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卫生要求

2022-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食品加工卫生要求

医学生卫生法律要求和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为了解我国对医师卫生法规要求和掌握医学生法律意识强弱程度,指导在校医学生卫生法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医学生卫生法律意识,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方法 对1999年-2012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教材分析和进行医学生法律意识问卷调查。 结果 国家对医师卫生法律水平要求逐年增高,目前医学生卫生法律法规意识较差,有待提高;医学院校卫生法律法规教育欠缺,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结论 进行医学生道德和法律课程改革,融合卫生法规知识;加强卫生法规宣传教育,促进医学生求知欲望。进行教学模式革新,注重案例分析、模拟法庭仿真教学模式使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师资格考试 卫生法规 卫生法律意识

【分类号】R-4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制定了《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条例》、《无偿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法律与法规,规范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和正确处理医疗纠纷。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导致医患冲突不断,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护人员履行卫生法律法规是目前正确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卫生法規知识考点的变化也有着明显体现。当前,如何增强医学生法律意识,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已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本文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卫生法规认识现状及卫生法规知识在医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例和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在卫生专业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法规教育。

1 十几年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卫生法规考点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是我国医疗管理核心制度之一,是卫生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自1999年启动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来,卫生法规始终作为必考项目之一。1999年、2002年、2009年和2012年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经过对比(见表1),体现了该考试大纲的逐年变化以及考试范围的逐渐扩大[1]。

2 医学生对卫生法规的认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医学生对卫生法规的认识现状,本文采用整群抽样及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濮阳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共446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对法律制度的认同度;根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涉及到的卫生法律法规设计卫生法规习题,调查内容包括:掌握情况、了解途径、学习的必要性等问题。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要求各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答题,互相不能代填,尽量避免失真。本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6份,回收率为99%。

在446名被调查者中,一年级学生195人(43.7%),二年级学生119人(26.7%),三年级学生132人(29.6%)。男生108人(24.2%),女生338人(75.8%)。护理专业164人(36.8%),助产专业人132人(29.6%),其他医学相关专业150人(33.6%)。

2.1 学生对卫生法规知识的认同程度及学习途径

在对446名被调查的医学生中,78.0%的学生认为法律是公平的,89.7%的学生认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70.6%的学生认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有58.3%的学生认同自己的维权意识较强。由图1看出:41.5%的学生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获得卫生法规相关知识,所占比例最大。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卫生法规的学生有30.7%,以家庭朋友和网络为学习途径的学生较少,分别为14.1%和11.2%。

2.2 学生卫生法规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问卷涉及到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条例、母幼保健法、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药品管理法等卫生法律法规,共13道题目。图2表示,综合来看,三年级学生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情况整体高于一、二年级学生,但绝大多数掌握情况未达到50%;图3显示:平均正确率39.5%;考试及格(8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仅有17%。三个年级医学生在医疗事故条例、药品管理法和母幼保健法知识掌握方面,人数波动范围较大,分别为31.3%~48.1%、30.1%~48.3%和37.0%~63.6%。

1.3 学习卫生法规的必要性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三个年级中7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展卫生法规课程是必要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医院实习,接触病人和医疗纠纷事件或信息较多,学习卫生法规意识较强。

3 结果

3. 1 国家对医师卫生法律法规要求逐渐提高

2009年3月,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比较完整的卫生法律制度。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分析发现:考试内容涉及《执业医师法》等七种卫生法律法规,还随着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年增加考试内容。2002年增加了《药品管理法》;2003年“非典”(SARS)疫情在国内迅速蔓延,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1N1、H7N9等创染病相继出现,对医务工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2009年考试大纲中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及《处方管理办法》的添加则是以艾滋病疫情蔓延、精神类药品滥用及不合理用药的国情变化作为添加依据。另外,由于现今全国器官移植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放射诊疗技术不断成熟及医患关系紧张的基本情况,2012年的考试大纲中又加入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侵权责任法》知识点的考查[1]。充分表明国家更重视卫生法律法规,对医师卫生法律法规要求更高。

3. 2 医学生卫生法律法规意识、知识较差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医学生维权意识较差,三个年级学生绝大多数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未达到50%,与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趋势相差太大,不能胜任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但大部分医学生对法律制度的认同度较高并较为重视。罗再芳[2]对实习护生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知识掌握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正确率为25.9%,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3. 3 医学院校卫生法律法规教育相对滞后

随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卫生法规课程去除,宪法、民法等法律知识融合于《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中,该课程属于考查课不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这些可能是医学生卫生法规知识获得不足、73%被调查学生不及格的主要原因。医学高校《卫生法学》是专业选修课,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必然大打折扣[3]。而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卫生法规的仅有30.7%,只是医学生获得卫生法规知识的第二条途径,可看出学校开展卫生法规教育还存在发展空间。

4 结论

4. 1 进行医学生道德和法律课程改革,融合卫生法规知识

随着国家医事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法制化、规范化,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兼顾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适应“依法从医”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加大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力度与增强医学生法律意识是促进医患关系的必要之路。所以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力度,促进医学技术革新,最大限度的将由医学技术不足而引发的医患事故率降至最低的同时对医学生普及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法律意识。

现在医学院校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等德育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人员工作需要,为此研究决定增设《卫生法规》等课程,普及教育《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侵权责任法》等与和谐医患关系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与医师资格考试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衔接。

4. 2 加强校园卫生法律法规教育氛围,促进医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增强医学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卫生法律法规意识,为将来很好地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应做到求真务实、细水长流,不断灌输卫生法律法规知识,逐渐形成法律意识。这就要求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时间,应创造浓厚的卫生法律教育校园行活动,创设校园卫生法律橱窗、专栏,建立班级卫生法律活动日和仿真法庭活动场所,让广大医学生耳闻目染,促进其产生卫生法律求知欲望。

4. 3 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法庭仿真教学等教学模式革新,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一些中职医学院校开展卫生法规教育,教育手段单一、内容枯燥、形式死板,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也很难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学习效果,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法庭仿真教学等形式给学生授课[4],同时选派教师参加卫生法规知识培训,邀请知名法律专家、律师来校讲课,对实际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剖析、讲评,案例新鲜、说服力强,会深受医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生自身法律素养及对卫生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医学院校的卫生法规教育是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及全面实施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韩春梅,黄广仕,王钢. 卫生法规知识在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变化的启示.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148-150.

[2] 罗再芳. 实习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 家庭护士,2008,6(3):770.

[3] 任长报,罗创业. 医学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况调查[J]. 法制与经济,2009,7:108.

[4] 尚醒立. 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76-177

作者:石楠 李占霞

第2篇:零件加工精度要求下的机械加工工艺研究

摘要:机械加过工艺系统复杂、环节多、影响因素多,对零件加工精度影响较大。为确保零件加工精度符合质量要求,必须对加工工艺环节中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进行控制。本文简单介绍了机械加工工艺,分析了机械加工工艺中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探讨了基于机械加工工艺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措施。旨在為机械加工工艺中零件加工精度的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零件加工;精度;机械加工;工艺

Key words: parts processing;accuracy;machining;process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剧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成功占领市场、抢占客户的关键。在机械加工制造行业中,零部件加工精度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生产力标准化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想要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提高机械加工的精度,不断的通过工艺改造及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零件加工精度不断提升,为精密设备的制造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此同时,一部分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未采取有效措施对机械加工工艺改进和升级的企业,最终不得已被市场所淘汰。可见机械加工工艺中零件加工精度提升的重要性。研究机械加工工艺对企业提供机械加工工艺系统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加工工艺概念界定

1.1 定义

机械加工工艺是指制造产品的技巧、方法、程序。机械制造过程中,凡直接改变零件形状、尺寸、相对位置、性能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就是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一般包括零件的制造与机器的装配。

1.2 作用

机械加工工艺是制造零件加工制造和机器装配的主要技术文件,也是机械加工生产组织与生产预备工作的依据。新建工厂或新设计车间,都需要依据生产所需的设备类型、数量、机床布置、车间面积、生产工人工种、组长及数量、辅助部门的安全等等来制定生产工艺规程。

