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

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的策略研究

摘 要:文章从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配置标准与农村学校实际状况存在的差距着手,分析了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和提高农村学校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提出相关措施和策略,使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策略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做好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的客观需要,是合理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对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策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研究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的111所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根据相关政策对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配置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的措施与策略。

二、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的措施

笔者通过对上述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现状调研和对农村学校信息资源配置标准的分析得知,目前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配置标准与现阶段农村学校的现状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了解到农村学校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差距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农村学校信息资源配置,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政策是基石

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学校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对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村学校的重视,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学好、利用好这些政策。当前,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强调要从困难地方做起,从薄弱环节入手,主要面向农村,立足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得将教育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金教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工作重点,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积极跟进、推进、把握并且实施。

2.长效机制是保障平台

标准化信息资源的各种政策一旦制定出台,机制就是农村学校信息资源配置的保障。一个好的机制能使农村学校的信息资源持续、高效使用,并能及时更新换代,让信息资源的配置建设之路走得更远、更好。在农村地区应认真调研,在调查清楚各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案例或经验,进行科学的设计布局,寻找出一条符合农村学校的建设模式,也可共享成功的标准化信息资源地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一个起点高、可操作性强的机制。

目前中国现存的农村学校比较多,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各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不健全。因此要先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符合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发展规划,从各个层面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3.经费投入是基础

农村学校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师资缺失。很多农村学校资金得不到保障,连基本的教学运行费用、维修费用都缺乏,信息资源的配置建设或后期使用的费用更跟不上,不仅造成了现有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开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强调对保障经费的投入。首先是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进一步加大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最后是加强经费管理,强调要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率,并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国家对经费投入这一块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但还需设立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的保障经费,对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应采取基础设施国家建设,信息资源配置标准统一引入企业标准,多媒体教学资源采用共建共享相结合的模式,真正使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配置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后期使用、运行维护和培训等各环节都有经费保障。

4.教师信息素养是核心

农村学校教師的信息素养、理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是很重要的保障。配置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的过程,也是农村学校教师适应标准化信息资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过程。只有将资源和教师的信息素养、理念和技能同步发展,标准化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才能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这个环节,必要的培训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常态化进行,也可引入适合农村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评价、考核机制。从对信息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入手,才能真正确保农村学校信息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畅通无阻。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的措施,是通过政策制定,科学的运行保障机制,经费的投入,教师素养、理念和技能等四个要素进行的,最终通过适当的评价机制,使标准化信息资源在农村学校的使用更加持久、高效。当然,在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的农村学校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督与指导,逐步整改循序渐进,然后合格验收投入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江西教育装备网中,有“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专题,该专题详细列出了从2011年至今“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建设步伐,各类采购招标公告都见证了江西省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因此,本研究调研的兴国县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措施,还取决于当地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兴国县各农村学校信息资源的支持力度。兴国县各级政府、教育局以及电教馆、电教中心等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及《江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及软件配备标准》(小学),尽快完成对兴国县各农村学校的校舍完善、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配置。

三、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因此,为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促进教育公平,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的分析制定、政策的出台、措施的实施,最终还是会受到实际情况或现实条件的限制,究竟什么才是导致资源配置不下去的现实原因呢?要采取什么策略来支持农村学校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带着这些疑问,课题组专访了赣州市电教馆的相关专家、教师。

1.配置历史及模式

赣州市针对农村标准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有两次:第一次是配合农远工程开展的。2006-2007年,以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此次的设备配置迄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设备过时老化、损耗严重。第二次是配合教育部全面启动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于2013年底和2014年初分两批配置,对赣州市所有农村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实施的方法是通过配一个电脑主机、外加42英寸LED电视机以及鼠标键盘,通过这样的硬件配置支持教学信息资源应用。课中可以用于多媒体展示,课外可以让教师备课做课件。软件方面应用数字资源与课程配套,采用的是人教版的小学数字资源。

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技术方案,江西省提供了三种建设模式[2]:

模式一:42英寸LED电视机+DVD播放机+学科课程资源教学光盘。配置42英寸的LED电视机1台、DVD播放机1台、配套1至3年级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教学光盘。此模式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对教师没有特殊要求。

模式二:42英寸LED电视机+ITV宽带机顶盒+互联网宽带。配置42英寸的LED电视机1台、ITV宽带机顶盒1个以及包含3年宽带上网费用的互联网宽带账号。此模式只能为互联网接入不低于4M带宽的教学点配备,通过江西电信ITV宽带机顶盒接收和点播教学资源,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使用,操作简单、方便适用。

模式三:卫星接收设备+内置计算机的机顶盒+42英寸LED电视机。此种模式采用教育部推荐的卫星接入方案(教技司〔2012〕348号)的基本模式,利用卫星接收设备接收资源。配置42英寸的LED电视机1台、内置计算机的机顶盒1个、卫星接收单元1套。此模式直接通过卫星接收教学资源,资源来源有保障,但设备维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容易受雷电等天气的影响,室外卫星天线容易引雷,设备故障率高,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懂得基本的电脑操作以及具备必要的设备维护手段,学校校舍须具备良好的防雷接地,防雷设备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结合赣州市资源建设、农村学校网络覆盖、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每个农村学校建设资金标准的情况,赣州市采用的是模式一和模式三结合的方式,即:内置计算机的机顶盒+42英寸LED电视机+学科课程资源教学光盘。既有模式一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对教师没有特殊要求的优点,又省去了卫星接收教学资源易受雷电天气的影响,而且使用内置计算机的机顶盒,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备课,充分利用了教学信息资源。

2.配置标准与方式

有关信息资源配置的标准都是全省统一的,这些资源不仅包含数字化资源,还包括校舍、教师配备、教学教具、音体美的器材设备等。对农村学校的数字资源全覆盖模式采取了中央财政直接买好设备送到农村学校并进行调试的“交钥匙工程”。在设备的使用方面,学校通过在年终进行教学考察“推门听课”或教案检查等来督促教师使用。

各级地方教育局对多媒体采用“建培管用”的模式进行监督使用:“建”是指硬件建设;“培”是指对教师的使用培训;“管”是指管理问题,即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等;“用”是指使用。这些同时需要学校去配套完善。

3.存在的问题

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的调配都是市县直接到中心小学,然后由中心小学统一调配。

中心小学下属的学校有三种模式:中心小学校本部、村完小、教学点。项目配置信息资源的时候,只是针对农村教学点,而农村教学点相对于中心小学校本部及村完小来说,在师資、信息资源应用水平,包括学生素养等方面都是最弱的。因此,当地农村中心小学会把农村教学点的设备调到别的村完小,甚至会留一两台在中心小学校本部。因为在中心小学看来,这样做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更高。有的农村学校就三五个学生,或十几、二十个学生,如果一套设备放在那里,就只能给这一部分学生使用了。而且农村学校教师往往年龄结构偏大,甚至有的还是代课教师,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也不具备操作相关设备的能力。这种配置方式虽然从设备的实际使用效益来说是合理的,但却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

