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社区三峡移民的污名化现状和原因例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绪论

三峡移民作为典型的非自愿性移民, 移民安置工作广受关注。本文仅以重庆市云阳县城水库路移民为例分析其污名化现状及原因。水库路位于云阳城西, 城乡交界处, 远离县城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安置居民主要为云安镇的居民, 大部分是非农业户口。移民前, 云安镇有较大的盐场及一些化工厂, 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但移民之后大部分企业倒闭, 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就业岗位, 成为失业市民, 每月靠领取最低生活保证金度日。他们属于移民中的贫困弱势群体, 虽居于县城, 却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外界缺乏对他们的包容和理解, 而他们也始终与县城其他地区的移民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从而使得外界对其的污名行为在不断扩大, 程度也不断加深。

社会污名现象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印象, 人们通常把这一消极印象形成的原因, 解释为被污名者自身因素, 很少从他人或处境等外部因素来思考。被污名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 往往处于被拒绝, 甚至被厌恶和排斥的境地。

目前水库路移民就处在这样一种社会污名化的状态, 但水库路移民真实的生活景况到底如何?为何会产生对他们的污名行为?这些都值得去进行调查和分析。本研究从外界对其的污名化现状入手, 然后深入水库路调查, 试图还原真实的水库路移民生活图景。联系他们实际生活状态, 探究污名化原因, 寻求破除污名行为的方法与策略, 促进水库路移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

2 污名化现状

2.1 非水库路居民对于水库路移民的看法

本文关于污名化的操作化也主要来自问卷之前对部分非水库路居民的简单的采访。从采访的信息对水库路移民污名化行为进行操作化,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他们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二是对于水库路移民素质文化的评价, 三是对水库路治安状况的评价, 四是对他们目前生存状态的评价, 五是直接形容对他们看法的词语或者语句 (直接印象词) , 该方面主要是对于前面四个方面的补充和完善, 获取更多的信息。

2.1.1 总体印象

让调查对象对水库路居民进行一个总体的较为模糊的评价, 总的来说, 对其印象比较好和非常好的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1.96%, 可以认为是好坏参半。同时比较两种程度较深的评价, 在非常好和非常差的人数中, 对其印象非常差的人要高出非常好的2个多百分点, 也就是14人。在调查的510人中, 有接近一半的人对一个社区存在着不好的印象。

2.1.2 对水库路移民素质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家Corrigan认为受污名化个体拥有 (或被相信拥有) 某些属性、特质, 而这些属性所传达的社会身份 (social identity) 在某些脉络 (context) 中是受贬抑的。因而污名行为很多时候表现在对被污名对象的人格的侮辱, “没文化、低素质”这种词语常常出现在污名行为中。由调查可知, 49.21%的调查对象同意这种说法, 认为水库路居民素质较低。同时, 非常同意素质较低这种说法的人高出了很不同意的人8个百分点左右, 也就是多了42人。

2.1.3 对水库路治安状况的评价

对水库路治安状况的评价, 尤其是其移民的犯罪状况和打架滋事状况, 呈现非常明显的负性评价。同意的人数占到了55.1%, 非常同意的人数高于很不同意人数接近10个百分点。

同时58.63%调查对象都同意水库路移民是处于一种拿着低保打麻将的生活状态, 在进一步与他们的访谈中得知, 他们很多都认为水库路的移民在浪费国家给予的补贴, 浪费社保部门的资金, 用低保金来进行赌博, 是非常可耻的行为。

2.1.4 对水库路移民的直接印象

在设计的选项中一共有18个带来较强感情色彩的评价词汇, 其中正面评价5个 (热爱生活、勤劳善良、重情重义、慷慨大方、积极进取) , 中性评价1个 (思想开放) , 负面评价12个 (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等) 。

通过统计, 热爱生活和勤劳善良所占比重排在前两位, 不思进取居于第三位, 贪小便宜处于第四位, 其次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适应能力差。总体上负性的评价要多于正向评价。

而在此题最后共有24名调查对象对此进行了补充回答, 将其补充的内容分类统计:正向评价, 共有4条;负性评价, 共16条;中性的评价, 共4条。也同样是负面多于正面。

3 污名化的原因

3.1 功能取向视角

功能取向, 主要是从污名化的施加者——非水库路居民的角度进行分析。污名他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提升自身的优越感。对非水库路移民来说, 贬低水库路的移民可以提高自身的自尊心, 通过与水库路生活的困窘和不幸的对比, 可以提高生活的主观幸福感, 尤其可以满足虚荣心和优越感。

外界很多人常常只根据水库路移民所呈现的一个方面, 就断定所有人格品质。不只一位非水库路移民的受谈者表示:“每次去水库路, 发现他们大部分人都在麻将馆里面打麻将, 本身穷, 还不努力, 拿起低保打麻将, 简直是太不要脸了, 浪费国家的资源”等等。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到, 外界的一些人在这种话语权的建构中将水库路移民划入了低人一等的群体之内, 认为穷人是没有资格从事这种娱乐活动的, 只有他们自身这种拿着比较稳定的工资的人才有资格。

3.2 制度化模式视角

制度化模式, 则是将污名放置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背景水平上去理解和关注。认为污名化不是一个个体知觉者的问题, 而是社会背景的问题。蒙受污名的对象并不仅仅在个体层面上被污名, 而是被社会施以污名。正是这一社会创造、允许并维持了这种态度和行为, 而单个的施加污名者, 仅仅是按照其所在社会对于某些行为的规范去行为和反应而已。按照这种思路, 笔者将水库路移民被污名的原因列为以下几方面:

3.2.1 经济上贫困的所带来的刻板印象

理查德.麦加西提到:“底层阶级这个术语专注于个别的特征, 从而把穷人因其贫穷而给予污名化”, 水库路社区是云阳县城中最为贫困的一个社区, 大部分居民每月领取政府部门的最低生活保证金用于基本生存需要。非水库路移民往往从经济上的贫穷就认为其精神上就必然匮乏。而贫困的标签, 往往也和道德沦丧及其社区的治安状态的低下 (通常与犯罪状态联系在一起) 联系在一起。

在非水库路居民对于水库路移民收入状况的看法上, 60.39%的调查者认为水库路经济状况不好, 其中有10.98%的人认为水库路移民的收入状况非常差, 而在访谈一些非水库路移民时发现他们对于水库路的印象仅凭主观的臆断, 例如“那里的人穷得很, 肯定会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可见光凭借贫困这一点就已经能够带来污名化的标签。

3.2.2 社区矛盾与纠纷的不断凸显

这一原因也跟经济上的贫困息息相关。从水库路社区居委会了解到, 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有五六件纠纷要处理, 尤其是邻里纠纷不断, 纠纷的焦点基本上都是金钱, 仅举垃圾费用纠纷一例:这是水库路最为平常却也最难解决的纠纷, 物业会收取居民5毛钱的垃圾清理费用, 而一些居民拒不缴纳, 导致整栋楼的垃圾无人清理, 另外一些居民又有很多怨言, 两方争执不休, 经常闹到居委会, 而居委会工作人员往往对此也没有任何办法。

以上事例足以窥探水库路居民的生活状态的一角, 但是正是因为矛盾纠纷不断, 使得外界对其印象变得更差。一位受访者表示:“他们整天都为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吵闹, 特别那一群云安的泼妇, 只晓得吵架, 反正水库路我是不想去的, 别惹到麻烦回来就是了”。从这可以看到水库路社区的纠纷情况被外界获知之后的误解。

3.2.3 政府部门的曲解和忽视

由于水库路居民内部小纠纷不断, 移民会经常到政府部门, 希望讨回一个公道, 使得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负担骤加。一位在青龙街道 (主管水库路社区的街道) 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三天两头就来我们这里闹, 只要事情不能解决, 就到处骂我说我们偏袒别人, 还要到处去上访告我们, 我么对他们确实也很无奈”。不仅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对水库路移民颇有微词, 在云阳县人民政府工作的一些人员也对其有很多不满和怨言。一位信访办的工作人员提到:“水库路的移民经常到政府门口静坐, 根本听不进我们说的话, 很多人的确没有什么文化和素质, 弄得我们也很难办”。

从上面的两个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说法, 结合问卷调查, 可以发现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对水库路移民评价也比较负面。机关党政干部中间, 对于水库路移民印象非常差的人占到20.41%, 远远超过其他职业的对水库路移民的同类评价。究其原因, 水库路移民由于经常与政府机关部门打交道, 使得政府部门的人对他们的印象逐渐降低, 给他们贴上了“闹事”“专业上访户”等等的标签, 对他们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整个社会都不仅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也负责了大部分的资源分配。他们对于水库路移民的污名和标签, 无疑会更使其他群体对水库路的看法倾向于往坏的方面, 同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也往往会忽视水库路, 加重该社区贫困的程度, 从而使得污名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2.4 自我污名的形成

作为污名化过程中被动一方的被污名者 (stigmatized person) , 水库路移民往往会将外界给予污名评价不断内化, 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如外界所说的“素质低下、品德败坏”。对社区和对自己所处的群体持一种贬低的态度。

一位水库路移民在访谈中说道:“我们这里的人确实没什么文化, 也没什么素质, 事也挺多的, 也难怪别人会这样说!”。另一位受访者表示:“哎, 我们这里大事儿到没有什么, 小矛盾不断, 确实也挺烦的, 有时候自己都挺厌恶自己的”。

4 结语

污名化的两端是施加污名者和被污名者, 实质却是社会的强势群体对与弱势群体的一种标签、隔离和歧视。水库路移民作为县城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其经济上贫困、社区环境恶劣、政府的曲解和忽视和自我污名的形成, 同时加之一些施加污名者 (非水库移民) 为提高自身的自尊心、优越感和幸福感的污名行为, 使得公众污名形成、强化并且趋向固定。

城市里面这种边缘贫困社区并不少见, 如何去正确面对和处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 也需要社会上的公民去包容, 去理解, 而不是一味地苛责, 贫困并不完全是他们自身的责任。

笔者基于调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基层政府工作的落实。基层工作由于直接面向服务人群, 服务的事件往往复杂多变、不易处理。但基层工作者能否带着一颗更加理解的心去对待这些边缘群体。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组织这些社区工作者, 给予他们相关价值与技巧的培训。从而使得社区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有利于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2) 外界的包容:在对这些边缘群体进行描述和评价的时候, 应该是建立在了解水库路移民的基础上, 而不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者是以偏概全。

(3) 加强水库路移民自身的教育, 不仅仅是指文化程度, 更是指一种观念的教育, 例如正确的维权意识、正确的维权渠道, 教育他们解决问题和纠纷的正确方式等等。而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双重责任。

摘要:本文选取三峡移民大县——云阳县为研究地, 以边缘贫困社区水库路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外界对其的污名化现状, 同时对水库路移民的生活进行实地探访, 还原真实的水库路移民生活图景, 探寻外界污名行为背后的原因, 力图寻求破除污名行为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贫困社区,三峡移民,污名化,现状,原因

上一篇:普通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下一篇:《焊接产品质量检测》项目课程设计及资源库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