1.3 重要环节

机械加工工艺的主要环节包括加工、安装、切削、装配等。涉及内容包括零件加工工序、及其装配工序、工步、工艺参数等等。零件加工涉及的工艺装备包括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钳工工具、工位器具等等。零部件的加工必须严格按照工艺卡编制的设备采用规定、工艺装备规定、工艺内容、工艺参数、工艺操作等要求实施。零部件加工完成后,必须严格执行检验工艺卡的规定,对零件质量的合格与否进行检验与标记。

1.4 加工要求

机械加工工艺要求分为粗加工、精加工、半精加工。粗加工对零件加工精度较低。需要从坯料上切除较多的余量,加工表面粗糙度数值较大。精加工对零件加工精度较高。需要从坯料上切除较少的余量,加工表面粗糙度数值较小。半精加工介于粗加工与精加工之间,切除余量和表面粗糙度也介于二者之间。

2 机械加工工艺中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

2.1 机械加工工艺内部因素

不同材料的加工性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相同的机械设备条件下,加工材料的差异性决定了机械加工工艺自身对零件加工精度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的影响相对于外部因素而言更大。它包含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2.1.1 加工系统几何精度误差因素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加工过程中,不同的机械设备的控制精度本身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同设备组合而成的加工工艺生产线中存在的零件加工误差也各不相同。不同设备工艺零件加工的精度控制方法和控制作用不同,零件加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不同,因而必然导致加工系统几何精度误差。这决定了采用同样的原材料加工零件时零件精度的差异性。

2.1.2 设备安装及配置差异因素

设备是零件加工的主体,也是影响机械加工工艺的关键因素。设备的好坏、新旧程度、使用性能等直接影响着零件加工的精度。相同的设备安装方法、设备配件的差异性,也会造成机械加工工艺的差异性,致使零件加工精度发生差异。机械加工过程中,非统一批次的零件加工的原料、加工工具的选择存在差异性。受原料与加工工具的差异限制,零件加工的精度必然受到相应的影响。如果加工夹具安装不规范,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夹具、刀具等容易发生损坏或移位,从而影响零件加工的精度。或量具选择不当,造成测量误差,也会导致零件加工精度发生不同程度误差,从而影响零件成品的质量。

2.2 外部因素

2.2.1 受力变化因素

①系统受力的影响。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受到外力的影响。外力的变化会影响加工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化。如对夹具和刀具的压力和冲击力。机械设备运行中,当夹具与刀具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或压力时,容易造成夹具磨损或损坏,夹具不稳定,工件位置发生变化。此时,机械设备加工的工艺参数不便的情况下,零件加工的精度和表面精度都会受到影响。若外力对夹具、刀具的作用超过工件加工规定的力度,直接导致加工零件精度不达标,零件质量不合格。

②系统部件受力的影响。除零件加工工艺系统的受力外,零件被加工过程中,系统部件也可能受到影响。如机械加工系统设备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压力。在摩擦力、压力等外力的综合作用下,系统部件的影响也会对加工参数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零件加工的精度。部分系统部件在多外力的作用下,向被加工的零件施加压力,导致零件加工精度和零件表面精度受到影响。

2.2.2 热变因素

①刀具热变。机械加工过程中,刀具与加工件表面发生摩擦力,并因摩擦力产生热量。高精度零件加工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刀具热变,保持刀具稳定在规定的温度内相对的稳定性。当刀具与加工件表面摩擦力较大,刀具表面温度就会较高。当热量过高时,就会加剧刀具的磨损。刀具在高温摩擦下发生形变或磨损,进而导致零件加工精度降低。

②工件热变。加工件在长时间的加工过程中,也会发生与刀具类似的摩擦力。在摩擦力作用下,加工件的温度也会不断的升高,发生热变。当热变较大、热变持续时间较长时,在加工高精度零件时就容易造成工件发生形变,从而导致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精度降低。

③機床结构热变。机床在持续不间断的运行状态下,会发生热量积累。一部分热量来自于设备机床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一部分来自于摩擦力差生的热量。当机床积累的热量较多,机床温度过高时,容易发生机床形变。机床结构形变必然造成机械加工系统与加工件之间整体的锲合度降低,最终导致零件加工精度和加工件表面精度的降低。

3 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措施

3.1 加强工艺过程的控制

针对零件加工精度受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影响,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建议加强对整个加工过程的误差控制。第一,要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及时更换老旧或损坏的零部件,最大程度的控制设备零部件造成的原始误差。第二,要加强机械加工工艺及程序的规范性,提高加工工艺的标准化程度。在设计加工工艺时,精确计算几何误差,并通过全面检查刀具、夹具、量具等,反复测试各个流程的加工精度,来确保零件加工达到高精度的要求。第三,根据加工零件的实际加工需求合理的选择刀具、夹具、量具,使机械加工工艺系统与加工件保持较高的适应性,来预防几何误差。第四,加强加工环节的数据记录,通过整理分析总结问题,分析误差发生的原因,并加强影响误差产生的影响因素的控制,来预防机床误差造成的零部件加工精度降低的问题。第五,采用机械加工工艺系统自控制系统,将零件实际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输入数控机床中,来提高加工工艺系统整体的加工精度。

3.2 加强设备加工的温度控制

企业要加强机械加工过程中对设备的温度控制。必要时需要增加通风设备或散热装置,来控制设备的温度,预防设备升温造成的刀具、加工件的热变性。当加工件进入砂轮打磨环节,巨大的摩擦力会导致加工件温度迅速升高。发生该问题,可采用冷水降温的方式来控制温度,预防加工件热变形的问题。

3.3 加强影响零件的外力因素的控制

加工零件、夹具、刀具易受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外力而导致加工件精度降低。针对该问题,所有的设备建议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记录维护保养与记录信息,总结出设备及各部件维护保养的规律。按照设备维护保养规律执行设备检修。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生设备各部位零部件异常,或设备运行异常,及时检查夹具、加工件的位置是否发生偏移误差。一旦发生偏移误差,要立即调整到原位,来减少设备及设备各部件之间的压力、摩擦力对夹具及加工件的干扰,进而控制由此对零件加工件造成的精度降低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零件加工精度与机械加工工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机械加工工艺中,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来自于机械加工工艺内在因素及受力变化、热变等外部因素。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零件加工精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必须加强对控制机械加工工艺内、外不同因素,以及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监测与管控,来预防影响因素的变化。在零件实际加工中,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机械改进和调整加工工艺,及时对工艺系统进行升级,加强工艺过程中对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的控制,来实现有效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锋,潘小红.机械加工工艺与机械加工精度关系浅析[J].居舍,2019(01):182.

[2]杨海峰.探讨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J].价值工程,2020(09):228-229.

[3]董晓宾.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探究[J].南方农机,2019(04):36.

[4]王丽君.基于精度要求下的特殊孔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结构设计[J].微型电脑应用,2019(07):108-110.

[5]刘金燕.基于精度要求下特殊孔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结构设计[J].中国设备工程,2020(02):75-76.

[6]刘璐.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4):68-69.

