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疾病防控措施

2022-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卫生疾病防控措施

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

摘要:在我国畜牧养殖业中,养猪业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也为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养殖户经济效益的获取和猪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很多中小规模猪场主对猪疾病的预防都非常关注。基于此,对中小规模猪场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中小规模猪场;疾病;预防;控制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猪场目前正在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对于很多中小规模养猪场来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猪场疾病越来越多,并呈现出难以控制的局面。本文对导致中小规模猪场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

1 中小规模猪场疾病发生的原因

1.1 猪群过于密集

中小规模养猪场受场地的限制,猪的活动范围比较狭窄。一旦猪场内有一头猪发病,就可能传染给其他猪群。同时,不同年龄层次的猪的免疫力也是不同的,受场地的限制猪场可能将各种猪混养在一起,会导致猪群整体免疫力的下降。

1.2 病原体较多

养猪场是一个比较密集的场所,在猪粪便处理不当或者处理不干净的情况下,极易导致细菌混合感染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混合感染疾病就会恶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加复杂。在猪场常见疾病中,猪气喘病会导致其生长停滞和咳嗽,混合其他病原体,往往会将一种极为常见、极易治疗的病症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增加猪群的死亡率。

1.3 用药不当导致疾病扩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不了解药物的特性,随意配药;②盲目使用新药,不注意抗菌谱;③盲目加大药量,不注意混合均匀度;④不注意药物的轮换使用和休药期[1]。猪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猪疾病无法治愈,更甚者会导致药物毒性的增加,导致猪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攀升;而有些药物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生猪产品药物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会产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 中小规模猪场疾病防控措施

2.1 严格猪场建设

密集的养殖场地容易导致疾病蔓延。因此,猪场在建设初期就要考虑到疾病防控方面的问题,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划进行猪场建设。

2.2 做好计划免疫

养猪场需要定期做好猪疾病的监测,包括猪瘟、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的监测。每季度要对猪群随机抽样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商品猪需要做好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等疫病的抗体监测工作。同时,每一批生猪在免疫后3周需按照10%的比例随机采样对相关疾病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一旦监测出疫病需及时将监测结果送相关部门分析,并积极采取防病措施[2]。在免疫抗体检测中,若检测结果未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应及时补免,保证猪场内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100%[3]。

2.3 科学保健和治疗

养猪场保健工作的实施是为了净化和控制病原,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管理措施。在保健工作上,主要分为季节性、阶段性、治疗性三个方面。季节性保健方面,因冬春季节是猪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要重点防控;而在夏秋季节,因温度较高,防控重点应集中在热应激的控制上,以清热解毒药物为重点。阶段性保健方面,要做好母猪产前产后、仔猪断奶与转栏前后的保健工作。治疗性保健方面,一旦发现猪群中有几头或几栏猪发生肠炎或呼吸道方面的疾病,重点用中兽药进行保健。保健工作中,药物的选择多采取中草药和敏感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的添加和使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不能随机加大药物剂量,要科学联合用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敏感性高的药物,最大程度地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3 小结

综上所述,中小规模养猪场疾病的存在与猪场距离和药物治疗不合理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这些问题入手,中小规模养猪场疾病的预防需要严格控制养猪场建设,做好计划免疫、科学保健和治疗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证猪的健康,进而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保证居民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施光秀.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12(9):87-88.

[2] 梁 宇.小规模养猪场疫病发生的特点和防控措施解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20(11):106.

[3] 陈华吉.农村小规模养猪场的疫病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10(1):79.

作者:谢嘉林 王立功 谢占民

第2篇:解析动物疾病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

摘要:在畜牧养殖的阶段为了能够减少动物疾病问题给动物造成的各种威胁,需要探寻出动物疾病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控措施,提升畜牧养殖的质量。基于此,为了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本文结合实际在论述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原因的同时,对动物疾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探讨,随后对相应的防控措施进行研究。希望论述之后,可以给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发病规律;防控措施

0引言

畜牧养殖属于系统性的工作,在畜牧养殖的阶段如果动物出现病例就会给动物的成长造成威胁,严重的还会导致动物死亡。因此在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处理的阶段,需要将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控方法寻找出来,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质量。

1畜牧养殖动物疫病发病的原因

1.1养殖环境

对于畜牧养殖动物疫情并发原因而言,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因素包含了养殖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果养殖环境不好就会容易滋生一些细菌导致动物感染。如果养殖环境比较潮湿且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清理杀毒,细菌就会不断的滋生导致畜牧养殖动物的病害问题加大,严重的还会出现死亡等问题。

1.2人为因素

对于动物而言,在养殖的阶段养殖人员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在养殖管理工作开展的阶段,如果养殖人员的养殖技术不足,或是专业知识不高,在动物疾病处理时很容易出现其他问题。其次对于动物疾病用药的时候,如果养殖人员不能够对动物疾病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胡乱的使用药物就会出现用药不当导致死亡或者是中毒的情况出现。第三,如果养殖人员不具备一定的科学养殖知识,在各项工作开展的阶段存在违规作业等情况,也会导致动物疾病出现。

1.3动物自身原因

对于动物而言,它母体就是一个携带病毒的传染源,如果动物自身免疫力不高在幼崽产下的时候就会携带各种疾病。并且一些动物由于先天性原因会存在病毒,在长期以往之下病毒就会扩散传染出现各种病害问题。

2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

2.1随温度变化

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是存在一定的特点的,随温度变化是动物病害发病率的关键规律之一。如果温度过高就会导致病毒的活跃能力加强感染能力也会提高,如果温度过高动物在食用水或者是食物的时候,就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之下食物变质使得动物的消化疾病发生,另外温度过高的时候携带的病毒,例如蚊类苍蝇类和蝶类昆虫很容易入侵到动物的居住所给居住环境造成影响,且在各种动物叮咬的时还会传播各种病体源。

2.2随湿度变化

湿度变化也是发病率之一,动物疾病发病率对于湿度过低的天气而言明显要高于晴天,并且在多雨潮湿的天气下很容易引起消化类型的疾病。这主要是在阴雨天空气中的湿度比较大,会给病菌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并阴天由于缺少阳光紫外线杀毒,动物的病菌繁衍速度以及数量就会增加,就会出现动物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情况。

2.3季节性

对于动物疾病发病率来说,最为明显的规律就是春季、夏季这两个季节往往高于秋季冬季。从病理层面分析不管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或是呼吸系统的疾病,最为高发的季节就是夏季,而冬季的发病率是比较低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經过漫长的冬季期,很多疾病会在春季温度上升之下变为更加活跃,同时加上动物的免疫力不高,这就扩大了动物疾病的发病范围。

