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2023-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很多學生一开始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是以满足好奇心和兴趣为主的,这种短暂的学习兴趣虽然会产生一种学习动力,但不能持久,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可能会转变成消极情绪。化学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化学学习兴趣的持久与否,是初三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直接因素。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稳定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生人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试就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表浅见,求教于方家。

一、 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动机”,心理学把它描述为 “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适当的动机,能促使人的行为集中注意力并指向于某一目标.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1]。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在学生开始接触化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化学是个人成长的学科知识需要。初中化学知识是义务教育规定的作为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起码知识;另一方面,学好化学也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用的社会成员,学习化学意义重大。在学习空气、氧气、水、氢气、铁、碳和碳的化合物、酸、碱、盐等理论知识时,结合教材介绍水的成分和饮用水卫生;一氧化碳和煤气中毒的预防;干冰和人工降雨;胃液、胃病和“胃舒平”;石碱和馒头等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理解、解释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成就感,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了,也就自觉地产生了学习化学的动机。

二、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良好的认知兴趣,是学生在情感因素的作用下,力求认知或趋向认知的积极心态,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所具有的极浓厚的探求意识,是激发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兴致勃勃去参与学习,努力思考的情绪。激发学生化学求知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能大大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2]。

实践证明,在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时提出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既把知识发展寓于获取知识之中,又把智力疲劳消散于情趣之中,从而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绪言》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有关的问题,如“铁为什么会生锈?”“怎样防止铁生锈?”“又如何除锈?”“一块铁,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后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这类问题是学生难以解答的有关化学问题,学生深深感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从而产生求解的要求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再如新授课《碳的单质》一节教学中,在讲木炭的物理性质的时候,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吸附作用,而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木炭分别放入二氧化氮集气瓶和红墨水里的现象,然后提问:“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墨水的红色颜料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此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此时学习“吸附作用的原理”,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直观新颖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3]。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为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两支试管,一盏灯”的教法。教师由单纯的讲解者,变为结合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现代教育信息的引导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

如《水的组成》一节教学中,用幻灯投影直观清晰地显示教学目标、部分自学要求、部分练习,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水的污染和防治,通过播放水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防治的剪辑录像,将声音和图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效率。水的电解,学生仅根据实验很难理解其分解过程,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实施教学,展示水分子的“分”和氢、氧原子各自的“合”,并辅之以“分”、“合”的特殊音效,其过程就能形象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特殊的教学效果。

四、 重视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概念,理解理论内容,形成实验技能,学会正确的化学研究方法,培养他们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热爱科学的进取精神[5]。实验教学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会学生怎样做,而且还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手、眼、脑多种感官并用,能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它任何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

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十分重视加强实验教学,认真规范做好演示实验,主动进行教学改革。譬如可以有计划地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分子运动的学生实验,在《分子》一节课堂教学中,可安排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之前进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条件,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如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演示实验就可以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把一部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如H2还原CuO实验,增加实验前后固体物质质量的测定,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化学研究方法和态度。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开齐开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成立化学兴趣小组、组织举办化学晚会等活动,鼓励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验启发学生从生动的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思维;通过实验设疑,使实验内容与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 启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状态,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五、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以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可开展“书写化学方程式”、“比较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化学实验能力”等方面的竞赛。利用竞赛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

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竞赛者可以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竞赛就可面向学困生进行,由于针对性强,难度较低,学困生也能完成,这样可以克服学困生的自卑感,满足学困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竞赛,争取这一课比上一课学习效果好,这一次作业比上一次作业质量高,这一章比上一章的测验成绩好,这同样也可以达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六、 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中每一章单元测验成绩的好与差,每一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教师评价,学习结果的反馈,都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鞭策学生发愤努力[7]。在批改和评价学生练习时我们可以像语文教师批阅作文一样写上一定的评语,如:“本次测验成绩尚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仍有错误,希进一步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学习有进步”等。教学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评语,比单纯的分数或优、良、中更能鼓舞和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避免过分夸奖,从而使学生忽视自己的缺点,引起消极的结果。同时,作业尽可能地单独面批,这样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弥补课堂集体教学的不足,从而把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兴趣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寓教于“趣”,使之“乐学”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一定要及时,因为及时的反馈利用了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这样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每一章的单元测验一般只针对一章的教学内容,且尽可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样面向全体,培养了全体学生的成就感。

作者:汪元圣

第2篇: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

[摘 要]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力,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以专业影响激发学习兴趣;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巧用诗歌、成语典故。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

[文献标识码]A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力。然而初中历史课一直不受学生、家长的重视,学生对枯燥的历史不感兴趣。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总是希望每节课都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感知传统文化。但是,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呢?

