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行政部门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地级市行政部门

省直管县背景下地级市行政层级改革探析(下)

三、地级市行政层级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效益

(一)基本思路:市县分治,市管三制

市(地级市)县(及县级市)分治,回归宪法规定。将市县由上下隶属关系调整为左右平行关系,由两级体制压缩为一级体制,都由省直接管理。市与县为这一级体制中的两种类型,市作为城市型的政区,管理定位是城市本身的治理和发展,县作为广域型的政区,管理定位是乡镇农村的治理和发展。这与目前政界、理论界研究推动的“省直管县”是一致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县分治”、“省直管县”不是取消地级市一级,不是降低它的行政级别,而是缩小它的管理范围。也就是说,市不再管理县、县级市的经济社会事务、收入支出、转移支付、组织人事等等。

市管制式之一:市辖区直管社区(村),取消乡镇(街道)层级。这对城区较大的城市较为适宜,也可把区适当划小,适度增加区的数量,把原乡镇(街道)力量充实到区,由市辖区直接面对市民服务。在这方面,新加坡(相当于我国一个省会城市主城区的人口数量)中央政府直管社区,管控井井有条,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市管制式之二:市(地级市)直管乡镇(街道),取消市辖区层级。这比较适合总体管理幅度不大但郊镇比例较大的城市,将区的力量分流到市级和乡镇(街道),由市直接与乡镇(街道)对话,将管理触角伸至乡镇(街道),并可将乡改为镇。在市直管镇(街道)行政体制方面,广东省东莞、中山等市提供了成功范例:东莞市,区域面积2465平方公里,直辖28个镇、4个街道;中山市,区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直辖18个镇、6个街道。

市管制式之三:主城区设区撤镇(街),城区以外设镇撤区,区镇分属市管。这种制式是上两种制式的结合,着眼城区部分与乡村部分功能特点的不同,将城区以外的乡镇从区的管辖范围内划出(并将乡改为镇),由市直接管理,从而形成市直管区和市直管镇并存的体制。同时,撤销城区内的区属镇(街道),将其力量充实到区级,由区直接面对村和社区。值得参考的是海南省三亚市,区域面积1920平方公里,市直管2个区(区直管2个村、29个社区)、6个镇。

市管三种制式,以市县分治为前提,以城乡分治为原则,以减少行政层级为实质,最终形成“市管区或市管镇街或市既管区又管镇”的两级管理体制。

(二)政策效益:六个有利于

1、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市县分治,地级市可以从力不从心的农村管理中解脱出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型政区的作用,集中精力发展城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工商业和服务业,提升城市经济社会总量和品质。与之对应,县域自主权得到释放,市刮县、财权事权失衡等局面相应缓解,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新城镇建设。

2、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减少政府层级,减少层级节制,便于上级政策准确、快捷地传达和落实,便于基层接受直接、及时、优质的指导,提高工作的针对性;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优化行政管理和工作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3、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行政层级的减少,使在更广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成为现实。并且,能有效遏制中心城市随意向外扩张,侵占农民土地的现象,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有效抑制财政下拨救灾资金、农业补贴等被层层克扣或挪作他用问题的产生。

4、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减少政府层级和间接环节,有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实现政令畅通;也有助于扩大公众对城市管理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有效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充分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5、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由于行政层级和审批环节的精简优化,基层群众办事更省时省力省钱了,而且能够享受到更公平、更优惠、更好水平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同时,由于机构编制和人员的减少将有效降低行政经费支出,群众的税收和供养负担必然会逐步减轻。

6、有利于区划的相对稳定和改革的顺利推进。一方面,市县分治,省直管县,调动了多数县的积极性。一方面,地级市减少层级,调动了大多数镇街的积极性,让区只管城区,更有利于强化城市社区管理。同时,在主城区虽撤了数量很少的镇街,但区仍然保留,设区更多,总的看,干部职级没降,职位也没有明显减少,是一个不影响现有干部既得利益,又确实减少层级的改革方案,相信动力会大于阻力。

四、地级市行政层级改革衍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衍生问题:三种可能,一个紧迫

1、地级市可持续发展可能遭受制约。我国仍然有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地级市大多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初期,在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还离不开所辖各县的有效支撑。实行“市县分治”, 将打破“市管县”形成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市域为腹地的城镇体系格局,地级市无法再从各县抽取、调用发展资金及其他资源,这无异于对地级市的“削肩断指”,不利于地级市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城乡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同时,地级市将面临县在对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和区域内争取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与博弈,可能会延缓地级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壮大进程。

2、政府无序开发现象可能滋现。一方面,由于城域的扩大,以及弥补市县分治后,省转移支付、专项补助等经费的减少和从县集中财力渠道的关闭带来的财力下降,地级市必然会产生大建设、快建设的开发冲动。另一方面,在目前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趋势下,各级各类城镇都充斥着“开发热”和“建设热”,对于分治后的县来说,建设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这很可能会忽视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功能协调,忽视产业、人口、环境与城镇开发之间的容量协调,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时序和空间利用的协调,形成县域开发的“遍地开花”和“无序建设”局面。

3、干部职级待遇的衔接可能遭遇困境。行政层级的减少,机构编制的减少,必然使一些行政干部面临升降去留问题,特别是有的干部需要转岗和分流,是一个艰难而又必须做出的选择,对这些干部的心理冲击将是巨大的。如果说,以往的所有改革都要考虑到群众的承受度,那么,这项改革所要进行的机构和人员调整,将主要考验官员的承受度。职位相对少了,但已经任命相关职务并享受相关待遇的人并没有减少。一部分干部将失去原级别的职位,一部分干部可能仍保留原有职级但失去实权,加之他们在原有体制中早已成为既得利益者,如果其职级待遇处理不好,将会成为改革最大的阻力,他们也最有可能最有能力与已获得垄断利润的社会组织、公司、个人联合起来,阻挠改革进行或者扭曲改革。

4、行政区划调整被提上紧迫日程。当行政层级改革的思路确定下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行政区划。区划不调整,市(地级市)县分治、撤销市辖区、撤销乡镇(街道)都将是空话。区划调整的任务无论大小轻重,但都非常紧迫。并且地级市没有调整行政区划的权限,区划调整必须事先做好深入研究的功课,确保调整方案能较快获得国务院及其民政部和省政府的批准,避免贻误改革的时机或因报批时间过长造成节外生枝。

(二)对策建议:两个打造,两个坚持

1、正确定位地级市功能,打造品质城市。一是破除行政中心城市观念,树立区域中心城市理念。依靠转变职能,发挥科技资源、资本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先进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提高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现代化的高水平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发挥要素集聚优势,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加快高科技产业和商贸、物流、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积极打造超强经济开发区,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跨越发展,尽快形成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产业群,确立并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吸引优质资本、技术、人才流入,并积极输送剩余资本、技术和人才,发挥对周边城市、县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2、准确把握省域发展大局,打造市(地级市)县“竞争—合作—分工”关系。要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全省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加强对各自条件和优势的研究,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各自的发展,通过市场手段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产业,最大限度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和经济优势,形成并保持合理健康的经济形态。省级政府在直管县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当措施保障地级市的利益,使地级市和县处于战略框架下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利双赢的融洽状态。

3、坚持不损害个人正当利益原则,妥善安置干部。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干部的才能和优势,以基本对等原则安置干部,无论其职务如何调整,无论是上调还是下走,其职级待遇的最低限度是保持不变。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干部参与省级、外地更高层次干部职位的考选,并为其创造培训学习等条件,支持他们“走出去”。对达到一定年龄和工作年限的人员,可采取离岗待退、提前退休等稳妥方式进行分流。以往那种分流领导干部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人为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如果分流担任了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又常常会把企事业单位办成了机关,严重背离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律,抑制甚至破坏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要研究新的行政层级框架下各级政区及其机构建制规格的定位,并探索建立依据工作年限晋升职级的平衡性制度。

4、坚持因情制宜原则,科学调整行政区划。地级市的行政区划调整,要着眼完善中心城市政区架构,为未来留足发展空间,发挥其作为区域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和乡镇(街道)区划的调整,要考虑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地域规模等等的相对均衡,既能突出各自长处,又能增强他们之间的竞争性,促其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为提高区划调整效率,在操作程序上,可在一定范围内试行地级市审批,报省政府或国务院及其民政部备案的方式,同时研究动态调整的可行性。□作者系中共莱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 E:WT

关键词:省直管县改革 行政层级

作者:刘安庆

第2篇:中国地级市政府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研究

摘 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是“放管服”改革的突破口,是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关键举措。中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主要在地级市政府展开,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普遍缺乏对“相对集中”标准的把握。文章从基本概念出发,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区分为横向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纵向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以此为基础分析河北省各地级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最后给出地级市政府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横向相对集中;纵向相对集中;行政许可

十八大以来,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其中,“放管服”改革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核心举措。作为“放管服”改革的突破口,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对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现有的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逐渐暴露出环节繁杂、过程不明确、检查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等问题,企业置身于多层审批、多头审批、多主体审批、多环节审批[1],既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率,又与刺激经济活力、为市场减负的施政方向不匹配。本文以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为例,分四个部分研究中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历史沿革及背景

