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资助育人精准工作模式探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就被许多人所认知了解, 并向各个领域渗透发展。其中,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 各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 互动性等特点, 让教育真正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 不仅会冲击现阶段的教育模式, 还会对一些教育体制产生影响。其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资助育人作为一种帮助贫困学生得到学习机会的方式, 在各高校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占有很大比例。因此, 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改善促进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

一、互联网思维下, 对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工作的影响

1、资助育人方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

在传统资助育人模式中, 资助目标大多单一, 资助物资也很匮乏。资助目标的确立多以学生成绩来衡量, 成绩优秀者获得资助的几率就大, 反之, 成绩逊色的同学获取资助机会的概率就会低一些。而现在, 有了互联网的介入, 可以通过网上信息双向流动的特点, 使网上信息得到及时传播。每个人都有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机会, 不管是信息传播者, 还是信息接收者, 双方都具有话语权。不仅是学校里可以进行资助人提名, 学生认为自己符合条件的, 同样可以主动申请。学校还可以通过网上投票的形式, 结合多方面的参考内容, 来进行大众选择资助目标。这种新型的资助育人模式, 使得资助信息被搬到台面上来, 供所有人参考。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现状, 让资助育人的选择体系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2、资助育人环境从关注个体走向多元化

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传统的资助育人环境。在当今这个时代,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 许多虚拟平台也在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在表面看来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多元信息的不断传播, 学生本身不能很好地辨认信息是非性, 因此, 容易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容易造成片面影响。许多学生只看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 却忽视了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在这种情形下, 不管是出于对资助育人环境的考虑, 还是对于社会、文化、资助方式的考虑, 各高校都应该紧抓住互联网这根藤蔓, 顺势一直向上爬。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优势, 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资助育人体系, 大胆发掘创造新型的资助育人模式, 努力开创多元化的, 开放性的资助育人良好环境[2]。

3、资助目标从单一的物质资助走向多方位资助育人平台构建

传统的资助育人目标都是物资资助, 比如给偏远山区的孩子送去棉被和暖衣, 这些都是物质上的。在互联网思维下, 我们需要把资助育人模式转变成全方位定位的资助。不仅仅是物质方面, 同时还需要注重精神方面。在学生的基本暖饱条件被满足后, 鼓励他们进行精神层面的道德品格学习, 落实每个人的能力培养。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 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 与政府的全方面信息流通, 从而组成资助育人新型体。在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 多注重育人的过程, 充分落实精神资助, 能力资助, 素质资助等, 逐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二、如何在互联网思维下, 实现资助育人方法的转变

1、坚持理论先行理论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资助育人方法,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切实实行网络资助育人之前, 要将互联网摆在首位, 厘清互联网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作用, 并探究其在哪些方面, 可以让作用最大化。还需要结合以往资助育人的经验, 讨论其经验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如果此经验不适用于新型资助育人模式, 就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找准互联网思维下的资助育人方式。只有提前考虑到这种理论问题, 才能在之后的具体实践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2、强化组织保障

各高校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运用大赛, 鼓励学校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不管是学生, 还是老师, 领导人员, 还是校长, 都可以进入到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中来。例如, 学校可以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 将学生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成果输入到学生线上成绩单中, 这样一来, 资助育人的选择点就多了一个评价标准。同样的, 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 向社会大众征求资助育人意见。从而多重判断, 考虑合适的资助目标[4]。

3、建立金融支持和监管体系

资助育人的基础支撑条件就是经济。在互联网思维下, 我们可以在网上筹措一个资金平台, 成立一个资助育人基金会, 借助社会好心人的力量, 使资助育人的基础条件--经济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拿高校举例,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 部分高校受政府直接管辖, 因此, 资助育人的资金除了学校自己给予外, 政府还提供支持, 但这对于资助育人的宏大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些香港高校的做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借助网络平台, 与各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 不仅得到了经济支持, 还保证了人才毕业之后的流通。

4、培养互联网思维和培育专业人才

在农村, 可以建立培训地, 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一方面还可以向农民普及互联网的运用, 让他们也学会互联网的使用, 借助互联网来提高农产品的销量和出售渠道。在各高校内, 我们要多培育互联网专用人才, 在互联网思维下, 去资助他们;然后, 等他们学成之后, 再鼓励他们用互联网思维, 去帮助其他人。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下大数据思维的开放, 共享的特点, 重新审视自己当前资助育人的不足, 不断改革资助育人的方式方法, 及时发现问题, 再去解决问题, 在战略实施方面真正做到将资助育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 共同发展。

三、小结

总之, 在互联网思维下, 资助育人模式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展望未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 大数据分析等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得俞加紧密。资助育人平台应当紧紧抓住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契机, 使资助育人新方式得到更完善, 更公平的发展。

摘要:在互联网思维下, 各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工作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的优势, 构建多元化育人平台。摆脱传统单一育人模式, 确立科学有效的资助育人新方向, 找到合适时代发展的资助方法, 从而实现各高校资助育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 徐安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师范类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2016 (12) .

[2] 李颖."互联网+"扶贫模式探究[J].2016 (7) .

[3] 匿名.探索"互联网+教育"育人模式[J].2016 (7) .

上一篇:我与学生一起成长下一篇:浅谈夹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