写作,我仍在学习。

韦:嗯。的确是这样。假如这个访谈果真是面对面进行的,那么我能想像我会在此时沉默良久,仔细咀嚼你的热情而有力的表白。假如学术作品也和小说一样给人以阅读的欲望,那么会有多少灵感、才情、良知被唤醒而涌动出来!就像你提到的《容易受伤的观察者:令你心碎的人类学》,甚至从没有接触过比哈尔的人(如我)也会顿生出一种阅读的渴望。那是一种想去认识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或一个主张的渴望。我现在更加相信,富含生命的“叙事学术”会在中国学界带来怎样的新气象,也更加期待你的新作早日问世。

与跨出文体相比,走出学科——批评理论的跨越似乎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大概没有多少种批评流派比生态批评更重视跨学科了。不过大家都在提倡跨学科的时候,我认为这里边还是有亚层次上的不同。总体而言,打破人文学科内部的疆界以及在人文学科与硬科学之间架设桥梁,大概是两个重要的方向。你在书中多次提及的查尔斯•威尔金森(Charles Wilkinson)是前者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把语言革命作为实现环境政策革命的关键之一。“如果人们使用的语言变化了,”他写道,“法律文书中的语言也将改变。”而对于文理之间的跨越,你提到的哈丁(Garrett Hardin)的批评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反面例子。哈丁对作为阐述环境思想的一种手段的文学语言存有疑虑,他竟然宣称,“对理性最严重的危险如今来自那些潜伏在散文后面挥动诗歌修辞武器的人。对此生态科普作家和环境鼓吹者难辞其咎”。我十分赞同你随后所进行的宽厚的反驳,即我们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受,有很多是不应该、或许是无法完全用理性措辞来表达的。我还留意到你同时对作家所提出的要求,我也视之为是对环境作家乃至批评家的温和批评:“任何一部环境文学作品都应以最即时、最准确的科学资料为依据。”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作家和科学家应该交谈沟通,而要促成富含情感意义的话语与以经验为基础的思想的结合,最好的途径便是鼓励正在发展的、跨学科的交流,避免单个孤立的学科可能具有的过于简单化和走极端的倾向。我还想告诉你的是,类似于哈丁对环境作家提出的严厉批评,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几年前,乐钢在《读书》上刊登文章,题为“环境主义的盛世危言与末日诅咒”,指责环境作家徐刚缺乏叙事意识的自省:“忧患意识本是一笔宝贵遗产,切不可拉来当虎皮以冒充上帝。”虽然这样的批评过于苛刻,但的确也值得自然写作和生态批评警醒。如果自然写作/生态批评或多或少是诗性、文学批评与科学性杂糅的话,那么怎样在“跨越”的同时让具有相对文学化的话语统一在令人信服的生态概念框架中,便显得尤为重要。环境批评家有必要接受硬科学培训,这也是格兰•拉夫(Glen Love)特别强调的。

斯:你的一席话信息量很大,而且也牵涉一系列问题。我能想到好些个很起劲地批评人文学科的学者——特别是生态批评家——的人,他们认为后者对科学了解不够,将生态批评和环境文学作为解决环境困境的一种自足的解毒剂,却忽视了从环境科学到环境法乃至经济学等其他许多学科的重要性。我的意图绝非是说什么单凭生态批评本身就够了。我相信,生态批评以及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学科对于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环境困境是极其重要的,但这主要是因为该领域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关切某地方、物种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我们有时表现得自相矛盾甚至是要自取灭亡。

生态批评家威廉•霍华斯(William Howarth)曾写到过用扎实的科学生态学来引导生态批评,丹纳•菲利普斯(Dana Phillips)在其2004年猛烈攻击生态批评的书《生态学真相》(The Truth of Ecology)里也持这样的看法。格兰•拉夫实际上是生态批评的强力支持者,他对生态批评家的警告也是相当温和的:他们应该学习自然科学,为的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做得更加出色。我在“‘9.11’之际和之后的生态批评”一章里花了少许笔墨谈菲利普斯及其对生态批评非常苛刻的拒斥,指出正是他本人没有能够领会“生态学真相”。我很赞同生态批评家尽可能多学一点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这是个很好的主张,而且我想若是环境科学家也能关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著述是很有益的,不过我不能肯定我们是否都必须掌握环境学科的所有知识领域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我实际上相信在很多情况下,最有裨益的做法是培育代表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和教师之间的协作。例如,我曾与加拿大人类学家泰拉•萨特菲尔德(Terre Satterfield)合作,于2004年出版了《自然价值几何?环境价值的叙事性表达》(What’s Nature Worth?Narrative Expressions ofEn-vironmental Values)。我认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和一位社会科学家一起探讨叙事语言与环境价值的关系是十分有益的。另外,我还与自然科学家合作讲授“科学、写作与环境价值”、“关于可持续性的文学”等课程——前者是与环境化学家和湖泊学家(研究淡水生态学的专家)合作,后者则是与一位大气化学家合作。与来自其他学科的同仁在一起,进行团队式的教学,这是令我这样一个大学教授最激动的体验之一——一个在日常里向同侪求教的同时也与他们分享我自己专长的机会。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体验使我懂得,我们不必总是对每个学科都孜孜以求,有时只消通力合作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韦:我很赞同生态批评这种开放性的学科姿态。我大致是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读博士学位时开始从事生态批评研究的,而这个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的新兴范式——超学科比较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支撑。

我们的讨论最终还是要着落在批评家的职责上。我把本次访谈的题目定为“生态批评家的职责”,而我一直没有点出来的是《走出去思考》的副标题实则为“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正如你在后文中坦陈的,走出去思考是一种馈赠,伴随着馈赠而来的是不可回避的责任。