作者:鲍明轩

第3篇:零件加工精度要求下的机械加工工艺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机械设备已经成为了我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在各行各业当中发挥着作用。虽然机械设备的种类和形式不同,但是都是由各式各样的零件构成的,因此机械设备的性能与组成的零件的精度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提高零件精度是提高机械设备性能的一个有效途径,这能够从技术角度延长机械加工行业的生命力。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对零件加工精度要求下的机械加工工艺展开了研究,阐述了提高零件精度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 零件; 加工精度; 影响

在零件的外部加工工艺当中,机械加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加工的工艺会直接对加工的零件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对零件组成的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机械加工工艺水平,才能够提高零件的精度。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就需要提高对于机械加工工艺的理解,能够从中发现一定的问题,不但提高机械加工工艺水平,而且减少在零件生产环节中的失误。

一、机械加工工艺中零件精度的影响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零件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物理因素对于零件进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几何精度,在机械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几何精度不准确的情况,那么就会导致最终加工出来的零件出现误差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同时当前我国零件加工应用的机械设备大多是组合型设备,即通过多个设备组合生产出最终的零件,因此还需要涉及到零件组合精度的问题,如果一部分零件出现了几何精度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设备的契合度受到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机械设备出现磨损的情况,导致设备老化,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第二方面的影响因素就是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问题,不规范的操作会导致零件加工的精度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按照要求对机械设备进行操作,那么就会导致最终生产出来的零件精度受到影响。

2.热变形因素

机械设备在对零件机型打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机械设备会很容易受到这些热量的影响导致变形,变形的设备生产出来的零件就会出现精度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切割零件的刀具在切削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受到热量影响的刀具会出现热变形的情况,为了避免刀具的热变形给零件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就需要通过冷却剂、润滑剂等辅助工具的应用来降低刀具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产生的热量还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的零件出现变形的情况,这也会导致最终生产出来的零件出现精度的问题,同时机床的结构复杂,很容易产生散热不均的情况,这种情况之下也会导致零件受到热变形因素的影响。

3.力变形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机械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机床、工具、夹具与工件等因素的运转,机械设备本身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作用力,比如说工件的重力、夹紧力、切削力等多种外力的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导致机械系统内部产生疲劳,最终导致加工的零件产生变形作用,出现加工的误差。总体来看,外力会对零件加工的精度产生影响,但是不同的外力会对零件精度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如果刀杆和外圆车刀的刚度出现差异,那么就会导致刚度差出现,进而导致刀杆出现变形,从而对零件的精度产生影响。或者是当刀具和机床的刚度超过加工的工件时,就会导致零件出现变形的情况,这些都是会影响加工零件精度的力变形因素,因此需要引起注意。

二、减少机械加工工艺因素影响的方法

1.优化内部因素

在零件加工工艺当中,机械设备的内部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加工零件的精度,就需要对机械设备的内部因素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注意对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记录,便于在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了避免機械设备的因素对零件加工产生影响,需要对存在磨损以及其他故障的工件进行及时的排查,同时如果出现刀具及夹具磨损严重的情况,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换,从而保障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2.优化受力因素

为了减轻受力的因素导致的零件出现加工精度出现问题的情况,就需要对机械设备加工零件过程中的各部分工件受力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并且对其进行监控,根据零件的受力状况来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的调整,便于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受力的问题。

3.优化热变形因素

为了防止出现由于热变形而导致的零件加工精度受到影响,就必须要控制零件加工的环境温度,这个温度既不能够太高,也要避免温度过低,因此在机械加工零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周边环境的监控,既不能够过高,也不能够过低,一旦温度超过了允许范围,就需要对其进行控制,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保障零件加工的温度。

三、提高机械加工工艺的措施

1.完善加工流程图

在机械设备进行零件加工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加工流程图的设计,在进行设计流程图时,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从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会影响零件精度的各个因素,同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设计人员要根据机械加工的需要来合理安排机械加工的工期,确保在按时完成生产规划时,能够保障产品质量。

2.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

在进行机械设别的加工环节中,机械设备的质量会对加工零件的精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零件精度,就需要选用高效的加工设备。当前我国在相关的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努力开发出适合我国机械加工模式的先进机械设备。

四、结语

简单来说,机械设备的加工工艺会对零件加工的精度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当前我国机械加工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提高零件精度,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取。

参考文献:

[1]张烨.浅谈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J]内燃机与配件,2018(02):92-93

[2]李磊.浅谈机械加工工艺对零部件精度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359-360

[3]吕泉,高克.浅析机械加工工艺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及措施[J]科技与创新,2016(13):124

作者:黄剑

第4篇:食品企业卫生要求

一、企业建筑卫生要求

1、对食品企业新建选址的卫生要求

(1)要选择地势干燥、交通方便、有充足的水源的地区。厂区不应设于受污染河流的下游。

(2)厂区周围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得有昆虫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避免危及产品卫生。

(3)厂区要远离有害场所。生产区建筑物与外缘公路或道路应用防护地带。其距离可根据各类食品厂的特点由各类食品厂卫生规范另行规定。

2、对食品企业总平面图布置的卫生要求

(1)各类食品厂应根据本厂特点制定整体规划。

(2)要合理布局,划分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应在生活区的上风向。

(3)建筑物、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三者衔接合理,建筑结构完善,并能满足生产工艺和质量卫生要求;原料与半成品和成品、生原料与熟食品均应杜绝交叉污染,

(4)建筑物和设备布置还应考虑生产工艺对温、湿度和其他工艺参数的要求,防止毗邻车间受到干扰。

3、对食品企业厂区道路与绿化的卫生要求

(1)道路

厂区道路应通畅,便于机动车通行,有条件的应修环行路且便于消防车到达各车间。厂区道路应采用便于清洗的混凝土、沥青及其他硬质材料铺设,防止积水及尘土飞扬。

(2)绿化

厂房之间,厂房与外缘公路或道路应保持一定距离,中间设绿化带。厂区内各车间的裸露地面应进行绿化。

4、对食品企业给、排水的卫生要求

(1)给排水系统应能适应生产需要,设施应合理有效,经常保持畅通,有防止污染水源和鼠类、昆虫通过排水管道潜入车间的有效措施。

(2)生产用水必须符合GB 5749之规定。

(3)污水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要时应采取净化设施达标后才可排放。净化和排放设施不得位于生产车间主风向的上方。

5、对食品企业污物及烟尘排放的卫生要求

(1)污物

污物(加工后的废弃物)存放应远离生产车间,且不得位于生产车间上风向。存放设施应密闭或带盖,要便于清洗、消毒。

(2)烟尘

锅炉烟筒高度和排放粉尘量应符合GB 3841的规定,烟道出口与引风机之间须设置除尘装置。

其他排烟、除尘装置也应达标准后再排放,防止污染环境。

排烟除尘装置应设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季节性生产厂应设置在季节风向的下风向。

实验动物待加工禽畜饲养区应与生产车间保持一定距离,且不得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6、对食品企业生产所使用设备、工具及管道的卫生要求

(1)材质

凡接触食品物料的设备、工具、管道,必须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吸水、不变形的材料制作。

(2)结构

设备、工具、管道表面要清洁、边角圆滑、无死角、不易积垢、不漏隙,便于拆卸、清洗和消毒。

(3)设置

设备设置应根据工艺要求,布局合理。上、下工序衔接要紧凑。

(4)各种管道,管线尽可能集中走向。冷水管不宜在生产线和设备包装台上方通过,防止冷凝水滴入食品。其他管线和阀门也不应设置在暴露原料和成品的上方。

(5)安装

安装应符合工艺卫生要求,与屋顶(天花板)、墙壁等应有足够的距离,设备一般应用脚架固定,与地面应有一定的距离。传动部分应有防水、防尘罩,以便于清洗和消毒。

各类料液输送管道应避免死角或盲端,设排污阀或排污口,便于清洗、消毒,防止堵塞。

7、对食品企业建筑物和施工的卫生要求

(1)高度

生产厂房的调试应能满足工艺、卫生要求,以及设备安装、维护、保养的需要。

(2)占地面积

生产车间人均占地面积(不包括设备占位)不能少于1.50平方米,高度不低于3米。

(3)地面

生产车间地面应使用不渗水、不吸水,无毒,防滑材料(如耐酸砖、水磨石、混凝土等)铺砌,应有适当坡度,在地面最低点设置地漏,以保证不积水。其他厂房要根据卫生要求进行。地面应平整,无裂隙、略高于道路路面,便于清扫和消毒。

(4)屋顶

屋顶或天花板应选用不吸水、表面光洁、耐腐蚀、耐温,浅色材料涂覆或装修,要有适当的坡度,在结构上减少凝结水滴落,防止虫害和霉菌滋生,以便于洗刷、消毒。

(5)墙壁

生产车间墙壁要用浅色,不吸水。不渗水,无毒材料涂覆,并用白瓷砖或其他防腐蚀材料装修高度不低于1.50米的墙裙。墙壁表面应平整光滑,其四壁和地面交界面要呈漫弯形,防止污垢积存,并便于清洗。

