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人之本

2022-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诚信为人之本

为人之根,行仁之本

“孝悌”就是“爱”

因为儒学是人学,故为学即修身,修身即为学,两者原本一事,合则双美,分则两伤。这是儒学之内在逻辑使然,也是儒学所以能四通八达、周流无碍之根蒂。西方哲学在此类问题上,或许要做长篇大论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儒学却不然。儒学之旨趣不在知识论,而在生命经验流程中之自我体认、体察、体悟与体证。儒学只让我们做切己自觉的工夫,学问一旦切己和自觉,便如接通电源,打通周天,觸处无碍,一往奔会,最终,便是人心与天心的邂逅、人道与天道的豁然朗现、性命与天命的上下贯通。故儒学之极处、妙处,不在外,而在内;不在人,而在己;不在器(或者知、学、技、术等),而在道。通常以儒学为生命之学、为己之学、实践之学,根源即在此。

即如本讲要讲的孝悌之道,亦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修身之道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孝悌乃是修身的第一步。《中庸》第二十章云:

子曰:“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由此可知,君子之修身不是自我修治好了就算完事,而是要与他人发生联系,换言之,也就是要处理好“人我关系”。而“人我关系”中,最重要也最本初的关系便是诉诸血缘的“亲子关系”,如此一来,“修身”便与“事亲”合二为一了。在儒学的修养工夫中,“事亲”决非家庭内部的琐屑小事,而是关乎“知人”“知性”与“知天”的认知与实践活动。通过“事亲”,不仅可以了解“人性”与“天命”,达到对“天人关系”的最终彻悟,还可以把“修身”与“齐家”一线贯通,妥善处理好“群己关系”与“心物关系”,从而达到安身立命、身心一如、自证性命的境界。我们通常把膝下承欢、含饴弄孙的“人伦之乐”当作“天伦之乐”,盖源于此。

那么,究竟该如何“事亲”呢?孔夫子给出了两个字——“孝悌”。何谓“孝悌”?《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训“悌”:“悌,善兄弟也。”又,贾谊《道术》:“弟爱兄谓之悌。”故“悌”本来写作“弟”。一言以蔽之,善事父母即为“孝”,善事兄长则为“悌”。从字源学的训诂我们不难发现,“孝悌”这一行为是以“弟子”为主体的,故《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这一身份,涉及两伦关系——相对于兄长为“弟”,相对于父母为“子”。“弟子”,也即家中最小的孩子。可知儒家的人格教育,实植根于家庭之中,故首重孝悌。孝悌之道,可以说是针对家中“弟子”的“早期教育”。这种教育既合乎“人伦”,又顺应“天道”,没有这种教育,一任孩童天性肆意生长,则可能助长其习气和戾气,变得任性刁蛮、顽劣无度。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颜氏家训·教子》篇也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正是强调早期家庭教育之重要。反过来说,若“自然成习惯”,只能使人之动物性“故态复萌”,积渐积微,竟至冥顽不化,情形或许更为不堪。

有人说,儒家文化只尊老,不爱幼。殊不知这种以“孝悌”为中心的早期教育,其本质正是一种“爱的教育”。质言之,“孝悌”就是“爱”!孝悌之道,就是教人不仅能享受“被爱”,还要能主动“爱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良知良能”,“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孟子·尽心上》);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尽管也属“良知良能”,却需要及时启发、时时培养和不断召唤。之所以天下有《孝经》而无“慈经”,原因即在此。通俗地说,“孝悌”是一种回报式的“爱”,因为在此之前,父母和兄长(包括姐姐)已经先行给了“弟子”更多的“慈爱”,甚至是“溺爱”!正是在此意义上,《大学》第四章才会说: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今天很多人单方面去看待“弟子”之“孝悌”,而不能兼顾可能更为浓烈的“父兄”之“慈爱”,就很容易先入为主,一叶障目,这样得出的结论恐怕除了偏见,还是偏见。

须知“孝悌”之爱,首先是以“自爱”为基础的。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明明是教孩子“自爱”,却偏以“爱亲”为名义,这正是儒家特有的“身体观”。言下之意,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不是“来自星星的你”,而是来自天地、祖先和父母。从哲学意义上说,我们的身体不仅属于自己,还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接力,古人甚至把自身视为父母之“遗体”,如《礼记,祭义》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亦云:“身者,亲之遗钵也。”《颜氏家训,兄弟》篇则说:“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这种独具特色的“身体观”,无形之中将肉体的生命赋予了更为广远的时空意义和人文内涵。准乎此,即使有一天父母亡故了,他们的生命信息依然可以经由我们的身体存续于天地之间!这样一来,则人死后是不是升入天堂或极乐世界,也就不再那么重要和迫切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正是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幻灭,落实在今生今世的现实责任和生命肯认上。所以,作为人子,我们不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若“身体发肤”轻易毁伤,岂不是会让父母心疼和伤心?就此而言,孝的情感起点便是“以父母之心为心”,是对父母之心的体贴、体谅和体恤!

职是之故,儒家的身体观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整体主义的;不是生物意义的,而是生命意义的;也即是一种蕴含人文价值和道德生命的身体观。其核心精神不是别的,正是“爱”——“自爱”便是“爱亲”;反过来,“爱亲”也就是“爱己”!孔子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第二》)“孝悌”正是在“自爱”的基础上去“爱亲”,并由此获得了“泛爱众,而亲仁”的现实可能性。这便是爱的“涟漪效应”,所谓“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孔子的教育,是把人当作一个“社会人”“文化人”“有情人”来调教的,而非把人当作“自然人”“生物人”“无情人”,任其野蛮生长,任性胡来。这不是“爱的教育”是什么呢?

孝悌之效用

“孝悌”之爱,虽然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其对象固定,简便易行,相当于“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但其效用却是巨大的,因为亲情伦理乃所有人伦价值之起点,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才要说,孝悌之道,乃是“为人之根”与“行仁之本”。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谈为学与修身,第二章就说到“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此章不仅讲孝悌之道,而且包涵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将孝悌之效用做了既符合义理、又符合实践的精彩发挥。窃以为,“为人孝悌”,是讲“修身”;“不好犯上”,是讲“齐家”;不犯上则不作乱,是讲“治国”;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孝悌为行仁之本,则是讲“平天下”。这是一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由一己之小以至天下之大的动态推理过程。有子的观点,在实践上或许可以找到不少反例,但在逻辑上还是基本自洽的。其所强调的是,人之根本,在于仁,而仁之扩充,则首先表现于孝悌。一个人若不能行孝悌之道,仁道之根本便被遮蔽,无从开显和生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谈不上了。

类似的表达不止一见。如《论语,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这里,“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可以作为前引“入则孝,出则悌”的注脚。说明“孝悌”作为“为仁之本”,是可以将人的仁心善性向外推扩的,犹如一粒种子,只要悉心栽培,终可长成参天大树。如果说“宗族称孝”是“齐家”的实现,则“乡党称弟”已是走出家门,涉及“修己以安人”;再往外推扩,“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则相当于“修己以安百姓”,已蕴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涵了。故《大学》传九章云: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孝悌之道不仅是修身、齐家之道,实则亦是治国之道。从“五伦”(《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角度说,“父子”一伦的“孝”,可推而至于“君臣”一伦的“忠”;而“长幼”也即“兄弟”一伦的“悌”,可推而至于“朋友”一伦的“信”。这样,“孝悌”之道便与“忠信”接上了轨,如同“修身”之道,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一样。

孔子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第二》)可知孝悌之道,实乃人伦大道,此道立,则可以言成人,可以言尽性、知命以知天。孝悌之爱虽然起源于亲情,发生于家族内部,但由此推衍开去,却能形成“涟漪效应”,从而惠及乡党、家国以至天下。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子夏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简直可以说是“让世界充满爱”了!