我给生态批评家下个开玩笑的定义:离书房最远的批评家。生态批评家走出了书房,走出了国门,甚至走出了时间。这似乎是在给你画肖像。不过我当然也明白,丛生于内华达沙漠里的鼠尾草可以见证你走出去总还要归来,你每次出游的归宿必然还是内华达的群山以及英语系的办公室,你走出时间了最终还是要戴起手表。生态批评家总是在书房和社会之间奔走,在文明与自然之间劳作,做一个这样的信使,一个行者,这是否便是生态批评家的职责呢?我还特别喜欢你说的一句话:“大凡作家——我发现尤其是所谓的环境主义作家——便是作为我们自身神经末梢的延伸而发挥着功用。”作家看来是人类这个物种之中最敏感、对外界变化最先知晓的那部分人,这无疑给予了作家很高的评价,但另一方面也对作家提出了要求,表明了作家肩负的艰巨责任与义务,因为一旦作家麻木不仁了,整个人类机体必然要受到伤害。另外,我认为你的这句话也使得生态批评找到了与其他作家和批评家的共识。生态批评家、环境作家与其他同仁一样是人类的良心,是各种文明病的触知者。他们是最先因感受到痛苦而觉悟的,也是首先采取行动以医治遭到伤害的身体的。由此看来,将自身禁闭在书房里有违作家、批评家生而应有的责任与义务,而行动主义才体现出其必然的旨归。其实“职责”或许还不够全面,因为就你而言,你显然是乐此不疲的,换句话说,不仅是职责,也是乐趣,正如你一再重申的,“生活是有滋味的”,一个生态批评家就在这“品味”(savor)与“守卫”(save)中寻找着自己的定位,这似乎就是本书的一个主旨吧。而行动主义在生态批评的建设性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也是我的同行、清华大学的学者宋丽丽准备请教你的。

斯:在生活中你是否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某些特定的景象、声音、气味以及某些口味的食物感到非常熟悉,以至你不再关注其他的事物。出于人的天性,我们总是很快就习惯于几乎任何一种境遇。这大概是一种进化策略,一种有助于我们这个物种生存的特性。如我在“在数据的世界里寻求一种环境敏感性话语”这章里所讨论的,我们很容易像罗伯特•立夫顿(Robert Lifton)所说的那样变得“精神麻木”,这有助于我们这个物种在极端困苦的体验(如战争)中生存下来。然而,当我们不再瞩目经验的细微之处时,我们的那种麻木倾向便日常化了。许多作家在书写过程中致力于唤起对自然界及经验的其他维度的强烈意识。梭罗曾在其日志中写道,他的目标便是养成“一种关注的习惯”。我相信自称作生态批评家的学者的职责,便也是要培养对世界的关注。我还想说的是,生态批评领域里的很多人——尽管并不一定都是生态批评家——将此项工作看成是为社会改革、社会转型出力的途径。对我们不少人而言,这赋予了我们的工作格外重要的意义——我们做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取得职业上的成就,更是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

不过我还得重申,并非所有生态批评家都直接参与环境行动主义。我在《走出去思考》中试图说明的是,作为生态批评家,我本人的生活的确包括了某些形式的行动主义,我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学也是一种提升环境意识的演练。这并不是说我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同意我的观点,并非这样。但我希望,通过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的提出,通过让学生阅读我精挑细选出来的一些文本,我能帮助他们在学习重要的文学传统的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成为更有思想、更有参与意识的公民。这是一种社会行动主义,以教学来行动。我还主张,通过撰写对某些类型的文学的评论,哪怕只是书评,也能成为行动主义学者,而不仅是一个只想获得个人成就的学者。另外,这样的理念也值得提倡,即:运用学者的专长在公共集会上演讲,花很多心思给公司领导人写信,努力将自己的才智直接用在重要问题上以造福于社会。这便是我在“比真的还要好”一章里所想表达的思想。我不认为所有的生态批评家都该像我这样,但我确实觉得,“生态批评的责任”意味着这个领域(以及其他在社会学上相关的学科)里的人必须自觉地思考:如何在作为公民和作为学者的生活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这不是一种我们达成之后便一劳永逸的平衡,而是得不断地重估自己的生活、为了生活得有责任感而付出的努力。这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我还想简要地评述一下书中的那个说法,即作家作为我们“神经末梢”的延伸发挥着功用。我是在几年前产生这一想法的。当时我正在澳大利亚参加一个妙不可言的、称为“沃特马克”(Watermark)的作家笔会。来自阿拉斯加的自然作家理查德•尼尔逊(Richard Nelson)在会上读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当他身处阿拉斯加极为蛮荒的原野上时,他的爱犬是如何帮助他的。那儿有许多棕熊出没,当他外出猎鹿时完全有可能无意惊动这些庞然大物,而那是极其危险的。他的猎狗则能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在尼尔逊发觉棕熊之前很早就发出警告。这使我想到,环境作家在做着的事情,即是表达出普通人在未受到作家启迪之前不大可能会感受到的那种知觉。而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批评家的作用便是将作家(以及其他艺术家)所具有的这种特别感知力加以增强并阐明。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之中那些既做生态批评、又从事自然文学创作的人,也可以像尼尔逊的爱犬那样恪尽职守:以自己的灵敏体察世界的状况,再报告给我们的读者。