(6)门窗

门、窗、天窗要严密不变形,防护门要能两面开,设置位置适当,并便于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窗台要设于地面1米以上,内侧要下斜45°。非全年使用空调的车间、门、窗应有防蚊蝇,防尘设施,纱门应便于拆下洗刷。

(7)通道

通道要宽畅,便于运输和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楼梯、电梯传送设备等处要便于维护和清扫、洗刷和消毒。

(8)通风设施

生产车间、仓库应有良好通风,采用自然通风时通风面积与地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16,采用机械通风时换气量不应小于每小时换气三次。机械通风管道进风口要距地面2米以上,并远离污染源和排风口,开口处应设防护罩。饮料、熟食、成品包装等生产车间或工序必要时应增设水幕、风幕或空调设备。

(9)采光、照明设施

车间或工作地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车间采光系数不应低于标准IU级,检验场所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应低于540勒克斯,加工场所工作面不应低于220勒克斯,其他场所一般不应低于110勒克斯。

(10)防鼠,防蚊蝇、防尘设施

建筑物及各项设施应根据生产工艺卫生要求和原材料贮存等特点,相应设置有效的防鼠、防蚊蝇、防尘、防飞鸟,防昆虫的侵入,隐藏和孳生的设施,防止受其危害和污染。

8、对食品企业卫生设施的要求

(1)洗手、消毒

洗手设施应分别设置在车间进口处和车间内适当的地点。要配备冷热水混合器,其开关应采用非手动式,龙头设置以每班人数在200人以内者,按每10人1个,200人以上者每增加20人增设1个。洗手设施还应包括干手设备(热风、消毒干毛巾、消毒纸巾等),根据生产需要,有的车间、部门还应配备消毒手套,同时还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指甲刀、指甲刷和洗涤剂、消毒液等。生产车间进口,必要时还应设有工作靴鞋消毒池(卫生监督部门认为无需靴鞋消毒的车间可免设)。消毒池壁内侧与墙体呈45°坡形,其规格尺寸应根据情况勿使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消毒池才能进入为目的。

(2)更衣室

更衣室应设储衣柜或衣架、鞋箱(架),衣柜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离地面20厘米以上,如采用衣架应另设个人物品存放柜。更衣室还应备有穿衣镜,供工作人员自检用。

(3)淋浴室

淋浴室可分散或集中设置,淋浴器按每班工作人员计每20~25人设置1个。淋浴室应设置天窗或通风排气孔和采暖设备。

(4)厕所

厕所设置应有利生产和卫生,其数量和便池坑位应根据生产需要和人员情况适当设置。生产车间的厕所应设置在车间外侧,并一律为水冲式,备有洗手设施和排臭装置,其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门,要避开通道,其排污管道应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设置坑式厕所时,应距生产车间25米以上,并应便于清扫、保洁,还应设置防蚊、防蝇设施。

9、对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的要求

(1)机构

食品厂必须建立相应的卫生管理机构,对本单位的食品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管理机构应配备经专业培训的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2)职责(任务)

①宣传和贯彻食品卫生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监督、检查在本单位的执行情况,定期向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报告。

②制定和修改本单位的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和规划。

③组织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培训食品从业人员。

④定期进行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并作好善后处理工作。

(3)维修、保养工作

①建筑物和各种机械设备、装置、设施、给排水系统等均应保持良好状态,确保正常运行和整齐洁净,不污染食品。

②建立健全维修保养制度,定期检查、维修、杜绝隐患,防止污染食品。

(4)清洗和消毒工作

①应制定有效的清洗及消毒方法和制度,以确保所有场所清洁卫生,防止污染食品。

②使用清洗剂和消毒剂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人身、食品受到污染。

(5)除虫,灭害的管理

①厂区应定期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类、蚊、蝇、昆虫等的聚集和孳生。对已经发生的场所,应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控制和消灭,防止蔓延和对食品的污染。

②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的污染和中毒的预施,用药后将所有设备、工具彻底清洗、消除污染。

(6)有毒有害物管理

洗剂、清毒剂、杀虫剂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均应有固定包装,并在明显处标示“有毒品”字样,贮存于专门库房或柜橱内,加锁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建立管理制度。使用时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按照使用方法进行,防止污染和人身中毒。除卫生和工艺需要,均不得在生产车间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任何种类的药剂。

④各种药剂的使用品种和范围,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监督部门同意。

(7)饲养动物的管理

厂内除供实验动物和待加工禽畜外,一律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应加强对实验动物和待加工禽畜的管理,防止污染食品。

(8)污水,污物的管理

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不符合标准者应采取净化措施,达标后排放。厂区设置的污物收集设施,应为密闭式或带盖,要定期清洗、消毒,污物不得外溢,应于24小时之内运出厂区处理。做到日产日清,防止有害动物集聚孳生。

(9)副产品的管理

①副产品(加工后的下料和废弃物)应及时从生产车间运出,按照卫生要求,贮存于副产品仓库,废弃物则收集于污物设施内,及时运出厂区处理。

②使用的运输工具和容器应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10)卫生设施的管理洗手,消毒池、靴,鞋消毒池,更衣室,淋浴室、厕所等卫生设施,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应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11)工作服的管理

①工作服包括淡色工作衣、裤、发帽、鞋靴等,某些工序(种)还应配备口罩、围裙、套袖等卫生防护用品。

②工作服应有保活制度。凡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日更换。其他人员也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

(12)健康管理

①食品厂全体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格检查,没有取得卫生监督机构颁发的体检合格证者,一律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工作。

②对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还须进行粪便培养和病毒性肝炎带毒试验。

③凡体检确认患有:A肝炎(病毒性肝炎和带毒者),B活动性肺结核,C肠伤寒和肠伤寒带菌者,D细菌性痢疾和痢疾带菌者,E化脓性或渗出性脱屑性皮肤病,F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或疾患的人员均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工作。

10、对食品企业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管理制度

①应按产品品种分别建立生产工艺和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各车间、工序、个人的岗位职责,并定期检查、考核。具体办法在各类食品厂的卫生规范中分别制定。

②各车间和有关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工艺卫生管理人员,按照管理范围,做好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

原材料的卫生要求

①进厂的原材料应符合原材料采购的卫生要求的规定。

②原材料必须经过检查、化验,合格者方可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和要求的,不得投产使用,要与合格品严格区分开,防止混淆和污染食品。

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①按生产工艺的先后次序和产品特点,应将原料处理、半成品处理和加工、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清洗,消毒、成品包装和检验、成品贮存等工序分开设置,防止前后工序相互交叉污染。

②各项工艺操作应在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防止变质和受到腐败微生物及有毒有害物的污染。

③生产设备、工具、容器、场地等在使用前后均应彻底清洗、消毒。维修、检查设备时,不得污染食品。

④成品应有固定包装,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包装,包装应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防止异物带入食品。

A.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应完好无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B.包装的标签应按GB 7718的有关规定执行。

⑤成品包装完毕,按批次入库贮存、防止差错。

⑥生产过程的各项原始记录(包括工艺规程中各个关键因素的检查结果)应妥为保存,保存期应较该产品的商品保存期延长六个月。

11、对食品企业成品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有哪些?

