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计企业科技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电力设计企业数据化建设的核心,协同设计系统在过程管理、质量校核、数据管理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数据化管理的建设需求,本文提出必须以生产业务流程为主线,以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实现项目业务链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联通,为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构建协同设计系统,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力设计企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力设计企业科技论文 篇1:

坚持科技创新助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摘 要] 文章分析泉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对策:政府要转变职能,完善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民企要抓住发展契机,规避创新风险,整合优势资源,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同时要立足先进制造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二次创业

[作者简介] 杨艳妍,泉州市统计局中级统计师,福建 泉州,362000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改变世界。泉州作为福建省经济的龙头,产业的转型提升与城市的蓬勃发展相辅相成,培育和发展民营经济是泉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对提升泉州民营经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泉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泉州民营企业展开新一轮二次创业的历史背景

(一)首轮创业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的首次创业中,泉州人以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魄力和冲劲,专注于实业发展,成就了“品牌之都”,锻造了“泉州模式”,形成了“泉州板块”,使泉州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典范之都,其特色产业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优势产业,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中国茶都”、“中国伞都”等国家级和区域性品牌,经济总量连续15年保持全省第一,这些斐然成绩为泉州新一轮的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家底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二)二次创业正当其时

辉煌的背后,招商土地紧缺,生产资源有限,在后危机时代,特别是近几年,水荒、工荒、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贸易壁垒、国际金融危机等等不利因素,给泉州民营经济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泉州的经济“大而不强”。全市民营企业中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型、能源消耗型和资源依赖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产业层次和产品利润都很低下,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后续发展。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和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政策以及相关行动方案,泉州民营企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有利契机。

(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推动民营企业转型提升,创造新优势

泉州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大市,而传统产业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来实现转型升级,才能跻身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安踏集团经过20年的科技创新,成功地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探索了一条道路,诠释了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重要意义。因此,泉州的民营企业唯有坚持科技创新,转变提升,才能在二次创业中创造新优势,开创新未来。

二、泉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概况

(一)外部环境更加优化

多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针对企业创新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通知》、《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通过组织实施创新引导工程,持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使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福建省政府还特别为泉州制定出台十条政策,支持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泉州市政府随后也出台了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十条意见,泉州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有了更好的政策支持,必将迎来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契机。

(二)创新行动不断加快

泉州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业制品、食品饮料及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方面,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企业。长期以来一些民营企业依靠仿造贴牌求得一时生存,不过短期的效应势必伴随着长远的弊端,一些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为了突破发展瓶颈,部分有远见的民营企业纷纷转型,逐步走上了科技创新的路子,涌现出安踏、恒安、七匹狼、凤竹、海天、九牧、浔兴拉链、南威软件、光微电子、南安三晶硅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品牌优势突出的创新型民营企业代表,依靠科技创新成长并保持了在行业中的龙头优势地位。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经费、项目的开发投入情况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2年泉州民营企业全年R&D投入就达41.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7.2%;民营企业中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达23495人,比2000增长了94.4%;全市民营企业共开发新产品项目1686项,比2000年增加了707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1.6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7.1%;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1589项,比2000年增加了763项。近年来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三)创新硕果累累

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命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动,泉州孕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极具竞争力的优势民营企业,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卜大集团生产的玻璃会发电,一幢建筑上的玻璃产生的电量可供四幢楼使用,可以制冷制热,安装在汽车天窗上的玻璃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冷暖气,还可以防弹;南方路机公司利用建筑垃圾为原材料生产出的砂粒,可以与天然砂媲美,让建筑垃圾变身建筑材料;鑫华公司采用低碳环保的生产模式,利用废旧塑料瓶、废边角料生产出吸汗排湿的“呼吸”鞋垫、保温抗菌的家纺装饰品等;闽峰数控公司将传统的石雕业带入了环保、高效、精雕细琢的数控雕刻时代;布料染整老企业清源科技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出新型的液体燃料水煤浆添加剂,大大减少了成本,既解决了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也产生了高效率……这些传统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引领着绿色、环保、节能的新潮流,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了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2012年,全市民营企业新产品产值达595.2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51.0%;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585.271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72.3%。新产品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为1∶14.6,远远高于基准投入产出比1∶3,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显著。截至2013年底,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55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市有9家企业参与8项国际标准研制,11家企业参与1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4家企业参与5项行业标准制修订,22家企业参与14项地方标准制修订。全市企业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数和中国名牌产品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注册商标总数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仿照贴牌的历史逐渐被“泉州创造”所改写。

