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2023-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根据对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部分县市的调查,作者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公平;政策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根据我们对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部分县市的调查,尽管迁家带口进城务工的农民正在逐步增加,但与庞大的农民工相比,其人数仍相对较少,大约80%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入城市,导致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这些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因此,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的忽视,使得留守儿童在卫生保健、安全、学习、品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影响他们公平接受教育。

(一)留守儿童基本的人身权利得不到完全保障

卫生保健和人身安全是儿童享有的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整体儿童的一部分,其素质优劣和人身安全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未来农村和国家的发展。显然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应该充分重视这部分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和保障其人身安全。但是,从卫生保健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等原因。农村的卫生保健工作历来是一个难点,人口的流动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难度,其薄弱环节在于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散,而且生活环境特殊。潜在流动性大。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据我们调查了解,农村儿童的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比城市高。因而大力发展基础免疫是农村儿童健康的保证,但留守儿童的免疫接种现状令人堪忧。留守儿童流动无规则,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是经常变换的,随意性大,全程接种、按期接种的坚持性差。儿童中接种率低,超期接种、免疫空白等现象较严重,由于其抗体水平低,易造成易感人群的累积,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一旦发病,极易导致相应传染病的传播甚至流行。尤其是在隔代监护的家庭,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缺乏卫生保健知识,预防意识薄弱,主动参与性差,认为只要能维持三餐温饱即可,有病也不能及时就医。如湖北荆州郊区初二的一个男孩,2岁时父母就去浙江打工了,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忙于打麻将,一天只做一顿饭,其他两顿都吃剩饭,没做饭的时候就让他自己拿钱去买零食吃,才13岁就得了严重的胃病,由于身体经常不舒服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班上第6名下降到20多名,便血一周后才被回娘家的姑妈发现送到医院动手术。所以,父母外出务工虽然增加了家庭的收入,但比起父母在家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相反还呈现出比较严重的问题。

从人身安全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方面的监管不力,其人身安全也常常得不到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2004年湖北省阳新县就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悲剧,一名7岁的农村男孩,因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他和年迈的爷爷。由于平时基本没人管,男孩得了疥疮,痒痛难耐时,就用脏手抓,结果伤口感染,演变成严重败血症,最终夭折,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近年来,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的48宗案件中,留守女童遭性侵害的占1/3,给留守女童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类似的案例在其他地方的调查中也经常碰到。三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如湖北沙洋县官挡镇小学有个12岁的男生,他很小父母就外出务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养了好几头牛,他有时帮着爷爷放牛,并经常把牛的缰绳缠在脖子上玩,2006年开春下雪的一天,爷爷有事外出了,他和奶奶一块去放牛,同往常一样,他又把缰绳缠在脖子上玩,结果牛狂奔起来,怎么也拦不住,他就这样被活活勒死了。此外,由于父母的“缺席”,缺少亲情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溺水身亡的案例也不少见。

(二)留守儿童的学业受到较大影响

公平地接受国民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法定权利。所谓“有教无类”,也就是这个意思。而教育公平本身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正如人们常说的,消除贫富悬殊,最重要的手段不是税收调节,而是教育公平,因为公平地接受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全民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所以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公平。本来,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所以,父母进城务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学习上变得消沉,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据我们调查,尽管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后都表现出一些学习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二是学习习惯问题。孩子是天生需要教育、帮助和监督的一个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普遍不好,自觉性相对较差,作业不认真,上课迟到的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据我们调查,47%的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不好,39.6%的留守儿童经常迟到或迟到过,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出25和20个百分点。留守儿童之所以作业不认真和上学迟到,主要是由于父母外出后,现在的监护人很少督促孩子做作业和叫孩子起床,或者是孩子过于贪玩等原因造成的。此外,也有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看到自己的父母没有文

化,照样天南海北做生意、挣钱,认为自己将来也会像父母一样能挣钱,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从不想学到厌学、逃学,恶性循环。

三是学习成绩下降。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学习成绩都有所下降。据我们对湖北、河南7个县市78位教师的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另据一位班主任介绍,他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占了70%,这些留守儿童中,80%的人学习成绩处于班上中等以下水平,其中超过40%属于差等。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儿童已成为拖教学成绩后腿的一块心病。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下降,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后,很多孩子学习上得不到很好的辅导与监督。

(三)留守儿童的品行发展缺乏监督

个体的品德行为发展是一个从自律向他律的发展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学校、家庭等的引导和管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其品行发展往往缺乏监督。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如有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网络游戏或武打色情电影中;有的流落街头,整天呆在台球室、理发店或村头小商店里,因为缺失家庭的亲情、关怀和正常教育,甚至受到家庭和邻里的冷落,便干脆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混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打手和帮凶;有的在农村偷鸡摸狗,干一些令人不齿的勾当,使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成为头痛的难题;有的整天无所事事,漂流不定,人小又不引人注意,打架斗殴不注意后果,动辄动刀行凶。不少学校老师也反映,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问题则更加严重,在一些地区这类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难怪在调查中,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出感慨:“父母打工挣钱。多数是为了孩子,假如因此而毁了孩子,真是得不偿失。”

(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使儿童能充分、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儿童应在一个充满快乐、爱和了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寄养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于托管的亲戚又外出,出现被二次托管的现象,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也就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柔弱无助 如不愿与人交流,与人谈话时易掉眼泪,性格内向,不开朗,感到压抑和苦闷。我们曾对2862名留守儿童就“父母外出打工,你是否感到压抑和苦闷”进行问卷调查,其中775人明确表示“非常压抑和苦闷”,占被调查者的27.1%,“有压抑和苦闷的”628人,占21.9%。这是因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有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有人加以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远离他们,往往缺少了与父母直接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因而也就感到柔弱无助。

2 孤单寂寞 父母外出打工,不少孩子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寂寞。据我们对湖北、河南两省2851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父母外出打工后,感到非常孤独和孤独的分别占到13%和21.7%。在调研中有很多老师也反映,农村留守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放假都不是很想回家,开学的时候都提前返校,因为他们在家里没有玩伴,又没有人说话,和祖辈没有什么话好说。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在父母外出的日子里,留守儿童不仅失去了以前父母在家的关爱,也感受到了由于主要家庭成员的缺少所带来的家庭气氛的冷清。

3 有被遗弃的感觉 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的潜意识里,经常会拿自己和村里那些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对比,而这种对比往往更让他们感觉到内心的孤单和寂寞。他们所感受到的,不光是日常生活照顾的不一样,别的儿童所得到的关爱以及其完整的家庭,也往往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和自卑的缘由。特别是有的孩子长久没与父母联系,生活学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时,往往有种被父母遗弃的感觉。如湖北沙洋县烟垢中学有个8年级的学生每到星期五就哭,因为别人都有人来接,他没有,每次都是附近的邻居或有时候来个亲戚带走,感觉父母不要他了。还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每次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别人都是父母来,而我自己只有亲戚来或没人来;换季的时候,别的孩子的父母都会送衣服来,自己却没人送,感到自己就像没父母一样。