(一)基本概念

1.行政许可权

行政许可权是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以书面证明或其他方式允许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确认某种权利,授予某种资格和能力的权力。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产生行政许可行为,无申请即无许可。[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严格规定了设定行政许可的权力,排除了过去任何行政机关、甚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都可以滥设行政许可的权力。国务院以《行政许可决定》的形式,将确需保留的行政许可进行设定,[3]行政机关不再广泛具有行政许可的设定权,而只具有行政许可实施权和行政许可监督权。行政许可实施权包括受理权、收费权、审核权、决定权和送达权;行政許可监督权包括检查权、中止权、撤销权、变更权、宣告无效权等。其中决定权是行政许可权的核心。

2.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行政许可权的集中分为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绝对集中指的是不考虑许可权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范围,统一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与之相对,相对集中既需要考虑许可权的结构(如许可实施权和许可监督权),也需要考虑许可的范围(如涉密事项和非涉密事项),以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权力集中起来。因此,有必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剖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内涵,从而确立相对集中的标准。

3.纵向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纵向相对集中指的是行政许可机关将全部的行政许可实施权和部分行政许可监督权集中起来。从行政逻辑来看,颁发行政许可的机关应同时承担变更、撤销和宣布无效的权责,做到“谁颁发谁撤销”“谁颁发谁更改”,形成闭环。因此,行政许可机关履行的部分行政许可监督权应包括变更权和处罚权中的撤销权和宣告无效权。此外,由于行政处罚中的“中止权”不影响行政许可原有的合法效力,仅仅是使该项行政许可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正常生效,因此可由行政许可检查与监督部门直接宣告处罚,而变更、撤销和宣告无效等影响行政许可原有合法效力的行为,应由检查与监督部门告知行政许可机关并出具意见,再由行政许可机关具体实施。

4.横向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横向相对集中指的是在许可权权力范围上实现“相对”。中编办印发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中央编办发〔2015〕16号)指出,行政许可权改革的目标是“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如表1所示,行政许可权的集中范围应该在经济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而该范围之外的如涉密、特殊物品管制等事项则不应在行政许可权的集中范围内。

(二)中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历史沿革

1.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准备阶段(1982—2003年)。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第一次大部制改革。第一次大部制改革启动于1982年,以精兵简政为原则,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为目标,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4]。这一次大部制改革标志着我国政府对改善行政效能的重视。在此之前,审批机关各自为政的组织运作和政策裁量、相互独立的管制目标与规范体系,形成了横向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审批办理流程和业务网络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在垂直的层级体系内建设营运,有着各自的形式和符号,并且架构和标准各异,成为制约整体审批效率提高的障碍[5]。随后多次大部制改革,重心始终围绕科学配置政府权力、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的目标。在此大背景下,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机构改革的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发展阶段(2003—2015年)。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出台。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6],目的是解决行政许可事项过滥、机构许可权界定不清、审批过程烦琐、“暗箱操作”,以及重许可轻监管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行政许可实施的机关、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行政许可的费用、监督检查机制以及各主体的法律责任,为行政许可权的改革划清了一条法制化的道路。2013年,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632项,需报部委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7]。这一阶段,行政许可权的改革开始有法可依,改革的方式转变为体制机制的创新,各地级市开始建立“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区县政务服务大厅-社区服务站/工作站”的审批工作模式,逐步实现物理整合。

3.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完善阶段(2015年至今)。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中央编办发〔2015〕16号)的出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的范围和改革的内容,试点范围包括天津市所有区县,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广东、四川、贵州各选择2~3个市、县(市、区)或所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改革试点,改革的内容包括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内容、范围和实现形式、行政审批部门与承担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定位、审批流程简化与规范、审批监管机制。以此为契机,全国开始逐渐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逐步实现由行政服务大厅“物理整合”的模式发展到行政审批局“化学融合”的模式,以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撬杆,在弱审批、严监管、重信用、强服务中走向现代治理[8]。

(三)中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法律与制度背景

1.行为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22条、25条、26条规定,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由此可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主体,在地级市一级,除各职能部门之外,还可决定由一个行政机关统一行使。该处的行政机关,既可以是参公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市政府的部门,如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局依法成立,行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具有组织法上的权限[9]。

2.行为客体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行为客体是行政许可权,行政许可权不是越集中越好,大规模调整行政许可权行使主体与职权法定原则精神相违背[10]。目前的法律文件尚未明确指出行政许可权集中的范围及如何实现“相对”,实践中主要从空间场所、职能部门内部和职能部门之间探索集中的模式[11]。本文提出的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概念,可以作为划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行为客体范围。

3.集中程序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中央编办发〔2016〕20号)明确指出了各级政府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程序:①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报国务院批准。②市、县及各类开发区开展试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批准,并报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备案。此外,市、县进行试点同时,在各类开发区积极推广行政审批局等模式,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同时,试点城区要加大探索力度,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及时反馈情况,着力破解试点中的困难和共性问题,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因此,市、县及各类开发区负责自行探索改革模式并起草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方案,经由省级政府批准并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备案后,再由市、县一级政府具体负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市、县一级政府也负责对上联络相关工作。

二、河北省地级市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现状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中央编办发〔2015〕16号)、《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中央编办发〔2016〕20号)指出了改革试点的范围,包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广东、四川、贵州、辽宁、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宁夏共14个省级行政区。河北省是第一批进行相对行政许可权改革的省份,改革力度大,改革速度快,为第一批试点改革之先,对其他省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具体做法来看,河北省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上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局”制度,于短时间内在11个地级市均设立了行政审批局,将原属各市政府委办局的行政审批权力大比例交由行政审批局行使。行政审批局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同时,河北省各地级市均设有市级政务服务中心,中心由市政府设立,交由行政审批局管理,属于行政审批局下属事业单位。

从实践来看,“行政审批局”的工作模式对于单项审批而言,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长;对于多项审批而言,串联审批不再需要流转多个政府部门,并联审批则由外部协调(联审联批办公室联系各部门推进)变为内部协调,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以沧州市为例,行政审批局成立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等复杂审批项目从注册登记、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只需要45个工作日。

然而,河北省各地级市在推行“行政审批局”工作模式的过程中,未能仔细辨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中“相对”的概念,各地级市划属行政审批局行使的权力数量不同、类型不同,缺乏一定的标准,图1所示。

如图2所示,从比例上来看,衡水市划属行政审批局的行政许可权力仅占市级行政许可权力总数的40.66%,比例最低,比例最高的为唐山市,占72.00%,二者比例相差竟高达30%以上,说明行政审批局承接许可权在市级层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从总体趋势来看,河北省各地级市目前正持续将市直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权力划拨给行政审批局,可以预见,上图比例的数字在未来还将保持上升。从类型上看,河北省各地级市划拨行政许可权至行政审批局的过程较为粗放,存在横向集中太宽泛的问题,各地级市行政审批局承担了一批不应承担的行政许可权力,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审批事项法律责任主体还在原单位,这些事项纳入行政审批局后没有上位法支撑,法律责任主体与实际审批机构不统一。[12]以沧州市为例,沧州市划拨行政审批局行使的权力中包括一批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领域之外的权力,如涉外事项审批权重的“境外机构和团体拍摄考古发掘现场审批”等,这类审批事项事实上并不属于横向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范畴,不应由行政审批局承担。

三、河北省地级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纵向集中不充分,横向集中太宽泛

目前全国试点地区在集中许可权改革时缺乏“相对”的标准,纵向集中不充分,横向集中太宽泛。这一点是全国各试点地区的共性问题。就河北而言,各地级市纵向上仅集中了行政许可实施权,应该集中的部分行政许可监督权未集中;横向上在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和区级政务服务大厅入驻了过多的许可事项,许可事项几乎全盘入驻。这种集中的方式属于绝对集中而非“相对集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绝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使得中心和大厅承担了过大的业务压力,影响权力履行的效率;二是中心和大厅在一部分行政许可事项上不具备审核条件,难免成为行政审批的“收发室”,如资源开采及勘察审批需要实地勘察,中心不具备专业人员和硬件设施,仍需要发回原单位审核。

(二)行政审批局内部机构设置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河北省部分地级市目前在审批上对外虽然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但是对内却缺乏标准化的管理。本文梳理了河北省11个地级市行政审批局科室建设情况:

如表2所示,从内设机构数量上来看,河北省各地级市行政审批局内设机构数量差别大,规模大小不一,内设机构最多的张家口市行政审批局有24个内设机构,最少的承德市行政审批局则仅有13个。从内设机构名称和职责上来看,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秦皇岛、廊坊、衡水分别根据各自审批业务类型划分科室,而石家庄、沧州、邢台则以“审批一科”“审批二科”的方式粗放划分科室,说明这些地级市尚未对自身业务类型有清晰的定位。由此可见,虽然河北省在短时间内全面设立市级行政审批局,然而在机构管理、人员分配、法定职责上缺乏统一的标准,运行模式还很初级。

