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美术兴趣课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些年来, 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些中小学在必修课程之外安排了兴趣课程, 例如:音乐兴趣课、趣味物理课、文学鉴赏课、电影欣赏课、化学知识课堂等等。兴趣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展, 是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推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这些课程有别于学校的“正统”课程, 没有统一的考试, 也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 所以在兴趣课的实施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课程内容设置比较随意、课堂纪律差、评价方式不合理等等。美术兴趣课是开设兴趣课的中小学中多数学校会开设的一门课程, 同样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尽管学生选择美术兴趣课的原因可能各种各样, 但是想要上好美术兴趣课, 首先要了解选择美术兴趣课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 针对不同的类型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这里根据科温顿的自我价值理论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四种类型, 包括:高趋低避型、低趋高避型、高趋高避型、低趋低避型。

1. 高趋低避型:

这类学生对美术兴趣课具有极高的兴趣, 同时也乐于学习, 不惧怕失败, 具有非常强大的自信心, 认为自己可以完成美术兴趣课中的各种任务, 所以会主动地去学习。针对这种学生只需要进行恰当的引导便可, 但是这类学生在美术兴趣课中属于极少数的一部分。

2. 低趋高避型:

这类学生也希望自己可以完成优秀的美术作品, 但更看重逃避失败, 所以常常会表现出对美术兴趣课提不起兴趣, 在面对自己没有把握完成的美术兴趣课的任务时, 由于惧怕失败而会选择逃避, 喜欢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给予鼓励, 循序渐进, 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可以很好的完成美术兴趣课中的任务的。

3. 高趋高避型:

这类学生是比较矛盾的一类学生, 努力学习但是又惧怕失败, 对美术兴趣课具有较大的兴趣, 但是又担心自己无法完成美术兴趣课中的任务, 所以会非常的努力, 在表面上表现得很正常, 其实他们会被紧张冲突等精神所困扰。这些学生是比较省心的, 也是教师较为喜欢的一部分学生, 只需给出恰当难度的任务, 他们便会自觉完成。

4. 低趋低避型:

他们对完成美术兴趣课的任务毫无兴趣, 不期望成功也不惧怕失败, 所以这类学生的内心如同一潭死水, 鲜有冲突。这种学生也是让教师最为头疼的一类学生, 教师应该耐下心来, 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 逐渐帮助这类学生恢复信心, 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

二、学习内容弹性化

内容对于课程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兴趣课来说也不例外, 夸美纽斯认为:“所有课本都应该编写的使教师和学生不至像在迷宫中徘徊, 而是像在迷人的花园里得到快乐一般”。兴趣课没有固定的课本和内容, 如何选择课程内容才能使“学生和教师像在迷人的花园里得到快乐”是能否上好美术兴趣课的关键。美术兴趣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爱好、学生的美术基础以及主动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所影响。不同的学校开设的美术兴趣课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 但也会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美术兴趣课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 教师的随意性很大, 通常教师会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学校的条件来确定美术兴趣课的内容, 拥有国画方面特长的教师通常会选择国画相关的内容来进行教授, 拥有素描方面特长的教师通常会选择素描的相关的内容来进行教授。虽然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但是不管以什么样的艺术门类的学习作为美术兴趣课的主要内容, 都应根据学情来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深度, 坚持适度原则, 不宜过于简单, 学生很容易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也不宜过难, 长期达不到学习的目标会使学生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从而对美术兴趣课产生厌恶。

选择美术兴趣课的学生美术基础是不同的, 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 学习内容弹性化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找到适合全班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内容, 有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美术中的某些技法, 而有的学生还未掌握, 在面对能力程度不一的整班学生时, 教师不能以同样的学习内容去教导全部的学生, 学会给学生布置“不一样”的作业, 若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学习内容的话, 学生反复地学习同样的内容, 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停滞不前, 对学习内容产生反感, 甚至会使学生对美术兴趣课产生厌恶的态度。所以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美术兴趣课中学生能力不同的现状, 保证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中都能够积极地进行美术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应根据学校的条件来设定, 针对不同的学校应采取不同的课程内容, 例如: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 但是却有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样的学校建议让学生多进行校园写生类的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学校位于市区, 碍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学校没有较大的学生活动场地, 建议这样的学校多采取一些室内活动。总之, 美术兴趣课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受教师、学生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影响, 在内容的选取上还应考虑到社会因素以及学生家庭是否支持学生培养美术兴趣等在内的其他因素, 所以内容的建设是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之后才能实现的。

