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末试题

2022-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历史期末试题

近三十年(1978—2007)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历史人物相关试题分析

摘 要:以近三十年(1978-2007)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涉及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为主体,时间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8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人物试题出题角度单一、分析论证要求较低且缺乏联系对比。第二阶段为1989年-1999年,这一阶段历史人物试题单题涉及人物数量增加,出现材料分析且分析论证要求加大,以时间跨度的增加来考察能力。第三阶段是2000年-2007年,基本不考查历史人物生平事件,更加注重材料分析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总之,近三十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逐渐对记忆要求降低,对学生能力要求不断增加。

关键词:高考;历史人物;知识;能力

历史学科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历史人物,时间、空间是相对的,但历史人物始终在历史的范畴里,无人无史,所有的文献、事件、史实都是由人在创造。近三十年来(1978-200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与历史人物分析相关的试题在随着高考试卷命题的改革和对学生考查素养要求的转变,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三十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有关历史人物的分析题进行纵向的研究,把握高考人物分析题的发展脉络,对当今历史教学提出一些见解。其中历史人物的分析题主要来源于主观性试题,因此不涉及任何客观性试题。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

这一阶段的历史人物分析题只涉及问答题和名词解释题。其中名词解释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郑和(78年)、戊戌六君子(80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81年)、甘地(83年)、洪仁玕(84年)。其中一人为世界史人物,其余四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问答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六人,分别为周恩来(78年)、孙中山(79年)、唐太宗(82年)、李鸿章(85年)、康熙帝(87年)、诸子百家(88年)。这六人全部为中国史上的人物,其中三人为古代史人物,三人为近现代史人物(李鸿章归为此类)。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79年问答题为“举出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重要革命活动(12分)。”从这道题的设问上可以看出基本上没有超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范围,着重考察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现在看来这道题的设问过于直白且是单纯知识记忆,但在当时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一致的。而这道题的答案设置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分作三个时期,列出18个要点,可见答案过于机械化。如今这类直接评价人物的试题基本不会出现在高考中,即使考察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人物,也会将其放在材料题中进行考察。

综合来看1978年-1988年这一阶段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第一,历史人物的出题角度单一,除去名词解释部分,问答题部分基本是一个历史人物单独成为一道题。第二,分析论证的要求较低,基本是从某一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或是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缺乏联系对比,没有就两个以上人物进行比较的简单模式。

二、第二阶段:1989年-1999年

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开始推进考试标准化。这一阶段涉及历史人物评价的试题题型主要为材料解析和问答上。其中共9道试题,除92年、93年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其余皆为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孙中山(92年、93年)、魏源(93年)、洪秀全(93年)、康有为(93年)、毛泽东(93年)。这五人全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材料解析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八人,分别为魏源(89年)、顾炎武(93年新高考)、唐太宗(94年)、墨子(94年)、秦始皇(95年)、汉武帝(95年)、南唐烈祖李昪(97年)、邓小平(99年)。这八人全部为中国史上的人物,其中六人为古代史人物,两人为近代史人物。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93年的問答题为“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13分)。”这道试题在当时广受好评,它强调了在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贯通,注重考察学生分析比较、评价、论证的能力。此题一共13分,要求考生把人物的基本思想提炼、归纳出来,然后分析其影响。从知识方面来说,这一题属于探索史,掌握了这个线索,就知道从魏源到毛泽东在面临列强侵略的情况下是怎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以及他们的艰苦探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内容方面来说,试题有较大跨度,从魏源到毛泽东,横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另外也与当时的社会热点紧密结合,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试题中考察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问题。

95年材料解析题为“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3分)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1分)。”这道题属于材料分析题,其基本特点是提供一些史料并提出若干问题,可在不增加考生记忆负担的情况下,考察他们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高考命题的考察方向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题目考察学生对秦始皇、汉武帝有关方面的评价和比较,同时将人物的相关活动和“秦亡汉兴”这一历史现象有机联系起来。像这种试题内容出自教材,但又与教材存在差异的试题在当时获得较高赞赏,“这种引用新材料、创造情情境。提出新问题的“三新”作法,是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出现历史人物问题以来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也为后来的高考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借鉴意义。

综合来看1989年-1999年这一阶段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整体的难度有所提高,单纯靠识记得分的题目逐年减少,更强调考查考生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答题及材料解析题考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增加跨度来实现的。第一,题目中涉及的人物数量增加,可单独某一历史人物一人成题,也可出现以一系列人物成题。第二,分析论证的要求提高,不再是单独论述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而是基本从某一历史人物的某段论述展开分析其思想观念,或是两三个人物提供材料进行对比,且材料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三,提高了联系对比的要求,既有纵向贯通,也有横向联系。第四,逐步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试题的命制“从与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设计突出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试题”。

三、第三阶段:2000年-2007年

自2000年开始,我国正式逐步推广“3+X”方案,高考试卷开始多元化,本文只分析2000年-2007年的全国卷。其中,2000年-2001年试卷为单张历史卷,2002-2007试行的是文科综合卷。其中共5道试题,01年的试题是单独成一道题,其余都是作为一道历史题中的一小问出现。材料解析题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共五人,分别为武则天(01年)、汉武帝(03年)、哥伦布(04年)、周恩来(05年)、孙中山(06年)。其中一人为世界史人物,其余都是中国史人物,且古代史占两人,近现代史占两人。试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都属于政治史考查范围。

这一阶段试题都是从历史人物入手,但并不考查历史人物,只是通过与这个历史人物相关的某个历史事件来考查当时的背景、作用、影响,如“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若是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是可以进行总结出来的,因此更注重學生的信息材料提取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这也是现今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一直强调的目标之一。这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

由此可以看出,2000年-2001年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人物分析题历史试题基本沿袭前一阶段的风格,而2002年后的试题都基本不涉及对人物的评价,大多是从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这样较小的知识覆盖面去考察多种学科能力要求,考察内容也多为基础的知识点,且以现实问题进行引入联系。

四、试卷分析总结及思考

(一)试卷分析

试题的题型经历了“名词解释、问答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并在2002年后基本全部为材料分析题。

试题的数量在1978-1999年间基本保持稳定,个别年份不涉及历史人物分析,也有个别年份会出现两道历史人物分析题;在2000年开始逐渐减少,并且在2002年后的试题已基本不涉及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件的单独分析。

涉及历史人物分析的题目基本集中在对中国史人物的分析。在1978-2007年间,历史人物分析题共有23人,其中中国史共21人,而世界史人物分析的仅有甘地(83年)、哥伦布(04年)2人。中国史人物分析中古代史11人,近现代史10人,其中汉武帝、魏源、毛泽东、周恩来分别出现两次,而孙中山出现次数最多,共出现三次。

