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工作创新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资助育人工作创新

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精神资助

摘要: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对党委的政治要求,对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检验,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资助体系已趋于成熟,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然而,目前高校在资助实践中仍以简单的资金扶持为主,缺乏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要想根本上推动受助学生实现自立自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从坚持价值引领,强化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践行感恩回馈等方面入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塑造。只有将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才能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神资助;价值引领;社会责任;感恩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列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要充分挖掘资助育人功能和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1]。2019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将“不断推进资助育人”作为资助工作提档升级的重要内容[2]。扶贫先扶志,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的经济扶持,更要注重精神帮扶,避免就资助谈资助、就育人谈育人,应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实现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一、坚持价值引领,强化理想信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以往的资助育人工作是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发放金钱或物资补助,缓解经济压力,忽视了对受助学生主流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养,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然而,对学生思想精神进行教育引导,确是资助工作最本质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是资助过程的第一步,与受助学生家人的沟通更体现了家校合作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资助部门应联合牵头组织各学院开展暑期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慰问活动。通过走访受助学生家庭,一方面,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促进学校精准资助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帮助受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资助政策的落实,感受学校对贫困生的深切关怀。同时,进一步期许家长尽可能为孩子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氛围,传播积极上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孩子心理动态,配合学校一起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顺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形成起着关键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学校应广泛动员全体教师参与资助育人的价值引领全过程,形成“人人教育”的新模式。为更好完成资助育人工作,各学院可成立资助学社,学社成员包括已被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全体教师参与到对受助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本培元,将国家意识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建立健全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3],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呵护和关心,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尤为重要。学校可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讲座帮助贫困学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让学生体会到党和国家给予的关怀和温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将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建设祖国发奋图强。

励志教育是关键。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因此,只有激发贫困学生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锤炼意志品质,才能凸显资助育人的价值功能。为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设立资助最低标准,达到学业成绩基本要求才能享有受助资格;建立激励机制,综合考虑学习成绩、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勤工俭学等方面因素,培育学生奋发向上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在资助过程中传递和渗透精神扶志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能力。

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全面开展“精神软资助”,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抓手,充分發挥这些同学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品德高尚等优势开展资助工作。例如,依托学生党支部的同志们和班委成员们对贫困生在校表现和消费情况等进行摸底,尽可能全面了解和关心贫困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建设,定期组织开展以价值引领、树立理想信念为主题的党、团日活动,灌输“获助思源、发奋上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正确理念,培育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等的良好品质;对表现突出的受助学生可选拔为学生干部或吸纳进党组织,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感染和激励其他学生,发挥朋辈教育的关键作用。

二、培养社会责任,践行感恩回馈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4]。感恩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随着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但在贯彻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国家资助的真实用意,加之缺乏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反哺教育,导致有些学生出现过度依赖和习惯性的“等、靠、要”的不良心理,甚至将助学金视作奖学金,肆无忌惮地挥霍在与学习无关、与自身经济情况不匹配的超前消费上,完全违背了国家扶贫助学的初衷。

在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增强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受助贫困生从识恩、知恩到感恩、报恩的一种责任意识和精神价值,既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以下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

(一)课上课下协同,营造感恩教育环境

1.课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同样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蕴含的教育内容,因此,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占比、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来实现育人目标。同样,《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可增加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普及与宣传,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例也可作为课程的生动素材,育人效果也能够通过教学过程得以强化。

2.课下:抓好日常教育活动。为实现全方位资助育人,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增强日常对贫困生的关注,谈心谈话中让受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党、政府、学校、企业和家庭对自己的巨大投入与关怀,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激发内心用知识改变命运、回馈他人的意识。丰富感恩教育活动。定期在贫困生中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大赛、短视频大赛、主题观影、团日活动、心理健康讲堂等,让学生深刻思考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社会的呵护之恩等,激发感恩、报恩的意识。利用重要节庆日,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举行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眼中的爸爸妈妈”合影展、尊师重道感念师恩主题教育、“文明校园我来维护”校园清扫活动等,引导学生心中有爱、有感恩、有责任。营造良好感恩氛围。加强学院资助学社的育人建设,将感恩教育嵌入实践中,如新生入学时,组织资助学社成员组建志愿者服务小队,帮助新生完成报到、搬运行李、熟悉校园环境等,从中收获帮助他人的快乐;重视榜样示范引领,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党员、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优秀典型,邀请已毕业、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受助学生,开展榜样人物交流会,发挥朋辈教育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助精神;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宣传感恩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校内校外联动,搭建良好成长平台