韦:这无疑是个很精彩的比喻,我想中国读者会很理解也会很喜欢的,它很直观地阐明了我们正在做什么,为谁而做。在这里,作为回应,我也想向包括你在内的美国生态批评家介绍中国生态文艺学的开创者鲁枢元先生的一个理念,他把文学-批评的社会功用称为“恢弘的弱效应”。我希望自己译出了他的意思,这其中以矛盾修饰法组成的核心结构正是鲁枢元最看重的。根据他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里的解说,文学的“弱”体现在这样两层意思上:第一,相对有特别“功利”倾向的、宏大叙事式的“主流”文学而言,更加纯粹的诗性创作往往是被挤兑到社会洪流的边缘的,因而由于其“消极”和抗争的“无力”而显得“弱”。第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文学阅读,后者是最质朴、低损耗的,因而文学的物质载体及其经济消费是贫弱的。然而鲁枢元指出,文学的投入看似微弱,其产出却是宏大的,它以自己精神的纯粹性缓慢而执拗地潜入到人心之中,“引领我们进入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库藏,把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人的心灵沟通起来”。纯文学在空间上柔和地散布,在时间上近乎永恒地绵延,其恢弘的本性也正是人性的光辉的体现。

诚然,“恢弘的弱效应”与你的“神经末梢的延伸”的比喻意义不尽相同。有趣的是,这也多少体现了二位学术训练背景的不同。显然你从生物学和自然写作那里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而鲁先生则有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修养,道家所说的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被他用在了生态批评理论中。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二位关注的都是那种文学及批评都得严肃对待并且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常常是麻木而骄横的主流文化的反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愿意将这两个提法放在一起进行对话和映照。

我们最后再来谈一个跨越——跨文化吧。我们此时的讨论有个重要的背景,即我们都在2008年10月出席了清华大学在北京主办的“超越梭罗:对自然的文学反应国际研讨会”,仅相隔一个月,我们又都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两个会的盛况在中国可说是空前的。我还十分欣喜地得知你正在学习汉语,并且很高兴受你委托,要和王诺教授共同为你起个中文名字。我想,促成这些不仅是我们个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甚或也不止于对文学生态学研究的共同志趣,最主要的背景还是归功于一种跨文化对话的绿色学术氛围。我之所以称之为“绿色”,是因为这样的学术交流鼓励文化多样性,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具有生态的建设性。目前中国学术界倡导的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与美国的生态批评应该说是同气连枝的,而各自仰赖的生态思想资源,也原本就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土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比较过你和比尔•麦克吉本草拟的《墨西哥城宣言》(“Mexico City Declaration”, 2000年1月21日)与中国生态批评家发起的《苏州倡议书》(2002年6月24日)。值得注意的是,《墨西哥城宣言》之所以未能在当时的会议上获得通过,是因为“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墨西哥)的社会科学家感到社会与环境正义应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而科学家和一些美国作家则认为越来越迫近的生态灾难比重大社会问题更为紧要”。这样看来,不同文化、不同发达程度国家间的生态对话也并非易事。另一方面,我还是能够找到两份文件的三点共识,即:不约而同的危机意识,对“全球化”的齐声诘问,携手高举艺术与人文的旗帜。在我看来,求同存异还是最紧要的,因为生态批评学者作为一个群体,在学术界还未步入主流。其实你那篇《时间之外》是很富有隐喻意义的,你摈弃手表而自行建立没有时间——更准确地说是没有机械时间——的空间,就如同辟出了一块时间包围下的飞地。我们的学科,这个“合伙项目”,岂非也是如此。将这块飞地不断扩展,直至成为全球学者的家园,或许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你是否也觉得在这个领域内,国际的尤其是东西之间的学术对话既是必要的、又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呢?当我们各自走出去思考,当我们走到一起的时候,还能怎样做才能够为我们共同的星球做得更多?

斯:清琦,我在中国与很多朋友相处时,感受到了强烈的亲近感,特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贵国这个领域内的学生、教授及独立作家所表现出的活力和思考深度。我确实相信我们都投身在了你所谓的“合伙项目”里。我们为提高公众对环境理念与问题的意识而并肩工作。老实说,恐怕我们永远也解决不了所谓的环境危机。由于全球人口的规模,由于我们的消费方式,也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种种负面产物,我们从此以后将很有可能一直面对环境问题。然而在我看来,对于我们这个物种最有希望的事情之一便是找出办法来思考:我们如何、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甚至当我们明知自己的行为有害于这颗星球和我们自己的未来时我们为什么仍然一意孤行?生态批评和环境文学正是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及其行为的意义的途径。我感到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度里,我可以向学者、作家及活动家学到很多,我希望通过学习普通话能提高自己向中国人求教并领略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样,我也认识到中国人对于我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经历也有很多问题,我希望如果我的普通话够用,或许能更方便地与中国人交流思想。

我对你所指出的我和比尔•麦克吉本于2000年草拟的《墨西哥城宣言》与2002年《苏州倡议书》之间的深刻相似性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的确显示出我们两国的生态批评家和作家有着很多相同的思考。我无时无刻不感到我们正面对着多么严重的环境情势。事实上,就在今天我还参加了一位美国环境运动的领袖人物作的演讲,他说到了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我们(全世界的人)在今后10年内找到大幅降低大气中碳含量的途径的急迫性。而正如我刚才也谈到的,我坚定地相信艺术与人文学科在未来的环境问题讨论中所处的重要乃至核心的地位,这些讨论不仅是科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律师所关注的。我们需要了解人类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如此思考,如此交往,而这正是艺术与人文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尽管我认为我们应该对全球化提出严正的质疑,但我也相信我们须不懈地寻求合适的途径,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与朋友和同行之间的联系。对于全球化,我最痛惜的是它所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盲目均质化所带来的危险,即潜在的人类文化的全球同一趋势。不过生活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里,我感到庆幸的一点是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便利了。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保留全球化的好处,同时减少其负面作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生态批评著作,再像这样用英语做访谈,然后将其译成汉语,这一过程也是全球化现象的一个实例。不过,对于我而言,如果我只是阐述自己的主张,却不通过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同行交流从而学习到新的东西,那么这一定是一种残缺。这些地方不仅指中国及东亚各国,还包括印度、拉美、欧洲和非洲。每次我与各地学者交流时,我都尽力拿出自己的学识,同时也求教于其他人与其他文化。你在最后的提问中,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当我们走出去思考时,我们便获得了跨越文化、跨越语言、跨越广袤的地域而走到一起来的机会——这种走到一起来的机会或许就是我们奔走四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无论那是实地的旅行还是互联网上的聚会。

