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移民搬迁申请书

2023-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贫困户移民搬迁申请书

贫困地区扶贫移民搬迁现状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千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手段,在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的实施,贫困地区的主要矛盾由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转变,使扶贫政策的思路和重点发生了变化,为建立区域性开发和到户开发相结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近期,我们在对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典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移民搬迁的现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分析,也对下一步贫困地区扶贫移民搬迁的思路和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一、基本情况

我们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全县辖6镇5乡,98个行政村,5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境内川窄塬小,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一个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山区农业贫困县。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核定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7万人(低收入人口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3万人)。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扶贫移民搬迁为支撑,以扶贫重点村为重点,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方式,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扶贫搬迁力度,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其中移民搬迁补助资金3126万元,实施移民搬迁1485户5680人,贫困户建房5940间,新建扶贫移民搬迁点68个。全县64个扶贫重点村移民搬迁覆盖52个,使贫困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扶贫移民搬迁在区域性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扶贫规划的实施,使我县贫困地区的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扶贫移民搬迁在推进贫困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位于北部深山区和山塬结合部的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条件较差,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是贫困人口分布的聚集区,成为今后区域性扶贫开发的重点。

为了准确掌握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现状,找准贫困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全县位于北部深山区和山塬结合部的村按照居住现状,划分为3个类型,位于深山区的高崖乡为1类区,位于山塬结合部的村为2类区,位于川塬地带的村为3类区。对划分的区域类型,重点从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类区:高崖乡

高崖乡位于距县城62公里的北部深山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共辖9个行政村,1152户,4302人,常住人口2683人,拥有耕地22560亩。2005年以后,实施扶贫移民搬迁3个村42户,搬迁贫困户132人,新建移民搬迁点3个。

1、人口减少趋势明显。2005年,全乡共有农业人口1356户,5612人,常住人口4100人。与2005年比较,农业人口减少204户1308人,年均减少41户261人,自然减少率达到5.2%。5年内常住人口减少1317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不足1500人,呈明显下降趋势。

2、群众建房存在顾虑。由于高崖乡踞县城较远,耕作和居住条件较差,加之是甘肃、宁夏、陕西三省人口混居地区,后代繁衍难、持续发展难等各类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群众大多是有走心、没守心。全乡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136户,仅占总农户的8.5%。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过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等项目的扶持,近几年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除个别较为边远的村外,大部分村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4、农民增收潜力不大。由于国家近年来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畜牧产业明显下滑,玉米生产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乡年种植玉米8260亩,产值495.6万元,人均1224元。农业产业单

一、效益较低的现状,导致全乡40岁以下农民都外出打工,农民增收长期陷入困境。

二类区:柳王庙村

柳王庙村位于县城以北浅山区的山塬结合部,共有5个村民小组,86户312人,常住人口206人,拥有耕地3560亩。2005年以后,未实施移民搬迁项目。

1、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群众多是在搬迁与发展的道路上徘徊。全村砖木结构房屋6户,仅占总农户的6.9%。90%以上的农户住房都是50至6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屋和土窑洞。其中50%以上房屋都已经出现裂缝、漏雨等问题,群众居住条件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2、安全饮水存在困难。全村共有2处人畜饮水设施,均为70年代修建,因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使用。群众吃水每天要到2公里以外的山沟里驮水,遇到雨雪天气,在集水窖里担水吃。安全饮水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柳王庙村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村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除较为边远的组外,大部分组已经建成了通村公路,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4、主导产业颇显优势。由于柳王庙村位于山塬结合部的浅山区,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又有山区的资源优势,畜牧、核桃和玉米产业较为突出,农业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牛羊存栏360头(只),核桃面积520亩,年种植玉米2319亩,可实现产值420多万元,人均1998元,农民增收的潜力较大。 三类区: 黄里村

黄里村位于川塬结合部,是较为典型的半川半塬型村庄,共有5个村民小组,139户602人,常住人口567人,拥有耕地1580亩。2005年以后,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项目。

1、群众居住较分散。全村5个村民小组,3个居住在川道地带,2个居住在台塬地带。因居住分散,不便于管理,群众组织化程度低,出现思想观念、耕作方式、生活习惯上的迥异,成为制约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区域性贫困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居住在台塬地带的62户群众收入较低,年人均纯收入1665元,与川道农户相差386元。存在居住条件差、公共设施不健全,与公共服务共享有一定的差距等区域性贫困现象。

3、产业化程度较低。由于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出现地域性产业类型,居住在台塬地带群众主要从事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居住在川道地带的群众主要从事大葱、辣椒等特色产业。由于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所有产业的规模都不大,主导地位不能彰显,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三、主要模式

从以上三个地区类型分析情况看,居住位置条件是决定移民搬迁模式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现状、产业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搬迁模式和规模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只有深刻剖析和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才能针对不同地域采用不同的扶贫移民搬迁模式,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问题。