1.校内:相关部门联合搭建资助育人网格化管理平台,组织开展 “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包括创新创业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生涯规划能力等,帮助学生找寻和激发自身优势与热爱,助力成长成才,更好地回馈社会。

完善并优化勤工助学岗位。优先提供“兼职辅导员”、机关学生助理等岗位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其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设置“图书馆管理员”、“实习实验员”、“校史馆讲解员”岗位,将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爱校荣校等相结合。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选拔有创业意向的贫困生组建创业团队,由专业指导教师为其开展创业指导与帮扶。定期开展就创业培训会、模拟招聘会等,鼓励符合条件的受助学生回家乡、到西部,下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

2.校外:定期组织受助学生走访奖助学金设奖单位,感受资助理念,怀感恩之心、立成才之志。感悟“受惠、回馈、让爱薪火相传”的道理,激发受助学生感恩社会、回馈他人,从而积极参与公益、勇于社会担当。

选聘优秀的受助学生作为资助宣传大使,积极动员校内外各方力量,创新宣传形式,开展“资助政策我来说”、“资助政策乡村行”等资助政策宣传与服务。

積极投身社会实践。学校与社会公益组织搭建平台,为受助学生提供公益服务岗位,设定每学期参加公益活动的最低学时,未达标者取消本学期受助资格,让贫困生在公益服务中懂得知恩图报;学校发挥自身丰富的就业资源优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搭建实习岗位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节假日等时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自身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M].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

[2]《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19.

[3]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育 部 .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moe_2074/moe_2439/moe_2447/tnull_39682.html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2010.

作者:李元梓

第2篇:“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相应增加。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面发展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动物科技学院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完善,程序规范,不断创新,始终将“三全育人”贯穿其中,每位教职工联系一名贫困生,做到“一对一”帮扶,实现全员育人;创新载体,因阶段而异,制订不同的资助方案和活动,并让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全程育人;更多地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拓展,实现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理念和目标;资助育人;价值意蕴

一、“三全育人”的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资助育人工作中,“三全”资助育人模式的主体要素是就资助育人主体而言的,除高校资助工作者外,高校其他的教职员工都要主动积极参与,做到“人人育人”,全员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中的全程育人是指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全方位育人主要是就资助育人工作和大学生成长发展而言的,包括学生思想、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資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和最终目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不但要夯实专业基础,而且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动物科技学院资助育人理念和目标

动物科技学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确扶贫等讲话和学生资助相关文件,深刻领会国家和省资助工作管理中心的政策精神,大力宣传学生资助的相关条件、政策及程序,让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动物科技学院全面落实国家的助学贷款、国奖、国家助学金、福彩助学等政策,以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和学生贷款为工作重点,同时以社会、企业、教师捐资助学等为补充。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相结合来开展工作,始终将育人贯穿其中,能减轻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以及家庭负担,更能促使贫困生怀有感恩之情,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动物科技学院立足班级,体现民主,公平公正评定资助对象,及时核实、更新贫困生的家庭信息档案库,结合档案和日常表现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初步审核,并组织学生进行民主评议认定,而后及时上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名单。在落实中不仅注重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更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发展,继而延伸至学生的职业生涯甚至未来的生活中,实现了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三、动物科技学院资助育人工作措施

