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因为人生经历、成长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相似相仿,赛珍珠和冰心在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上有不少相通共鸣之处,她们笔下的传教士形象的塑造以及在对西方的海外传教活动的认识上多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反映出两位文学大家通透睿智的文化见解。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冰心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冰心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1:

新时代农村小学英语中外文化融合教学探究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总目标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要求。农村小学因周围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在英语课堂中培养文化意识更应该得到重视。农村英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目标,在课堂上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外文化融合。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文化融合 英语课堂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自“十八大”以来不断提及“文化自信”观念,使“走出去”发展战略升级,如何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国的人民成为一项浩大的文化输出工程[1](120-121)。在此背景下,最新修订的《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小学英语教学应当帮助学生意识到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认同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可以说在英语课堂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目前,城市小学教学设施相对先进,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在英语课堂中能够很好地运用中外文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农村小学的情况则没有那么乐观。因此,构建适合农村的中外文化融合教学模式,对于实现《新课标》中的相关目标,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的现状

由于教师的客观原因、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及教学基础设施较弱,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存在一些不足。

1.文化教学偏重不合理。

无论是英语“communication”,还是汉语“交流”一词,其内涵所表达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即交际双方应是平等的[2](191)。传统的英语课堂,更侧重于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的能力,对于英语国家制度、习俗、精神等文化方面的了解比较薄弱,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种情况更突出,有的课堂基本上是以写习题、背课文这样的方式进行,语言与文化教学基本处于割裂状态。这是一种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方式,对于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作用不大。

没有了解就没有比较,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不到外来文化,没有相应的意识比较两种文化,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性,更谈不上强烈的本土传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与《新课标》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相悖。

2.教师文化素养不高。

当前农村小学,英语课的授课方式依然十分单一,以课堂教授为主。授课教师有些是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虽然思想新潮,但是缺乏教学经验;一些工作年份很长的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大多沿袭以往的教育方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在英语的整体知识结构上存在缺陷,最明显的体现是在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的融合上,新教师工作经验较少,还不能熟练地将二者结合,老教师将传统文化和英语课堂结合的意识较差,更倾向于用一贯采用的方式教学。在农村,我们较少见到文化与知识并重的课堂,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语言类教学者的文化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学生对目的语的兴趣、知识的把握、整体教学效果及综合发展息息相关[3](38-39)。农村小学教师部分缺乏相应的文化素质,所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不现实。同时,教师很难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即使已经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也会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最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综合来说,教师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教学理论及实践技能的获得影響中国文化教学的开展[4]。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英语课程在农村小学一般在三年级开设,由于学生年龄小,能够接受的内容少,教师针对仅有的教学内容讲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小学生正处在培养学习兴趣的阶段,可是当他们每天接受的是机械式的教学内容及单调的教学方法时,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自然不会浓厚,更遑论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而且,农村教师数量较少,一般身兼多职,在英语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多,他们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使得教师要花费时间给学生补习,陷入恶性循环。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存在差距,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城市小学全面,因此教学手段的更新比较缓慢。现如今,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依然主要依靠说课的方式进行,多媒体及校园文化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比较少。学生在除英语课堂之外的时间与地点极少接触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文化熏陶的语言环境,学习效果并不乐观。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教学可行策略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开展文化融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改进,弥补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教学的缺失与不足。通过查阅多方资料及总结课堂实践经验,现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深剖英语教材,融入传统文化。

如今小学英语教材中编写介绍的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例如节日、饮食、名胜景点等,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相对较少。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达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的文化意识要求,就需要在注重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深剖教材文本内容,提取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通过构建中外文化融合教学模式融入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相互依托的,教师应该重视文化教学,善于在教材当中提取文化元素[5](122-124)。例如在学习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询问学生都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再将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学习西方节日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再如在西方的传统印象中,“龙”的寓意较负面,是邪恶的化身,若是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区分,则很可能会引起学生对“中国龙”的厌弃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西方恶龙和中国龙的图片,分析不同的习性、色调等,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2.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否则会导致学生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将语言训练与文化学习相结合,强调中国文化的作用与意义[6](83-84)。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大多数英语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学缺乏信心,放弃中外文化融合教学模式的运用。因此,英语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具备“学贯中西”的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整合中西文化,更好地运用和实践中外文化融合教学模式。