3动物疾病发病的防控措施

3.1建立网络化兽医站

在动物疾病发病预防控制的阶段,合理的将网络化兽医站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网络化兽医站建设的阶段,需要把现有的兽医站作为网格点,并且投入一定的资金不断的提高兽医站疾病治疗功能将针对性的兽医站网格化布点设定出来,使其能够在各种动物病理发生的时候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在网络化兽医站建设的阶段,还需要将针对性的隔离区域构建出来针对一些未知的动物疾病需要采取快速的隔离措施,及时的对病害问题进行研究尽可能的将动物的病情问题解决,提高相应的动物疾病治疗能力。

3.2建立重大动物疾病的应急预案

动物重大疾病的特点体现在高致死性、突发性传染性。因此为了能够将动物疾病发病问题解决必须要构建出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主要是在可能发生病情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及方案,根据计划的要求对动物疾病进行快速治疗及控制,该方案不仅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同时还需要借助法律力量,如此才能够将动物疾病有效控制。

3.3根据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科学检疫与防疫

在动物疾病发病预防控制的阶段按照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科学的做好检疫以及防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检疫以及防疫工作开展的阶段,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范流程作业,即涉及到的动物发病规律以及发病周期,发病季节要进行比较分析,要把各种疾病纳入到防疫程序当中,同时按照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做好相应的疫苗措施,减少疫情病害问题而引起的动物死亡。

3.4选择合适的饲料和药物

在动物养殖的阶段,合理的选择饲料以及药物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例如对于饲料的选择需要根据动物的生长需求,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合理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养料以及养分,养殖人员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综合性的选择一些微量元素营养成分搭配合理的饲料进行饲养,并且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喂养方式进行饲养。另外在平时动物用药的阶段,要关注动物的情况合理的选择一些药品,并且药品购买要在定点的兽药店购买,同时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用药,如此才能够在防控疾病出现的同时,切实将动物免疫力提高。

4结语

综合以上叙述,在动物养殖的阶段如果出现动物疾病就会给动物的健康以及生命造成影响,会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践阶段针对动物疾病问题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将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寻找出来,并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如此才能够保证动物疾病得到可控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律同泉.常见动物疫病的防治措施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10):13-14.

[2]袁志芸.共和县农区家畜普通病发病规律初探[J].山东畜牧兽医,2016,37(06):33-34.

[3]白桦,刘昌.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07):32.

作者:张艳锋 曾志刚 李亚宁

第3篇:母猪产科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探讨

摘要:母猪产前产后期既是生理活跃期,也是疫病高发期,这成为养殖场户在实际发展健康养殖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归纳总结了母猪产前产后常发的疾病,包括不食、产后三联征、难产、产褥热、瘫痪或腿拐、断奶不发情及屡配不孕等,分析其发病原因以及提出调整营养平衡,做好饲养管理,药物预防等防控措施,以期减少母猪的发病,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提高养殖场户的养殖效益。

关键词: 母猪;产前产后;疾病;健康养殖;综合防控

虽然最近几年非洲猪瘟给我国生猪养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目前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4,564万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2.1%。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还是家庭农场,母猪产科疾病的控制是实现自繁自养、优化本场整体猪群的关键性保障措施,据统计,部分猪场的经产母猪(3胎内)淘汰率超过18%;其次,场内自留的后备母猪,有20%~30%被淘汰。同时母猪产科疾病不仅影响仔猪的成活率,还可导致母猪自身恢复缓慢,最终只能淘汰,为养殖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减少母猪产科疾病的发生,是提高母猪生产效益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母猪产科疾病的症状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提出防控措施,以期为养殖者提供理论指导,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1 概述

产科疾病是指影响母猪生产性能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本病一般有较明显的特征性表现,多发于妊娠后期、分娩前以及哺乳期的母猪[1-2],主要表现为病猪精神萎顿、久卧不起、食欲不佳或完全废食、尿液黄赤或血尿、浊尿等、便秘(如算珠状干硬粪球)、呼吸及脉搏较为频数、体温低或高等症状。

根据不同的条件,产科疾病的分类具有很多方法,常见的主要是根据病原与症状进行分类。根据病原可将产科疾病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以及霉菌毒素等疾病;其中病毒性疾病主要有蓝耳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等,而细菌性疾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而内分泌性疾病有卵巢囊肿、持久黄体、激素分泌紊乱等。而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产后三联征(子宫炎、乳房炎以及无乳综合征)、不食、产溽热、难产、瘫痪及腿拐、断奶不发情、屡配不孕等[1]。

2 常见疾病

临床上常见疾病主要有不食、产后三联征、难产、产褥热、瘫痪或腿拐、断奶不发情及屡配不孕等几种。

2.1 不食

1)母猪低温不食。母猪突然不食,安静趴卧,极少运动。驱赶则可活动,精神状态欠佳;不排便或者排出粪球;体温低于38.5℃。

2)母猪发热不食。母猪表现为采食量下降或者不食;精神沉郁;恶心呕吐;卧地不起;体温为40~41℃;母猪大便干燥。呼吸急促,少数母猪皮肤发红或者呈现出血点。

3) 母猪体温正常不食。母猪主要表现体温正常,食欲不振,安静趴卧,伴有流清鼻涕,饲喂精料不吃,绿色青草、瓜果等可采食;驱赶可活动自如等。

2.2 产后三联征

1)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主要是指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按照发病快慢分为三类,即急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和隐性子宫内膜炎[2]。其主要表现为患猪产后食欲不振、体温偏高、呼吸加快、精神萎靡,同时外阴流出淡黄色或者灰白色的黏性脓液[3],多数黏附于尾根及阴部周围,并散发出恶臭的气味。

2) 乳房炎。母猪常常发生乳房炎的位置是倒数1~2对乳房;通常出现病变的乳房是1~2个,初产母猪极易发生本病。病猪临床上常见发热、食欲减退、乳房周围呈现红肿热痛等炎性癥状,母猪拒绝仔猪哺乳,甚至部分病猪还会出现少乳、无乳、乳头破溃流脓、乳房质地硬实等症状。

3)无乳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母猪体温升高,不食,趴卧拒绝哺乳仔猪,仔猪消瘦、下痢,挤不出奶水等症状。据调查,有25%~45%的初产母猪发病,而经产母猪为12%~18%,特别是高龄母猪,其发病率最高[4]。