(四)创新成果保护成绩显著

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能力,已逐渐成为民营企业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综合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具有很强的再生和创新能力,从而产生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和标准,知识产权工作日益成为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科学论文和专利是衡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产出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18448件,其中发明专利1321件;专利授权13267件,其中发明专利399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

三、泉州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泉州市推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部分民营企业仍缺乏科技创新意识

2012年,全市423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仅437家企业开展了R&D活动,科研开发面仅10.3%,即每10家民营企业中仅1家有开展科研活动,而福州、厦门企业的科研开发面分别为17.3%和17.5%。从企业开展的R&D项目数看,泉州平均每家企业开展R&D项目0.72项,而福州、厦门平均每家企业投入R&D项目分别为3.5项和3.9项。泉州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意愿和动力,但趋利是企业的本性,泉州大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着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思想,八成以上的民营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制造业,选择短平快的项目,对一些资金投入需求多、风险大且周期长的科技创新项目基本不涉及。从企业科研资金投入情况看,泉州平均每家企业投入80.9万元用于科研支出,而福州和厦门平均每家企业分别投入206.3万和322.7万。企业缺乏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长期发展战略,部分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及经营者素质不高,加上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着很大的创新风险,中小企业抵御这些风险的能力还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由于民营经济自身的特性,泉州民营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投资期主要采用个体制、家庭制、合伙制等管理方式,科技创新资金来源缺乏多方支持。科技年报资料显示,2012年,全市民营企业科研经费支出41.8亿元,其中企业资金39.6亿元,占94.7% ;政府资金投入0.9亿元,占2.2%,福州、厦门政府资金投入总额分别是泉州的6.3倍和6.0倍;境外资金投入0.15亿元,占0.4%,境外资金投入总额不及福州的1/5,厦门的1/7;其他资金投入1.11亿元,占2.7%。九成以上的科研创新经费依靠民营企业自筹,政府风险基金、发行债券、通过股份制筹集资金、吸收外商投资、民间筹资等多元化的筹资方式相对缺乏,而科技创新活动所带来的风险使得民营企业很难通过一般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较低,集中在低端领域

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融资不畅,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投入强度。2012年,泉州民营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4%,投入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距离国际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5%的标准差距巨大。对开展R&D活动的437家民营企业调查显示,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于5%的民营企业只有69家,仅占全部规上民营企业总数的1.8%,若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全市仅69家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的R&D经费九成以上集中在制造业,特别是五大传统产业,其中投入最多的行业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6.06亿元),占14.5%;其次是纺织业(5.23亿元),占12.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经费投入居第三(4.43亿元),占10.6%。这些传统产业多半是生产加工国际分工中属于劳动密集型,核心技术和专利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产品,产品涉及面较窄,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倘若主体产业遭遇不景气或出现疲软,必然影响民营企业后期科研投入的动力和信心。反观福州、厦门企业R&D经费投入最多的行业均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行业。

