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可分为高新科技创新和常规新科技创新两个层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1: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

摘 要: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文中以2016年我国52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所得税税率的降低对激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具有显著作用,但对科技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存在差异性:对东部地区和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效果更加明显,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国有企业的激励作用有限。相关的改革建议是: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结合地域特点制定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关键词:税收优惠;创业板;所得税税率;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

Key words:tax preferential;GEM;income tax rate;business innovative inputs;business innovative outputs

0 引 言

經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九大报告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可通过政策安排来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的科技创新,以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迄今在创业创新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陆续出台了83项税收优惠措施,它们在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上的政策效应如何亟待进行评估,找准问题症结,有助于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外文献主要集中在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类观点认为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Dagenais等(1997)发现加拿大联邦税收收入每减少1美元,企业R&D支出将增加0.98美元,针对R&D的税收激励政策效果明显[1]。Hall和Reenen(1999)以OECD主要国家为研究对象,认为相对于政府直接资助,税收激励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2]。Bloom等(2002)发现税收减免在激励企业研发投入上随着时间推移效果反而大大增强[3]。Almus和Czarnitzki(2003)以德国东部的部分企业为样本,发现享受R&D税收激励的企业更具创新活力,其R&D投入强度高出4%[4]。另一类观点认为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效果不显著,未达到预期效果。Bérubé和Mohnen(2009)以加拿大的6 000多家企业为样本,发现只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的创新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5]。Lee(2009)对19个OECD国家的分析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一般[6]。Cappelen等(2012)发现挪威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促进新生产工艺发展,但对创新产品市场化和专利申请的影响效果不显著[7]。Gokhberg?等(2014)基于对俄罗斯工业企业、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等机构的调查,发现其对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需求程度整体偏低[8]。Rumina?等(2015)探讨俄罗斯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制度,认为税收优惠在创新过程中没有产生充分和有效的激励效果[9]。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较大的国别差异性,这主要是基于所在国家科技发展目标、经济运行体系、享受优惠的企业标准与识别、税收优惠的程序安排等各不相同,在借鉴时还需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

国内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重点分布在政策效果、政策本身的问题及政策建议3个方面。一是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张信东等(2014)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得出R&D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有显著影响,但仅有20%的上市公司得到优惠,且存在地区和行业差异[10]。陈涛(2016)以中关村为例,发现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水平[11]。陈林峰(2017)认为现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鼓励科技研发投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作用显著[12]。二是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贾康、刘薇(2015)认为税收政策存在“重直接优惠、轻间接优惠”和对企业研发初期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13]。廖家勤、毛忠滢(2017)指出现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人员的税收激励不足,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本税收激励制度[14]。彭羽(2016)、赵笛(2017)、胡文龙(2017)提出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相关政策大多以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的形式零散地分布在各单个税种中,难以体现税收法定原则[15-17]。侯彬彬等(2016)认为我国高校科研投入及产出情况没有达到DEA有效,既不属于技术有效也属于不规模有效[18]。三是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建议。王玺、张嘉怡(2015)和王坚、朱云飞(2016)借鉴OECD主要国家的经验,主张取消税收优惠对技术领域的限制,鼓励各行业积极创新,增强优惠政策的普遍适应性[19-20]。孙德仁(2016)、付伯颖(2017)建议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的优惠方式应逐步由直接优惠转向间接优惠为主[21-22]。袁建国等(2016)主张以激励创新产出作为税收优惠政策导向,增强企业创新效率[23]。张婷(2017)、张笑楠(2016)认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是目前我们国家十分稀缺的资源,政府科研投资对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24-25]。此外,完善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薛薇等,2015)、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支持(周敬军、李珺,2017)等也应成为路径选择[26-27]。

现有文献存在以下2点不足

1)多数文献都是规范性分析,研究对象有全国、区域、企业层面,缺乏数据支撑,以至于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在创业板上市的多数企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头雁和牵头羊,具有较多的科研投入和创新产出,且遍布全国各地,可有效避免地域局限性问题。以这些企业作为样本来评估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效果具有代表性。