(1)精心组织,完善机制。动物科技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动物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任组长,成立了由团总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秘书和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相关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学工秘书联系班主任、辅导员一起负责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资助工作,走访调研,认真学习资助政策和文件精神,分析并且总结各班级贫困学生的情况,为资助工作的宣传、落实等提供参考。党总支书记带领监督小组审核、监督和检查学生资助经费的落实情况及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使资助工作能够做到制度化。同时,动物科技学院要求所有教师全部参与资助育人工作,每位教师“一对一”资助一名贫困生,不仅为其提供物质资助,还为受助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帮助。

(2)规范程序,健全档案。立足班级,体现民主,公平公正评定资助对象,及时核实、更新贫困生的家庭信息档案库。先由每个班级的辅导员对申请资助的学生通过走访、查看学生档案,与家长电话联系,与学生聊天谈心等方法进行抽样核实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班级学生民主评议认定,最终向学院提交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名单,监督小组对申请资助的贫困生在学院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核实。这样能更公正客观地确认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做好贫困生认定与资助工作。

(3)加强宣传,确保资助工作顺利进行。动物科技学院尤其注重新生入校教育工作,每年新生开学季,会举行各种资助专题讲座、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学工秘书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和学校奖助贷各种政策和社会捐助情况及申请条件等细节,告知新生和家长。每年九月份和十月份,学院多次召开班主任会议,详细安排部署学生资助工作,将资助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执行。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资助工作始终,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宣传资助工作的意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班主任(辅导员)严格审核贫困学生的材料,按贫困等级发放金额,禁止分平均数。

(4)求真务实,不断完善资助后续管理工作。动物科技学院每学期多次对照省资助系统,以便能及时更新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信息,掌握最新的资助情况,确保一个不落。每学期在资助工作完成后都会对受助学生的家庭进行回访调查,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领导班子多次核实,对资助款项发放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国家资助资金切实发放到位。

四、“三全育人”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体现

(一)资助工作不仅认真落实资助政策,规范程序,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以渗透式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开展

(1)关注新生资助,启航大学生活。学校每年都会开辟迎新绿色通道,落实新生资助政策,并安排相关的资助教师专岗接受学生的咨询。

(2)创新载体,积极拓宽助学渠道。动物科技学院学生较多,每年贫困生人数近千名,而政府助学、励志、国奖名额有限,动物科技学院积极与学校后勤部对接,确定大二、大三部分贫困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的安排。除此之外,对“大北农”“立华”“辉山”等企业奖学金的发放,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考虑贫困学生。同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感恩回报和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学院对离校近的贫困生家庭多次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3)组建受助学生服务社团,提升资助效益。为培养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动物科技学院组建受助学生志愿服务社团,让他们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这不仅培养了受助大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还提高了其各项能力,进而提升资助效益。动物科技学院组建了受助学生志愿小组,带着他们走进敬老院,利用节假日参与交通疏导、楼道义工、清除小广告等公益活动。这有利于让学生懂得感恩,回馈社会,并且增强社会服务实践能力,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二)资助工作关注学生的成人成才,努力提高贫困生的个人素质和生存能力,努力实现“物质”到“精神”的转变

(1)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由于经济上受限,贫困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不敢表现自己,不愿意主动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甚至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没有信心等。动物科技学院设立了“爱心小屋”,定期与受助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谈心,帮他们解决情感迷茫等问题,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這体现了学院对贫困生的心理状态的关注,不仅从经济方面消除了学生内心的顾虑,更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奋图强的优良品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让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2)探索资助育人途径,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动物科技学院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以“诚信教育”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开展主题班会,以“普及知识、宣传征信、铸就诚信”为主题组织知识竞赛,举办了“心怀感恩、诚信做人”演讲比赛及“有所承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的诚信宣誓签字活动等;对毕业生开展助学贷款还款指导,要求学生信守承诺,工作后及时归还贷款和利息,不拖欠,不做“老赖”;组织征信知识和金融基础知识竞赛,颁发优秀奖,使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做诚实守信之人。同时,学院每年还组织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五、资助育人工作的价值意蕴