唯其如此,孟子才要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这些说法无不隐含一个重要观念,即孝悌之道,实为修、齐、治、平之本。又《吕氏春秋,孝行览》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务本莫贵于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正是本着这一思想,中国古代不少朝代大都主张“以孝治天下”,而所谓“以孝治天下”,其实质不过是“以孝治天下之人”罢了。故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你可以说先秦儒家的这种思想太过理想化,未必尽合实际和逻辑,但你不能否认,这种基于“爱”的“伦理”“情理”或“治理”,本质上是圆融自洽而又充满生命感的,因而也是最接地气的!

“孝悌”之间,“孝”的重要性尤胜于“悌”,无孝不悌,故“孝”又可谓“悌”之本。孔子以孝为“至德要道”,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谢幼伟先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诚哉斯言也!

孝当合乎礼

在《论语》中,孔门弟子多次问孝,而孔子因材施教,问同答异,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从多方面阐发孝道之微言大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孝文化。且看《学而》篇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章常常引起今人的疑惑和误解。有人会问:如果父亲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难道也要无改于其道吗?坦率地说,这种“钻牛角尖”或“抬杠”式的提問,实在不利于我们真正读懂经典,体贴古圣先贤之用心。须知孔子此言,绝非凿空之论,更非信口开河,一定有其对象、语境和情境,只不过被记述者省略了而已。我们理解经典,应站在一正向的价值基础上,要明白孔子说某句话,常是应机设教,有感而发,既不能苛求其“放之四海皆准”,具有无限适用性,更不能带着某种刁钻促狭的心理,严重轻视孔子的智商和情商,以为我们想到的孔子就想不到,或者干脆以为,孔子就是要我们“不学好”,定要“无改于”一个坏父亲的“道”!

事实上,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从丧礼来谈孝道的。古有三年守孝之礼,这里的“三年”也非整三年,而是二十五个月。不唯平民,天子亦有“三年之丧”。《礼记·王制》云:“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尚书》也有“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的记载,说高宗守孝,住在凶庐里,三年没有说话。子张以此事问孔子,孔子的回答是:“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论语·宪问》)说君主去世后,嗣君守孝期间,百官都各守其职,听命于总宰三年。可知“三年不言”,并非三年不说一言,而是“三年不言政”。从这个意义上再来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意思就再明白不过了。“无改”盖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忍改;二是不必改。《中庸》第十九章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能够继承父之遗志,祖述父之美德,秉承父之善道,正是在精神上延续父亲之生命,孝莫大焉!可知在孔子看来,孝与礼本是一体,无违于礼所规定的事亲之道,就是孝的最佳表现。

再看《论语·为政》篇第五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里的“无违”,并非“无违于父母”,而是“无违于礼”。父母在世,以礼事之;父母亡故,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一个人,不管文化程度如何,能“以礼事亲”便是懂得孝了。盖礼之制定乃本乎人性人情,所谓“称情而立文”(《礼记,三年问》)、“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史记,礼书》)。唯其如此,孔子才会以礼论孝。今人只看到“礼”与“情”对立的一面,却没有追本溯源,看到“礼”與“情”内在的渊源及其逻辑上的统一性。孝道作为礼教中最重要的原则,本身就是亲情的自然显现,就此而言,守礼也就是尽孝。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了孟子与墨者夷子论厚葬,讲了一个故事: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荣捏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礼”与“情”的内在联系。此人由“不葬其亲”到“其颡有泚”,再到“蓁樫而掩之”,正是孝道萌生于内心的自然反应,“掩其亲”的自发行为可以说是最早的丧葬之礼。由此可见,礼看似是外在的一套“繁文缛节”,而其最初的设计,却是本自人之情性的。甚至可以说,礼的制定,乃源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自觉。故《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书《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足见礼本就是为“自别于禽兽”设计的。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正是孝道的产生,直接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是人类摆脱丛林法则和动物世界,进入文明世界的开始。随着本乎情的孝道纳入礼制的顶层设计并不断精密化,孝当合乎礼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看《论语·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此章看似与“礼”无关,其实亦隐含对礼的要求。朱熹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言下之意,真正的孝子当谨言慎行,动静皆合乎礼义,不使父母忧其德,唯使父母忧其病。生活中总有一些调皮顽劣的孩子,他生病时父母为他担心,他病一好,只怕父母更担心!大概孟武伯就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孔子才要委婉告诫,勉其遵礼守义。张岱《四书遇》评云:“答孟懿子,以守礼为孝。答孟武伯,以守身为孝。”实则“守身”者,亦“守礼”也。

孔子曾说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自己的身家性命和父母双亲,而去铤而走险,这不是迷惑是什么?还有一次,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一件自认为该做的事就要立刻行动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子路性格刚直果决,好勇急义,是一个“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急性子,孔子不希望他“听风就是雨”,“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故以孝道启发他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你看,孔子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绝不是下定义和逻辑推理式的,而是基于对天道与天理、人道与人情的全面把握和综合体认,并在具体的生命情境中予以揭示和激发,因而充满了活泼泼的生机和具体而微的妙谛!

孝须发乎情

话又说回来,礼虽然是缘情而制的,但在一般人看来,情与礼毕竟是两回事。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还是会把礼的规定置诸脑后,一味我行我素,违礼悖礼。所以,在“礼”的规定中,常常凸显“情”的重要,这是儒家孝道尤其令人感动的地方。且看《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里,孔子将“养父母”与“养犬马”做了明白斩截的区分,其实已蕴含着不易觉察的“人禽之辨”。“敬”之内涵尤为丰富,其外在表现是“合乎礼”,内在根据则是“发乎情”。孝子事亲,若无此“敬”,便不是“孝”,而只是“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言下之意,仅知赡养父母而不知爱敬,乃最下等之孝行。仅提供口腹之欲的满足,而没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便是把孝行本身的人文价值抽空了。

孟子对孝道的阐发也与“人禽之辨”相关。他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孟子,尽心上》)毫无敬爱之情的赡养,缺乏良知灵明的孝行,其实就是“豕交兽畜”,只能算是小人之孝。《孟子·离娄上》载: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曾子是大孝子,其对父亲曾皙敬爱有加,有求必应,而其子曾元对他则按部就班,例行公事,无视其内在需求。孟子称曾子之孝为“养其志”,曾元之孝为“养口体”,真是一针见血!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才要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相比君子,庶民或小人更容易丧失“人禽之辨”的持守,放弃人类应有的文明性和伦理性的生活追求,尤其在对父母的赡养中,更容易只养口体,不养心志。孟子还说:“世俗所谓有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上》)孟子归纳的“五不孝”,其实就是指懒、馋、贪、淫、暴,可谓“孝之五毒”也!