试题内容上逐渐降低了对记忆的要求。全面考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对比等能力的基础上,又把重点放在考察队史实的理解鉴别力、根据史实提炼要点,形成观点、归纳特点或论证观点的能力更侧重于智力与能力的考察。

试题的评分标准上由第一阶段中从教材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逐渐完善发展,到第二阶段时开始重视从所学内容中提炼观点并增加了扣题和条理分,到第三阶段依据教材内容和审题要求,重新组织答案,以一种全新的表述形式出现。这样的评分标准,具有弹性和灵活性,也能够符合中学历史知识特点,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从历史人物的相关试题中也可以看出高考总体命题技巧日益发展,摆脱了过去一直存在的意欲考能力,结果只考了记忆的现象。测试目的与层次的控制更准确,试题效度大大提高,成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起到了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同时,可以可看出考题与国内外热点问题联系更加紧密。

(二)一些思考

如今历史学科各省推行独立出题,命题形式不断变化,日趋完善;内容也日渐符合社会需求,出现许多新特点。在历史人物分析的试题中,基本不会再出现纯背诵性史实知识这类,更多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理解、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将是现行高考改革的一个大的趋势。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适量向学生进行补充,也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贯穿历史,掌握历史。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学生能够逐步懂得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历史是在改革和革命、进步和落后中不断前进的。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才能逐步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凡.1995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评析[J].历史教学,1995(11).

[2]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组.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J].历史教学,2000(3).

作者:范璐

第2篇:高中历史模拟试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中国GDP约12万亿美元,欧元区19国GDP总和仅比中国多出约5000亿美元。西方经济学家感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使“全球经济重返历史大部分时间持续的状态,过去150年西方经济超过东方的局面只是特例”。

材料一 罗马与秦汉帝国,都曾将广大地区的地方经济,组织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但是罗马各地物产的交流,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而汉代中国,通过一个道路系统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展,却难以裂解。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之间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和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便没有再求重整的需要。中国的大帝国、文化圈与经济网络,彼此叠合,互相加强,遂有强固的凝聚力。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以致在罗马帝国之后,欧洲、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

(1)依据材料,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经济体系的差异。

材料二

(2)近代西方经济超越东方有多方面的原因,上图呈现了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对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

材料三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建立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改革开放最初20年,发展最快的是轻工业,纺织、食品等部门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加快增长。进入21世纪,消费结构升级,汽车、住房等需求旺盛,拉动产业结构再次出现重工业化的趋势。中共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信息化进行传统工业改造,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新路径。当今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并成为约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的工业化及其世界地位为视角,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

结合材料与14—16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姻日趋增多,蓄婢、纳妾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婚姻法》推行的意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的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

材料二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2003年4月15日,美军已控制伊拉克全境。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历时七年多,美方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这场战争被美国人民称为“浪费钱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虽然使美国向“新帝国梦”迈向了一步,却跌进伊战后的泥潭。伊拉克的反美游击战和国际恐怖主义合流,成为新的国际恐怖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國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实质及影响。

参考答案

1.(1)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整体性很强(全国性)的经济体系,稳定性强(联系紧密);促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统一,是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的重要基础。罗马经济体系呈现地域性的特点,稳定性差;如果不借助政权的统一,罗马帝国灭亡后就永久分裂为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体系。

(2)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准备条件,造成了东方国家的贫困和落后。工业革命后,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略。

2.示例:

宗教改革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控制着欧洲社会,宗教改革倡导“信仰得救”和理性理解《圣经》,提出世俗化的主张,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促进了世俗权力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普及和科学发展。

宗教改革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推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3.(1)封建思想的束缚;落后的婚姻习俗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干部推行不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

(2)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清除了旧婚姻制度的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理性的社会新风尚;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妇女地位提高;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巩固了政权。

4.(1)伊拉克威胁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利益;伊拉克影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布局;伊拉克威胁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利益;伊拉克成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障碍。

(2)实质: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

影响:加重了美国的财政负担;加剧了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激化了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形势恶化;影响了国际格局。

作者:许桂香

第3篇:历史综合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

A.行省制B.宗法制C.分封制 D.郡县制

2.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的自主性不断增强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3.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A.均田制已经瓦解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4.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在《板桥润格》中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5.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6.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D.审美意识的觉醒

7.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

A.民族危机加剧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土地兼并严重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8.“东洋分沪有银行,亿万金钱进出忙。钞票流通皆信用,与英与法并争强。”此竹枝词反映出()

A.重农抑商已然破产B.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C.资本输出竞争激烈D.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9.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A.结束专制统治B.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D.实现民族独立

10.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1.孙中山在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称道了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材料体现了()

A.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已经发生了改变

B.孙中山准备建立苏维埃国家

C.孙中山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D.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

12.“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一百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类期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解放

13.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先后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近代化”实践,并且都取得了重大成果。1894年7月,英国与日本签订条约,宣布废除原来在幕府时期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英国在签约后马上宣称:如果日本和中国发生冲突而不损害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国将采取“中立”。该材料说明()

A.英国企图侵害中国,控制亚太地区

B.英国纵容日本侵华以阻碍中国的近代化

C.英国自愿放弃对亚太地区的控制

D.日本明治维新受到了列强的帮助和鼓励

14.1929年春节前,署名“涤涤”者在报纸上叫嚣:“如果要保全‘湖南人最富革命性’的招牌,对于这个废历正月,非大大注意不可。 在政府方面,即仰仗贤劳的公安当局,如发现有贩卖门神纸花等,便赏他一个撕之大吉……至于喊拜年,喊恭喜发财的,我们即目他为反动口号,硬指他为不奉民国正朔的反动派。”这体现了当时()

A.国民政府镇压人民庆祝节日活动

B.新风俗的推广过程伴有过激倾向

C.国人对废历正月的做法不认同

D.湖南率先推行新生活运动

15.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其主要原因是()

A.袁隆平“超级稻”全面推广B.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

16.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读是()

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17.海尔莫盖尼斯曾劝说苏格拉底:“难道你看不出雅典人的法庭由于受到言辞的影响常常把无辜的人处死,而在另一方面,由于言辞所引起的恻隐之心或由于申辩的人话说得中听,也常把有罪的人释放了吗?”由此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A.雅典法庭并无公平与正义B.辩论对于民主是不利的

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D.论证了君主专制合理性

18.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进化论的提出颠覆了基督教神学B.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影响广泛

