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民政工作总结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级市民政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级市民政工作总结1

民生保障向“福利型”攀升,力推城乡统筹——全市慈善基金规模达到2.55亿元,连续7年保持救助水平不降低,救助范围不缩小,累计发放慈善救助金8400万元,惠及城乡困难群众1.9亿人次。在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会上,我市被评定为中国城市公益慈善六星级,全国排名第28位。年,是全市基础民生保障树立全新标杆的一年。一是有效实施城乡低保工作。全年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59户、12564人,其中城市738户、1405人,农村5721户、11159人,发放低保金2644.4万元。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元旦、春节一次性生活补助金417.18万元。发放低保、五保等困难群众物价补贴272.6万元。二是稳步推进五保供养工作。落实五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从年10月1日起,集中供养标准从4400元/人•年提高到5400元/人•年,分散供养标准从3000元/人•年提高到4000元/人•年。重点实施了溧城镇清安敬老院改造和南渡镇敬老院扩建工程,全年下拨“关爱工程”专项经费107.3万元。三是切实做好救灾救济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溧城镇北郊社区被评为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立并完善了重大灾害民政、民防、地震、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和灾情会商制度,规范了应急工作程序。根据市政府《灾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为68户受“海葵”台风影响房屋严重损坏的困难家庭进行住房恢复重建。春荒、夏令期间,下拨困难群众救济款51万元。四是创新开展慈善救助工作。全年新增捐赠资金1028万元,慈善基金规模达到2.55亿元,市慈善总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全年围绕助医、助学、助困、助残等项目落实慈善救助金近12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8万人次。同时,创新慈善救助方式,开展“慈善进企业”活动,推动建立“单位爱心基金”13家;搭建了慈善理事企业与受助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平台,形成贫困大学生长期关怀机制,年应届257名贫困大学生全部实现就业。此外,对城乡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全年支出医疗救助金50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500余人次。

社会福利向“普惠型”推进,力推养老产业发展——中国老年学学会和我市共同举办了《中国•“长寿与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中国老年学学会负责人和全国15个长寿之乡的代表参加会议。全省“点亮空巢”爱老工程在我市启动,新华日报、卫视、扬子晚报等9家媒体对站启动仪式进行报道,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出色成效在全省范围得到有效推广。年,是全市社会福利建设向新的至高点不断奋进的一年。一是孤、老、残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从年1月1日起,全市散居和机构养育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72元和每人每月1120元,全年发放孤儿保障金132.6万元,保障孤儿171名。发放重残救助金1300多万元,救助重残对象4993名。为2.35万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1600万元,为百岁老人发放长寿补贴46.42万元。二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出台了我市《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方面积极推动建立以各镇敬老院为基础的区域性养老中心,推进“一院两制,以院养院”模式,广泛开展社会寄养服务,在埭头、上黄、别桥、南渡等镇进行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年内共新建社会化养老机构1家,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300张。同时,协调落实了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公开招标。三是长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出台了《长寿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推动成为长三角健康文化体验地、苏南率先现代化示范区、全国休闲养生魅力之都为产业功能定位的长寿产业规划思路。茶叶节期间,组织开展了系列长寿文化建设活动,成立了长寿研究会,举办了《中国•“长寿与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向天目湖宾馆等11家企业授权使用“长寿之乡”形象标识,以南山竹海为主要载体开发建成了“南山长寿文化园”,推进了各大酒店“长寿宴”的研制开发,举办了长寿文化书画摄影展。《走进寿乡》图书正式出版问世,并向全国发行推广,全市长寿文化品牌推介取得显著成效。四是福利彩票销售力度增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0014亿元,在销售大环境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仍然实现比去年同期增长6%,筹集公益金901万元。