(三)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尚未对标实体大厅,功能模块少

目前河北省网上政务服务网站采用统一入口、按城市划分页面的形式,提供了包括办理机构、服务对象、法定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承诺期限、法定期限等信息,对于申请人了解申办程序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政务服务网站尚未对标实体大厅,未能提供如实体大厅结构、办事窗口编号、窗口排队情况等信息。河北省各地级市政务服务大厅投入正式运行的时间不长,办事人对大厅的了解情况有限,亟须从官方渠道了解相应的情况,河北省各地级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网站建设缺乏相应的功能模块,难以满足办事人该方面的信息需求。

四、中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对策建议

首先,在理念上,加深对相对集中概念的认识,区分横向集中与纵向集中。如前所述,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时,要充分理解“相对”的内涵。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其中一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大目标是实现行政体制效能的提高,如果为了集中而集中,走向“绝对集中”,反而可能造成降低行政效能的结果。本文提出了横向相对集中和纵向相对集中的概念,可以作为理解“相对集中”的一种视角。

其次,在主体上,以政务服务大厅为基础,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局的建立。一是依据横向相对集中的原则,调整政府服务大厅进驻部门,对于不符合横向集中原则的部门予以迁出,对于符合横向集中原则的部门予以迁入;二是依据纵向相对集中的原则,明确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和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除颁发许可外,也应履行一部分行政许可监督权,而不是单纯实行“审管分离”;三是全国各地级市学习河北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先进经验,依照法定程序向省政府提出申请,加快成立行政审批局,在成立行政审批局的基础之上,明确政务服务大厅作为行政审批局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

再次,在制度上,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专用章”制度,建立多边沟通机制。一是逐步探索采用“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模式,化解多头审批的矛盾,避免串联审批不通畅、并联审批协调难的问题;二是建立政务服务大厅与入驻单位常态沟通机制,协调解决问题,可由联审联批办公室牵头,通过定期召开行政审批相关科室和部门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重点交流重大项目的对接情况,總结对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三是对标各部门权责清单,完善中心/大厅服务事项动态更新机制,在国务院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权责事项在一定时期内都处于动态调整期,迁入中心/大厅的事项也可能随国务院新的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中心/大厅应及时对标各部门权责清单调整情况,采用网络公示、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等方式,及时向申请人告知大厅申办事项变化;四是设立市级政务服务中心专属号码,集中受理公民投诉、咨询和意见反馈;五是加速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规范化建设,哪些领域的项目可以走“绿色通道”?多大资金量的项目可以走“绿色通道”?类似的问题需要确立规范化的标准并向社会公示。

最后,在技术上,对标实体大厅,推进网络综合服务大厅建设。一是将网络综合服务大厅对标实体大厅,增设相应功能模块,公示综合服务大厅的结构、业务范围、办理窗口、办理时间等信息,方便民众获取相关信息;二是探索互联网协助审批模式,在满足审批需要的基础之上,不断丰富网上审批的事项数量,由申办人提供具有效力的电子审批材料,从“最多跑一次”变为“不用跑”,降低实地审批的负担。

参考文献:

[1]俞军.“不见面审批模式”的探索——基于对江苏省1518户企业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7(11):16-18.

[2]曹康泰.行政许可法对政府管理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2):18-25.

[3]沈福俊.国务院决定行政许可设定权:问题与规制[J].社会科学,2012(5):102-108.

[4]周维强,薛艳荣.论不同发展观视野下的行政体制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3):36-38.

[5]骆梅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碎片政府到整体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3(5):21-25.

[6]易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行政复议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8):46-47.

[7]梅帅,王珂.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行政与法,2018(3):8-15.

[8]艾琳,王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亚历山大绳结”现象与破解研究——以天津、银川行政审批局改革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6(2):10-13.

[9]殷飞,申海平.组织法下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研究——以成都市武侯区相关改革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6(4):19-22.

[10]徐继敏.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价值与路径分析[J].清华法学,2011,5(2):79-87.

[11]黄小勇,闫晶,张爱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32-35+66.

[12]沈毅,宿玥.行政审批局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J].行政管理改革,2017(5):19-23.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Right of Relatively Centralized Municipal Governments in China

——Taking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Hebei Province as Examples

Wu Yukun,Wan Pengfei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Key words:horizontal relatively centralizing;vertical relatively centralizing;administrative permission.

責任编辑:陈文兰

收稿日期:2020 - 09 - 17

作者简介:吴雨坤,男,贵州贵阳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万鹏飞,男,江苏泰州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

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作者:吴雨坤 万鹏飞

第3篇:省直管县背景下地级市行政层级改革探析(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作为一种顶层安排,报告并提“行政层级”、“行政区划设置”两个优化,从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两个层面来看,后者是前者的应有之义,并为前者提供保障与巩固措施。相比于十七大报告“减少行政层次”的论述,说明行政层级的优化探索将进一步深化并触及更多实质内容。实际上,从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相关改革探索就一直不断,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扩权强县探索,到多层面的省直管县改革探索,到十八大报告明确探索的主攻方向“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试点省份的实践成效很明显,行政层级改革的方向也越来越明晰。下一步,省直管县改革探索肯定是全方位深层次的。省直管县改革,从文字表面看,好像不涉及地级市。但在省直管县改革中,地级市是不可逾越的焦点,如何优化地级市内部行政层级,是不能不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地级市行政层级基本现状和主要弊端

(一)基本现状:三级体制

1、地级市行政层级的产生。《宪法》第30条规定,我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按照《宪法》规定,省以下地方行政层级为三级,即省—县市—乡镇,县与市是两个平行的行政区域。1982年,中共中央提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管县管企业”。年末进行地市合并试点,中央批准江苏省在全省范围内撤销原有的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若干问题的通知》,确定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中心,以广大农村为基础逐步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此后,各省纷纷推进“市管县”体制,地级市行政层级逐步形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为四级,即省—地级市—县(县级市)—乡镇。

2、地级市管理范围内的行政层级形态。纵向对比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地方行政层级(如秦朝的郡县制、宋朝的路州县制、清朝的省府县制等),横向对比世界各国的地方行政层级(如美国的州、市两级制,法国的大区、省和市镇三级制等),我国现行的四级地方行政层级均多出1-2级,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地级市及其内部行政层级的冗余。目前,全国共有285个地级市,其内部行政层级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不设区县(及县级市),市直管镇街或群岛,如广东省东莞市、海南省三沙市等,为地级市行政层级的改革优化提供了一种方向和榜样,但数量太少且具有较为独特的市情,不是本文作为问题研究的对象;二是只设区(县级行政区),区下设街道或乡镇、街道并存的,如湖北省鄂州市、山东省莱芜市等;三是区县(及县级市)兼有,区县(及县级市)下设街道、乡镇的,绝大部分为此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街道办事处为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个行政层级,但从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设置和运行看,已膨胀固化为等同乡镇的行政层级。《组织法》对市辖区政府没有明确的定位,但在有关表述中将其与县、市政府并提,而在运行中,市辖区政府显然是独立的行政主体,除公安、国土等少数部门由市级垂管外,其余和市级基本对应同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后两种类型本质上是一种体制,即“市(地级市)—县市(县级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体制。

(二)主要弊端:三个“导致”

1、导致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成本过高。从机构设置看,一方面,多一个层级,就多一层政府机构,并由此造成政府职能的无序扩张,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更强调的是“上下对口,左右看齐”的“职责同构”模式,并积极“创造工作”,导致了地方政府机构庞大。从行政成本看,一是行政层级的增加拉长了管理链条,致使许多审批事项,由一级审批办理变成了两级或多级审批办理,而审批环节也成倍增加;二是由于机构增加、审批办理层级和环节的增加,导致行政人员的数量不断膨胀,行政经费不断攀高,部分地方出现的“吃饭财政”、“负债政府”便是恶性例证;三是增加了政府沟通、协调和监察监督的成本。2007年,各国的行政费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名中,中国以27.6%的惊人比重位居榜首,远高于其他国家6%的平均值。201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关于行政经费的调查报告,有一个结论:2005年到现在,大概每年行政经费的增加额度是以一千亿的速度在递增。

2、导致行政效率降低、人民负担加重。对行政效率的影响,一是行政层级和审批环节的增加必然延迟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的时间;二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因层级增多而变得复杂,职责和权限的划分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容易造成事权下移、财权上移,不利于调动基层政府和行政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上级政策的传达贯彻及基层群众意见和呼声的汇集回应,不及时,易失真,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以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降低。对人民负担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行政层级、审批环节的增加,办事更加费时费力费钱;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人员和行政经费的增加,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税收负担。据《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公布的中国历史上的官民比例,汉代1:7945,唐代1:2927,清代1:911,现在则有学界的1:26和国家公务员局公布但饱受质疑的1:194等说法。《福布斯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显示,2009年中国百姓的税务负担列全球第二。近几年,中国一直稳居此榜前三甲。

