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优化小学科学单元复习课初探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科学单元复习课普遍存在学生主体缺失、枯燥沉闷的现状,致力于优化小学科学单元复习课的实践尝试,在实践中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单元复习课形式。分别如下:新情境下实验操作课;本单元综合应用活动的成果介绍评价交流会;活动主线整理总结收获延续问题;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竞赛;生活中找来问题课堂解决;合适视频资料破难点诱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单元复习课;学生主体;优化;课型

小学科学单元复习课作为阶段复习是小学科学的一个重要课型。据笔者调查身边的科学教师发现,当前的小学科学单元复习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上课随意,教法单一,以教师讲学生记,做练习为主。这样的科学复习课枯燥沉闷,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觉得单元复习课难上,可上可不上,学生觉得科学单元复习课没意思。如何改变小学科学单元复习课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小学单元复习课,提高科学单元复习课效率,这是笔者一直致力思考研究实践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和参加教研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几种行之有效的单元复习课形式。

一、新情境下实验操作课

课型举例——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课前)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成单元概念图——学会复习,梳理知识

(一)简单交流单元概念图,相互学习

(二)创设新情境,实验操作,在快乐体验中巩固强化重难点

1.杠杆体验

(1)想在家里的沙发(图片出示,下有可放撬棍的空间)下放防护垫,可怎么做?

(2)

(3)谁的方法好?用替代的材料体验解决。

(4)再用3个钩码挂在杠杆尺左边替代沙发,试一试,你能分别用1个钩码、2个钩码的力橇起吗?(画图记录,总结发现)

2.滑轮体验(与第一个体验活动错开体验)

实验室两个门口分别组装好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2组)下集装等量水桶,体验哪种最省力,总结作用。

(三)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场景,学生运用本单元科学知识来解决

(四)小结前两个活动运用到的知识点(即单元复习要点)

(五)补充完善自己的单元概念图(可课后)

此课型的举例不拘于此,还有设计一个有趣的主题实验活动巩固运用本单元知识,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自制水钟和摆钟进行计时比赛,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手电筒主题问题情境;换种材料探究,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将材料换成白糖进行溶解的快慢、1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糖、分离水和糖的实验;或者也可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思维卷入分析解决问题,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运用。小学科学中可以选择用这种课型复习的单元很多。

在实践中我发现此课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知识运用,广受学生欢迎,很好地起到了梳理、巩固、运用知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动手思维各项能力的发展。

二、本单元综合应用活动的成果介绍评价交流会

课型举例: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将本单元最后一课《用纸造一座“桥”》的介绍评价环节放到复习课。在最后一课留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造桥及写好简介。

(一)学生作品展示介绍,强调说清运用的本单元知识,下面学生参与质疑评价,板书整理要点

(二)感兴趣的视频图文拓展资料欣赏讨论(生活中的形状结构美)

这种课型适用于最后一课为总结运用本单元知识的创作活动,而在一节课又难以很好完成目标的单元,这点笔者深有感触。像用纸造一座“桥”,这是有点难度的活动,一堂课上又要回顾相关知识,讨论设计方案,到不断尝试成功,不要说介绍评价环节缺失或匆匆点过,有时可能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成功完成作品。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所以后来我把这次创作活动的评价整合到下一节的复习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既把这重要的最后一课做深做实了,又在这一过程中梳理了本单元所学,课堂交给学生,教师点拨,避免了教师的空讲。在小学科学教材中也有很多适合这样上的单元,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其最后一课“设计制作小赛车”活动与用纸做一座“桥”极其相似,还有你想做深做实的其他单元综合应用创作,贯穿本单元的持续观察活动的成果介绍,都可以在我们的复习课中进行。

三、活动主线整理总结收获延续问题

课型举例: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借助目录,以学习过程中的有趣活动为线索,师生共同回忆,并利用课件重现学习过程有趣发现,辐射各知识点

