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的解析,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流动儿童的体育参与的动机、场所、项目、运动频率、强度、环境、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以体育干预模式为途径,缓解流动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 篇1:

流动儿童体育锻炼对社会资本和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摘要:采用体育锻炼量表、社会资本量表和社会融合量表对1229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流动儿童体育锻炼对社会资本和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和社会资本均显著正相关;社会资本对体育锻炼与社会融合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社会资本是体育锻炼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中介变量。

关键词:体育锻炼;社会融合;社会资本;流动儿童

随着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举家迁入城市使得进入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多。流动儿童在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融合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社会融合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适应的过程。国内外有关移民的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是社会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社会资本对于移民社会融合的重要作用。针对体育运动与社会资本这两者间关系的研究认为,体育运动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生成。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有助于参与者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动以追求共同的目标,提高社会的效率。有研究认为体育运动、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参与体育活动越多的个体,将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以促进其社会融合。目前,国内有少量实证研究证明了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大多数现有的研究只是简单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关于体育锻炼对社会融合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通过以上分析,基本明晰了体育锻炼、社会资本和社会融合两两之间的可能性联系。即,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的中介机制已经有了理论的预设。有研究者指出,仅仅探讨变量之间的直接联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引入中介变量才能揭示自变量“怎样”对因变量起作用,才能更好地探究各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因此,更加深入地探讨体育锻炼、社会资本和社会融合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提出假设:社会资本是体育运动影响社会融合的中介变量。

纵观已有的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国外主要是以跨文化的国际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国内则主要以外来务工者即成人為研究被试;针对流动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提出一个中介效应模型(见图1)。中介效应分析的目的是探究自变量X如何影响因变量Y。研究中介作用有助于阐明体育锻炼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是如何发生或为什么发生。本研究有助于验证体育运动影响社会融合的机制是否与体育助益的社会资本有关,明确体育运动如何通过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而影响社会融合,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流动儿童”这一名词尚无统一的概念。本文中的流动儿童是指6~14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南昌、昆山、上虞和增城等地8所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1229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各年级人数分别为205、239、291、280、214人(其中公立学校学生550,流动儿童专门学校学生679)。问卷由班主任指导学生现场填写并收回。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工具

(1)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量表。自编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量表,包括社会交往、身份认同、文化融合3个因素共16个题目,主要测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信、效度分析:①信度部分:用修订后的最终量表在50名流动儿童学生为被试,进行再测信度检验,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为2周。社会交往、身份认同、文化融合三者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85、0.716、0.784。重测信度均高于0.7,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②结构效度部分:用AMOS20.0软件对未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量表测试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检验拟合程度,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X2值为214.74(P=0.231>0.05),df=79,GFI=0.937、NFI=0.960、CFI=0.957、RMSEA=0.034。结果证明量表的结构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说明量表有很好的结构效度。本次测量的Cronbach’sα为0.71。

(2)社会资本量表。自编流动儿童社会资本量表。包含社会凝聚、社会适应、社会信任、社会规范4个因素18个题目,主要测量流动儿童的社会资本问题。①信度分析:用修订后的最终量表对50名流动儿童学生进行间隔时间为2周再测信度检验,4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6、0.82、0.73、0.77。②效度分析:用AMOS20.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X2=764.60,df=180,RMSE=0.06,CFI=0.92),表明量表有很好的结构效度。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为0.75。

(3)体育锻炼状况量表。体育锻炼情况使用梁德清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进行调查,量表包括体育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以及每周锻炼次数(频率),计算公式为:体育锻炼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以体育锻炼量来衡量体育锻炼水平,得分高者体育锻炼量大。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为O.86。

1.2.2统计分析 所有的数据均由SPSS20.O软件包处理,主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对体育锻炼与社会融合的关系路径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系数见表1。社会融合、社会资本与锻炼量均有可靠相关(P<0.01)。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

2.2各变量的不同运动量之间的差异分析

把运动量从小到大排列,分别取前27%和后27%的被试作为低分和高分代表,比较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与社会资本在不同运动量之间的差异,发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社会融合的三个维度中,文化融合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社会交往与身份认同均具有显著性(P<0.05)。

2.3中介模型检验

本研究选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用以考察流动儿童体育锻炼和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是否以社会资本为中介。检验程序为依次检验回归系数c和回归系数a、b。