再看《论语·为政》第八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同是谈孝须发乎情,前一章关键词是“敬”,这一章关键词是“色”。如果说“敬”诉诸内心,“色”则见乎外貌。“色难”一般解作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是很难的,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有径直解作“色敬”的,皆可通。《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说明“色”亦关乎“情”,无“深爱”则必无“和气”“愉色”“婉容”也。孔子在说“君子有九思”时,明确提出“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的原则。对一般人尚且如此,何况生身父母呢?再看《论语·里仁》篇的下面两章: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这两章谈事亲之道,具体而微,情深义重,细思真催人泪下!“不远游”,首先是“不忍”,既不忍离开父母之呵护,亦不忍让父母陷于无尽之思念与担忧。有此不忍之心,方可言孝。“游必有方”则是说,真要远游,也须有一方向,勿忘父母家中盼归,望眼欲穿之苦情。此即“以父母之心为心”也。再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实则涉及人类特有的时间意识。相比于一般动植物,人类生长期尤为缓慢。婴儿初生,柔软脆弱,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谈何容易!故孔子与弟子宰我论“三年之丧”时,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感言。而此“人之初”最为宝贵的三年,正是父母鞠育含辛茹苦的三年,却因人类孩童期共有之“遗忘症”而消失在记忆的“黑洞”中。及至自己养儿育女,那三年记忆才借助“生命流转”之经验而“自动恢复”,这时只要是一有情人,无不生感恩之心,萌报孝之志。俗语“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此之谓也。然而遗憾的是,人之亲情,常常本能下移于子女,而疏于对父母之关爱,此即所谓“薄于孝而厚于慈”(《礼记·坊记》)。当我们明白此理时,父母早已发自如丝、纹深如壑、老态龙钟、来日无多矣!人生如行旅,有始必有终,一旦踏上这一旅程,便是进入不可逆转的“倒计时”!“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两句,真是婉转关生,感天动地!无论父母是否康健,是否长寿,总有一天,他们会先行“到站”,从此与我们“天人永隔”!此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如此,岂不痛哉!我们真能明白此意,才能理解孔子所以主张孝道,实乃出于对天下老迈之父母的“恻隐悲悯”,出于对芸芸众生的“一往情深”!故这两章虽是谈孝,却置于《里仁》篇。钱穆先生说:“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谓仁孝可有先后之分别。”良有以也!

孝必本乎义

孝道除了应当本乎礼、发乎情,还须本乎义。教条化、极端化、功利化的孝行往往会背离孝之本义,极易沦为“愚孝”。明人纪振伦《三桂记》说:“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我母亦无可记之仇;世间难得者兄弟,吾兄实有难报之德。”此言表达孝悌之情,情感上固可通,道理上却甚为牵强,即如“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句,就严重违背了生活常识!且看孔子怎么说:

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盖孔子以为,父母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孝子,对父母的过错,不能姑息纵容,一定要劝谏。唯劝谏父母须注意态度、方式、时机和效果——态度要委婉,方式要讲究,时机要恰当,效果要达成。即使父母不听,亦当起敬起孝,任劳任怨,绝不能因谏而犯,因理伤情,甚至恼羞成怒,反目成仇。这便是“孝必本乎义”。又,《礼记·内则》云:“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同书《坊记》:“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又同书《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犯。”孔颖达《正义》云:“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犯,不犯颜而谏。”这里,“柔声以谏”“微谏”与“不犯颜而谏”,皆本章“幾谏”之意也。

由此可知,孔子绝不赞成“愚孝”,所谓“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实则已经背离夫子之道。再看《孔子家语,六本篇》的一则故事: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曾子不避父亲“家暴”,以致人事不省,险些丧命,何其愚也!孔子洞幽烛微,看出曾子“愚孝”中潜藏的危险和荒谬,几乎要将其逐出门墙,一句“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不啻为当头棒喝,千年之后,犹足以振聋发聩!

无独有偶,在《孝经,谏争章》里,曾子和孔子也有过类似的对话: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可见,孝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顺从父母,而是要审时度势,合义达权。“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正是我们所说的“孝必本乎义”。

孟子在此基础上将孝悌的内涵进一步阐发。他一方面承认,“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是“孝须发乎情”;另一方面又指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娄上》)此即“孝必本乎义”。荀子也说:“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又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从义不从父”,一语道破“孝”与“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仅“养生”要合乎义,“送死”亦然。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很多人只重视“养生”,忽略了“送死”对涵养人性的重要意义。有的人,父母一死,再也没有哀戚怀念之情,无法做到“慎终追远”,或“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长此以往,人心必然浇薄,甚至类同禽兽而不自知矣!

不过,凡事并无绝对。儒家孝道一则主张丧事须尽哀,一则又主张哀痛要适可而止,坚决反对“以死伤生”。如《孝经·丧亲章》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临丧哀戚,这是人之常情,但也要爱惜身体,不可因哀毁过度而误了“卿卿性命”!《论语,子张》篇记子游说:“丧致乎哀而止。”又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正因丧亲之痛,乃人情之大痛,故尤须善自珍摄,好自为之。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中有句名言:“事生尽爱,送死尽哀。”“爱”与“哀”,虽一声之转,却蕴含无穷意味,充满人间至情!

今天很多人对孝道极尽批判之能事,动辄以《二十四孝图》为口实,对儒家孝道口诛笔伐,殊不知,原始儒家恰是“愚孝”最有力的反对者。若起孔子、孟子于地下。对后世津津乐道的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奉母”、庾黔娄“尝粪忧心”“求代父死”之类“愚孝”之行,定会怒目圆睁,大声呵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孝道的人类学价值

孝道的基本内涵已如上述。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何以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奉行孝道,且特别强调“父子有亲”呢?为何不说“母子有亲”?这是否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呢?或者换言之,在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最终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究竟是进步还是落后?