(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紧缺

泉州人才环境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缺乏吸引力,高品位的文化生活缺乏,部分企业家族式管理色彩浓厚等,这些地方性的人文环境因素严重影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部分企业用高薪也难以招聘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目前泉州的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新兴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船舶工业、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营销、现代物流及港口工程等专业人才紧缺,具备先进管理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并熟练掌握外语的管理型人才严重不足。恒安集团、菲莉集团、七匹狼集团、劲霸时装、拼牌集团等民营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纷纷把研发、营销等核心部门迁往厦门、杭州、上海甚至香港等人才、交通、信息更加发达的城市。2012年,全市民营企业从事R&D活动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仅1.6%,其中企业研究机构中R&D人员14046人,博士毕业271人,硕士毕业693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9%和4.9%,高学历的R&D人员比重远远低于福州市和厦门市,不利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政府的创新激励政策作用有限

目前各级政府针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如:减免税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对外经贸政策、鼓励企业培养和吸引人才政策、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科技项目政策等,但很多创新激励政策由于企业不知晓、吸引力不强、办理手续麻烦等原因很难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在企业认为促进创新方面最重要的政策因素中,政府真正能够落实到位的并不多,如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政策,虽然企业的认同率最高,政策优惠力度大,但仍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因申报材料众多、自身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办理手续烦琐,而放弃申请;如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政策,由于政策条文本身的解释认定标准带来一些操作上的难度,企业上报的研发费用只有部分能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等。“政策好,落实难”是众多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的问题。

四、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民企二次创业转变提升的思考和建议

二次创业是在更高起点上的新一轮创业,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意义深远的历史性选择,唯有坚持科技创新,转型提升,才能创造新优势,开创民营经济的新未来。

(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越大,企业的创新活动就越活跃。政府要转变职能,完善市场制度,创新激励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持续转变作风、以打造民营经济乐园为目标,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政策环境,落实各项优惠措施,吸引泉商回归,努力打造现代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克服困难、转型升级、回归创业营造更好的环境。

二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为民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撑。调整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降低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加大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减少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风险,增加其预期收益,民营企业受利益驱使自然会增加研发投入额度。

三要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宏观指导,逐步建设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探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究试验基地等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与省内外高校的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合作研发等,发展各种社会化服务机构和技术中介机构,为科技传播、扩散和应用架起桥梁。

(二)抓住发展的契机,规避创新风险,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民营企业应该抓住“二次创业”的发展契机,很好地借鉴和运用“创新十条”,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一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规避创新风险。广大民营企业要切实增强科技开发意识,建立健全持续开发机制,不断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培养具有自主研发实力的企业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风险无处不在,如关键技术预料不足、创新的产品定位不准确、性能不稳定、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等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效。因此,企业在搞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要防范和规避创新风险,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的控制。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之前要事先进行全面的调研与实验,在科技创新的关键阶段要建立创新预警机制,不断调整计划,建立统一的决策中心,从机构和机制上保证企业科技创新最终顺利完成。

二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民营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民营企业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及时捕捉前沿信息,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科技研发主体和承接科技资源的主体。按照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R&D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2%以上,其中,大型企业要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民营企业只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通过不断研发来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才能做大做强。

三要在民营企业内部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起一套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使用政策。引导职工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使一大批创新尖子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潜力。要解决好人才在住房保障、家属就业就读、评定职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采取各种激励机制,例如重奖创新有功人员,按创新产品收入提成或奖励股权,实行创新人才报酬与科研成果水平和实际贡献挂钩等方法,从而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

(三)整合优势资源,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对民营企业而言,不可能占有科技创新所需的全部知识,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就是尖端的技术,企业的长处就是产业化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民营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借智研发,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要加强其科研项目与企业自选项目的结合,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究攻关,使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减少项目的市场转换障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协调功能,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创建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实施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技术和技术开发项目所得,按照有关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引导优秀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整合优势资源,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打破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自我封闭的状态,同时,深化国际与区域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四)立足先进制造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打造先进制造业是泉州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新一轮的二次创业中,要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成长型产业集群化的要求,立足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引导民营企业投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关键缺失环节。重点支持纺织鞋服、石油化工等产业链关键缺失项目和延伸项目;支持船舶、海洋工程、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和精密数控装备等装备制造业龙头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支持石材、厨卫、陶瓷、食品饮料、印刷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高端化项目;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在市域内从沿海向山区转移。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项目。重点支持高转化率太阳能电池、LED外延及芯片、数字对讲机、数字视听、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光电信息产业项目;支持药用天然植物、试验动物应用、现代中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新型海洋医药等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项目;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和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