3.丰富教学方式,美化英语课堂。

课堂活动的展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创建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7](31-32)。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许多农村小学用上了多媒体教学,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环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解西方饮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可以用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八大菜系等内容。再如讲解服饰时,可向学生展现我国传统服饰演变过程,让其了解历史各个时期人们衣着的变化。由此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进程中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与内涵,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促使学生全面传承,并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此外,在中西文化融合教学模式取得一定进展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展示操练环节,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前留出部分时间开展“英语讲国学”活动,鼓励孩子们用英语的方式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上可以是讲故事、演短剧、翻译成语谚语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交流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荣誉感。英语课堂有了生活和文化气息,更具有趣味性,以此实现情怀培养这一大教育目标。

4.创设互动探究教学活动,剖析中西文化差异。

我们提倡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构建中外文化融合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在认可中国文化的同时,尊重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设计互动探究的教学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刻剖析,便于学生多角度强化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认知中西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学生通过互动探究活动,可以从他人的不同角度审视中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广纳外来优秀文化培养高尚的文化思维品质。

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如何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开展中外文化融合教学是每一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除此之外,对于中外文化融合教学的意义,所有教师应当有深刻的认识。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教学的意义

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很多人对于英语学习持有保守的态度。但目前面对英语已然是通用“世界语”的情况,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改革开放这一条双向道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与外界交流衔接,还能让华夏文明在新时代发挥出应有的国际影响力。

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最好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国人的根和魂,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当中。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世界上四大古文明,包括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唯独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断,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学习传统文化是每个华夏子孙的义务和使命。在党的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下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那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8](4)。学校作为学习的主要场所,更要紧跟时代潮流和国家政策方针,加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及民族荣誉感。

2.小學英语教学融合中外文化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大部分农村学生首次接触英语的时期,此时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处于较迷茫的状态,容易对一些西方文化产生兴趣,违背了我们语言学习的初衷。同时,由于农村教学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融入的疏忽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这一情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及爱国情怀的培养。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十分重要,只有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我们才有底气与国外文化交流,相互促进。

四、结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融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体验,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跨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9](40-43),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全新的平台。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提高文化素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英语教学当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以上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开展中外文化融合教学的意义与困境做了一定的阐述,并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提高小学生中外文化融合素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紫薇.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输出[J].海外英语(下),2020(7).

[2]徐华娟.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导入[J].校园英语,2020(18).

[3]王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8).

[4]王晓亚.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5]沈欣冉,曾国秀.探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大陆桥视野,2020(7).

[6]廖高高.试论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传播[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5).

[7]周懿.浅析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J].教育,2018(4).

[8]李晓晨.坚定文化自信,为英语教学铸魂立心的研究[A].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2020年年会论文集[C].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2020.

[9]邓振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20(7).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翻译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8(850));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翻译伦理视域下冰心翻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0A100);大学生创新项目“新时代‘文化自信’理念下小学英语中外文化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YSXS2028)。

作者:张丽红 罗怡 戴雨欣

冰心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2:

大方之家,所见略同

摘要:因为人生经历、成长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相似相仿,赛珍珠和冰心在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上有不少相通共鸣之处,她们笔下的传教士形象的塑造以及在对西方的海外传教活动的认识上多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反映出两位文学大家通透睿智的文化见解。关键词:赛珍珠;冰心;传教士;文化交流

赛珍珠和冰心这一西一东两位文学大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同,人生命运中也有过交集,彼此都在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者私下场合里提及过对方,而且她们两人因为在人生经历、成长的文化背景、学识素养等方面相似相仿,所以在文学、宗教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相近的看法。

一、人生交往上的相互凝望

从卓如《冰心全传》的记述来看,赛珍珠与冰心的实际交往时间是在1933年赛珍珠重来中国之际,那时她“曾在燕京大学接见记者,是冰心负责组织,从此结识成为朋友”的。1934年上海《女青年月刊》(该刊编辑顾问为谢冰心)第13卷第3期为《妇女与文学专号(特大号)》,在这一期的“介绍”栏目里,有署名雨初的介绍赛珍珠的文章《(大地>作者勃克夫人》,同期厚生的文章《现代世界女作家》介绍了史沫特莱与赛珍珠两位美国作家。在“研究”栏目里,收入赛珍珠和冰心以及庐隐、凌叔华、王莹、白鸥、欧查等7位女作家“我的创作经验谈”的笔谈文章。赛珍珠和冰心二人的文字能同台亮相应该是前一年二人相识后结下的“成果”了。不过,两人之间的渊源还可以推得更早一些。1925年暑期,在美国留学的冰心曾利用暑假到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而康奈尔大学也正是赛珍珠的母校,此时赛珍珠正在康奈尔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直到1925年9月才随丈夫回到中国。她们在这个夏天可能并没有见过面,但同为“校友”的这段经历和两人都受到过基督教影响以及受洗的经历,会在日后拉近她们的距离。