要回答此一问题,仍须诉诸“人禽之辨”。就传统孝道中“父子之亲”何以更被重视和强调而言,基于人类学和伦理学的回答,远比基于社会学或性别政治学的回答,更具启发意义和科学价值。前引《礼记,曲礼上》有云:“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唐。”郑玄注:“聚,犹共也。鹿牝曰麀。”这是说,禽兽世界尚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其实就是群居杂交,两代乱伦。《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干宝《搜神记》卷三载:“宣帝之世,燕、岱之间,有三男共取(娶)一妇,生四子,及至将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争讼。廷尉范延寿断之曰:‘此非人类,当以禽兽从母不从父也。’请戮三男,以儿还母。”所谓“知母不知父”“从母不从父”,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状态。换言之,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或母系为中心,相比动物世界确是一大进步,然由于父子一伦尚未确定,夫妇一伦不免暧昧混乱,仍保留着动物世界的基本特征。

《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同书《郊特牲》:“夫昏(婚)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所谓“男女有别”,并非仅知男女两性之生理差异,而是从遗传学和优生学角度而言,其实质乃是源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乱伦禁忌”。“就是将性别原则推及人类,在家庭和家族内防止男女乱伦,将亲亲之爱(亲爱)与男女之爱(性爱)严格区别和隔离,于是就必须‘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从这种‘别’‘区别,或‘男女有别,出发,才有‘父子亲’。”这也即是《郭店楚简,六德》中所谓“男女不别,父子不亲”。换言之,唯有确立了“父子有亲”,人类才真正有了伦理道德和礼义廉耻,从而摆脱了禽兽世界。

就此而言,母系氏族社会的状况,好比母亲“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而其最终为父系氏族所取代则意味着,那个“只管生不管养”的男人回归了家庭,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我们固然可以批判父权极端化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并力求改善之,但不能釜底抽薪地认为,家庭和父权的形成从根本上就不该发生甚至惨无人道!新文化运动对于孝道的批判就常与对“父权”的批判结合在一起。如吴虞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中说:“君臣关系的‘忠’,完全是父子关系的‘孝’的放大体。因为君主专制制度完全是父权中心的大家族制度的发达体。”这种基于“进化论”和“现代性”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初心未必不善,却常常过犹不及,以至在逻辑上陷入“循环论”。比如,顺此理路,就有主张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程度,家庭、婚姻和私有制都应该被消灭的,这种貌似深刻、进步和革命的论调,若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无异于主张人类重新回到“丛林社会”和“禽兽之域”,其实充斥着对人类文明的误解、偏见和无知,因而尤显颟顸和荒谬!以为只要是对权力的批判,就天然占据某种道德制高点,这是激进主义者常犯的“左派幼稚病”。对积重难返的君主集权专制和父权中心予以严正批判固然无可厚非,但为了批判而彻底否定作为“人之大伦”的父子一伦则显然属于釜底抽薪、无知者无畏了。如前所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家族制和父权的确立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最后,还须明白,孝道也不仅限于东方文明。西方文化虽无“孝道”这一概念,但亲子之“爱”一直被主流文化所强调。《旧约》中也有一些和孝道相似的箴言,如基督教十诫第五诫即“孝敬父母”。新的人类学研究发现,“使用工具、自身意识、运用语言符号、政治权术等,都在动物中发现”,因此也不是人特有的,唯有“孝”,这种需要“更深长的内时间意识”才能拥有的情感,才使人成其为人。“动物特别是鸟类和哺乳类,也有亲代对子代的不忍之心,但缺少子代对于亲代的不忍之心。人从能孝开始,才算是与其他动物有了不同生活世界的人。”

總之,我们理解传统孝道,仅以空间维度的“中西之辨”和时间维度的“古今之辨”为参照显然不够,只有掘井及泉,将作为人类文明之始基的“人禽之辨”纳入视野,才能彻底激活和理解传统孝道的人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作者:刘强

第2篇:诚信为人之本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利,诚信乃为人之本。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前孟子说过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延伸之意就是:“诚信是人之天性”。从古至今,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民族存亡之根。诚信对于个人很重要,对于国家更为重要。不讲诚信的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不讲诚信的民族则是莫大的悲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意识诚信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把诚写在在脸上,将信装在心里,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的的重担。

诚实就是正直忠诚、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承诺、不虚伪欺诈,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中,以诚信作为为人之本的故事比比皆是。商鞅立木取信,获得百姓信任,从而推行新法;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成为千古佳话。圣人孔子用毕生心血著书立说,阐述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是人类发展之本,延传至今,其伟大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燃遍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并作为东方文化的精髓传遍世界。可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冗长、沉重的生活之浪淘沥而出的赤金,然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谈及诚信,绝非空想,而是有历史渊源的,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首先他需要向别人真实的自己,真诚的对待每一件事,诚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旦对他人说出虚假

的说谎,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补贴之前的错,然而这个漏洞只会越不越大,直到最后超过了负荷而爆破,谁也无法帮你弥补,真相最终还是展现给众人。诚信说大可大,大到国家民族的存亡,可又说小可小,小到只有向每日三餐那么简单,但是诚信决定了人之成败,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兴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权衡一个决定人生道路去向的重要转折点,也许是自己一时的热血沸腾而失信于他人,导致将自己送入迷途,陷入沼泽之中;我们应该学会思考如何的将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井然有序,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需要正视诚信的重要性,将其牢记在心,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中积累起来,韩非子有云:“小信成则大信立”,积少成多,不能急于求成,诚信是建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要默然地说这些与我无关,与同学朋友约好时间却没有出现,在考试时作弊蒙混过关,毕业后迟迟不偿还助学贷款,这些事情都在我们身边发生,难道不是不诚信的表现吗?我们还什么资格口口声声说与我们无关呢?或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一些芝麻大的不足挂齿的小事,等到了做大事的时候,我们自然会讲诚信的。高尚的品德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修养而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塑造出来的,更不会是在大事件前突然形成的。若是在小时面前都不能以诚信严于律己,何谈大事?一种在小事中养成的惰性只会让我们在背离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自欺欺人中越陷越深。若是我们每人讲诚信的种子种在我们心中,它将会在心灵的阳光沐浴下发芽,开出最美的花,结出最甜的果实,只要我们虔诚的去做,也就会品尝那甜美的硕果。

诚信是为人之本,儿时常听母亲讲述一个名叫《狼来了》的故事,小男孩出于好玩像大人谎报狼来了,最后狼真的来了,可是孩子苦苦哀求却无济于事,大人们不再相信孩子话,狼叼走了孩子……也许是老掉牙的故事了,但是需要我们深思寓言中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狼的每餐,若是他在心底早种下“诚信”的种子,我想应该那只狼命丧黄泉;故事虽然是虚拟,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出演小男孩儿的角色,上演一幕幕“狼来了”的闹剧,把自己送到末路或是绝路,世间没有商店出售后悔药的,也没有至尊宝的时光宝盒,我们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责任。没有诚信,快乐不会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将会失败;没有诚信,社会将会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个体,民族国家也必定走向灭亡。我们诚实守信,付出真诚和信任,收获的是尊重和友谊,这是一份无形的财富,而且这是一笔沉甸甸的无价之宝。把诚信作为根基,携诚信上路,我们的生命之旅将会更加斑斓多彩!