4 对父母充满怨恨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我们曾经对一位留守男孩的姑姑进行过访谈,姑姑是孩子的监护人,这位姑姑告诉我们,以前孩子心里觉得他爸妈最好,最重要,最亲,可是他父母出去几年后,现在他一点都不想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孩子平时和他爸妈很陌生,除了没钱的时候向他们要外,很少和他爸妈说话。孩子爸妈刚走的那年才5岁,那个时候他特别想他们。他爸爸妈妈因为去得远,很长时间才会回来一次,他那时一想就哭,爸妈回来了就拉着不让走。可是到了8岁的时候,他就觉得爸妈在不在身边已经无所谓。爸妈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他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亲近感,就像家里来了个外人一样。在对其他监护人的访谈时,也屡屡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不仅让留守儿童感到了内心的孤单与忧虑,并且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很多留守儿童常常感觉到父母的陌生和遥远。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情感上的隔膜和疏远。

5 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沙洋县联合小学四年级一男同学,父母去上海打工一年,在家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很宠他,基本上不怕奶奶,在家经常和奶奶顶嘴、打架。奶奶和学校老师不让干的事他偏要干,有次学校春游本来不让骑车,他却想方设法从别人家弄来一辆旧车,结果骑车受伤了。据他的老师反映,这个孩子原来并不是这样,他在作文中写道:快过年了,我总是梦见爸爸妈妈,我宁愿他们在家里,即使再苦也愿意。因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外出不仅使他们缺少关爱和照顾,也同样影响了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孩子眼里,监护人没有父母对自己那么强大而有力,更不是自己安全的保护伞,缺少父母在身边的保护与照顾,孩子容易产生害怕和恐惧,因而时刻充满警惕,并且往往通过盲目反抗

来寻求自我保护。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亲情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其身心健康成长,他们渴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现实让他们很无奈。进城务工的父母以谋取生存和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的,他们首先希望在物质上能改善家庭生活和孩子的学习条件,很少能顾及到孩子的心理和情感世界。据我们对湖北、河南两省1814名3~9年级留守儿童问卷调查的分析,其中就“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回来和你一起生活,这种想法对你来说”“特别迫切”、“比较迫切”、“迫切”、“不迫切”和“根本没想过”等选项作出选择时,选择“特别迫切”的占31.5%,“比较迫切”的占24.3%,“迫切”的占24.9%,“不迫切”的占8.5%,“根本没想过”的占10.8%。数据表明有80.7%的孩子是希望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而不迫切和根本没想过的那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从小就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对父母概念很淡薄的孩子。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进程中,让这些年幼的孩子来承受从小与父母分离的痛苦,对他们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这对他们来说也是极为不公平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显然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否则,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的遗传性联系。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缺席”,就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于女的爱。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而“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不能说是哲学”。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然而,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原本是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使之尽可能接受较好的教育,但是由于他们只想到城里赚钱而置子女的要求和情感于不顾,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平时和孩子的联系也很少,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尽管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照料或寄住在亲戚家中,但爷爷奶奶都是50岁以上,文盲居多,往往只能照顾孙子们的日常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据我们调查,部分祖父母对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加之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溺爱,更加放任孩子;即便是管教,也存在一个交流、沟通上的“代沟”问题。因此,隔代监护人不仅大多缺少监督孩子学习的意识,而且孩子也往往不服从其管束。至于寄养在亲戚家中,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教这些孩子,认为管得太严,孩子不理解。因此往往疏于管理,从而使孩子失去有效的监管。同辈或自我监护下的孩子根本就没有监督,只有自律。

这样一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而任性妄为;在家中不听从爷爷奶奶、亲戚的话,在学校经常不遵守校纪班规,甚至与社会上的一些“三无”人员(指无学上,无业就,未成年的青少年)浪迹在一起,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性格缺陷,行为偏差。有的进城务工的父母认为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亏欠,想通过金钱来弥补,而这些子女则往往不珍惜父母在外辛苦赚来的钱,花钱如流水,进一步助长了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气。还有的父母分隔两地,多年不在一起,感情淡漠,造成离婚或近似于离婚的事实,使孩子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遭受到更大的冲击和伤害。

(二)学校管理的失控与教育的失误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已离开家庭外出打工,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怀,而关怀与被关怀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如果家庭不能满足孩子对关怀的需要,那么其他机构必须满足这一需要,这就需要从其他途径寻求有力的责任者。而学校就是这样一种机构和责任者,因为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使他们公平接受教育。从目前来看,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即将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增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能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从所调查的县市来看,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缺乏寄宿条件,甚至根本没有将寄宿制纳入中小学的发展规划之中。即使是住校,一般条件都较差。从我们所调查的几十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两个学生挤一个铺位,一张高低床睡4个学生,一间宿舍一般睡几十个学生。此外,由于编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对于寄宿学生一般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负责。而这些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往往又是义务服务,没有额外的津贴补助,他们每天从早上5点多钟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0点半钟。由于学校的寄宿条件较差,许多打工家长宁可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也不让其住校,而这些孩子也认为寄养在亲戚家里比住校自由。这样一来,留守儿童寄养多于寄宿。据京山县曹武镇初中校长介绍,该校住校生只有60%,除了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以外,相当一部分路远的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住校的不足一半,于是这部分孩子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管理上的失控区。在这个失控区间,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打架斗殴、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搅在一起,等等。

与此同时,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调查显示,甚至在不少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讨人“喜欢”的一群,他们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家中得不到本该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如湖北随州市曾都区一位服毒自杀和另一位卧轨自杀的留守学生平时都是因成绩差,不大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感

到思想苦闷,而走上绝路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着眼于应试和追求升学率,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成绩,至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不在管理考核之列。因此导致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还有的教师对打工家庭的留守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在班上造成这些孩子是“嫌弃儿”的印象。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心灵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留下长久的阴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其厌学甚至厌世心理的产生。即使有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有认识,但由于经费的紧张,师资的短缺,也没有能力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访谈中不少农村中小学校长反映,目前农村的学校都是人不敷出,教师流失严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三)社会缺乏实质性的关注

较之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更早,数量更多,教育公平问题更加严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就产生了,但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从我们调研的湖北、河南两省的情况看来,地方政府(主要指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都很关注,并认为这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少地区的县乡政府还实施过很多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政策和措施,如组织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联系打工的地点等。但在谈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很多县乡负责人却承认农民外出打工确实会给留守儿童带来诸多影响,但是这些县乡负责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却了解甚少,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采取任何相应的措施。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尽管对这一问题比较重视,做了大量工作,但其主要做法是要求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可是下面执行的情况也并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建档。社会的漠不关心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中来,学校教育也很少给予农村留守儿童以特别关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校,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学校更是把注意力放在所谓“优等生”上,“差生”或多或少都欠缺一些关爱。即使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但面对留守儿童教育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面临着方方面面孤立无助的境地,学校和教师也常常表现出一种爱莫能助的心态。由此可见,尽管目前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也无论是社区还是政府,都缺乏实质性的关注。

