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税务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当中,企业难以避免各种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稍有不慎就会为企业发展带来影响。对于财务工作者而言,税务风险时不得不慎重关注的问题,强化内部控制、规范运营管理,则能有效规避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内部税务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内部税务管理论文 篇1:

房地产企业内部税务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脚步的加快,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支撑。但是,在市场经济日渐繁荣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再加上税收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所以,相关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内部税务进行管理与控制,尽可能降低企业实际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内部税务;管理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人们日常居住问题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变革,国家为了防止房价出现不合理的上涨问题,就需要针对整个房地产行业开展宏观调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增大了房地产企业生存的压力。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降低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就要做好内部税务的控制与管理工作。

1、房地产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就现目前而言,大部分企业都将财务与税务管理视为不同的管理模式,并且认为只要强化会计核算工作,就能有效降低纳税风险,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员分配来看,很多情况下都将税务管理归于财务部门下,更有甚者,部分企业并没有专门设立税务管理职位,相关工作都是由会计人员完成,这就表明企业并没有制定出完善、严谨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具备足够的税务管理意识[1]。同時,税务机关与纳税人间的联系比较强,但也有一些矛盾存在,再加上现如今变化快速的税收政策,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还不够了解税收所带来的风险问题,要想让企业能够稳定发展下去,就需要完善各项制度保障体系。

1.2 税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相关税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业务办理的效率。在我国,很多企业都把纳税申报与缴纳工作纳入到会计核算中,这就使得会计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风险应对措施,甚至忽略了对税收新政策的学习。与此同时,财务人员若是不能有效的掌握业务与生产经营,那么就无法从全局角度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所以,房地产企业中偷税、漏税的情况屡见不鲜,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与风险问题[2]。

1.3 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健全

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相关税收政策的关注,并增加和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才能让税收工作的严密性得以增强,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而企业内部在评估税务风险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数据信息作支撑,例如纳税数据、人员信息等,因为不能随时随地展开有效沟通,所以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各项数据的分析与整合带来严重影响,不仅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还很难提高利用数据的效率。

2、房地产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对税务风险意识的培养

在房地产企业中出现税收风险,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够了解相应的税收政策,抑或是对各项税收政策的理解比较片面。所以,相关人员要加强对各项法律制度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企业内部的税收管理与控制工作,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处理因为税收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实际在开展业务时,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对税收风险的摸排作业,借助数据库技术完成信息的记录与备案,并找到风险关键点,逐渐探索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便于后续发展过程中实行有效预警作业。

与此同时,企业各层管理人员,要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加强对有关税务风险的认知,依照“纳税光荣”的理念依法纳税,并在企业内部构建更加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企业人员参与培训教育,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税收政策最新的变化情况。

除此之外,对税务信息进行合理传递也很有必要,只有将相关业务处理或变更的实际情况及时汇报给税务专员,才能确保企业中所出现的税务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当企业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税务专员参与其中,并针对决策中税务相关政策展开客观评价,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还能保证企业享受到各项政策的优惠。

2.2 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的评估机制

企业为了更好的进行内部税务控制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这样能够让企业在缴税过程中错开风险节点,更好的安全运行下去。同时,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针对企业中那些与税务关系紧密的部门,要积极、准确的学习国家新颁布的相关税收政策,并依据企业本身所具备的各项特点,与税务风险实际控制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税务核算流程。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要将制定好的流程及时传递到涉税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当财务部门将税务资料核算完成后,再将这些资料返回到涉税部门实行二次审查,直到主要负责人最后审核结束并签字之后,才能将有关涉税资料保存归档[3]。