非常感谢你深刻的评论和问题!我很高兴能在这个访谈以及整个译书计划中与你合作。

[参考文献]

(美)斯科特•斯洛维克.2010.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M].韦清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胡颖峰

作者:韦清琦

第4篇:人民警察的职责

根据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六条之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 的行为;

(三)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 (四)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

(五)管理抢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六)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

(七)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 (八)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九)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

(十)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

(十一)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

(十二)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十三)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十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职责。

如何做好一名基层民警

应始终以人民警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摆正位置、胸怀群众、扎根群众、扎根基层、开拓创新、勤奋工作、勇挑重担,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民警的职责。

一、 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领导与民警的关系。把自己摆在群众的监督之下,又要把自己摆到民警职责范围之内,积极不越权,服从不消极,想问题站在领导的位置,办事情要立足本职之内,才能发挥作用的应有位置。

二是正确处理好民警与群众的关系。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基础,特别是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基层民警与辖区群众保持着融洽关系,重点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第一,加强宣传。第二,组织群众。第三,服务群众。

二、积极发挥骨干作用,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是把握好事前预测。二是把握好工作沟通。三是把握好事后多思。

三、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养成好“三勤”习惯:一是勤动脑。多想问题,要经常站在全队的高度,从辖区治安形势角度,思考如何搞好日常工作?如何搞好维护 好辖区治安秩序?如何执法为民? 养成勤奋思考习惯;二是勤用耳。广听博闻,查破案件、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靠的是情况信息。作为基层民警要善于广闻细听,随时收集各类情况,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要用笔记录下来,以备组织开展工作之用;三是勤动腿。实际调查,这不仅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好方法,也是履行职责的必经之路,一味地在办公室做文章,是当不好社区民警的。

公安局岗位职责

---------------------------

二、内设机构职责

(一)办公室

1、负责收集、处理各类公安信息,掌握、综合全市公安工作情况。

2、指导全市公安机关调查研究,起草市公安局文件、报告和综合汇报材料。

3、负责编辑《公安简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负责全市公安系统的统计报表工作,负责对全市公安机关公文处理实施业务指导及局机关公文管理和文印工作。

4、负责办理和督办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落实工作。

5、负责和指导全市公安机关的保密工作。

6、督办局领导交办的有关工作。为局领导做好文件分类传阅及其它方面工作。

(二)公安指挥中心

1、 制定处置重大紧急治安事件的总体及分类预案。

2、协助局领导组织指挥调度警力,对全市突发事件、恶性犯罪等重大紧急事件的处置;

3、负责全市110报警服务台的接警、处警和诉警工作。

4、负责全市公安机关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及公安机要通信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

5、负责全市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

6、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各类大型活动和三级以上警卫任务的安全保卫工作。

(三)政治处

1、负责全市公安队伍的思想、组织、文化和纪律作风建设,组织开展公安教育训练,贯彻实施人民警察有关队伍建设的法规、条令、条例。

2、管理、考核、推荐全市公安机关中层干部,制定人民警察录用计划及录警的有关组织、审查工作。

3、负责全市公安机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任免、调配、劳动工资、技术职称、公务员考评等人事工作。

4、负责全市公安机关表彰奖励工作,组织指导全市公安机关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5、负责局机关党务和工、青、妇、老工作。

(四)刑事警察大队

1、掌握、分析全市刑事犯罪情况并提出对策。

2、负责全市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组织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

3、负责预审、刑事技术、刑事特情、刑事犯罪情报资料等基础业务工作。

4、负责各类刑事案件的技术鉴定,重要情报资料的建立,运用技术手段搜集情报信息。

(五)交通警察大队

1、负责全市交通安全管理和公路巡逻工作,预防制止公路上发生的犯罪活动,打击车匪路霸、堵截逃犯。

2、负责组织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交通秩序的维护、交通事故调处及车辆安全检查、驾驶员考核与发证工作。

3、按管理权限核发机动车辆牌证工作。参与全市道路建设和交通安全设施的规划。

4、负责全市交警装备和交警专项经费管理。

(六)纪检监察科

1、 监督、检查全市公安机关党政组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情况。

2、对民警进行党纪、政纪教育;对全市公安机关违反党纪、政纪、警纪的人员进行监察和处理。

(七)警务督察队

1、 负责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现场督察。

2、执行《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对上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和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

(八)信访科

1、 登记信访事项,并受理属于本级公安机关管辖的信访事项。

2、对所受理的信访事项按照职责分工转交有关部门、有关警种办理。

3、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承办上级交办的信访事项。

4对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书面答复或者告知信访人。

(九)法制科

1、 负责全市公安法制工作,制定全市公安法制建设规划。

2、参与市局印发的规范性文件及综合会议材料的审核。

3、负责指导和监督全市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并针对执法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十)户政科