C.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D.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19.19世纪末,英国的资本集中趋势日益加强。与美国、德国相比,英国的资本集中程度在棉纺、交通运输等领域比较高,化学、电力等行业的资本集中程度不仅低于美、德,甚至低于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这说明当时英国()

A.经济结构中传统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逐渐落后

C.对新技术的吸收较为缓慢

D.对海外市场依赖过于严重

20.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总统于就职前,进行下列宣誓:“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宣誓主要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

A.民主原则B.制衡原则C.法治原则D.三权分立

21.1930年12月胡佛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其依据是()

A.重商主义经济理论B.新经济政策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D.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思想

22.1948年,美国在巴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展,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举意在()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缓和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

C.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D.策划建立北约组织

23.英国一项研究显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女性鞋跟的高低与经济形势之间有直接关系,“鞋跟指数”成为经济风向标。数据显示,2012年一、二、四季度,GDP分别比上季度下降0.2%、增长0.9%、下降0.4%,体现在高跟鞋购买比例上则是44%、84%、40%。因此有人认为关注女性鞋跟平均高度,甚至可以先于英国官方公布GDP数据对经济形势作出评判。据此说法可推测出以下历史时期中英国女性高跟鞋平均指数最高的应是()

A.1914—1918年B.1929—1933年

C.1952—1971年D.1972—1975年

24.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蓝色、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

A.古典主义B.现代主义C.印象主义D.现实主义

二、材料题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意愿,人从善端出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途径,最终以达到内圣成仁为目标。这种以尊崇道德为主导的礼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逐渐内化于整个民众的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为政之德首推廉以洁己,以身率人,知耻责己,从做官的底线和起点做起,融廉政和勤政于一身,以廉政立身,以勤政安民,“功在勤政,威在律己”。

材料二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反,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传统的西方文化把人的欲望视为人的本性,强调对人的本性的邪恶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美国著名政治家麦迪逊曾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正是因为人不是天使,所以才需要政府为人民守夜护驾。同样因为人不是天使,组成政府的那些人也不是天使,则需要接受民众的监督,否则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要做到廉政,就要让监督无所不在、无所不至,不仅针对贪官监督,还要对好官监督,否则好官也会在权力面前学会贪腐。

材料三他律性监督加自律性监督等于整体性监督,他律性监督和自律性监督是对权力监督的双保险。过分倚重他律性监督,政治生态系统就无法产生自我免疫力,免疫力过弱了,政治体系会丧失自我更新能力;过分倚重自律性的监督,监督视角过于狭窄,监督本身容易落难于更高的权力的掌控中,当政治生态系统所遭遇的外来的强势的负面影响无法清除时,自律性监督就会显示出弱势。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外廉政文化主张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思想根源。(12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评价中外廉政建设,并依据材料对我国当前廉政工作提几条合理化建议。(13分)

26.(12分)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的护照发展情况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办护照数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照相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办护照

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逻辑严谨;总结准确完整)

请从下面所给的第27、28、29、30四道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史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上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7分)

28.(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法保障下列的自然权利和公民权利:

一、一切公民,除德行上和才能上的差别外,都得无差别地担任各种职业和职务。

二、一切赋税都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摊。

三、同样的犯法处以同样的刑罚,不因人而有所差别。

材料二第二条:凡为能动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格的公民),必须:生为法国人或后来变为法国人;已满25岁;在城市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亦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

——均摘自法国1791年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791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791年宪法的历史局限性。(8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前属奥斯曼帝国之各民族其发展已达可以暂认为独立国之程度,惟仍须由受委任国予以行政之指导及援助,至其能自立之时为止。对于该受委任国之选择,应首先考虑各该民族之愿望。其他民族,尤以中非洲之民族,依其发展之程度,不得不由受委任国负地方行政之责,惟其条件为确保其信仰及宗教之自由,而以维持公共安全及善良风俗所能准许之限制为衡,禁止各项弊端,如奴隶之贩卖、军械之贸易、烈酒之贩卖并阻止建筑要塞或设立海陆军基地,除警察和国防所需外,不得以军事教育施诸土人,并保证盟约之其他会员国在交易上、商业上之机会均等。此外土地如非洲之西南部及南太平洋之数岛或因居民稀少,或因幅员不广,或因距文明中心辽远,或因地理上接近受委任国之领土,或因其他情形最宜受治于受委任国法律之下,作为其领土之一部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委任统治的实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委任统治制度。(9分)

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

(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9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行省制是元朝中央管辖地方的制度,地方大权多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宗法制主要解决家族内权位财产的继承问题,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王室之下有几级封君即诸侯王,诸侯王对周王室称臣,对自己管辖的小区域而言,是世袭的长官和地主,关键字“封”,指向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管辖地方的制度,郡县长官不能世袭,故D项错误。

2.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由表格的内容可知,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层级总体上以三级制为主,同时层级逐渐增多,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日趋严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

3. D均田制瓦解在唐代中期,而非开皇四年,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非隋文帝时期,故C项错误;据材料“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和“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可知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故D项正确。

4. B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商品经济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因此选择B。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5. A从“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分工相当精细,从“其底部刻有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效率低下的信息,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其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其生产成本较高,故D项错误。

6. C唐宋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故A项错误;专制集权的巩固虽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但与审美观念的改变无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观,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C项正确;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说宋代审美意识觉醒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

7. D民族危机指的是外族入侵带来的危害,材料虽然提及“用兵”,但并没有交代因何用兵,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指的是中央内部君主如何强化对辅政机关的控制问题,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通过咸丰以后和道光以前各省财政权力的对比,反映出以户部为代表的中央权力在削弱,故D项正确。

8. C竹枝词中的“东洋”指日本,日本在上海设有银行,资金数额庞大、流通活跃,纸币流通有信用,与英法列强不相上下,可判断这首竹枝词应该出现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日本人在华设工厂,拉开了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序幕。题干与重农抑商破产无关,故A项错误;竹枝词反映列强争相扩大在华利益,与社会生活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英法日的资本输出竞争激烈,故C项正确;实业救国的主体应该是中国人,而不是英法日,故D项错误。

9. B辛亥革命后,经历了袁世凯独裁专制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符合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格局的历史事实,故B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与材料表达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实现民族独立与材料表达意思无关,故D项错误。

10.D材料中的厘金和关税收入上升是诸多因素的结果,并不能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田赋的下降也不能说明清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田赋下降,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上升,说明这一时期的自然经济不断瓦解,近代工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11. D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材料的主旨是孙中山在民权主义中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发展了三民主义,具有进步性。所以D项正确;A表述错误,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属性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在准备建立苏维埃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建立苏维埃国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但不是完全接受。