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政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能否成功地解决他们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涉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不应只是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事情,而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一)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憾和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如前所述,要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憾和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在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应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为此,第一,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提供财政支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农村县市政府财政困难,难以承受寄宿学校的财政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应按比例给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经费支持,给寄宿制学校建设在用地及收费等各方面实行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寄宿制学校建设创造条件,使确需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能进入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第二,适当放宽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编制,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并对生活教师和其他相关后勤人员的素质提出相应要求。生活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应树立“保教结合”意识,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担负起对孩子的教养责任。学校其他相关后勤人员也应从“服务育人”的宗旨出发,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克服不良生活、卫生习惯,给孩子一个好的行为榜样。尤其应对寄宿制学校的女生加强监护管理,防止和杜绝她们的人身遭受侵害。第三,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千方百计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留守儿童及广大农民子女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吸引打工者将他们的孩子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第四,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要严格卫生制度,防止流行性疾病发生。学校食堂要办好伙食,注意营养搭配,保证成长发育中孩子的营养健康。学校管理者也应把寄宿制作为切实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的办学形式,而应严禁通过收取过高的住宿搭伙费,或采取统一配发生活用具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及家庭的负担。寄宿制学校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无疑增加了上学成本和经济负担,因此,学校绝不能把寄宿制当成勤工俭学的途径,通过不合理收取寄宿费去弥补学校经费的困难,更不允许将学生的寄宿费挪作他用,从而降低寄宿生的生活标准。第五,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还应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读物,并且增加儿童的体育娱乐设施,增添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及生活上的乐趣。第六,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第七,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并协调各方的关系,如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帮助教育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养方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而作为“留

守儿童”的父母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他们带在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时时刻刻能够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从而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最大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调查中,当留守儿童被问及“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在身边时”,有80%的留守儿童回答是母亲。因为不管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孩子。母亲更有优势。母亲在家孩子会感觉有安全感,有倾诉对象。母亲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弊大于利。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如果父母都在外务工,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农忙季节、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从所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都可以从他们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齐抓共管。具体讲:第一,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积极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要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近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在乡镇里打工,从而可以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另外,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教学设施差的现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教育投入,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学校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心有余,力也足,把留守儿童问题真正重视起来。第二,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地方,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各种各样的看护中心、寄宿公寓,给有不同需求的打工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和寄宿条件,对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代理家长”、“抚养中心”之类的民间托管形式,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职责,规范其行为。第三,政府的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的责任。当前尤其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第四,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同时,应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地“关工委”和“五老”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第五,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乡镇党委和政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要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本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四)积极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尽可能地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

城市公办中小学,均是由政府财政举办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公共服务,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公民。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不仅属于城市居民,也应属于那些未能获得城市居民身份的所有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如果说城市居民的子女可以享受公共教育资源,那么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也有权享受这一资源。因此,积极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尽可能接纳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人学,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前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即使是城市里的薄弱学校,在农村一些乡村均可称得上是优质学校。因此,城市政府应切实贯彻“两为主”的精神,允许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中小学就读,并一律免收学杂费。这些孩子进入公办中小学后,应将有正式学籍,并在评优奖励,竞赛活动,升学等方面和城里学生享有统一的权力和标准,以消除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同时,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以帮助农民工比较集中地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但是这种投入并不一定必须投入公办学校或建立公办学校来承担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也不一定必须选择公立学校就读,他可以选择上公办学校,也可以选择上民办学校。对于选择上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相同的公共财政支持,而接受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也应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建立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丁公办学校的供给不足,方便了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更应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当然,在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同时,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资质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办学者为个人的,应当具有政治权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办学者为单位的,应当具有法人资格。校长应当持有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任职资格(资历)证书和校长上岗证书,教师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其他职工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岗位证书。学校应基本符合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必要的开办资金和保证日常教育教学运行的稳定经费来源,有独立、合法的财务管理,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按办学成本核定后,报物价部门核准,向社会公布,收费必须出具合法票据,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当然,无论是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人学,还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流入地政府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财政压力。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影响流入地政府的积极性和农民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流入地政府应千方百计依靠自身财力满足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和城市免费义务教育的即将实行,可考虑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学生教育券来缓解城市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教育券的主要特点是“钱随人走”。与传统的面向学校的财政拨款制度比较,教育券的实施有利于学校之间的竞争。流动儿童最大的特点是流向不定,无论是国拨还是地方政府的经费难以固定在特定的学校和地区。在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投资的背景下,教育券的实施正好能够纠正户籍制对学生自由流动的不利影响。当学校凭流动儿童缴纳的教育券在当地政府部门兑换时,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流动学生规模相匹配。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及不同的学校公平地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的竞争,从而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不过,教育券的实施应该有一个过程,先局部试点再逐步推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未来。对这一缺少关爱,存在问题较多的庞大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公平接受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难题的破解,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学校、家庭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问题就不难解决。

作者:范先佐

第2篇:关于福建省农村小学音乐学科教育现状的初步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省农村小学音乐学科发展现状,做好我院教育培训工作,为提高小学农村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2009年5月10日—5月19日,我省教育学院体育艺术研修部音乐教研室利用2009年农村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的机会,对来自我省九地市的农村中心小学音乐教师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进行调研。

一、调研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1. 调研对象

本次接受调研的是参与培训的来自九地市44位一线的农村中心小学教师,分别代表44所农村小学。接受调查问卷的有37所,其中泉州7所、南平5所、宁德6所、龙岩4所、三明4所、福州4所、漳州3所、莆田3所、厦门2所。

2. 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研参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文件相关精神、《规程》评估指标(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对农村小学音乐学科教育现状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学校关于音乐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校外课外音乐教育活动、音乐教师队伍、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教师在教学和课改背景下遇到的困难,对音乐教育工作提出的建议,以及教师继续进修培训的需求等方面。

调研采取了(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37份。(2)访谈法。接受访谈老师共44位,采取了分小组访谈的形式。(3)统计法与分析法。用统计法对定量材料进行统计,用分析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调研的结果分析

1. 现状分析

(1)主管部门和学校对音乐学科的功能,地位以及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接受调研的44位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所调研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音乐课,60%的学校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教师和设备。

(2)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达到《规程》评估的基本指标。学校普遍开设的音乐课程类型是歌唱,音乐欣赏与综合课程。37所学校中有4所学校能够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当地艺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校基本上都能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音乐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使用的版本根据各地教育情况自由选择,有人音版、新人音版、原人教版、湘版等多种。人音版使用学校占总数的60%。