1、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派出所户籍和人口管理。

2、负责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

(九)行财管理装备科

1、 负责各项经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2、负责全局财务监督管理、车辆管理、基本建设、后勤保障等工作;

3、负责罚没款的统一管理;

4、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市公安装备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依照上级规定结合本市情况制定各种公安装备标准。

(十一)出入境管理科

1、负责全市的出入境管理工作。

2、负责公民因私出国(境)的审理工作;负责对入境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的行政管理工作。

(十二)内部安全保卫科

1、 指导、监督、检查全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指导内部单位保卫组织伍建设。

2、指导、监督保安服务公司的工作。

3、协助上级公安机关做好来我市考察、参观、访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重要外宾的安全警卫工作。

(十三)国内安全保卫侦察大队

1、掌握全市敌情和社会政治动向、提出开展隐蔽斗争的对策、维护全市政治稳定。

2调查、搜集和报告有关情报信息,负责对“法轮功”等邪教反动组织、刊物的侦查和打击取缔工作。

3、负责民族宗教、高校文化领域安全保卫工作。

4、负责对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点人、重点阵地(场所)的控制工作。

5、负责对境外信息的调研工作。

(十四)经济案件侦察大队

1、 掌握、分析全市经济案件的发案情况并提出对策 。

2、负责全市经济案件的侦办工作。

(十五)治安警察大队

1、掌握全市治安工作情况,维护全市公共治安秩序,负责枪支弹药、危险物品、民用爆炸物品的管理工作。

2、指导、参与全市大型集会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

3、协调和参与对重大群体性纠纷和械斗事件的处置工作。

4、指导派出所的基层基础工作和基础业务建设。

(十六)城市巡警大队

负责城区治安巡逻及城区治安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十七)缉毒大队

1、 负责全市禁毒工作。查禁吸食、注射毒品、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等违法犯客罪活动;

2、承办上级交办的有关工作,对吸食毒品人员实行强制戒毒。

(十八)监管大队(中心看守所)

1、负责指导全市监管工作。指导和检查看守所、治安拘留所的建设。

2、负责监控技术装备的规划及设施的使用管理

3、负责羁押被依法逮捕,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并负责教育、管理工作。依法对被判处拘役和短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刑罚,并负责管理、教育、改造工作。

4、负责对受行政拘留处罚人员的执行、教育、管理工作。

(十九)公安派出所

1、负责辖区内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

2、负责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和户口管理。

3、负责日常消防检查与管理工作;

4、查处治安案件。

第5篇: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责

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责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在行使惩罚和改造罪犯职权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义务。监狱人民警察职责的主要内容有:

1.亲自行使监管罪犯的职权

监管罪犯的职权只能由监狱人民警察行使,这是国家法律赋予监狱人民警察的特殊职权。根据《监狱法》第14条第1款第8项的规定,任何监狱人民警察均不得非法将监管罪犯的职权交由他人行使,否则将受到相应的行政或刑事的处罚。

2.依法执行刑罚

依法执行刑罚是国家法治的根本要求与体现,监狱人民警察的所有行刑活动均须符合国家法律。依法执行刑罚对监狱法律秩序以及基本的监管改造环境的确立,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监狱法的有关规定,监狱人民警察要严格按照法定条件、法定程序办理罪犯的收押、释放、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等。对罪犯的申诉、控告必须及时依法处理。

3.保障罪犯合法权利

罪犯也是国家公民,其合法权利应予保障。因此,根据监狱法的有关规定,监狱人民警察不得侮辱罪犯的人格;不得打骂、体罚、虐待罪犯;不得殴打或纵容他人殴打罪犯;必须认真做好对罪犯的生活卫生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实物量标准保障供给,不得克扣、挪用、侵吞罪犯的粮食、伙食费及其他财物;注意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不得搞超体力劳动等。

4.清正廉洁

这一职责,本是对所有国家公务员的要求,但监狱人民警察这一职业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因而这一职责对于监狱人民警察而言,显得尤其重要。根据监狱法的有关规定,监狱人民警察要自觉做到为警清廉,不准利用办理罪犯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和离监探亲等手续,收受罪犯及其家属的贿赂和馈赠;不准利用职权索取财物,谋取私利;不准使用罪犯干私活等。

5.严守纪律

监狱人民警察这一执法者的职业性质,决定了监狱人民警察必须有铁一般的纪律。根据人民警察法和监狱法的有关规定,监狱人民警察必须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必须严格保守国家秘密;禁止私放罪犯或者玩忽职守造成罪犯脱逃;禁止私自为罪犯传递信件或物品。

第6篇:人民警察的任务和主要职责是什么

1寸2张照片准考证身份证

参加面试的考生要携带高考准考证、高考成绩通知单、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近期一寸同底版免冠照片2张到指定的地点进行面试,而报考军队(含国防生)、武警部队院校的上线考生,还要携带由教育考试院高招办统一下发的面试体检通知单到指定地点面试。参加公安类院校面试合格的考生要参加体检、体能测试和政审;参加武警部队院校面试合格的考生要参加体检和政审。

人民警察的任务和主要职责是什么?为何要报考警察?

答:人民警察的任务和主要职责可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一章总则和第二章职权。 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如果是警校在校学生,或警校毕业生,这可以把自己多年受到的职业教育加以发挥,这个问题应该回答得更好。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说万般无奈,走投无路才报考警察,或者只把当警察当个跳板。

一句话,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对以后的工作发展,我暂时还没有考虑,但是,我记住了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要做大事,不要想做大官。”同时要说明自己从事公安工作有利条件,如有追求正义的价值理想。

遇到挫折时(主要是指提拔、晋升和评比竞赛受到挫折),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万事如意只是一句祝福的话,十有八九不如意才是生活的现实。

(三)经过这次面试,我们认为你不适合做警察,决定不录用你,你自己认为有哪些原因?