(1)激励广大学生的进取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各类资助金、激励金的评选,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更能激励学生进取,让学生明白既要学好书本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又要遵守校纪校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奖助学金的评选和发放,培养了学生勤奋好学、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切实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的经济负担。各类奖助勤贷等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了一些现实困难,减轻了贫困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安心学习,按时完成学业。

(3)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物质生活的困难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给予家庭困难的学生以人文关怀的同时,也通过发放各类奖补资金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物质生活困难。这是对他们立志成才的正面引导,也是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六、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

(1)还款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学生对网上银行进行还本付息的操作不熟练,家长更不会利用网上银行进行还款。以后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学生能熟练地在网上银行还款,提高工作效率。

(2)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高学生资助中心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实践表明,为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必须坚持以服务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全过程,更好地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林杰辉,张展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36(4):22-26.

[2]王 睿.“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8):148.

作者:季霞

第3篇: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1月29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到教育部,考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并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新春问候。刘延东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國务院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扎扎实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为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落实教育公平基本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有效举措。因此,我们一定要贯彻好、落实好这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

当然,我们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业,健康成长。

一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各级各类学校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应适时地在贫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通过组织受助贫困生参加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做一件感谢事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教育贫困生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情,学会感谢人,常怀感恩心。

二要抓好学生的勤工助学教育。学生求知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来自书本,另一种来自实践。单纯的学校教育和课堂学习,容易使学生只有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能力,常常形成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勤工助学正是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勤工助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贫困生在食堂、实验室、图书馆等开展勤工俭学,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大量事实表明,高质量的勤工助学活动能大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开展“诚信还贷,造就未来;诚心签约,成功起点”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收看诚信教育宣传光碟,为贷款毕业生做有关诚信还贷的专题讲座,开办专题展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是金”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诚实守信、知耻明勇的精神。

四要重视心理疏导。由于多种原因,特困生这一群体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他们普遍比较自卑。经济的贫困固然可怕,精神上的“贫困”更可怕。一个贫困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被经济贫困吓倒,自卑自弃,不思发愤自救,或者弄虚作假干脆躺倒在救济金上,资助只会适得其反。只有让特困生在心理上战胜困难,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因此,我们在资助工作中,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关注,面向贫困生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各类活动,一方面加强贫困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真挚的友谊,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他们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的思想品德,激励他们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和信心迎接挑战。

俗语说“扶贫一时,扶志一世”、“扶贫先扶志”,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作者:彭佳景

第4篇:突出特色 创新举措 资助育人两肩挑

——西南大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介绍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教育部的新闻通气会。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综合大学,学校办学以师范教育和农业教育为特色,是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目前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本科学生3.8万余人。学生生源主要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四川、湖南、贵州、重庆农村和边远山区,困难学生所占比例高达31%,贫困学生突破1万余人。面对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指导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特色,创新措施,以学生为本、助学强能,做到了资助、育人两肩挑,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校近几年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方面的的主要成效、措施和特色经验。

一、 主要成效

胡总书记在新年贺辞中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是重大民生工程,是高等教育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之一。近几年,国家也不断加大助学工作投入力度,资助标准和覆盖范围逐年递增,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既是教育担当,更是政治任务,充分反映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近年来,我校将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积极贯彻中央精神。2011年,各类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金额累计1.52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3700多万,学费补偿、贷款代偿1300多万,国家奖助学金2300万元,免费师范生生活补助5500万元;勤工助学420万,农林类补助150多万,临时困难补助170多万,学校投入奖励和减免学费1200多万,社会资助385万,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覆盖在校70%学生 。

二、 主要措施

西南大学坚持求真求细,注重细节的工作要求,注重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建设,努力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是构建“1+x”立体化的资助体系。西南大学以“资助育人,助学强能”为目标,以“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为主线,建立起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免费师范生教育、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学费减免、以及菜金补助,节日慰问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1+x”立体化资助育人体系。确保从入学到毕业离校,资助工作能覆盖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学校于2007年成立了西南大学助学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工作队伍,平均年龄32岁,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学位。建立健全资助人员业务培训机制,覆盖全校31个学院,目前已举办20多场次培训会,引导各级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资助政策,举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工作流程等讲座;建立健全资助工作奖惩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评优评先活动,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