(3)课外校外的音乐教育活动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形式较丰富多样。37所学校中有32所学校每年开展文化艺术节活动,较多采取结合节日(如六一儿童节)举办文艺演出或比赛(合唱比赛,竖笛比赛,朗读比赛)的形式。学校开展的音乐学科课外活动多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较多组织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腰鼓队等。80%的学校经常参加校外的比赛,演出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较高。

(4) 师资水平与过去相比已有较大提升,年龄层次、职称比例分布较合理。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大专学历,部分具有本科学历。三分之二的教师具有省、市等各级院校的进修经历。年龄在30-39岁教师占教师队伍的大多数,其次为20-28周岁,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较少。大多数教师具有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与初级职称人数较少。

(5)教研活动已逐渐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项常规工作。36所学校中有24所学校开展音乐教研活动,占总数的66%。教研活动较多还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多采用集体备课,教师开公开课,互相听课评课的方式。条件好的学校的教师还有参加一些当地基层组织的音乐学科的理论学习,专题教研等活动。

总之,从接受调研的这些农村中心小学的情况来看,音乐学科教学状况经过多年的努力较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2. 存在的问题

(1)师资水平较过去相比虽有提升,但总体而言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职教师比例太少现象。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福建省许多高校增设了音乐教育专业,扩大了招生人数和办学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师资。但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仍显不足。接受调研的农村中心校老师反映经常一个人要教学校所有班级的音乐课,导致疲于应付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学质量。而在中心校任职的音乐教师中还有一部分是兼职的或是转岗的教师。在农村中心校尚且是这种状况,农村非中心校的音乐教师配备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和业务素质条件的低下势必会影响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学水平。

(2)在职教师缺乏培训进修和交流机会,信息闭塞,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跟不上教改要求

农村在职音乐教师队伍本身就存在一部分人是兼职教师,其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有缺陷的情况,而经过专业院校学习毕业的教师由于信息闭塞,知识没有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滞后,面临新的教育形势也有许多人跟不上教育的要求。来参加培训的44位教师中有许多教师反映不知道怎样进行课件制作,在课堂教学中不知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农村实际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设计、设置可行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

(3) 设施设备不够齐全,开展活动经费紧张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学校应该配备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响器材、多媒体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但根据这44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大大低于课标要求的标准。由于学校对音乐学科经费投入有限,缺乏必备的设施设备与教学资料,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经费也得不到满足,使音乐学科的发展受到限制。

(4)教育科研力度不强,水平不高,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热情

虽然教研方式已经逐渐被音乐教师接受,成为一项教学中的常规工作,但是在调查中却仍然发现音乐教师科研热情不高,科研水平较低现象。接受问卷调查的37所学校中只有13所学校要求音乐教师每学年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而大多数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只是为了一时应付评职称的需要,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缺乏理论深度。此外,接受调查的中心校的90%的教师没有参与过课题申报工作,不知道如何申请科研课题,大大低于《规程》评估中要求的40%以上的艺术教师参加校级或校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和实验项目,能够撰写教科研论文的标准。科研能力的低下势必影响教师教学的反思能力与自身成长的能力,使教师在思考教学问题时停留在较低层面上。

(5)农村小学自主开发的课程较少,同时缺乏适合农村实际的教材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只有部分学校进行了音乐课程的乡土资源开发,如本地的民歌小调、畲族歌谣、十番鼓乐、茶文化(茶艺表演)、闽南童谣、南音等,但大多还没有形成校本课程。37所学校中虽有4所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当地艺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但是目前省内还没有出现正式出版与推广的福建地区乡土教材。农村的音乐教学的发展呼唤能够有更加适应其发展需要的乡土特色教材。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根据调研看到的不足,有关部门和各地区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1. 各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应参照国家关于艺术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完善音乐学科建设

各地区应参照《规程》文件的精神与评估标准,从学校的指导思想、音乐学科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课外校外的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的艺术环境、音乐教师的队伍建设,音乐教育的组织管理与保障制度等多方面努力完善学校的音乐学科建设。

2. 发挥省教育学院在全省师资培训中的带头作用,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省教院的引领,建设省、市、地、县、乡镇的教师进修院校的联盟关系,开展各级别与各类型的培训活动。我院或各地进修校可以根据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培训班。比如为非音乐专业毕业的兼职教师开设基础课程班(如乐理,钢琴即兴伴奏)等。

3.更好地发挥省教育学院的福建基础教育网与《基础教育瞭望》刊物作用,努力建设音乐基础教育的交流平台

福建基础教育网与《基础教育瞭望》刊物是福建教育学院为推进基础教育工作创设的两个重要平台。学院如果将此平台建设得更加完善,并组建福建省音乐教育研究会,开设能够提供教学资源的网络通道以及网络教研平台,就能为农村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资讯、信息交流渠道与科研平台。

4.切实加强教研力度,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摸索适应农村音乐教育的模式与体系

通过省教育学院的引领,在省、市、地、县、以及乡镇的教研员或名师中组织素质良好的教研队伍,根据农村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比如农村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等,推广名师教学经验,摸索适应农村音乐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5. 同一地区的基层学校应加强学校间的联系与交流

各地区进修校可以组织当地音乐教师开展“多人一课”或“一课多研”的集体备课方式,开拓教师的思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6. 各地应当开展各类活动,扩大音乐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各地应继续多开展各种级别的艺术展演、比赛以及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使其与课程教学结合,扩展和丰富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音乐艺术教育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此次调研的农村小学尽管只是农村中心学校,但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也使我们更加切实地了解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需求。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起点。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农村学校的音乐学科建设,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新局面,力求为我省农村音乐教育建设做出应用的贡献。■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吴 蔚

第3篇:关于哈尔滨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目前,哈尔滨市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不到位、幼儿园数量少条件差、教师专业能力差、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对哈市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建议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投入的体制;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多种途径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前保教质量;等等。

关键词:哈尔滨市;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建议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的要求,深入了解哈尔滨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归纳、分析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因素,以加快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开展了关于哈尔滨市(以下简称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等形式,从学前教育普及、园所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哈市下辖的八个区的郊区和十县(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哈市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坚持“发展、改革、提高”的工作方针,遵循“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分类指导、多元投入”的原则,逐步改善了幼儿园办园条件,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整体水平逐步提高。

1.学前教育普及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市3~5岁适龄幼儿21万人,在园幼儿15.3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2.61%,比上年提高2.61%,其中农村在园幼儿数9.2765万人,农村公办园在园幼儿2.4938万人,农村民办园在园幼儿6.7827万人,农村民办园幼儿人数占农村在园幼儿总数的73%。