一、以专业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就不会对这一学科有足够的认识,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只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直接的乐趣,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的结构与内涵、在学习中产生有成功的体验时,才能产生持久的兴趣。学习是学生生命投入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不断获取成功体验、不断获得成长的愉悦感时,兴趣才能愈加深厚,当学生在深层的幸福愉悦中产生方向性的感受时,志趣就产生了。而深刻影响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情感的就是这种较为持久的兴趣,甚至是终身秉持的志趣。这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影响。

二、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

历史课堂生活化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的“中共‘一大’制定我党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时,可通过问题“如果是你处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你觉得我们斗争的对象应该是谁?我们的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你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是把它当作敌人还是朋友?”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大”对当时中国认识上的不足。然后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足呢?”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就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的新鲜元素。同时,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不仅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也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鉴古知今。

单纯的课本学习是不会生成兴趣的,要变换一种角度学知识,让学生以生活的视角成为接近知识、驾驭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主人,那么,在知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就是主体,就能够体验到知识学习的快乐。知识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负荷,而是成为学生不断走向成功、不断成就自我的工具。如此一来,知识学习何苦之有?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新鲜感,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时,可以运用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等联合教学,先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时间、主要成就、影响,然后用图示法,对比第一次、第二次两次工业革命,最后用讨论法总结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这样在新旧历史知识的对比下,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提高。

教师将学习方法转变为学习要求和学习提示之后,学生则乐于参与其中。蔡元培先生说:“得了结论,不过趁他人的现成;得了方法,才可以引起研究的兴趣。”方法是通向研究兴趣的主要途径,有了研究兴趣,才可以实现学习的目标。方法教学的价值意义即在此,当教师不急于、不忙于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方法的引导便成为必然,学生就会自己运用方法自动回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的主体道路上去。

四、巧用诗歌、成语典故

“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诗歌、成语典故等可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使历史课成为文采飞扬的文学课堂。如楚庄王与“问鼎中原”,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巧妙安排,精心设计,多用诗歌、成语典故,便可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这样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增长历史知识,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赞扬是人的天性,学生更是如此。赞扬既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又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发电机”,一个常带微笑、经常赞扬学生的教师,他的课学生一定喜欢,一定有兴趣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都尽量表扬每一位学生,“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够……”之类的话语经常出现在笔者的课堂上。因此,学生都很喜欢笔者所教的历史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教师除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课标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远.激发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北京H中学学生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3] 李娟.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孙乃凤

第3篇:激发兴趣 有效学习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如果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那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幽默的语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九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兴趣;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学生主体化

在新课改、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已使用新的教材,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初中历史从之前的非统考科目转变成统考科目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再停留在“死背书”“灌输”等方式上。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方向。九年级历史教学内容繁多,要在一年内,完成六本书的系统复习,又存在中考的压力,这就要求科任老师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付出时间最短、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九年级历史教学为例,阐述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策略与方法。

一、九年级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知识点的记忆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片面追求中考考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脱离历史全面性、真实性、网络性,忽视历史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2.全面讲授,教学方法单一

历史教师整堂课不停地自己讲,学生不停地抄笔记,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也累,效果也不好。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或者课本为中心。

3.以填空题的方式要求学生生硬地背历史

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等都应该让学生知道事情的原因、经过、影响等。脱离历史背景,以填空题的方式,对历史内容死记硬背,尤其是历史事件的影响,更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认识。

4.强占学生学习时间多

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只有50分,有个别学生,甚至是个别班主任老师不太重视。语、数、英老师会在课间、晚修时间抢占学生的时间。

二、提高九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几种策略

1.编顺口溜,提高记忆效果

很多历史基础知识是需要背的,有时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顺口溜可以帮助改善学生厌学的情绪。

例1:复习中国古代史,可以有以下方式记住朝代发展历程: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昊二即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例2:中国古代史中,秦灭六国的顺序,可以有以下方式:

韩赵魏楚燕齐一二喊赵薇去演戏

例3: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这一单元时,进行了这样的单元总结: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措施得力;一届人大宪法建立,土地改革深得民意;