除了积极加强专职老师队伍建设外,学校还积极培养学生干部骨干队伍,建立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学生特立服务总队等学生组织,两支学生队伍是我校资助育人工作强大的宣传助手和助推器。吸纳其成为资助工作的传播者、宣传者、实施者。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资助工作水平。结合我校地处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之远离重庆主城区,为更好的推动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提升与发展。我校积极施行“走出去”政策,学习吸收工作经验。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等建立交流和联系,与重庆晨报、花旗银行北碚信贷公司等10余企业建立联系机制。与此同时,暑假期间,组织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成立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农村基层,走访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四是加强学生认定工作,以三级公示制度为平台,确保“应助受助”。 学校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采取学生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复核的方式开展。同时,我校还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认定办法里增加了辅导员直接提名的权利。建立资助工作网络化、电子化,实行校、院、班三级公示制度,使资助工作的每一个流程和步骤都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

合理分配资源,保证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三、 工作特色与经验

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解除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后顾之忧的稳定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助推手。西南大学助学中心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在贯彻落实国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资助育人途径,突出特色,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做到既助其贫困,又育其精神,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拓宽一站式“绿色通道”,畅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之路。学校组织“百名辅导员访千家”大走访活动,将“绿色通道”延伸到学生家门口;入学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成长方案,实行包括“辅导员老师对新生”、“服务队志愿者对新生”等在内的“一对一”爱心结对,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打造一支“公益队伍”,启发受助学生饮水思源,感恩奉献。学校将受奖受助学生编入以大学精神命名的 “学生特立服务总队”之中,在校内,开展“创先争优我先行”系列活动,组织捐款救助重病同学;在校外,积极参与“森林重庆”和“绿化长江大行动”活动,为重庆市各种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其先进事迹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被光明日报称为“是一支播撒大爱的队伍,又是一支自强不息的生命之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建立一所“培训学校”,提升受助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先后开办了英语

四、六级、机关公文应用与写作、电脑应用技术、勤工助学岗前培训、寒暑假带薪实习等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系列培训班。作为实施“1+x混合学生资助体系计划”的具体措施,已经成为学校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实事、送温暖的一项实际行动。

——举办一场“勤工助学招聘双选会”,激励受助学生自立自强。学校每年设置10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举办“勤工助学招聘双选会”。并以此为契机,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讲座,进行竞聘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双选会”坚持“贫困优先、尊重志愿、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既为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又培养了学生认识职场、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的一次演练。

——办好一个“资助育人文化节”,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连续5年,学校每年举办历时3个月的“资助育人文化节”。开展包括年度资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各类社会资助发放仪式,学生服务总队社会公益等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反思教育,即“我为什么获得资助”,举办“感恩无限、辩响助学”主题辩论赛,如“还助学贷款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哪个更重要、”“助学金个人信息是否该公示”、“物资资助和精神资助那个更重要”,每场辩论赛我们都会邀请重庆高校学生辩论队和学生组织来我校参加比赛或观摩,学生场场爆满,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很多同学早早就去占位置,目前已成为我校学生品牌活动,学校在辩论前对各辩论队进行指导,将精神帮扶和教育穿在整场辩论中,从而使同学们在欣赏唇枪舌剑辩论中不知不觉了解了国家政策,明白了对与错,是与非,引领学校助学育人工作向前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西南大学的关心和厚爱,近年来我校助困工作得到上级部门高度肯定,在全国“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5.12关爱地震灾区儿童寄一份货卡、送一份祝福”活动中,都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励志青春、自强人生”助学文化节入选“中国教育资助工作发展报告”,教育部简报单篇报到我校助学工作“五个一”工程,同时全国资助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连续两年全文报道我校新生绿色通道工作,权威媒体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和报纸都曾报道我校助学工作。

我们深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与发展,不仅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西南大学助学中心深感助学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将继续坚持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过程中创新资助,贯彻全面帮扶理念,提升资助育人效果,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谢谢大家!