2.3 腿拐及瘫痪

部分母猪产前单肢出现跛行、蹄甲出现龟裂、站立困难;后躯摇摆,行走谨慎,后躯不稳,肌肉有疼痛敏感反应,食欲锐减或拒食;产后知觉迟钝或消失,四肢瘫痪,体温正常或略微偏低,缺奶或无奶等症状。

2.4 难产

难产的前期表现是妊娠期明显延长,产道口流出带血分泌物,甚至为棕褐色,恶臭,母猪持续镇痛,努责动作,但不产仔,产道内探查,则可发现仔猪,分娩时间长达24h,甚至3d后还可产出死胎。

2.5 产褥热

夏秋季节多发,母猪产后发烧,多发生在产仔后 3~7 d, 体温升高至 35~ 41℃[5]。主要是因产后子宫感染细菌引起,可继发子宫炎,甚至毒血症,严重者可致母猪死亡。

2.6 断奶不发情、屡配不孕

母猪断奶后3~7d发情,但部分母猪断奶后半月甚至是一个月不发情,或者是正常发情、但屡配不孕。使用前列醇和VE后,大部分3~7d发情,并且成功怀孕。

3 发病原因

母猪产科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有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供给不足、霉菌毒素超标、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缺乏保养意识等几个方面。

3.1 饲养管理

母猪围产期饲养管理是母猪健康分娩的关键,此时如果过多添加饲料,使得母猪过于肥胖,则可导致母猪难产和产后不食;如果环境卫生控制不好,极易导致母猪出现轻微感冒以及产后子宫炎和乳房炎;接产时管理不到位,同样存在引起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母猪高烧不食等疾病的风险。

3.2. 饲料营养

母猪在产前产后阶段处于营养需求最大的时期,此时如果无法满足其需求,则导致母猪抗病能力降低,分娩延迟或难产,甚至出现腿拐及产后瘫痪等疾病;同时也增加了母猪患病的风险。

3.3 霉菌毒素

霉菌无处不在,饲料在生产、运输、饲喂过程中均可感染。其中对母猪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黄曲霉菌、赤霉菌、烟曲霉菌等以及其产生的毒素[6],可引起妊娠母猪不食、体温低、流产、肝肾损伤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母猪死亡。

3.4病原微生物

能够引起母猪发病的病原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衣原体以及组织滴虫等。其中病毒病主要有细小病毒病、猪瘟、伪狂犬以及蓝耳圆环等;而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放线杆菌及其它厌氧菌等。

3.5 缺乏保健意识

母猪产前产后处于生理旺期,代谢速度非常快,但此时又是虚弱期,免疫力低下,易发病;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保健程序,人工帮助母猪渡过难关。养殖户对此缺乏认知,大部分母猪均未进行保健,这也是导致母猪产前产后疾病常发的原因之一。

4 防控措施

由于能够引起母猪发生产科疾病的原因众多,且各种病因之间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这就要求必须在准确诊断查找病因的基础上,“以整体防控为主,个体治疗为辅”的原则来进行治疗。

4.1治疗措施

针对体温低的母猪,建议采用柴胡+VC+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同时注射,连用3d,一般即可恢复;体温高的母猪,建议使用恩诺沙星+土霉素+VC注射,连用3d,体温正常不食的母猪,板蓝根注射液+VC混合再加上鱼腥草+磺胺噻唑钠,连用3d即可。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以及无乳综合征等疾病建议采用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土霉素、头孢噻呋钠等抗生素,再加上鱼腥草注射液,连用3~5d即可;难产母猪,采用氯前列醇钠注射,辅助与人工助产进行,如果还是不行,则直接淘汰;腿拐以及瘫痪母猪,则用葡萄糖酸钙滴注;如果采食量不减,则配合维生素A、D、E和钙磷镁等粉散剂进行治疗;并辅助使用抗生素+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治疗,连用3~5d;产褥热,可以采用鱼腥草注射液+头孢噻呋钠进行注射,用量为20~30mL;另外可以用中药加味“生化汤” 加减,水煎灌服。

4.2 防控措施

母猪产科疾病的防控措施主要有调整营养平衡、做好饲养管理、药物预防等几个方面。

1)调整营养平衡。母猪产前产后营养需求比较大,饲料中的营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必须满足需求。其中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D、E等;而微量元素主要是钙磷镁等,必须保证供给,保持母猪机体内的动态平衡。

2)饲养管理。母猪产前产后这段时间最为敏感,此时需要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同时保持定量饲喂;同时分娩后,麸盐水口服,促进粪便排出;之后即可开食,勤添少喂,逐天递增,第7天达到母猪哺乳期的最大饲喂量,并持续到断奶。同时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霉菌毒素的产生,原料的储存、运输、饲喂过程中加入脱霉剂进行防霉、脱霉;进入母猪体内后,选择木聚糖、VC等对毒素进行降解和促进肝肾功能分解排出体外。

3)药物预防。母猪按照免疫程序及时进行免疫;并制定药物保健程序,比如在分娩前3~5d可添加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盐酸大观霉素盐酸林可霉素等)进行炎症的预防;同时辅助黄芪多糖+右旋糖酐铁等补气血药物来提高母猪抗病能力。另外,可以选择相对应的中草药方剂,进行疾病的预防,常用方剂有益母生化合剂、完带散、涌泉散等。

母猪产前产后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多种共存,因此,建立完整的保健程序,整体进行实施,辅助个体治疗的方法是预防母猪发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永珠,王晓娜,唐荣明.浅谈母猪产后消炎[J].今日养猪业,2019(1):74-75.

[2]祝涛.猪链球菌引起的母猪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3] 刘翠苹,王全.母猪产后疾病及治疗方法[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11):33.

[4] 蒋寿林.粤西地区规模化猪场母猪MMA病因调查[J].今日养猪业,2019(5):105-107.