三、课堂环境自由化

美术兴趣课有别于“正统”课程的学习, 它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机需求等因素进行编排的, 所以它并不需要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兴趣课上学生相对“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由, 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不遵守课堂纪律, 随意活动, 更多的是学生思维上的活跃, 多数学生选择美术兴趣课是因为对教师与课程的喜爱, 学生不需要绷紧神经去听课, 因为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宽松的课堂环境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基础,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影响自由课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通常会做的是“立规矩”, 这是非常必要的一部分, 除了要讲清楚各种要求之外, 更重要的是为课堂创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在班级模式下进行学习的, 所以兴趣课的班级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的舞台和表现场所。在美术兴趣课中虽然不需要像学校必修课一样严肃拘谨, 但教师依然要心中有一个“度”, 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由的基础上依然要保持课堂的基本秩序。尽量做到师生平等, 生生平等, 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与学生共同学习, 多设计一些学生表达展示自己的活动, 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淡化教师的权威, 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在美术兴趣课的课堂中保持持久的创造力与兴趣。

四、保证基本课堂正常化

兴趣课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 同时也会给其他教师和学生一些不良暗示, 认为可以兴趣课可以不按照要求和规定来进行, 甚至有些班主任或教师会占用美术兴趣课或安排学生做与美术兴趣课无关的活动, 这时担任美术兴趣课的教师就应当主动与班主任或其他教师进行沟通, 以保证美术兴趣的正常进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理解对于开展教学活动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美术兴趣课不仅是课内知识的重要补充, 而且还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占用美术兴趣课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会给学生树立一个错误的榜样, 使学生丧失美术兴趣课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其他教学活动产生负面的情绪。只有教师之间多进行沟通理解才会是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学并不是“闭门造车”, 也不是任课教师随意安排, 保证美术兴趣课的正常进行还需向其他教师“取经”, 与其他教师多进行交流, 不但要向其他的美术教师学习, 还应向其他学科的教师请教以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本就是一个相互沟通和理解的过程, 只有多进行交流, 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 才能充实美术兴趣课, 使美术兴趣课有条不紊的进行。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评价经常会直接影响的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评价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年龄特点, 不能拘泥于一种评价模式或方式, 若长期采取单一的评价模式或方式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倦怠感, 对于美术兴趣课来说, 学生在选择课程之初就已经对课程有了或多或少的兴趣, 这是学生的内部动机, 教师应该保持并发展学生的内部动机。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 教师应适当地做出奖励与批评, 不能顾此失彼, 要奖罚结合。教师还应适时改变评价的策略, 以多种手段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暗示, 例如:在学生疲倦时讲一个小故事或是为美术活动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主题, 以保持学生对美术活动的持久兴趣。

在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基础上, 教师应当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具体化, 对于学生在美术兴趣课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不应“泛泛而谈”, 而应该将问题具体到一个点, 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或者自己哪里做的比较优秀, 例如:在静物绘画中学生的瓶子造型出现问题时, 不应当只是告诉学生造型出现了问题, 而是应该告诉学生具体的瓶子口或瓶身过大、过小或者出现了歪斜, 并告诉学生如何去改正, 必要时可以为学生做一些示范,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总之, 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开设美术兴趣课的学校会越来越多, 美术兴趣课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 它补充了学生的课堂知识,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条途径。但是美术兴趣课在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点, 影响美术兴趣课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美术兴趣课的课程建设中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安排, 以保证学生对美术活动的持久兴趣和积极性。

摘要:中小学美术兴趣课有别于学校的“正统”课程, 没有统一的考试, 也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教师的随意性很大, 所以在美术兴趣课的实施方面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美术兴趣课的课程建设中,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富有弹性的课程内容与自由的课堂氛围, 充分体现美术的趣味性与创造性。沟通也是至关重要, 它可以保证美术兴趣课的正常实施。最后还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模式与方式, 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以保持学生对美术活动的持久兴趣与积极性。

关键词:美术,兴趣课,中小学

参考文献

[1]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89-90.

[2] 佐藤学.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1-12.

[3]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6-17.

上一篇:公司章程自治的界限下一篇: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包头XD能源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