3、导致资源整合受限、一体化发展受阻。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在地方利益动机驱使下,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比较明显,地方本位主义与保护主义盛行,从而使区域经济运行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这种特征,使纵向的层级分割和横向的区域分割,如同“看不见的墙”对经济的纵向联系横向沟通产生了刚性约束,跨层级跨区域流动困难,限制了资源整合和结构升级,阻碍了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和深入。更有甚者,部分地级市自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不强,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不仅不能对下辖县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经济带动,推动城乡经济耦合,还需要县为城市发展输送资源并承担城市发展所转嫁的成本,财政税收强制分成、好企业上划、到农村圈地等“市卡县”、“市刮县”现象较为突出,侵占县域和农村利益,严重违背了“市管县”体制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同时,市、县作为两个独立的行政层级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导致市、县在经济发展中竞争多于合作,地级市过多地将各种资源集中于主城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受到遏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严重,市对县产生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挤出效应”,导致市县行政掣肘、矛盾加剧,城乡虽然均有发展,但城乡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扩大。

二、地级市行政层级改革的驱动力及可行性

(一)驱动力:内外兼具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本质则在于以社会权力为本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重塑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必然被提上日程,从政府权力的角度出发,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分权,政府向社会转移资源配置、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事务性职能,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这是一个政府职能精简规范和社会化的过程,它迫切要求打破现有行政层级,在更广范围和区域内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推动政府纵向减少行政层级,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变。

2、国家对于改革规律的顶层把握。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试点。”这是适应推进现代国家治理,高层国家治理观念和行政思路的重大转变,是对改革规律的顶层把握和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是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最新内容,表明我国的行政改革将从横向的同一层级政府精简职责、机构、编制、人员的量变改革,深入到纵向的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减少层级”的立体式质变革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减少行政层次”的要求,十八大报告强调“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在这种顶层安排之下,国家在部分省份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试点改革,随着试点效益的不断显现以及学界理论探讨的深入,减少行政层级的改革方向也越来越坚定,成为改革的大政方针和新的主流。2011年,中央编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河南、广东等8个省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

3、县域经济地位的日趋重要。我国县域国土面积超过全国的90%,人口超过全国的70%,GDP超过全国的50%。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部分,而其发展规模与水平已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实现程度,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部分的经济和社会决策权都属地级市所有,县级政府的公共行政创新精神和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并且许多县域的经济规模早已超过地级市,行政掣肘和利益摩擦不断。为了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自主发展、更好发展,县级政府自然就有了突破地级市束缚的愿望。

4、基层和群众对服务型政府的期待。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中都是重要内容。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基层和群众对政府服务的内容、方式与质量的要求,更加丰富、多样和优质。他们都希望少一个“婆婆”,多一份权利。打破行政层级限制,在更好的层次上享受更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享受更公平、完善的经济和市场机制,享受更稳定的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享受更丰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等,都成为他们现实的期待。他们也因此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二)可行性:四个有利条件

1、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为行政层级改革提供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健全,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历次机构改革也适应这一要求,把转变政府职能放在了首要位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管理方面,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领域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的运行逐渐由以纵向为主的计划经济转向以横向为主的市场经济;在行政审批方面,政府行政审批的项目越来越少,审批程序逐渐简化和规范,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大幅精简。与之相对应,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这为减少行政层级,推动政府机构体系由多层次、小幅度向少层次、大幅度的扁平化方向转变提供了制度基础。

2、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此消彼长,为行政层级改革提供了能量积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和经济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行政区域内呈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封闭状态逐渐被突破,政治因素由经济活动的内在依据转变为外部条件。由此,经济的横向联合必然要逐渐取代纵向的权力传承,按照市管县模式建立的行政隶属关系在经济上日益淡化,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以行政权力扭合在一起的“带”与“管”模式,已不可能按照纵向权力关系高效运行。区域经济关系走强,行政隶属关系弱化,其能量的不断集聚必然到达减少行政层级的质变临界点。

3、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为行政层级改革提供了配套准备。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一直摆在突出位置,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对此都有专门着重论述。国家层面积极推进,各省区积极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城乡统一的规划建设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社会管理机制、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已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基本形成。许多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乡户籍界限已经打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趋于统一,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运营、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全覆盖、有线电视和网络村村通……城乡公共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日趋均等、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为行政层级改革准备了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4、电子政务与交通条件的发达,为行政层级改革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当今信息时代,电子政务迅猛发展,网上办公、远程会议、虚拟机关、政府微博以及网上报税、网上审批等等的产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及其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明显缩短,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强,信息传递、事务办理、审批许可等日益简单化、高效化。高铁、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设施的改善,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行政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短。这些变化,大大提高了政府的现代化水平及行政管理能力和效率,为扩大政府的管理幅度、减少政府层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未完,待续)□作者系中共莱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

关键词:省直管县 地级市行政层级 改革

作者:刘安庆

第4篇:地级市部门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负责人讲话

在市林业局直属系统纪检监察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Xxx

(2012年4月19日)

同志们:

这次局直林业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是局党委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市纪委四届二次全会和全省林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2年纪检监察各项工作。会上,表彰了2011年反腐倡廉先进集体,在此表示热烈地祝贺!刚才,瑞智同志回顾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的任务,我完全同意。市纪委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xxx同志亲临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对于做好今年局直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建设生态xx的重要保障。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圣地xx、生态xx、幸福xx”,把生态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四大战略”,实现“一个突破,两个提升,三个翻番”发展目标,明确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在支

- 1

(三)搞好反腐倡廉建设是中省市确定的一项长期政治任务。中央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要求全党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省纪委七次全会上,省委赵乐际书记就贯彻中纪委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我省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市纪委四届二次全会上,姚引良书记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曾岚书记对全市全年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中省市主要领导的讲话郑重严肃地告诉各级干部,持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政治任务。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对此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切实将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臵,时刻抓在手中,切实抓出成效。

市直林业系统是全市反腐倡廉建设的示范点,省市给了我们许多荣誉。市委、市政府、市纪委对我们寄予殷切希望,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市委、市纪委的重托与厚望,保先进位,自加压力,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务实有效的工作,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实效

按照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结合市林业局直属系统实际,我着重强调五个方面工作。

- 3意识,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严格执行党的决策纪律。坚持会前酝酿讨论,会议集体决定。三是要严格执行党的组织人事纪律。进一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廉政考察及全过程监督,严肃查处干部任用中的各种违纪问题。四是要严格执行党的财经纪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规范公共经费支出,狠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歪风,严厉打击贪污、挪用公款、索贿受贿、钱权交易等行为。五是要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做到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以铁的纪律保证党的意志顺利实现。

(三)强化对中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的督查落实。要加强中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 政令畅通。一是要突出监督重点。要紧紧围绕第四次党代会、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林业生态建设目标任务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会、全市林业工作会确定的工作重点,突出监督重点。着力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五期、动植物保护、对外合作造林监督检查,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着力加强xx中心城区绿化、县城绿化、乡镇社区绿化、道路沿线河流两岸绿化监督检查,推进城镇社区绿化美化;着力加强干果经济林园建设、干果示范园建设、干果良种基地建设、销售市场建设监督检查,促进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着力加强综合火险区治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管护、林政执法监督检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监督检查,加速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林业资源监

- 5公开”制度,信访监督制度,问责问廉问效制度,财务报账“五笔会签”制度等十七项制度要结合这几年的运行实际,不断巩固完善,持续推进。对近几年各单位修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创新的反腐倡廉制度要切实抓好落实,特别是全系统推行的市直林业系统公务人员作风建设七条禁令、林改干部六不准等创新制度要坚决贯彻执行,确保更好地发挥功效。二是不断深化民情民意访谈制度。我局创新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可的民情民意访谈制度,今年列入了全市推行的计划,市纪委予以高度重视。局党委研究决定把深化民情民意访谈制度作为落实省委、市委“三问三解”活动的重要抓手,赋予了新的内容,要求全系统进一步深入推进。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把此作为转变作风,检验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实际继续补充完善,制定可操作的深化实施方案,夯实领导责任,加强检查考核,确保抓出新的更大的成效。三是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建设是省纪委今年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市纪委要求全市全面推行,省林业厅纪检组也提出了推行要求。各单位一定要按要求制定落实措施,积极主动抓好落实。这项制度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点内容,其实质和核心是规范权力运行。各单位在系统排查,充分研究确定廉政风险点后,要实实在在的在防控措施上下功夫。要切实通过规范深入的加强岗位教育,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强化行政许可,规范司法执法权力,推进权利运行公开,建立电子监察系统等有效措施,确保廉政风险防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通过广泛收集研判风险信息,正确处臵预警信息,制定防控整改措施等办法强化风险管理和预警

- 7一步改善。二是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要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化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继续加强公务用车专项治理。不断加强 “小金库”专项治理。认真开展“吃空饷”专项治理。切实强化公职人员赌博专项治理。加大挥霍公款、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挤占挪用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等问题的治理。使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和逐步解决。三是严查违规违纪案件。要紧紧围绕林业科学发展工作大局,严肃查办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在贯彻中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中的违法违纪案件,严肃查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案件,严肃查办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办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的案件,严肃查办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案件。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震慑治本功能,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中省市和市林业局政令畅通,保证各项林业工作健康顺利推进。

三、狠抓作风建设,永葆共产党员的纯洁性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这次中省市纪委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xx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市委市纪委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更高的要求。局党委决定在全系统开展“三争先”主题作风建设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党的肌体纯洁,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一是坚守精神家园,在思想上保持纯洁性。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必修课,时刻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要大力发扬xx时期的整风精神,自觉树立马克思主