从表3中可知,依次检验(指前面3个检验)都是显著的,所以社会资本(M)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体育锻炼对社会融合有直接正效应,即体育锻炼对社会融合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体育锻炼通过提高社会资本对社会融合有间接正效应,即体育锻炼通过提高社会资本水平,社会资本越强社会融合水平越高。中介效应(a×b)占总效应(c)的比例为38.57%。

3討论与分析

3.1社会资本、社会融合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和社会资本均与流动儿童体育锻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将随着锻炼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检验结果显示,社会融合中的社会交往与身份认同两个维度在不同锻炼量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次说明,流动儿童参与体育运动越多,在运动过程中接触的人也越多,即社会交往越多则身份认同感增加,同时客观上积累的社会资本也越多,因此个体社会融合的程度会越高。本研究中的社会交往指的是流动儿童在城市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流动儿童同城市居民和城市儿童进行各种交往,将促使彼此接纳对方,进而发生社会融合。身份认同是社会融合的重要指标。身份认同表明了流动儿童对流入地的归属感,是流动儿童通过与城市居民和城市儿童的社会交往与互动,取得城市居民的认同,最终形成相互认可与接纳的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指出:就社会来说,体育运动能丰富社会交往。因此,流动儿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增加与城市居民和城市儿童的社会交往,进而增强身份认同最终促进社会融。文化融合的锻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即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没有因参与体育锻炼而得到提升,与已有研究结论不一致。文化融合主要指的是价值、认知等方面的融合,是对流入地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针对成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提升文化融合。本研究与已有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少年儿童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而导致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较低,另外,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运动只是一种游戏,与居住地的风俗以及文化价值等无关,因此参与体育运动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没有影响。

3.2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体育运动与社会融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体育锻炼对社会融合有直接促进作用也可间接的通过提高社会资本对社会融合产生效应。即,流动儿童的体育锻炼能直接对社会融合产生影响,也可部分通过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产生。有研究证明,社会资本在体育运动与城市融入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尽管“融合”与“融入”有一定区别的,“融合”的涵义更为宽泛,层次更高,不过本研究的结论与上述研究结果还是基本相似的。这实际上是对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内在机制的一种阐述和证明。已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活动能够作为一种丰富人际关系的作用途径进而促进社会融合,即体育运动、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间存在依次促进的正向关系。由此,形成了“体育锻炼→体育社会资本→社会融合”这一作用模式,说明体育锻炼量高者由于提升了社会资本量进而促进社会融合程度。也就是说,流动儿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通过获得社会资本的提升而促进社会融合程度。体育锻炼直接对社会融合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促进了社会融合。

总之,体育锻炼对社会融合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直接的途径影响社会融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社会资本这一间接途径实现,也就是说,体育锻炼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在此,社会资本起到了“桥梁”的中介作用,既体现了与自变量(体育锻炼)的关系,又反映了与因变量(社会融合)的关系。所以说,流动儿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促进了社会交往,同时又因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对自身的社会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结论

虽然本研究探讨了体育运动、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但是,体育锻炼和社会融合之间也许尚有不清楚的第三变量亟待挖掘,比如,体育参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而促进个体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因此,该主题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进一步发掘体育锻炼环境中有利于社会融合的各种影响因素,深入探索不同变量对于体育锻炼与社会融合之间的调节或中介效应,甚至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或有中介的调节效应等,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体育锻炼和社会融合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研究结果能够在更广泛的情景下解释体育锻炼和社会融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和作用,以此推动体育锻炼和社会融合关系研究的发展,也将为体育功能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佐证材料。

作者:邱达明

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 篇2:

陕西省流动儿童体育参与现状、影响因素及促进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的解析,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流动儿童的体育参与的动机、场所、项目、运动频率、强度、环境、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以体育干预模式为途径,缓解流动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流动儿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促进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结合借鉴已有研究所提出的该群体定义范围,对流动儿童做出概念界定: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而自身年龄未满15周岁的孩子。[1]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陕西省关中、陕北、陕南地区,部分学校流动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结果