12. AB项叙述错误,中国近代科技是落后的,并没有全面发展;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材料所限定的时间不符;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所以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大量问世,故选A。

13. B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近代化建设。列强给日本“松绑”并不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做得有多好,而是李鸿章主导的中国近代化引起了英美列强的警惕,西方列强企图通过纵容日本侵华来阻碍中国的近代化。故答案为B项。

14. B材料围绕“废历正月”这一问题展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已处于民国时期,政府大力倡导新风俗,但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部分人抱有过激的看法,一味否定传统文化。故B项正确。

15. C袁隆平“超级稻”推广于20世纪90年代末,与题目中的时间“1979—1984年”不符,故A项错误;乡镇企业属于工业领域,与题目中的“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不符,故B项错误;自1978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1992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79—1984年”不符,故D项错误。

16. B中美之间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导致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会消失,故A项错误;1979年1月中美建交,随着双方关系的缓和,中国逐渐改变对美国的认识,中学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介绍更加完整,故B项正确;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历史真相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局面已经逐渐打开,故D项错误。

17. C处死无辜的人和释放有罪的人只是特殊现象,不能抹杀雅典法庭的公平与正义,故A项错误;辩论有利于保障民主决策正确性,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故B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尽管法庭审判过程符合法律规定,但是其导致处死无辜的人和释放有罪的人的做法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雅典政治属于民主政治,有其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海尔莫盖尼斯不过是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并没有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故D项错误。

18. C进化论提出的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20世纪的科学成就,故B项错误;路德教强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故C项正确;因信称义没有得到教会的认可,故D项错误。

19. C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学、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新技术领域,而英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棉纺、交通运输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传统工业部门。英国新兴行业的资本集中程度低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说明英国对新技术的吸收较为缓慢。

20.C本题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依据材料可知宣誓是对宪法宣誓,依据宪法来执政,故C项正确;B项是最大的干扰项,认为有法官在监督总统,但设问主要强调“宣誓”;A项和D项与材料无关。

21. C重商主义废除于19世纪中期,与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由苏俄领导人列宁提出,不可能被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所采纳,故B项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即可知这应为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任何干预的自由放任主义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正好相反。

22. A1948年开始,美国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恢复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由题干所示的时间信息可以推断,美国所举办的巡展与马歇尔计划有关,故A项正确;两极对峙指的是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题干只表现出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故B项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北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而题干中“和平之车”、“美国家庭”、“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巡展只能体现出与经济相关的内容,故D项错误。

23.C“鞋跟指数”反映出,当经济形势好时女性更为乐观,感觉自己更有活力,因此愿意买高跟鞋;世道艰难时,她们心理相对悲观,希望追求一种稳定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8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D两项为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发展都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高跟鞋购买率会降低;1952—1971年英国经济进入二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因此“鞋跟指数”会增高。故正确答案为C项。

24.C古典主义美术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美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印象主义美术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与题中“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相符合,故C项正确;现实主义美术注重揭露社会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5.(1)不同:中国:强调道德在廉政中作用,通过内在的自己约束来实现廉政。(3分)西方:强调外在手段的约束,通过民主和法治建设来实现廉政。(3分)思想根源: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人天生向善,并渗入到民众的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3分)西方认为人性是恶的,强调对人的本性的邪恶加以限制和改造,通过民众的监督,防止绝对的腐败。(3分)

(2)中国:注重为官者的道德修养,属于自律性监督,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监督视角过于狭窄,监督本身容易落难于更高权力的掌控中,因此并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4分)西方:西方反腐文化强调外来约束的力量,强调他律性监督。虽能有效地遏制权力的腐败,但政治生态系统无法产生自我免疫力,最终会丧失自我更新能力。(4分)建议:从中外廉政建设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渐完善当前的廉政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应加强法治和制度建设;他律性监督和自律性监督二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过分倚重某一方面。(5分)

26.示例: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20世纪70年代前中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20世纪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经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从护照的数量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受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的影响,护照的签发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对外联系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也发生变化,出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的签发数量增加。从技术上看,20世纪90年代采用了高科技手段,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总结:护照的变迁折射出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7.(1)清查户口以防遗漏;对户口不实者严惩;总体降低征税标准;赋税数量根据户等高低征收。(8分)

(2)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国家控制户口数大增;许多农民不再依附豪强,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7分)

28.(1)法国启蒙运动进行了长期的思想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4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人民的力量显示出来,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权力。(3分)

(2)1791年宪法对选举权资格的规定,特别作出了财产限制,将无力支付直接税的贫民拒于选举人之外,这是以财产的不平等取代出身的不平等。(3分)宪法还对社会地位进行限制,不仅承认了奴役的合理性,而且拒绝给予奴仆选举权。(3分)这些都有悖于“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等基本理念。(2分)

29.(1)为了进行战争分赃;瓜分战败国的殖民地。(6分)

(2)委任统治国际化地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过去那种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分割殖民地的方式,逐渐变为在国际性组织监督下按照国际法解决列强纠纷。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9分)

30.(1)历史背景: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2分)态度: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用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4分)

(2)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4分)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5分)

作者:赵正林

第4篇:历史期末试题

八年级上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历史事件与图1人物直接相关的是„„„„()

A、抗击美国洋枪队B、领导虎门销烟

C、收复新疆D、领导反割台斗争( 图1 )

2、《人民日报》2006年9月有则报道:历时5年完成的中国第一部大型史诗电影《圆明园》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圆明园》参考大量文

献资料,首次用数字技术将“万园之园”的真实全貌复原。但现

在我们看到的只有如图2所见的断壁残垣。你知道毁坏这座闻名

于世的皇家园林的侵略强盗是谁吗?„„ ()

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图2)

3、“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实《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A、居住着大量北京居民B、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C、各国使馆林立D、驻扎在外国军队

5、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

A、思想文化B、科学技术C、法制建设D、政治制度

6、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成立B、公车上书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D、“戊戌变法”

7、图3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某地的结婚证书,如用公元纪年

此事应该发生于„„()

A、1946年B、1947年C、1948年D、1949年 (图3)

8、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

A、唐胥铁路B、京张铁路C、京沪铁路D、平汉铁路

9、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申报》B、《新青年》C、《民报》D、《每周评论》

10、下列哪种男装是民国初年最具中国特色的新式服装()

A、西装B、绅士服C、长袍马褂D、中山装

11、某校要组织学生到黄埔军校旧址参观旅游,那他们应到()

A、上海B、武汉C、广州D、南京

12、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广东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3、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蒋介石特赦张学良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张杨扣谏蒋介石D、中共代表团西安调停