只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结合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瞄准科技创新目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民营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从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提升,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泉州的民营企业在这次“二次创业”的宏伟实践中一定会形成新优势、创造新业绩,泉州的前景一定会更广阔、更光明。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社会与科技统计年鉴[R].福建省新闻出版局,2012.

[2]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社会与科技统计年鉴[R].福建省新闻出版局,2013.

[3]徐新华,叶春明.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石俊,议伟.民营经济是转方式保民生重要力量[N].中华工商时报,2011-01-19.

作者:杨艳妍

电力设计企业科技论文 篇2:

电力设计企业协同设计系统的应用研究

摘要:作为电力设计企业数据化建设的核心,协同设计系统在过程管理、质量校核、数据管理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数据化管理的建设需求,本文提出必须以生产业务流程为主线,以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实现项目业务链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联通,为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构建协同设计系统,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电力设计;协同设计系统;信息化;数据化

引言

目前电力设计企业的设计项目具有项目种类繁多,项目数量庞杂、协同专业复杂,数据关联众多、设计变更频繁等特点,在企业设计项目管理中存在协同难、管理难、归口难等一系列问题,造成项目存在进度延期、质量事故、成本增加、图档缺失等多种问题。本文以生产业务流程为主线,以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以设计项目为管理单元,嵌入设计标准工艺流程,严格管控设计成果的设计、校审、变更、出版、签章、归檔、分享和利用等全过程,达到精细化生产管理的目标。

1电力设计项目过程管理现状

随着电力设计企业多年的探索研究和过程管控,基本已经形成固化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规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力设计项目。但随着城乡配套电力建设迅猛发展,设计项目承接数量倍增,设计成果交付时限缩短,客户需求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传统线下设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项目设计时限、设计质量、成本管理、数据管理的需要。企业信息化、数据化的发展程度将决定电力设计企业发展的速度,信息化、数据化管理也将大幅度提高电力设计企业管理效率、工作能级、合规流程、标准建设的能力。对于电力设计企业来说,信息化与设计结合,数据化与管理结合是电力设计企业顺应新技术、新业态的要求,搭建适合电力设计企业发展需求的协同设计系统,是电力设计企业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向知识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之路。

2协同设计系统的建设目标

面对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化布局发展需求,以生产业务流程为主线,以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实现项目业务链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联通,为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构建协同设计系统,以期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生产管理

实现项目立项、项目实施、人员安排、协同设计、设计校审、质量检查、电子签名、合同签订、图纸发放、设计归档、文件共享、产值计算等生产业务全部功能,实现业务协同和管理协同;

(2)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和管理

实现上、下游专业各阶段数据实时管理,将散落的资源自动收集起来形成权威过程与成果库,图档资料、知识资源单独存储、安全共享;

(3)实现设计质量管理线上管理

实现设—校—审全程带图电子化管理,杜绝设计生产流程与ISO管理体系脱节,图纸版本随校审统一管理,实现电子化圈阅审图与图纸历史追溯;

(4)实现远程线上办公

实现自动电子签名、线上流程推送,电脑、手机联网,外出照常办公,不耽误院内生产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设计效率;

(5)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实现项目进度在生产过程中动态采集,项目真实情况一目了然,企业领导/设计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设计进展状况、查阅办理过程、掌握实时的设计进度信息、质量信息以及标准规范执行的情况。