2.3 要提高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众所周知,税务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经营状况,主要体现在对税收政策的学习和掌握上。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相关人员在进行税务业务的处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那些颁布的税收新政策,或者是政策中出现变更的部分,具体在开展各项税收工作时,要尽可能依照新政策条例来实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税务业务与新规定保持一致,有效降低税收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与此同时,当税收政策出现变更时,相关税务人员可以自行查阅税务网站,或者是通过培训等方式来及时掌握政策变更的情况,并将传递到企业内部所有部门。所以,只有确保税务人员的素质过硬,才能在各项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仍旧能够有条不紊的完成相关工作,让企业纳税能够保持合法性、公平性以及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就现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对内部税务进行管理的效果差强人意,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若是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不仅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相关企业需要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做好对税务风险的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在减轻企业税务负担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经营活动不断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康科锋.基于内部控制的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控探究——以西安X房地产公司为例[J].西部财会,2019,(12):23-26.

[2]陈家伟."营改增"之后的企业税务筹划展望 ——基于房地产企业的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0,(8):47-48.

[3]毛宁.Y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D].安徽财经大学,2019.

作者:张洁琴

企业内部税务管理论文 篇2:

从企业内部控制视角出发浅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当中,企业难以避免各种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稍有不慎就会为企业发展带来影响。对于财务工作者而言,税务风险时不得不慎重关注的问题,强化内部控制、规范运营管理,则能有效规避企业 所面临的税务风险。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税收风险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纳税负担,很多企业因为主观上少纳税的夙愿,以至于采取了非正常的避税手段,致使自身容易面临相关部门的处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会变得非常复杂,税收管理的难度也会产生变化,会变得更为复杂、更加具有难度。所以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如果想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就必须进行内控。事实证明,近年来我国的很多企业都从制度角度出发,加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导致企业的风险体系并不健全。

一、基于企业税务风险规避的内控制度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对税务风险的管控和规避更是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有一部分企业能够意识到基于内部控制的角度规避企业所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以此来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避免资产流失,但这也仅是处于合乎规定的基本程度,并没有深入进行;尤其是在企业税收方面,此部分的投入可谓少之又少。

二、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及破解之道

(一)税务风险意识薄弱,应建立与之相契合的税务管理文化

很多企业习惯于将财务管理和税务管理是做两种不同的、但又平等的管理模式,单纯以为只要加强会计核算,并且正确的核算计税基础,就能很好的避免纳税风险,这显然是一种理解的失误。鉴于此,企业内部有必要建立能够有效防范税务意识薄弱的税务管理文化。

首先,要培养企业全体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明白风险控制存在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存在于每个角落、每个环节,需要以系统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规避。只有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事前筹划、中间控制,事后修正,这样才能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比如企业在生產之前必须要填写材料领用单,如果填写不准确或者有遗漏,那么就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埋下税务风险。

其次,企业要正视依法纳税的权利和以物,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教育。在企业内部从源头控制税务风险,确保即便税务稽查部门提高检查要求,也能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税务风险内控专业人员缺失,应加强团队建设

就现实情况而言,国内大部分企业都将纳税申报和缴纳环节添加到会计核算部门当中,这就促使很多会计核算人员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对符合规避税务风险进行研究,甚至连研究最新的税收政策的时间也不是非常宽裕。同时,因为会计核算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其它诸如业务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内容并不熟悉,因此很难站在全局、从整体的视角展开内部控制。近年来随着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税收政策的推广落实,企业内部对于税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日渐提升。

鉴于此,企业内部要建立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团队,切实保障内部的税务风险控制。一方面该团队的工作人员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业务做到清晰了解,其不仅要掌握会计核算中的企业会计准则,还要熟悉税务法规,了解会计和税务管理的相关差异。另一方面,税务风险控制人员还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实施做好更新,从而为企业的税务筹划制定科学的方案,化被动为主动。

(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漏洞,应加强内部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针对企业内部税务风险所展开的评估必然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持,而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具体的纳税数据,还包括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信息。但是就显示而言,这两种信息并不见得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很好的沟通,其将会对企业在相关层面的数据分析和整合产生影响,导致其无法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难以提升财务信息的利用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全体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参与意识,实现企业对全过程经营的税务风险控制,确保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四)管理制度有所欠缺,建设税务风险管控部门