(二)写下本单元学习收获,还想知道什么

(三)观看科技纪录片《隐形世界》相关节选

(四)课后就自己的未解之迷继续研究

本课型适用于内容本身就让学生感兴趣的单元,在这单元中,学生可能有许多新奇、有趣的发现,也还有许多想探究的问题,让他们写下来,同时补充相关有趣知识,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怎会不喜欢?除了让他们养成定期整理总结的习惯,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更浓了,求知欲探索欲更强了。而小学科学,这样的单元也很多,像《新的生命》《动物》等单元,不一而举。我们要让他们在最后的复习课巩固所学,延伸兴趣。

四、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竞赛

课型举例: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课前)自行梳理本单元知识脉络,并针对不同内容设计好几个不同问题,或直接用问答方式梳理。

(一)交流单元整理,师生共同理清知识框架

(二)小组问答竞赛

其中一个小组根据准备好的问题发问,指名小组(或某个同学)回答,然后问答接力(小组尽量不重复),发问者或班内其他同学有权对被提问者回答问题正确与否进行点评、补充或更正。发问和回答正确均可加星,好的有层次的提问加星更多。

(三)相关练习(可赛后做,也可在赛中教师参与出题)

我发现此课型学生为了能够问出独到的问题和准确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都能在课前积极主动复习,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学生互问、互答、互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提高。此课型的选择应考虑单元教学内容难易和本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刚开始可先选择知识点较简单的单元。

五、生活中寻找问题课堂来解决

课型举例: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课前布置继续寻找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例子。教师上交查阅。选出典型适合在整理课探究解决的例子,并通知例子的主人做好交流准备。

(一)学生介绍寻找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例子

(二)学生寻找证据证明其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用科学解释)

因为素材来自于学生,全班学生参与的热情个个都很高涨,这样不仅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而且用到了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像很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单元,都可以采取此课型,如五年级下册《热》、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

六、合适视频资料破难点诱兴趣

课型举例: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

(一)全班模拟实验

全班围坐一起,教师举篮球(一半涂黑)模拟月相形成;举垒球、排球、光笔共同模拟月食和日食,学生观察记录。

(二)播放宇宙视频资料,帮助攻克难点,诱发进一步探索宇宙兴趣

(三)总结本单元收获,写下自己对于探索宇宙的问题课外继续研究

此课型主要运用于较难理解的天体宇宙单元,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用精选视频帮助理解,建立宇宙空间观念,弥补模拟实验、实际观察的一些不足;适当拓展满足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后续学习兴趣。还如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亦可采用此课型。

教有法而无定法。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上好复习课,需要教师在课前理清单元知识框架,准确把握学生,精心做好备课。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致力于让学生在主动快乐学习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定能让小学科学单元复习课同样焕发精彩活力!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材编写组编.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12-12.

[2]郭景扬,练丽娟,陈振国.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学林出版社,2009-0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龙水第一小学)

作者:周莲芳

第2篇: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 动 物

教学内容:教材第24—44页。 单元目标:

1.科学概念: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2.过程与方法:

饲养一种小动物。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教学时间:7课时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 :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哪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哪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哪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例。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哪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

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3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 牛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哪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5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备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6 第三课 蜗 牛

(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7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8 第四课 蚯 蚓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哪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9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蚯蚓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10 第五课 蚂 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2.过程与方法 :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糖、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

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11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课 金 鱼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在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鱼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13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

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

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少。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

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14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

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15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3篇:小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2.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2.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六、板书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刻度值是多少,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总结归纳

回顾第

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装水200毫升,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第(

)小组

期:

日 开始时的 水温

5分钟时的水温

10分钟时的水温

15分钟时的水温

20分钟时的水温 效果及原因 改进措施及设计图

七、板书设计 检测日

第4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第二单元光 第1课时

光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 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 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光和影的关系。出示课题《光和影》

3、认识什么是光源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 学生列举 课件出示各种光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正在发光,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体,屏 (前面的板书补充完整)

4、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平时人的影子或物体的影子还有什么变化特点?学生猜测:大小、方向、长短、形状 师板书 2)师:怎么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准备怎么做实验。 出示老师提供的材料:手电筒为光源、记录单做记录并当屏、小木块当遮挡物