3协同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

构建协同设计系统目标是将目前电力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通过系统将各类基础数据、标准模块、协同提资、任务安排等流程进行统一、高效、规范的管理。通过实现各类数据的集中共享,任务分工、流程管控,确保设计流程及信息数据的准确、及时推送。同时通过系统数据能够实时记录项目相关的各个维度数据和各条数据痕迹,如设计任务策划、专业人员安排、执行状态反馈、设计进度跟踪、设计质量检验等,便于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了解项目及人员状态。基于上述目标构建的协同设计系统基本实现以下功能:

(1)设计任务管理

各类设计项目涉及专业较多,设计任务需通过多人协作完成,以往对于项目分配落实和专业协同大多通过逐级人盯人模式跟踪管理,容易造成设计任务分配不均衡、专业协作不顺畅等问题,影响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采取协同设计系统,通过项目设总对设计任务进行策划,逐级分解到各专业,再由各专业负责人进行设计人员安排。项目设总在系统中需对分解的各级子项任务设置起止时间和成果清单,在系统中实现相关数据及文件的上传和推送,最终形成串并联的设计任务图。项目设总通过系统能够查询项目执行状态,可以统计各专业人员的执行时间,也能通过进度预警设置来提前对各专业里程碑计划进行事前提醒。

(2)设计过程管理

基于线下设计流程思路,构建协同设计模块,对电力设计各环节过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上下游专业设计数据推送实现专业间数据提资,使得设计数据具有继承性、及时性、完整性、可靠性等特点,保证设计全过程的高效开展。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环节工作开展时间进行时间分配和进度跟踪,对于时限临限环节进行预警,对于时限超限环节进行报警,对于专业间提资时间进行跟踪提醒。同时形成设计资料标准化管理,在协同设计系统中将典型设计、标准图集进行上传,可根据权限调取使用,建立设计标准图签、图框、字体等,确保图纸管理集中有序、层次合理,设置图纸文件集中存储规范,确保图档管理规范完整、版本清晰。

(3)设计质量管理

依照质量管理ISO标准建设,利用协同设计系统,对文档图纸进行校审,提高设计质量。系统将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形成问题清单,设计人员完成设计过程后可根据常见问题清单进行首轮自校,然后再提交审核。审核过程中校审人、审核人、审批人针对图纸质量提出审核意见,并且进行逐条汇总记录,形成设计人质量问题清单,后期可用于设计常见问题提炼,也可作为设计人员设计产值考核的依据。在设计审核过程中,校审人、审核人、审批人都需要进行电子签名方可出图,实现全程带图电子化管理,杜绝ISO质量控制标准与实际操作脱节。

(4)设计图档管理

以往各专业图档数据分别存储在各专业设计人员电脑里,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设计、各种变更签证等图档资料保存不够齐全,或者后阶段图纸直接迭代替换前阶段图纸,造成各阶段设计图档的缺失。协同设计系统,将修改各个版本、各个阶段、各个专业的图档数据都将留存,任何图纸、资料均可进行版本管理,可以进行追溯,支持历史版本查看及下载。同时系统可实现图框、图签的模板化管理,确保设计人员出图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对于标准图集、典型设计实行统一分类管理,确保设计人员使用时版本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对于电力设计项目执行过程中积累的应用设计经验,建立知识库管理实现共享,帮助设计人员加强协作,互相学习。

4协同设计系统的应用效果

目前,协同设计系统在电力设计企业应用不断深入,电力设计企业也不断获得设计成果质量的提升,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为电力设计企业管理者提高决策支持,为设计人员提供了知识智能服务利用,为电力设计企业自身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化、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新技术发展,协同设计系统的发展也将会实时更新完善。如何构建一套适合电力设计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协同设计系统,将成为建立创新性、学习型电力设计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欧阳枫

电力设计企业科技论文 篇3:

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转型业务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工程总承包和国际业务成为当前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转型期最为重要的两个方向。本文则从这两大业务中容易被企业忽视的几个节点入手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建立一整套完成的转型策略方案。