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倘若我们想使自己能够适应于这个时代,使我们的民族立足于这个竞争的世界,就必须恪守诚实守信。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这是顺应时代的号召,是势在必行的、绝不违背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若是失去“诚信”这块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大学校园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任,“诚信”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发展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从中获得道德品质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肯定以及自我的精神享受。总而言

之,诚信教育的而关键是通过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去影响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群,以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环境。还记得胡总书记参加全国十届十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讨论时,前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社会公德。并且提出了以爱过为荣、以危害国家为耻,一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国家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标准,这既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对转变社会风气,弘扬社会公德的倡导,也是一面真善美、假丑恶的魔镜。

在党的好战士——雷锋将诚信之风刮遍祖国大地的每一片热土,我很荣幸能在雷锋的第二故乡——抚顺读书,从入学那天在辅导员老师的讲解中学校的学风建设“五个一精神”:一滴水、一块砖、一颗钉、一团火、一片情,便激励着我们每位同学从点滴小事做起,诚信待人处事,弘扬雷锋精神,塑造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面貌,时刻准备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惟有诚信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也惟有诚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屹立与不败之林。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以诚信为本,将受益无穷!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环工0702班 刘真子

第3篇:诚信,为人之本

我们常说诚信为本,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然而,诚信是什么?诚信的人士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现在让我来解答这个问题吧:诚是诚实,指表里如一,说话老实,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信是信用,指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诚信即诚实守信用。培根说过,诚实守信当为人处事第一原则,诚信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纽带,是人们心灵间彼此相通的大桥。我们只有诚信对待每一个人,他们才会把我们视为知己。因此,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的最大美德莫过于诚信。作为父母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待人,以诚信感人,以诚信服人。

孔子曰:民无信而不立。他把信摆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位置上,认为国家的朝政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

在国家经历多年战乱,人们信任感缺乏的状况下出任秦国宰相的商鞅,可谓临危受命。为治理国家、增强国力,他首先设法让国人相信自己是个言出必行、守信用之人,而后在全国创导诚信之风。终于成功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一举成为诸候国中的强国。

常常会想起这样一个故事,国王为了挑选一位诚实的男孩做他的继承者,便把煮熟的种子发给每个小男孩,并特意指出谁种出的花最美,谁就能继承王位。半年后,几乎每个人都捧来了一盆五彩夺目的鲜花,只有一个男孩低着头,捧来的是只有泥土的花盆。于是,这个诚实的孩子理所当然继承了王位。这个故事很简单,却告诉了世人一个深刻的道理:拥有诚信,你终将拥有机遇、成功和美好的未来。

孔子的论述和商鞅的实践,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诚信是治国方略的基石;小男孩的故事,告诫我们诚实是事业之根本,也是人生为人处事的准则。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一个道理:诚信不可丢,拥有诚信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诚信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世代相传。处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应该把这一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朋友,不管你身处何处,是涉世未深还是历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你都应相信诚信、保持诚信、坚守诚信。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守住心灵的契约;才能

将心比心,欣赏美好的世界;才能拨开乌云,迎来阳光,守住这片阳光!

我们呼唤诚信,向往诚信,摘掉虚伪的面具,换上诚信的笑脸,其实你就会发现诚信就在自己身边。比如捡到东西还给失主;考试过程中相信自己,不作弊;做错了事勇于承认错误……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更具内蕴。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来得可靠。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

选择诚信,有太多的理由,在你一一权衡、层层过滤之后,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没有修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

(请大家尽情发表意见~~~我希望成为小荷的一份子)

第4篇:诚信是为人之本

诚信是为人之本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鲁迅先生曾说过:“诚信是为人之本。”历史上关于诚信故事也很多:苏武牧羊、一千棵樱桃树„„在我身边也有一个诚信故事,这件事让我更明白诚信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在我家居住的小区里,我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伙伴,叫王楠,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她高兴地对我说:“韩广昕,你知不知道学校图书馆正在举办风光泥塑展,可好看了!星期六我们一起去看吧!”我很乐意地说:“好啊,我很想去长长见识呢!”于是我们约定星期六下午两点在图书馆门口见面,不见不散。

星期六下午两点,我准时到达图书馆,可是过了十分钟,王楠没有来,我有点焦急,心里开始埋怨起她来:“自己约了我来看展览,却怎么不守时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的情绪由原来的兴高采烈转为忿忿不平,我在图书馆门口转起了圈,又等了十分钟,王楠还是没有出现,我很失望地想:“这个王楠,真是太不守信用了,不过,她平时可不是这样的!或许她家里有事„„”这时候天突然阴沉了下来,我抬头看看天边,不好!乌云密布,眼看天就要下雷阵雨了,我一跺脚往图书馆大厅内跑去„„

天果真下起了大雨,我又开始为没带伞发愁了。正在这时,我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一个清脆的叫声:“韩广昕!韩广昕!”我回头看去,竟是王楠!她撑着一把红雨伞,在密密的雨帘中急冲冲地向我走来。一见到她,不知为什么我的气都跑光了,不等我开口,王楠收了伞甩一下头发上的水珠,扑闪着两只大眼睛气喘吁吁地说:“对不起„„韩广昕„„我„„来迟了„„我外婆家里临时有急事,妈妈让我一起去,两点钟的时候我往你们家里打电话,可是你妈说你已经走了,我只好来跟你说清楚。”哦!原来是这样,我问道:“你外婆家的事很急吗?”“是的,妈妈在图书馆外面等我呢!”我朝外看去,王楠的妈妈正在雨中焦急地等着女儿呢。“喏,这把雨伞你拿着吧!我走了。”王楠说着,回头朝大厅外跑去,我一楞,心头涌上一股暖流,远远地我还听见王楠在说:“韩广昕,祝你看到一个好展览!”她的身影渐渐远去。

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增进朋友之间的真诚友谊。诚信,我们应当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5篇:诚信为人之本演讲稿

几天以后,我们大家将迎来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提到考试,不能不说说诚信 2 字。

诚信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诚:即诚实;信:即讲信誉。诚信的基本含义通俗的说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它不但是 1 种品行,更是 1 种责任,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气力;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之本。

考试,作为 1 种相对公平的测试评价情势,1 直被各个学校所利用。首先,考试可以测试你对某门课的掌握程度,其次可以测试你的学习技能和记忆。也能够把它认为是评估老师教学质量的 1 种方式,但一样的,考试也是对你是不是诚信的 1 种考验!