[5] 夏松华.母猪产后科学护理及疾病预防措施研究[J].兽医导刊,2016(16):189-189

[6] 伏春燕.玉米中三種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作者:周忠坤

第4篇:保育猪疾病问题及防控措施

目前保育猪问题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死亡率高或损失大,发热,发红,肿腿,神经症状、衰竭、死亡。

1导致保育猪患病的病原分析

1.1病毒因素及其临床表现

蓝耳病:呼吸道问题、耳部皮肤末端发紫。

伪狂犬病:可能出现神经症状。

圆环病毒病:消瘦,呼吸道问题,发热。

猪瘟:皮肤发红(高热病?)。

1.2细菌因素

副猪嗜血杆菌病:呼吸道,神经症状,关节问题。

链球菌病:败血症状,神经症状,关节肿大。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呼吸道问题、呕吐。

2 保育猪发生该类症状的原因

首先注意饲料问题,尤其是玉米黄曲霉毒素、玉米赤烯酮含量超标,按照老标准,没有超标;按照新的标准和欧盟标准,超标。

其次,母源抗体消失,病原感染,转群和断奶的应激,饲养密度增加,空气质量不良等也会造成保育猪发病。

3 保育猪常见疾病案例

3.1猪瘟

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猪瘟——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育肥猪。

慢性型猪瘟——腹泻症状;纽扣状溃疡。

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可以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出现流产、产死胎和弱仔,先天感染使带毒猪发生免疫耐受,给免疫预防带来困难。

猪瘟与其他细菌疾病混合发生,是当前猪瘟发生的特点之一。

症状:皮肤充血出血,败血症状;胃溃疡;回盲瓣纽扣状溃疡;肺出血点;喉头出血点;肾脏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扁桃体坏死;淋巴结切面出血。

猪瘟频发的原因

主要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感染以及一些饲料霉变等因素,导致猪免疫力下降,感染野毒株所致;部分原因是疫苗质量(冷链系统不完善)、稀释后放置时间过长,免疫程序不合理所致。

野毒株在种猪群中持续存在,引起种猪群免疫效果降低,产出带毒仔猪,造成猪瘟病毒在猪场中循环传播。

发生了猪瘟后,如何控制?

健康猪:接种猪瘟疫苗;控制其他混合感染。病猪可以用康复猪或多次免疫的母猪血清,保育猪10毫升,育肥猪15毫升。

疫苗的选择:脾淋苗更适合于紧急接种,1头份;其次,4~6头份细胞苗。

控制继发感染:猪链球菌与副猪嗜血杆菌最为常见。采用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或氟苯尼考饮水

3.2副猪嗜血杆菌病

我国流行的优势血清型还是血清4型和5型,不能分型的菌株逐渐增多,占30%左右。疫苗一定要与流行的血清型一致。

哪个阶段的猪最容易发生?

主要是5周龄~8周龄的猪。原因是母源抗体的保护力下降。有时产房里的小猪发生,显著的肺脏粘连。

诊断(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

HPS菌株敏感药物的使用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双头孢)的效果比较好,也可用氟苯尼考类-万特肺灵,纽氟罗...

头胞类药物:个体治疗

免疫程序

如果本病仅在保育舍发生,小猪:14~16日龄免疫;必要时,36日龄加强免疫;

母猪:产前1个月,如果产房小猪出现本病。

疫苗不受母源抗体的影响。

3.3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措施

圆环病毒与蓝耳病毒之间的关系

圆环病毒感染,降低蓝耳活疫苗的效果;蓝耳病毒感染后,促进圆环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和分布。

临床症状

①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临床表现:发热,消瘦,衰竭。

病理变化:脾脏、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和肺间质水肿(肺炎)。

②皮炎与肾病综合症(PDNS)

影响种猪的外观,死亡率低,可以自行康复;圆环斑:紫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的界限清楚;猪无痒感;皮肤不呈油腻状(干躁),本质上是一种过敏反应(早期感染后,再次感染)。

防治措施

控制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与链球菌的感染,疫苗与药物的配合使用。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优质的饲料(原料);减少不必要的注射给药;中草药免疫增强剂。

疫苗只起预防作用,不能作为治疗目的。

4.总 结

保育猪问题解决之道:从产房开始,准确诊断,推荐免疫与保健程序。.

0日龄:伪狂犬病苗HB疫苗滴鼻接种。

7日龄:支原体(如南京天邦,胸腔注射)。

16日龄:副猪嗜血杆菌苗肌肉注射。

21日龄:猪瘟(细胞苗,4头份)。

28日龄:圆环病毒(?)。

药物保健:敏感药物(双头孢、替米考星,饮水一周)。

35~45日龄:伪狂犬病HB98注射。 5 感言

上等的医生只看病理变化就下药;二等的医生是看诊断报告和临床症状下药;三等的医生只看诊断报告,不看临床就下药。所以诊断报告必须结合临床。

疫苗效果评价的标准,不是看实验室的攻毒报告,而是看猪的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猪的整齐度。猪病是我们管理不当所带来的。

本文作者:何启盖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控制岗位专家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教授)

第5篇: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

[摘 要] 从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来看,养猪业所占的比例最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其中,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与猪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各中小规模的养猪场一定要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因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目前中小规模猪场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疾病防控措施。

[关键词] 中小规模猪场 疾病防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68-01

1 中小规模猪场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猪群过于密集

中小规模的养猪场通常受制于场地的局限,以至于猪的活动范围不够广阔,在这种环境下,一旦养猪场内有某一头猪出现疾病,则会迅速在猪群当中蔓延开,导致越来越多的生猪被传染。此外,不同年龄的生猪,其免疫力也有所不同,但是由于养猪场地的限制,不同年龄、种类的猪都被共同混养在一起,造成了整个养猪场内的猪群免疫力低下。

1.2 病原体较多

由于养猪场是一个密集度非常高的场所,一旦出现对粪便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干净的情况,则很容易滋生细菌,产生混合感染的情况。而一旦出现混合感染,疾病则会很快恶化,进而给疾病的治疗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在养猪场常见的疾病当中,猪气喘病会造成猪的生长停滞,并伴有咳嗽症状,而一旦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之后,原本极其常见与易治疗的疾病则会变得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猪群的死亡。

1.3 用药不当

1.3.1 对药物的药性了解不够,盲目配药。

1.3.2 不注意抗菌谱,滥用新药。

1.3.3 随意加大药物剂量,药物混合不够均匀。

1.3.4 对药物的轮换使用与休药期不了解。在对猪的疾病防控工作中,如果出现用药不当的情况,不仅无法起到治愈的作用,还有可能造成药物毒性的增加,导致大面积的养猪死亡。此外,用药不当还会造成生猪产品中部分指标偏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甚至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2 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

2.1 科学选址

在对猪场进行选址建设的初期,要充分重视疾病防控方面的工作,即便是疾病不可避免的发生,也要尽量不让疾病蔓延开来,因此在选址过程中要保证养猪场地不可过于密集,要在科学的规划之下进行养猪场的建设[1]。此外,还可聘请专家对养殖场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与专家的交流沟通,制定出安全性、系统性与高效性兼备的建设方案,并听取专家的建议,完善养猪场内的必要基础设施,将对疾病防控的意识体现在前期的建设当中。