3)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可以参考书本第25页的实验。

师:刚才同学经过认真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跟大家交流。

4)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小组的想法。该环节把握好每个实验的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组间不断完善实验做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穿插其中。5)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如何填写记录单。课件出示

6)每组任选其中的两个实验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7)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小组派代表带记录单上台展示汇报,不同小组不断补充小组的发现,每个结论征求其他相同实验小组是否有相同结果。(课件随着学生交流的发现出示结论)

课件出示: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光源角度大,影子短;光源角度小,影子长。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影子离遮挡物近,影子大,影子离遮挡物远,影子小。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轮廓有关。

8)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游戏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猜测影子变化的特点,并进行实验设计和分工合作实验验证,证明了我们的猜测,真了不起!

5、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投影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投影,学生说说。

1、课件出示投影画的图片:1)、WC门口的男生女生像2)、交通的一些标志3)、工程图纸的物件投影4)、安全出入口的出口标示

5、垃圾桶上的标志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过程: (1)复习并引入(3-5min) 1.教师提问:一个圆球,挂在空中,四季出现,冬天少见。

学生猜谜底:(太阳) 2.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光和影)关于太阳影子你还知道哪些?(白天大树有影子,晚上路灯下有人影„„)

我们知道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下面我们为您来学习新的一课“阳光下的影子”。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设下铺垫) (2)探究: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30min) 1.猜想假设:

小组讨论并交流(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 2.制定方案:

教师提问:同学觉得怎么设计实验才能观察到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经小组研究讨论得出实验方案(把铅笔用橡皮泥固定在白纸板上,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模仿太阳一天在天空中的变化,观察纸板上铅笔影子的变化,注意长短和方向的变化,然后依次把他们的位置画下来)。 3.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用的材料(白纸板、手电筒、铅笔、橡皮泥),学生们分组,相互团结合作,教师在一旁指导监督。 4.整理我们的记录

绘制铅笔影子的变化表格,记录同学们的实验观察数据。

(3)师生归纳总结 阳光下影子的规律:

1. 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

太阳:东—南—西

低—高—低 影子:西—北—东

长—短—长

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拓展:古代人们是怎么观察太阳变化的,并如何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的,请同学课后查阅资料讲出其中的道理。 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阳光下的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吗?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那些光呢?

生:日光,灯光,

2、师:观察真仔细,那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生描述。 (同意)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

(不同意)师:看来大家的看法不统一了。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

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

生:自由说。(正面的,表示怀疑 真的?是这样吗?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反驳

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

1、师: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师: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小组里讨论出来的方案。

生:拿一根弯的管子,用灯光从一头照过去,如果另外一头能看见光,就说明光是弯曲的,如果看不见那就是直射的。这个结论吗? 生:能!

2、请前面这位同学再具体说说实验方法。

3、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描述或者演示)

生:用镭射笔对准管的一端,打开光源,看光是不是还能通过管子照出。

4、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让弯管变弯时,光就只能照到弯曲的地方,不能从另一端出来了。

5、师:都是这种现象吗?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生:光是直线传播的。

五、观察光束

1、师: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亲眼看到笔直的光柱吗? 生:把手贴近物体,上下摆动,出现光柱 生:晚上把手电射向远方,会有光柱。

生:找一个有烟的地方,然后射出光会出现光柱。

2、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回家试一试。我这里也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看到光柱。

杯子里放点淡墨水,然后把灯贴着玻璃杯。

4、师:看到什么了?生:一道笔直的光柱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了吗?(指课题)

生:可以,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

六、联系生活实际

1、师:孩子们,你在生活中见过笔直的光路吗?说说在那里见过?生:拿几张纸,在纸上打孔,再拿一张没有打孔的纸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过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如果能说明光是直射的。

3、师:同学生的方法真不错,那我们就选择第二位同学的方法。请小组长到我这里领取材料,我们就试试看,开始吧!(师巡回指导)

4、反馈。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说实验过程,三到四组)

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此。 生2:把三张小孔板贴在一起,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让光源射过去,光斑也可以出现