第5篇:资助育人工作总结

XX大学XXXX学院资助育人工作总结

多年来,XX大学XXXX学院资助育人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步伐中进行,并且始终将其作为学院学工工作的重要部分来抓,坚持将资助育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诚信感恩教育相结合,与维护校园稳定相结合,同时,我们在帮困资助之余在精神上育人,教育所有受助学生要学会感恩,要把感恩的心化为成长的动力,精神上的育人对于完善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全方位健全完善学院的资助育人工作。

一、基本情况

1、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公正评审助学金

困难学生的准确认定是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也是最难把握的工作环节。每年六月份开始,我们即在学院范围内启动困难学生申请的初步宣传工作,向老生广泛告知申请流程和须知,新学期伊始则对新生进行资助政策的宣讲,确保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审定中实行动态管理,成立以系别专业为区分的认定评议小组。通过实际情况来看,我院进行困难认定申请国家助学金成功的学生为616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成功的学生为175人,贫困率达20.55% 。

2、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岗的育人功效

目前,学院设院内勤工助学固定岗40多个,机动岗30多个。主要岗位有学院办公室助学岗、学工办助学岗、教务办公室助学岗、图书馆助学岗、后勤服务中心助学岗、餐厅食堂助学岗、机房助学岗等。按小时计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补助,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勤工助学岗的设立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缓解了自身经济困难的压力,同时,帮助学院很多部门减轻了相对的工作压力。

3、关注学生动态,多样化资助形式开展

日程开展的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家庭突发情况或者较大经济损失现象开辟特殊补助通道,在掌握了解情况后进行临时性补助的发放,给予学生最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同时充分利用学院的特殊优势联系企业并成立了永达奖学金,对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奖学补助以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在学院范围内开展年度的“爱心义卖”活动,将师生的爱心聚集起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义卖所得将全部作为学院特困学生临时补助。

二、攻坚克难

作为一所以专科生为主体的二级学院,XXXX学院开展了具有本院特色的资助育人工作,虽然每年学院的贫困生比率皆高于平均比率,但是我们的工作始终是在有序的进行。近年来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外省市生源的逐年增加,天灾人祸不断发生的情况下,困难认定工作也随之加重,在学院人数多、离本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我们成立由学院XXX院长担任组长开展的困难认定工作,以专业区分民主评议为依据,以帮困育人为目标,坚持帮助真正有困难的学生不让他在学习上有后顾之忧。总之,我院的帮困助学工作压力将逐年增大,但随着国家、上海市和学校各级投入的加大,并通过学生自强不息的努力,相信这项工作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三、资助育人新展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按照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我们要紧密结合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实际,将帮困、资助、育人落到实处, 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认真做好家庭经济苦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和励志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访活动;有效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资助的公平公正。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开展自强不息精神教育、发展支持教育、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持续爱心义卖行动的热量,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意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审签人: (学院盖章)

日期:

第6篇: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总结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构建公平、高效、操作性强的

资助体系

——在校园金秋助学 推动师生结对子助学活动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有效途径, 资助的不同类型和途径有不同的育人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有其特殊性, 因而资助工作要与育人工作密切结合, 高校资助工作要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 充分发挥各种资助政策的不同育人功能, 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 通过资助工作开展育人教育, 使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诚信、自立、自强、感恩等优秀品质。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这些资助方式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每种方式在发挥其独特效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何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课题。对此,高校助学工作应更新资助理念,从规范管理和实践运作两方面构建公平、高效、操作性强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健康成长。

一、切实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要求把解决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提高到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来认识。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数量也随之上升,目前有3826人被列为校级经济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能否安心学习和顺利完成学业,关系我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事。各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支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

第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指出,要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就是解决最大的实际问题,生活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放下思想包袱,才能安心学习。