- 9作表率。不为虚名所累,不为杂念所扰,不为贪欲所困,不为美色所惑。严守廉洁自律底线,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保持住气节。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真正做一个群众满意拥戴的人,同事部下尊敬信任的人。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新修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自觉担负起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重要工作亲自安排部署、重要环节亲自组织协调、重大问题亲自研究解决。班子其他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对分管和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建设负起责任,加强对分管单位、分管科室反腐倡廉工作的组织、督查和指导。要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凡出现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违纪违法问题、主要反腐败工作任务未完成、单位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等情形的,严格实施“一票否决”。要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积极研究确定反复倡廉的工作重点,根据职能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细化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做到任务分工具体、责任要求明确、保障措施有力。

二是切实注重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各级党政组织要大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保障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关心纪检监察干部的成长进步,积极协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做纪检监察干部的坚强后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修养、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培训,

- 11

第5篇:浅谈地级市委市政府各下属部门职能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浅谈地级市委市政府各下属部门职能

导读:为了让广大军转干部提前了解转业后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好选择,为备考增添动力,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为广大军转干考生搜集了一些网络资料,供大家参考。

市政法机关

法院:好单位,待遇好,工作较累,要有法律专业的文凭。

检察院:好单位,待遇比较好,工作也不忙,要有法律专业的文凭。

司法局:一般,职权偏小,管律师和监狱的。

公安局:好单位,要看在本人的能力。

市政府委办局

市府办:强势部门,作领导的秘书晋升空间大,由于工作大多是综合协调性质,很锻炼人的组织能力,但是工作也比较辛苦,加班多,会议多,需要定力,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

房管局:实惠部门,待遇好,工作不累,个人住房问题方便解决。

科技局:一般,掌管一些重要的经费,但自己待遇一般,工作不累。

财政局:非常理想。

审计局:职权越来越大,政策性强,锻炼人,待遇好,好单位!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质监局:改制为事业单位的可能性很大,待遇不错,省管部门,工作专业性强。

人事局:职权越来越小,和组织部职能交叉太多。但是待遇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就现在的职权也比许多政府部门强很多。

发改委:地市级的发改委一般,属于执行部门,和省以上不可比,但是经济管理部门的实权毕竟较大,还是很不错的,锻炼人,待遇好,工作比较忙。

档案局:清水衙门,如果专业对口,是个不错的选择。

招商局:有些是事业局,有些是行政局,现在职能较多,工作比较忙,待遇好,但未来的身份难说,政府从专注经济管理转向专注社会管理之后,作为事业局或许还行。

信访办: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的同志可以去,了解人间万象百态,为民解忧,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一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安全办:职权在增大,还是不错的地方。

文化局:比较轻闲,新闻出版一块还可以做做,但也一般,待遇一般。

食品药监局:职权越来越大,能去就去吧。管吃管喝管药品。

物价局:还可以,待遇较好,工作不累。

信息产业局:职权越来越小。

城管办:职权大啊,人民不喜欢,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也好。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畜牧局:与人无争的好单位之一。

知识产权局:中国的知识产权局还在努力,虽然现在还不怎么行,待遇不详。

林业局:与人无争的好单位之一,专业对口就去吧。

体育局:一般。

粮食局:粮库都基本撤了,都没有职权了,可能也不怎么招人了。

劳动保障局:正在冉冉上升的部门,待遇好,和人民接触多,为人民办实事。

民宗局:不管民,不管宗的,统战部的地盘。民宗局的局长是统战部的副部长,待遇较差。

卫生局:好单位,专业性强,锻炼人,管医院。

采购中心:越来越好的地方,虽然政府的开支没有降下来,但部门是保留下来了的。

环保局:越来越好的地方,现在开个厂什么的都要它批,费用也不少。待遇可以,工作不累。

地震局:与人无争的好单位之一,专业对口的去吧,工作清闲,省管部门。

公积金中心:一般般的地方,待遇还可以。

人口与计生委:职能在转变中,还是很不错的单位,待遇也好,但工作人民不怎么喜欢。

民政局:职权越来越大,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核心部门,大家去吧,为人民做好事的地方。待遇也是很好。管社团、基层建设、退伍军人安置、殡葬、救灾救济,权力大,为转业的战友办好事。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民航管理局:垂直管理的部门,待遇肯定是不错的。

社保中心:事业单位,待遇可以,人民很需要的地方。

无委办:无线电不错,待遇也是很好的。

就业服务中心:事业单位,一般。

信息中心:事业单位,管电子政务和政务内外网的地方,专业性强,待遇好。

方志办:不理想,各方面都不理想。

扶贫办:一般,事杂,管理着一些资金,有一定权力。

国资委:权力在逐渐增大,待遇好,如果当地没有什么大型国企就难说了。

教育局:好单位啊,管学校的,待遇好,工作也不累。

国土资源局:好单位,而且是越来越好。

建设局:好单位,职能大啊,待遇好,工作不累。气象局:与人无争的好单位,待遇好,省管部门。

交通局:好单位。

水务局:比较好的单位,管饮用水和水利的,专业性强。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农业局:农民的事情,不好办啊。不过还是很有干头的单位哟,待遇一般。

外经贸局:如果有外贸还是不错的。

行政服务中心:新生事物之一,管得杂而乱。

工商局:好地方,现在差一些了。

国税局:好地方。

电业局:与人无争的好单位。

广电局:好地方,管有线电视和电视台。

检验检疫局:省管部门。

旅游局:一般般。

市委委办局

市委办公室:权力部门,尤其是党委权力强大的地方,工作累,待遇一般,前途看好,但并非人人都轮得上。责任大,进步快,犯错误的机会也多,要多看多学多请示,小心谨慎,做好天天加班的准备。

市委组织部:绝对的强势部门,工作累,待遇一般,特别锻炼人,在此工作对立志从政的人来说可以是说终生受益,1-2年对文字工作、组织程序就相当在行了。努力吧!一般和党建办是一体的,工作内容有交叉重叠。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市纪委:实权部门,人见人畏,但工作相对枯燥乏味,也比较辛苦,监督权比较大,有第五大班子之说,不过待遇还是很好,和监察局都是合署办公。

市委宣传部:比较有实权,但身份尴尬,备受社会舆论的压力,管党报党刊、电视台,文化局、广电局对宣传部负责。

台办:台胞多的地方还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什么海外同胞就算了吧。

文明办:还是不错的,大家都希望从此出政绩,工作繁而杂,对以后多部门的工作没有什么益处。

市委政法委:身份尴尬的部门之一,管公安,办事方便,待遇也较好,算是值得去的部门。

市委统战部:年轻人,远离他吧!

市委党史研究室:有些地方是事业编制,根本不考虑,行政身份也是鸡肋一块,待遇较差。

市委政研室:基本上是文字工作,多多调研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是一个比较清爽的部门,爱学习,能写作的同志可以考虑,待遇一般。

共青团市委:团委的晋升快,但往往根基浅一些,待遇中等偏上。

人民团体

总工会:经费有保障,工作轻松,待遇较好,发展前途相对较窄。

科协:年年会费收了不少,闲适,不适合年轻人。

妇联:现在工作职能在调整之中,前途未卜。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残联:大家都要照顾的地方,经费还可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残疾人生产设备的审批)

工商联:职能还在扩大,比较容易接触经济发展的实体部门。

社科联:二线部门。

山东军转干考试:http://sd.offcn.com/html/junzhuangan/

第6篇:2018申论地级市

给定资料

1. 以下是某地报纸“读者来信”专栏刊登的有关Y县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三封来信:

A镇张某:乡村振兴,需要吸引外来的人才、资本、技术“加盟”,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有的招商引资脱离实际、贪大求洋,导致项目长期落不了地,产生不了实际效益,成为“空头招商”。

我们镇遇上稍有投资意向的企业,便承诺送地、免税、贷款,包办工商、环保、用地等各种手续。可是,真正签订了投资协议,许多手续牵涉到法律规定、部门管理职能等问题,承诺最终要么成了空头支票,要么只能违法强行让企业上马。

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对投资方不加甄别,往往被皮包公司、诈骗集团利用。前不久,就出现引进的企业非法融资后跑路,引起群众上访事件,损失巨大。

3年前,我们镇与华南的一家投资公司洽谈,合作开发一个乡村旅游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投资方承诺将在3年内投资数千万元。镇政府和村“两委”很重视,抓紧做好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可是接下来的几年,投资方却毫无动静,没有投资一分钱,这个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前期投入的数百万元,只能全部由镇里承担。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喜欢招大商,为了引进大项目,舍得投入,先后征用土地数千亩,可由于区位无优势,缺乏竞争力等原因,往往项目“泡了汤”,导致土地长时间撂荒,让农民空欢喜一场。

B乡武某:近几年,沿海发达地区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淘汰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对这些企业,内地一些地方像捡到宝一样,纷纷伸出橄榄枝。在种种低门槛、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一个个被沿海地区淘汰的污染企业又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冒了出来,最终遭罪的是老百姓。