一类区:自然分流式。对于高崖乡这样距县城较远的北部深山区,通过对未搬迁人口现状的分析和对已搬迁农户的走访座谈,拟采取鼓励农户在川道村入户、到外村买房居住、到县城做生意、举家外出务工等形式,逐年进行自然分流,实现移民搬迁的目的。

二类区:异地搬迁式。对于柳王庙这样位于山塬结合部浅山地带的村,拟借鉴庙岭村庄基地置换形式,对所有贫困户实施异地搬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异地居住,原地耕作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三类区: 集中搬迁式。对于黄里这样位于川塬结合部,居住较为分散的村,拟借鉴英明村村内落实庄基地,对部分居住条件较差的贫困户,进行村内集中实施移民搬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模式,逐步向城乡统筹发展方向迈进。

四、对策建议 移民搬迁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首要途径,是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然产物。但随着我国现阶段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的转变,扶贫移民搬迁将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逐步建立适应本地区的移民搬迁模式,才能确保在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彰显其独有的作用。

1、思路上瞄准三集中。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整合生态移民搬迁、安居工程、残疾人建房项目,思路上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将边远村人口向乡镇集中居住,将自然村人口向村委会集中居住,将零散户向搬迁点集中居住,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2、力量上开展三帮扶。以扶贫重点村建设、千村千企行动为依托,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力量上要采取企业帮扶、部门帮扶、社会联扶形式,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示范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的突出问题。

3、措施上抓好三倾斜。以扶贫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扶贫技能培训项目为依托,措施上采取资金、技术、人力向移民示范村倾斜的方式,扶持移民搬迁示范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加快贫困户增收步伐,解决搬迁群众的能力性贫困问题。

4、政策上实施三支持。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针对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搬迁方式,配套相关的搬迁政策。政策上对分流式搬迁出台一定的补助政策措施,增加异地搬迁的补助标准,配套完善集中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第2篇:汝城县农村贫困地区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手段,在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的实施,贫困地区的主要矛盾由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转变,使扶贫政策的思路和重点发生了变化,为建立区域性开发和到户开发相结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情况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为湘、赣、粤三省交界之地,地处罗霄山脉南端与南岭山脉中段交接部,主要特征是以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岗盆地相间,总人口四十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29万亩。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贫困人口多、脱贫程度深的典型山区农业贫困县。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扶贫规划的实施,使我县贫困地区的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扶贫移民搬迁在推进贫困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位于县城四面环山地方村组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生存环境恶劣、生产资料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贫困自然村仍然较多,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为了准确掌握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现状,找准贫困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全县贫困村按照居住现状,划分为3个类型,位于深山区的以文明乡向阳村、南洞乡西边山村等村生存条件恶劣,确定为需易地扶贫搬迁类型,位于矿山采空区的小垣镇大山村、大坪镇联村、热水镇东江水村,属地质灾害易发区,确定为急需防灾避灾搬迁类型,位于九龙江森林公园的三江口镇三江口村为首的为需生态移民类型。对划分的移民类型,重点从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易地搬迁类型。经过调查,汝城县共有文明向阳村、南洞乡西边山村等36个位于深山、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村急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这36个村分布在16个乡镇,共有289个村民小组,6755户,26068人,有劳动力14826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4266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1元,人均产粮298公斤,土地总面积551065亩,其中耕地面积23876亩,山林总面积526493亩。这36个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境内山高林密,居住分散,大都处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山区,通村公路未水泥硬化,一些村民小组尚未通公路,村民依然靠肩挑手提进出。二是生产条件差,村组大部分稻田属半山高岸田,坡度在30度以上,水土肥力流失严重,生产能力低下。三是生活水平低下。由于无实用技术,外出打工的群众收入普遍不高,在家务农的群众仅能维护正常生活,居住的房子以泥瓦房为主,且茅厕与猪圈混为一体,卫生条件十分低下。

(二)防灾避灾搬迁类型。汝城县群山耸立,其山高坡陡高差大,切割深,属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至今为止,全县已查明地质灾害336处,主要分布小垣镇大山村、大坪镇联村、热水镇东江水村等矿山采空区,全县受地质灾害影响的乡镇有11个、148个村,灾害区内有农(居)民2668户6995人,境内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有政府机关、学校、厂矿企业、河流、公路交通、农户,耕地和林果地,已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县地质灾害绝大多数是季发性。灾害主要有四种活动时期,即雨期、洪水期、水库蓄水期和地震期,主要是自然性地质灾害。二是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群发性特点。全县平均每8.87平方公里就有一处地质灾害隐患,有潜在地质灾害的村占全县总村数的68.7%,分布十分广泛。三是地质灾害直接危害程度重,间接威胁巨大。全县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内共有城乡居民2668户,6995人,其中重灾危房户526户,1892人,受损房屋2551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余万元。除了这些直接威胁外,有些地质灾害的间接威胁也十分巨大。四是长期性:县内地质灾害活动多具长期缓慢累进的特点,并非一日两日即可终止停止。致使严重的大规模滑坡体治理难度非常大,一些间接威胁不大的小型滑坡灾民搬迁避险的任务又十分艰巨。