2.1陕西省流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由表1可以看出,就体质健康水平方面陕西省城市流动儿童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流动儿童(见表1),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仍处于半留守状态,他们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导致流动儿童出现诸多生理健康问题。[2]他们普遍行为拘谨,自卑,自我封闭,有时容易受外界影响养成不良习惯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儿童成长到年龄敏感期,这个时候他们会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城市的排斥,给流动儿童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心理上的叛逆。[3]而流动儿童父母,因城市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无意间忽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很好的协助学校承担起共同教育孩子的责任。这样的流动家庭长大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缺乏与人很好相处的能力,这一部分群体也会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2.2陕西省市流动儿童参与体育运动的状况分析

陕西省流动儿童参与体育的目的动机明确、积极,他们体育参与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科学合理,对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流动儿童来说,在城市生活中参加体育运动频率比农村相对提高。流动儿童每周都能够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主要以中小强度的运动为主。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参与的运动项目的数量较高,也反映出国家在推动篮球、足球、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流动儿童在体育参与过程中,父母、同学、老师、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很重要,在体育参与过程中同学、同伴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的体育参与情况,陕西省流动儿童体育参与中获得帮助主要来源于同伴、学校和老师、社区、国家政府。

2.3陕西省流动儿童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有流动儿童自身的原因,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挖掘自身潜力,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体育参与可以作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很好的媒介,在体育参与中提升自身素质,对促进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有积极的作用。家庭是流动儿童生长发育的第一环境,家长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体育设施、体育氛围、体育意识会对流动儿童的体育参与的次数、强度、项目、消费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国家从制度层面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生活等权利和权益,社区作为城市行政管理的最小行政单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的体育参与,从对于流动儿童调研数据分析,社区或者生活小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和体育活动组织不够健全等是主要因素。

2.4陕西省流动儿童城市融入过程中体育参与策略

2.4.1流动儿童加强自身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运动技能掌握程度越高,流动儿童体育运动参与的意愿就越强,所以体育运动技能是流动儿童心情愉悦、获得自信的利器,它的水平高低也是发挥体育育人价值的主要因素。

2.4.2学校体育氛围营造与体育价值观的培育

开展家长与孩子一同接受课外体育培训,增强家长与孩子的体育认知意识,引导他们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身体的健康,使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2.4.3家、校、社多元互通融合新模式的建立

建立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统一体的相互合作模式,是目前处理流动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出现被排斥或者边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提高流動儿童城市的融入以及个体的社会化。

2.4.4吸纳多方社会资源关注流动儿童体育参与

引导社会和政府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加强流动儿童学校和体育企业的沟通交流,使得学校体育资源更加完善,促进儿童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流动儿童学习生活。同时,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士在关心着他们,在流动儿童心理上获得一份认可感、归属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流动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后能够获得较为合理的心理体验,能够增强流动儿童城市生活中的自信心。

3.1.2流动儿童参与体育的项目、场地等相对于城市儿童来说比较简陋,运动的频率和强度适中,每周能够保持适量运动,参与的现代体育项目参与较少。

3.1.3 在流动儿童自身因素中,流动儿童学习适应困难,家庭氛围冷漠以及体育消费原动力不足,对体育运动的还是存在认识不够。

3. 2建议

3.2.1发挥陕西省政府、教育局政策引领作用,注重培养流动儿童的体育运动技能,增强流动儿童自信心,丰富流动儿童的学校生活。

3.2.2进一步加强省体育中心对中小学体育比赛、体育设施财政倾斜,特别是流动儿童较多的中小学场地建设,满足流动儿童基本运动需求。

3.2.3建立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统一的相互合作模式,动员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流动儿童的体育服务,鼓励流动儿童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参考文献

[1]马良.体育活动对城市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1-20.

[2]于海强.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李忻.济南市流动儿童体育参与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21: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精准扶贫视域下陕西省流动儿童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项目编号:SGH20Y138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杨改红 赵冬 李英丽 叶娇龙

流动儿童体育锻炼论文 篇3:

流动儿童更需要关爱

摘 要: “流动儿童”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这些儿童的增多,生活环境问题、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教育问题等因素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在校园环境中,由于体育课的积极作用,让“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是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公平教育的直接体现。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体育课堂 公平教育