14、图4历史人物在抗日战争中指挥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D、淞泸会战( 图4)

15、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六周内共杀害中国人多少以上?()

A、10万B、20万C、30万D、40万

16、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

A、标着内战的全面爆发

B、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17、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下列哪项不是其真实意图()

A、尽力争取和平B、准备推卸发动内战的责任

C、假和平骗取民心D、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18、读图5,指出被称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图5)

19、国民党政权统治在中国大陆覆灭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胜利结束B、解放军占领南京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国民党败逃台湾

20、读(图6),1949年,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解放支援前线的民工小车队

军解放上海后很多战士睡在马路边上的照片,照片标题为“国

民党统治时代结束了”。下列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美国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B、美国支持中国共产党

C、解放军的行动赢得了民心,国民党统治必将被推翻

D、上海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图6)

二、辩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18分。其中第

21、22小

题各6分,第

23、24小题各3分。请写出试题中错误的史

实或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例题: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第一幅历史浮雕展示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那是因为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分) 错误: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理由: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21、1850年,英国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港销售,并在泉州开办了许多工厂。(6分)

⑴ 错误:⑵ 错误:理由:

22、1912年3月,武昌的人们喊着“民主、科学”的口号上街游行。这一年,张三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他穿着崭新的服装,到照相馆拍照留念。(6分)

⑴ 错误:理由:⑵ 错误:

理由:

23、有一部电视剧,讲述的是新四军的有关故事。下面是小王与小李的对话。小王:这部电视剧所介绍的新四军是什么时期的历史?小李:你不知道啊,介绍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3分)

错误:

理由:

24、李克碰到一位老人,老人说他曾经参加平津战役,而且就是他所在的部队对北平发起猛烈的进攻,最后解放了北平。李克对老人非常佩服。(3分)

错误:

理由: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

2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

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

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图7)

请回答:

⑴、材料一出自哪一个条约?该条约与哪一次历史

事件有关?(4分)

⑵、材料二图中用方框表示的城市为中国被迫开放的

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2分)其中在福建省的通商口岸有哪两个?(2分)

(图7)

⑶、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开放了一系列城市,这与材料二图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本质区别?(指出其中一点即可分)(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

材料二:见下面两幅图

北京大学学生的游行队伍

6月5日上海工人游行队伍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发生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4分)

⑵、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发现在6月3日前后这场运动的的重心城市和斗争主力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⑶、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今天应向这次运动中的学生们学习什么精神?(2分)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0分,共22分。)

27、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清朝都城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民族创痛。

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卖国条约是()(2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⑵、清北京城曾两度被外国侵略者占领,除八国联军侵华外还有()(2分)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⑶、请根据《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⑷、一百年后的今天,迈入21世纪的中国人民却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你能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并简要谈谈你的感想吗?(用一二句话概括即可)(4分)

28、回答抗日战争的有关问题:

⑴、《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歌曲,歌中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中的“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2分)

A、九一八事迹B、七七事迹C、西安事变D、日本全面侵华 ⑵、请举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两次重要战役。(4分)

⑶、抗日战争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用一二句话概括即可)(4分)

八年级上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B、C、C、A、B6---10:B、D、B、B、D

11---15:C、D、B、B、C16—20:C、A、B、B、C

二、辨析题:4小题,第

21、22小题各6分,第

23、24小题各3分。共18分

21、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港销售——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中没有泉州港,所以英商货物不能运到泉州港销售;在泉州开办了许多工厂——外国人在华办工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22、“民主、科学”—— “民主、科学”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中,不是出现在1912年;张三参加科学考试,中了状元——清政府在1905年宣布废除了科举制度。

23、介绍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新四军介绍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

24、对北平发起猛烈的进攻,最后解放了北平——北平是和平解放的。

三、材料解析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⑴、《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⑵、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厦门、福州;⑶、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开放了一系列城市,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后者严重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前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后者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前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后者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前者属于中国自主行为,后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指出其中一点即可分)

26、⑴、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⑵、6月3日前运动的的重心城市是北京,斗争主力是青年学生,6月3日后运动的的重心城市是转移到上海;斗争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3)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忧国忧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分)

四、问答题(本题有2小题,第27小题10分,第28小题12分,共22分

27、(1)D(2分); (2)、B(2分); (3)《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2分)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变成了 “洋人的朝廷”。(2分) (4)、成功申奥;加入世贸;神舟上天;综合国力上升等等(2分);感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8、⑴、A(2分); ⑵、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4分)⑶、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或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或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4分)

第5篇:历史期末试题

初二历史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给自己一个目标,用行动实现它。 1.1949年10月1日,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29岁的华北军区乐队队长罗浪沉着地指挥着200名军乐队员,精神饱满地演奏了雄浑激昂的()

A.《黄河大合唱》B.《义勇军进行曲》 C.《东方红》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领土最后被解放的地区是() A.新疆B.台湾C.西藏D.海南

3、 “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A.聂耳 B.冼星海 C.邱少云 D.王进喜

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 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①黄继光②董存瑞③邱少云④杨靖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6.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土地改革完成B.三大改造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7.1950~1952年我国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C.集体土地所有制 D.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8.下列各项“第一”中,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A.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D.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9. “一五”计划时期,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是1:7.9。可见我国当时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10、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①土地改革完成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③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④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1956年 1月 ,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人民公社化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

13、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A、新中国的成立B、一五计划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中共八大召开 14.口号、标语往往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革时期的是()A.打土豪,分田地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5、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中国革命胜利结束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

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新中国的任务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6.与焦裕禄相关的称号( )A.“铁人” B.“党的好干部”C.“两弹元勋” D.“最可爱的人” 17. “文革”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成”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B.没有制定法律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D.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新中国政权的巩固D、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9.“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首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A.土地改革的成果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20.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A.解放了人们思想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C.提高了中国威望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1.“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请问这座城市是指:()A.上海B.珠海C.深圳D.厦门

23. 15家主流媒体公布了征集到的流行语,如:“下海、农民工、上网、炒股、汉堡、科学发展观、雄起„„”若给这些流行语定一个最准确、合理的主题,应该是()

A.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B.加入世贸市场经济C.对外交流大国崛起D.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2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新征程。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新

