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的体悟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为人师的体悟范文一: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自成为师大人以来,我一直铭记于心,不敢忘记。毕业后初为人师,体悟良多,略记二三,愿与各位教育同仁交流分享。

心中有课而无生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我总结反思了近一个月的教学实践,聆听了多位教育前辈的批评指导,发现自己正处在心中有课而无学生,关注“教”而不注重“学”的教学状态之中。

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仔细研读教参,认真备课,力求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努力为学生准备一场既营养又美味的知识盛宴。可是在教学中,虽然我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但这些话却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很多学生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说话,有的在摆弄自己带到学校的小玩具,有的甚至在吃东西。每每见此情景,我都有些气愤,心想:他们为什么不认真听课呢?自己备课那么辛苦,很多学生却不听讲、听不进,这就好比辛苦地做了一顿大餐,欢喜地端到桌上,而客人们却无视这些美味佳肴一般。我也曾对着这些学生严厉地批评,可是作用不大,不一会儿他们就会恢复常态,整个教室便又一次“沸腾”起来。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慢慢地,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其实,学生不听讲是有原因的。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再听教师讲自然感觉无趣;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课堂教学的内容,听课仿佛在听天书,听不懂当然就不会再听;有些学生想听课,但课堂环境乱糟糟,分散了其注意力,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而我所关注和重视的一直是怎样讲好自己的课,却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没有认真地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听我讲课。

其实,教学应包括“教”和“学”两个元素,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了自己的“教”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学”,没有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在备课时,我没有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没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没能很好地因材施教。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教学的一个月之后就发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可是,意识到错误仅仅是改变的第一步。因此,今后我将努力探索如何了解学生,怎样因材施教,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教学相长

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一年级的汉语拼音对于离别了一年级15年,又在大学学习英语专业的我来说确实比较生疏。每次备课时,如果碰到自己觉得读得不太标准的读音,我就请教其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每次的请教都会有可喜的收获。一个月后,我完成了一年级汉语拼音的教学。此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汉语拼音知识和能力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我,使自己逐渐地达到至真至美的人生境界。教学相长这样美好的过程不是任何职业都能有的,这是从教的幸运,是为人师的幸福。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曾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先贤用隽永的话语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虚心,活到老、学到老。我很庆幸选择了学校这样的工作场所,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向其他科任教师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我从小就很羡慕弹钢琴的女孩子,那梳长发着白裙落座钢琴前的女孩子,在我看来优雅无比。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坐在钢琴旁,优雅地敲出自己的心情和梦想,敲出人世间最美的旋律。可在我小时候,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课,之后也一直没有机会学习音乐。但工作之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可以向音乐系毕业的教师请教。每当那位音乐系毕业的教师去给学生上音乐课时,如果我没课,都会前去旁听,既学习乐谱,又练习唱歌。每次学完,我都觉得自己似孩童一般,找到了简单而平实的快乐。

在成为一名教师后,我更加懂得了母校校训的深意。“学为人师”,不仅是要拥有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在成为教师之后不断地学习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为师之道,长路漫漫,我愿上下求索,不畏艰难,并从中完善提高,寻找自己的美丽人生!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柳滩中心小学)

初为人师的体悟范文二: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 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 一天又一天……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1.落实基础,强化知识点。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必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所以我们在高三初期就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到11月初五六册教材进行完毕,第一轮教材复习一个月左右,主要是一到四册的文言文,当然文言文也是强化重点篇目,强化大纲要求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年初具体落实知识点,分点一一击破,主要是通过典型试题练习,过关检测、漏洞补查来完成,当然中间会穿插综合试卷。4月初综合复习,考――批――讲――练,每个环节落实到位。5月末到考前的查缺补漏,认真对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基本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要狠抓这六册课本的背诵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又一轮地测试卷、背诵。课本的《附录》像“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用错的成语”《现代汉语词语表》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我们复习还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作文课,这时,学生的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3.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高三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精选时文。我充分利用早上的演讲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早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二是我鼓励学生订阅报刊,在一班我也是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广泛交流传阅。即使是报纸,如果是在课下看,我也决不反对,毕竟我们的学生不看电视,不看新闻,几乎和聋子差不多了。“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记得有一天周日晚上电视演2009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多么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看一点这样的节目,可惜,连作为教师的自己也只能从网上下载那些抽象的文字,和学生一起进行生活画面还原,多少有些遗憾。

4.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果很差。同时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总之,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

5.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总之,高三语文学习任重而道远 ,在这条道路上追求应该有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努力地拼搏,方可见成效。

来稿日期:2010-07-11

上一篇:知识舞蹈价值取向论文下一篇:实习期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