2.2 做好计划免疫

要做好对猪的定期疾病监测工作,主要监测猪瘟、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蓝耳病等常见疾病,并且平均每个季度要对养猪随机抽样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对于今后流向市场的养猪一定要对其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等疾病抗体进行重点监测。此外,生猪在经过免疫注射的二十天之后需要随机采样进行免疫抗体的监测,随机采样数量约为总数的10%,倘若监测过程中发现疾病,则应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在对免疫抗体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免疫合格率达到100%,应保证所有生猪的检疫数据达到国家标准,如果不符合标准,则及时补充免疫。

2.3 科学地保健与治疗

养猪场开展保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病原体的实行净化与控制,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管理措施。保健工作的具体开展,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2.3.1 季节性保健:冬春季节要重点防控猪呼吸道疾病,因为这段时间正是高发期;夏秋季节要重点防控猪的热应激,因为天气温度较高,可采用药物进行清热解毒。

2.3.2 阶段性保健:阶段性包括母猪的生产前后阶段、仔猪的断奶前后阶段与仔猪的转栏前后阶段,这几个阶段性的保健工作一定要做好。

2.3.3 治疗性保健:倘若在养猪群里发现有几头或者几栏猪有肠炎或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则需要立即用中兽药进行保健。在对养猪进行保健的过程中,尽量先用中草药与敏感药物。对养猪的治疗要注意药物添加与使用的剂量和方式,不可随意增大剂量,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配比,确保进行药物治疗的实效性与安全性。

2.4 改善养殖环境

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可以得知,冷热带来的刺激(尤其是热)会让生猪产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所以要对生猪的养殖环境进行重点关注[2]。在夏天高温季节,要采用适当的防暑降温设备与方法开展对生猪的防暑工作。一旦温度超过30℃,则应及时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特别是种猪与商品猪,更应细心呵护。此外,还可在养猪场内采种一定量的绿色植被,可有效地降低地表高温;屋顶可安装自启动喷水设施,每间隔一小时进行一次洒水,从而降低屋顶的高温;在阳光直射猪圈的那一面搭建起遮阳网,起到减少辐射与降温的作用;猪圈内部每间隔5m设置一个自动喷头,每个90分钟工作一次,有效地降低室内温度;有经济能力的养猪场还可在猪圈内设置水帘与风机,确保室内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在寒冷的冬季,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是保证新生仔猪与断奶仔猪存活率的必要工作,并且要根据仔猪日龄的不同去安排不同温度的养猪环境,进一步确保仔猪能够健康成长。

2.5 科学饲养,对病死猪实行无害化处理

不同阶段的生猪对于营养的摄入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养殖户应科学合理的对饲料进行配比。比如在夏季时期,除了要确保精料充足以外,还需要将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青绿饲料与果皮等清凉类型的饲料添加到日常的饲料当中,保证猪的营养均衡。此外,在养猪场外要建设生物发酵池或沼气池,规模与养猪场相当,且做好日常的粪便清理与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确保病原体得到抑制,进而实现对疾病传播源的有效控制,从源头上切断了疾病传播的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小规模养猪场发生疾病的原因有很多,针对于这些问题,相关从业人员要充分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为了进一步对猪疾病进行有效防控,则需要科学选址,做好计划免疫、科学地保健与治疗且改善饲养环境,不仅保证了养猪能健康的成长,养殖户的经??效益得到了提升,也让人们吃上了“放心肉”。

参考文献

[1]王培娟.小规模猪场疾病防控体会与反思[J].中国畜禽种业,2016,(11):94.

[2]施光秀.中小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09):87.

第6篇:当前畜禽疾病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

当前陕西及其周边地区畜禽疾病流行情况

及防控措施

陕西华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服务部

宋战胜

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寒冷,温差较大,干燥少雨,往往是动物呼吸道疾病和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给畜禽的生长和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广大养殖户朋友更好的了解当前畜禽疾病的流行情况,做好防控措施,减少损失。本文就近几个月来畜禽疾病的流行情况和未来几个月的流行趋势作一概略分析,以便大家参考。

禽病方面:

近期禽病主要发病情况:陕西省及周边区域去冬今春以来,主要流行的疾病为传染性鼻气管炎、传染性脑脊髓炎、部分区域零星出现禽流感H9亚型的感染。虽然没有禽流感H5亚型的发病,但禽流感H5亚型的流行趋势更值得我们给与更多的关注:

1、禽流感的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

1.1禽流感H5亚型的流行情况及趋势:

1.1.1禽流感H5亚型全球流行情况:2014年11~12月份,我国的近邻韩国和日本相继爆发了禽流感的H5N6亚型和H5N8亚型疫情,韩国和日本分别扑杀家禽2400多万和20多万;给韩国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严重的损失。2014年12月~2015年1月,南亚的印度、非洲的埃及、西欧的英国、荷兰、德国、法国,北美洲的加拿大也相继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8亚型的疫情,各国政府采取断然的扑杀措施阻断了疫情的扩展。

1.1.1.2台湾地区的禽流感流行情况:2014年12月份以来,台湾地区发生严重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情况,截止2015年1月23日,台湾地区除台北和桃园外有11个县市区出现了禽流感疫情的流行,已有11个县市共430场送检,已确诊有370场感染H5亚型禽流感,至22日下午6时已完成245场扑杀,共计扑杀525864只。现在除了鸭、鹅、鸡都沦陷外,连火鸡都可能遭殃了。发病最严重的禽群为鹅群,台湾地区鹅存栏为177万只,其中134.5万只而感染发病。台湾地区农委防检局检测结果有H5N1,H5N2,H5N6,H5N8四个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

1.1.2国内禽流感流行情况: 1.1.2.1 2015年1月初,河南黄河湿地三门峡库区陆续出现大天鹅、红头潜鸭、野鸭等野鸟死亡。截至1月14日,已死亡野鸟93只。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1.1.2.2农业部新闻办公室1月23日发布消息称:1月14日,娄底市新化县某养殖场鹌鹑出现疑似禽流感症状,发病5400只,死亡1200只。1月16日,湖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禽流感疫情。1月23日,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情发生后,当地已对全部44160只家禽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1.1.2.3 1月24日,江苏泰兴市某养殖场鸡群出现疑似禽流感感染,发病1616只,死亡1616只;1月25日,江苏常熟市部分养殖户的鹅出现禽流感症状,发病1185只,死亡582只。1月28日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泰兴市疫情为H5N2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常熟市疫情为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泰兴市扑杀39280只家禽,常熟市扑杀18702 只家禽. 1.1.3国内流行趋势分析:

1.1.3.1禽流感H5的传入路线 经过对近几年来禽流感全球发病流行路线的分析,多起禽流感的发源地为韩国和日本,而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禽流感发病流行2~3个月后,会分别从我国的东北辽宁省和东南的福建、江西、浙江、江苏等地传入内地,所以估计国内可能会在2015年3~5月份在东部地区出现H5N6 亚型和H5N8亚型的发病和流行,4~6月份会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1.1.3.2国内目前的防控办法:根据前沿疫苗厂家对2014年禽流感的调查和研究,结合中国农业大学提供信息;目前国内流行的高致病禽流感毒株有三株:2.3.2.3、7.