25.(2012年中考)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

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26. (2011年中考)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B.建立的目的C.发展的过程D.发挥的作用 27.2012•山西]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是A.设置驻藏大臣B.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C.实行西部大开发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有()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与态度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三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成立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特别”的内涵是 A.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B.与原宗主国(英、葡)还有政治经济联系 C.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D.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30.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B.台独势力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D.“冷战”格局 31.《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 A.社会主义道路B.互利互补原则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D.一个中国原则 32. 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B.外交政策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经济政策不同 33.“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主要指 A.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B.“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D.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独立自主 34.毛泽东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诞生标志 A. 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的筹建B. 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C. 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成立D. 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的建立 35.2012年5月,叙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40多名儿童在内的100多名平民遭到了屠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叙利亚,而中国则反对干涉叙利亚内政。这一事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大国强权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利益第一原则D.“人权高于主权”原则 36.(2013年中考)下列宣传标语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A.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改革开放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7.(2013年中考)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A.大庆油田B.“籼型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D.“863”计划 38.1996年被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的是()A.海洋高技术B.激光技术C.生物技术D.信息技术 3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

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0下列历史事件,空前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有

②参加万隆会议③参加华盛顿会议④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41.新中国外交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是()A.国民经济的发展B.综合国力的增强C.外交政策的成熟D.国际形势的变化 42. 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苏联B.美国C.法国D.朝鲜 43.中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44. 建国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A.建立人民空军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研制“两弹一星”D.实施“863计划”

45.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A.高等教育B.小学教育C.基础教育D.研究生教育 46.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全国人民从没忘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台湾人民表达思念之情。时代不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把下列几种方式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网上发帖,发E-mail ②通过无线电广播 ③发表电视讲话 ④通过卫星传播信号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47.(2012年中考)毛泽东的下列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是 A.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B.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C. 向雷锋同志学习D.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48.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 ①“铁饭碗”逐渐被打破;②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③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④这种制度不要求人们学习,不需提高就业能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49. “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C.医保制度的建立D.就业制度的变化

50.下列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②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③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④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⑤“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50分)31.(10分)焕然一新篇: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并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请回答: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分):

(2013年河北中考)毛泽东思想的成功实践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2)1951年和平解放的哪一少数民族地区?(1分)号(3)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至少三例(3分): 考

(4)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事件是(1分):

(5)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分)32.探索篇:(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

名姓

(1)依据材料中表格内容,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1分)出现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 你能列举这一时期的三项成就吗? (3分)级

班(3)据所学知识判断,后来哪些运动打破了这一发展趋势?(2分)为什么?(1分)

33. (2012·成都)(11分)改革创新篇: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材料中 “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 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1分)?总设计师是谁?(1分)

(2)“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是?(2分) (3)概括说明,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还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任答两点)(2分)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外交、科技、人民生活等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各一例。(

4分)

(5)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青年学生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1分)

34.(9分)祖国统一篇: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和平建议及在人大常委会上的报告,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对台工作方针。

1979 年元旦,为了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l)材料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台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和政府在1979 年提出对台方针的背景。(至少两点)(2分)(2011年河北中考)

(3)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1分) 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2分)

(4)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各一方面?(2分)

35、现代独立自主篇:(10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材料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l)材料一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请你举出两例。(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两例)(2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什么? (1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同意按什么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1分)

(3)中美之间从几十年的敌对到邦交正常化的原因(2分))

该领域在当时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中国、世界各有何重大影响?(2分)

第6篇: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期末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期末试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得分

( 卷面总分:100分

答卷时间:45分钟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

1.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A.汤

B.伊尹

C.盘庚

D.纣 2.武王伐纣是一次:

A.正义战争

B.奴隶主内部斗争

C.非正义战争

D.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3.秦朝中央政府中负责监察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将军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5.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大海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秦 长 城 6.董必武同志有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出塞时在位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7.下列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73年 9.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

A.秦朝的统一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0.蔡伦改进造纸术,发生于: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秦朝 1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12.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 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13.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曹操 14.台湾在三国时称:

A.东番

B.夷洲

C.琉球

D.钓鱼岛 15.云冈石窟位于:

A.山西大同

B.河南洛阳

C.大兴安岭北段

D.甘肃敦煌 16.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钱是: A.五铢钱

B.刀型币

C.圆形方孔钱

D.铲型钱 17.战国时期,提倡法制的思想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孟子

D.韩非子 18.右图所示历史人物最突出的贡献是: A.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

B. 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 求得了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D.编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19.下列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是:

①马陵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它共持续了多少年

A.193年

B.194年

C.210年

D.211年

二、相关连接:(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关内容) 21.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时间是

22.公元前771年攻破镐京的北方民族是

。 23.甲骨文出土的地点殷墟在今天什么地方

。 24.“投笔从戎”说的是

的故事。

25.秦汉时期雕塑作品的杰出代表是

。 26. 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

三、列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7.请你举出北朝代表当时石窟艺术最高成就的两大石窟。

28. 请你举出中国古代在公元四世纪时对峙的南方和北方政权名称。

四、识图释图题(共12分)

29.(1)请你说出北魏建立时间,建立者。(2分)

(2)北魏是由北方的什么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迁入中原地区?(4分)

(3)我们的家乡朝阳与这一个民族大有渊源,朝阳号称“三燕古都”,“三燕”指的是由 这一个民族先后建立的以朝阳为都城的三个政权,你能说出有哪三个政权吗?(2分)

(4)北朝时,北方是长期割据分裂的,上述五个政权中,请你回答出两个曾统一过北方的 政权。(2分)

(5)试结合西晋的灭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谈谈实行正确民族政策的重要性。(2分)

五、材料分析题

(共14分) 30.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材料二:“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1)材料一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 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天子”指谁? “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4分)

(3)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例说明这个建议是否正确? (2分)

(4)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2分)

(5)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2分)

(6)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六、读史有感题(共14分) 31.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4分)

(2)秦始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

(3)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2分)(

(4)(4)如何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2分)

(5)汉武帝为建立大一统局面而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6) 有人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千古一帝,但也有人说他们是暴君,人们对他们有如此截然 不同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2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期末试题(A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0

CACDA

DBACB

BDDBA

CDADC

二、相关连接:(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关内容) 21.公元前1046年 22.犬戎 23.河南安阳 24.班超 25.秦始皇陵兵马俑

26.宋

三、列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7.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8.南方:东晋;北方:十六国时期。

四、识图释图题(共12分) 29.(1)386年 拓跋珪

(2)鲜卑人

西晋时

(3)前燕 后燕 北燕

(4)北魏和北周

(5)答案提示:可结合西晋的民族奴役和压迫政策及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政策, 说明加强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五、材料分析题

(共14分) 30.(1)统一中国。

(2)汉献帝。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3)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 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如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更多免

(4)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 用火攻大败曹军(学生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亦可) (5)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6)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

六、读史有感题(共14分)