生3:把三张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来调整,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线。

5、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三孔位于一线,光斑出现在屏上。 三孔不在一线,光斑被挡住 。

6、教师出示幻灯,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全过程。 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进一步验证

1、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了,可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最好能用多种 方法验证,我们能用前面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来验证

生:回答(车灯,舞台上的灯,阳光,大雾天的灯)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 生:这些图片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2、师: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学生尝试回答。 五:巩固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

2、 当堂校对作业。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了解反射的作用。

体会方法,感受反射 (一)反射含义

1、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对着镜子使用电视的遥控器,还是能够打开电视呢?

生:反射

2、光的反射: ①什么叫反光?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

②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③展示生活中运用光反射原理物体。

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太阳灶、灯罩、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等。

3、凸面镜原理:

凸面镜的表面是凸起的,当光线射到凸面镜后,不会聚于一点,

而是要发散开来。所以它要比尺寸相同的平面镜观察的范围要大

得多。

4、凸面镜:能够聚集光线。额镜、奥运会圣火的采取。

(二)自然现象反射——月全食

师:月全食中月亮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图例)

原来,这个现象是跟折射有关的。太阳的光线经过地球表面大气层的时候会被折射,因此一部分的光线仍然可以到达地球的影子。 另一方面,由于大气层会把大部份蓝光散射,所以有较多的红光到达月球(如图)。红光被月球表面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是红色而不是漆黑一片。

(三)课外延伸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3、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4、你知道,雨后的夜晚,我们因该如何选择最佳的路径吗? 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 就选择暗的地方落脚。 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 就选择亮的地方落脚。 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许多物体在发光,谁来说说? 生:太阳、电灯„ 师:在发光的同时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发热、不发热

师:谁的说法才是正确呢?谁能解决?

师:其实许多光源在发光发热的时候也在发热,光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热光源,发光又发热,如白炽灯、点燃的蜡烛、酒精灯等,而有的光源是冷光源,发光不发热,比如萤火虫、水银灯、日光灯等。出示课件

师: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揭示课题:光与热 新知教授 (1) 猜想

师:到底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有怎样的关系呢?谁能猜想一下?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到底你们的谁是对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自主阅读书本 实验准备

师:首先我们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板书:实验目的:底光与热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器材:温度计、镜子。 实验步骤: 怎样能够得到光的强弱呢? 生:用不同面的镜子照射。 师:每次用几面镜子?

师:第一次可以不用镜子,以后每次增加一面镜子。增加三次就可以了。

师:怎样知道温度的高低呢?一般我们用温度计测量。 师:那在哪里进行实验呢?

(最好是比较大的场地,有一面或几面较长的背阴的墙面。) 师:怎样实验呢?

师演示:一个生拿着镜子对着太阳,将镜子反射后得到的光照射在墙壁上,用温度计测量光斑的温度。另外的同学记录书本上的实验表格。 实验步骤:

1、找实验场地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不同面数镜子得到的温度。

3、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结果分析

这是五(2)班的一名同学测量后得出的数据,大家来看看,为了更加直观发现实验现象,我们一起看看柱状图,你发现了什么?

阳光强,温度就高,阳光弱,温度就低。(板书) (5)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可以形成强光和高温?它们是怎样形成强光和高温?

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课件介绍凸凹镜的原理,让生了解。

师:其实在很早以前聪明的人们就利用了这样的原理,给生活带来的极大的方便。我们来看看。展示课件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3、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第6课时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那么,你了解太阳吗?把你了解的太阳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回答

师:课本36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太阳的资料,打开看看。 知道了什么?

师:人类很早就利用太阳散发的光和热来做事了,你知道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例子吗?

生: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师:可是,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的一点点,还有很多光和热没有被利用,要是利用起来多好啊!你有办法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吗? (板书课题) 生:利用凹凸镜

师:恩不错,除了这还有别的办法吗?(引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人们夏天和冬天穿的衣服的颜色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原因?) 生回答

师: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可能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是吗? (板书:物体的颜色)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物体颜色和吸热本领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需要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师:你有没有办法来验证呢?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是说把不同颜色的纸放在太阳下晒,然后看它们的温度 ,看哪个温度高,吸热本领就强。是这样吗?