外交成就尽显国力,一五计划工业创立;三大改造政策适宜,社会主义最终确立。

顺口溜朗朗上口,记忆方便,总结性又强,在单元复习过程中广泛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把历史事件与历史歌曲和视频相结合

历史教学内容中,由于与现代生活离得太远,有很多内容,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影视,让历史再现,很多自然的情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形成。

例1:讲授九年级下册第7课《疯狂的战车》,其中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个历史事件,学生很难理解二战的灾难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规模?通过播放《珍珠港》日本偷袭轰炸的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也理解战争对人类的灾难性。

例2:讲授九年级上册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贸易”的罪恶性。视频播放黑人是如何被贩卖的,过程中对黑人的残酷性,同时为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资金来源。

例3:讲授九年级上册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电影《乱世佳人》等,从微观角度多方面地体验和了解历史,从而归纳出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的原因。

3.创设情境,学唱歌曲,演历史小品,在愉悦心情中学习历史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从而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这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教法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例1:讲授八年级下册第1课《新中国成立》,设计一种庄严的情境,老师和学生一起学唱国歌,唤起大家爱国的情绪。在释放这种爱国的情绪和感情中,大家感受到了对国家的感情、对自身的鼓励,哪怕是一瞬间的感动。

例2: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让学生理解秦始皇统一的必要性,特别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根据教学目标对这一知识的要求,可以创设以下一个小品:

孔虚(甲同学),来自齐国,今年私学毕业了,我得去各国游历,长长见识。于是,他批发了一点大米,准备一边游历一边做点小生意,高高兴兴地出发了。本想坐马车,到了邻国边境发现车道不一样,无法通行,只好骑马了……

贾某(乙同学),大梁商人,在做大米买卖生意。

孔虚(甲同学):我发财了,这里的每升米,都比齐国贵得多。我把所有米卖给你。

谁知魏国的斤比齐国大得多,孔虚一不小心亏了大本。孔虚把大米卖了,又发现这些钱在齐国不能用。临回国了,想买几本书回去看,却发现这些书上的字他根本就看不懂。快到家时,孔虚心中非常沮丧,从此再也不游历了。

4.创设竟赛小组,比一比谁的基础最扎实

(1)原因:一个单元内容学完了,让学生进行总复习,如果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复习,可能會出现的情况,有的学生不知道复习什么内容;有的学生只是复习某些有趣的历史内容;有的学生会全面复习,但可能是少数。如果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2)实行过程:首先,给学生一节课,让他们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全面的复习,并且要求每个学生都针对本单元学习内容准备10个问题。同时教师说明下节课要采取竞赛区要用的。其次,利用一节课时间,把全班分为四组,每组成员选出一个小组长,组织成员开展活动。游戏规则:科任老师主持整个活动,另外邀请两位老师作裁判,负责统计分数。按着顺时针的方向,每组成员只能每次派一个代表提问题,其他三组的成员抢答问题。准先回答,并且对了就可以得10分。第一个回答不对的学生,可以提问第二个学生,直到抢答对了才开始第二个问题。最后,由裁判老师统计分数,并宣布哪组获胜。

(3)取得的效果是:第一,培养了兴趣。学生从老师开始公布实施这个竞赛就开始兴奋,他们对整个过程都很感兴趣的。第二,可以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当然老师要指导学生不能提过偏的问题。第三,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对方掌握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对难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并解决。

5.设计精彩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始,如果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为整节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每节课导入的设计,都可以提取该课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话题,处理后引入。

例1: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第一幕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知识点,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很多漂亮的婴粟花,问1:这漂亮的花叫什么名字呢?其次,展示罂粟果,问2:知道这种花的果有何用途和特点吗?再次:展示鸦片,问3:吸食鸦片有何后果?最后,图片展示吸取鸦片,引入这一课。

例2: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讲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们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起初,人们都不相信,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持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

6.教学设训多样化,教学内容主题化

以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灵活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把学生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七年级下册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设计过程:首先,展示几张《清明上河图》图片,图片中展示宋朝时人们生活的情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描绘出当时的变化。其次,将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的同学,负责对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中的一方面进行归纳。再次,小组讨论,让学生归纳小组成员所看到一个主题的内容,并派代表上台发表意见。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所描述的情况进行小结。