答:我会敞开胸怀坦然处之。①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得起自己的努力,不必在乎最后的结果。既不因通过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利而丧失信心。我认为面试向来是五分靠实力、五分靠运气的。我们不能指望一次面试就能对一个人的才能、品格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②通过这次面试,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既有临场经验的不足,也有知识储备的不足。希望以后有机会向各位考官讨教。③我会好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学习,弥补不足。另外,希望考官能对我全面、客观地进行考察,我一定会努力,使自己尽量适应岗位的要求。

(四)能谈谈你的优点和缺点吗?

答:这个问题根据考生的不同情况来回答,下面只是作出一些评析。

作为一个“社会人”,考生实际具有的优点是很多的,如:勤奋学习、集体观念强、善于分析问题、人际沟通能力强、待人真诚热忱、甚至连听母亲的话、对爱情的忠贞也是优点。但考生一定要突出重点;非常出色的特质和与报考职位相关的优点。若考生反复强调的优点其实很一般,就会适得其反了。

有的考生很谦虚,对自己评价很低,尽管这是你的主观评价,受个人自信程度、价值取向等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你所描述的优、缺点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但你的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官对你能力的判断。例如考生谦虚地说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尚需完善,那么尽管你实际在面试中语言流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且能够充分利用非语言符号,但考官下结论时多

多少少会受到考生自己否定性结论的影响。

谈缺点有几种方法:

①避实就虚。谈一谈无关紧要的小缺点,不要过于坦白,暴露自己能力结构中的重大缺陷。或者谈一些与报考职位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缺点,例如考生报考计算机专业,就可以坦然相告自己组织大型社会活动能力较差。②坦然承认。博得认同就是坦然地承认它,为自己的缺点找足理由无济于事,重要的是如何使对方在感情上认同你谈到自身缺点的态度。“你为什么毕业了一年,还没找到工作?”主考官这样问,你该怎么回答呢?可以这样回答:“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努力不够,没有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自己所喜爱的职业;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相关单位没有提供相应的岗位让我来选择。”要很诚实地承认自己的缺点。通常主考官会因此认为你是个知错就改的人,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缩短距离。

、自我介绍

2、谈一谈自己的优缺点

考生须到当地公安局领取并填写好《公安院校政审表》,由当地公安部门搞好政审,报到时将政审材料(须密封)上交。另还须带准考证、身份证、分数条、近期一寸免冠照片2张。

面试主要考察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面试通常采取目测、口令调整和语言交流等方法进行(目测,主要通过观察,对考生的形象气质、行为举止进行评定;口令调整,考生按照面试工作人员下达的口令做动作,主要测评考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语言交流,通过针对性的提问与考生进行交流,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和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面试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面试实行单项淘汰的办法,考生只要其中一个项目不合格,面试结论就为不合格,且不再参加下一个项目的面试。

面试合格的考生还要进行体检、政治考核和心理测试。政治考核由面试单位将《政治考核表》发给面试合格的考生,由考生将考核表交户籍所在市县的人民武装部,由武装部会同考生学习所在中学和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调查了解考生在校表现和家庭情况,并作出政治考核的结论。户籍所在市县的人民武装部或考生本人在7月6日前将政治考核表交给面试单位;体检由面试单位通知并组织面试合格的考生于面试结束的次日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实行主检医师负责制。体检标准按照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后发[2006]6号)执行。体检结论分为指挥专业合格、非指挥专业合格和不合格三种,指挥专业合格的非指挥专业也合格。

心理测试由面试单位通知并组织考生到指定的地点参加(心理测试采用计算机检测)。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军队院校的面试结论为不合格:

一是报考动机不端正,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经受军校和部队严格训练、管理的思想准备;

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差,吐字不清,词不达意,或有明显生理性口吃;

三是形象气质差,五官有明显缺陷,体形不匀称,外在仪表和内在气质明显不适合从事军人职业;

四是逻辑思维能力差,思路不清,思维不连贯;

五是行为反应能力差,反应迟钝,动作不灵活、不协调;

六是其他方面明显不符合军队院校招生要求的。

在做自我介绍时,人要沉着,稳定,面带微笑,自然大方。

把重要个人信息(如名字、职业、兴趣特长等)放在前面来说,再简单说明应聘的原因,最后礼貌作结。

总之从头到尾都尽量表现好,特别是细节,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一个有修养的有文化的人,从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国防生的面试、政审和体检要求与军队院校相同。

3、为什么报考警察

第7篇:第四章 警察的职责和权力

一、课题:第四章 警察的职责和权力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目的:了解警察权的含义、特点、要素,了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权,掌握监狱、劳教工作人民警察的职权规范,懂得正确行使人民警察职权,肩负起保护人民,打击犯罪的神圣使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是对警察权的理解;权力与权利的区别;职责与权力的关系。重点是了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刑罚执行权与行政处罚权,掌握监狱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力的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归纳、启发、互动、理论教授与案例分析教学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案例论证法条;

2、当讲授公安人民警察行政处罚权时,较详细地给学生介绍2006年3月1日的《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一节

人民警察的职责

一、人民警察职责的含义

人民警察职责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警察工作范围和应尽的责任。

(一)警察职责是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具有法律的严肃性

(二)警察职责是由警察任务决定的,是警察任务的具体化

(三)警察职责确立了人民警察在法律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二、人民警察职责的种类