2)研究忽视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一方面,各地政府对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区域条件下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另一方面,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反应不甚敏感,缺乏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的动力,可见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下会产生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有鉴于此,文中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评估不同区域、不同产权性质条件下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1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机理 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环节包括研发、试验、投入、产出、成果转化以及市场推广等,科技创新的外部性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低、创新产出少等,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为了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政府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旨在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和成本,提高預期收益。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机理主要从协同关系、人力资本、技术差异3个层面来运行,终极目标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1.1 协同关系层面

协同关系是指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创投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善于与其他创新主体建立良好关系的企业更易获得资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更易取得创新成果。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对维护企业协同关系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企业初创期,具体表现为对提供资金、非货币资产投资的创投企业、金融机构、创业就业平台等给予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协同关系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1.2 人力资本层面

相对于物资资本、劳动力数量的简单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度要大得多。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本雄厚的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运作效率,更具创新潜力和活力。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企业成长期,具体表现为对研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方面,旨在帮助企业留住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长期稳定的智力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对人力资本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1.3 技术差异层面

各个企业因所处区域、行业类型、组织形式、要素禀赋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会存在一定的技术差异。企业间技术差距过大,将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扭曲,同时也不利于实现公平收入分配。为了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税收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旨在不断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差异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企业成熟期,具体表现为对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动漫企业以及集成电路企业等的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差异的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

2 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效应评估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文中以2016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排除一些没有公布企业研发投入数据的公司,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数共计526个。所涉及的数据包括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信息、当年所获得的税收优惠、主要财务指标以及公司治理情况等。样本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巨潮资讯网、东方财富网以及SooPAT专利搜索网站。

2.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为了评估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量化税收激励政策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R&D=β0+β1Taxrate+β2Techratio+β3Lnsize+β4Roe+β5Debtratio+β6Share+ε(1)

Patent=β0+β1Taxrate+β2Techratio+β3Lnsize+β4Roe+β5Debtratio+β6Share+ε(2)

2.2.1 因变量

根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经验,文中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2个方面着手分析,分别选择企业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LnR&D)、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Patent)作为衡量指标。考虑到外观设计的创造性和新颖性水平较低,所使用的创新产出数据仅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这2种专利数量。

2.2.2 自变量

公司所得税税率决定了公司利润的税收负担水平,也是影响政府税收收入和纳税人税负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给予所得税税率优惠有利于节约创新成本,增加科研投入与产出。考虑到当前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上,包括降低适用税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而降低和减免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又是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主要方式,同时出于数据获取的便利性,故选择企业当年执行的名义所得税税率作为解释变量,用Taxrate来表示。

2.2.3 控制變量

选择以下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研发人员数量占比(Techratio)、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Lnsize)、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Debtratio)以及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

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2.3.1 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是全样本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企业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LnR&D)均值为17.508,标准差为0.923,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投入差距较大且整体水平偏低;专利申请数量(Patent)均值为15.49,而标准差为36.441,说明样本企业的创新效率普遍不高,创新产出十分悬殊;名义所得税税率(Taxrate)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5%,反映出有的企业在该年度享受到了完全的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而有的企业则没有享受到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优惠,均值为15.24%,中位数为15%,说明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的对象,这主要是在创业板平台上市的通常都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比(Techratio)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153.67倍,这表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和运用存在差距;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Lnsize)均值为21.309,标准差为0.87,说明公司规模在样本截面上的差异较大;净资产收益率(Roe)最大值为57.2%,最小值为-42%;资产负债率(Debtratio)最大值为82.6%,最小值为2.9%,这表明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差距明显;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均值为61.5%,中位数为62.1%,说明大部分公司的股权都较为集中。