【关键词】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工程总承包;国际业务;转型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作为能源建设领域重要的排头兵,电力勘测设计企业也必须适应这样的环境转变,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在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这一轮“转型、升级”中,被强调最多的两个词便是“工程总承包”和“国际业务”。由于传统的勘测设计业务逐渐萎缩,大批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将业务转向总承包业务并走向海外,但在转型过程中,往往配套手段并没有跟上,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实质提高,转型效果并不明显。本文从工程总承包和海外工程的一些细节着手,尝试分析能够适用于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的通用手段。

一、工程总承包业务分析

传统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在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时,项目管理人才的短缺、项目管理经验的缺乏、相应激励制度的不完善、现有员工观念的陈旧,这些因素往往是阻碍企业开展总承包业务的重要因素,需要企业去着力解决。经过前期实践经验,电力勘测设计企业逐渐在这些重要方面探索到了适合企业自身的解决方案,纷纷开展了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组织机构变革、考核制度完善等一系列措施,企业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总承包项目的中的细节并不被关注,但却往往能够影响整个项目的开展情况,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在解决了一系列主要问题后,需要对这些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

1.关于分包商

如果同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接触,经常能听到对分包商的抱怨,可能是关于工程进度、可能是关于质量检查等等,这也和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当前承接总承包项目的客观情况有关。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目前的总承包项目,在选择分包商时,往往不是自主决定,而是由业主直接指定分包商,这样的情況,使得总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完全是互利互惠的,从而影响后期的合作。

作为总承包项目中最核心的能力,即项目管理能力,其核心内容便是对分包商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因此,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若要在总承包市场奠定良好的口碑,必须培养出一批能够长期合作、互相信任、互惠互利的分包商队伍,除了做好自身能力建设工作以外,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在今后开展工程总承包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对分包商的筛选和培养,使其能够成为企业的左膀右臂;在与业主方开展合同谈判的过程中,也应更加注重向业主争取自定分包商的条件,并主动开展分包商的推介工作。

2.关于科技创新

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和传统的工程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相比,科技创新发挥的作用有很大区别。对于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科技创新往往是内生动力型,因为企业最核心的能力便是“科技领先”,而且纯粹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其科技创新点,往往都是企业内部的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发现并完成的。但传统工程公司最核心的能力是“项目管理”,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全面履行合同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所以其承接工程中的科技创新往往是业主提出来的。

对于电力勘测设计企业来说,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是“半路出家”,其项目管理能力与现有的工程公司、建筑公司相比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若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打造全新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是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区别于现有工程公司和建筑公司的核心能力,若要在总承包项目上面有大的突破,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前文分析了,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当前科技创新往往是来源于内部,业主方对于项目的要求往往更偏重于成本的降低,因此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的创新点与业主的要求往往是不合拍的。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电力勘测设计企业需要开展引导性工作,将创新成果与业主需要更加贴近,包括以下一些手段:

(1)电力勘测设计企业需要要跳出纯粹的设计环节,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全流程进行梳理,在整个产业链上面寻找技术创新、专利申请的机会,包括设计与采购、设计与施工、设计与后期运行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目标。

(2)在总包项目的投标文件中,应该花一定精力来思考企业现有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运用于该项工程,使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能够在承揽总包项目时便发挥出来,并争取使这种优势成为投标文件中的亮点,树立企业的口碑,突出科技优势。

(3)改革现有事业部、分公司自己申报科技创新课题的模式,改为对于勘测设计项目,沿用老模式;对于工程总承包项目,则由项目管理部门提出改进方向,各事业部、分公司在其中选择当年的课题,年底考核兑现奖励。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科技创新与客户需求相结合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项目管理部门更多的精力是用于项目现场的协调和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方向把握的不一定准确,因此一定要关注“业主想要什么”,可以每年就“科技创新”问题,与业主进行一到两次专题沟通,征求业主的意见,倾听业主在科技方面有什么需求。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可能发现更加符合业主需求的科技创新课题;另一方面是向各个业主传达了一个信息:即电力勘测设计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在科技创新方面是有优势的,从而在也业主中形成良好的口碑,突出企业差异化的、核心的优势。