另外,由于赣州市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条件非常差,除了前面提到的学生少、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等问题外,还不具备保管这种设备的条件。农村学校的教室基本上都非常简陋,防盗措施十分欠缺,设备存放不安全,非常容易被盗。

4.关键在落实

配套的信息教学资源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少的问题。教师少,也就意味着一个教师可能要教很多门课,语文、数学甚至音乐、体育、美术等等,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但现实情况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多是年龄偏大,教学能力较弱。配套的信息教学资源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语文发音的时候,只要点击播放,就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发出非常标准的声母、韵母的发音,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普通话能力不足或者数量不够的问题。此外,英语、音乐、美术课程的教学同样如此。总的来说,对于标准化的信息资源,学生肯定是非常欢迎的。对教师来说,只要能体会到其便捷性、易用性,也是愿意去使用的。

通过此次专访,笔者认为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策略的关键在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标准已出台不少,即使是中央财政直接买好设备送到教学点并进行调试的“交钥匙工程”,到最后一些地区还是因为安防措施不够、学生人数少、教师的教育技术信息素养不够等现实原因,设备被中心小学统一撤回,再做统一调配。有的地方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设备在农村学校,检查一结束,它又被搬走了。因此,应结合当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

四、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策略

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以后,如何使各种信息资源高效应用?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农村学校,在中心小学给该校配置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影碟机等之后,由于不会使用一直闲置在多媒体教室。还有的农村学校,在配置了信息资源之后,只懂使用不懂维护,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问题,最后也照样闲置,没有很好地发挥标准化信息资源的功用,也没有惠及该校的所有师生。针对信息资源因安防措施不够、学生人数少、教师的教育技术信息素养不够等现实原因在农村学校“留不住”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提出农村标准化信息资源有效运用的几点策略:

1.政策支持、经费支撑、顶层设计,多部门多管齐下,统一协调

标准化信息资源各种政策的制定出台,是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的保障。经费投入是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深入、持久、有效配置建设的基础。农村学校的很多现实问题,都可以通过经费投入来解决。另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设施运用也应该是顶层设计、多部门统一协调运转。教育系统的各种事项,都有专门对口的科室、处室来负责,但是各部门、各科室的工作很多时候都不同步。比如,电教馆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全覆盖项目,采用合适的设备进行配置就可以了。但是校舍办的工程就很庞大,包括审批程序、建校舍等,所以只能是在项目开展初期,就通过顶层设计统一协调,先对花费时间长的项目进行立项执行,再进一步实施花费时间短的项目,确保各部门的工作能够有序合理地进行。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先对不符合条件的旧校舍进行改造升级或者新建。

2.教师队伍建设及其综合现代化多媒体信息素养培训

标准化信息资源配置之后,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关键因素就在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理念和技能。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各级教育部门应采取措施让年轻有冲劲的年轻教师下去,并想方设法留住他们,确保教师队伍建设“下得去”“留得住”。

还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来加强教师综合现代化多媒体信息素养培训。坚持定期培训与自修相结合、普遍提高與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开办教职工计算机培训班,充分发挥县电教中心和各中心小学的优势,对教师一边进行理论学习的指导,一边进行上机实际操作的指导,提高教师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倡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自学,一方面委托电教中心或各中心小学的电教主任对各教学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FoxPro(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Internet检索、设备基本维护及维修等。

3.积极展示现代化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优点

有些年龄偏大的农村学校教师对标准化信息资源的使用存在心理上的抵制,因为他们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的事物。借助互联网、多媒体以及将学校教师和学生带去中心小学进行示范课演示等方式,充分宣传现代化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好处,让学生喜欢、让教师接受,最终达到标准化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4.提高各级各类政府、学校及社会大众对农村学校的关注

相对于中心小学和村完小,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学生很难享受到现代化教学。尽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用到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却存在分配性短缺,为达到集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有限的财政经费中,部分政府行政人员更愿意将财政投入到集成效益好的中心学校。而各农村地区的中心学校也确实因各种原因,忽视甚至无视农村学校的正常教学发展需求。通过随机走访调查笔者进一步了解到,广大群众对农村学校的关注甚少,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书读、有人教就可以了,至于是否用现代化设备教学,是否需要丰富的标准化信息资源,他们不了解也不太在乎。课题组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寒暑假,附近的村民经常将农具、收割的农作物等堆放在农村学校。

正如扶贫问题需要正确引导人们的观念一样,农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正确引导人们的观念。一定要致力于提高各级各类政府、学校及广大社会群众对农村学校的关注水平!农村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虽然在学生人数、师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农村学校目前确实还不能与中心小学及村完小相比,但是经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撤点并校之后,留下来的农村学校基本上都能解决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为他们顺利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农村学校标准化信息资源建设上,应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政府、学校及广大社会群众对农村学校的关注,整合政府投入与民间助学力量,充实标准化信息资源等,解决好农村学校的实际困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赣教电字[2013]2号.关于做好江西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Z].

(编辑:李晓萍)

作者:黄艳鸿 谢泉根 刘季商

第2篇:浅议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问题

【摘要】网络信息资源浩瀚复杂,掌握正确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对于网络生活很有意义。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标准

毫无疑问,因特网已成为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它包括网页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和文件系统信息资源等,人们正越来越大的利用、依赖网络信息资源。然而,随着因特网信息资源量呈爆炸式增长,人们查找有用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网络信息用户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变得无所适从,在网上获取和选择所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犹如大海捞针。另外,因特网信息资源还存在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信息空间秩序混乱、整体质量水平下降的现象,许多有价值的可利用的信息被淹没于大量的各种冗余信息之中。为了方便地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网络信息用户有必要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评价,从而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中起到指南、导航作用。因而,掌握几个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也就变得很有必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既包括对网页内容信息资源的评价也包括对网站相关信息资源的评价。网络信息用户关心和利用的是网页内容信息资源,但网页内容信息资源和网站相关信息资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既要对网页内容信息资源进行评价也要对网站相关信息资源进行评价。