(1)经检验合格包装的成品应贮存于成品库,其容量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按品种、批次、分类存放,防止相互混杂。成品库不得贮存有毒、有害物品或其他易腐、易燃品。

①成品码放时,与地面、墙壁应有一定距离,便于通风。要留出通道,便于人员,车辆通行,要设有温、湿度监测装置,定期检查和记录。

②要有防鼠、防虫等设施,定期清扫、消毒,保持卫生。

(2)运输工具(包括车厢,船舱和各种容器等)应符合卫生要求。要根据产品特点配备防雨。防尘、冷藏、保温等设施。

①运输作业应避免强烈震荡、撞击,轻拿轻放,防止损伤成品外形,且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作业终了,搬运人员应撤离工作地,防止污染食品。

②生鲜食品的运输,应根据产品的质量和卫生要求,另行制定办法,由专门的运输工具进行。

二、餐饮业卫生要求

1、对食品企业个人卫生与健康的卫生要求

(1)食品厂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应接受健康检查,并取得体验合格证者,方可参加食品生产。

(2)从业人员上岗前,要先经过卫生培训教育,方可上岗。

(3)上岗时,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

①进车间前,必须穿戴整洁统一的工作服、帽、靴、鞋,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出帽外,并要把双手洗净。

②直接与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接触的人员不准戴耳环、戒指、手镯、项链、手表,不准浓艳化妆、染指甲、喷洒香水进入车间。

③手接触脏物、进厕所、吸烟、用餐后,都必须把双手洗净才能进行工作。

④上班前不许酗酒,工作时不准吸烟、饮酒,吃食物及做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

⑤操作人员手部受到外伤,不得接触食品或原料,经过包扎治疗戴上保护手套后,方可参加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

⑥不准穿工作服,鞋进厕所或离开生产加工场所。

⑦生产车间不得带入或存放个人生活用品,如衣物、食品、烟酒、药品、化妆品等。

⑧进入生产加工车间的其他人员(包括参观人员)均应遵守本

规范的规定。

2、对食品用设备管道、工具容器卫生要求

(1)材质: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外观达到里外光洁,边角圆滑。

(2)布局与安装:符合工艺流程,避免交叉感染,便于拆卸和洗消,各种管线集中走向,冷水管、下水管不宜在生产线上方通过,各种料液输送管道,避免死角与盲端并有排污口。

3、对餐饮业个人卫生的要求

餐饮业均应设置卫生通过室,位于车间入口处,内部设有:

(1)更衣柜:每人一柜,衣鞋分开。

(2)洗手设施:每10人设岂个脚踏式或肘动式龙头及干手设施。

(3)淋浴室:每20~25人设一个淋浴器。

(4)厕所:均为冲水式。男厕所100人以下,按每25人设置一个蹲位及相应小便池,女厕所100人以下,按每20个人设置一个蹲位, 100个人以上适当增加蹲位。厕所下水管有U形水封直接与外界阴沟相通,不得在车间地下传行,冷饮、罐头、乳及乳制品生产车间,还应在车间入口处设置低于地面10厘米×1米×2米的鞋(靴)消毒池。

3、对餐饮业“四防”的要求

餐饮业“四防”工作对防止食品污染和食品腐败具有重要意义,故建筑设计中,餐厅、厨房、库房必须有完善的纱门、纱窗、塑料门帘、诱蝇灯、防鼠墙裙及防鼠门板,屋顶墙壁应用防霉涂料覆涂。

4、对市场内各种情况的卫生要求

(1)制作冷荤摊位的要求

制作冷荤、凉菜的摊位,应配有专台、专用工具、专用消毒、冷藏设备并做到专人制作。

(2)对市场加工食品工(用)具、容器的要求

加工食品的工(用)具,容器和设备的材料应无毒无害并便于洗消。

(3)对市场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摊位的要求

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摊位应有防尘防蝇设施,销售易腐食品的摊位应有冷藏设施。制售流质食品的市场,须设置餐具集中消毒站并配备必要的洗消设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专用工具分检传递食品。专用工具应当定位放置,贷款分开,防止污染。

(4)市场内销售禽畜肉品的要求

销售禽畜肉品的市场应设有禽畜检疫、验证室。

5、餐具使用的卫生要求

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餐饮具。洗刷餐饮具必须有专用水池,不得与清洗蔬菜,肉类等其他水池混用。洗涤、消毒餐饮具所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必须符合食品用洗涤剂、消毒剂的卫生标准和要求。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餐具专用保沽柜内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存放,并在餐饮具贮存柜上有明显标记。餐具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6、对餐厅店堂的卫生要求

餐厅店堂应当保持整洁,在餐具摆台后或有顾客就餐时不得清扫地面,餐具摆台超过当次应餐时间尚未使用的应当回收保洁。

7、调味料的卫生要求

供顾客所使用的调味料,应当符合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

8、对运输食品的卫生要求

运输食品的工具应当保持清洁,运输冷冻食品应当有必要的保温设备。外卖食品的包装、运输应当符合有关卫生要求,并说明制作时间和保质期限。禁止销售和配送超过保质期限或腐败变质的食品。

9、对贮存食品的场所的卫生要求

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仓库应当通风良好。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分隔、离地存放,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10、对餐饮业厨房的卫生要求

(1)厨房的最小使用面积不得小于8平方米。

(2)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转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

(3)地面应由防水、不吸潮、可洗刷的材料建造,具有一定坡度,易于清洗。

(4)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排烟装置和有效的防蝇、防尘、防鼠以及污水排放和符合卫生要求的存放废弃物设施。

11、对食品加工人员的卫生要求?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或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都应当用流动清水洗手。

(2)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

(3)不得有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行为。

(4)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5)服务人员应当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厨房操作人员应当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头发应梳理整齐并置于帽内。加工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其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使用。

13、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其中心温度要求

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中心湿度不低于 7012。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14、制作凉菜的卫生要求

凉菜间要配有专用冷藏设施、洗涤消毒和符合要求的更衣设施,室内温度不得高于25℃。做凉菜时注意:

(1)凉菜间每天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2)操作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并将手洗净、消毒。

(3)凉菜应当由专人加工制作,非凉菜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凉菜间。

(4)加工凉菜的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洗净并保持清洁。

(5)供加工凉菜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必须洗净消毒,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带入凉菜间。

(6)制作肉类、水产品类凉菜拼盘的原料,应尽量当餐用完,剩余尚需使用的必须存放于专用冰箱内冷藏或冷冻。

第5篇:食品车间人员卫生要求

车间员个人卫生管理规范

1.目的

规范员工个人卫生,避免对食品生产造成危害,从而保证产品安全卫生。 2.范围

适用于与食品生产卫生相关的所有员工,也适用于参观人员。 3 职责

3.1 各部门主管负责所属与公司产品生产直接接触的员工的卫生健康达标及日常的监督。 3.2品管部负责进行定期个人卫生的抽查考核。 4 内容

4.1 卫生健康检查

a)人事部负责组织公司所有与产品生产直接有关的员工每年至少一次的卫生健康检查。一般情况检查单位至少应具备市区级以上医疗卫生的资格水平,经检查如发现患有有碍食品卫生疾病者,由人事部调离该当事人直接与产品生产有关的工作岗位,并根据该当事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安排适合的岗位或辞退。

b) 每位从事与公司产品生产直接有关的个人,必须接受有食品卫生与安全方面的内容培训。

c)新进员工若分配进行从事与产品生产有关的岗位,需经人事部组织卫生健康检查,同时由品管部组织食品卫生与安全内容的培训,合格者方可上岗。

d) 所有个人卫生健康检查证明或健康证的复印件由人事部建档保管,保存期一年。 4.2 着装要求

a) 不留长指甲,禁涂指甲油,禁止化妆后进入车间或在车间内化妆。 b) 不得戴首饰(戒指、耳环、项链、手链、发卡等)、手表等饰物进入车间。 c) 必须穿戴统一发放的工作服、水鞋,戴发网、工作帽进入作业车间,并且应保持干净。

d) 卫生区作业员工必须戴口罩。

e) 工作服等应穿整齐,头发不得外露。不允许将工作服、水鞋穿到车间以外,进厕所必须换下工作服和鞋靴。 4.3 个人行为

a) 不允许在车间(包括更衣室、消毒间以及化验室内)有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

b) 不得带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物品进入车间。 c) 工作时,接触食品人员不得让汗水、唾液等污染食品。

d) 卫生区人员手部不得随意抓头、碰衣裳及不洁物,若不小心触及则须立即清洗消毒,在未清洗消毒前不得接触食品。

e) 工作中不许交头接耳或进行打闹,没有得到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f) 在包装车间,每位员工应戴手套作业,严禁手面直接接触半成品、成品。 g) 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卫生规范,保证做到完全彻底,且每次出车间后再进来时均要重新洗手和消毒。