我们乡有一家从某沿海城市招商引资进来的水暖器村厂。车还未到厂子大门口,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走进车间一看,这个招商引资进来的水暖器材厂,就是一家牺牲当地老百姓健康的落后项目。

这家水暖器材厂,其实就是把招商地加工好的水龙头、淋浴器等半成品、拉运到这里进行镀锌,整个车间都弥漫着“大雾”。由于该厂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度,老百姓又缺乏健康知识,为了图省事、多挣钱,不要说戴防毒面具,有的甚至连口罩都不戴。

这些情况被反映到上级相关部门后,乡里才不得不关闭了这家害民的水暖器材厂。

C镇应某:我们镇有两个偏远山区村同时搞招商引资。一个村招来了石英矿开发项目,业主财大气粗,不到两个月村子里就车来车往,后山上炮声隆隆,好多群众当上矿产工人,一时间挣了些钱。另一个村,一位退伍军人兴办养羊场,一开始经营不是很顺利,第一年投资买了500只羊,当年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立竿见影的致富效应。

2. 茉莉花香扑鼻而来,村屯道路干净整洁,一派山水田园风光——这是H县石井村的新景象。

“这风光来之不易呀!”村书记老李感叹。村头屯尾越来越多的垃圾,曾让他头疼不已。“乡亲们腰包鼓起来了,消费向城里看齐,垃圾也与城里‘接轨’,包装袋、农药瓶、农膜、塑料袋等‘难消化’的垃圾越来越多。”老李说,不讲究的,随意丢在房前屋后;讲究些的,扔到偏僻角落。依山傍水的清秀小村,被垃圾搞得邋里邋遢。蚊蝇满天飞、污水遍地流,石井村一度被县里通报批评。

省里启动“美丽桂乡”乡村建设活动,以此为契机,H县垃圾分类开始从城区走向农村。

县城里垃圾分类的经验,被石井村改进成“乡村版”分类法:厨余类垃圾,给沼气池“喂饭”;可燃烧类,由村里统一集中焚烧;可回收类,由保洁员拣出卖废品;危险垃圾如电池、旧灯管等有毒有害类,则集中送垃圾处理中心处理。

乡村垃圾分类,H县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县委牵头成立“高规格”项目实施小组,谋篇布局,制定出工作路线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开,不管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如何变,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人、财、物支持始终如一。

随后的实施当中,居民分类投放、环卫分类收集、车辆分类运输、终端分类处理,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确保了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中讲求策略,既有“大棒”,也有“胡萝卜”。分不好的,居委会大妈、村干部、分类督查员轮番上阵教;屡教不分的,拒收垃圾;乱丢乱倒的,电视曝光,依规重罚。分得好的,每月会得到洗衣粉、肥皂、牙膏等小奖励。

村民每人每年缴纳36元的垃圾费,用于村里聘请保洁员、垃圾清运员、焚烧员等。村里聘请垃圾清运员,每天清运全村14个自然屯的生活垃圾,月薪达6000元。

包括民众环保意识启蒙在内的宣传教育培训及时跟进,座谈、宣讲、会演,乡镇、街道、村落一处不落,为“垃圾分类——举手之劳,保护环境”理念造势。“H县所有学校都有垃圾分类制度,并将其与学生的操行分挂钩。同时,还鼓励各学科老师在课堂‘借题发挥’,引导孩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县教育局李副局长说,“全县中小学生15万人,把他们引导好,影响带动的至少是15万个家庭。如此,代代传承,蔚然成风。”

3.如何保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某周刊对话种粮大户老郑、基层干部郭书记和“三农”专家叶教授,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实现乡村振兴,我们从不同侧面,邀请三位嘉宾来讨论三个问题,倾听你们的期盼。

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

老郑:现在种地,不换个种法不行。对普通农户来说,每亩地的毛收入也就1500元上下,但农资、机械等各项成本就超过1300元。大户收益靠规模,但风险也更高。今年我们市遭遇自然灾害的日子,比往年足足多了两个月,对稻米产量影响不小。另外,现在我们市稻米价格每斤1.6元上下,比其他地方好些,但与去年相比,还是降了1角多。农民种粮,要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真希望政策能给我们撑起更强的保护伞。

郭书记:我们县是农业大县。作为基层干部,我经常与农民打交道,深知一亩三分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饭碗”问题,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尽管今年我们县遭受了自然灾害,但在全县干部群众努力下,小麦总产量还是达到34.73万吨,略高于去年水平。

叶教授:总体来说,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得益于新世纪以来,中央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重大方针,先后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重大举措。

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

叶教授: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要把“重中之重”落到实处。抓“三农”,对做大地方GDP、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难有明显贡献,导致一些地方不愿意把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不愿意把稀缺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比如,我们在基层调研时经常发现,尽管农产品储藏、加工项目有利于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由于产生的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有限,一些地方不愿意为这类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一些产业园区不愿意引进这类项目。

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转变政绩观。衡量一个地方工作的好坏,要看工业,更要看农业;要看城市,更要看农村;要看经济总量,更要看民生改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领导决策拍板、财政资金分配、重大项目安排时真正做到向农业农村倾斜。

老郑:这些年合作社日子好过,得益于党的政策好。拿农机来说,国家给补贴,我们合作社里有51台“大铁牛”,今年秋收,接了周边区县不少收割的活儿,没闲着。再说科技,我们种有机水稻,每个生产流程都要技术,没有农技部门专家常年在田间指导,肯定干不成。

这几年种地规模越来越大,对硬件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多了得用大型农机,但我们这里丘陵多,还有不少泥土路,过去大农机根本进不去,多亏县里修了不少“农机路”。我们发展生态农业,要安装杀虫灯,原来山里不通电,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帮我们解决了用电难题。农田水利设施也逐渐完善。种地条件越来越好,就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郭书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要把党对“三农”的重视切实传递到田间地头。虽说粮食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但“三农”问题历史欠账多。就我们县而言,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还要补,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的结构性矛盾还未完全破解。

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

老郑:这些年,村里道路越来越宽,房子越盖越好,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愁事儿,有的村里还没垃圾桶、垃圾站,满地垃圾影响村容村貌。有些偏远的地方,没有路灯,晚上村民不敢出门。现在,不少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大家都关心以后谁来种地,留在村里的老人娃娃谁管。

郭书记: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关键要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流动。我们县积极引进资本,吸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实现“科技+”“教育+”“健康+”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的附加值。

叶教授: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补“三农”这个短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不能平均发力,而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主持人:实现国家现代化,短板在农业,难点在农村。三位访谈嘉宾从各自角度谈了自己的思考。非常感谢!

4.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一线总指挥”的调查研究开展得怎么样,至关重要。

这天一早,L县委蔡书记事先没打招呼,沿省道随机进村走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连续几年“调研—推进—再调研—再推进”,L县脱贫摘帽以后,需要一轮新的调整。

调研路上,蔡书记讲起当初到村里调研的情景:随机进一个村,村两委大门紧锁。去找人,先来的是村支书,问到具体数字,一般会叫来村会计。这两人往往是多数村里关键的村干部。不少村按要求建村部,村里又找不到地,便远远放在村外头,群众日常是不来的,党员干部开会才用一次。L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就从这些具体问题入手。

说话间,到了杨树村。L县坐落在大平原上,北部黄河滩,出城往东,全是村镇。这天天气预报的大雪还没下来,空气干冷,杨树村便民中心不时有人来办事。蔡书记跟村支书老吴聊天:“便民中心很新很干净,但是将来考核的是这儿的人气,东西不怕用,不怕用坏,可不能只是摆设,应付检查……”

2017年,杨树村争上了红旗村,用老吴的话说“干得正抖劲”,把脸面挣回来了。这个话要说回2016年。那年是L县承诺三年脱贫的最后一年,还有115个村、2万多人戴着贫困的帽子。工作布置到村里,之后如何落实?村干部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条块下头万绪,村里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年的调研,最终确定把“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列为村一级建设的四大主业。县里借用了焦裕禄书记当年“四面红旗”的称呼,评红旗村。2017年杨树村评上的。就是“脱贫攻坚红旅村”。

蔡书记思考的,就是在L 县已经实现脱贫的背景下,如果把脱贫攻坚红旗改为奔小康红旗,不免和产业发展红旗有很大重合。那么,在脱贫成果巩固阶段,农村最急需抓的工作定在那一块?这面红旗该改叫什么名?