一、网站相关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

(1)链接性。链接性指网络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之间、网站信息资源与网站信息资源之间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与网站信息资源之间的链接关系。包括:网站设计的内部链接是否丰富;所链接的资源是否保持新颖,是否与主题、学科相关,是否只提供文本信息;网站设计是否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是否具有审美性与吸引力;链接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有背景鏈接和描述;是否存在空链、死链、错链;网站设计的链接是否灵活;如果是学术信息资源的网站,设计的链接是否有利于网络信息用户的研究需要等等。(2)稳定性。稳定性指网站相关信息资源的某些性能和指标保持不变的特性。网站所在的地址是否稳定并且易记,将影响用户是否顺利地找到该网站。网站是否提供全天服务也影响用户是否能正常链接网站。稳定性包括:网站是否有专人维护;网址有变化时,是否通知网络信息用户;网站是否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等。相对来说,大型和著名网站由于有雄厚资金和充足的人力作为背景,一般比较稳定,能为网络信息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信息服务,这特别适合于学术信息资源用户的需要。(3)创建者。创建者指网站的设计和维护人员,包括:网站的建立者是机构还是个人,如果是机构的话,是政府机构、教育机构还是商业机构;是否提供网站建立者的联系方式,例如电子邮件地址,该电子邮件地址是否有效;网站创建的网络信息资源是否正确、真实、客观、公正,创建者是否提供网站的背景信息资源,例如办站的有关宗旨、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发展动态等;是否添加其网络信息资源的附加价值,如描述性介绍等。(4)用户界面。一个好的网站应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表现出友好性,使网络信息资源的用户更易于接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更得心应手。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是否有条理,有一定的逻辑性;检索系统操作使用是否方便快捷;检索结果的输出格式是否多样;是否有用户满意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界面是否直观,搜索引擎是否对整个资源作了索引,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结果是否符合用户提问的要求,是否能够与用户需求相匹配,这些对用户都非常重要。(5)多媒体设计。多媒体设计指网络信息资源媒体多样化的设计,多媒体设计能提供文字、声音和图像信息,使表现的网络信息资源图、文、声并茂,更直观和自然,使网络信息用户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多媒体设计能否刺激研究者的思维和创造力;多媒体设计能否使网络信息资源更吸引人;能否增强信息资源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会不会因多媒体的效果而转移人们对信息内容的关注,多媒体的设计与资源内容是否相适应;网站信息资源看起来是否有趣,是否让人有兴趣去浏览;采用的视觉效果是增强了信息内容,还是分散或替代了信息内容等等。(6)交互性。交互性指网站信息资源的创建者与网络信息资源用户的联系方式,包括网站是否提供多种交互界面、联系方式;是否经常主动与用户联系,提供或获取各类相关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用户是否能够通过网络与网站信息资源的创建者取得联系,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把自己的信息需求告诉网站信息资源的创建者等。交互性是信息交流和畅通的前提,交互性越好,网络信息资源就能发挥越大的作用,由此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越大。(7)费用。费用指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以及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需的开支,连接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器的费用包括通讯费用、信息流量费用和系统维持费用。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需的开支包括网络信息资源中与知识产权相联系的费用和商业性的盈利费用。如何既确保用户最大可能的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又使用户的费用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内,是网络信息资源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8)安全性。安全性指网络信息资源能在有效范围内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它包括:对于专用和保密信息是否使用专用的网络服务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黑客攻击的机会;网站对于敏感内容是否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防止病毒和黑客的侵入;网站及其提供的网络信息资源的防病毒、抗病毒能力如何;是否安装有安全防火墙;是否安装有防病毒软件,并且及时升级等。

二、网页内容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

(1)全面性。全面性指信息资源能够全面地表达一个主题观点的特性,包括:信息资源收录范围是否涵盖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相关思想和事实;信息资源是否只有本国语言;信息资源是否能概括所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如果是学术信息资源,是否给出引用文献来源,这既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也可供信息使用者作深入的研究。(2)正确性。正确性指信息内容符合被认为正确的道理和标准,这也是传统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之一。包括:信息资源的作者是谁;是知名专家、学者还是一般商务、新闻人士;信息资源的作者能否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描述信息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是否与事实相符;信息资源是否被核实过;是否有相关联的信息资源;语义表述是否清晰;是否有语法或拼写错误;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是否含有政治、宗教倾向或个人偏见;是否带有广告色彩等等。(3)权威性。权威性指网络信息资源的影响程度,包括:信息资源是否有较强的背景;学术资源是否有知名的专家、学者支持;信息资源可否验证出处;若涉及到版权问题,是否给出版权所有者的姓名。大众信息资源的分布是否与有声望人土有关联;可否与作者联系;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是否可靠等等。(4)适用性。适用性指网络信息资源是否和网络信息用户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包括:网络信息资源是针对专业研究人士还是普通大众人士;是面向大多数网络信息用户还是极少数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用户的满意程度如何等。(5)时效性。时效性指网页内容的更新额度(速度、周期),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越强,对网络信息用户的吸引力越强,但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额度也不能过高,这与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与保存有关,个人以为网站的信息资源一般应该至少一个月更新一次。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评价包括:网络信息资源是否定期更新;是否标明日期(写作日期、上网日期、修改日期);是否标明最近更新日期等等。(6)独特性。独特性指在整个网络信息资源中,信息资源所独有的特征,它反映的是网页信息资源与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区别。包括:该信息是否是独一无二的;网页信息内容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有从别的资源中无法获得的信息资源等等。(7)覆盖率。覆盖率指信息资源的主题范围占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比例,包括:信息资源收录范围是否广泛,这是指信息资源收录范围的宽度,主题范围覆盖哪些方面;资源是否集中在较窄的领域,它是否包括相关主题;如果是学术资源是否包括全文和引文,作者的观点是否得到充分的表达;信息资源收录范围的深度如何;提供的主题具体到哪种层次;是否深入到细节的水平;信息资源收录的时段是否明确;信息资源是否被限定在某一时段内;信息资源收录的格式是固定还是多样;提供链接的资源是被限定在某一格式之中,还是提供多种格式供用户使用等等。

只要用户掌握了以上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就能对某个或某些网络信息资源作出相对全面的分析,客观、公正地反映网络信息资源的特性,从而保证自己更方便快捷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

作者:林芳胜

第3篇:论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建设的必要性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财会信息资源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建立元数据标准的必要性。由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类组织和机构已经保存了大量的财务和会计领域的信息资源。要对这些数量巨大的、非标准化的财会信息资源进行研究和挖掘,长期保存并充分利用这些财会信息资源,目前的技术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财会信息资源数据仓库,以便利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和OLAP工具对这些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研究。而数据仓库的建立,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元数据标准,需要构建在财会信息领域的元数据规范。为了便于财会资源的检索和管理,开发和应用财会信息资源领域的元数据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数据仓库

[

一、引 言

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企业以及有关管理机构已经逐步摆脱了经济业务的手工处理,走上了企业信息化的道路。多年来这些企业和组织都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财务和会计方面的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在企业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及其他业务相关的存储介质中,保存了大量的会计和财务活动形成的各种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财会数据和财会信息,以及与电子文档相关联的其他介质文档。这些数据和信息是企业的业务经营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财富。无论是企业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还是经济决策方案的选择等都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企业已经存在的丰富的财会信息资源,如果不去加以充分利用,则是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财会信息资源,让这些宝贵的资源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作出贡献,是企业实施信息化以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际著名IT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将元数据管理列入2008年十大战略性IT技术,高德纳认为“元数据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在整个IT系统,如服务登记和寄存、Web语义、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经营服务登记,以及应用开发系统内比比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元数据不仅仅关系到信息管理,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元数据无处不在。