这种设计,所取的效果有:第一,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二,能把历史再现,轻而易举进入到宋朝的社会生活。第三,观察全面。全班分为四组,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细化归纳。第四,该课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利用时间

一节历史课只有短暂的45分钟,在开展一些活动的设计时,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一些活动的导入,一般情况下都控制在5分钟之内。课堂中的一些活动,也许存在学生讨论、学生表演,教师一定要控制好时间。

2.突出课堂的重点、难点

一堂有效的课堂,主要的评价方式是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定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开展。不要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纯粹让学生产生对历史的兴趣,而忽视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3.多鼓励、少批评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发表自己的意义,这样才可以拓展知识,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不难出现学生讲错、讲少的可能性,我们应给予多一些时间、多一些表扬。

总之,要想取得高效课堂,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历史课堂中来,这些方面的大胆尝试需要教师对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训与思考,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修改,学生才可以快乐学习,轻松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晓华.浅谈历史课“开场白”的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胡杭军.历史教学激趣艺术初探[J].中學历史教学资源,2007:1-2.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 鲁翠红

作者:魏杨

第4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东水中心小学杨明娣

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认识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正方体模型,如:粉笔盒、牙膏盒等,这些物体在学生身边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在学生头脑中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初的空间概念。接下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长、正方体的特征及两种形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再通过亲自的观察、触摸、计数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但是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度是有区别的。最后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加以总结,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完成对新知识地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中进行的,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知识要点,形成了清晰的概念,而且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生觉得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硬灌”给自己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与探索获得的,这样学生就会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满足感会持续地激励着他们学习兴趣。

3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维训练,打破学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能力 。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工程问题之合作问题以后,教师可以在教材安排的练习基础上,灵活地设计一组一题多问的练习以激起学生独立解题的强烈愿望。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丙独做需要10天完成。①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②甲、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③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上述条件再提出一些问题:

④甲、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⑤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⑥如果先由甲独做3天,剩下的由乙、丙合作,还需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通过学生互动,以自问自答、我问你答、你问我答的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问题不再是通过教师的告诉学生才得以解决,而是学生经过了一番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延展了合作问题这一知识点的辐射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对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并为之不懈努力,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第5篇: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一、求新求变策略

新鲜的东西容易引起兴趣,这已是常理。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我们教学就该常教常新,以"新"来吸引学生。

适当地掌握教学进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台阶,使学生总是保持吸收新知识的新鲜感。

教学手段方法要不断更新,富有变化。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同一课中,也要使设计有节奏、有起伏,动静、张弛、收放、疏密对比转化,读读、讲讲、练练、议议交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各得其所,恰到好处,切忌单调枯燥乏味。

二、以"奇"取胜策略

好奇心人皆有之。所谓"奇",就是某一事物所表现的状态异乎寻常,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和原有的经验,这种新的刺激与原有认知之间的极大反差,引起高度的兴奋,产生质疑和释疑的强烈冲动。我们教学如果能以"奇"取胜,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新奇的课堂设计,奇妙的教学语言,奇异的事物和奇怪的现象,新奇的解法,奇特的活动都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向趣味盎然的学习境界。

三、竞争激励策略

一般来说,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的机制。各式各样的竞赛常常使人忘掉犹豫、忘掉自卑,竞赛可以刺激大脑的活动,竞赛造成热烈气氛。魏书生当班主任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每周都有一天下午是竞赛时间。他选择一首诗让学生在3分钟内背诵,看谁背得快,结果有的人2分钟就背出来了。为什么效率这么高?同学们说:"因为是竞赛,把吃奶劲都使出来了。"有一次举行数学竞赛:在一小时内,把一本数学书里的42道应用题全部列出方程来,看谁列得好、快、准。尽管比赛没有奖品,可比起来热火朝天,同学们评价说:每个人都获得一份奖赏--集中全力,紧张思维时的幸福感。魏书生正是充分发挥了学生这种好胜向上心理的有利优势。当然,老师也要注意引导得当,强化协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四、情感影响策略

人们对真理执着追求背后,都有一股浓厚深沉的情感在支撑,只是这种情感往往不为人们所觉察。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特别喜欢某个学科,不为别的,就因为该科任教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热情辅导,经常给他们正面的鼓励,因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学生也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他所教的学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由此看出,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对祖国、对事业乃至对学生热爱的情感都给学生以熏陶,并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五、亲自参与策略