2.3.2 分组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将样本企业按照所处区域及产权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东、中、西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名义所得税税率(Taxrate)分别为1531%,14.92%和15.11%;平均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LnR&D)分别为18.018,17.965和17.621,呈现出依次递减趋势;平均专利申请数量(Patent)分别为15.81,18.97和7.67个,中部地区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以上数据初步表明,各地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成果的差异与税收优惠政策相关,同时还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平均所得税税率(Taxrate)分别为15.27%和15.71%;平均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LnR&D)分别为17.943和17.925;平均专利申请数量(Patent)分别为1557和14.29个。不管是从创新投入还是产出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创新活跃程度都要高于国有企业,这初步表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因税收优惠程度不同导致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也存在差异。

2.4 回归分析

2.4.1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

为了检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文中接下来对模型一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1)是全样本对模型一的回归结果,显示所得税税率变化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回归系数为-5.068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所得税税率越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动力越强,即税收优惠政策可有效地激励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投入。

为了考察区位因素对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将样本企业按照所在地区的不同分为东、中、西3类(2)、(3)、(4)是基于区域因素的分组样本回归。回归(2)显示东部地区的所得税税率每下降1%,企业研发投入提高5.52个百分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回归(3)显示中部地区的所得税税率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为-3.35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4)显示西部地区的所得税税率越低,企业研发投入费用支出反而减少,且在统计上不显著。上述分析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效果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均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主要源于高新技术企业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企业不仅享受到优越的资源优势,更是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往往能及时调整企业行为以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而中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落后,缺乏科技创新必备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且企业难以达到税收优惠的门槛,从而对“一刀切”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敏感,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为了考察企业组织形式对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将样本企业根据产权性质的不同划分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2类(5)、(6)是基于企业组织形式的分组样本回归。回归(5)的结果显示所得税税率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为-4.59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回归(6)的结果显示所得税税率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1.957,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上述分析可见,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效果存在差异性,民营企业的效果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加显著。由于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与生存压力大,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获取稳定的市场收益,所以能适时根据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来调整科技创新投入。而国有企业本身与政府具有天然的内生关系,可通过寻租活动来获取政府的额外保护与资金扶持,以至于缺乏科技创新的原生动力,自然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敏感度大为降低。

接下来看一下各控制变量的影响: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Lnsize)在所有的回归模型中对企业研发投入均显著为正,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规模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深远影响;研发人员数量占比(Techratio)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在多数模型中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的人力资本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Debtratio)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在多数情况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投入影响不大。

2.4.2 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

为了检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業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文中接下来对模型二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回归(1)是全样本对模型二的回归结果,显示所得税税率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回归系数为-90.449,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当企业所得税税率变化时,样本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并无明显变化,即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产出效果不明显。回归(2)是对东部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的回归,显示企业所得税税率每降低1%,公司申请专利的数量将增加1.09个,并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回归(3)、(4)分别是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的回归,发现企业所得税税率越低,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反而越少,并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这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上存在区域差异性,在东部地区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出现不明显的反向作用。回归(5)显示所得税税率对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回归系数为-86.097,且在统计上不显著;回归(6)显示所得税税率对国有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回归系数为113.188,表明所得税税率降低1%,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反而减少1.13个,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当企业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动时,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不会出现明显变化,即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下税收优惠对创新产出的效果并不显著。

再来看一下各控制变量的影响:研发人员数量占比(Techratio)、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Lnsize)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在多数模型中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出对人力资本、公司规模以及盈利水平有着较大的依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中,资产负债率(Debtratio)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同,西部地区和国有企业对负债表现得更加敏感,公司债务增加将会导致创新产出相应减少。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除国有企业外,在其它回归模型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股权越集中,专利申请数量也往往越多,而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中的反映并不明显。

3 结 语

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通过协同关系、人力资本、技术差异3个层面对企业科技创新产生作用机理。文中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具有显著作用,但对科技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不明显。分组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东部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效果更加明显,而对中西部地区和国有企业的税收激励低效或无效。相关的改革建议:

1)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现有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加注重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轻视促进科技投入转化为有效的科技产出。研发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如果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得不到足够的税收优惠支持也无疑会弱化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建议提高民营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税的免征额;企业及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的适当延长纳税期限;提高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税前摊销比例等。

2)结合地域特点制定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应积极发展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政府应针对不同领域分别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发挥各地在科技创新上的比较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完善对人力资本的个人所得税激励制度等。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政府应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以培育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将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奖惩制度的重点考察对象,以此带动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效应。

参考文献:

[1] Dagenais M,Mohnen P,Therrien P.Do canadian firms respond to fiscal incentive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Greqam,1997,14(03):374-386.

[2]Hall B,Reenen J V.How effective are fiscal incentives for R&D? A new review of the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1999,29(04):449-469.

[3]Bloom N,Griffith R,Reenen J V.Do R&D tax credits work?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countries 1979—1997[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5(01):1-31.

[4]Almus M,Czarnitzki D.The effects of public R&D subsidies on firms’ innovation activities:the case of eastern germany[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2003,21(02):226-236.

[5]Bérubé C,Mohnen P.Are firms that receive R&D subsidies more innovative?[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42(01):206-225.

[6]Lee S H.Tax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s and the effects 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ocal governments in new jersey[D].Dissertations & Theses Gradworks,2009.

[7]Cappelen A,Raknerud A,Rybalka M.The effects of R&D tax credits on patenting and innovations[J].Research Policy,2012,41(02):334-345.

[8]Gokhberg L,Kitova G,Roud V.Tax incentives for R&D and innovation:demand versus effects[J].Foresight-Russia Форсайт,2014,8(03):18-41.

[9]Rumina U A,Balandina A S,Bannova K A.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ax incentives in order to create a modern tax mechanism innovation development[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66:156-160.

[10]張信东,贺亚楠,马小美.R&D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分析——基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研究[J].当代财经,2014(11):35-45.

[11]陈 涛.中关村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分析[J].税务研究,2016(06):102-106.

[12]陈林峰.我国现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评析[J].税务研究,2017(03):38-42.

[13]贾 康,刘 薇.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01):16-20.

[14]廖家勤,毛忠滢.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6):53-60.

[15]彭 羽.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05):94-97.

[16]赵 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7(07):112-115.

[17]胡文龙.当前我国创新激励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7(09):100-108.

[18]侯彬彬,周安宁,李红霞.基于DEA的我国高校科研投入与专利产出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04):381-385.

[19]王 玺,张嘉怡.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的经济效果评价[J].财政研究,2015(01):58-62.

[20]王 坚,朱云飞.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16(64):28-31.

[21]孙德仁.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税收政策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6(12):29-30.

[22]付伯颖.中小企业创新激励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国际税收,2017(02):56-59.

[23]袁建国,范文林,程 晨.税收优惠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2016(10):28-33.

[24]张 婷.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38(03):262-267.

[25]张笑楠.企业持续创新系统的组织特性研究——以腾讯公司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03):242-249.

[26]薛 薇,魏世杰,李 峰.完善我国创新税收政策的路径[J].税务研究,2015(01):21-27.

[27]周敬军,李 珺.落实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分析——以安徽省政策落实情况为样本[J].国际税收,2017(01):27-30.