二、 财会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

具体地讲,财会信息资源就是指各类经济组织在财务、会计等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数据和信息,一般以各种格式的电子文档方式表达。如数据文件方式存在的凭证、报表、交易记录等;以多媒体文档存在的会议录音、扫描纸质文件的图像等,所有这些可以按时间序列表达的数据和信息,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累积起来的,对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经济决策,编制全面预算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企业IT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了数十年,大多数企业逐渐拥有了ERP、CRM、SCM等系统。在企业的这些分散的业务系统里存放着大量珍贵的数据。由于原来企业各业务系统建设的出发点,都只考虑单系统自身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当企业想从全局层次上把这些分散的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的时候,人们会发现这种工作的难度很大。在网络环境中,企业的这些财会信息资源是以各种不同格式的数字化电子文档存在于各个信息系统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财会信息资源,应该进行数据的整合,即建立一个集中分布式的、异构、可扩充、可集成、有统一数据模型、有多种角度视图的、可交换的和安全可靠的复合数据库系统或数据仓库系统。这种数据集中管理、充分共享的数据系统将成为企业各业务系统、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数据中心,是企业甚至行业的信息中心。

信息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运用科学管理、决策分析的基础。目前,大多数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构建联机事务处理(OLTP)的业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用来记录事务处理的各种相关数据。据统计,每经过2~3年时间数据量就会成倍增长,这些数据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企业所关注的通常只占在总数据量的2%~4%。因此,企业仍然没有最大化地利用已存在的数据资源,以至于浪费了时间和资金,也失去制定关键商业决策的最佳契机。企业希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数据转换为信息和知识,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一个有效的元数据方案可以帮助企业实现ETL(Extract-Transform-Load)过程。能够按照统一的规则集成并提高数据的价值,完成数据从数据源向目标数据仓库转化的过程,是实施数据仓库的重要步骤。

三、 什么是元数据

元数据是描述其他数据或数据集的数据,或者说是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在许多领域有其具体的定义和应用,例如传统的书目数据、产品目录、人事档案等都有元数据的踪影。

元数据是一种编码体系,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资源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的、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同时,元数据也为各类分布式的、多种类型数字化资源构成的信息资源体系(如财会信息资源)提供数据整合和管理的有效工具。

一般来说,元数据有两方面的用途。首先,元数据能提供基于用户的信息,如记录数据项的业务描述信息的元数据能帮助用户使用数据。其次,元数据能支持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如关于数据项存储方法的元数据能支持系统以最有效的方式访问数据。具体来说,在数据仓库系统中,元数据机制主要支持以下5类系统管理功能:

(1)描述哪些数据在数据仓库中,即对进入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标识。

(2)对要进入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和从数据仓库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定义。

(3)记录根据业务事件发生而随之进行的数据抽取工作时间安排。

(4)记录并检测系统数据一致性的要求和执行情况。

(5)衡量数据质量。

元数据对信息资源或数据集等数据对象的属性予以描述,使信息资源或数据资源等对象能够被识别、检索,能够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实现简单高效地管理海量数据和在网络化环境中实现信息资源的一体化组织以及对这些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元数据在数据仓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据的采集和提取时,元数据对资源进行描述和标识;在数据转换、提炼、存储时,元数据起了桥梁的作用;在进行数据检索和利用时,元数据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得数据。

四、 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

为了在财会信息资源领域更好地运用元数据,为财会信息资源领域的数据中心和数据仓库的建设服务,使不同的数据仓库和数据中心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信息的联机检索,需要对财会信息资源领域的元数据使用建立一种规范。

元数据标准是某一特定领域或专业团体为了使用元数据来管理、描述和保存他们的丰富多样的资源,根据自身特殊的、多样化的需求,专门地计划、倡议和制定的标准,其目标旨在规范和统一本领域的元数据应用和管理,提高本领域的数据共享程度,便于相关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元数据标准,如国土资源元数据标准、电子政务元数据标准等。

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是适用于财会信息资源领域的元数据标准。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可以按标准系统的结构要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有效范围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即核心层、一般应用层和具体应用层。

核心层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主要规范财会信息资源通用的属性表达,相当于国家标准,其有效范围比较广泛。

一般应用层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主要规范某一具体领域的元数据应用,如财政领域、税务领域、审计领域等,相当于行业标准。

具体应用层的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主要是对具体的业务所应用的元数据规范,应用的范围很广,相当于企业标准。

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五、制定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必要性

财会信息资源是企业在长期的信息化过程中由于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形成的信息资源,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资源,要能够有效地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和利用,要将各种不同来源和不同结构的数据整合到数据仓库,必须建立一套便于检索的简便的代码系统,这就需要设计面向财会信息资源的元数据;为了实现对不同的数据库、数据仓库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实现商业智能系统(BI)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就需要规范不同来源的基本数据,就需要制定财会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

1. 元数据标准的制定是实现财会信息资源检索的需要

制定财会信息技术元数据标准可以为财会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便利。企业或政府部门在利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决策时,需要构建财会信息数据仓库或数据中心,决策人员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需要从数据仓库中检索和获取大量的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元数据体系的建立,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准确的标识和合理的描述,可以帮助财务决策人员实现各种OLAP方案,可以形成各种多维的数据报表和透视表,能够更快、更精确地检索到他们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2. 构建企业业务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联系的需要

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为企业业务系统的面向应用的应用型数据和财务分析或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需要的面向主体的决策型数据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企业业务系统在日常业务中采集各种业务信息,同时也生产了各种决策和分析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业务应用系统是为了业务管理这一主要目标的需求而建立的,将这些应用型数据转化为数据仓库所存储的信息存在着复杂的转换过程,元数据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将数据根据元数据所表示的主题词进行重新组合和转换。数据仓库或数据中心由于数据链非常庞大,在数据管理上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也需要按不同的主题进行重新整合,依据财会信息资源的特定主题或特征进行数据管理,需要通过元数据予以描述。通过统一数据口径、完善指标体系、建立统一数据视图,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从而有效地在各个业务系统内进行数据的转换和整理工作。

3. 财会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的需要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企业累计了大量的财会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的保存方法与传统的保存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信息与承载信息的物理载体出现了分离状态,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与传统的信息保存或收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信息保存是将信息连同信息的载体一起保存的,如碑刻、书籍等,而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的保存仅仅保存信息资源而不保存相关的物理载体,财会信息资源的生存并不取决于其载体的寿命,而是取决于该资源的内容能否经常地被从一个载体转到另一个载体的可能性。数字化的财会信息资源是以一定格式的电子文档方式保存的,由于产生这些电子文档的应用程序不同,文件格式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应用系统的频繁升级和转换,给这些资源的长期保存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应用元数据描述资源的相关属性,可以比较好地完成这种信息资源的转换,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来跟踪数据结构的变化。统一标准的元数据方案,对信息资源能够得到长期保存至关重要。