师:大家的方法很好。为了便于操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大小相同、厚薄相同、颜色不同的纸袋,有黑色无光纸、粉色纸、白纸、锡箔纸、黑色蜡光纸。先猜猜看,哪种颜色的纸袋升温快? 材料还有:温度计。 蜡烛有什么用?

纸袋放哪里呢?(太阳底下) 温度计有什么用?

怎么测量?(先记下开始是的温度,把温度计插在纸袋里,5个人一人拿一支,不能离开纸袋,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1个人计时、记录。我们要连续测量10分钟)。

师:看样子,同学们有点按捺不住了,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要注意安全、二要分工合作,做好记录。好开始吧。

师:好十分钟过去了,请大家把实验材料整理好。刚才大家做得非常认真,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把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时间)纵轴表示什么?(温度)对,我们可以把不同颜色的纸用相应的笔表示出来。如:白纸(白色/黄色)

粉纸(粉色)黑色无光纸(红色/黑色)黑色蜡光纸(绿色) 铝箔纸(蓝色)

我们先用点表出纸在不同时间里受光热的温度,如:白纸2分钟时是20度,我们就先找到时间、再找出温度,点好点,最后用线把这些点 连起来。

师:会了吗?好,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师:看看*组的统计图,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想过为什么吗? 还有什么发现?

从中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深色吸热多,升温快,浅色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 师:现在,你能解释夏天人们为什么喜欢穿浅色衣服了吗?我们都知道,神州7号成功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宇航员穿的宇航服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白色)

师:物体吸热的本领除了和颜色有关外,还和阳光直射、斜射有关,下节课再接着研究,好吗?

六、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有太阳光的照射时我们会觉得很温暖、很热,而没有太阳光的照射我们会觉得很寒冷呢?(学生回答) 师:大家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现在让我们来先做个小画家,把太阳能的形状画出来。(教师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自己记忆中的太阳能的形状)

二、新授

师:既然大家对太阳能不陌生,那让我们来动手做个太阳能吧。

(一)、认识太阳能的构造、工作、原理。

1、收集信息,交流信息,

太阳能热水器是我们最熟悉的,家里都有,你能讲讲自己家里的太阳能吗? 学生回答。

多数太阳能热水器构造是这样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能的构造给学生看)

2、那么太阳能热水器是如何工作的呢?

工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通过集热管吸收太阳能给冷水加热,然后把热水送到保温箱保持一定的温度,当我们需要热水时,通过控制系统放热水,并补充一定量的冷水到集热器进行加热。

3、光越多,热也越多,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能热水器的哪些部件是用来增强吸热的呢?

4、学生分小组讨论太阳能地工作原理。

5、教师归纳总结:我们来概括一下工作原理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能量,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除了吸热外,水箱的保温作用必须十分明显。太阳能热水器采取了哪些保温措施呢?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集热管用双层玻璃构成,两层之间为真空,防止和减少管内外的热对流。保温水箱采用双层不锈钢板构成,中间是聚氨酯整体发泡的保温体,能有效地保持水温。

(二)、提出问题,制定计划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种与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家用太阳能热水器不同的“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每一位同学都来担任小设计师,自己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1、你认为什么是“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2、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包括哪些部分呢?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呢?

老师有一个制作要求:

3、我们来看一看书中小朋友们的设计。

4、分组讨论,制定计划,教师发放,学生填写表格。

5、全班交流。

6、展示学生所填写的设计卡。

(三)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总结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所做的太阳能。

四、作业

调查自己所做的太阳能原理上和我们自己做的是否一样?