(责任编辑:许建礼)

作者:田发 谢凡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2:

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摘 要: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科技创新;推进作用

0引言

在新时期下,提高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增强管理水平,提升整体实力,才能占据优势。因此,工商企业要加强重视,首先,要建立专业化、创新化的管理人才队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管理体制机制,让管理人员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障工商企业管理工作效率。此外,企业还要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风险规避方案,促进企业稳健运行。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1.2具有协调作用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

1.3具有引导作用

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深入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尤其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绝大部分企业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并且整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科技人才,这对于产品创新力度不强,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之所以产生当前这些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原因:其一,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对于科技创新限制较大;其二,产品利润低,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多的需要工商管理部门的鼎力相助,通过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有助于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2.2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机制

工商企业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准确定位市场、对企业发展做出规划、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制定详细的工商管理准则,从而促进企业稳健运行。但是,目前部分工商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对市场的分析不准确,对企业的发展动态不了解,使得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不高。部分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同时监管也不到位,工作人员之间协调配合的能力不足。

2.3企业工商管理从业人员的低素质,为企业转型发展带来风险

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过程中,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准不强,则企业的转型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从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一是部分企业从事工商管理的人員,由于业务知识欠缺,导致专业素质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二是有些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较强,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能力;三是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在道德建设方面存在偏差,当面对大量金钱诱惑的时候,成为金钱的奴隶,贪污贿赂或者私自挪用资金的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给企业工商管理带来了潜在风险。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意识和创新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大市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面对市场,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壮大自我。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工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每一个企业树立工商管理意识,强化管理创新理念,不断解放思想。用更新型的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经营,更具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指导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好地立足市场,抓住市场发展的每一个机会,发挥管理优势,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更好地优化组合。及时发现工商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用好传统的管理法方法和模式,更应积极借鉴新型的管理手段,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做好工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和教育宣传工作,一方面通过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以制度来推动企业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管理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确保每一个员工都树立工商企业管理意识和创新管理意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更新的管理理念,积极转变思想,不断创新理念,用更新的管理思维分析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更好地提升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让企业管理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企业制定更加科学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对企业发展做好科学规划。让每一个员工能有更强的归属感,也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看到企业的美好愿景,树立长远发展理念。

3.2企业经营风险规避的有效化

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和潜在的经营风险。可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要想从根本上规避这种经营风险,企业应在平时的经营和工商管理活动中,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在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规范的贯彻和执行,提升企业的工商管理质量,实现规避或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目标。

3.3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在强大的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直至走向世界,必须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做足功课,下足功夫。企业要针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摸索出一套适合市场发展和企业自身条件的管理模式。实现创新,不仅要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还要促进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改革,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4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管理体制机制

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在工商企业管理中一定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首先,企业要加强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能只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在管理中加大对人才、技术等的投入。比如: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等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支持,借助大数据等分析市场动态,消费者兴趣爱好以及产品的优势等。其次,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设定专门的监管部门,对企业各部门进行监督与管控,防止工商企业管理中出现操作不规范,纪律不严明等情况。设定部门岗位标杆,激励员工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企业在制定管理体制机制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动态,不能盲目,也不能照搬照抄,要严格遵循我国工商企业管理的法律规定,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制定适合企业运营的管理机制。

3.5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国内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成为其重要的特征,正由于企业当前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必须积极转型,以此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此来保证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而企业要想实现顺利转型,就离不开工商管理部门。此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建立在企业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如若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置若罔闻,即便是企业得到了快速转型,也难以逃脱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管。因此,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发挥其自身的职能,为转型提供重要的服务。不但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企业转型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3.6确立明确的价值目标

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要想在这个阶段中发展做大自己,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与改革。对此,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发展谋划时,不仅仅要考虑利益上的追求,还应该重视环境市场的创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能够从全方面发展自身。比如对于员工的招聘,可以从失业人员方面着手,这样不仅能减缓国家就业率,还能提升企业的责任感。另外加强对员工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将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部分企业为保证自身的发展,开始注重自身的转型升级。尤其在实际的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致使其转型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而工商管理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情况下,工商管理部门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工作,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管理作用,发挥自身的各项职能,为企业转型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企业能够顺利的进行转型。

参考文献:

[1]尹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和价值探究[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169.

[2]冯博.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J].中国市场,2018(33):176-178.

[3]張子毅.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管理观察,2018(26):26-27.

[4]张新艳.加强工商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中国商论,2018(25):94-95.