4. 保证财会信息资源质量的需要

对于已经建设有BI/DW系统的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分散着数十种系统的情况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些企业的业务人员和决策层所关注的一些统计报表和指标,往往是经过许多业务系统和若干数据处理环节而形成的。当最末端的数据发生异常时,在没有元数据管理系统的情况下,需要许多单位和部门(包括软件集成商)的人共同参与,利用手工的方式去逐级查找数据出错的原因。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定位问题,甚至根本不可能定位问题的所在。而利用元数据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等功能,可以很容易地定位问题,再配合监控规则的设置,使问题发现的及时性大大提高。元数据管理系统可在统一数据视图上进行指标一致性分析,可对关键业务的监控规则进行设置和管理。随着数据量的不断积累,数据质量的问题日益突出,元数据管理平台可作为全企业的数据质量管理的基础平台。

总之,充分利用财会信息资源和长期保存这些资源都需要有应用于财会信息资源领域的元数据标准,按照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录入的财会信息资源,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联机检索和数据共享,也可以比较可靠地进行各种数据转换和存储,有利于财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保证财会信息资源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DCMI推荐标准. ANSI/NISO Z39.85-2001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都柏林核心元素集1.1版)[S/OL]. 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2003-06-02.

[2]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9581-2004 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S]. 2006.

[3] 刘炜,李大玲,夏翠娟. 元数据与知识本体[J]. 图书馆杂志,2004(6).

[4] 王张琦,朱建国. 财务决策中的元数据应用[J]. 会计之友,2006(4):55-57.

[5] Gartner. 十大战略性技术问鼎2008[N]. 中国计算机报,2007-11-02.

作者:陈志勇 朱建国

第4篇:国土资源信息化

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出台

记者17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将努力构建覆盖全国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在具体应用方面,包括积极推进国产遥感卫星数据规模化应用,以及积极推进物联网在国土资源领域实时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等。

《规划》提出,以依托四级网络互联互通的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努力构建覆盖全国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全面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促进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全程监管能力,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规划》提出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常态化调查监测,促进国土资源信息的实时汇集和动态更新。构建四级联动的网上管理运行体系,促进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记者注意到,《规划》在具体应用方面也有清晰描述。包括积极推进国产遥感卫星数据规模化应用。开展陆海观测业务卫星数据处理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在土地、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国产遥感卫星数据在国土资源行业的规模化、业务化应用水平,逐步形成以国产遥感卫星数据源为主的数据保障体系。

第5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本质上是一场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要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必须将全体人员思想统一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来,只有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改革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能,降低工作成本,规范管理行为,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一、搞好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奠定电子政务运行基础。

数据库建设是电子政务运行的基础,为实现主要的国土资源业务的网上审批,逐步完成相关数据库建设,在现已建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做好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评审工作,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同时结合市局要求重点开展基础地理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存量土地数据库、土地储备数据库、耕地储备数据库、基准地价数据库、土地市场数据库、土地执法监察数据库、矿业权数据库、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建设与整合工作,上述数据库建成后汇交局信息中心统一管理。

二、搞好网络安全建设,确保信息不泄露。

(一)内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部署示意图如下:

1) 实现县局内网出口边界防护,实现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

2) 实现内网中各安全区域间的逻辑隔离及安全区域间的访问控制,实现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

3) 实现对内网的网络攻击防范,能对边界内的安全事件进行监控,检测攻击行为并能及时发现系统内非授权使用情况,并为事后追查提供依据;

4) 实现对内网信息系统的统一安全管理监控和告警;

5) 实现县局内网边界的病毒防护,对进出防病毒网关数据的病毒查杀、木马查杀、抵御漏洞、防邮件垃圾和实现内容过滤的安全防护;实现对蠕虫的安全保护;

6) 对内网系统网络架构进行调整和改造,升级部分位置交换设备。

(二)此次外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部署示意图如下:

1) 实现县局外网出口边界安全防护,实现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

2) 实现对县局外网的网络攻击防范,能对边界内的安全事件进行监控,检测攻击行为并能及时发现系统内非授权使用情况,并为事后追查提供依据;

3) 实现对门户网站的主页的保护,防止网站系统主页被非法篡改;

4) 实现县局外网边界的病毒防护,对进出防病毒网关数据的病毒查杀、木马查杀、抵御漏洞、防邮件垃圾和实现内容过滤的安全防护;实现对蠕虫的安全保护。

三、加快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网络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切实依托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推进全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结合市局相关要求做好与上级的专网连接,搞好“金土工程”一期开发的建设用地预审管理系统、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系统、矿业权审批管理系统、公文流转管理系统4个业务管理系统的运行,确保与市局联网传输。

四、搞好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政务公开。

按照公开、透明、及时、规范的要求,编制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公开与发布制度。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涉及本县的国土资源规划、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和相关办事程序;及时发布建设用地审批结果、土地供应状况、土地登记信息、矿业权登记信息、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工作动态等,对外公布土地招拍挂信息、矿权流转等交易服务,以及国土资源违法、违纪网上举报与电子信访服务。

第6篇:浅谈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

文章标题:浅谈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

为适应新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需要,省厅和市局提出了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的工作目标,力争在3到5年内把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职能到位、关系顺畅的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本人对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作了一些起调查研究,现谈点粗浅的看法。

、加强领导,统一管理

市局可由分管分局和国土资源所的副局长任组长,办公室、计财科、政工科等组成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计划和标准,争取省厅和市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制定全市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的三年规划,分解任务,分期分批实施,批准各局、各所具体实施方案,调配资金,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并组织验收。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国土资源所布局上,要按照适当集中,强化职能、优化配置的思路进行。将一乡一所一人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整合人员及资产。按照管辖区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方便群众、利于管理的原则布局国土资源(中心)所。以县城为中心,根据地理、交通、经济、人口、区划和资源分布、事务多少等因素,跨乡镇设置中心所,管辖2~4个乡镇。一县可设4~6个中心所,实行“一长四员”制,每个所人员配置在4人以上。村、组可分别聘用国土资源监察员和信息员,延伸国土资源管理网络。国土资源所可选址新建,也可购买现成的办公用房。

三、精兵强将,提高素质

首先要把好进人关。从现有人员中择优录用,缺编的按照“凡进必考”原则公开招考。其次是选好领导,按照品德好、能力强、会干事的要求,通过异地交流、竞争上岗等进行配置,切实选准、配好、配强国土资源所所长。第三是抓好培训,对国土资源所所长和工作人员每年轮训一遍,并建立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制度。第四是管好队伍,每年对国土资源所人员进行考核,对不称职人员及时调整,对违法违纪人员依法纪严肃查处。