第三,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救助弱势群体,古已有之,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大会,是在实际行动上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团结互助为荣”。同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使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读书,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校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音符。

第四,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接受高等教育是基本的人权,也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压力,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打工谋生,无法集中学习,学习压力极大。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助困,可促使高等教育的相对公平。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公平、公正和友爱。因此,只有切实做好助困工作,尽可能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缓和因贫困产生的矛盾,才能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学生们能够安心学习,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第五,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就是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帮助他们当中一些有潜力的孩子成长为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二、我校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制定了许多资助方法,我校的资助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2011年组织了两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格认定工作,共认定在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826人。原则上按照A档10%,B档20%,C档30%,D档40%进行划分。其中:A档381人;B档共764人;C档共1141人;D档共1540人。

2011年组织办理各项奖、助、减免、贷款等资助累计近2万人次,总计405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87.8517万元。这些资助措施100%覆盖到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好地落实了国家政策,有效缓解了学生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但是,应当注意到,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问题的存在,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自卑、焦虑、抑郁、敏感多疑、麻木冷漠、逆反偏激几个方面。

二是资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认定机制存在缺陷, 各地对“贫困”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资助力度不均衡 。如对国家现有奖、助、贷、补、免五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性不强,对多种救助项目的统筹安排和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了解,造成教育救助力度不够均衡。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现行各项贫困生救助形式是以无偿或半偿为主,渗透着传统的救济思想,在把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贫困生是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这一基本情况。

三是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物质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不足。现在学生助困主要是“授之以鱼”的给予性资助模式为主,“授之以渔”的自我发展激励不足。被动性应对为主,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造成了有学生申请才予以办理。“强势关心”为主,不够细致化,不能够针对个体予以更为细致地开展工作。这样的帮助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些甚至会伤害到他们相对脆弱又自卑的心灵

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全过程助困育人

学生助困工作应该贯穿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阶段,包括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的全过程。一是开辟“绿色通道”使新生报到不再受阻二是做好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认定及建档工作。三是持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助困工作。。四是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校后的贷后管理工作

2.做好全方位助困育人

高校不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而且在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仅关注贫困学生的眼前困难,更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一是开展自强不息精神教育。。二是开展发展支持教育。。三是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近

3.拓展全员助困育人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参与到助困育人的队伍中来,拓展助困育人多元化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化教育助困。二是落实学校助困育人工作,壮大校内助困队伍。三是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

三、认真开展师生结对子“一帮一”助学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成人成才。

在市总工会、市教育工会的倡导和推动下,我校工会从2007年开始在全校开展了校园金秋助学活动,五年来,校园助学活动由经济助学发展到以经济资助为主,思想、学业、生活、品行的全方位助学。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校工会在各学院开展的教师与学生“一帮一”结对子签约助学活动,切合实际、影响广泛、卓有成效。不仅深入推进了校园金秋助学活动的开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提高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成为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校工会作为此活动的主办单位,通过校工会领导与全体同志群策群力、狠抓落实、创新思路,保障了活动扎实、有效发展,使我校校园金秋助学活动一直走在全市各高校前列,在此,我代表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对校工会的辛勤努力和丰硕成果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热烈的祝贺。

近五年来,“一帮一”助学活动创造了全新的助学形式和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以经济助学、学业助学、品行助学、心理助学“四位一体”的助学理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助学机制。活动在校党委领导下,各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参加的“一帮一”助学活动领导小组,以师生自愿为原则,以生活、学业、思想存在问题的学生为主要帮扶对象,以师生共签“一帮一”协议为主要形式,建立完善的助学档案,设定一年为一个帮扶期,每年适情进行调整和充实,由校工会负责全校助学活动的组织协调,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推动活动顺利进行。“一帮一”助学活动的开展以来,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学生成才、教师进步、组织提高、校园和谐“四赢”的效果,成效显著。