31.(1)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 度量衡、货币、文字;修建万里长城;收复河套地区。(答上两条即可) (2)确立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中央设“三公”,地方推行郡县制。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弛道,统一车轨。 (4)(略)

(5)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 (6)略

第7篇: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英国一旅游团要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应该带他们去

(

)

a.北京市

b.陕西省

c.云南省

d.浙江省

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稻之道》摄制组一行来到浙江某遗址博物馆进行耕作文化内容拍摄。请问该遗址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下列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是

(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年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被列为2007年第30届遗产大会上我国的申遗项目。殷墟展现的历史时期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造型奇特,花纹秀丽成为商代青铜器中的精

品的是

(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三星堆青铜树

d.三星堆青铜立人

6.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

主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公元前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关系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

a.灵渠

b.都江堰

c.白渠

d.大运河

8.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

)

a.编磬

b.鼓

c.瑟

d.编钟

9.《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主张是

(

)

a.道德教化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10.“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测定出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是我国历法的重大成就。人们最早可以用到24个节气是在

(

)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1.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如果你想了解曹操,应查阅的历史时期是

(

)

a.三国

b.魏晋

c.东汉

d.西汉

12.“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三首诗赞扬了同一位历史人物,这个人物是

(

)

a.汉武帝

b.霍去病

c.张骞

d.王昭君

14.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

羌族

15.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

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创编这套体操的古代医家是

(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16.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被称为

(

)

a.夷洲

b.

琉球

c.流求

d.澎湖

17.“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国古代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

a.汉武帝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18.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郦道

19.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是

(

)

a.王羲之

b.祖冲之

c.贾思勰

d.顾恺之

20.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的范围是

(

)

a.西起陇西,东到大海

b.西起长安,东到辽东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共15分)

(1)请根据材料填写三国的名称(9分)

a

;b

;c。

(2)请写出两个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历史典故。(6分)

23.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共15分)

(1)诗中提到的孝文皇帝是哪朝人(3分)他进行改革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3分)

(2)诗中提到了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5分)

(3)这次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24.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孝公召集商鞅等大臣讨论富国强兵之策。请结合所学知识,

写一篇关于此历史情境的小短文。(共15分)

要求:

(1)题目自拟。(1分)

(2)文中需包含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历史作用,指出其中哪一项变法措施触动了秦国

旧贵族的利益,并发表你对改革者最后结局的一点感想。(13分)

(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字数100字以上。(1分)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

cdabb

6——10

bbdcc

11——15

cddbc

16——20

aca

bc

二、非选择题(

4小题,共60分)

21、(1)a

蜀国

b吴国

c

魏国(各3分,共9分)

(2)符合题意即可(各3分,共6分)

22、(1)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3分)

(2)①社会安定,较少战乱

②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9分)

(3)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分)

23、(1)北魏(或者北朝)(3分);

北方各族民族大融合(或者北方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3分)

(2)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任用汉族官员(任意5条即可得5分)

(3)加强了民族融合;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可按教材表述)(4分)

24、评分标准:

题目:我眼中的商鞅变法等,其他题目符合题意也可。(1分)

内容(1)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分)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分)

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2分)

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分)

(2)触动旧贵族利益:第3条奖励军功(2分)

(3)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3分)

(4)改革者最后被守旧贵族处死,但是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1分)

第8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1=30分)

1、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 )

A、房玄龄 B、魏征 C、张玄素 D、杜如晦

2、“开元盛世”是指谁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李渊

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是在谁统治时期

(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李渊 D、唐太宗

5、“诗圣”指的是 ( )

A、李白 B、杜甫 C、李春 D、白居易

6、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 )

A、吴道子 B、阎立本 C、赵孟?nbsp; D、张择端

7、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8、澶渊之盟是( )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9、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是

( )

A、杨业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10、12世纪时,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他属于哪个民族 (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汉族

11、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3、元朝的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赵匡胤 D、皇太极

14、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发明的是

(

)

A、造纸术和火药

C、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B、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5、《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睿

D、司马炎

16、《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阎立本

D、董其昌

17、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

A、畏兀儿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18、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言? ( )

A、岳飞

B、文天祥

C、范仲淹

D、黄宗羲

20、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

)

A、李纲

B、戚继光

C、于谦

D、文天祥

2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2、军机处创设于 (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3、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24、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

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25、明长城东西起讫地点是

(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

C、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D、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

26、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 A、《周髀算经》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7、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 (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8、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9、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一个行政区域最早出现于 (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

)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完成了南移?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二、多项选择题(5*2分=10分)

1、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有(

)

A、禁军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

2、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有

(

)

A、烟草

B、玉米

C、甘薯

D、马铃薯

3、下列人物中,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4、中国的三代石窟艺术是指 ( )

A、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B、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C、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D、新疆龟兹石窟

5、下列统治者属于开国皇帝的有 ( )

A、隋炀帝杨广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中国隋朝时建造的 。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于 (朝代)时中国的 地区的“ ”(当时纸币的名称)。

3、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4、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中国人发明的“

”,

(朝代)时,制成了指南针。

5、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是

,他的代表作是《

》。

6、明成祖时,派郑和先后

次下西洋。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是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表现的典型概括。这种现象出现于

(时期),首先出现在

、松江等地的

(行业)当中。

8、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 、《水浒传》、 、 。

四、识图填表题(4+2=6分)

(题目见答题卷)

1、在右图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地名

在图中,无锡的古运河应当属于

隋朝大运河的 (哪一部分)。

2、请写出下图农具的名称

五、材料分析题(2+3+8+3+7=23分)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是谁引用古人的话说的?

(2)他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2、“庆历年(1041~1048年)……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铁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熔化)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选自《梦溪笔谈》)

(1)这段史料是谁记载的?

(2)这段史料记载了何种发明?发明者是谁?

3、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四:下面是两同学对科举制的看法

甲: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

乙: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2)科举制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材料四中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4)请联系现在的考试,谈谈你的看法,科举制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供汲取?

4、“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1)上述材料中的“妈港”是现在的什么地区?

(2)它是在哪个朝代被哪个国家侵占的?

(3)它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5、材料一:我国三峡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三峡电力已经输送给许多省份,初见成效。南水北调工程也正在实施,已经使一些地方收益,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

材料二: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环境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材料三: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同学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

同学乙:宋应星说的很对。如果人与自然不相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再说如果人力不与自然力互相配合,那也休想制造出什么东西,开发出什么资源。

问题:结合上面材料,你认为材料三中的同学说的对吗?你认为人类应当怎样和自然相协调?