1934年7月,冰心、吴文藻等8人应平绥铁路局长之邀组织“平绥沿线旅行团”考察沿线风景民俗。8月18日在包头行程中意外与去五原临河一带调查土壤农产情况的赛珍珠丈夫布克相逢,冰心在《平绥沿线旅行纪》中有提及:“宴后在社中晤及金陵大学农学院美人卜凯先生(Mr.J.LossingBuck,其夫人即《大地》Good Earth小说作者赛珍珠女士),相见甚欢,互询近况”。1936年,当冰心和丈夫吴文藻要去美国途经南京时还曾向布克询问过赛珍珠的状况,才得知赛珍珠已经与布克离异。1944年底,吴文藻随西南联大校长蒋梦麟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战时太平洋年会,讨论战后对日处理方案。美国之行中,他曾去费城拜访过赛珍珠;冰心在1945年5月26日致赵清阁信件中还提到了这件事:“他到赛珍珠那里去了两次”。“文革”前,老舍和冰心曾按照周总理的指示联名写信邀请赛珍珠访华,因为种种原因,这项计划后来被取消了,信也没能寄出去。“文革”中造反派在调查此事的时候,冰心不怕受牵连,毫不讳言:“是我和老舍两个人邀请赛珍珠访问中国,不是老舍自己的事”,“老舍邀我一起写信给赛珍珠,我就同意了”。1985年,冰心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到王安忆下乡插队的安徽宿县时也不由触动了对赛珍珠的忆念:“我记得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曾告诉我,那本使她成名的小说《大地>>Great Earth就是以安徽宿县为背景的”。看得出来,内敛沉稳的冰心从没有主动选择记忆赛珍珠,但是在相应的场合中会对赛珍珠有客观的记述,特别是在晚年评说他人作品时对赛珍珠的提及也隐含着以赛珍珠作为某种文学标尺和对文学后进有所期待的意思,由此可看出赛珍珠对冰心留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象。

赛珍珠在1954年出版的《我的中国世界》中毫不掩饰对冰心的欣赏,还有因为音信隔绝以及冰心作品风格上的变化而产生的困惑:“我简直不能相信冰心和丁玲都已变了。她们过去无所畏惧,曾是我引为自豪的女作家。但是谁能告诉我答案呢?那是我所不了解的另一个世界。现有的国界切断了一切消息的来源,我无从得知他们的情况;我只记得,他们为我们当时生活的那个世界提供了一面忠实的镜子,通过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我弄明白了许多本来难以理解的东西”。当然,赛珍珠对冰心等中国新文学作家的评价显得比较含糊其辞,甚至还会有一些矛盾性,她提到他们“书都写得很短”,“好像他们没有时间来写长篇似的,每一种新的感受,新的感觉都被匆匆写进书里。一本书刚刚发行,另一本又‘问世’了”。

值得提及的是,1944年3月16日,张爱玲、苏青、潘柳黛、关露等一拨沦陷区女作家在上海的新中国报社社宅召开聚谈会,说起对自己发生影响力的中外女作家时,好几位都同时谈到了冰心和赛珍珠。譬如一位叫汪丽玲的女作者表示:“我从小就喜欢读冰心女士的《寄小读者》”,甚至背诵其中的段落,“此外我还爱读一位中国人最熟悉的女作家赛珍珠的作品。她的《大地》,描写中国农村情形,虽然不完全确切;但是笔法的细腻精致,当代的女作家里我敢说是无出其右的了”。潘柳黛也提到自己在中国作家中“很喜欢读冰心的作品,大概是因为她作品的内容跟我的生活接近的原故”,至于外国作家,“读了赛珍珠的《大地》和邓肯的自传”后,“对于她们著作的魄力,是非常佩服的”。读过赛珍珠英文小说的张爱玲语气中虽则对冰心作品显着些不屑,认为冰心作品“往往流于做作”,但也无意中流露出对冰心作品的关注,认可“冰心的清婉”。

二、新文学观上的相近

冰心和赛珍珠在不少场合都积极向外界推介中国新文学的成果,从她们推介的文字来看,二人都有一些文化守成的色彩,她们都看到了中国新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联系,对所谓旧文学并不一味排斥。赛珍珠小时候就受到诸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一类小说的影响,而且提到“一个对我特别有吸引力的人,他就是林纾”。冰心也自幼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她同样对林纾比较感兴趣:“我所看过的书,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清袁枚(子才)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还有我祖父的老友林纾(琴南)老先生翻译的线装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遗事》。这是我以后竭力搜求‘林译小说’的开始,也可以说是我追求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开始”。