就多数企业的人员分配情况来看,其中的税务管理部门多是隶属于财务部门之下,或者从事税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是财务部门的一分子。但也有不少企业根本没有设立独立的税务管理岗位,而是让其他会计兼职,如此自然不利于企业税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制度层面来看,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说明企业并没有严谨而完备的内控制度,时间一长自然会导致纳税风险的增加。

鉴于此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其自身的规模、运营情况,建立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集中管理。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对企业的纳税事宜和相关制度的制定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还能有效协调企业本身和对外税务机关的关系,对税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解决。一般情况下,该部门可以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具体的税收风险进行管控,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方案,并由此对企业运营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进行预估。

(五)税务管理相关法制不够健全,要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正因为企业的具体经营成果,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税收来进行调整,所以国家出台的关乎税收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将会对企业内部的税收风险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相关税收法规、政策描述不清、内容的描述存在争议、概念的界定存在融通的空间,那么相关税收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必然会深受影响,更将促使很多企业在非主观性原因的情况下,出现纳税失误,导致企业面临税收风险。另一方面,假设税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内容比较复杂,那么也会导致部分企业出现非主观意愿下的纳税违规行为,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税收法规政策已经慢慢趋于完善,但就整体而言其本身的复杂属性,依然导致很多企业难以把握税收动态,对税收法规政策了若指掌。而且比较棘手的是,目前国内还有一部分税务法规本身还处在发展初期,本身的不完善更促使很多企业在对其进行应用时产生疏漏,酿成纳税失误。而且本身不完备的税务法规制度,在其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也很难彻底落地。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要想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制度和完成相关机构的设置,就必须完成对税务风险控制目标的设定,并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另外,作为企业更有必要联合外部的审计机构,加强对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的评估,明确所面临的风险状况,以便能够制定出完备的应对举措。

总而言之,从内控视角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进一步强化企业税务管理,除却企业本身要具备足够的税务管理意识外,还要懂得正确处理税务风险,避免给企业带来财务损失。另外,税务工作的开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来完成,所以必须要注重那个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构建单独的税务管控部门来对其展开管理,并加强与外部税务机关的有效沟通,如此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兰兰.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对税务风险管理的影响[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7).

[2]陈鹏任.“营改增”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浅析——基于税务风险角度[J].商场现代化,2017(07).

[3]陈云婵.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J].改革与开放,2010(8x).

[4]游小芬.浅析内控视角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J].纳税,2018(30).

[5]唐晓敏.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防范[J].时代金融,2014(9Z).

(作者单位:大连乔山墓园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董晓玲

企业内部税务管理论文 篇3:

企业风险管理的五步流程

一个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五个方面就是:风险水准定位、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查,即管理风险的五步流程。这个五步流程仅仅是具体技术操作过程,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成功,除技术操作外,更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架构与文化。纵观风险管理在各个行业运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我们从哲学高度概括总结出一个风险管理的“二五五”运作基本原则和模式。

二个内外结合

“二五五”运作模式里的“二”,是指二个结合,即企业内部自律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其中内部自律包括内部各个运作环节中风险的防范、财务核算预算管理,企业整体风险的管理与审计等。外部监督则强调政府监管、审计评估、行业及社会监督并行。

外部监督对企业实行风险管理起了不少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府机构在监管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美国从偿付能力着眼,建立了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系统(IRIS 和 FAST 系统)、风险资本的监管和现金流测试法,以及2001年美国NAIC19个州立保险署联合倡导的强化风险监管管理评估系统。

除了政府监管之外,独立的审计评估机构对企业也有很强的约束力。审计评估机构可以深入企业内部,考察企业的财务运作情况,检查企业财务报告方法的可靠性,及早发现问题,给予警告,并在问题严重时给予降级。每个企业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级别”,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和运作。