学生工作部门作为此项工作的直接实施单位,为了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深化活动内涵,希望各学院一如既往第给予工作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保障工作高效落实。在此,我对各学院提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希望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一帮一”助学活动领导小组,做好此项工作的动员、部署、协调与指导工作。

二:狠抓落实、强调时效: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活动推广方案,把握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要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参与活动比例,努力做到积极主动,高效落实,确保活动的时效性。

三:注重总结、创新思路:全面总结近年来开展师生结对子“一帮一”助学活动的做法和经验,明确努力方向,不断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完善机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把师生结对子“一帮一”助学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同志们,目前党和政府在高校实行的资助政策,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资助范围最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广大人民群众反响最好的一项制度安排。站在事业发展的新高点,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力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促进教育公平,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7篇: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杉板中学太平小学 吴见正

我国教育资助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资助体系。然而目前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将工作重心放在资助工作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则关注较少,缺乏对贫困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来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学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必须在学生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对资助学生的情感关怀,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虽然国家和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

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马加爵事件等。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育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育人功能

1.注重精神帮扶

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因经济上的弱势引发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各学校积极创新帮扶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各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有的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内心任然有挫败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使贫困生不易养成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有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后仍不奋发努力,很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很难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校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注重精神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的对待逆境,克服依赖性、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要把国家的、社会的关爱帮助,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教育,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现状,正视生活上的困难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认识到没有经济

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应珍惜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校、社会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不仅给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调整资助结构

学校在贫困资金落实过程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获取贫困资助为自己缓解家庭的困难;在开展国家助学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在各项资助工作中,要特别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实践,不仅提高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方法,改变了学生们过去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同时也增强了对同学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了勤工助学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增加其自信心。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必然导致学生中容易出现贫富差距、消费差距与心理差距。这些差距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的思想,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这一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措施,实现“环境化贫”。

学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把“全面发展,全体成才”的全员育人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中,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提供和谐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经济困难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学校可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校园的学风建设;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还要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树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综上所述,学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理解资助育人内涵。注重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具有健全而独立的人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第8篇:资助育人活动总结

黉阳中学关于开展学生资助育人主题教育

活动的活动总结

为广泛深入宣传党和国家资助政策,发挥资助育人功能,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加大资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积极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市区统一部署,结合我校资助育人工作实际,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学生资助育人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先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把资助宣传、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励志精神和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活动时间:

2018年3月15日—3月21日

三、活动主题 资助育人、应助尽助。

四、开展情况

资助育人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资助是基础,育人是目的”。学校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各班主任切实围绕“经济资助”这个基础,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共计20个班召开了学生资助主题班会,900多名学生参加,确保了教育活动全覆盖努力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增强了同学们对国家助学政策的理解,使同学们意识到了作为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应具有不畏困难、积极向上、奋发学习、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同时各班同学还积极分享了自己对“感恩、诚信、成才”的理解和体会,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了爱与奉献是永恒的主题,爱是前进的动力,正是这份爱与关怀让他们变得更坚强,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和诚信的重要性,坚定了他们要认真学习,努力成才,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栽培、关怀和资助的信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认真做好201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精准扶贫工作。我校按照《淄博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组织班主任家访并向所有学生下发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认真做好记录。经过家访,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经班级民主推荐、级部评定、学校审核和公示,确定了28名“爱心一日捐”受助学生,受捐助的学生倍加感动,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今后要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感恩学校,回报社会。

同时,学校政教处、团总支也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最大可能的争取社会力量对我校学困生的资助。

黉阳中学 2018年3月15日

第9篇:资助育人班会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

活动以“资助育人”为主题,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 广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资助政策, 普及征信、金融等相关知识, 宣讲诚实守信事迹, 倡导契约精神, 促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自觉履行国家助学贷款合同, 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

二、活动地点 9.8 教室

三、活动方案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主题班会, 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密切关系. 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

四、活动目的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开展资助育人教育相关活动, 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 从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强化资助育人效果, 进一步教育受资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强化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自觉抵制高消费或奢侈浪费行为, 珍惜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爱心.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证明书下一篇:财务管理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