对村干部,这可不是小事。每得一面红旗,村支书每月多500元绩效收入,其他村干部每月多300元每半年一评。各村积极性高涨,“四面红旗”正是指挥棒。名称到底怎么改?怎么奖才有效果?奖村还是奖人?怎么体现差异又不产生矛盾?需要县里无数轮调研、座谈、斟酌,才能确定下来。

从杨树村到赵垛楼,再到龙王庙,随机进村去看。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许多村庄正清违建、拓村道,搞农村垃圾“清零行动”,群众千得热火朝天。一路问下来,有人建议新的这面红旗叫抓村风和谐,有人提出村庄文明,有人说抓“四议两公开”落实……

蔡书记回应说、听到的这些意见里有一个指问:脱贫了发展了,但矛盾调处、民主协商机制没有相应跟上。村庄拆违建,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矛盾是因为协商机制没有落实好、订议公开没有做到位,对群众主体地位还不够尊重。这项工作怎么形成引导作用要琢磨,目前起的名字靶向性不准,还不是群众语言。

调研和整改都是常态化的。L县很多干部随车带有几把小马扎,干十么用?比如不久前,蔡书记在新建的“三馆两场”发现问题,通知相关局委负责人晚上到齐,一路走一路排查。地面破损、路灯不亮、油污未清洁、厕所马桶冲不干净……最后开“马扎会”,各自领责任,县督查局3 天后一件一件来核销。蔡书记说,如今在L县,“扭转一件,引领一片”的势头已经形成。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分析Y县在乡镇招商引资工作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要求:简明准确,条理清晰,字数在300-400字。

二、给定资料2介绍了H县乡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绩,县情基本相似的邻县来学习取经后,决定启动这项工作。假设你是邻县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为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请拟定一份给你县农民群众的公开信。

要求:切合主题,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400-500字。

三、给空资料3中,嘉宾讨论了三个问题。请你根据该资料,分别阐述每个问题的聚焦点。

要求:准确、简明,每个问题的聚焦点不超过100字。

四、根据给定资料4,假设你是这次调研组的工作人员,请围绕这一天的调研主题和主要内容,写一份调研情况简报。

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在500-600字。

第7篇:广东各地级市换届后市委常委名单及分析

佛山市(11月8日当选)

李贻伟:市委书记。1965年11月生,山东阳谷人。留任。 刘悦伦: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57年11月生,湖南攸县人。留任。广州市区委书记升任。

周天明:市委副书记。1955年6月生,广东开平人。市委常委、副市长升任。

张子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66年11月生,河南新野人。省里下派。

冯德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55年9月生,广东恩平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转任。

吴卫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7年12月生,江西大余人。惠州市交流。

邓伟根: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1962年6月生,广东佛山人。留任。

梁维东: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1962年10月生,广东佛山人。留任。

辉: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1959年1月生,广东梅州人。留任。

李子甫: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59年4月生,广东湛江人。副市长升任。

区邦敏:市委常委、禅城区委书记。1964年6月生,广东佛山人。区委书记升任。

梅州市(11月20日当选)

嘉:市委书记。1964年9月出生,湖南湘阴人。留任。 朱泽君:市委副书记、市长。1963年4月出生,广东茂名人。留任。广州县级市委书记交流升任。

张远方: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1966年12月出生,广东五华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升任。

黄伟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1966年7月出生,广东兴宁人。留任。

李纯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64年7月出生,河南杞县人。留任。

翁永卫: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0年7月出生,广东梅县人。留任。

彭耀新:市委常委、秘书长。1962年5月出生,广东兴宁人。留任。

管林海: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1960年10月出生,江西广丰人。留任。军队代表。

叶胜坤:市委常委、副市长。1958年8月出生,广东兴宁人。副市长升任。

周章新:市委常委、蕉岭县委书记。1966年12月出生,广东梅县人。县委书记升任。

张丽霞:市委常委、市人口计生局局长。女,1974年10月出生,广东梅县人。局长升任。女性代表。2010年11月正处级。 肇庆市(11月25日当选)

徐萍华:市委书记。1961年8月生,天津人。留任。清远市市长升任。

锋:市委副书记、市长。1960年9月生,广东大埔人。留任。

吴华钦: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1966年10月生,广东吴川人。留任。

刘惠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58年6月6月出生,广东大埔人。留任。

陈以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女,1961年8月生,广西灵山人。留任。

林晓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61年12月生,辽宁宽甸人。留任。省纪委调任。

陆洪照:市委常委、市军区司令员。1957年12月生,广西横县人。留任。部队代表。

刘龙平: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委书记。1959年12月生,湖南湘潭人。留任。 梁志强:市委常委、四会市委书记。1957年3月生,广东肇庆人。留任。

黄建勋: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7年8月生,广东潮安人。留任。阳江市调任。

陈定坤:市委常委。1971年10月生,广东湛江人。市委书记助理、德庆县县长升任,“70后”代表。

惠州市(11月25日)

黄业斌:市委书记。1957年9月生,广东阳江人。留任。 陈奕威:市委副书记、市长。1962年4月生,广东潮安人。揭阳市市长交流。

陈训廷:市委副书记。1956年7月生,广东海丰人。留任。 黄雁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62年10月生,广东龙川人。留任。

李达文: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1956年3月生,广东梅县人。留任。长期从事公安工作,从江门市交流过来。 张

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女,1969年1月生,山西侯马人。留任。省里“公推”下派。

松: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55年10月生,广东雷州人。留任。部队转业。

红: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1959年6月生,湖南汉寿人。留任。部队代表。

杨灿培: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1956年5月生,广东惠州人。副市长升任。

范中杰:市委常委、秘书长。1966年6月生。四川西充人。对口支援汶川工作组组长升任。

王开洲: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9年9月生,海南安定人。省委组织部下派。

潮州市(11月25日当选)

光:市委书记。1960年1月生,广东汕头人。留任。惠州市委常委升任。

李庆雄:市委副书记、市长。1960年2月生,广东汕尾人。省里下派升任。曾任援藏工作队领队。

蔡泽辉:市委副书记。1965年2月生,广东汕头人。省里下派。

方利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63年10月生,广东汕头人。留任。汕头市交流升任。曾援疆。

陈丽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女,1968年9月生,广东潮安人。留任。 林壮森: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1963年9月生,广东汕头人。留任。长期从事公安工作。

瞿建波: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1963年7月生,湖北监利人。部队代表。

卢淳杰: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8年2月生,广东普宁人。副市长升任。08年“双推”从汕头市交流升任。 钟挥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67年8月生,广东陆丰人。副市长升任。省里下派。 徐

和:市委常委、市长助理(拟任统战部部长)。1960年5月生,广东丰顺人。对口支援汶川工作组组长升任。

帆:市委常委、秘书长、潮安县委书记。1965年3月生,广东潮州人。县委书记升任。

阳江市(11月29日当选)

林少春:市委书记。1962年5月生,广东汕头人。留任。 魏宏广:市委副书记、市长。1961年10月生,广东中山人。留任。

丘志勇: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1958年11月生,广西陆川人。留任。曾任援藏工作队领队。

陈华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62年5月生,广东吴川人。留任。08年“双推”省里下派。

冯桂雄: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59年7月生,广东阳西人。留任。

袁古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女,1968年5月生,贵州遵义人。省里下派。

陈晓虹: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1958年9月生,浙江象山人。留任。

黎泽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6年9月生,广东电白人。留任。省委组织部下派。

岑国健:市委常委、副市长。1957年4月生,广东阳东人。副市长升任。

周乐荣:市委常委、副市长。1964年6月生,广东普宁人。副市长升任。

林锐熙:市委常委、秘书长。1973年8月生,广东揭阳人。市委书记助理升任,省里下派,“70后”代表。

茂名市(11月30日当选)

邓海光:市委书记。1968年10月生,广东雷州人。留任。 梁毅民:市委副书记、市长。1964年8月生,广东开平人。留任。佛山市交流升任。 刘 毅:市委副书记。1963年5月生,广东佛山人。留任。珠海市交流升任。曾任援藏工作队领队。

郭元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州市委书记。1966年5月生,河南光山人。留任。08年“双推”省里下派。 廖

锋: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62年7月生,广东雷州人。留任。长期在茂名工作。

何成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1957年12月生,广东湛江人。留任。长期从事公安工作,从湛江市交流。

叶: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4年10月生,广东廉江人。留任。

熊高华: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1960年12月生,湖南常德人。留任。部队代表。

李玉楷:市委常委、电白县委书记。1963年2月生,广东清新人。留任。从清远市交流升任。

余夕志:市委常委、茂名石化总经理。1962年4月生,安徽岳西人。留任。国企代表。

黄心强:市委常委、副市长。1959年1月生,广东雷州人。副市长升任。 向

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女,1972年12月生,湖南吉首人。省里下派任职,“70后”代表。

汕头市(11月30日当选)

锋:市委书记。1959年4月生,福建古田人。留任。深圳市调任。

郑人豪: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68年6月生,广东汕头人。留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升任。08年“双推”省里下派。 孙光辉:市委副书记。1964年4月生,湖南汩罗人。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升任。

李学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4年10月生,河南浚县人。留任。省里下派。

谢泽生:市委常委、秘书长。1961年9月生,广东汕头人。留任。

郑通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59年10月生,广东饶平人。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转任。

红:市委常委、警备区司令员。1958年5月生,安徽寿县人。留任。

周镇松:市委常委、副市长。1967年2月生,广东普宁人。副市长升任。08年“双推”潮州市交流升任。

张应杰:市委常委、副市长。1968年4月生。福建福州人。副市长升任。曾任汶川援建工作组组长。

邢太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64年7月生。海南文昌人。湛江市交流升任。

马逸丽:市委常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女,1957年2月生,广东汕头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升任。

韶关市(12月6日当选)