社会管理向“服务型”转变,力推和谐社区建设——省级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为75%和80%,提前一年完成现代化指标2013年分解任务。新建便民服务大厅173个,城乡社区干部服务理念有效转变。社会组织备案登记数达到每个社区5个以上。年,是全市社会管理体系向科学化、人性化不断迈进的一年。一是城乡社区建设切实加强。全市现有城乡社区226个,其中农村社区175个,城市社区51个。全年共下发《关于推进“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村(居)便民服务大厅建设的意见》等7个文件,具体指导城乡社区建设。新建便民服务大厅173个,社区“一站式”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深入推进社区“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建设,覆盖率达77%。通过全面推进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和网格化、扁平化管理,我市共有177个城乡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达标率分别为75%和80%。二是社会组织发展取得实效。重点围绕老龄协会和行业协会实施社会组织分类培育,全年新增社会组织58家,年增幅19%,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组织364家,其中社会团体278家,民办非企业86家。以社区为主阵地开展社会组织备案登记工作,备案社会组织1230家,达到每个社区5个以上。同时,对社会组织的日常运行、制度落实和财务管理情况等进行审查,确保全市社会组织健康运行。

公共服务向“均等化”迈进,力推民政项目建设——市婚姻登记中心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3A级婚姻登记机关,在全省首创将人民调解引入离婚调解的模式,成立了“婚姻纠纷调解室”。市西山清明堂、社会福利中心和救助站三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启动。编撰出版了《实用地图册》。年,是全市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民政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一是殡葬改革顺利推进。一期工程投资4800万元的市级骨灰堂建设,完成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地面资产转让协议和立项、选址、环评、可行性研究等系列工作,并通过公开招标顺利开工建设。镇级殡葬设施试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别桥镇建成生态安葬区,已迁葬坟墓70余冢,上黄镇建成公益性骨灰堂和生态安葬区。认真组织了清明节群众祭扫活动,牵头实施了市区范围殡仪礼炮车禁鸣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效果。二是区划地名管理得到加强。今年以来共命名住宅小区21个、道路9条,更名道路1条。开展了天目湖大道、永平大道、城北大道3条大道的路牌设置工作。编撰出版了《实用地图册》,完成了3.6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篇的编纂工作。同时,开展了溧金线、溧句线的联检工作,对锡常线部分界桩进行迁移和测绘。三是婚姻和收养登记提档升级。开展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创建活动,投入13万元,在创新内部管理、优化登记程序、改善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市婚姻纠纷调解室自7月份成立以来成功调解婚姻纠纷100起。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8937对,离婚登记1996对,出具婚姻登记证明5154件,登记合格率100%,婚检率93%。办理收养登记84件,登记合格率100%。四是救助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全年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401人次,其中安置智障、精神病人等26人次,投入专项救助经费162.7万元。市救助站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封顶,预计今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优抚安置向“融合式”发展,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创新建立退役士兵“订单式”培训模式,参训退役士兵就业率达98%以上;编纂出版了我市退役老兵自主创业致富事迹宣传书籍《老兵新传写辉煌》,受到省民政厅领导高度评价;市西山烈士陵园成功创建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年,是全市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内涵不断丰富的一年。一是双拥共建工作成效显著。春节期间,广泛开展走访慰问和座谈活动,组织各类走访慰问活动45场次,发放各类慰问品(金)350余万元。为驻溧部队落实拥军实事10件,投入实事拥军项目经费130多万元。二是优待抚恤政策全面落实。按照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发放已故老复员军人、老残疾军人配偶定期生活补助费350余万元,发放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费376余万元,发放部分60周岁烈士子女定期生活补助费15余万元。开展优抚“双百工程”,投入34.7万元,帮扶住房困难对象10户、扶持致富项目27个。三是安置保障工作顺利推进。今年我市共接收2011年冬季退役士兵和年春季转业士官430人。发放2011年冬季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偿金948.3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属优待金550余万元。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培训经费69.9万元,178人参训,参训率达95.3%,结业率和就业率均达98%以上。