康德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发人心深深的震动,1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外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而今,我们仰望天穹,天空仍然明朗,但内心那些崇高的道德法则,有些却需要我们再次呼唤。诚信就是其中之 1。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说没有诚信的人,几近是不能想象的。诚信如此重要,我们更应加倍珍惜,如果仅仅是为了相对漂亮的分数,或是回避1 时的难堪,而在自己的回想里留下了不光彩的 1 笔,岂不惋惜?或许有些同学的考试成绩不是太好,可是即便自己的成绩不理想,也不能在考试中采取不光彩的手段,我们应当作 1 个光明磊落的人,做 1个诚信的人!赢要赢的他人心悦诚服,即便输也要输的坦坦荡荡。

或许我说的这些大道理在场的各位同学从父母、老师那里听了不下数 10 次,自己乃至都能背出来。那好,我们就撇开这些大道理来谈谈我们自己,现在的我们行将步入高 3 生活,我们不再像小学时

那样,每天嬉戏顽耍,也不再像初中时那样,可以适度的放纵自我。高考的重要性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或许有些人反对这样的应试教育,也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情势,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就必须接受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考大学也其实不是我们唯 1 的选择。在童话故事中田鸡可以变成王子,灰姑娘也能够变成公主,但是现实是残暴的,凭的是真本事,不要空想可以不劳而获。我想说的是,在那短暂的虚伪谎言下,所有的 1 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你只会在其中腐化以后再腐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错误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常常总结甚么是应当做的,应当怎样做,而不是为所欲为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要从自己或他人犯过的毛病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相信我,没有人会很单 1 的用成绩去评价 1 个学生,1 个学生更重要的是他所具有的品德和本身真实的能力。每一个人都有本身的优点,是金子总会发光。1 个人精通 1 项技艺,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只要你努力的去研究它,终究的成功就是属于你的。固然,以上的这些话只是起到劝勉的作用,真实的行动还是要靠自己,自己的路要自己选择,是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的’,但是 1 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不后悔,不惋惜。

或许我们只是路旁的 1 株小草,没法如鲜花般迷人灿烂;或许我们只是山间 1 条不为人知的清泉,没法如大海般浩大奔腾;或许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 1 个平常人,没法如巨人般震天动地,万人注视,但也绝不可抛弃诚信做人之本,让我们都做诚信的人,诚信考试!最后祝同学们能够在期末考试中用诚信给自己交出 1 份满意的答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

我的名字叫 xx,来自医学系 3 年制 1003 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国是 1 个具有着 5000 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享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起源于文明,探讨着礼仪;文明礼仪源远流长。教育工作是神圣的,我们在教师教育下成长,老师们为学生处心积虑,可曾精弥漫校园的“老师好”却将濒临灭绝了,老师是我们人生中的第 2 任父母,难道你回家了也不会说声不“爸,妈我回来了。”吗?让我们把“人”字写直写大吧!活出 1 种尊严,活出 1 种气力;不要向金钱献媚,不要向权势卑躬,文明是 1 首朴素的歌,礼仪是 1 行亮丽的诗;在文明中看红尘飞舞,在礼仪浮;永久不要忘记自己的执着:播种文明!文明礼貌是 1 种具有生命里的种子,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将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让世界的每个角落的充满文明,让它做你生命的依托,让它穿透雾的哀伤,让它把你的生命照亮。

1 个人的礼貌是照出的他肖像的镜子,让我们用文明礼仪的镜子照照我们吧!如果有人在你的脸上乱写乱画的话,我想你可能会将他告上法庭吧,可是那些桌子,椅子,墙壁的脸呢?它们都成了小花猫了,可是它们又向谁去倾诉呢?让我们聆耳聆听 1 下,我们的 1 个小的动作酿成的后果将会不堪假想,1 句“素质好”是多么的动听,而1 句“没素质,没家教”是那末的刺耳啊!如果这时候还有人问我文明是甚么?我会告知他:文明是热忱的篝火,能点燃青春的豪情;文明是黑夜的灯盏,能照亮曲折的旅途;文明是清凉的熏风,能熨贴朋友的伤痕;文明是灿烂的阳光,能把人心,把世界温暖。

让文明如空气包裹着我们,让礼仪如美酒醇香满人间!文明礼仪比金钱权势更值得你具有!我们的校园是新建的校园,是美丽的校园,更是我们的家园,而创建文明校园是我们全院师生的义务,同学

们:让你,让我,让我们大家,拿出实际行动,把文明礼仪的精神之花装潢在校园的新衣上,把我们咸阳职院被点缀的更加美丽,更加动人吧!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 9 年级 7 班的田欣玉。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诚信是为人之本。

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可以在上下 5 千年,纵横海内外,散发出醇厚的芳香。

《扬子晚报》曾刊登过这样 1 条新闻:安徽滁州 1 位 50 多岁的老农民来到南京,等他打算回家时才发现口袋里的钱买车票还差 5元。他在南京举目无亲,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向玄武区某民警借了 5元钱。5 元钱,或许谁也不会放在心上。但第 2 天 1 大早,这位农民就将 5 元钱给这位民警送还了回来。

这个故事很简单,没有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它所流露出来的质朴,折射出来的诚信,却是我们中学生所要学习的。作为1 名中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有的人没做完作业,就抄袭他人的;有人对学习不上心,但又怕考不好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就考试时做弊。可是,这样的行动怎样可以称得上是个诚信的中学生呢? ?

古往今来,没有 1 个靠欺骗、讹诈消费者而成为誉满天下的商家,也没有 1 个靠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弄虚作假而成为学富 5 车的大学者。一样的道理,没有 1 个能通过考试做弊而成为学业优秀的学子。要做 1 名好学生必须先学会做人。而诚信乃为人之根本,事实上,人的成长中不可能没有弱点,也不可能不出错误,但是这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毛病。我们唯有诚实、安然,才能力求自己更加完善。

同学们,作为 1 名中学生,我们要将诚信守纪看成是我们做人

的基本准则。让我们从身旁的小事做起,诚实取信,去践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手挽手,让诚信遍及兰苑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争做诚信兰苑人!

诚信,为人之本(国旗下讲话)

人之初,性本善。诚信是人类的本性。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视诚信为人生成功的利器之1。现今喧嚣的世界和眩目的霓虹灯下,也演绎着尔虞我诈和口蜜腹剑,诚信的缺失,无疑是社会文明和发展的绊脚石。“智诈不如拙诚。”。其实,诚信是人生成功基石,具有诚信,是人生的基本要素,选择诚信,你的人生势必充满希望。

“诚”是诚实,指表里如 1,说话老实,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信”是信誉,指说话算数,言行 1 致。”诚信”即诚实取信用。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的最大美德莫过于诚信”。作为父母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学生更应当诚信待人,以诚信感人,以诚佩服人。

孔子曰:“民无信而不立。”他把“信”摆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位置上,认为国家的朝政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

在国家经历多年战乱,人们信任感缺少的状态下出任秦国宰相的商鞅,可谓临危受命。为治理国家、增强国力,他首先想法让国人相信自己是个言出必行、取信用之人,而后在全国创导诚信之风。终究成功实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 1 举成为诸候国中的强国。

常常会想起这样 1 个故事,国王为了挑选 1 位诚实的男孩做他的继承者,便把煮熟的种子发给每一个小男孩,并特地指出谁种出的花最美,谁就可以继承王位。半年后,几近每一个人都捧来了 1 盆 5彩夺目的鲜花,只有 1 个男孩低着头,捧来的是只有泥土的花盆。因而,这个诚实的孩子天经地义继承了王位。这个故事很简单,却告知

了众人 1 个深入的道理:具有诚信,你终将具有机遇、成功和美好的未来。

孔子的论述和商鞅的实践,2 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诚信是治国方略的基石;小男孩的故事,告诫我们诚实是事业之根本,也是人生为人处事的准则。这 1 切的 1 切,都说明 1 个道理:诚信不可丢,具有诚信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在 5 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诚信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世代相传。处在 2101 世纪的我们,更应当把这 1 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朋友,不管你身处何处,是涉世未深还是历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你都应相信诚信、保持诚信、坚守诚信。由于只有这样,你才能守住心灵的契约;才能将心比心,欣赏美好的世界;才能扒开乌云,迎来阳光,守住这片阳光!