学生对于亲自参与的事情会特别关切,特别有兴趣。现代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尽量做到六让: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例如观察、自学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且在参与时要允许学生有缺点、错误,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讨论、争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活跃的宽松的氛围。

六、榜样导引的策略

人在社会群体中活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学校生活中也是这样。运用榜样导引就是创造和提供接触良好榜样的机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引发对某个方面积极向上的兴趣。 组织观看一场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校园里就出现羽毛球热;英语课组织学生会话表演,使一些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放胆讲了起来;教师鼓励敢于提出问题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使积极创新思维、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蔚然成风…… 先进人物、科学家是学生的好榜样,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而年龄相近,能力相近的同学更是学生的榜样,因为他们更容易引起相互观察、相互比较、相互模仿、互相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对榜样的趋同心理倾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创设情境策略

从广义上说,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在不同的情境,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创设相应的情境,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例如,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举行作文观摩教学,故意迟到了几分钟,学生们异常着急。这位教师不慌不忙走上讲台时,向大家宣布一道作文题:"当老师迟到的时候",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训练。这位特级教师根据写作训练目的为学生创设心理体验的情境,真是煞费苦心。 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学以致用策略

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知识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知识的源泉和归宿,以抽象的枯燥的东西填塞给学生,这是很多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们应当还给知识本来的面目,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与人类实践紧密联系的丰富底蕴,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记得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教三角时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和不可渡越的河宽,思考如何运用三角知识求出地球与月亮距离;教学双曲线时,让大家思考为什么炮兵能通过敌方炮声测出敌方炮兵阵地方位;教复数时介绍它在很多领域运用的生动例子。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决心。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品尝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比如让学生练习写作向报刊杂志投稿,一旦作品被发表,学生的兴奋心情是难以言喻的。当年学生时代的谢冰心就因为叶圣陶发表了她的一篇习作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此外学生可运用所学的生物、理、化知识参加工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发明创造等活动,这些都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成功激励策略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反之,反复多次的失败也就会丧失自信,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成功教育模式使大批学习后进的学生克服了厌学和自卑,一步步跟上了学习的步伐。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使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 运用成功激励策略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适合他们的方向不断地发展。第二,在教学上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起点,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这样他们才能通过跳一跳去摘到可以摘到的果子,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三,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根据多重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是某个智力方面的优秀生,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就能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取得成功。第四,教师应当善于用辩证的发展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千万不能用绝对的静止的观点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制造"失败者"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十、砥励志趣策略

学生的兴趣有的比较短暂,不稳定,有的能长期存在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特别应注意到有不少人因为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所以能坚持一个信念,坚韧不拔地朝着一个奋斗目标而努力。他们的学习已经不是为一时的好奇心和需要所驱动,而且服从于他的志向,这时他的兴趣已经升华为志趣。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古往今来,不少有志之士能自觉地学习,经受磨炼,最终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茅以升因家乡端午节桥梁断塌而立志为人民造好桥,终于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所以,我们应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把眼前的学习同终身奋斗的目标联系起来,同今后为人民、为祖国甚至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稳定而强大的学习动力。

第6篇:怎样激发学习兴趣

颍上县第二希望常识教研组活动记录(5)

活动时间:5月17日

活动地点:农远教室

活动主题:怎样激发学习兴趣。

参加人员:全体常识课教师

主 持 人: 教研组长

活动安排:

1、汝老师介绍激发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已经具有了学习兴趣,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把它充分调动起来,即把推动学习活动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并且在激发过程中,使兴趣得到巩固、加强和提高。

作为激发兴趣的方法?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其体会到快乐,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多鼓励赞赏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和鼓励比非难、嘲笑、讽刺、挖苦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学生因(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连续受到表扬后,就特别喜欢学习某一学科,这是由于他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所以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更强烈的愿望。

(四)适当展开竞争

适当的学习竞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努力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巩固学习成果。

(五)创设良好的情境

就是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需要,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学好功课。

(六)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觉的学习,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者,就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对祖国的四化建设有一定的作用时,就会以此为动力不断地鼓励自己进一步努力。