郑振涛:市委书记。1962年11月出生,广东陆丰人。留任。 艾学峰:市委副书记、市长。1965年8月出生,湖北安陆人。留任。2010年国务院港澳办司长转任。

林耀明:市委副书记。1956年12月出生。留任。2010年省委办公厅副主任转任。

陈向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曲江区委书记。1968年11月出生,广东潮安人。留任。

张志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1957年9月出生,广东信宜人。市委常委、副市长转任。

段宇飞: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1961年4月出生,湖南资兴人。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转任。

赖日先: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1956年1月出生,广东英德人。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转任。 肖怀跃: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0年3月出生,湖南邵东人。留任。省委组织部处长升任。

李建华: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1963年8月出生,湖南邵东人。留任。 许

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始兴县委书记。女,1968年6月出生,广东河源人。县委书记升任。 陈

波:市委常委、秘书长。1966年11月出生,广东新丰人。市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升任。

汕尾市(12月7日当选)

郑雁雄:市委书记。1963年8月出生,广东汕头人。留任。市长升任

吴紫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62年6月出生,广东潮安人。江门市交流升任。

央:市委副书记。1960年11月出生,广东潮安人。潮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升任。

陈少菲: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女,1955年8月出生,广东汕头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转任。

魏友庄:市委常委、副市长。1955年10月出生,广东汕头人。留任。

周海侦: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1957年7月出生,广东汕头人。留任。 陈增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56年10月出生,广东海丰人。留任。

涛:市委常委。1971年7月出生,广东揭阳人。省港澳办纪检组长调任。

苏茂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68年9月出生,广东潮安人。省纪委处长升任。

佳:市委常委、海丰县委书记。1960年12月出生,广东陆丰人。县委书记升任。

陈少荣:市委常委、城区区委书记。1968年11月出生,广东陆丰人。县委书记升任。

揭阳市(12月9日当选)

陈绿平:市委书记。1963年8月出生,广东汕头人。市长升任。

东: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70年4月出生,广东遂溪人。共青团省委书记转任。 谢

峻: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1963年3月出生,广东潮安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升任。

刘盛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62年2月出生,广东汕头人。留任。 贾拾生: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1960年9月出生,江西高安人。留任。

林俊达: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1958年11月出生,广东大埔人。留任。省编办处长升任。

叶少明:市委常委、副市长(拟任组织部部长)。1962年1月出生,广东澄海人。副市长升任。

黄耿城:市委常委、市长助理。1963年9月出生,广东揭东人。市长助理升任。

刘光明:市委常委(拟任秘书长)。1973年7月出生,广东饶平人。省物价局副局长调任。

杜小洋:市委常委、普宁市委书记。1960年6月出生,广东普宁人。县委书记升任。

方赛妹:市委常委。女,1970年6月出生,广东惠来人。市委副秘书长升任。

清远市

湛江市

江门市

第8篇: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附件1:

地级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1.整体实施方案要根据本地区自身条件,结合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和方向,实事求是确定本地区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目标、任务,不提过高要求。

2.整体实施方案要在各村落提交的保护发展规划基础上,汇总本地区项目需求,主要汇总各村落提出的传统建筑修缮示范、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改善、历史环境要素修复、防灾安全保障、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可实施的具体项目,要包括项目内容、任务总量以及预算等。

3.整体实施方案要提出组织实施方式和支持措施,明确保护责任主体以及各级责任与分工,提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安排。

4.整体实施方案要提出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包括保护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办法、项目实施情况检查制度等。

5.整体实施方案要图文并茂,文字要准确、简练。

第9篇:限购令扩至地级市 多重漏洞已现房价备案有弊端

http://.cn2011年03月26日 01:39中国经营报龙飞

楼市调控再发力。

3月18日,佛山忽然宣布限购,这是第一个实施限购的地级市,作为广东第三个开始实施限购的城市,佛山此举或许意味着,限购开始在珠三角其他城市蔓延。

硝烟未散,3月22日,四川宣布将实行全省限购,这是第一个明确全省限购的省份。自此,限购开始由部分城市向城市群甚至全省范围延伸。同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5月1日起,将全国实行“一房一价”。

这个三月,楼市博弈愈显戏剧化。

全线限购展开

3月22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切实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采取实行限购政策、增加住房用地供应、差别化信贷政策等措施控制房价。

在限购方面,通知表示,四川省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

“现在楼市是省一把手负责,有谁敢掉以轻心?”广东佛山一位房管部门官员表示,四天前,该地区也实施了限购政策。

佛山实施限购已在市场预料之中,在广州宣布限购当天,即有消息人士透露,佛山也有几乎与广州一模一样的限购方案。只是由于佛山作为地级市,申请程序有别于广州,才导致推出时间延后。

佛山一位地方官员表示,“佛山去年的销售量超过广州、深圳,而且前两个月的房价涨幅也排到了全国前三。”正因为如此,佛山才成为第一个实施限购的地级市。

但在“佛山版”限购推出后,该消息人士表示“还是有些出乎意料”。其原因是,他所了解的上报省政府的第一个方案中,佛山并非全市限购,楼价较低的高明、三水等区域并不在限购范围内。但最终公布的限购方案还是将这些区域纳入其中。

在佛山限购出台后,房地产投资需求开始流向珠三角周边城市。

3月14日~20日一周时间内,与佛山同为珠三角重镇的东莞,成交量环比上涨了8.75%,成交价格更是上涨了9.69%。有专家预计“限购令”会在珠三角大幅蔓延。世联地产(29.35,0.52,1.80%)首席技术官黎振伟就表示,随着一季度末各城市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限期临近,预计像中山、珠海等越来越多周边城市将被纳入到限购范围。

限购存漏洞

就在“限购令“不断收紧的同时,各地楼市却开始有所回暖。

根据中房指统计的数据,三月份第三周35个主要城市中,六成城市成交量上涨,其中有10个城市的涨幅在20%以上。9个重点城市中,6个城市的成交量环比上涨,成都上涨了51.26%,北京上涨了30.98%。

而有别于以往的全线阴跌,该周35个城市中有17个成交价下跌,其余城市的价格有所回暖。其中一直严格实施限购以及房产税的重庆成交价环比甚至上涨了8.2%。

全线限购能否拉住楼价飞驰的缰绳?

“我们这里,纳税证明很容易补办,如果你愿意等,社保证明也同样可以办理。”林德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林德标是佛山市某中介公司的职员。在他看来,限购令无非只是购房者增加了几千元的成交成本。

林向记者表示,佛山以前一直就有交钱补办纳税证明的先例。现在虽然政策在收紧,但同样可以补办,价格在3000~5000元左右。据说办理后甚至可以在税务系统中查到纳税记录。

“操作上很简单。”记者从一位从事该行业的人士中了解到,只要购房者找到一家在佛山注册成立满一年的公司,然后让这家公司出具入职证明,再由这家公司出面为其到地税局补交税款即可。

“地税局对于补交税款并没有太多的程序或者手续上的障碍,最多是补交一点儿罚款。”该人士表示,只要购房者愿意出钱,这份纳税证明百分百真实。记者向佛山市地税局了解情况时,该局表示现在审核程序较以往更为严格,如果造假要承担严厉的法律责任。

这种情况是否只存在于佛山?记者通过一些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开发商了解到,其实在许多二线城市都有这种“变通手法”。

“只要花些钱买上13个月的税票,就可以买房。”一位开发商直言。房价备案有弊端

如果限购的边际效应在递减,那是否还有更严格的调控措施?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许昆林表示,发改委正观察“一房一价”的政策效果。

按照《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开发商必须一次性公布房源,每一套商品房、代办业务的费用及物业费用都必须明码实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再加收任何其他费用。这套“备案、限价”措施目前正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展试行。在已经实施的城市中,有的甚至要求备案的房价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改变。

对于这一政策,世联地产的一位研究员认为对楼市调控的作用不大。可能反而会变相助推房价上涨。他表示:“一般来讲,开发商的备案价往往会高于市场

价,销售时通过各种形式让真实成交价低于备案价,在楼市上升阶段,往往真实成交价还会高过市场价。而随着销售推进,优惠减少,人为制造一种紧张气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误导了购房者,容易导致需求在短期内的集中释放。”上海是最早实施“房价备案”政策的城市之一。3月初,中海地产位于上海康桥的御景熙岸开盘,又重现了200人通宵排队买房的景观。

该项目开盘报价是2万~2.3万元/平方米。但该项目网上参考售价为2.6万~3.04万元/平方米。相对于其备案价格,该项目的开盘价相当于打了7.6折,这也难怪市民疯狂抢购。

但实际上该项目周边楼盘的价格基本在2万元/平方米左右,处于同一个板块的绿地佳汇景苑的成交均价只有2.06万元/平方米,临近中环的绿洲康城二期也只有2.39万元/平方米。所谓的7.6折只是市场价而已。

在世联的研究报告中,“房价备案”另一个弊端是容易人为做低楼市均价。报告认为,这样的房价备案制可能会产生一种结果:各高价楼盘分批次在各个节点均匀推出,从而保持当地均价的相对稳定。这会给监管部门及上级政府一种假象:均价稳定甚至下降了,而实际情况是各楼盘价格可能根本没有下调,甚至各档次楼盘价格全面上调都有可能。

上一篇:公路质量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银行保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