我们呼唤诚信,向往诚信,摘掉虚伪的面具,换上诚信的笑脸,其实你就会发现诚信就在自己身旁。比如捡到东西还给失主;考试进程中相信自己,不做弊;做错了事勇于承认毛病„„ ?

选择诚信,由于它比美貌更具内蕴。

选择诚信,由于它比机敏来得浑厚。

选择诚信,由于它比金钱来得可靠。

选择诚信,由于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

选择诚信,有太多的理由,在你逐一权衡、层层过滤以后,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没有修饰、最朴实、不花梢的诚信 ?

第6篇:诚信,为人之本作文6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诚信,为人之本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诚信,为人之本作文1

“诚信为人之本。”这是出自鲁迅先生的名言。

诚信为人之本。这句话的含义是: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规则。诚信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基本的部分。有诚信才能有更好的人际交往,才能发展自己。人若不讲诚信,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想要讲诚信并不难,只要你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做一个勇于改正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人。例如,你在家中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物品,当父母疑问时,如果你勇于承认错误,那么,我相信父母一定会原谅你。因为,你做到了—讲诚信。

记得有一次在英语实习班,老师一连报了60多个单词,当时我有两个单词不会写,就按照发音拼了几个字母,但是心里却没底。

翻开书查看正确答案。哎,这两个单词都写错了。

老师改完听写,公布全对的同学:“本次听写的单词较多,也较难,所以能得全对又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们班也有两位同学听写全对,那就是—季怡均和林心一同学!大家掌声祝贺一下!”

啊!我不是错了两个吗?难道老师没检查出来?到底应该和老师改正错误还是获得一个虚假的名誉?

“请两位同学上来领取本子”老师满面笑容。

我上台领取本子,并得到了老师奖励的一个星币,翻开本子,仔细检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错了四个,比预想中的还多了两个。

我在脑中抉择着,这时,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诚信为人之本。”是啊,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我的心里就像被压着一个沉重的大石头,无法自拨,仿佛只有承认错误,才能得到缓解。

“老师。”我喊道:“我发现了几个错误,你来改一下吧!”

“好的,我马上来。”老师望着我,笑着。

“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老师笑了,“所有人都应该像你这样。”我将星币也还给了老师。

老师笑了,我也笑了。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此刻,心中格外轻松。

是啊,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诚信,就像拥有了千万座金库宝库。诚信,是取之不尽的财富,诚信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许多别人没有的东西!

诚信为人为之本……诚信,为人之本作文2

民无信不立。——题记

人们常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要选一个诚实孩子当他的继承人,于是他给全国的孩子发了花种。他说,谁种出来的花最漂亮谁就是他的继承人。有一个小男孩认真的培育花种,可是那花却迟迟不发芽。到国王规定的日子了,许多孩子捧着鲜花涌上街头。国王看到一盆盆鲜花,脸上却没有一丝高兴的神情。突然,国王发现了一个捧着空花盆的小男孩。小男孩把他种花过程告诉了国王。国王拉起小男孩的手,向大家宣布:“他就是我的继承人!”有人不解地问国王:“他都没有种出花!为什么让他当继承人呢?这不公平!”国王不紧不慢地说:“我发的花种都是煮熟的,这样的种子能种出花吗?”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弄虚作假,做到明礼诚信,才能获取别人的信任。要知道,诚信才是最美的花朵。

谁都知道,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但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讲诚信;又有多少人能够站出来理直气壮的说一句:“我讲诚信!”我相信会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在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不讲诚信的事数不胜数,有一些同学已经对此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在我们身边:抄作业、考试作弊等,是最常见不讲诚信的行为。这些同学未曾想过:谎话只可以骗人一时,可终究还是会被发现的,他们欺骗了许多人,到头来只是在欺骗自己!

一个没有了诚信的世界是非常可怕的,人与人之间将会笼罩在一片虚伪之中。正如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就会垮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要以诚待人才能获取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它能使你的人生更加、辉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丽。让我们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少年,让诚信之花伴随我们成长!诚信,为人之本作文3

古语常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沉淀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忠孝是成人首责,那么诚信就是为人之本。一个时常失信的人,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失败的人生。

生命中唯一不可丢弃的财富就是诚信,没有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有一则寓言中的年轻人在海中遇难,他以一样精神换取上帝的帮助。如愿,他平安到达了一个经济繁华的城市,开始了他的事业,却久久没人和他交易——因为他抛弃了诚信。在许多人看来诚信并没财富来得重要,但他们忘了,没有诚信,即便现下财富再多,欺骗会把它压榨的一分不剩。丢弃了诚信,就像本该属于天空的雄鹰放弃自己翅膀,等待它的只有死亡。因为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试想,濒临倒闭的海尔公司,如果没有厂长张瑞敏举着沉重的铁锤用诚信砸毁76台冰箱带给顾客的欺骗,怎会有海尔现今的成功。如若他们没有秉着“真诚到永远”的信念,诚信对待每一位顾客,怎会有这般具影响力的傲人佳绩。是诚信创写了历史佳绩,是诚信树立了张瑞敏的厂长威严!有如此诚信之人,但也不乏可笑的愚昧之徒,为搏美人一笑,周幽王以国家为赌注,以诚信为笑料,数次烽火戏诸侯,终落得国破人亡的结果。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来自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而人铮铮铁骨能傲然独立,靠的就是诚信这根脊梁的支撑!