2、7.4、2.3.4.6毒株,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最前沿疫苗“H5亚型Re-6-7”能对“2.3.2.3”、“7.2”有效(我们正在使用);但是“2.3.4.6毒株”是目前流行的H5N

8、 H5N6(2.3.4)两个亚型禽流感,它们是同一分支上的病毒。根据几个农大和疫苗企业、动物流行病中心提供信息H5N

8、 H5N6亚型禽流感实际在部分区域都流行,在水禽、蛋禽上发生;主要集中在南方和东北(今年我国报道一例)。根据行业专家提供的信息,最近我国疫苗厂家有意向生产对H5N6亚型或H5N8亚型免疫的疫苗(即H5亚型Re-8)。

1.2 禽流感H9N2的流行情况:禽流感H9N2亚型在一些区域的防疫做得不到位的鸡场呈区域性发病和流行态势,我省近期主要在商洛的山阳、宝鸡地区的一些区域有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和产蛋量下降10~30%不等,蛋壳颜色和质量较差,死亡率在5~10%之间。 1.3防控建议:

1.3.1 加强日常消毒措施,做好生物防控措施,拒疫病与养殖场之外。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制度,选用对禽流感病毒杀灭效率高的戊二醛、过氧乙酸等高效消毒剂。控制鸡蛋销售、毛鸡出栏、蛋鸡淘汰、鸡粪出售等环节交叉污染引起感染发病的传播途径。加强鸡群的免疫和营养,使鸡群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 1.3.2 做好当前现有的禽流感疫苗H5N1(Re-6-7)、H5N2(D7株)亚型的免疫工作。

1.3.3 做好禽流感疫苗H9N2亚型的免疫工作及开产后不超过3个月的加强免疫工作。

2、其它禽病的流行情况与防控:

2.1 鸡传染性鼻气管炎病

鸡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是副鸡嗜血杆菌引发的以肿头肿脸为主要症状,继发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包心包肝引起死亡等剖检症状为主的疾病,发病鸡群采食量、产蛋率、蛋壳颜色均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个别发病严重鸡会出现拉黄绿稀粪的现象,要注意和禽流感发病的鉴别诊断;该病多发于寒冷干燥季节和通风不良的鸡舍,鸡群发病率不高,但发病鸡的死亡率较高且容易反复感染发病。由于去年冬季由于全国性的降水偏少,空气干燥,国内主要蛋鸡养殖区域都有报道发病情况,山西的运城地区、川东、重庆、陕西省内的渭南地区、延安地区、咸阳地区、宝鸡地区、商洛地区都由该病的发病流行。

2.2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 是由鸡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近几年成年鸡感染居多,成年鸡感染后,采食、蛋壳质量、颜色均表现正常,可能会出现轻微腹泻或无明显的症状,产蛋量下降10%~50%,在种鸡群也能见到种蛋的孵化率下降现象。产蛋量下降的时间一般为1~2周,然后会自然恢复。该病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之间会在国内蛋鸡养殖集中区域发病并成区域性流行。

2.3 肉鸡腹水症及呼吸道综合症 这两种病大多是由于冬春季节气温较低鸡舍通风量不足或通风过量引起舍温下降较多引起的疾病,合理的通风和保温措施相结合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 2.4 防控措施:

2.4.1科学通风,保持鸡舍适宜的湿度是解决呼吸道疾病和肉鸡腹水症的主要措施

2.4.2 多次发生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区域考虑进行传染性鼻气管炎疫苗的免疫,规模化蛋鸡场应考虑传染性脑脊髓炎的免疫纳入防疫程序进行免疫。

猪病方面:

1.流行情况

去年冬季到现在,陕西及周边区域的养猪场的疾病流行主要以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的发病为主。 1.1口蹄疫的流行情况:2014年12月分以前,陕西及周边区域的口蹄疫发病主要以口蹄部水泡感染为主,死亡率不高;进入2015年1月份以后,除口蹄部水泡感染症状以外,出现母猪乳房水泡感染、肥育猪群出现心肌感染等症状,造成多地出现中大猪及母猪的死亡率偏高的现象,我省的淳化、旬邑、礼泉、渭南、扶风,甘肃的庆阳地区、陇南地区都出现较高的发病死亡情况。

1.2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流行情况:猪传染性胃肠炎为冠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为类冠状病毒。这两种病主要以呕吐、严重的腹泻为主要症状,造成仔猪严重脱水而后死亡的疾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近3年来成为威胁全球仔猪保育的疾病,使仔猪保育率下降10~50%,成为种猪场和仔猪繁育场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我省及周边区域的规模化养殖场在近几个月内该病的发病率仍然呈现为猖獗趋势。

1.3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猪的格拉泽氏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该病多发于寒冷潮湿季节。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14年11月份以来,该病在我省的关中地区、商洛地区、甘肃省的陇东区域的一些条件相对较差,保温措施跟不上的中小型养猪场有较高的发病率。

1.4传染性胸膜肺炎

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又称为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急性型呈现高死亡率。该病在我省常发生于4~5月和冬春季节。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气候骤变等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1.5猪链球菌

是猪的一种常见和重要病原体,该病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关节炎和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严重的毒血症状。少部分病猪发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严重病例病情进展非常快,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去年冬季由于暖冬现象,链球菌的发病率高于以往年份,尤其是通风不良的猪舍发病率更高。 2.猪病的流行趋势:未来两到三个月,进入春季以后,气温温差变化会更加频繁,以上几个疾病的发病率会进一步上升,尤其随着春季临近,补栏和出栏的增加,仔猪和肥育猪的流通加快会导致这些疾病的跨区域发病和流行。 3.防控措施:

3.1做好猪场的环境管理措施,科学合理的处理保温和通风的矛盾,使猪舍的温度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避免贼风和穿堂风造成猪舍温差变化过大, 3.2引进仔猪应该从条件较好的种猪场引进,严禁从发病的区域或猪场引进仔猪,路途注意猪群不受凉感冒、进舍前要进行隔离观察。