2.园所建设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143所,其中农村共有幼儿园723所,农村公办园108所,民办园615所,民办园所数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85%。

3.师资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市幼儿园教职工13085人,其中农村5139人(公办1233人,民办3906人),农村公办教职工人数占农村教职工总数的24%;农村专任教师3496人,其中公办专任教师854人,民办专任教师2642人,公办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农村师幼比约1:27。

二、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严重影响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各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近一年来哈市财政对幼儿园的投入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基本上是弥补历史欠账。现有的许多幼儿园依然依靠收幼儿托儿费用聘用教师、支出水电费和维修费等,经费的匮乏直接导致农村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教师待遇、教育教学等多方面不能达标,生存艰难。另外,哈市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又多用于极少数县级示范幼儿园建设,大多数乡镇普通幼儿园长期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民办幼儿园更是财政“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2.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

有关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保健、安全、教材使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管不到位,一些违规办园、非法办园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存在具有安全隐患的幼教机构。例如在哈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家居式私办园大量存在。这些幼儿园从未申请过审批,办园条件很差,教师没有资质,安全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对无证开办的幼儿园,教育部门查封后,幼儿园又自行开园,私自办园屡禁不止。再如三岁以下亲子园管理呈“无政府状态”,它们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社会力量办学管理部门登记,有的无照经营、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哈市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3.幼儿园数量少,大多数条件较差

农村幼儿园总体数量少。2011年哈市农村幼儿毛入园率为72.6%。农村公办幼儿园数量少,公办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幼儿总数的27%。目前每个县城内只有1所县级公办幼儿园,“大班额”现象较为严重。8个区的郊区和10县(市)共有184个乡镇,其中有73个乡镇设有中心幼儿园,仅占乡镇总数的40%;民办园所数占幼儿园总数的85%,占据农村幼儿园的主体。比如某县有24个乡镇,其中9个乡镇有中心幼儿园,其他15个乡镇都没有中心园。

农村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

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普遍较差,大多数乡镇中心幼儿园附设在小学,以平房为主,必备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缺乏,各类玩教具、幼儿图书、资料配备不足,桌椅破旧且不符合标准,无独立的园舍,幼儿室外活动受到限制,厕所在室外,无保健室,卫生保健和安全难以保证。大多数民办幼儿园条件差、管理乱,不具备办园条件,食品餐具检验消毒设备不齐全、措施不到位,幼儿接送车辆情况复杂,且超载现象严重,园舍、饮食、交通均存在着较大隐患。

4.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普遍较低

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前教育知识、技能相对不足,不掌握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不能按照学前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教学计划、创设教育环境、提供操作材料和组织教学,教育方法比较落后,一味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强化训练,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5.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不合理,以集体教学为主,不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个性的养成,没有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健康饮食没有保证;有些幼儿园存在着小学化倾向,使用小学教材,幼儿园生活常规和小学一致,特别是在民办幼儿园同一些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小学化现象突出。比如某私立幼儿园门前赫然挂着“我园学前班特聘××小学教导主任任教”的条幅,大班的教室里摆放着和小学一样的课桌,每天和小学生一样进行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习,幼儿没有游戏机会,严重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哈市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国家和省市已经出台的学前教育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由于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财政没有专项学前教育资金投入,幼儿师资没有独立编制,幼儿教师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待遇。有的地方领导重视就投入,领导不重视的地方就不投入;由于没有相关的财政政策,有些地方政府想投入却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随着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大多数村幼儿园或学前班消失,农村幼儿入园率下滑,村屯儿童就近入园成为问题;有些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反映,因为没有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如果投入幼儿园资金就得挪用小学校拨款,就会违反财经纪律。

2.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

调查发现,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幼教管理专门机构,幼教干部数量少,且绝大多数身兼数职。目前每县(市)配备1名幼教视导员,多数视导员兼职其他工作;10县(市)有专职幼教教研员6个,兼职教研员2个。人员少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做深、做细、做实,许多幼儿园管理以及教研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乡镇中心园园长和乡镇幼教的管理,多数由小学教研员或小学领导兼任或临时聘任。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园长任职资格,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常常用管理小学的办法来管理和指导幼儿教育,这些管理者学前教育管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3.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学历达标率低,培养培训机制体制不完善

农村幼儿教师编制缺口大,转岗教师和临时聘用教师数量过多,专业达标率偏低。76%的农村公办专任教师没有编制,而少数有正式编制的农村幼儿教师中,83.5%占了中小学教师的编制。不仅不能吸引专业优秀人才来从教,还造成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如同被“抽血”般从农村流向城市。

目前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全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规划中,没有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特别是由于经费、时间和路程等因素,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会少。由于一个班级一位老师,教师如果外出交流和学习,班级就得停课,外出学习非常困难。农村教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知识更新慢,视野狭窄,导致专业能力偏低。

四、对哈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投入的体制,保障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1)制定和出台《哈尔滨学前教育促进条例》以及配套法规、规章制度,为各级财政投入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加快哈市学前教育立法步伐,从法律上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性质,明确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和设立学前教育机构,保证学前师资质量,让所有儿童共同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据调查,杭州等城市已经出台或者正在制定《学前教育法》,哈市应抢抓机遇,尽早制定《学前教育法》,以保证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2)各级政府要加大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

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市财政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以奖代补、民办或农村幼儿园升级奖励、低收费规范幼儿园(班)经费补助、公益性0~3岁婴幼儿学前教育机构经费支持、幼儿园教师培训等。同时,要加强对公办幼儿园办学经费的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改变过去把有限的财政经费主要投向少数公办幼儿园的做法,建立普惠型的财政投入模式,推进教育公平。

学习先进地区建立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和困难家庭子女入园帮扶资金,将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和留守家庭儿童的入园教育资金统一纳入中小学教育资助券专项资金。

(3)鼓励社会力量和公益捐助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制定优惠政策,使民营资本投入和国家财政投入享有一样的待遇;设立奖励机制,吸引公益捐助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形成以财政拨款、社会投入、家长缴费及公益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良好态势。

2.完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1)出台《哈尔滨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的法规政策

借鉴沈阳、南京、大连等城市的做法,出台《哈尔滨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督导评估体系,明确管理权属、工作职责,规范办园行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工作,健全教育部门

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2)严格执行现行的准入制度和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的力度,依法严格实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执行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和安全制度,规范公办园、民办园及早教机构等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行为。根据“分级负责、分等评估、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幼儿园等级评定、等级晋升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我市农村学前教育水平。

(3)加强管理力量,选拔优秀专业人员从事学前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借鉴太原市的做法,在市、县教育局设置学前教育处,选拔幼儿专业人员从事学前教育指导和管理工作。指导学前教育机构认真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要求。充实幼儿园内部管理专业人员,克服小学化倾向,还幼儿健康快乐的童年。