[5]汤红艳.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才智,2018(22):236.

[6]牛帅.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纳税,2018(16):138.

[7]马文风.论述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创新[J].经贸实践,2018(08):64-65.

作者简介:

吕金华,女,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吕金华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3:

浙江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评价指标构建及分析

[摘 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已经是民营企业生存的重要方面,而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情况是必须要衡量的,本研究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同时综合10位专家的意见,对于民营企业创新机制,构建了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保障能力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从而有效衡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聚类分析;层次分析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178

1 前言

在全球化貿易中,中国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物美价廉的商品,这其中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功不可没。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与德国工业4.0对接,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希望通过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同时,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浙江省民营企业紧跟时代步伐,涌现出一大波优秀的科技企业,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然而,浙江省民营企业也面临着低端锁定、转型困难的局面,大量低端产业逐渐向印度、缅甸、越南等地转移,导致很多浙江省民营企业业务量下降,却又无法在新领域进行突破。因此,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浙江民营企业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市场主动权,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浙江民营企业从原始积累的起步阶段到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目前已走到依靠科技支撑的集约发展阶段。为了能够让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科技创新机制对浙江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为此,本研究立足研究科技创新机制对浙江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对科技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逻辑的梳理,建立完整的关系模型,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及战略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关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文献调查可以发现,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关乎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同样的,10位专家的说法也非常一致,如果一个民营企业抛弃了科技创新,其生命线就基本上定格在10年左右,很难继续再往下走了。为此,民营企业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3 关于科技创新机制的评价

在前期访谈调研中,所有学者一致认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应该从环境、投入和人才三个方面共同来建立。

从环境上来讲,多为专家强调,要企业至上而下的突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创新、改革科技管理、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落实和完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措施,健全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实施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所有的访谈对象一致认为,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投入上来讲,研发经费是非常直观的数据,对于创新型的企业研发经费的比例不能低于5%,保证经费上的投入才能保证创新的激励。同时,资金分配设置要有利于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资金分配时,对技术骨干应该考虑对他们为企业所作贡献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予一定的回报和补偿,激励他们继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今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现在企业普通缺乏开发新品、打开市场的必备金,因此,企业对分配问题作出明确而有约束力的规定,形成既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又有利于增加新产品开发、投入和企业积累的良好分配机制,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从人才上来讲,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人才,防止技术骨干流失,为科技创新创造人才条件,技术人才是企业科技进步的载体,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和完成者,离开技术人才谈企业科技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在企业领导班子中应保证有技术负责人。企业领导班子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决策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高职称高学历专业人才的比例要适当提高。

4 科技创新机制的指标体系构建

科技创新机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如何,必须先对一个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的好坏进行一个评价,为了更好的衡量,探索构建一套衡量科技创新机制的指标体系。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文献调查和访谈调查,对于如何来评价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情况,具有较大的分歧。多位专家侧重软评价,认为制度和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但是仍有多位专家侧重硬评价,认为投入、产出和保障等各个方面是更为重要的科技创新机制。为此,本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对浙江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及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测定进行了访谈式调查和电话问答式调查,调查了10位资深民营企业研究学者及民营企业高管。综合10位专家的意见,对于民营企业创新机制,构建了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保障能力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详细见指标体系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

4.2 指标体系的分析

(1)创新投入指标: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参与情况,是最能体现企业是否重视科技创新的指标。包括研发人员占比、研发投入占比、承担省级以上科技立项、合作开发的项目、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情况五个指标,这些指标体现了从资金、人员以及在技术领域的深入情况,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

(2)创新实施指标:是衡量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的目的是让成果转化,才能形成生产力,为此包括:国内先进技术(设备)、生产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比重、销售人员占比、销售费用占比,主要是指在转化阶段,人员、设备以及营销方面的投入。

(3) 创新产出指标:是衡量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包括产品(服务)收入占比、软件著作权、拥有的专利、非专利技术、市场占有率,主要体现了这一个阶段,科技创新成果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以及企业拥有的创新成果情况。