四、制定标准化建设模式

近年来,在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中,市局把加强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当成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前沿阵地的重要举措来抓,提倡供用机构布局科学化、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度化、人员素质优良化的要求建设国土资源所。一是在设施配置标准化方面,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即办公用房在100平方米以上(有单独的档案室),有1台固定联系电话,有1辆以上摩托车或汽车等交通工具,有1台电脑和照相机,每个工作人员有1套办公桌椅。二是在管理工作制度化方面,各所要有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台账,把国土资源所职责、工作人员守则、廉洁自律规定、考核办法以及其他政务公开的内容上墙,做到规范统一。对国土资源所实行目标管理,将各所开展的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年终进行考核,并与评先评优挂钩。

五、建设资金筹集

在建设资金筹集方面,可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即市辖区县局投一点,地方财政拨一点,所辖乡镇、单位支持一点,市局帮扶一点,省厅政策给一点。用3年时间,解决国土资源所的办公、交通、经费、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市局从2006年开始,将国土资源所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局(分局)的目标责任制内容进行考核。在200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国土资源所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各县(市)局(分局)要明确一名局领导具体抓,做到产权明晰,要全部办理土地和房屋产权使用证,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要通过审计部门审计,明确不能负债建所。

“五个一”工程由县(市)局(分局)统一组织实施,争取省国土资源厅对已批准实施项目的乡镇国土资源所一次性核拨5万元的补助经费。市、县(市、区)政府配套的建设资金,统一拨付。项目完成后,按建设标准由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

(作者系市局***国土资源所所长)

《浅谈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来源于,欢迎阅读浅谈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

第7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信息化建设,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依法行政和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配备专业人员,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本着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以下是对我局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建设现状:

一、国土资源信息网络

网络工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是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运行的载体,也是上与省厅市局、下与各乡镇所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各种信息内部流动和外部输出的通道。目前,我局已建成了含有一个机房,150多台PC终端的局域网。各基层所也全部开通了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主干网,采用专线连接,初步建成了一套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2008年完成了全县国土资源系统的联网,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运行了建设用地动态监测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档案系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完成了与县财政局的联网,实现了国土系统财务票据管理的信息化,并计划在春节前以此为载体运行出让金收支管理信息系统。

二、数据库建设

我局目前已建成城镇地籍数据库、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籍档案数据库。我局于2003年建设基于瑞得地籍管理系统的城镇地籍数据库,实现了城区土地登记数字化。借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的机会,我局将城镇地籍数据库整体迁移至网新超图公司的杰思科地籍管理系统下,农村部分采用MAPGIS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为城乡地籍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站建设

国土资源部门是一个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部门,我们把网站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质量、联系社会群众的抓手,作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我局网站于2005年开通之日起,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行政过程透明化、行政结果公开化、加强社会服务、接受群众监督。一方面,通过网站这种最广泛、最迅速的手段,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在网站进行宣传,把国土部门应该办什么事、怎样办事,告诉老百姓;另一方面,通过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将所有事项全部推到大众面前,让群众来监督,让基层来监督,让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判,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服务群众的自觉性。目前,国土资源网站紧紧围绕“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的宗旨,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宣传,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起到了较好地宣传作用。

四、以土地登记为突破口,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局始终强调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不是束之高阁。只有应用的好,才能促进工作,才能获得不竭的建设动力。2009年10月1日起我局以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群众最关心的土地登记着手,推行土地登记“无纸化”办公,使土地登记工作更加便利、更加省时。在土地登记网上办公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实现全局各项业务的办公自动化,有力提高办事效率。

存在问题 :

一、网络建设虽然已经实现了全系统各单位的互联,但由于各单位内部网络建设时没有统一规划,安全性能不高,没有实现内外网的隔离,总体运行效率不高,线路及硬件设备维护量大;

二、数据库建设相对独立,系统间信息互动程度不高;

三、门户网站的维护虽有相关制度,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并能承担全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队伍;

五、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难题。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紧跟全市信息化建设步伐,将我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

第8篇: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总结

苏州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2007总结

苏州市国土资源局认真按照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信息办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办的工作部署,根据《苏州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计划实施方案》确定的07工作计划,遵循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健全全市信息化组织网络机构,全面布置“十一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任务。

上半年我们通过狠抓组织落实,调整充实了市局和县市区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处室、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加强了组织领导的力量。建立健全了县市局专职信息主管负责制度;各城区分局确定兼职负责人和各处科室、事业单位一名相对固定的信息管理员制度,形成了以信息处(中心)为主导,各处科室、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为辅助的具体工作机制,完善了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组织网络体系。

市局党组高度重视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于四月份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信息主管及市局正副处长和信息员参加的推进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动员大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文根作了动员,要求全市国土资源系统认清形势,狠抓落实,加快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要按照《苏州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计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的部署认真抓好落实;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是一件关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全局的大事,必须常抓不懈,做到以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注重对经费效果的评估,确保信息化建设协调、有序向前推进。

二、结合“数据中心”建设,切实加强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做好城区地籍数据的更新转换工作。

在去年完成市县主干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我局为做好全市数据中心建设,正加强对全市内外网的规划设置,指导各县市区加强对各级中心机房的升级改造,重点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集中管理的安全保障工作。

为做好我局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建设工作,我们在做好第二次土地更新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对城区地籍数据库的数据检查工作,计划用二年时间完成城区1:500地籍数据补充调查,更新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全市地籍测绘登记调查、更新入库和数据管理一整套严格操作规范和制度,确保数据中心建设达到省厅的要求。

三、加强门户网站建设,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去年以来,省厅和市政府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特别是门户网站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去年昆山局和吴江局的门户网站在省厅组织的评测中受到了表彰,今年我局高度重视这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专门召开会议布置了全市门户网站建设改版工作。到八月底,苏州市局的门户网站已按高标准要求完成了改版工作,各县市局和城区分局已分别建立了各自的门户网站。

四、做好重点业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

根据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在电子政务软件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局采取了急用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策略。在综合层面上,我们先后完善了基于公文流转和全局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的平台软件开发;完成了基于土地公开交易的电子地图查询系统软件开发。在业务层面上,我局开发了基于市县区(分)局联动的建设用地供地审批系统和监察信访信息系统,其中建设用地供地审批系统和监察信访信息系统在省厅科技处和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与省厅系统实现接口联网;开发了基于市局和分局联动的土地批后跟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了基于土地招拍挂现场报价系统和土地安置补偿信息系统;改版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苏州市政府公开办的布置,完成了国土资源行政权力职权目录和办事流程图的编制工作和各行政处室和事业单位办事流程的编制,为下一步开展全局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工程软件开发积累了较完整的办公流程资料,同时我们正在编制全局的依法行政手册,进一步做好政务信息公开,规范全体人员办公行为,把省厅提出的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五、完善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工作。

为保证开发的应用软件得到很好的应用,规范全部人员的信息化操作行为,我局除开展相关应用操作培训外,还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规章制度,主要有:《局计算机网络设备及数据安全管理规定》、《信息中心机房管理规定》、《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定》和《内外网政务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进一步规范全体干部信息化操作行为准则。