冰心在《遗书》中借着主人公宛因给友人的信件谈及自己对文学特别是新文学的认识:“我批评事物,都只是以我自己的心尺作标准”,“文体方面我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这‘化,字大有奥妙,不能道出的,只看作者如何运用罢了!……真正的作家,他不和人辩论,只注意他自己的创作”!在冰心看来,“新旧文学的最大的分别,决不在于形式上的语体和文言,乃在于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某一时代特具的精神”。1949年冰心被东京大学聘为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讲到新文学的特性时说:“新文学是活的文学,人的文学。活的文学之下,是文学用具的革命。人的文学之下,是文学内容的革新。这两个集合到一块儿,形成极简单的革命的目标。新文学的作家并不是不会写旧文学的。而且是大部分都会写旧文学的。不过为了时代的关系,旧文学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作品。现代的人要写得比古人更好,是非常的困难”。她认为在中国新文学作品中,“真正伟大的作品还没有发现”,对鲁迅如是评价:“他的思想是最进步的,文笔也极敏锐,他的全集是值得一看”,“同时中国抗战十年间,文学作品最成功的是戏曲。作者最初有郭沫若、田汉(他们俩都是日本留学生)。郭沫若的戏剧如同胡适先生的诗一样,他是诗人的戏曲”。

赛珍珠在对新文学的成果有肯定的同时,也指出新文学作品质量上存在着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缘由:“但必须承认,这些作品大都质量低劣。出现这种令人失望的局面,是有其原因的。自认为是现代人的中国青年心中燃烧着一种无名的激情,他们既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又雄心勃勃。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没有东西可写,他们与传统决裂得太突然,失去了自己的根基,接受西方文化又太快,也太肤浅,当他们写作时,也就只能是摹仿。但是,因为他们拒绝摹仿中国古代的伟大作家,他们只好去摹仿那些对他们来说显得很新颖的西方作家,虽然他们的本意是成为现代人,也就是说成为西方人,但实际上那时根本没有真正的现代中国人,他们只是西方化的中国人”。在赛珍珠看来,“当时几乎没有独创性的作品”,并对新文学中所谓的浪漫主义嗤之以鼻,认为“令人作呕”,同时对鲁迅、郭沫若等也有评价,虽然不尽准确:“周树人——笔名鲁迅——也许是第一个清醒者。他意识到虽然自己的灵感可能来自于西方文学,但只有把自己新产生的激情用于写自己的民族,才能摆脱摹仿。于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为题材,他开始写杂文,写短篇小说,最后开始写长篇”,“郭沫若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尽管他的犬儒主义有时对他毫无益处。他才华横溢,一向坦荡为怀,真实的激情喷发着真理”。

显而易见,冰心和赛珍珠在对中国新文学作家作品的认识上有诸多相仿相近之处。她们之间可能并不存在谁影响谁的问题,但因为两人同样接受了东西方文化的洗礼,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两位女作家深深的熏染,使得她们在文化判断、精神旨趣上相通共鸣。