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子女正处在学龄阶段,“流动儿童”的教育等诸问题随之产生。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农村,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经济原因,租住在城市郊区,无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有名气的城里重点学校,只好把子女借读于附近的或其他郊区的一般普通学校,我所从教的小学就是其中之一。从教学过程中,感觉这些学生和别的学生有明显的隔阂和差异,甚至受到别的学生的排挤。这让我感觉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刻不容缓。我结合体育教学从“流动儿童”体育课堂融入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流动儿童”的数据调查

本校的“流动儿童”高年级比低年级人数要多(如下表),比例大,大多是因为流动人口的父母在孩子小时,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去上学,留在老家里让爷爷奶奶看养,便形成对应的一种特殊的“留守儿童”。待这种“留守儿童”年龄大一些,便把子女带出来,成为“流动儿童”。由于长期在爷爷奶奶身边作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过度溺爱,疏于管教,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因此这样的孩子“流动”起来,问题就进一步暴露。

本校“流动儿童”的人数与比例

在这里并没有六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六年级因为升学缘故,体育课一般都由班主任代理,我并没有过多参与,也就不甚了解。

二、“流动儿童”的现状问题

在对班主任的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均处于中下游,只有个别的处于上游,而且,成绩大多排最后几名,一般也都是“流动儿童”。由于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上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信心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容易自暴自弃。这种自我放弃的心态往往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上课不注意听讲,喜欢讲话,做小动作,等等。

“流动儿童”的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尽如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需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有句话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流动儿童”的这些不良条件已经使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学习成绩低下,使多数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久而久之,心理就会产生变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偏差。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体育课上,“流动儿童”要么沉默不语,不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要么就是行为很夸张急于表现以获得别人的关注,这就很明显地透露出了他们的不自信[1]。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学校的“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当“流动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真正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因居住空间狭小,多数流动儿童写作业时,用的是矮小的饭桌和窄小的椅子,或是把一块木板放在床上临时当成桌子用。家里做饭时,孩子只能搬到屋外写作业,有的甚至只能一直蹲着。“流动儿童”家务负担繁重。大多数“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都要帮父母做家务。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已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承担许多家务活,以便父母全身心地去外面挣钱[2]。

三、小学体育课的作用及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我与多数“流动儿童”交流得知,他们并不是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而是其他孩子不愿和他们玩,嫌他们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此以往,致使他们与其他孩子有了一定隔阂。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他们大多数都有打电子游戏和上网的不良习惯,父母给了钱,就去游戏厅甚至不守法的网吧玩,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自我进而迷失自我。

无论如何,确保“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是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所谓健康就是要让孩子们身体上和心理上都要健康,而在校园环境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体育锻炼,而鉴于这些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体育课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让“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

在前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到,每个年级“流动儿童”的人数各不相同,对于人数较多的年级可以在安排体育课时,老师统筹兼顾,让学生不认为老师存在偏向,老师可以先对特别的孩子给予特殊照顾。面对沉默寡言的孩子,教师可以在做游戏或者训练的时候,选择简单容易完成的项目,让他们在所有孩子们面前完成,并指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得与其他孩子分享,并进一步协助他们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完成对其他孩子的教学。慢慢培养他们开口说话的勇气,让他们体会到和别人交流是那么简单和快乐。面对性格孤立的孩子,我们在体育课堂上有太多项目是培养和锻炼合作精神的,教师可以安排多一些机会给这些孩子,还可以恰当制造机会让这些弱势的孩子赢得胜利,让他们轻松地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充分利用“流动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强的优势,并告诉其他同学这些流动儿童的优点所在,体育委员优先让“流动儿童”担任且轮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有强于他人的一面,那么渐渐地,这让“流动儿童”慢慢把他们的信心释放出来,自信、快乐、阳光也就回到他们身上。

对于“流动儿童”人数少的年级,在与其他孩子一块上体育课时,老师要多对这些孩子关心些,但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否则将会让他们更自闭。如教他们做一些技巧动作或成绩要求,多对“流动儿童”鼓励和赞赏,并告诉他们若能达到要求,则将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和自信心。

帮助这些孩子,我们不缺方法,我们缺的是爱心和耐心。我们只要真心付出,他们的脸上也就会出现纯真灿烂的笑容,从而幸福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17(5):82-83.

[2]高茗,陶芳标,张金霞,等.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学校因素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45-1048.

作者:徐梓林

上一篇:网络建设和谐社会论文下一篇:灯光舞台美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