来自社会各方面消费者、投资者第一手的全方位及时反馈,有助于政府进行更为广泛有效的监管。此外,同业行会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合作可以起到协助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管理的作用,也是外部监督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尽管外部监督十分重要,但风险管理的真正动力应该源于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其风险管理也往往是走在监管法令的前头。成功的企业往往也有非常明确的内部风险管理目标,这将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实效性,利用风险管理统一自洽的业绩评估体系,进行内部会计核算审计和相应的财务预算,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分配,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项基本原则

“二五五”模式中的第一个“五”,是指企业内部整体风险管理的五项基本原则。这里强调的是企业高层管理高度重视的至关重要性和风险管理合理文化架构的重要性,关系到风险管理能否真正具体贯彻实施。

原则一:独立合作,职责明确

风险管理机构行政上应该独立于其他具体业务部门,避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的管理不当或管理不公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一般由首席执行官或财务总监直接授权于首席风险监督官来负责公司风险的整体监督与控制。有关风险管理的政策战略则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制定。大型企业通常还设立专业委员会,如资产负债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市场风险及信用风险委员会等负责制定更加细节的有关政策。

原则二:高度重视,统一沟通

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与其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没有管理层的大力支持,风险管理很难真正贯彻到基层,风险管理真正的成功实施是最高管理层支持下的一个自我审视,自我有效调控的过程。公司各部门整体运作形成一个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有机体,使企业得以稳健地持续成长。

原则三:积极参与,全面推进

风险管理应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业务与整体规划,根据对公司运营情况的深入了解,制定出一个动态的风险检查目录及风险策略。风险管理应该本着先抱西瓜、再捡芝麻的原则,循序渐进,最终完成企业全面稽核、全面监督和全面管理的任务。

原则四:预防在先,严格始终

企业风险管理应该未雨绸缪,以预防为主。对整体风险心中有数,对各项风险及变化有相应的对策。一个真正可靠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依赖于从始至终的严格风险政策和对政策的认真贯彻执行。风险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步骤、有计划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做好风险报告和详细的风险记录,随时与公司管理层及各个部门交流沟通。

原则五:及时反馈,动态调整

商业世界瞬息万变,企业内外环境在变,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停在变。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及时的动态反馈系统,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定期检查。根据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和对风险管理策略效果的调查结果,相应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以适合新的形势发展。

五步动态技术流程

风险管理是企业对风险进行系统的内部审核和控制的一个系统化的技术过程。这个系统化的管理技术可概括为以下五步流程。

第一步:风险水准的定位

风险水准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没有风险也就没有保险。风险大小的定位是企业经营的方针与指导。有的企业比较保守,注重稳定发展,对风险的胃口会相对小一些。还有一些则比较激进,利润要求较高,对风险的胃口也就大一些。每个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者,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风险水准的高低,并将这种经营风险明确告知股东和投资者。企业要确实了解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并根据企业预订的风险水准进行相应管理,将风险维持在既定水准以内。

第二步:风险的识别

全面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识别是通过企业全面风险普查来进行的。基本的普查方式有两种,即第一线实际调查和资料报告调查。第一线调查是由风险管理人员深入到各个具体商业运作的部门,以风险调查问卷及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以其敏锐的职业嗅觉去挖掘各种潜在的风险。各商业职能部门往往是“当局者迷”,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就是要全面系统地调查企业的各个运作过程,从中识别出各项风险,不留一条漏网之鱼。

公司的资料文件报告和数据库是全面风险识别的另外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收集、分类整理和筛选过滤文件资料数据,分析企业运营所面对的各种风险的大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税务报表、保单汇编、业绩报告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常是最好的工具。我们可以对公司偿付能力、营销、资本运作、财务等方面做纵向比较,如不同季度、不同年份等,找出波动性较大的项目认真分析;横向比较竞争对手,了解整个行业的风险及自己的相对优势劣势。