苏州市局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的学习交流和培训工作。前几年我局曾组织全市参加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大会,组织去南京、南通国土局学习考察,积极参加省厅组织的各项专项信息化软件培训工作。今年市局由分管领导带队再次组织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信息主管一行16人去福州、东莞和南宁国土局考察学习,并组织全市信息主管去无锡国土局学习考察金土工程一期工程实施情况,开拓眼界,进一步提高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认识,8月份省厅信息办在南通组织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系列

培训,使我们全市各级信息主管再一次受到很好的信息化建设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我们感到很受用。

回顾全年的工作,我局在信息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应用软件开发和应用教育培训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将根据省厅关于落实部金土工程会议精神和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求,认真总结今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筹划明年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加快推进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

第9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期评估综述

2013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情况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结果

按照《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暨2013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情况评估的通知》(国土资信办发〔2013〕9号)部署安排,部信息办采取各地自查为主、实地调研为辅的方式,对“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政务办公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定量评估,较全面地掌握了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进展情况,摸清了《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主要进展

(一)部“一张图”和“三大平台”进一步完善拓展和深化应用。

1.全国“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不断充实。全国“一张图”数据管理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全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全国矿产地、全国1:50万地质图、全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等数据纳入“一张图”。完成2012矿产资源储量、第二批31片整装勘查区和煤田国家规划区等数据整合和入库,基本完成采矿用地、闲置地块等数据上图入库。

2.继续完善和深化应用部综合监管平台。新上线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土地储备监管、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监管、矿山储量监测数据管理、矿产资源储量网上登记备案管理、矿产资源基础统计数据网上报送等7个系统,完善矿业权年检报备、矿业权统一配号等系统,土地监管向乡镇一级延伸,矿产资源监管向开发利用全过程延伸。开放监管平台接口,为23个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17类相关综合监管数据。部综合监管平台获得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3.政务办公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办和国家发改委部署的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管理项目通过验收,构建起国家级地籍数据库框架,实现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统一归档、统一监管、统一查询与服务”等功能。部OA进一步扩展完善。油气审批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全国土地登记动态监管查询系统成功运行,通过试点示范实现了土地登记信息的部、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

4.对外服务不断深化。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全年采集信息超过12000条。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在全国部署和应用。继续在全国105个重点城市向商业银行提供土地信息查询服务。

5.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带宽升级到4M。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通知》,开展了等级保护工作,强化国土资源网络、信息系统及重要数据安全。

(二)各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全国省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应用进一步深化,市、县级 “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开始启动。二是网上办公和网上审批业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行政办公和行政审批业务网上运行继续向乡镇国土所延伸。三是继续深化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创新在线服务,拓展信息共享范围,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国土资源业务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不断夯实。

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目前,《规划》实施总体顺利,信息化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

一是国土资源信息基本实现实时采集和动态更新,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建立了网络化动态信息采集渠道,将信息监测网络覆盖到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用地、用矿单位,每年汇集200多万条信息,全面、动态准确掌握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状况,为国土资源形势分析和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二是四级联动的网上管理运行体系基本形成,促进了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部和大多数省、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并持续向县、乡级延伸,构建了政务大厅统一受理、电子报件、接办分离、联网审查、集体会审、限时办结、结果公开的格式化、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审批模式,不断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实现审批提速和简政放权,使权力变为程序,审批成为服务,促进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三是初步构建网上监管运行体系,基本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全程、全覆盖动态监管。部和多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实现全国覆盖,将通过遥感监测、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等途径获取的违法线索信息,与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信息整合集成、图上比对、关联印证,形成了内业与外业互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常态化国土资源执法和土地督察新模式,监管触角延伸到土地转用、征收、出让、开发利用、抵押融资等各个环节和全国四级矿业权审批发证、勘查与开发,实现了全程监管和动态跟踪。

四是初步形成网上服务运行体系,促进了国土资源部门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托国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积极为社会公众监督政府、接受服务、表达诉求创造条件。通过在线或离线方式面向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遥感影像、土地登记、地质资料等数据共享服务,发挥了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

《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一)初步建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

1.部基本完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基本建成以覆盖全国的遥感影像为本底的“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体系,整合集成了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土地利用现状、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全国各级开发区、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实地核查等基础数据,以及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矿业权、矿业权设置方案等管理数据,支撑部政务办公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运行。基本形成“一张图”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等相关专项联动的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2.省级“一张图”接近全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覆盖本辖区的“一张图”。北京等23个省(区、市)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张图”数据库架构,初步形成规划、调查评价、监测、管理与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更新同步的机制,构建了覆盖全域全流程的土地、矿产和地质环境等主要业务的核心数据库和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类数据的统一管理及与审批系统的对接,为行政审批、监测监管、辅助决策、综合事务等各项业务提供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撑。吉林将17大类58个数据库和部反馈的各类备案数据都纳入本地“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云南“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与厅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带图审批和压盖分析等日常办公系统对接,并应用于综合监管平台、耕地保护系统和执法监察系统。安徽利用全省30米分辨率的三维影像数据,实现“一张图”数据二维、三维立体展示。青海、西藏、新疆兵团“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工作相对滞后,距离《规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3.市、县级“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开始启动。广西、贵州、吉林等3个省(区)采取省厅统一部署的方式,全面带动基层“一张图”建设与应用。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启动市级“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初步实现为行政审批、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

(二)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综合监管体系。

1.部建成覆盖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综合监管平台,并实现常态化应用和持续完善拓展。以“一张图”为基础,建成部综合监管平台,在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用地、用矿单位部署了30个网络化信息监测系统和综合统计网上直报系统,信息采集覆盖17大类421子类8000余项指标,涵盖四级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16个环节的信息,每年实时汇总约200万条动态信息,信息监测覆盖到土地规划计划、预审、审批、征收、供应、评估、市场交易、利用、登记发证、土地整治、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环节,以及全国四级矿业权登记发证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目前,部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覆盖全国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和9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用户超过7万人,在卫片执法检查、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矿业权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应用已成为日常监测、业务审批、综合统计、形势分析、问题预警、调控决策的依据。

2.全国25个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立覆盖本辖区的综合监管平台并开展初步应用。北京、天津、上海、广西等地等地综合监管平台已基本上实现常态化应用,融入到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全程监管业务中。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应用模式,北京建立“局长桌面”决策系统,动态掌握全市保障房供地等4大类19小类的关键指标数据,综合分析和预判各种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成为局领导离不开的参谋助手。河南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和展示,重点关注建设用地审批、供应等重要监测指标的走势和去向,以月报、季报、年报、公报的形式加以整理和发布,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内蒙建成覆盖三级全辖区的综合监管平台,初步实现资源状况动态监测与预警、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浙江等14个省(区、市)初步建立综合监管平台, 应用于土地批后监管、卫片执法检查等专项工作。福建等3个省建成覆盖土地管理全业务的综合监管平台。陕西等4个省初步建立综合监管平台原型,部分业务开始上线运行。天津等地探索建立了基本农田、矿山违法用地行为易发区视频监控网,现场景象及时、清晰地传送到指挥监控中心,执法部门可远程发现违法违规占地。江苏、山东、湖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7个省(区)尚未开展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3.部分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启动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广西、吉林、湖南采取省级统一部署、市级辅助建设的方式,推动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四川、广东、辽宁等地启动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三)基本实现四级国土资源主要管理业务的网上运行。