五、教学反思

第8课时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 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1) 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2) 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教学反思

第5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案

第五课《做框架》

【整体设计】

《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

1、初步认识框架。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正方体框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的。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三角形木板,这是什么?出示三角形框架,这又叫什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把这种空心的、一根根材料搭成的东西叫框架。板书:框架

2、这个是三角形框架,那这个呢?(出示四边形框架。)

二、做简单框架。

1、这样的框架你们会做吗?用小棒与橡皮筋做材料,怎么做?四个人做两个框架,怎样做得又好又快?(完善课题:做框架)

指导要点:①橡皮筋与两根小棒的捆绑方法。②小组合作。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制作中有什么感受与发现?板书: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4、要让四边形框架也稳定一点,怎么办?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

6、为什么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定呢?

7、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1)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向外扩),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2)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的作用。

(3)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8、四边形中加的斜杆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9、小结: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框架。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一)做正方体框架

1、如果把许多个这样三角形或四边形框架组合起来,可以做成什么?出示正方体框架,这是什么?它是由一些什么框架组成的?

2、你准备怎样制作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把做好的两个框架利用起来,先把三角形框架拆去一个角,加上一根杆子,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再把加固的斜杆去掉,也做成一个四边形框架。然后用四根小棒把两个四边形框架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3、小组分工合作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学生制作的过程。

(二)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 (1)你觉得这个框架坚固吗?边说边放书测试,追问这样的框架坚固吗? (2)你有办法让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4)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承受12本书的重量。

(5)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斜杆加在什么位置?加几根? (2)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来。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请一个同学凭设计图纸来老师处领取加固用的斜杆。 (2)学生分组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 (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教学反思】

1.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

2. 难点方面,还要细化,我感觉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而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框架受力的分析是难点;

3. 我感觉在“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建议要作调整,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我个人觉得这里是一节课亮点出现的最好时机,可以好好思考思考,预设一个非常棒的构思;

4. 知道了三角形稳定性好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出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改造四边形框架,从而认识斜杆,并了解斜杠的作用,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解释加入斜杆的原因,课件在其后出示,包括上面的“三角形框架受力”课件也是如此;

5. 设计的“立方体框架加固比赛”(书上是正方体框架)是非常好的,但我建议是小组比赛,锻炼合作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考验,不是每个小组都能非常好的合作的)同时时间也会节约很多;

6. 在“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中,书本上的两个问题很值得学生思考——“加固这个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杠?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了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杠?”,如果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是否如此,可以自己动手试试,我感觉可能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

7. 最后就是材料了,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的探究当然很重要,因此,小棒要尽可能做到大小、粗细和长短一致,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探究材料,以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6篇:四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3、认识岩石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常见的岩石,在实验中发现岩石的基本特征。

2、能够记录观察岩石的结果,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3、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4、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本盒。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盘子、岩石图片。

学生准备:课下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并整理有关岩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收集、观察岩石

师:地球表面是岩石构成的,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几乎都可以找到岩石 ,我们一起看一看岩石藏在哪里?(出示岩石图片)

交流: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岩石?你课下收集得岩石是在哪里找到的?

二、挑一挑哪些是岩石,说一说生活中岩石的用途

师: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岩石)

师:只不过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不小心和其他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了,能把岩石挑出来吗?

生挑岩石并说明理由 岩石属于自然界沉积的物体,煤是岩石。 三:通过实验观察岩石的特征

生活中的岩石种类繁多,各有特色。认识研究岩石很有用。地质学家通过地球表面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找到矿藏。今天我们就学习地质学家的样子来认识岩石。

同学们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怎么研究?请各小组商量一下,把研究的方法写在“观察记录”上。

学生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们研究岩石哪方面的问题?准备怎么研究? (桌面上准备锤子、小刀、放大镜、铜钥匙等) 温馨提示:

1、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弄破手指

2、用稀盐酸时应注意不要滴在衣服和皮肤上,因为稀盐酸有腐蚀性,会腐蚀皮肤,一旦不小心滴到皮肤上,要马上用清水冲洗。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试验结果

小结:研究岩石不能只看表面,需要研究新断面。在新断面上用小刀、铜钥匙、指甲刻画,观察痕迹可以判断它的软硬。

四、练习给岩石分类

刚才我们研究了岩石的不少特点,那你们能根据研究给收集来的岩石按硬度进行分类吗?