一支泠泠金步摇,可将一头乌丝装饰得金光闪耀;一抹浓厚胭脂粉,可将一脸岁月沧桑掩盖得光鲜艳丽;一袭华丽金缕衣,可将一身单调点缀得花枝招展。可光艳的外表永远只能表于外,无法成为自身内在的魅力。人们自信的认为,外表的华丽定能夺得他人青睐的目光,而内在的美与丑无伤大雅,然而一味的做足“面子”工程,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最终得来的结论只有一个——中看不中用!诚信于人是渗透人的灵魂的美德,是为人之本。人生本就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任你在其中挥毫泼墨,欺骗就是败笔的斑斑墨迹,可将一幅画卷毁坏,因为当木已成舟,就无物可遮掩它的瑕疵了。诚信,为人之本作文4

“嗯,这个小女孩不错,诚实可爱,肯定是个好人。”众人忍不住夸奖起她来。

事情是这样的——

这个小女孩名叫余小花,是个普普通通的五年级女生。那天,她不小心把一个杯子给摔了。这下可把她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立刻手忙脚乱起来。

女生可爱的眉毛皱起来了,小贝牙紧咬着,手捏成了拳,脸色很难看。不就失手摔了个杯子嘛,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呀?可妈妈脾气火爆,一向对她严加管教,要是知道她这么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杯子给摔了,一定气得火冒三丈,说不定还会打她一顿呢!一想到这,小女孩害怕了,门牙死死地咬住上嘴唇,不说话。

“不说,不就没事了?对,我赶紧收拾残局,来个死不认帐。”小女孩想。事发当时,除了当事人小花外,家里还有小猫喵喵,小狗汪汪,对了,还有小淘气——不足2岁的弟弟淘淘。

上学期末,小花曾参加过嘉兴市国学知识大赛,知道东汉杨震有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要是抱着死也不说的决心,不是天知,地知,她知,没人知了吗?她完全可以这么做的,毕竟淘淘还小,话都说不全,又怎么可能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呢?

“不行,不行!老师说过诚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要做个诚实的人,信守承诺才行。”小花想起书上看过的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打定了主意。她想:如实告诉妈妈,不一定会招来“狂风暴雨”;若是撒谎骗人,就一定会“电闪雷鸣”!所以,她决定实话实说。

小花妈妈听了,非但没有批评她,还欣慰地笑了。她说:“孩子,我为你骄傲。你是个大富翁哦,因为你发现了诚信这颗钻石。”妈妈用下巴亲昵地蹭着小花的脑袋,接着说,“孩子,妈妈平时对你们严厉,不就想让你们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吗?”

小花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后来,妈妈把小花的故事讲给周围的叔叔阿姨听,他们都由衷地表扬小花,都说小花妈妈有福气,生了这么一个好女儿。小花笑得更欢了。

“诚信为人之本。”这是 鲁迅 先生的至理名言。我们大家也要时刻铭记,做行为的巨人!诚信,为人之本作文5

人一生出来,就有一个目标,当一个廉洁诚信的人。没错,如果一个人把“廉洁”、“诚信”都置身于外的话,那个人恐怕就真的“完”了。只有将“廉洁诚信”牢牢用在实际生活中的人,他才会真正受旁人尊重与爱戴。如果待到连这四个字都不要,我想,他也许就不会再有朋友,包括亲近他的人们。“廉洁”、“诚信”说远似远,说近也近,它往往深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等着人们去探求、追寻。最近,有一个人告诉了我一个真正的事迹,让我感慨万分、意犹未尽……

他有一个与他性格截然不同的弟弟。曾经的弟弟是一位把说假话当家常便饭的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向同学借或索要某物总是以假话来掩盖事实。我举一个事例吧。有那么一次,弟弟下雨忘了带雨伞,便向有两把伞的同学“借”。“我家有钱,过几天,我把家里的伞多拿几把来赔给你们,好吗?”大家看着他那一副无辜样儿,便纷纷愿意把伞捐出来,好似过几天就有的抢似的。于是,弟弟便昂着头,骄傲地挑选起同学们“赠送”的雨伞来,嘴里还不时地吹起轻快的口哨来。就这样,过了几天,伞的主人兴冲冲地跑到弟弟位置上,乐呵呵地说:“姚天乐,快把伞还给我吧!还要送我……”还没等那位小女孩说完,弟弟又开始编理由,“我爸爸说了,家里的伞不漂亮,专程给你去做十把新花伞去了,你放心吧!难道你连我都信不过吗?”只见那位小女孩兴奋地点点头,唱着动听的歌跑开了。“这里有个小姑娘,好呀好幸福……”

又过了几星期,主人又来催了,迫不及待地来领取自己的新伞。这时,弟弟又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借口和理由……一次又一次的.撒谎,使小女孩失去了耐心,便一状告到老师那,使之以后的日子中弟弟便失去了朋友对他的信任,使他没有了所谓”的朋友“,并与同学的关系一落千丈……

当他讲完故事之后,我眼里显露出的不仅是同情、怜悯,还有更复杂的,百种心情溶为一体。

当然,除了这个反面角色,在生活当中,我们也曾找到过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物:廉洁从教的老师,诚信在身的同学……他们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努力的目标吗?诚信,为人之本作文6

诚信是金,诚信是称,它衡量着人的心灵与言行。它还是友谊基础,力量的源泉,成功的保证。诚信更是一切道德行动的基本,也是一个人求学立业的根本。所以鲁迅曾经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从古至今,关于诚信的故事成千上万。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却令我记忆犹新。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她只能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我们还学过一些名人诚信的例子。如华盛顿不小心把父亲心爱的樱桃树给砍了,但毅然告诉了父亲事情的实况。林肯在村里当杂货员的店员时,有一位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将这几分钱还给顾客跑了十几英里。晏殊有一次被皇帝召见,并要他与一千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可他发现题目是他练习过的,就如实报告,请求换题。这些名人为何如此诚信?因为他们知道诚信是成功的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诚信是人类历史上公认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没有诚信的人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诚信就如同是一站生活中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路,如同在成功之前那打开门的钥匙,如同敞开我们心灵纠纷的窗户。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诚信的身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美德,告诉人们,诚信像读书一样,能净化人的心灵。只要你以诚待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更多知心朋友。诚信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它会让生活美好和谐。

第7篇:诚信国旗下讲话稿:诚信是为人之本

诚信国旗下讲话稿:诚信是为人之本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有句谚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夫子也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讲的都是诚实守信。一个人讲诚信,遵守诺言,就像保卫自己的荣誉一样。

诚信非常重要,做任何职业都要诚信。诚信是一种美德,智者说:”诚信是人类闪光的金子。”商人说:”诚信创造财富。”医生说:”诚信是最好的良药。”我们老师说:”诚信是为人的根本。”

在这我要跟大家说一个树立信誉的故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

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皇帝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皇帝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司。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皇帝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皇帝召见神童晏殊与进士参加考

试,看其聪颖才华如何,晏殊考试题他练过要求换题。情不自禁,我想到,我们有的同学学习不认真,挖空心思找答案抄作业,这些同学在晏殊面前是不是显得惭愧卑微。

诚信是一种品格,我们要塑造这样的品格。墨子说:”言而不信者,行不果。”是啊,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修复。失信就是失败。还有人说,谎言死不了人,但会失去人们的信任。骗人是一次,害自己是终生。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所以,在平日里,我们约定的时间就要守时;学习作业独立思考完成,不弄虚作假图虚名,要脚踏实地求真知;答应人家的事就尽力做到,碰到特殊情况没有做到做好就跟人家解释,请求他人谅解。

同学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坚守诚信品质。心态健康,以诚信为本,塑造自己完美人生吧!

上一篇:小学暑假安全教育报道下一篇:十九精神进校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