1.部实现行政办公和所有审批事项的网上运行。在统一的政务办公平台上,建立和运行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行政审批系统,公文运转全流程实现无纸化,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各项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2.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办公和行政审批等主要管理业务实现全流程网上运行。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自动化系统均已上线运行,其中北京等27个省(区、市)实现非涉密事项无纸化办公。辽宁等9个省(区、市)实现行政审批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北京等3个省(区、市)实现了移动办公,江苏等4个省(区、市)实现了电子签章,河南等3个省(区、市)实现短信提醒功能。绝大多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现本级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主要行政审批业务联动审批,除涉密事项外,做到了“不上网的事情不办、不上网的申请不批”。

3.半数省(区、市)实现三级联网审批。北京等16个省(区、市)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贵州等6个省(区、市)主要业务已延伸至乡镇国土所。云南等4个省(区)与部分市、县实现联网审批。山西等4个省(区)已实现省与部分市、县三级主要行政审批业务网上运行和远程报件。新疆兵团与师的部分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远程报件。已实行联网审批的地方实现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重要行政审批系统网上办理远程报件、会审会签等,提高了行政效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构建了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1.部门户网站成为政务公开主渠道和新闻宣传主阵地。近三年来部门户网站共发布国土资源信息191.2万余条,制作专题专栏44个,开展网上直播87次,举办在线访谈62次,“部长信箱”处理各类邮件17949封,报道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331次。土地和矿业权市场网共发布信息172余万条,网站日均点击数达到700多万。20

11、20

12、2013年连续三年获得最具影响力政府网站奖和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两项大奖。

2.全国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接近全覆盖。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和市级、89%的县级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其中26个省(区、市)实现县级以上全覆盖。社会关注度高的重要政务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频率均有明显进步,在线服务水平、公众参与功能和效果显著提升。

3.26个省(区、市)开展了土地或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建设。宁夏、北京、天津、江西、湖南、辽宁等6个省(区、市)实现了全辖区土地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建立了透明的交易程序、公平规范的交易环境、快捷便利的查询系统、丰富详实的交易信息,使每一宗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全过程“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

4.一批重要国土资源信息向相关行业和全社会共享。各地利用部配发的地质资料目录查询系统有效推进地质资料的社会化共享服务,形成了完善的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体系,为地质找矿、抗震救灾、抗旱找水、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北京与41个委办局实现数据共享交换。福建在“数字福建”的共享平台上提供土地和地质资料等信息服务。一些地方还利用网络或离线方式为其他行业部门或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增强了国土资源部门的公信力。

(五)建立了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1.国土资源业务网接近全覆盖。除青海、西藏外,30个省(区、市)覆盖全部市级,新疆兵团覆盖到师级。29个省(区、市)覆盖全部县级,北京等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延伸到乡镇国土所,湖南等8个省(区、市)已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网络互联覆盖面的扩大有力地支撑了视频会议、电子数据远程报送和联网审批。北京等23个省(区、市)完成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山西等6个省(区、市)视频会议系统连通全部市级单位。

2.各地均开展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天津等16个省(区、市)完成了非涉密重要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和整改。除西藏、青海外,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双机热备方式开展了重要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在线实时备份。上海在浦东建立了应用级灾备机房,实现数据的同步镜像。北京等8个省(区、市)建立了异地备份中心,实现重要基础数据异地实时存放,保障了数据安全。重庆在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备份,辽宁等3个省(区)在部重庆数据备份中心备份数据。目前,还有19个省(区、市)尚未实施重要数据异地备份。三年来部本级和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三、主要差距和存在问题

(一)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业务信息化程度较低。《规划》明确在“十二五”末,部和省、市级、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有业务,半数乡镇国土所主要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网络化电子数据交换。目前相当一部分市县和乡镇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使用本省(区、市)延伸部署的行政审批系统进行联网审批或远程报件,本级行政办公及行政审批等主要业务信息化程度还不高,信息化建设现状相对于《规划》目标任务进度安排有所滞后。

(二)“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很多地方“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还没有融入日常管理业务工作中,还处于“展示”数据和系统成果的阶段。数据深度挖掘普遍不够,尤其是支撑形势研判和决策的应用比较少。应用范围有待于拓展,调查、评价和监测等专项工作与政务信息化成果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等信息化成果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以及相关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共享不够充分和深入。

(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加强。各地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普遍有待于提高。有的地方缺乏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对网站、系统和重要数据,特别是涉密系统,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手段,与国家在信息网络安全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地方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偏低,无法充分开展数据共享。

上述差距反映出目前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信息化工作统筹有待进一步加强。突出表现在对数据和应用的统筹力度不够。个别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尚未建成“一张图”,已建成“一张图”的一些地方,核心数据库还不完整,还存在重要数据分散保管现象。对于部统一下发的网络化信息报备系统,地方业务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之间没有做好相互协调配合,系统没有在本级数据中心统一部署和运行维护,而是由各业务主管单位各自填报数据,成为数据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部下发的系统也需进一步统筹。

二是部分地方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不足。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够,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经费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没有持续的资金渠道,“等米下锅”的现实造成信息化建设不连贯,信息化工作呈现出“打补丁”的状态。

三是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信息化管理方式和推进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针对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和机构普遍匮乏的现状,还需要从管理方式、统筹措施、技术等层面寻找破解的思路和途径,以大幅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覆盖面。

四、“十二五”后两年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按照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总体要求,针对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兴起的契机,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以此为基础建设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加快推进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重点的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服务,深化应用和持续拓展“一张图”、“三大平台”,加强信息化与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对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维护群众权益、深化改革等国土资源重点工作的保障服务能力,推动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 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开展“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全国“一张图”和“三大平台”基础上,积极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理念,完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明确“十三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方向。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落实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度,从规划、覆盖全国的总体方案、工作计划、项目等源头上和根本上抓好管控。

(三)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按照部关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相关要求,整体规划和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查询服务。

(四)深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重点的数据共享服务。构建完善的国土资源网上服务体系,面向国土资源系统、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信息服务。

(五)加强“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度,尽快实现覆盖资源管理全域、全业务、全流程监测监管。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跟进需求,完善功能,加强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逐步实现信息化与日常管理决策深度融合。

(六)大幅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覆盖面。借助新技术、新理念,创新系统建设和部署模式,尽快补齐基层信息化短板,实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全覆盖。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以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抓手,构建从上到下、从点到面的国土资源信息安全防护监管监测体系。加强重要国土资源数据的异地备份。

上一篇:常见词语与词组辨析下一篇: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