地级市民政工作总结2

完善全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履行好现行食品安全牵头协调职能,发挥食品安全工作政府“抓手”作用,重点是抓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一是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市、镇、村逐级签订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二是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规范各镇食安办建设,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各镇食安办的作用。三是以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镇综合目标管理体系为契机,加大考核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引导和促进基层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四是要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将食品安全综合检测经费、协管员信息员补助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大力推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2013年,继续将“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列入全市民生类重点工作,具体由我局会同农林、质监、工商、卫生、商务、粮食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主要职能部门组织实施。一是制定药品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监管及三品认证、食品生产环节三分监管及地产食品质量检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餐饮消费环节量化分级、生猪定点屠宰、“放心粮油”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二是明确工作时序进度,严格落实保障措施。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做到月度小结、季度通报、年度考核相结合,实行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

巩固药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成效。一是严格药械市场准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新开办零售药店按要求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并严防挂靠行为。对违法性质严重、屡次整改不到位的药械经营企业,依法申请吊销经营许可证。二是严格落实药械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强化GMP、GSP认证和跟踪检查,抓好医疗机构执行《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全市药械生产经营企业日常监管覆盖面达100%。督促药品生产企业对照新版药品GMP标准,认真组织自查自纠,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及早组织实施GMP认证工作。三是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使用的监管,做到全品种、全过程、全覆盖,继续深入推进全品种电子监管,提高电子监管码数据的准确率。四是加强药品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建设,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监管对象数据上传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真正发挥远程电子监管系统的效用。五是加强药品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开展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和分类监管,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促进涉药单位守法诚信经营。

保持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对无证经营、非药品冒充药品、特殊药品及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高风险药品医疗器械、涉药违法广告、通过网站和寄递渠道违法销售药品等的整治,着力解决扰乱药品市场秩序、损害群众用药安全的突出问题。二是进一步强化区域联动、部门联动打假机制,并充分利用好打击涉药犯罪“四方联席会议”这一平台,加强工作交流,加大对涉嫌犯罪案件打击和移送力度。三是加强药品监督抽验工作,及时掌握药品制假售假新情况,不断分析并总结经验,提高抽样针对性,发挥技术监督打击假劣药品的重要作用。四是高度重视群众涉药投诉举报。做到“有报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并注意根据群众举报排查案件线索,顺藤摸瓜,一查到底。同时,要落实好举报奖励制度,做好举报人信息保密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药品监督。

着力增强药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建立完善“查、防、控、处”紧密衔接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风险防控网络,确保风险隐患排查得出,掌控得住,处理得好。一是搞好风险排查,及时全面地掌握风险隐患和事件苗头,查找问题原因,研究监管措施。二是搞好风险监测预警,加强风险研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风险隐患和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综合采取各类措施和手段,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整治,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四是做好应急管理和处置,健全完善应急机制,确保一旦有事,能迅速妥善处置,防止事件扩大升级。

逐步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根据省、市局的有关精神,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品种的保化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逐步建立和完善保化产品监管数据库,配合省、市局做好保健食品、化妆品评价性抽检工作。在目前保健食品监管法规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主要是做好法律法规宣传,督促经营企业落实好进货验收和索证索票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相关单位进行整改,促进市场规范。

树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良好形象。一是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党组集中学习、开设药监讲坛、推荐读书书目,组织学习竞赛”等方式,营造机关浓厚学习氛围,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水平。二是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按照“全面、务实、管用”的原则,抓好局机关各项制度的清理、修订和完善,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实行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确保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平等性,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三是深化食品药品监管宣传工作。完善信息宣传队伍,建立“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刊有字、网络有文、街头有形”的大宣传格局,坚持对上、对内和对外宣传相结合,大力宣传药监职能、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工作动态,重点抓好工作反馈和典型宣传,提升单位在监管行业、政府部门和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四是加强和谐机关建设。大力倡导“兼顾、公正、沟通、廉洁”八字要求,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构建“责任分明、紧张有序、团结协调”的和谐机关。五是大力推进机关服务品牌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举措,抓好服务品牌宣传,积极争创优秀机关服务品牌。

谋划局办公大楼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市政府和省、市局的支持,通过异地单独重建、与其它单位合建或现房置换等形式,及早谋划启动局新办公楼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目前我局办公楼地处偏僻、面积紧张、设施陈旧的实际情况。

上一篇:广播产业化机制管理论文下一篇:软件安全与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