h) 包装车间的作业员在工作时,手及工器具应定时消毒。 i) 清洁度不同的生产区人员不得相互串岗,以免交叉污染。 4.4 进出车间顺序

a)必须按规定从车间的通道入口进入车间。 b)进入更衣室按规定顺序更衣。

c)按规定程序清洗、消毒、风淋、刷毛发及鞋靴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车间。 d)先用肥皂洗净双手后,再对手部进行完全消毒,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e)卫生区人员在手部消毒后,始可戴上卫生手套,然后再对手套进行消毒。 f)须戴口罩的员工应在手洗后消毒前佩戴好,不能在车间内或消毒后再佩戴,更不得在工作过程中随意拉下口罩,将鼻孔露出口罩之外。 g)进入卫生区的所有员工必须戴上口罩、卫生手套。

h)如因生产需要,非卫生区员工进入卫生区必须由卫生区人员入口处按上述程序消毒后才能进入。 4.5特殊情况处理

a) 手部有创伤的或生产过程中手部受轻刀伤人员必须及时包扎好,戴上橡胶手套,并调离与食品加工直接接触的岗位。

b) 感冒等轻病者必须戴上口罩且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车间,并且只能临时调到不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工作岗位。 4.6 监督

a)由生产部主管对每个生产岗位个人卫生情况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令当事人纠正。

b)品管部应随时对个人卫生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并做好记录。

第6篇:学校食堂食品销售加工人员卫生要求

一、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

二、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必须做到:

(一)、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二)、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三)、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四)、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五)、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不得带入食品处理区。

第7篇: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一、无菌操作要求

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一)干热和湿热高压蒸气锅灭菌方法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2.装放

(1)干热灭菌器:装放物品不可过挤,且不能接触箱的四壁。

(2)大型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

3.设备检查

(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2)检查压力表蒸气排尽时是否停留在零位,关好门和盖,通蒸气或加热后,观察是否漏气,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管道有无堵塞。

(3)对有自动电子程序控制装置的灭菌器,使用前应检查规定的程序,是否符合于进行灭菌处理的要求。

4.灭菌处理

(1)干热灭菌法:此法适应于在干热情况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较常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的灭菌。

① 器械器皿应清洗后再干烤,以防附着在表面的污物炭化。

②灭菌时安放物品不能过挤,不要直接接触底和箱壁,物品之间留有空隙。

③菌时将箱门关紧,接上电源,先将排气孔打开约30min,排除灭菌器中的冷空气,温度升至160℃调节指示灯,维持1.5 –2h。

④ 灭菌完毕后或温度升温过程中,须在60℃以下才能打开箱门。

(2) 手提式高压锅或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的使用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手提式高压锅在主体内加入3L清水,立式高压锅加水16L(重复使用时应将水量补足,水变混浊需更换).

②手提式压力锅将顶盖上的排气管插入消毒桶内壁的方管中(无软管或软管锈蚀破裂的灭菌器不得使用)。

③盖好顶盖拧紧,勿使漏气;置灭菌器于火源上加热,立式压力锅通上电源,并打开顶盖上的排气阀放了冷气(水沸腾后排气10-15min)。

④关闭排气阀,使蒸气压上升到规定要求,并维持规定时间(按灭菌物品性质与有关情况而定)。

⑤达到规定时间后,对需干燥的物品,立即打开排气阀排出蒸气,待压力恢复到零时,自然冷却至60℃后开盖取物,如为液体物品,不要打开排气阀,而应立即将锅去除热源,待自然冷却,压力恢复至零,温度降到60℃以下再开盖取物,以防突然减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

(3) 卧式压力锅蒸气灭菌器的使用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 关紧锅门,打开进气阀,将蒸气引入夹层进行预热,夹层内冷空气经阻气器自动排出。

②夹层达到预定温度后,打开锅室进气阀,将蒸气引入锅室,锅室内冷空气经锅室阻气器自动排出。

③ 待锅室达到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时,调节进气阀,使保持恒定至

④自然或人工降温至60℃再开门取物,不得使用快速排出蒸气法,以防突然降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

⑤使用自动程序控制式压力蒸气灭菌器,在放好物品关紧门后,应根据物品类别按动相应开关,以便按要求程序自动进行灭菌,灭菌时必须利用附设仪表记录温度与时间以备查,操作要求应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5.灭菌温度与时间(1) 干热灭菌器灭菌温度160℃,1.5-2h。(2)压力蒸气灭菌锅灭菌温度与时间

(二)间歇灭菌方法

1.灭菌方法系利用不加压力的蒸气灭菌,某些物质经高压蒸气灭菌容易破坏,可用此法灭菌。

(1)将欲灭菌物品置于锅内,盖上顶盖,打开排水口,使器内余水排尽。

(2)关闭排水口,打开进气门,根据需要消毒10~20min。

(3)灭菌完毕关闭进气门,取出物品待冷至室温温度,放入37℃温箱过夜,次日仍按上述方法消毒,如此三次,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2.血清凝固器使用方法,培养基中含有血清或鸡蛋特殊成份时,因高热会破坏其营养成份,故用低温,可使血清凝固,又可达到灭菌目的。

(1) 在使用该法灭菌的血清等分装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试管、平皿也经灭菌后使用。

(2)将培养基按要求使成斜面或高层,加足水后,接上电源,升温75~90℃1h灭菌,放37℃温箱过夜,再如此灭菌三次。

3.煮沸消毒:可用煮锅或煮沸消毒器,水沸腾后再煮5~15 min,也可在水中加入2﹪石炭酸煮沸5min,加入0.02﹪甲醛, 80℃煮60 min均可达到灭菌目的, 但选用煮沸消毒的增消剂时, 应注意对物品的腐蚀性.

4.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按正常情况已属无菌,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查放置,以免再度污染。

(1) 物品取出,随即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坏或棉塞脱掉,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2) 取出的物品,如为包装有明显的水浸者,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3) 培养基或试剂等,应检查是否符合达到灭菌后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者应废弃。

(4) 启闭式容器,在取出时应将筛孔关闭。

(5)取出的物品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这处,或沾有水液,均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6) 取出的合格灭菌物品,应存放于贮藏室或防尘柜内,严禁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 凡属合格物品,应标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限。

(8) 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记录灭菌品名、数量、温度、时间、操作者。

四、有毒有菌污物处理要求

微生物实验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

1.经培养的污染材料及废弃物应放在严密的容器或铁丝筐内,并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待统一进行高压灭菌。

2. 经微生物污染的培养物,必须经121℃30min高压灭菌。

3.染菌后的吸管,使用后放入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中,最少浸泡24h(消毒液体不得低于浸泡的高度)再经121℃30min高压灭菌。

4.涂片染色冲洗片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冲入下水道,烈性菌的冲洗液必须冲在烧杯中,经高压灭菌后方可倒入下水道,染色的玻片放入5﹪煤酚皂溶液中浸泡24h后,煮沸洗涤。做凝集试验用的玻片或平皿,必须高压灭菌后洗涤。

5.打碎的培养物,立即用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喷洒和浸泡被污染部位,浸泡半小时后再擦拭干净。

污染的工作服或进行烈性试验所穿的工作服、帽、口罩等,应放入专用消毒袋内,经高压灭菌后方能洗涤。

五、培养基制备要求

培养基制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因为各种微生物对其营养要求不完全相同,培养目的的不同,各种培养基制备要求如下:

1.根据培养基配方的成分按量称取,然后溶于蒸馏水中,在使用前对应用的试剂药品应进行质量检验。

2.PH测定及调节:PH测定要在培养基冷至室温时进行,因在热或冷的情况下,其PH有一定差异,当测定好时,按计算量加入碱或酸混匀后,应再测试一次。培养基PH值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或影响结果的观察。但需注意因高压灭菌可影响一些培养基的PH降低或升高,故不宜灭菌压力过高或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培养基的质量,指示剂、去氧胆酸钠、琼脂等一般在调完PH后再加入。