(一)专政职责

(二)民主职责

(三)司法护法性职责

(四)治安行政性职责

(五)武装暴力性职责

(六)社区服务性职责

(七)紧急处置性职责

三、人民警察职责的内容

第二节 人民警察的权力

一、警察权

(一)警察权的含义

所谓警察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警察行为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管理权,以及警察机关及其警察机关及其警察依法所拥有的各项权力的总称。

(二)警察权的特征

1、特殊的国家权力性

2、手段的特殊强制性

3、警察权本质的人民性

二、警察权力

(一)警察权力的含义

警察权力,及狭义的警察权,是指国家依法赋予人民警察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和公 1 共安全,进行治安管理和惩治犯罪的一种国家权力。

1、警察权力是一种法定的权力。

(1)警察权力的行使不能超出法律界定的范围

(2)警察机关和警察人员无权擅自变更、转让、放弃警察权力,擅自变更和转让就是违法,放弃即为失职

(3)警察行为一经做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或者撤销

2、警察权力的主体是法律特定的——警察机关和警察

★协警的定位是“辅助”警力,属于专业的群防群治队伍,不具有行政执法权。在机构性质上,虽然协警队伍属于财政补助性事业单位,但它不是一级授权联防队。协警必须在在编民警的带领下开展各项工作。在涉及需依法定职权才能完成的任务时,只能由在编民警完成,协警仅起辅助作用。从法理上讲,协警拥有的只是权利而非权力,此权利与一般公民所享有的没有差别。在执法权限的规定上,协警制度并没有突破联

[防队(工纠队)的规定。

3、警察权力是职责与权限的统一。

有多大职责,就有多大权限,职责是权力的前提,权力是履行职责的保证,权力行使过程就是职责的履行过程,二者在实施过程中达成统一。

(二)我国警察权力立法的基本原则

1、权力直接原则

2、监督性原则

3、保障警察权力独立行使的原则

4、服务原则

5、警察责任原则

(三)警察权力的内容

第三节 人民警察应正确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

一、正确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限

二、正确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必须符合权力实施的基本要求

1、合法

2、准确

3、及时

4、适度

引入案例:四川射洪警察在抓捕嫌犯时误伤一中学教师,并进行讨论

三、正确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必须建立相应的控制监督系统

1、思想控制

2、规范控制

3、组织控制

4、群众控制

七、思考题

(1)监狱管理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限是什么?

(2)监狱、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应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行使自己的权力?

(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刑罚执行权和行政处罚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八、案例:

案例一:警察机关行使职权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 案情:200X年7月19日下午,常先生开车到西直门火车站接从夏令营回来的女儿。由于火车还得20多分钟后才能到达,他就把车停在了站前广场一边,然后进了附近的公共厕所。约10分钟后从厕所出来时,他发现车周围围了一大群人,车的前牌照也没了。车附近有位穿着警察制服的人手里正拎着一副被折断的车牌照。常先生走过去问车牌照怎么被折了,这位警察说:“是我折的,因为lO多分钟了我也找不到司机。”常先生非常生气,向警察索要被折断的车牌,并称要投诉,而警察却说“随便”。当时,火车也已到站,为避免惹出其他麻烦和混乱,常先生记下了这名警察的警号便走了。车牌被折后,车也没法上路了。常先生只好拿着被折断的车牌耗费了近一天的时间到车管所办理补牌手续,并为此花去400多元,但正式牌照30无后才能取得。而所办的临时牌照一个月内不能出京,全家人暑假驾车出游的计划也因此泡汤。派出所对于警察折车牌的行为,所内已对该警员提出严厉批评。 7月24日,记者随常先生前往北京北站派出所。常先生向所长李立志反映了7月19日事情发生的经过,并向李所长提供了该警员的警号,李所长根据警号查出了该警员姓毛,已随列车前往威海,7月26日才能回来。李所长称,毛警员所在的组有3个人,一般有什么情况都由组长去处理,此事还没有向他汇报。李所长称,北站派出所有60多个人,人员值勤高度分散,所内每月开一次会,只有开会时才能见到所内的警员,有的警员一两个月都见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对所内警员的教育和指导就显得不得力,所以警员在值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李所长还称,等毛警员一回来,他马上调查此事,如果的确存在折断牌照的情况,他将首先向常先生道歉。7月26日,记者致电李所长,询问调查情况。李所长称,当天常先生的车违章停放的位置离火车站口很近,给乘客出站带来了不便,车站的工作人员见车内没人便报了警,警察到现场后,等了10多分钟也没人来。对于警察折断车牌的事,李所长称已对毛警员提出严厉批评。对于补办车牌的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李所长称他还要问一问。 评析:本案中警察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警察实施上述损害相对人财产的行为是执行公务中发生的,是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

案例二:警察执法中的程序问题

案情:2003年4月13日上午,蒲白矿务局中学初三年级15岁的学生马某戴着手铐,痛哭流涕地跑到陕西渭南市公安局、渭南市委政法委投诉。她说,白水县公安局杜康派出所的4名警察传唤她父亲,她要求对方出示证件并询问传唤理由,不料竟遭殴打,还被强行戴上手铐拉进警车。群众出于气愤拦住警车,她才得以逃出。 少女:我被拳打脚踢戴手铐。

4月13日上午,蒲城县罕井镇少女马某在亲属的陪同下,戴着手铐流着泪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经过:12日晚8时许,白水县公安局杜康派出所4名警察突然来到她家,要将她父亲带走,她要求对方出示证件并询问传唤理由。对方未出示任何证件,还说“小孩子,没你的事,一边去”。她不依不饶,对方竟对她拳打脚踢,随后又给她戴上手铐,揪住头发拉进警车,闻讯赶来的200多名村民气愤不过,围住警车不让走。据马某的亲属讲,村民围住警车后,现场的警察就打电话请求增援。过了一会儿,来了l辆警车,下来5名警察,其中只有1人穿着警服,他们自称是渭南市公安局警务督察处的,专门来协调处理此事。马某的家属让对方出示证件,对方拿了出来,上面写的却是白水县公安局纵目刑警中队。期间,马某躲了起来。最后,全部警察开车离去。警方否认殴打只有拉扯。