(三)生态移民类型。我县是典型的“三江”源头地区,境内共有五条主要河流,分别是湘江水系的沤江、浙江、滁水,赣江水系的上犹水,珠江水系的浈水。这些河流的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全县40万群众和下游地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为了重点治理“三江源头”,投资少、见效快,最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将贫困较严重地区的人口,向条件较好而又具备接纳能力的地区迁移,杜绝人类在这些地区的过度开发性活动,把这些区域强行保护起来,由里而外,大规模地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汝城县生态保护区贫困人口需实施搬迁的共500户1800人,分布在8个乡镇52个村,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自然减少趋势明显。2005年,52个村共有农业人口662户,常住人口2300人。到2010年年底,减少至500户1800人,年均减少32户100人,呈明显下降趋势。二是群众居住分散。由于这52个村位于各个林区,居住十分分散,不便于管理,群众组织化程度低,出现思想观念、耕作方式、生活习惯上的迥异,成为制约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过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等项目的扶持,近几年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居住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四是农民增收潜力不大。由于国家近年来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畜牧产业明显下滑,农业产业单

一、效益较低的现状,导致40岁以下农民都外出打工,农民增收长期陷入困境。

三、整体思路:

(一)易地扶贫搬迁类型。自然分流式。对于距县城较远的深山区,拟采取资金补助政策鼓励农户到外村买房居住、到县城做生意、举家外出务工等形式,逐年进行自然分流,实现移民搬迁的目的。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搬迁人口户数3055户,搬迁人口规模11789人,搬迁工程所需资金6.1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3.06亿元、整合中央相关投资1.22亿元、安排省级政府专项0.61亿元,安排地市和县级政府专项资金0.61亿元、搬迁群众自筹资金0.61亿元。

(二)防灾避灾搬迁类型。异地搬迁式。对于位于灾害易发区的村组,拟采取整村异地搬迁式对所有贫困户实施异地搬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搬迁人口户数1334户,搬迁人口规模3500人,搬迁工程所需资金6.04亿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43亿元、整合中央相关投资0.38亿元、安排省级政府专项1.41亿元,安排地市和县级政府专项资金1.41亿元、搬迁群众自筹资金1.41亿元。

(三)生态移民类型。集中搬迁式。对于居住在林区较为分散的村组,拟采取集中搬迁式,由所在乡镇统筹规划安排,安置搬迁农户所需耕地及建房用地,逐步向城乡统筹发展方向迈进。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搬迁人口户数500户,搬迁人口规模1800人,搬迁工程所需资金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专项资金0.5亿元、整合中央相关投资0.2亿元、安排省级政府专项0.1亿元,安排地市和县级政府专项资金0.1亿元、搬迁群众自筹资金0.1亿元。

四、对策建议

移民搬迁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首要途径,是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然产物。但随着我国现阶段区域性贫困逐步向能力性贫困的转变,扶贫移民搬迁将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逐步建立适应本地区的移民搬迁模式,才能确保在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彰显其独有的作用。

1、思路上瞄准三集中。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整合生态移民搬迁、安居工程、残疾人建房项目,思路上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将边远村人口向乡镇集中居住,将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将零散户向搬迁点集中居住,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2、力量上开展三帮扶。以扶贫重点村建设、千村千企行动为依托,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力量上要采取企业帮扶、部门帮扶、社会联扶形式,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示范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的突出问题。

3、措施上抓好三倾斜。以扶贫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扶贫技能培训项目为依托,措施上采取资金、技术、人力向移民示范村倾斜的方式,扶持移民搬迁示范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加快贫困户增收步伐,解决搬迁群众的能力性贫困问题。

4、政策上实施三支持。以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为依托,针对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搬迁方式,配套相关的搬迁政策。政策上对分流式搬迁出台一定的补助政策措施,增加异地搬迁的补助标准,配套完善集中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第3篇:移民搬迁申请书

移民搬迁申请书,这个移民搬迁有大规模的搬迁,也有小规模的搬迁,而且一般搬迁原因是以自然原因为主,所以需要大小规模搬迁。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移民搬迁申请书,可供大家参考。下面文章由资料站提供。

移民搬迁申请书一 国土资源部门:

我们是柳林县孟门镇柳家坡村。位于县城以北20公里,孟门镇以东5公里。全村农业人口421人,非农业人口62人。土地面积1800多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广种薄收,人均年收入一千多元。地形地貌属高山林立,沟壑纵横。信息封闭,经济落后,交通极差。本来人蓄饮水就很难满足,再加上我村是压煤村庄因地下采煤频发地质灾害,土地严重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沽竭。旱井无法蓄水,住房安全受到威胁,如此困境直接制约着柳家坡的经济发展 ,一直无法摆脱贫困的面貌。

现在因我村属压煤村庄,整村座落在凌志能源有限公司下属的山西亚通柳家庄煤业有限公司的田煤上。现公司为节约不可再生能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解决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经济的和谐发展。矿方与我村委商议对我村实行整体搬迁移民。这样对于我们村的发展是个良机,既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法,又可改变整村的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发展经济,及早脱贫致富。村委与矿方多次商谈,移民项目已确立,矿方出资修建柳家坡村委配合,对柳家坡村实行整体移民搬迁,建设一个崭新的柳家坡新村。

其次,我村有几百年的村史,旧村址居民居住特别分散,占用土地约300多亩,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修建的新村是集中居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约占地100多亩。入住新村后将旧村复垦为耕地,从而节约土地200多亩。这样也符合国家的土地使用政策,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弊。

柳家坡全体村民召开移民搬迁大会,征求村民意见,全体村民愿意整村搬迁移民。现已成立由政府村委矿方组成的移民领导机构,一切移民实施方案已成熟。现申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复,准许支持我村移民搬迁。

第4篇:生态移民搬迁申请书

尊敬xxx镇政府领导:

本人姓名xxx,现年27岁,坡妹镇纳福村山林组村民,未婚。我上有两个哥哥已经成家且自已修好新房子,搬出老房到新房居住。因为我没有结婚,父母就和我一起住老房子。我父亲73岁,母亲67岁。因我文化低,只能长期在外做苦力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家里生活极其困难。

现我们3口人,唯一居住之所是一栋3间老式的木结构瓦房,迄今已有四十几年。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到处都是裂缝,破烂不堪,特别是部分支撑的木柱已经腐烂,防火抗灾能力差,现已成为危房。加之屋后是没过屋檐的坎,距房屋板壁不足一米的距离,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雨天季节如果连续下,屋檐后面的坎随时存在坍塌。不仅如此,住在董高山(地名)半山腰,用电也存在严重困难,由于离公路远,沿线又都是森林,有一段架起电线用的电杆都是用木自己栽的,电损耗特别严重,时间久木质腐烂,用电存在危险;不通水,饮水很不方便,人和生畜吃的水全靠人跑到一里远的山脚下去背。与乡政府、街道市场相距甚远,其中有大半是泥巴路面,如遇雨天,行走十分艰难,小孩和老人那就更不用说了,以后小孩上学放学极不方便,也极不安全。为此,我和我父母商量后决定申请生态移民搬迁,希望在乡政府及上级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由现居住地通过生态移民项目搬迁到生态移民安置点居住。我全家将会按照乡政府的统一规划,一定在新的居住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并衷心的感谢上级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特此申请

申请人:xx县xx镇xx村村民xxx

年 月 日

第5篇:移民搬迁申请书 - 最新

xxxx县扶贫移民搬迁申请书

我是户主叫 ,属农业户口,现住xx县 乡(镇) 村(社区) 村(居)民小组。是(否)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现有家族人口 人。

根据有关规定,我家符合下列扶贫移民搬迁条件:(符合哪项在那项后面打“√”)。

1、居住在生产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恶劣石山、深山地区的农村人口;( )

2、居住在生态脆弱地区和石漠化严重的农村人口;( )

3、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农村人口;( )

4、分散居住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生存条件恶劣,不搬迁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农村人口( ). 为改变恶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尽快脱贫致富,经全家商议,本户自愿申请搬迁到水、电、路、校、医、视、讯等设施条件较好的县城区( 乡镇 村 安置点)进行无土安置,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住房补助资金,并自愿承担个人应出资的建房费用,请予以批准搬迁。如果上述情况与实际不符,我原承担与此有关的一切责任。

申请人:

年 月 日

第6篇:关于将老寨生态移民工程纳入异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的申请

关于将老寨生态移民工程纳入《精准扶贫》

政策的请示

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

木黄镇老寨扶贫生态移民项目于2012年12月12日开工,总建筑面积27297.13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0428.27平方米(186套),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已缴纳税收341.1万元。2014年3月18日竣工以来,已安置移民户140套,至今我公司仍然有46套5290.45平方米的生态安置房屋未安置,造成我公司资金回笼严重受阻,运转困难,至今还拖欠建筑公司工程款及民工工资。为此,特此恳请自治县人民政府把木黄镇老寨生态移民项目剩余的46套住房纳入2015年《精准扶贫》政策范畴,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和我公司现存在的困难为谢!

当否请批示!

贵州名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5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