3.培养基需保持澄清,便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培养基加热煮沸后,可用脱脂棉花或绒布过滤,以除去沉淀物,必要时可用鸡蛋白澄清处理,所用琼脂条要预先洗净晾干后使用,避免因琼脂含杂质而影响透明度。

4.盛装培养基不宜用铁、铜等容器,使用洗净的中性硬质玻璃容器为好。

5.培养基的灭菌既要达到完全灭菌目的,又要注意不因加热而降低其营养价值,一般121℃15min即可,如为含有不耐高热物质的培养基如糖类、血清、明胶等,则应采用低温灭菌或间歇法灭菌,一些不能加热的试剂如亚碲酸钾、卵黄、TTC、抗菌素等,待基础琼脂高压灭菌后凉至50℃左右再加入。

6.每批培养基制备好后,应做无菌生长试验及所检菌株生长试验。如果是生化培养基,使用标准菌株接种培养,观察生化反应结果,应呈正常反应,培养基不应贮存过久,必要时可置4℃冰箱存放。

7.目前各种干燥培养基较多,每批需用标准菌株进行生长试验或生化反应观察,各种培养基用相应菌株生长试验良好后方可应用,新购进的或存放过久的干燥培养基,在配制时也应测PH,使用时需根据产品说明书用量和方法进行。

8.每批制备的培养基所用化学试剂、灭菌情况及菌株生长试验结果、制作人员等应做好记录,以备查询。

六、样品采集及处理要求

1.所采集的检验样品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

2.根据食品的种类及数量,采样数量及方法应按标准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

3.采样应注意无菌操作,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用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药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以避免杀死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应用。

4.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往检验室进行检验,送检过程中一般不超过3h,如路程较远,可保存在1~5℃环境中,如需冷冻者,则在冻存状态下送检。

5.检验室收到样品后,进行登记(样品名称、送检单位、数量、日期、编号等),观察样品的外观,如果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拒绝检验。

(1) 样品经过特殊高压、煮沸或其他方法杀菌者,失去代表原食品检验意义者。

(2)瓶、袋装食品已启开者,熟肉及其制品、熟禽等食品已折碎不完整者,即失去原食品形状者(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3) 按规定采样数量不足者。

对送检符合要求的样品,检验室收到后,应立即进行检验,如果条件不具备,应置4℃冰箱存放,及时准备创造条件,然后进行检验。

6.样品检验时,根据其不同性状,进行适当处理。

(1) 液体样品接种时,应充分混合均匀,按量吸取进行接种。

(2)固体样品,用灭菌刀、剪取其不同部位共25g,置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中,用均质器搅碎混匀后,按量吸取接种。

(3) 瓶、袋装食品应用灭菌操作启开,根据性状选择上述方法处理后接种。

七、记录和报告的要求

1.检验室收到样品后,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及时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

2.样品检验过程中所用方法、出现的现象和结果等均要用文字写出试验纪录,以作为对结果分析、判定的依据,记录要求详细、清楚、真实、客观、不得涂改和伪造。

八、特殊样品检验时的前处理

1.食品微生物检测需用灭菌蒸馏水进行稀释的样品有酱腌菜、酱油 2.对食醋样品的前处理是用20%-30%灭菌碳酸钠溶液调PH至中性

3.袋装鲜奶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的处理用无菌手续吸取25mL检样+225mL稀释液 4.碳酸饮料等样品的前处理应开盖后将气体待充分排出,用无菌手续吸取25mL检样+225mL稀释液

5.冷冻食品应在45 ℃以下不超过15 min,或2 ℃~5 ℃不超过18 h 解冻后进行检验

第8篇: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

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负责人严格执行本制度,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

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冰箱、显微镜、超净台、普通天平、干燥箱、均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由经理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6.仪器设备应保持清洁,一般应有仪器套罩。

7.使用仪器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对违反操作规程的因管理不善致使仪器损坏,要追究当事者责任。

三、药品管理、使用制度1.依据本室检测任务,制定各种药品试剂采购计划,写清品名、单位、数量、纯度、包装规格,出厂日期等,领回后建立账目,专人管理,每半年做出消耗表,并清点剩余药品。2.药品试剂陈列整齐,放置有序、避光、防潮、通风干燥,瓶签完整,剧毒药品加锁存放、易燃、挥发、腐蚀品种单独贮存。

3.领用药品试剂,需填写请领单,由使用人和室负责人签字,任何人无权私自出借或馈送药品试剂,本单位科、室间或与外单位互借时需经实验室负责人签字。

4.称取药品试剂应按操作规范进行,用后盖好,必要时可封口或黑纸包裹,不使用过期或变质药品。

四、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1.根据测试项目的要求,申报玻璃仪器的采购计划、详细注明规格、产地、数量、要求,硬质中性玻璃仪器应经计量验证合格。2.大型器皿建立账目,

每年清查一次,一般低值易耗器皿损坏后随时填写损耗登记清单。

3.玻璃器皿使用前应除去污垢,并用清洁液浸泡24 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4.器皿使用后随时清洗,染菌后应严格高压灭菌,不得乱弃乱扔。

五、安全制度

1.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2.在进行高压、干燥、消毒等工作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离现场,认真观察温度、时间,蒸馏易挥发、易燃液体时,不准直接加热,应置水浴锅上进行。3.严禁用口直接吸取药品和菌液,按无菌操作进行,如发生菌液、病原体溅出容器外时,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安全处理后方可离开现场。

4.工作完毕,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可用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5.实验完毕,即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染菌带毒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6.每日下班,尤其节假日前后认真检查水、电和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关好门窗,方可离去。

六、环境条件要求1.实验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天上下班应进行清扫整理,桌柜等表面应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保持无尘,杜绝污染。2.实验室应井然有序,不得存放实验室外及个人物品、仪器等,实验室用品要摆放合理,并有固定位置。

3.随时保持实验室卫生,不得乱扔纸屑等杂物,测试用过的废弃物要倒在固定的箱筒内,并及时处理。

4.实验室应具有优良的采光条件和照明设备。

5.实验室工作台面应保持水平和无渗漏,墙壁和地面应当光滑和容易清洗。

6.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一般实验室应有准备间和无菌室,无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无菌室内空气测试应基本达到无菌。

7.严禁利用实验室作会议室及其他文娱活动和学习场所。

第二节实验室技术操作要求

一、无菌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鞋子,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3.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或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无菌间应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

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消毒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消毒车,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一)干热和湿热高压蒸气锅灭菌方法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用纱布包好。2.装放

(1)干热灭菌器:装放物品不可过挤,且不能接触箱的四壁。(2)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3.设备检查 (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2)检查压力表蒸气排尽时是否停留在零位,关好门和盖,通蒸气或加热后,观察是否漏气,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管道有无堵塞。

(3)对有自动电子程序控制装置的灭菌器,使用前应检查规定的程序,是否符合于进行灭菌处理的要求。4.灭菌处理 (1) 干热灭菌法:此法适应于在干热情况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较常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的灭菌。

a.器械器皿应清洗后再干燥,以防附着在表面的污物炭化。

b.灭菌时安放物品不能过挤,不要直接接触底和箱壁,物品之间留有空隙。

c.灭菌时将箱门关紧,接上电源,先将排气孔打开约30min,排除灭菌器中的冷空气,温度升至160℃调节指示灯,维持1.5 –2h。d.灭菌完毕后或温度升温过程中,须在60℃以下才能打开箱门。(2)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的使用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立式高压锅加水16L(重复使用时应将水量补足,水变混浊需更换).

b.盖好顶盖拧紧,勿使漏气;立式压力锅通上电源,并打开顶盖上的排气阀放掉冷气(水沸腾后排气10-15min)。

c.关闭排气阀,使蒸气压上升到规定要求,并维持规定时间(按灭菌物品性质与有关情况而定)。d.达到规定时间后,对需干燥的物品,立即打开排气阀排出蒸气,待压力恢复到零时,自然冷却至60℃后开盖取物;如为液体物品,不要打开排气阀,而应立即将锅去除热源,待自然冷却,压力恢复至零,温度降到60℃以下再开盖取物,以防突然减压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破。5.灭菌温度与时间 (1) 干热灭菌器灭菌温度160℃,1.5-2h。