3.拓宽学前教育渠道,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县政府要统筹规划,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县域发展目标

县级政府要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计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制订公办幼儿园发展时间表,优先建设。在考察中了解到,太原市早在2006年就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银川市也于2011年在市区基本普及了三年学前教育。因此,哈市各县要下力气做好幼儿园统筹规划工作,并提出刚性要求和具体目标,加快普及学前教育进程。

(2)落实好《哈尔滨市政府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哈尔滨市政府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3年,10县(市)新建、改扩建160所公办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对各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经费落实、施工进度和建设质量,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为了保证新建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后续发展,必须督促落实幼儿园教师编制、设备设施投入等相关事项,以保证新建幼儿园办园质量。

(3)鼓励企事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创办普惠型幼儿园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集体等利用国有和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鼓励乡镇在边远农村办园点、幼教点,实现儿童就近入园。

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使民办幼儿园在建设用地、立项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在审批注册、分等定级、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先、培训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权利。要建立民办幼儿园办园发展风险保障金管理和民办学前教育激励机制等系列制度,调动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园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采取控股、发放教育券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办百姓上得起的规范的普惠型幼儿园,减轻百姓的教育负担。

(4)以社区为依托,以各类示范性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开展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按照国家要求,确定0~3岁早期教育试点单位,开展以社区、乡镇为依托,以示范性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的早期教育探索和研究,积累、总结0~3岁早期教育经验,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4.多种途径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将乡镇中心园的非公办优秀幼儿教师全部纳入统筹;逐渐置换不适应学前教育岗位的教师;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对不适合从事专任教师的转岗教师,可安排其从事保育和后勤工作。

(2)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工资、保险、评优等政策,使她们享有和中小学教师一样的待遇。按照黑龙江省幼儿园教师编制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师幼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

(3)实施农村幼儿教师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加强高校建设,提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水平,按照一定比例免费培养农村学前教育师范生;将园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保障师资培训经费;探索有效培训模式,采取顶岗置换、农村教师进名园、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进行新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分层培训,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保育教育能力,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5.深化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前保教质量

(1)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品德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密切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提高家长保教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2)健全县、乡镇教研指导网络,推进幼儿园内涵建设

健全县、乡镇教研指导网络,开展园本教研;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使其成为当地幼儿园的教育科研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带动区域学前教育整体发展。

(3)利用农村丰富的教育资源,走有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之路

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开发农村教育资源,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等,这些地方资源既贴近幼儿生活,低投入、高产出,也是幼儿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积极开展教科学研究,建构农村幼儿园课程体系,形成系列乡土教材;同时根据农村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办园机构,如办园点、混合班、游戏点等,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全面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保教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S].北京:2010.

[2]哈尔滨市政府.市情概览[EB/OL].(2012-4-12)[2012-4-16].

http://www.harbin.gov.cn/zjhrb/sqgl/csgk/xzqh.htm.

〔责任编辑:孙凯〕

作者:王桂秋

第4篇: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2015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调查时间:2016年7月12日

调查对象: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

实施人:王禹锡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危机。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几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义相对于一些所居住的区域远没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各地政府在这种“普及”的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和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大学率的反弹,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大学率高于城市,农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15年间,还是有很多儿童未上小学,小学阶段失学,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及初中阶段失学的人,这么多人的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处在低文化层,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一)教师分布不合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严重,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计划外教师即无法保证质量,又加重乡、村及村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教师减损严重,补充困难

因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师都往其他方面去发展,因而教师从而减少而现在教师工资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在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入学高峰,教师严重缺,而区域财政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很多课程都因为设施而减少上课,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法创新。

(三)农村教育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学校好于乡镇教师及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资源分布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教育资源总是被政府满足而农村教育资源是那么的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活动设备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则是多种多样,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解决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源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来反,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五)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院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五、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之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样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工作做准备,参加假期的乡村支教活动,把我们学习书本的知识投身于实践中。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而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萌发了我们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第5篇:关于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 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 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 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 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 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 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 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 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 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 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 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 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第6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年龄、知识结构

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有很多是民办教师(虽然近几年补充了不少师范类毕业生),他们大多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他们的学历大多是初中到高中的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虽然也经过一些转正培训,但由于年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底蕴薄弱,他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地植入老的、落伍的知识体系、经验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及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能力的有限导致学生培养的障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窄。

二、校长队伍管理能力落后

由于学校领导干部任用机制的不健全,出现不论能力、任人唯亲、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导致部分学校校长及管理层能力低下、效率不高,很多校长教育教学能力非常弱,连基本的业务指导能力也没有,甚至有个别校长上班时间忙于个人事务,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蹶不振,师生及社会怨声载道。

三、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虽然广大教师目前都能按时领到工资,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县域之间工资总额差别较大,有的仅是国家工资,有的则包括了考核奖、岗位津贴、职务补贴、误餐费等;城乡差别明显,城区教师所在学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学校经费较为充足,可以给教师下发较多的福利、补助,而农村教师所在学校就相对少得多了,而且由于往返于城乡之间,每天的经济开支又增加不少。

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由于城乡差别的现实存在,城区学校拥有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音体美器材、电教设备等一应俱全,而农村学校则显得落后的多。而且由于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实施,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县城,导致城区学校人数激增,教师短缺,而国家又不能及时补充更多教师,只能从农村抽调教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被调入城内学校,导致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形成恶性循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儿童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生源减少,学校办学越发困难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本来已经很少的农村学生,在家庭经济日渐富裕的情况下,大量涌入城区。农村学校招生越来越少,近几年平均以每年100人左右的速度减少,有的学校一年级甚至只能招收到

6、7名学生。学生的减少,导致学校公用经费的拨付减少,而正常的开只是不会明显减少的,学校只能维持日常的工作,想要进行一些其他建设就捉襟见肘了。同时,学生的减少,导致教师教学情绪较低,不能全身心投入。试想,一个演员站在若大的舞台上,台下是寥寥无几的观众,而且有很多在打瞌睡,他还有心思去用心表演吗?