全面风险识别除了企业内部风险普查之外,还需要对外部宏观经济金融和商业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保险金融法的更新、税务条款的变化及市场的竞争等。外界的这些种种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产负债产生巨大影响。

第三步:风险计量

风险的计量问题是一个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产品与风险,业界已有公认的度量衡。但更多的情形下,风险的合理计量需要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以丰富的经验作出判断。整个量化的过程可以由一个专家小组来共同完成。我们可以根据风险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加以排序,制定出一个各部门都认同的“风险轮廓图”。这张轮廓图就是下一步行动的基础。对于很难准确量化的风险如运营风险等,可以运用模糊逻辑方法,至少区分出风险发生频率及危害的大中小三档。这种一级排序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半定性地了解公司整体风险状况,并据此安排风险管理的主次顺序。

第四步:风险控制

采用什么样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手段,取决于企业的总体风险政策和指标。合理的风险限额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企业董事会和高层管理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总体风险限额,包括保险业务自留额度和资产的风险限额。然后根据各种产品线的风险与回报,决定每一产品线的风险限额。风险管理人员和具体业务职能部门则需要以这些风险限额为指导,保证业务操作严格限制在额度之内。对于承保下来的自留风险,传统上多采用准备金来弥补可能的损失。而自留额度之外的风险多使用再保险手段来转移和分散。这些手段比较容易实施,但有时局限性较大,容量有限,往往不能完全奏效。例如购买再保险时,便增加了再保险公司倒闭所带来的附加危险,有时还难以找到愿意承保的公司。近来资本市场的对冲方法发展很快,已被用于变额年金等产品。它的优点是流动性好,市场选择丰富。不仅可以用来降低风险,而且还有盈利的可能。但这个方法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要寻求有效的对冲工具,需要丰富的金融工程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现代化计算工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因素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相关性,以便综合考查企业的整体风险状况,从而制定出有关自留额度、准备金、再保险和风险对冲等策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分配。

第五步:风险监察

有效的政策,依赖于有力的执行。一套及时有效的反馈体系对企业来说与它的风险控制系统同等重要。像资本投资等变化极快,需要每天甚至瞬时反馈,并根据预期的出售周期相应加以调整;其他产品像保险产品周期相对较长,至少要每月定期检查。每逢市场或环境变化较大的时候,不管上一次检查离得多近,都应进一步考察当前风险管理策略的实际效果并加以及时的调整。

上面这种由下而上的五步流程很直观,可以依此进一步指导企业业务的开展。它的缺点是造价昂贵,需要给每项风险都建立模型。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计量,有时误差可能会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需要结合由上而下或两者相结合的混合战术来实施。

由上至下的模式充分利用公司高层丰富的实践经验,及他们对公司经营方向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准确直觉。风险管理人员可以以此为依据,做进一步的风险分析,给每个职能部门制定出一个相应的风险限额指标。这些部门可以在不超出自己风险限额的前提下,有充分的业务经营自由。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模式(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则尝试将以上两种模式加以结合并改进,发展出集其长、避其短的混合战术。一方面,听取管理层的经验判断,另一方面又对企业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计量,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合乎实际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策略。

风险管理的过程,其实也是企业进行全面自身建设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而且,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定期考查风险策略的实际功效,不断加以调整。熟悉质量控制管理的读者可能意识到这个五步流程与质量控制的六-西格玛 DMAIC (Define、Measure、Analyze、Improve、Control)过程极其类似,它们都强调定位、计量、分析、改进和控制。这种相似性其实并不偶然。风险管理也是一种质量控制管理过程,这里的质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质量,而是公司的整体运作质量。而且,这里影响质量的因素更为抽象和隐蔽,控制手段也更为多样和复杂。但质量控制的许多原理与我们的风险管理都是相通的。质量控制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

上一篇:安全防范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读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