二、国际业务分析

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包含能源建设在内的整个建筑业都进入了产能相对过剩的状态,而此时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则成为相关企业面临的重大机遇。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在这样的机遇期,应当全力提升相应能力来进入“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建设市场。但目前为止,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国际业务开发的总体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员工观念难以转变、商务人才缺乏、国际标准及合同不熟悉、融资手段单一等等。电力勘测设计企业针对这些通性问题,纷纷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组织了能力提升及机构改革等措施。本文对于这些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再赘述,主要从其他角度来进行分析,为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完善国际业务的开发手段提供支持。

1.关于目标市场

国内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的国际业务开发大都还处在“借船出海”的前期阶段,大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合作关系的设备贸易商、政府部门、窗口单位等,但正是由于这样的信息来源,使得企业的国际业务开发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企业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造船出海”的,但由于资源有限,“造船”的数量不是无限的,而很可能是造出有限的几条船,因此企业必须对国际业务发开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计划,尽早确定应该深耕的重点目标区域,将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投向这些区域。

首先,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应当对接触过的国际市场进行仔细整理,主要分析各个国家市场的需求状况、政治环境、企业开展业务的优劣势分析等,从而对各个国家能够进行分级,确定对于企业最重要、重要、暂缓开展的市场开发级别。毕竟,“一带一路”国家很多,以电力勘测设计企业有限的人力,无法全面覆盖,必须尽早确定重点。当确定了重点开发的国外市场后,便可以将相应的资源进行投入,将各项配套政策跟上。对于那些应当重点开发的国别,必须克服人力资源紧张的困难,在当地长期派驻人员,了解当地的市场状况,获取信息,同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业主开展长期的交流和沟通。对于电力勘测设计企业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比较艰难的环节,因为企业经济效益此前一直不错,职工收入水平相较于市场平均水平也比较好,而企业的目标国外市场往往是亚非拉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这就要求各项配套的激励措施必须跟上,包括经济方面的、荣誉方面的、发展空间方面的,这样才能使海外市场开发的政策落到实处。

2.关于融资方式

国际能源建设项目与国内相比,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便是国际项目的业主往往没有独立完成融资建设的能力,甚至完全不融资,只是提供建设资源,这就需要总包方必须自身具有比较强的融资能力,来帮助业主进行融资建设。近年来,与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类似的交通设计企业、市政设计企业纷纷谋求上市,这些企业急于上市募集资金很重要的一个目的便是开展国际BOT、BT类型的项目,需要有大量的自有资金以及融资渠道作为支撑。

就融资方式来说,由于业务特性,电力勘测设计企业长期以来没有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中基本就同商业银行有合作,在目前需要融资开拓业务的环境下,融资渠道基本就是向长期合作的商业银行申请项目贷款。但随着融资需求量的加大,融资需求周期的缩短,仅仅依靠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已经很难支撑国际业务的开拓,这就需要电力勘测设计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国家在制定“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作为配套措施,成立了丝路基金等一系列配套的融资机构,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也退出了“一带一路”项目的配套政策性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机构、民间的大型资本机构也都成立了不少相关的投资基金。这些金融机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此前接触的并不多,但在当前国际项目开发的环境下,必须主动去拜访、主动去沟通,需求合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近年来在工程总承包和国际项目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多经验,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除了各企业共性问题以及一些较为明显和突出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业务中的细节问题,还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和解决。经过这些年的开拓,电力勘测设计的工程总承包和国际业务已相对稳定,应該利用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开展这两类业务的水平。

作者:王航

上一篇:房产纠纷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英语新教材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