3.3口蹄疫疫苗一定要选择和当前流行毒株吻合度较高的疫苗(如O型+A型+亚洲I型,O型内必须含有缅甸98株),并进行多次免疫,以提高免疫效价。

牛病和羊病方面:

1.流行情况:2014年入冬以来,我省以及宁夏的奶牛、奶羊,肉牛、肉羊主要养殖区域牛病主要以口蹄疫的发病、犊牛病毒性腹泻、奶牛乳房炎为主,羊病主要以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和羊流感为主。口蹄疫在各个养殖区域都存在发病,犊牛病毒性腹泻在一些条件较差的牧场发病率偏高。奶牛的乳房炎在一些挤奶设施相对较差的区域和牧场发病率偏高;2014年的小反刍兽疫的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随着气候的变暖和近期肉羊流通量的快速增加和流通率的升高,会在未来2~3个月出现发病率上升趋势。羊流感2014年12月份在我省奶山羊养殖集中区域的富平县出现大面积的发病,造成该县一些区域4000~5000只怀孕羊出现流产。 2.防控措施:

2.1做好相关疫病的疫苗免疫,尤其是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的疫苗,但是牛羊怀孕期间应该禁做或慎做疫苗,以免引起流产造成重大损失。

2.2做好春季肉牛肉羊的补饲工作,尤其是放牧的牛群和羊群,以提高牛羊群的体质和抗病力。

2.3尽量避免远距离的调运牛羊,调运时要严格做好检疫、检验工作,长途调运的牛羊到场后一定要做好隔离饲养和检疫工作,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入饲养场舍。

第7篇:食品卫生管理和疾病防控制度

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为切实做好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确保在伙师生员工饮食卫生、安全,特订食堂卫生安全制度如下:

一、定期组织食堂员工学习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及各级政府、机关对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文件精神,组织员工参加卫生部门组织的卫生知识培训,不断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根据卫生部门的规定要求,结合学校食堂实际情况,备齐各功能用房,配全相关设施,并将设施的管理、使用分工到人,落实责任,切实发挥其作用。

三、食堂工作人员须戴工作帽、穿工作服、佩戴上岗证上岗,并做到勤剪指甲、勤洗手,不戴戒指和手链,不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不在食品加工场所吸烟。

四、各卫生区域、各库房、各加工操作间、各硬件设施等的卫生责任人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打扫、擦抹,及时清理杂物等。

五、严把采购、储存食品卫生关。杜绝采购腐烂变质及其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蔬菜等,杜绝用腐烂变质及其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原料加工食品。规范采买肉品渠道,查验肉品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同时做好必要记载,做到货证相符。

六、用专用水池洗刷餐具;用专用消毒池对餐具进行消毒;用专用保洁间存放餐具。严禁使用“三无”消毒剂。

七、规范备餐间设施,充分发挥备餐间功能。库房、设施、环境卫生区域的打扫、检查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及时打扫,不留污物、灰尘。

八、食物粗加工、精加工,分场所进行;荤、素食物清洗分池进行;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冷藏、冷冻设施正常运转。确保库房加工间通风、无鼠蝇、无灰尘。

九、供应的熟食特别是荤菜须充分加热。

十、食堂伙管定期检查食堂卫生,发现问题现场处理,并做好记录。

疾病防控制度

为增强学校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我校疾病防控制度。

一、学校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班主任及生活教师每天做好晨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带身体异常的学生进行检查或治疗,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学校,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幼儿园生活教师会议,聘请专家进行相关知识讲座,举行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三、制定日常预防疾病管理措施:

1、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学和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3次。

尽量不要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茶具、餐具。

3、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

4、学生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5、学校卫生室应按照规定定期消毒。

四、设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学校校长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由分管安全的领导兼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对全体师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分管安全的领导应马上向校长报告,学校在24小时内向区教育局、区卫生部门(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

1、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

2、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3、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建立学生因病缺课病因追查、登记制度

班主任及班级卫生委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及教师有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报告校医,校医要进一步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日志上,及时收集疫情信息。科任教师上课时发现班级有学生缺课应询问学生,学生不知原因时,应及时咨询班主任,班主任负责与家长联系,如属传染病个例及时上报学校。确保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六、学校发生传染病除及时报告疫情外,应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第8篇:卫生局疾病防控工作要点报告模版

本文有天猫网天猫商城编辑创建,技术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卫生局疾病防控工作要点报告模版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承启的关键之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全省疾控工作会议和市卫生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以全市“作风转变”年活动为契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创新,以重大重点传染病防控为重点,围绕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全市疾控队伍素质和防病能力,深入推进疾控文化建设,持续求进,务实重干,促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防治体系及免疫规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职责明晰、管理规范、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点是加强疾控机构与基础医疗机构以及城市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疾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职责明确、能力较强的三级疾控体系。

(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控制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管理等工作;推行防辐射服哪个牌子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工作质量考评,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围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要求,发挥疾控机构、精神卫生机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取得实效。

(三)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依托省卫生厅实验室装备项目,积极落实市疾控中心、、、疾控中心首批4个实验室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自动化、智能化、前瞻性、先进性”原则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积极争取省厅第二批实验室建设项目。

(三)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疾控绩效考核工作,全面规范疾控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疾控人员培养机制,采取多层次、多种类、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建立素质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疾控队伍整体素质。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提高疾控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实战水平。

(四)加强疾控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反映“疾控”行业特色的疾控文化体系,包括建设疾病预防控制思想文化,树立核心价值观;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制度文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建设疾病预防控制行为文化,提高疾控队伍整体素质;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团队文化,提高疾控队伍的战斗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环境文化,展现对外社会形象;建设疾控品牌文化,扩大疾控社会影响力,努力打造“疾控”品牌。

(五)加强医疗机构疾控队伍建设。随着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医疗机构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公共卫生任务,加强医疗机构疾控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执行力,是保证各项疾控工作更好的完成的前提。2012年要通过会议、培训等凝聚队伍,形成合力,锻炼队伍,提高这支队伍的战斗力。

二、进一步做好重大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加强疫情管理和监测,做好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信息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大督导力度,强化人员培训,科学防控;加强鼠疫、霍乱、布病、乙脑、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重点肠道传染病、不

1 本文有天猫网天猫商城编辑创建,技术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明原因肺炎等传染病监测,高度关注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有效处置疫情。

(二)扎实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加强规范管理,依法科学防控,确保防控工作及时、科学、有序开展,努力降低发病率、病死率。