2、各位老师讨论。

3、吴老师谈看法。

4、王主任作总结性的发言。

第7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市中区君山路小学周海燕2012年7月27日 10:27 指导教师 王培培于12-7-27 11:20推荐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能利用身边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省专家 李秋焕于12-7-27 15:21推荐猜一猜、做一做、比一比是小学数学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做法,本文观点明确、案例恰当。推荐分享。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材的启发下,我多次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如教学“猜数”,我先在卡片上写上45,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这样的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课本就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中第26页“夺红旗”等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当然,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比赛完就了事,那么长才干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提高,易产生自卑感。

我们也可以利用学具来帮助学习。学具袋中的小卡片、小棒棒等都可以在学知识的同时为我们的课堂增添趣味。在一年级下册配套的学具袋中有一副扑克牌。为了发挥这副扑克牌的最大作用,让这副扑克牌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我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形式,两人比赛,一人做裁判,一人记录。比赛的学生每人抽两张或三张牌做加、减法或连加、连减,看看谁的数据大。学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做抽牌比大小游戏,我们常常活动一节课,课中,学生不知道做了多少口算题,练了多少比大小,这比让他们单纯做题有趣也有效得多。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一定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天真活泼的学生”,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信念,也是我们教师所要追寻的目标。

第8篇: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应该创设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内和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活动形式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一种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芬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瑞士现代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古今中外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却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低,因此,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他学”到“他要学”。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学会使用是最终目的,因此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参与到英语教育过程中,使用进而掌握英语就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处农村中学,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宿生,因此只依靠学生们自己平时搜集,开创一些活动形式就是不现实的了,因此就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利用绝大部分的在校时间,通过课上和课下创设的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快乐。我们于2007年申请了“创新多种活动方式,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并与2008年开始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我校的英语教师能找到更多的有效途径,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参与,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能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同学们使用英语的频率和效果;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为学生今后成功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和积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生因年龄特征的因素,学习兴趣也不是稳定的,持久不变的。一旦失去兴趣,厌烦情绪就会随之而来。开创多种活动形式,就成了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著名的英语教学法专家Mr. West所说的 “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 “学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会学”。因此,无论课堂上下,还是校园内外,都尽量形成一种说英语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说英语,进而学会使用英语,这是我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其中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兴趣能产生动力,情感能激发兴趣。”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1. 课堂教学是提高英语教学成绩的主阵地

初中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应该是我们教学考虑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情景教学是使知识与情感交流畅通无阻,直接提高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引起学生,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景,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语法、词汇、句型结构和日常生活中语言的真实表达来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类操练来认知巩固知识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主阵地。因为农村中学的教育条件和设施是有限的:教室里没有电脑、幻灯机等教学设备,更谈不上语音室、语言实验室等,学生大都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缺乏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没有较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因而,农村中学的学生缺乏听力训练及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同学们只有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和与同学们的配合,才能是自己的英语成绩和使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们对英语感兴趣与否与课堂上教师预设的一些任务,设计的一些活动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实践证明:以一种或两种形式为主,辅之以其它形式教学,效果较好,而长时间地采用一种形式教学,会给学生造成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抑制。因此,我们下大力气结合学校提出的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着力对“课堂导入,课堂操练和作业设置”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这三个环节入手,对这些环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记忆的能力。

2.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必要延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身处改革一线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角色,调整教学策略;还要求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和整合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教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通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如果英语学习通过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那么学生就能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学生的参与意识随之不断增强,交流方式也将由课内活动的单、双向交流,转为多向交流的方式。课外活动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口语脱口秀、演讲比赛、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生活Party都可适时地引入英语教学。

另外,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有其独特的意义:(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2)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3)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克服了学科课程割裂知识的弊端(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有关“手抄报,英语脱口秀和作文”比赛,在活动中渗透英语文化,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实践经验证明:采用生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初学英语的同学,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良机,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上课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基本上靠上课完成。因此,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时间里,如何安排好教学步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始至终地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淡无奇、呆板无味的教学方法只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积极地发掘自我,尽情地、自然地、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能力。同时,提高我校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课余时间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学英语的氛围,学生在交流中,寻找差距,不断自我鞭策,相互激励。通过一些可行的课外活动游戏,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乐在其中”,为他们今后的英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规律的认

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学生一旦体验到学生的成功,其动力就会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有时自己是觉察不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加发愤的学习,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对这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五)重视情感,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学生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中,心情舒畅,才能使已有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一). 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二). 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途径:

——课内:创设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模式 1. 课堂情景导入 2. 课堂操练活动 3. 兴趣作业的设置

4.日积月累,稳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课外: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多种活动形式 1.手抄报比赛

2.“英语脱口秀”比赛 3. 作文比赛 4. 我行我秀 5.图解美文

六、课题研究方法

1. 教育实验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改进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调查法:借助于一系列的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活动和谈话,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开展课题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3.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适合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4. 逆向培植法:据学情调查资料,在班级中把学生按兴趣强弱搭配编入各学习兴趣小组。比如,学习小组每天考两个单词,成绩中等的学生人小组长,这样调动了中等生的学习热情。

5. 活动强化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读书角、猜谜、小品表演、竞赛、办手抄报、才艺大比拼、脱口秀、英语作文比赛,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增强参与意识。

6. 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7. 理论联系实际法:收集和学习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和经验文章,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

七、研究过程

结合我校和英语课题组的实际情况,我们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实施:

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

本阶段主要是进行课题前期准备和开题工作。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题组的开题仪式和实验教师的技能培训; (2)草拟、修改、形成研究方案;

(3)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并展开工作;

2. 第二阶段:自我剖析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 (1)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摸清学生学习英语的真实状况。 (2)教师根据问卷情况,写出反思体会。

3. 第三阶段:学习新理念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 本阶段主要是通过聆听专家讲座、自己阅读专业书籍、建立教育教学博客等方式学习新理念,为课题的实践奠定初步的思想基础。

4. 第四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4月)

(1) “课堂情景导入”小课题研究和举办手抄报比赛(2008年10月-2009年4月)

(2) “课堂活动设计”小课题研究和举办“英语脱口秀”比赛(2009年4月-2009年12月)

(3) “作业的有效设计”小课题研究和举办作文比赛(2009年12月-2010年6月)

(4)“图解美文小课题”研究(2010年3月-2010年5月)

5、第五阶段:经验总结,成果推广(2010年8月---10月) (1)教师撰写课题研究体会。

(2)对课题及实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写出书面报告。 (3)准备资料,申请验收。

第9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富于魅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都愿意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的结果反映出来,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赏识,而且,为了得到比别人更多成功的快乐,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产生积极的竞争意识。我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积极性就会激发起来,自觉地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草虫的村落》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生动的活泼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同学们,草虫的村落文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虫的洞穴比喻成人类居住的村庄流露出作者对小生灵的无限喜爱之情。作者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请你们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这一项工作,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四个小组各推选出一名选手各朗读一个部分,再进行评议,最后在热烈而又愉快的气氛中评出一名最佳的选手,大家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这样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愉悦兴奋的状态之中,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朗读水平,何乐而不为?想象力是蕴藏在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都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的做法是:1角色转换,让学生介入角色,置身于故事之中,入情入境的学习,如教《穷人》一文中时,问学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学完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问题把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的说:孩子的安危牵动着大家的心,安娜她们家的孩子已经够多的了,在收养西蒙家的两个孩子他们怎么过啊!合情合理想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中华少年》时,课文有这样的情节: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雄鹰。让我们以充沛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我们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学完之后写一篇演讲稿,我又问学生,你会怎么样写?看谁写得好。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作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二、激活思维,发展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多是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思路比较狭窄,这时候,我常常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激活思维,培养思维多变性和求异性。例如,教课文,问学生:要救孩子,除了运用课文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让水手爬上桅杆救助;有的说,在下面张开帆布接,有的说在船上垫上厚厚的地毯……,我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船长的方法最好。我趁热打铁,这表现了船长什么品质?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就从求同、求异、求佳不断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质疑问难,拓宽思路。

俗话说:学贵有疑,学贵生疑。发明千千,起步在一问。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着力抓好质疑问难这一还节,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逐步养成敢问、善问、会问的习惯。同学们思维很活跃,各抒己见.为了让同学们拓宽思路之后,分析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对学生见解是非曲直不作立即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存疑,引导析疑,使问题争论逐步趋向“白热化”,与此同时,同学们的思路也无拘无束地拓展,这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这样学生经反复学习、思考、争论,课文的主人公逐步明朗化了。实践表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学生使自己求自得,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师生的交流,旷大了学生的接触面和参与面,使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大兵团作战,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式。营造富于魅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体现了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上一篇:市产业发展报告下一篇:岗位职责工地试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