三、小说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冰心在北京贝满女中这个教会学校读书时就受到了基督教义的影响,在后来进入燕京大学读书时,更在燕大英文系老师、美国女传教士包贵思的影响下正式加入了基督教。她在1934年写有《相片》,显现出她对宗教、教会以及传教士行为以及内心隐秘世界的认真反思与探寻。《相片》中的施女士是一个单身女传教士,初到中国时只有二十五岁,在西国女教员中,“施女士是其中最年轻,最温柔,最美丽的一个”,六年才有一次休假归国的机会,使得她和生养自己的那片国土显得很生分。她在中国住了整整二十八年,却没能获得爱情的眷顾。这一切一如小说所写到的那样:“国外布道是个牺牲”。承受了这么巨大牺牲的施女士收养了孤女淑贞,在她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母爱,用完全中国化的方式教育淑贞,不让她沾染半点西方的气息。施女士也曾幻想过淑贞嫁人后自己会陷入孤寂的恐怖,但她一直不愿面对,总是赶紧驱逐那“不祥”的念头,总是婉转辞绝别人对淑贞的爱情追求。淑贞18岁那年被施女士带回美国休假时认识了华人青年李天锡并互有好感;当施女士无意间发现淑贞在与异性交往时那张充满笑意的相片时而深受刺激,决定带着淑贞回到中国去,以此终止淑贞与李天锡爱情进展的脚步。小说不动声色地榨出了包括传教士在内的人类看似善良崇高的外衣下面隐藏着的内心的自私与龌龊。同时,小说的社会内涵也很丰富。李天锡的父亲是个牧师,李天锡也因此成了“教会学校的产品”,但因为他自小跟中过进士的祖父“读过许多旧书”,而“很喜爱关于美术的学问”,所以“有时连礼拜堂里都不高兴去”,他并不想按照父亲以及教会学校的老师的想法去当牧师,“不欢喜这穿道袍上讲坛的生活”。他更对西方教士们所存在的优越感以及他们“在基督教传人中国以前,中国是没有文化的”这很不符合事实的东方想象而不满,他同样不欢喜自己被教会的教育家们当成猴子一样耍弄,在兴学募捐的场合里被作为他们教育出来的“模范中国青年”而展示。《相片》颇能反映出一度进入到宗教信仰中的冰心对宗教、艺术以及中西文化交互碰撞交流的冷静观察与思考,冰心反对那种不尊重他人意愿的强行的文化推销和虚妄的他者想象,而期待和呼唤平等的文化交流。

赛珍珠同样写到了传教士的巨大牺牲,比如在其传记作品《异邦客》、《战斗的天使》中对赛兆祥、凯丽把死亡危险视若等闲、漂洋过海去到异国他乡传教的艰难经历以及遭遇到的难以为常人理解的精神压力的描写。《异邦客》中,赛珍珠的5个兄弟姊妹都出生在中国,但其中3个就因为染上流行病缺乏医疗条件而过早地天折、葬在了中国,这尤其给赛珍珠的母亲凯丽带来异常巨大的痛苦。而且,赛兆祥长期在外奔波传教,家庭生活重担都积压在凯丽身上,夫妻两人也由此少有精神沟通和交流。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凯丽始终有一种无法融入当地生活的陌生感,对故土产生着浓浓的乡愁,但当几年一休假返回美国时,却又发现故乡的亲人已经习惯了不和他们在一起的生活,从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同时,赛珍珠也对那些自以为是的、充满优越感的要向东方人强行传播西方文化理念的高高在上者有所讽刺。以《群芳亭》来说,其中出现了两位传教士:夏小姐和安修士,他们都同样为了信仰而抛弃了个人幸福漂泊异乡,忍受着孤独寂寞在中国传教。但两人的观念和做法大相径庭:夏小姐断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宗教,那就是她自己的宗教,极力劝说别人信仰她的上帝;她屡屡登门为吴太太祈祷布道,以为靠着自己的虔诚让吴太太有了宗教的信仰,殊不知吴太太却完全是出于同情为解决夏小姐的孤单空虚才接纳她、忍受她对教义的机械宣讲的。而安修士呢,他从不强调自己的上帝,也从不排斥其他宗教与神灵,不把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他宣称上帝可以等待,但却对吴太太产生了巨大的灵魂感召力,让她懂得了爱、宽容与理解。很显然,赛珍珠认同的是安修士的宗教文化传播方式,而很不认同夏小姐那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宗教布道。所以,在中国生活近四十年的赛珍珠虽然是传教士的女儿,也一度以美国长老会国外传教部传教士身份在中国从事教书活动,但她因为自小就接受了父亲关于孔夫子和耶稣的思想绝非偶合、“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作出了贡献”的想法,因而尊重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现实生活中西方开展的强势的海外传教活动是抱持质疑立场的,也因此在后来会与长老会发生激烈争论,并在1933年辞去传教士的职务,也因此才会屡屡在作品中对不同方式的传教活动有关注,会塑造出可笑的与可敬的两种传教士形象。

赛珍珠与冰心这两位都接受了中西方文化洗礼的作家,都以含蓄而客观的书写表达了她们的美好心愿,呼唤着在东西方文学艺术、宗教和文化交流当中,能做到相互理解与平等交流,彼此包容而不是其中某一方以强权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从而尽可能消弭东西方民族之间的文化偏见和对对方不切实际的文化想象。她们智慧而通透的文化见解,到今天也依然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 潘亚莉)

作者:乔世华

冰心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3:

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汉学热原因初探

【提 要】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汉学热,作为第一本被翻译到欧洲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好逑传》在欧洲影响巨大,本文从《好逑传》入手,探寻欧洲汉学热的原因,以为当代典籍英译,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欧洲 汉学热 原因分析