六、问答题(7+7=14分)

1、“唐初政府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加到一千多万户。”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请你谈谈古今人口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假设岳飞举行记者招待会,你做为新闻记者参加并有机会向他提一个问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第9篇: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

1.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②西藏和平解放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⑤保家卫国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②到1952年底,全国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计划④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召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新中国()

①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③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④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陈老师请一位大学教授给同学们讲革命史。讲完后,那位大学老师问小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对辛亥革命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A.二者所推翻的统治政权不同B.二者的时间长短不同

C.二者的方式不同D.二者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不同

5.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到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说明()

A.新中国政治建设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C.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已经发生重大变化D.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6.周恩来的个人外交魅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下列外事活动中,与他有关的是()

①签订《朝鲜停战协定》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7.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说,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下列能反映新中国这一方针的有()

①抗美援朝②提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A.轻工业基地B.重工业基地C.军工产品基地D.日用产品基地

9.某城市的一个小区里住着一位拥有一枚一级战斗英雄勋章的老人,估计他有可能参加了()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大炼钢铁运动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运动

10.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这一变化,相对于1949

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特点是新中国的()

A.经济基础发生历史性变化B.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化

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转折D.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突出

11.下列哪些事件或决议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

A.人民公社化运动B.中共八大的决议C.十年“文化大革命”D.“大跃进”运动

12.政治老师举出四个例子,要求张旭同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下列哪一运动有严重

失误()

A.“大跃进”运动B.改革开放C.土地改革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下列运动中,与这一主旨不相符的是()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总路线B.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打砸抢”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14.在历史课上我们曾学到在“大跃进”运动中,我国曾出现一棵白菜重250斤的新闻报道,夸大事实。这

种行为属于()

A.瞎指挥B.“共产风”C.高指标D.浮夸风

15.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①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②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来往③要加强阶级斗争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6.某同学在参观了新中国科技成果展时看到,新中国从成立初期火柴、铁钉都要进口,到20世纪六七十

年代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科技取得巨大成就。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A.新中国十分重视发展高科技B.科学家的辛勤努力

C.苏联的支援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7.下列高科技成就诞生的顺序()

①“东方红1号”卫星顺利升空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③①

18.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发展迅速,首先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接着中美关系开始

正常化。现在,小东请问大家,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中国原子弹、氢弹试验相继取得成功B.许多亚非国家大力支持中国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

1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的共同点是()

A.都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B.都主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都使我国从此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D.都纠正了我党在前一段时期错误的方针政策

20.邓小平作为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的突出历史贡献是()

A.为我国改革开放设计出正确的方针、路线、政策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设想

C.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D.大力推进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21.历史老师为了引导同学们从历史角度关注“三农”问题。就请大家思考,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195

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者之间的共同点()

①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②都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③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④都是对以前生产关系的改革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22.从2006年暑期,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名牌学府,纷纷到内地招收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出

现这一情况的大背景是()

A.香港已回归祖国B.这些大学很有名气

C.内地拥有许多优秀学生D.教育部批准这些大学的招生计划

23.下列现象中,在20世纪末不可能发生的是()

A.在某市人才交流中心大学毕业生王志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B.某县大力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

C.某工厂因为体制原因而无法开除屡次违背工作规章制度的职工

D.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里有关我国法律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

24.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的共同点是()

①都发生在一些大河流域②都有一些古代文明的标志③都处在奴隶社会④都诞生了流传至今的宗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5.2004年8月,小梅随父母到希腊观看了雅典奥运会,回国后,她写了一篇反映希腊历史地理、风俗人

情的日记,其中有一处错误,它是()

A.当今的马拉松赛就与发生在古希腊的马拉松战役有关

B.雅典在古希腊时奴隶制民主政治发达

C.雅典城邦最后在屋大维当政时期成立帝国

D.《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文学作品

26.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其共同特点是()

①都诞生于公元以前②都诞生于亚洲③最后都为统治者所利用④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各地区间文化交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7.在古代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开疆拓土,建立了一个个庞大帝国。其中就包括()

①古罗马的屋大维②迦太基的汉尼拔③法兰克国王丕平④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8.10世纪时的欧洲,东边是繁荣的拜占廷帝国,西边是黑暗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国。二者之所

以区别如此之大,主要表现在()

①拜占廷帝国继承了希腊罗马文明②拜占廷帝国经济繁荣③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着西欧④城市在中世纪欧洲兴起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②④

29.战争既可以毁灭一种文明,又可以使不同的文明不断交融。下列古代战争中,能同时体现同这两种情况

的有()

①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战争②亚历山大东征③赤壁之战④楚汉战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0.某同学想了解古希腊文明情况,下列可供他翻阅的书籍有()

①《马可·波罗行纪》 ②《天方夜谭》 ③《伊利亚特》 ④《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和日本又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企图把将介石集团的代表继续留在联合国,阴谋制造“两个中国”。美国的提案遭到多数国家的反对,被大会拒绝。

(1)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的目的是什么?(2分)

(2)当时中日两国的关系如何?1972年时有何改变?改变的原因是什么?(6分)

(3)在2005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的原因是什么?(2分)

(4)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你认为今天的中日关系要求日本的领导人怎样做? (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许多地区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成良田。

材料二: 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

材料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责任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农村生产状况?(6分)

(2)在第一则材料中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在材料二反映的历史时期,如果农民不组织起来会有那些弊端?(2分)

(4)材料三反映了那时的农民对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4分)

33.活动与探究(12分)

面对20 世纪世界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了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技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这种情况某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讨论会来探讨科学技术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在请你回答讨论会中的相关问题。

(1)20世纪中后期世界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2分)

(2)面对这一机遇,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3分)

(3)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请你就解决人才问题提出几条建议。(4分)

(4)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3分)

参考答案

1.C2.A3.B4.D5.A6.D7.B8.B9.C10.A11.B12.A13.D14.D15.C16.A 17.C

18.D19.A20.A21.C22.A23.C24.A25.C26.B27.D28.A29.A30.B

31.(1)其目的是保护蒋介石集团,排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2)当时中日并未建交,日本首相访华,两国开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建交。

(3)日本领导人不顾中国人了的反对,坚持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导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

(4)改善中日关系的关键,在于日本领导人,他们必须像当年主张与中国建交的田中角荣首相一样,具备政治勇气,彻底地对日本在二战中所犯的罪行进行反省,以得到中国人民的谅解。

32.(1)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三大改造”期间和改革开放后。

(2)原因: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3)弊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农具。

(4)态度:热烈拥护。原因:实行这种制度,责任明确,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生活了得到了改善。

33.(1)由于科技突飞猛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断加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给我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八六三计划”等。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科技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上一篇:考研英语作文图表句型下一篇:新时代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