学生练习分类 交流分类结果及依据

交流:你们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五、课堂小结

关于岩石的研究活动,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岩石的特征,取得了不少发现和成果。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布置

同学们课下进行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分别用来做什么?你知道是哪种岩石吗?

板书设计

认识岩石

形状、颜色(看) 文理粗细(摸、用放大镜观察)

硬度(敲打、刻画)

遇酸的反应(是否冒泡)

虎滩中心小学 胡永梅 陈学玉

4、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制作中进一步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培养探究岩石的兴趣,并能初步利用岩石标本进行岩石探究;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制作岩石标本,在交流与制作中获取和了解岩石信息。 教学准备:

采集的各种岩石,岩石百宝箱制作工具——厚纸片、小刀、锤子、胶水、硬纸盒、棉花、布片,岩石标本,岩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1、展示大自然的奇石和一些金属矿石以及一些岩石制作的标本供学生欣赏。

2、交流: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为什么要把岩石作成标本?

二、交流信息、欣赏体验。

1、 谈话:岩石制作成标本,既有利于人们辨认,又有收藏的意义,从岩石标本中人们能学到好多的知识。

2、 提问: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岩石,能向别人介绍一下你所带的岩石吗?

3、 学生交流

4、各组采集的岩石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为了制作出更加丰富的标本,请小组间进行交换补充。

三、制作岩石百宝箱

1、谈话: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了很多种类的岩石,咱们做个岩石的百宝箱,怎么样?小组内研究一下要做岩石百宝箱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 学生讨论、交流

3、 出示岩石百宝箱,学生欣赏岩石百宝箱,交流制作方法

4、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 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要注意贴上标签

四、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

1、 展示各小组的岩石百宝箱,开岩石博览会。

2、 学生进行展示并介绍。(如我们的百宝箱里有什么,岩石的特征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

3、师生小组互评:大家感觉我们的岩石百宝箱做得怎样,在刚才的制作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4、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评价)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制作如何?你在搜集岩石信息方面的表现如何?

第五课《岩石的用途》

教学目标

1.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够查阅岩石方面的有关资料。 2.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正反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教科书虽然没有做文字说明,但以金字塔画面蕴涵了探究岩石的用途及岩石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联系,并提示师生课前搜集有关的主题为课堂探究做资料和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

一、交流岩石的用途

1、播放一些岩石用途的视频和文字资料

2、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岩石的用途,并对岩石的用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归纳整理。

二、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教师提出 “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岩石有什么关系? 地质学家怎么利用岩石寻找矿藏? 岩石中含有哪些矿物?

拓展活动课下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办剪贴报。题目可以是岩石文化、岩石的用途、岩石资源的保护等。也可以做岩石艺术品,参观地质博物馆等等。

导入新课:

1 提问: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那么岩石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课件出示:岩石的各种作用的图片。 探索活动:

1 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包括调查人员,调查地点,调查结果,生活、学习用品,所用岩石、矿物等。

2 关于岩石的用途,我们知道多少?交流一下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交流。

(2)应道学生分析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记录。 (3)小组汇报交流,资源共享。 3 师生小结。

岩石的用途主要有四个方面:

(1)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2)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 (3)岩石可以雕刻各种工艺品。 (4)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自由活动:

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拓展活动:

调查人们对岩石资源造成的破坏。

第六课《岩石的风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认识岩石的模样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三、寻找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3、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4、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四、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了解风化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3、那么,我们就把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板书:风化)

六、课外拓展

1、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的历史文物的破坏也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岗石窟)它们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破损已经很严重。 岩石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岩石与地球文明、地球生命、地球历史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2、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图书资料,围绕本课专题内容专门制作的网站,为各小组提供信息资料卡,关于岩石用途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形成汇报报告,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展示。

三、

1、展示图片和播放录像资料了解人们乱开采矿产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岩石资源的破环现状和危害程度,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保护岩石资源的建议。

第7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 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第五课、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1

2

3

4

5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第七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

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上一篇:帮扶学校感谢信下一篇:村级为民服务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