《好逑传》是一本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大致成书于明末清初年间,撰者不详,署名“名教中人”。主要内容为恶霸过其祖欲强娶才女水冰心,水为侠士铁中玉所救,过怀恨在心,给铁下毒。水为报答铁,不顾闲言碎语,将铁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并在此过程中与铁互生情愫,但二人严守礼教,不曾做逾矩之事。后又遭过诽谤,经皇后验明水处子之身,二人最终获得皇帝指婚。

约在1750年间, 英国人詹姆斯·威尔金森在广东发现了一部手抄本英译《好逑传》。不久, 这部译文集经英国著名汉学家托马斯·帕西加以编辑整理,在英国正式出版,成为第一本英译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并在欧洲引发了翻译出版 《好逑传》 的热潮, 迅速地被转译为法语、 德语、 荷兰语等多种语言。可是对于这本书,国人却知之甚少,它为什么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呢?

一、根本原因:文化的相异与相通

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那么简单,其背后还包含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好逑传》之所以能被翻译到欧洲并广为流传,究其根源,便是文化之间的相异和相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长久以来,在大千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多彩多姿的世界文化,呈现出文化多样性。同时,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又存在很多共性。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性为文化传播奠定基础。简单来说,若世界各地文化完全一样,则无外译必要,甚至不存在翻译;若世界文化完全不一样,则会因无法相互理解而全无交流的可能。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认为当时社会道德败坏,他们呼唤理性,轉而向重视伦常、以儒治国的古老的中国寻找与他们追求相契合的点。《好逑传》被翻译到德国后,著名作家歌德对书中男女主相敬如宾,洁身自守的行为十分赞赏,他评论道: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 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 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更明朗, 更纯洁, 也更合乎道德。”

二、时代背景与机遇

从十五世纪开始,新航路的开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创造了物理条件;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众教育的发展,在这期间,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成为中国典籍外译的主要力量。

在十八十九世纪,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上,有一场著名的“礼仪之争”。十七世纪初期,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为便于中国人接受天主教教义,他潜心研究中国古典书籍,试图从中挖掘出利于自己传教的理论依据,比如,他把天主教崇拜的神和中国古书中的“上帝”联系在一起,认为“上帝”的概念在中国早以有之,借以传教。此外,他还有很多做法,包括对中国教徒祭祖祭孔的习俗采取宽容的态度等,但是这些方式引起了其他传教士的不满,他们认为这违背了天主教的教义和规定。针对这些问题,各方传教士各执己见,努力研习中国传统习俗、文化、典籍,纷纷著书立说,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中国文化典籍被介绍到西方去,为典籍外译做出了贡献。

诚然,《好逑传》不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但帕西也曾评价道:“值得肯定的是, 如果说中国小说缺乏其他东方国家小说中大胆的想象, 却也没有其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荒谬。《好逑传》 与东方其他作品相比, 叙事巧妙井然, 缺少奇异非凡的描述, 却更加真实合理。”该书成为第一本被完整译到西方的古典小说有很大的偶然性,在该书最初的翻译手稿上有很多铅笔、钢笔反复修改的痕迹,可以推测,它最初是在华外国人学习中文,做为翻译练习的。当时,传教士们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不足,没有在充分了解之后,选取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翻译。

三、翻译策略

帕西在整理编辑《好逑传》时,针对中国古代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做了大量注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应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微型百科全书。当一本书被介绍并翻译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直接影响该书接受度的翻译策略不可忽视。现代中国人阅读古代典籍尚且需要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储备,遑论外国人。作为尤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色的古代典籍,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其中所包含各种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说明,才便于外国读者对古代典籍的理解和接受。

四、总结

从《好逑传》的例子可以看出,典籍外译的成功,离不开对中西方文化契合点的捕捉,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对典籍背后所包含文化背景的渗透。我国大约有3.5万种古典书籍,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翻译成外国语言。并且,中西方书籍翻译输入与输出极不对口,有学者统计,“仅20世纪中国翻译了西方大约106800余册著作,而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著作仅近千册。”可见典籍外译事业任重道远。在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中国。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更是引起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再者,信息科技、交通运输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国际间的交流,也为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教育的发展,大批翻译人才不断涌现,为典籍外译事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后备军。广大翻译工作者应抓住时代机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把汉学热推向新的高潮。

(通信地址:710061 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薛不凡

上一篇:酒店工作方案3篇下一篇:机关建设工作要点(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