六、检查过多,疲于应付

学校本来是进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应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内部的检查就已经很多了,上级机关股室越多,检查越多,好像不检查生怕落下不工作的名声。学校是弱势群体,任何单位都可以对学校进行检查,而且来的那个也惹不起,都得像模像样的应付。凡有检查,礼节性的接待免不了,资料的补充作假免不了,否则即使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也要惹检查组一顿挑剔。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让很多教师把很多精力不得不让出来去做那些毫无用处的工作。有时,学生只能自己在教室自习,因为教师在忙于做本不应该他去做的事情。

七、教育经费短缺且缺乏有效的监督

规模越小的学校,经费越少,而无论规模大小,开支不会相差很多。因为,一个教室坐10人生一个火,坐50个学生也是生一个火;10个学生2个教师,50个学生也是2个教师。而大多数的学校每年冬季的取暖是最大的一笔开支,有的学校取暖拉煤费用几乎占全部经费的一半之多;非教育类的报刊杂志征订又挤占一部分教育经费。然而,本来不多的经费,除去非花不可的之外,其余的经费,并没有全部用于学校建设,这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有很大关系的。

八、教师、学生压力过大

由于社会期望值的提高,社会及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若干升学无望的学生又面临早早辍学,流入社会的危险;教师面临诸多考核、检查、评估、过关、考试,精神压力过大,许多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甚至严重病态。 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1、切实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合理进行教师交流,交流要相对扶住薄弱的农村学校,不要把交流流于形式,甚至变质。

2、改革学校领导任用机制,加强校长对的建设和监督,选拔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的教师充实学校管理。

3、应逐步调整义务教育负担的比例,应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市和中央为主,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真正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加强绩效工资的发放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5、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资源,在政策上对小规模学校予以扶持,严格限制城区学校班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小规模学校。

6、上级机关或相关单位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估,少去打扰老师们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多一些工作上的指导,使教师能够埋下身子专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7、加强对学校经费的使用管理,使有限的经费真正用于学校建设,真正用于教师学生,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对胡支乱花的单位给予严肃处理。

8、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和力度。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把农村教育由过去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减轻学生升学的压力,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7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及建议

摘要: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两者息息相关。本文在对当前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上,又提出了自己本人的一些看法及观点。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育现状 师资力量

义务教育在全国普及以来,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给全国教育事业带了莫大的好处,也带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和老少边贫地区人民受到了极大的优惠,改善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但问题依然存在,义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生源减少,教师老龄化,教学质量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农村教育也面临着改革的必要。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2)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税费改革前,本地农村中小学的正常经费投入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县乡财政拨款,二是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社会集资、捐资,四是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

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费附加和社会集资被取消了,县财政保证教师正常工资发放都十分困难,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更是无法保障。

当前本地农村中小学的办公经费的唯一来源是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投入就十不足,造成学校正常运转困难,基层学校承受巨大压力。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

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4)拖欠教师工资问题

税费改革以后,教师工资主要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教师工资的足额发放。

如果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教师工资的足额发放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们所调查的十几所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

教师工资难以足额发放。拖欠教师工资的数额、年限和部分各校都不尽相同。在所调查的学校中,2003年拖欠教师工资最多的学校达到14万(教师32人),

最少的学校是0.8万(教师9人)。所拖欠的教师工资比较集中的年限是2001-2003年。拖欠工资最多的部分是目标奖(每月16元)、

滚动工资和2003年我市连续两次所涨的工资。

在工资仍难以足额发放的情况下,教师的其他福利待遇更是难以落实。

(5)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一,我的对策及建议:

(1)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重心仍需上移

义务教育投入主体上移是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而且在贫困农村地区实行义务教育投入的倾斜和优惠政策也是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

如韩国,政府实施义务教育时,采取的办法是城市收费,农村完全由国家负担,等到国家有财政能力以后,再把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包下来。

税费改革后,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当地的县乡级财政为主,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省,甚至中央财政可以作为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虽然目前中央和省多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确保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行。但由于在贫困农村地区转移制度往往难以真正到位,而且中央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倾斜政策(主要是对口扶贫,办希望小学和专项投资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因此,在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仍需上移,“以县为主”不能一刀切。

(2)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并要求今后20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这是我们党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从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部署。

农村布局调整是根据区县撤乡并镇、建设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按照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方便居民求学的原则,重点建设好中心小学和乡镇初中,

以教育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教育布局调整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农村各级领导要把义务教育置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之中,列于战略中心地位,作为头等重要大事来抓,并适度超前发展。

认真实施《义务教育法》,克服在教育问题上的短期行为,县级政府财政应该承担起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中的主要责任。

三.我的看法:

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检验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只有搞好义务教育,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生源来接受高等教育,来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教育搞不好,将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是令我痛心的:农民大多数人依旧观念陈旧,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依旧有小富即安,听天由命的落后思想。而另一部分人却是一心只想向钱看,不过问生前身后事。这样,为避免我们的后来人重走父辈的后路,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和资源的倾斜以及政策的关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法》

纪晗,《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

第8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作为具有近9亿人口的农村,其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 经费投入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经费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总量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约121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显示: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931元(约2042美元),教育投入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6348.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各级政府经常强调的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义务教育是不适应的。二是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低,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更低。三是教育投入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差异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与城市差异巨大。在同一省区,义务教育投入城乡差别也很大,农村的投入极少,许多地方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一系列的现象,如: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失、学生辍学等。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许多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资金拨付不及时,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较为薄弱,甚至部分地区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师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级政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解决教师工资保障,稳定骨干队伍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 教师总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据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农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为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不得不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而不是按照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有31万人(占81.8%)分布在农村学校。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初中的教师必须有中师、大专的学历,但实际情况是,

不少农村中小学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05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96.8%,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仅为26.7%。农村初中教师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85.6%,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8%,农村与城市教师的学历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教师职称上的城乡差异也较大。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

9.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各地城乡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配置不均衡,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2、 教师流失严重

从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义务教育教师流失情况为农村教师流失66.3958万,县镇教师流失23.9527万,城市教师流失16.3523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村教师流失最为严重。由于农村中小学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农村教师的自身发展,农村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别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时连必要的教学具都难以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在农村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另据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全部继续教育费用的比例是95%,而县城的只是50%。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学习的机会,缺乏资料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待遇的不平衡、超负荷的工作量、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造成了教师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

(三)辍学问题

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尤其是初中阶段尤为严重,令一些学校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学校、社会、经济、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几个原因相互交织,决定了这一社会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

1、应试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在课改数年后的今天,仍把应试教育作为升学、评价教师业绩、衡量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使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学校工作轴心,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无形压力,造成许多学生心理失衡,目标迷茫。分数的竞争、家庭的压力使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堪胜任,对读书产生惧怕心理,学生经历了几次考试失败体验并逐渐积累,就会形成“我不行”的自卑心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困生”很难得到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他们无法承受考试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只有选择辍学。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城市中心”的倾向较为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帮助那些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适应农村生活。而且农村初中升学率低,约在30—40%,大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要走向农村或其他劳动岗位,而现行的农村教学内容仍围绕升学考试组织,根本不适应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许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无用,而有用的东西又不学,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3、经济压力大,促使学生辍学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不是经济问题,但其内在原因还是多与经济有关,比如:农村学生大学的入学率在不断降低、费用不断升高、就业压力越来

越大、收入越来越不稳定,学生上学投入与预期收益比大大降低,使家长对子女辍学采取听之任之,甚至纵容的态度,而作为未成年人,中小学生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也不太理解学习的意义,在学校遇到挫折很仍有产生退学的想法,这是若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很容易造成事实上的辍学。