13日上午,痛哭流涕的少女马某戴着手铐和她的亲属来到渭南,先后到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投诉。由于正值星期天,未见到相关领导。随后她们拨打110诉说了事情经过。白水县公安局得知马某已到渭南后,督察队队长田小平一行3人立即来到渭南寻找当事人, 3 并打电话告诉马某,称希望能见上一面然后把手铐卸了,但遭到拒绝。白水县公安局督察队队长田小平也对记者讲述了4月12日事情发生的经过。他说,警察当时向对方出示了证件,并且否认殴打马某,只承认进行了拉扯。至于为什么要给马某戴手铐,他说并不知道对方是少女。他还说,渭南市警务督察已前往蒲城调查此事,如果存在警察违法问题,他们将严肃处理。

评析:在本案中,警察执法中不向行政相对人出示证件,这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认识到相对人要求出示执法证件和说明理由是警察机关应该承担的程序义务。并且在本案中,警务人员违反《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四条的规定,滥用警械,对马某违法实施身体强制。

案例三:警务行政复议的审理对象以具体警察行政行为为主,附带审查抽象警察行政行为

案情:1999年12月31日,申请人王某驾驶个体客运中巴经过某市西门岗亭,被交警拦下,因其未按规定路线行车,决定暂扣申请人驾驶证副本三天。王某不服,向该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同时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即市政府1996年8月20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市区交通管理的通告》和1997年1月31日市公安局、市交通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交通管理的通告》不合法,要求复议机关一并审查。

评析:警察行政复议不仅能够审查具体警察行政行为,还可以审查抽象警察行政行为。除警察立法以外的其他抽象警察行政行为都属于警察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在对具体警察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的同时,一并提出对该行为所依据的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本案中,申请人王某就公安机关暂扣其驾驶证副本的行为不服,向该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同时认为该市交警队作出处罚的依据不合法,即该市政府1996年8月20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市区交通管理的通告》和1997年1月31日市公安局、市交通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交通管理的通告》不合法,这两份文件都是法律效力在地方性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根据法律规定王某是可以在对交警队作出的处罚申请复议的同时,一并对这两份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提出审查的。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复议案件程序规定》,警察行政复议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程序转至制度该规范性文件的机关,对警察行政复议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联合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应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政机关办理。

第8篇: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

(一)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三)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五)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维护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实施外汇管理;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六)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七)经理国库。

(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九)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十)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

(十一)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十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

(十三)按照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

一、划入的职责

(一)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

(二)原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相关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提出制定和修改的建议。

(二)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四)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五)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报表,抄送中国人民银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六)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七)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八)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9篇: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和职能部门主要职责

(一)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1 、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2 、对于直接受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案

件,进行侦查。

3 、对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侦查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并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4 、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和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5 、对于监狱、看守所等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6 、对于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提出抗诉。

7 、对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提出抗诉。

( 二 ) 人民检察院职能部门主要职责

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和业务分工设置内部机构,分别承办侦查、侦查监督、审查起诉等业务。

1、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举报中心

负责受理公民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人士检举、控告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并向举报人反馈查处情况及结果;对分流到举报中心处理的举报案件线索进行初查;接受犯罪人的自首;受理刑事、民事、行政

申诉案件的申诉。负责办理不服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不起诉、撤销案件及其他处理决定的申诉;办理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办理人民检察院负责赔偿义务的刑事赔偿案件工作;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2、反贪污贿赂部门

负责对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立案侦查等工作。

3、反渎职侵权部门

负责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渎职犯罪行为和利用职权实

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暴力取证、破坏选举等犯罪案件进行立案侦查等工作。

4、侦查监督部门

负责对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审查批准逮捕、决定逮捕;负责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工作。

5、公诉部门

负责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走私犯罪侦查机关等侦查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移送起诉或不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或不起诉;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等工作。

6、监所检察部门

负责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活动进行监督;受理被监管人员及其亲属直接提出的控告和举报;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立案侦查;对服刑罪犯又犯罪案件和劳教人员犯罪案件立案监督、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对看守所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进行监督等工作。

7、民事行政检察部门

(1)对符合抗诉条件的下级人民法院的民事、行政案件生效判决、裁定,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2)对符合抗诉条件的同级人民法院的民事、行政案件生效判决、裁定,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

(3)对民事、行政案件生效的裁定、调解存在错误且依法不能抗诉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对有关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存在制度隐患或其工作人员严重违背职责,应当追究其纪律责任的,可以向其提出检察建议。

(4)在办理民事行政审判、执行活动中发现的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初查或侦查。

8、职务犯罪预防部门

负责研究分析典型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提出防范对策,并协助有关单位落实;开展预防咨询和警示教育;管理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系统并受理查询等工作。

9、检察技术部门

承办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现场进行勘验,收集、固定和提取与案件有关的各种痕迹、物证并进行科学鉴定,对有关业务部门办理案件时涉及的技术性证据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承办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10、纪检监察部门

负责指导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对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决定、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受理对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纪律、法律行为的控告、检举,并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查处;受理检察人员不服处分决定的申诉;制定检察机关廉政建设制度,组织开展廉政纪律教育和执法执纪大检查活动。

长汀县人民检察院翻印

上一篇: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下一篇:孝德主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