(4)创新保障指标:是综合的经济指标,是让科技创新成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综合毛利率。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机制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保障能力四个方面来评价,涵盖了科技创新的前中后,是科技创新机制的最完全体现。

5 科技创新机制的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为了构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好指标体系以后,针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再次访谈了10位学者,让10位学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赋分。根据赋分情况,利用SPSS进行了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同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求得权重,上述方法各有其优点,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很难全面和准确地实现课程开发效果评测,因此采用两种相结合的方式,以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取长补短,使得评价过程和结果尽可能达到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目标。

本研究调查了10位专家,对权重予以构建,根据不同指标评分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建立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对10个专家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数据之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而检测的一致性结果良好。

为此,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最终权重值,得到分配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为此可以得出:

科技创新机制=0.050544X1+0.052596X2+0.052721X3+0.05278X4+0.052809X5+0.052754X6+0.052674X7+0.052685X8+0.05273X9+0.052785X10+0.052784X11+0.052765X12+0.052749X13+0.052807X14+0.052783X15+0.052741X16+0.052791X17+0.052726X18+0.052775X19

6 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方面

从文献调查来看,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构成要素是形成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很多, 可以说,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企业一定程度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众说纷纭, 几乎没有统一的观点。对民营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就更没有人提出过准确的论点。

而访谈10位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基本认为应该从经营业绩方面来进行衡量,本研究团队借鉴负责人硕士阶段的研究成果,选取资產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来进行衡量。

7 结论

浙江民营企业从原始积累的起步阶段到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目前已走到依靠科技支撑的集约发展阶段。很多民营企业也意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可以决定其生命线长短的,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把利剑。民营企业也试图建立一些科技创新机制,但是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文化和制度,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该从环境、投入和人才三个方面共同来建立。

上述研究也充分表明,机制是否发挥作用也尤为重要。科技创新机制从环境、投入和人才多个方面来建立,体现在投入、实施、产出和保障等多个方面,为此,评价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的如何,要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保障能力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来评价。这是相对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8 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

(1)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建议企业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期机制,均衡科技创新的投入、实施、产出与保障四个方面的机制。

(2)企业应当认识到科技创新在行业竞争中的长远作用,应当在科技创新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进行博弈,要盯牢同业竞争者的创新机制部署,适当地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

(3)科技创新机制的评价指标动态,随着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而不同,甚至随着年份的不同也会有所区别。文章所建立的科技创新机制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基于当前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体现来提出的,主要从科技创新的投入、实施、产出和保障四个方面。

(4)文章所建立的模型核心竞争力衡量指标,从财务指标的衡量上来体现,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价值等因素,只考虑了较为容易衡量的企业财务指标。后续的研究中应该加大关注财务以外的衡量指标。

(5)政府应尽可能地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的科技创新联动机制,促进企业机制的健全和平衡;同时制定相应的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相关激励政策或制度。

参考文献:

[1]卢福财, 胡平波. 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8(10):23-32.

[2]刘维林. 产品架构与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本土制造业突破GVC低端锁定的攀升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 2012(1):152-160.

[3]吕政, 张克俊. 国家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及破解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 2006(2):5-12.

[4]葛卫芬. 浙江民营企业家创新“低端锁定”的成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7, 20(4):86-89.

[5]易开刚, 孙漪. 民营制造企业“低端锁定”突破机理与路径——基于智能制造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6):73-78.

[6]尚勇敏, 曾刚. 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作用和机制[J].地理研究, 2017, 36(12):2279-2290.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制造国际化研究中心”)“低端锁定背景下浙江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8JD61)。

[作者简介]陈惠源(1981—),女,浙江浦江人,浙江大学管理学硕士,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创意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绩效管理、项目投资分析等。

作者:陈惠源

上一篇:农业知识产权论文下一篇:高校图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