第9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学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年级:10会计5班

姓名:钟佳苗

学号:10080105102

3导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

决,教育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繁华经济的背后,还是不免存在着一些不受重

视的贫穷地区,那里不仅生活水平低,儿童的教育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较为严重,多数父母出门打工、做生意,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农村相依为命,生活贫困,不重视教育。导致很多小孩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没有达到国家义务教育,甚至有些小孩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为了给贫困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社会关注并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人将对我所在的老家当地进行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了解到当地的真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希望社会各界能多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更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调查概况

一、调查时间

2012年7月——8月

二、调查地点: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新亨镇坪埔村

三、调查方法:

走访、现场询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记录

四、调查对象: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新亨镇坪埔村村民

五、调查目的:

具体了解当地目前留守儿童情况,进一步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六、调查人: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10级会计5班钟佳苗

调查过程

本人于2012年7月到8月期间,对老家揭阳市揭东县新亨镇坪埔村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一共走访了90户村民并对他们进行访谈和记录,以及对其现状做了一份调查报告。最后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多数父母外出赚钱养家,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关心,有些甚至对孩子的教育很不了解。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重视农村的儿童教育问题,只有全面教育水平提高才能真正促进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 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数量比例大且女孩多于男孩。

在本次调查中,我村的留守儿童中女童大约占75%,男童多随父母外出读书。其中,有35%的留守儿童为双亲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65%.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愈来愈多。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80%是父亲外出打工,由母亲抚养孩子兼务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只顾工作,不顾孩子的学习情况,放其自生自灭。有20%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奶奶爷爷或外公外婆抚养。还有少数是托付给亲戚抚养,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最严重,因为监护人对其教育的了解一片空白。

3.留守儿童不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有些行为习惯欠佳。

农村的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看护,长辈对其教育不重视加上孩子从小没接受严格教育,不按时完成作业,家里长辈只顾养家糊口没顾及孩子的读书情况,造就孩子的懒性甚至有些孩子还有打架、吸烟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都是从小父母忽视教育没好好教育孩子造成的。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从小缺乏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缺少热情和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孩子会逃课、打架、谩骂老师。留守儿童没人管教,自觉性较差,造成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留守儿童从少缺少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不仅对其学习而且在行为习惯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只有从教育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导,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2.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引导。

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特别是教育这一方面。有些孩子是由奶奶爷爷抚养,老一辈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导致他们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关注吃喝其他方面的问题。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关怀,但很多父母外出工作只顾撰钱没时间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很多孩子在教育这方面跟父母的交集几乎为零,跟自己的父母没有交流的机会。这种长期的缺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3.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介入很少,孩子跟家长存在代交。

父母外出务工,一方面本身就很少机会跟孩子交流,寄托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他们在孩子的学习教育方面不能给予帮助,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觉性,老一辈一般比较疼爱孙子,在孩子的学习上管教不够严格。另一方面,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期,需要多与父母交流和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交流,久之会缺少感情,造成孩子不会主动跟父母说自己的想法和倾诉一些烦恼。父母因为忙碌没有抽时间多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关怀。日积月累,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小结:从以上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看,第一从家庭角度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不平衡,很多父母为了赚钱养家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只提供吃喝上的满足远远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没意识应该为孩子提供教育心理其他方面的关爱 。家长希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却常常在经济收入跟教育方面取舍不当。第二从家长方面看,家长的教育能力跟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农村的家长本身文化水平就比较低,在这方面上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但由于经济能力有限跟观念问题,几乎很少家长会在教育上为孩子提供家教或辅导班方面的投资。另外,家长整天忙碌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无所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上的困惑等方面的关注更是少的可怜。即使有关注也只是停留在有没有完场作业这项最基本的观念上,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对于处于身心发育的时期父母缺乏提供充分的精神上的了解跟知识的全面解答,这些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三从农村学校教育角度看,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教育跟不上国家平均水平。不仅师资严重缺乏,教育设备、教育资源都比较落后单一,教育力量很薄弱。而孩子的成长中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导,学校应该通过教师、集体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带来心灵上的温暖,以弥补孩子因缺乏亲情关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致使孩子不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所以,学校应该进行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师资力量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让孩子都能全面健康成长。

三、 建议与对策

目前,随着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的大力帮助,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近年来逐渐有所减少。只有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才能让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给农村留守孩子提供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环境。

1. 借助政府力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

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挥自身职能,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支持,完善国家教育体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政府要贯彻实施“三农”惠民政策,重视农村存在的问题,为早日建设美好农村和城乡一体化采取积极措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让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其次,国家要加强经济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制定惠农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村的家长可以尽量不用外出务工养家,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关爱孩子,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最后,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设备,投入更多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水平。及时弥补农村教育的不足,达到国家总体平均教育水平。

2. 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主导作用。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乏只有通过学校的帮助来弥补,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孩子提供教育帮助。老师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多开展集体关怀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必要的关爱,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老师要定时到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跟身心情况,还要定期跟孩子的监护人交流,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垫下基础,给孩子实现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美好环境。

3. 引起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

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学校、家长,也离不开基层的大力支持。儿童教育是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责任,村政府应该建立教育咨询点,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暑期期间,村委会可以通过邀请当地各校大学生到农村进行三下乡支教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指导和各方面的交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工作,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

四、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涌入城市务工开始,已经持续了将近20年之久,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国家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尽快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大力帮助,争取早日实现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更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所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尽一份力量和一份职责,伸出援助之手。只有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职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希望社会能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争取为农村留守孩子提供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学好文化知识,实现全面健康成长,将来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附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问卷

你好!我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大二的学生,这个暑期我将在我们村进行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外出工作,孩子缺乏教育的指导和关爱,不能很好的得到关注,从而在教育、生活、身心等问题上存在缺陷,希望通过本次实地调查能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更多关爱和帮助,让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

一、 基本信息

性别:_________年龄:_________

文化水平: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

二、问卷内容

1、您知道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吗?

A、知道B、不知道

C、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

2、您觉得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怎么样?

A、很重视B、一般C、不重视

3、我们村这个问题严重吗?

A、严重B、一般C、不严重

4、您觉得这些孩子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C、亲情的缺失与空白

B、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D、心理自卑

5 、您认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当地经济的落后C、政府、社会关注不够

B、缺失亲人的关爱引发心理问题D、农村不受重视

6、留守儿童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A、一个月B、半年

C、一年D、其他

7、对父母外出打工有何看法?

A、支持B、不支持

C、理解D、无所谓

8、留守儿童的抚养人以什么人居多?

A、隔代抚养B、亲戚抚养

C、寄宿学校D、自我抚养

9、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可多选)

A、政府方面B、社会慈善机构、基金会

C、学校发面D、农村基层组织

10、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跟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述职下一篇:动漫行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