(三)继续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艾滋病防治政府责任目标管理,把预防艾滋病性传播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开展防治工作。按照艾滋病防治“五扩大、六加强”(扩大宣传教育、监测检测、母婴阻断、综合干预和医疗救治覆盖面,加强血液管理、医疗保障、关怀救助、权益保护、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完善哨点监测系统,提高监测、预警和干预能力;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加大干预力度,提高干预工作质量;稳步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强化血液安全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进一步规范艾滋病治疗,提高治疗水平;严格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加大帮扶救助力度;重点推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调研,逐步调整和完善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母婴阻断服务模式;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开展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和梅毒检测能力;鼓励针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拓思路,大胆尝试,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特色方法。

(三)继续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实施结核病防治工作政府责任目标管理。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继续推进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涂阳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和治愈率,减少发病和死亡。加强跨区域流动人口结核患者管理。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宣传教育,配合教育部门完成中小学生新生入校体检工作。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要继续保持在85%以上。做好结核病门诊治疗与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结合工作,按照省厅统一安排,扩大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加大耐多药结核病和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防治工作力度,为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结核病筛查服务,筛查率达到省定目标。开展耐多药肺结核诊治。

(四)认真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继续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加强与出入境管理、公安、口岸等部门的协调,做好输入性恶性疟防治工作。

(五)开展乙肝、丙肝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底数,掌握动态,科学防治。继续降低全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1%以下。

三、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规范管理

继续实施免疫规划政府责任目标管理。持续开展“免疫规划质量管理年”活动,调整活动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在去年取得成效的基层上,进一步全面提升全市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一)继续严格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争取各种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各剂次接种率全面达到95%以上。我市农村地区接种频率调整为周接种,每周至少1天提供接种服务;城市社区接种门诊要实行每日工作制。

(二)做好AFP病例和麻疹监测与控制,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规范开展病例调查与处置。按照统一安排,开展查漏补种月活动;严格落实传染源管理和院内感染控制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确保实现消除麻疹

2 本文有天猫网天猫商城编辑创建,技术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目标。落实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措施。

(三)推进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完善系统平台和客户端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继续推进预防接种单位建设工作,在省卫生厅预防接种门诊“七统一”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出台我市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管理方案。完成各级预防接种单位考核验收后期工作,做好迎接省示范门诊验收准备,力争22家申报门诊全部通过省级验收;继续推进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运用,尤其是在村级接种点的运用。2012年,全市力争再建设2-3家数字化门诊。加强免疫规划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免疫规划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

(五)规范冷链系统运转,加强储运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疫苗安全;科学制定疫苗使用计划,动态监控,合理调配,提高疫苗有效使用率。各县(市、区)年新配备的冷链车、冷库、小冰箱要建立档案,明确责任人,加强管理,充分使用,实现疫苗的运输、存储的全程冷链。鼓励各级逐步引入冷链设备监控系统,实现冷链适时监测和信息化管理。

(六)做好流感、肝炎等其他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进一步降低疫苗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开展综合监测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

(七)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在全市开展创建“群众满意接种门诊(点)”活动,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基层推荐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结合日常投诉情况等方式产生“群众满意接种门诊(点)”。

四、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

(一)继续加强慢病防治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慢病防治体系,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防治项目规范管理。

(二)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抓好2-3个县区,争取列为省级综合干预示范区,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加大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力度,将创建口腔健康示范社区与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口腔健康促进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做好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等项目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加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伤害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认真做好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启动全人群死因登记网络报告工作,完成死因监测各项指标任务。

五、积极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按照《市精神卫生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洛卫疾控〔〕41号)要求,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县(区)、乡(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村三级精神卫生管理网络。明确市级精神卫生机构技术指导责任区域。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力度;继续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充分利用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

六、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强化政府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卫生、水利、盐业、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有效落实各项综合干预措施,落实防控任务,确保地方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监测,强化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

3 本文有天猫网天猫商城编辑创建,技术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三)做好实施盐碘含量新标准各环节的工作,加强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和重点地区外环境水碘普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

(四)继续加强全市地方病队伍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地方病防治整体水平。

(五)做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2012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

七、积极推进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加强职业病诊断和技术服务管理。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做好全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性健康检查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工作。

(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质量。进一步转变公共卫生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技术含量和专业服务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监测,积极开展各类卫生学评价;继续做好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监测控制工作;继续做好全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市政饮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及时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重大活动的饮食安全保障等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认真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项目工作。

(三)加强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增加检测数量,提高检验质量,巩固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成果,做好重大疾病防控检测,充分发挥大型设备优势,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科学管理,痕迹管理,规范操作,推动检测检验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消毒监测管理工作。监测覆盖率乡以上医疗单位达100%,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达90%以上;开展病媒生物抗药性调查以及蚊、蝇、鼠、蟑螂等病媒生物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趋势,为相关传染病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我市蜱虫种群的本底调查;对我市医疗机构的层流洁净环境进行洁净度专项监测;完成省疾控中心布置的其它项目工作。

(五)认真开展各卫生日健康教育活动。围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19个主题活动,按照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市县联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报等媒体,系统性、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和防病知识宣传,让全市人民感受卫生防病服务在身边,树立卫生系统服务群众良好形象。

(六)做好救灾防病工作。按照《市救灾防病预案》要求,在汛期到来之前,做好救灾防病准备工作,发生灾害时迅速启动预案,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大的疫情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八、切实加强政务环境和行业作风建设

围绕环境创优和效能提升、“作风转变”年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转变工作作风,查摆问题,制定措施,认真整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能、服务水平,提升疾控体系整体形象。加强监督检查,制定考评标准,实行季度考评制度,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考评成绩纳入疾控年终评先指标。

九、强化行政管理,推动工作开展

按照国家、省防治工作部署,制定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十二五”防治规划,强化政府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实行季度行政工作例会制度,听取县区工作汇报,通报各地工作进展,讲评工作质量,安排阶段工作,督促各项工作进展,确保工作目标的完成。

4 本文有天猫网天猫商城编辑创建,技术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有天猫网女装防辐射服哪个牌子好整理发布。

第9篇:学校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疾病防控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街道(乡镇)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镇中心学校)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5、学校应当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加工、运输、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3 上报程序:

(1)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学校安全负责人黄龙堰(13429955562);

(2)校安管办负责人黄龙堰第一时间上报学校校长齐随庆(15997810416);

(3)校长齐随庆30分钟内上报卫生院公共卫生站对接人梁淑芳(13797869959),同时上报白桑中心学校安全主任王小虎(13636211376)。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医务室及学校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4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

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5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市教育局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财力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郧阳区白桑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8年3月4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