(2) 压力蒸气灭菌锅灭菌温度与时间见表1。

表1

物品灭菌时间

115℃121℃

不含糖等耐热物质培养基

含糖类等不耐热培养基染菌培养物器械器皿15-20min30min30min

(二)间歇灭菌方法

1.此灭菌方法系利用不加压力的蒸气灭菌,某些物质经高压蒸气灭菌容易破坏,可用此法灭菌。

(1)将欲灭菌物品置于锅内,盖上顶盖,打开排水口,使器内余水排尽。(2)关闭排水口,打开进气门,根据需要消毒10~20min。

(3)灭菌完毕关闭进气门,取出物品待冷至室温温度,放入37℃温箱过夜,次日仍按上述方法消毒,如此三次,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2.煮沸消毒:可用煮锅或煮沸消毒器,水沸腾后再煮5~15min,也可在水中加入2﹪石炭酸煮沸5min,加入0.02﹪甲醛,80℃煮60min均可达到灭菌目的,但选用煮沸消毒的增消剂时,应注意对物品的腐蚀性.

3.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按正常情况已属无菌,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查放置,以免再度污染。

(1) 物品取出,随即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坏或棉塞脱掉,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2) 取出的物品,如为包装有明显的水浸者,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3) 培养基或试剂等,应检查是否符合达到灭菌后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者应废弃。

(4) 启闭式容器,在取出时应将筛孔关闭。(5) 取出的物品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均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6) 取出的合格灭菌物品,应存放于贮藏室或防尘柜内,严禁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 凡属合格物品,应标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限。(8) 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记录灭菌品名、数量、温度、时间、操作者。

四、有毒有菌污物处理要求 微生物实验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1.经培养的污染材料及废弃物应放在严密的容器或铁丝筐内,并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待统一进行高压灭菌。

2.经微生物污染的培养物,必须经121℃30min高压灭菌。3.染菌后的吸管,使用后放入消毒液中,最少浸泡24h(消毒液体不得低于浸泡的高度)再经121℃30 min高压灭菌。

4.涂片染色冲洗片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冲入下水道,烈性菌的冲洗液必须冲在烧杯中,经高压灭菌后方可倒入下水道,染色的玻片放入消毒液中浸泡24 h后,煮沸洗涤。做凝集试验用的玻片或平皿,必须高压灭菌后洗涤。

5.打碎的培养物,立即用消毒液喷洒和浸泡被污染部位,浸泡半小时后再擦拭干净。污染的工作服或进行烈性试验所穿的工作服、帽、口罩等,应放入专用消毒袋内,经高压灭菌后方能洗涤。

五、培养基制备要求

培养基制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因为各种微生物对其营养要求不完全相同,培养目的的不同,各种培养基制备要求如下:

1.根据培养基配方的成分按量称取,然后溶于蒸馏水中,在使用前对应用的试剂药品应进行质量检验。

2.PH测定及调节:PH测定要在培养基冷至室温时进行,因在热或冷的情况下,其PH有一定差异,当测定好时,按计算量加入碱或酸混匀后,应再测试一次。培养基PH值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或影响结果的观察。但需注意因高压灭菌可影响一些培养基的PH降低或升高,故不宜灭菌压力过高或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培养基的质量,指示剂、去氧胆酸钠、琼脂等一般在调完PH后再加入。

3.培养基需保持澄清,便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培养基加热煮沸后,可用脱脂棉花或绒布过滤,以除去沉淀物,必要时可用鸡蛋白澄清处理,所用琼脂条要预先洗净晾干后使用,避免因琼脂含杂质而影响透明度。

4.盛装培养基不宜用铁、铜等容器,使用洗净的中性硬质玻璃容器为好。

5.培养基的灭菌既要达到完全灭菌目的,又要注意不因加热而降低其营养价值,一般121℃

15min即可,如为含有不耐高热物质的培养基如糖类、血清、明胶等,则应采用低温灭菌或间歇法灭菌,一些不能加热的试剂如亚碲酸钾、卵黄、TTC、抗菌素等,待基础琼脂高压灭菌后凉至50℃左右再加入。

6.每批培养基制备好后,应做无菌生长试验及所检菌株生长试验。如果是生化培养基,使用标准菌株接种培养,观察生化反应结果,应呈正常反应,培养基不应贮存过久,必要时可置4℃冰箱存放。

7.目前各种干燥培养基较多,每批需用标准菌株进行生长试验或生化反应观察,各种培养基用相应菌株生长试验良好后方可应用,新购进的或存放过久的干燥培养基,在配制时也应测PH,使用时需根据产品说明书用量和方法进行。

8.每批制备的培养基所用化学试剂、灭菌情况及菌株生长试验结果、制作人员等应做好记录,以备查询。

六、样品采集及处理要求

1.所采集的检验样品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

2.根据食品的种类及数量,采样数量及方法应按标准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

3.采样应注意无菌操作,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用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药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以避免杀死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应用。

4.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往检验室进行检验,送检过程中一般不超过3h,如路程较远,可保存在1~5℃环境中,如需冷冻者,则在冻存状态下送检。

5.检验室收到样品后,进行登记(样品名称、送检单位、数量、日期、编号等),观察样品的外观,如果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拒绝检验。

(1) 样品经过特殊高压、煮沸或其他方法杀菌者,失去代表原食品检验意义者。

(2) 瓶、袋装食品已启开者,食品已折碎不完整者,即失去原食品形状者(食物中毒样品除外)。

(3) 按规定采样数量不足者。

对送检符合要求的样品,检验室收到后,应立即进行检验,如果条件不具备,应置4℃冰箱存放,及时准备创造条件,然后进行检验。

6.样品检验时,根据其不同性状,进行适当处理。

(1) 液体样品接种时,应充分混合均匀,按量吸取进行接种。

(2) 固体样品,用灭菌刀、剪取其不同部位共25g,置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中,用均质器搅碎混匀后,按量吸取接种。

(3) 瓶、袋装食品应用灭菌操作启开,根据性状选择上述方法处理后接种。

七、样品检验、记录和报告的要求

1.检验室收到样品后,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及时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

2.样品检验过程中所用方法、出现的现象和结果等均要用文字写出试验纪录,以作为对结果分析、判定的依据,记录要求详细、清楚、真实、客观、不得涂改和伪造。

第9篇:食品工厂设计要求

           设计题目:年(日)产 × ×吨 × ×工厂(工艺)设计课程设计要求:

一、项目设计背景:要求:对建设项目有一个轮廓设想,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方面进行考虑,同时初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包括:产品所采用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原料供应的稳定与持久性(质量、数量、价格等)、产品在所销售区域中的竞争力等。同时对产品品种、生产规模、投资大小、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给出说明。

二、厂址选择:要求:在符合国家地区的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原料和成品的产供销、动力设施的安装与维修、能源供应、交通运输方式和费用,周边是否存在可能危害到产品质量的污染源及对生产会产生不利影响的自然条件等,然后拟定两个以上的厂址,综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三、产品方案:要求:对本厂准备全年生产哪些产品和各产品的数量、产期、生产班次等给出说明,设计过程中要对市场需求与原料供应的季节性做出充分考虑,另外对影响班产量的一些因素,需要特别注意,如原料供应量、配套设备。

四、生产工艺流程:根据所采用的技术与设备的先进程度、原料种类和性质、产品质量和规格、生产规模等对所涉及到的主要产品以及综合利用产品做出生产工艺流程,并写出其主要操作要点和工艺参数。

五、物料计算:根据中产品的总产量与班产量计算其所需原料、主要辅料及包装材料的数量。

六、设备选型:

七、劳动力计算:

八、用水电汽计算:

九、管道设计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