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坚守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但我国由于体制转型等原因造成了信用环境的恶化,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因此,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寻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方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1:

传统诚信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价值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崇尚诚信、耻贱伪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诚信伦理思想的传播和熏陶,逐步形成了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这一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遗产,不仅对当代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

一、传统诚信思想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美德之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诚”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即真实无妄,既是一种“天道”,又是一种“人道”。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对“诚”的释意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同时,“诚”又是一种真实不欺的道德品性,是社会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朱熹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意为“诚”是社会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基础,只有做到真实不欺,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此外,“诚”还是一种“圣人”的道德境界。《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在这里,“诚”是作为道德至尊的“圣人”达到的一种境界,即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的道德境界。

(二)“信”的涵义

信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是指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行相符。孔子曰:“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讲的是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释名》中指出:“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违也。”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其言语的相应延伸。“信”在孔子那里是“四教”(文、行、忠、信)之一,在孟子那里是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规范之一(朋友有信),在董仲舒那里则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因此,“信”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三)“诚信”的内涵

通过对“诚”的意蕴和“信”的涵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诚信是天道之源,人性之本。在古代思想家看来,诚信既是天道,又是人道,天道之诚信是人道之诚信的根据,人道之诚信是天道之诚信的体现,天与人在诚信上是统一的。诚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原”,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因而也是人伦道德的来源。《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说,诚信乃自然、社会和谐之道,天人和谐之道。

第二,诚信是尽已守信,人已无欺。古代先哲们认为,人必须尽已守信,先做到信于已,不自欺,再做到不欺人,信于人。葛洪说:“守一言而久要,历岁衰而不渝,信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说的是与人交往需诚实无欺,严守信用。杨泉说:“以信接人,天下信之。”(《物理论》)这里“以信接人”的信,是守信的意思,“天下信之”的信,是信任的意思。这些都说明了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实際上,对他人守信就是对自已的忠诚,是不欺己的一种表现

第三,诚信是忠诚信义,真诚负责。诚然,在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重诺守信是人立身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但是,古代思想家并不以此作为绝对的道德信条,他们注重的不是信的形式,而是信的精神实质。《管子》中说:“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信是否为信,要由其是否合乎义来决定。只有当“信”合乎“义”时才予以遵守,不“义”就不必遵守。这并非倡导人们言行不一,而是坚持信的道德标准,即人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信于义理,也即古人所谓的“信义”。

二、传统诚信思想的功能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在古代道德伦理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并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规范经济活动和整合社会秩序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功能。

(一)传统诚信思想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首先,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并把诚信看作是人的三大德性(信、智、勇)之首。例如,朱熹说:“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其次,古代思想家还把“信”看做人与人交往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春秋榖梁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显然,诚信之德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当然之则。相反“交而不信,则离散忧愁,不能相亲(《吕氏春秋·贵因》)。”由此,诚信作为一种立身之德和交往准则,其核心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引导人们和谐、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

(二)传统诚信思想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商业道德之灵魂

诚信历来是中国“良贾”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业伦理。在我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中,诚信经商一直占主导地位。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管子·乘子》)。”意指不讲诚信的商人不能从事商业。荀子看到了诚信可促使商业兴旺,他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强国》)。”由此可看出传统诚信思想在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华传统商业一直坚持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诚信美德作为商业宗旨,把信用视为商业的生命,“可终身而守约,不可斯须而失信”(张弧《素履子·履信》),“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采《袁氏世范》卷二)。

(三)传统诚信思想是为政之本和强国之基

国无信不立。古代先哲们认为,取信于民,是当政者从政的基本条件。孔子曾深刻论述了取信于民对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性:“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取信于民是为政的首要条件,建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对国家之“立”,比强大的军备、充足的粮食都重要,一个失信于民的政府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对此,荀子也有同感,他说:“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荀子·议兵》)。”管子更是把诚信看作治理天下的关键,为政的根本,他说:“诚信者,天下结也(《管子·枢言》)。”上述言论都说明一个道理:治国为政必须强调守信、立信、取信。那么,当政者怎样才能取信于民呢?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当政者只有带头讲诚信,以身示范,才能引导臣民效法,使臣民谦让有礼,竭尽忠信,让整个社会生成一股诚信之风。商鞅立木取信,秦国由此强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而招致国破家亡,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传统诚信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价值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道德。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精神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一)有助于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诚信观

人类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形成、累积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是一种传承、发扬和创新的关系。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几千年的发展证明,诚信美德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传统诚信思想优势,挖掘、疏理传统诚信思想中有价值的道德因素,为当今社会服务。为此,我们应对传统诚信思想做辩证分析,对之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把传统社会中个人之信与现代社会群体之信统一起来,把传统诚信美德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诚信道德以现代思想,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的现代诚信观提供文化渊源和方法指导。

(二)有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规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原则,也是一种道德建设要求。如今,我们要建设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规范,就要汲取传统诚信思想的精华,结合“以德治国”,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和理性情感,并不是完全自发形成的,它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有意识的培养而逐步形成。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继承和利用传统诚信的美德,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要围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诚信教育,尤其要加强信用道德教育,要求每个公民诚信为人,诚信处事,增强全民的信用观念,使人们明了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本准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当代公民认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自觉行为。人们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诚信意识,就能自觉的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就能从根本上铲除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三)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地运行

诚信是中国商业伦理的重要规范,在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中非常强调“市不二价”、“信义不欺”的诚信伦理。《孔子家语·鲁相》载有“贾羊豚者不饰”的话,说的是那些经商的人在买卖过程中不造假,讲求买卖公平,诚实无欺。千百年来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道德范畴、道德标准,在规范经济活动,维护经济秩序,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经济,同时,也是最讲信用的經济,市场经济愈发展,愈要求市场主体诚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因此,可以说,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和黄金规则,无论对法人,对企业还是自然人,诚信都是立身之本。然而,自经济体制转轨以来,由于利益驱动和体制、法制尚未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华大地刮起了一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不少人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市场经济就是不讲信用为了利润无所不用其极的经济制度。故有些人把讲诚信与赚钱对立起来,不择手段地敛财致富。更加严重的是,不诚之风蔓延至其它领域,导致整个社会出现诚信危机,严重地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的正常生活。为此,中共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此后,十六大报告和十七报告等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多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然而,要摈除经济领域的失信现象,营造一个公平、正义、诚信的市场环境,除了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统一调节外,还必须有一种“自觉的伦理精神”的引导。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弘扬诚信思想,合理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诚信思想的道义性、人格性和情感性特质中所蕴含的伦理智慧,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导向作用。这对于规范经济活动,形成公平交易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吴申元,徐建华.诚信: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J].复旦学报,2001(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陈睿瑜 李卫京

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2: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

摘要:坚守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但我国由于体制转型等原因造成了信用环境的恶化,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因此,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寻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方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缺失;构建;诚信体系

一、引言

诚实守信,简称诚信,即诚实、无欺、守诺、践约,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审视一下社会诚信究竟是何种状况?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一个历经市场洗礼而没有倒下的三鹿倒下了。在这场奶业大地震中蒙牛、伊利等耳熟能详的品牌无一例外牵涉其中,整个行业形象大受损害。事情虽已过去,但母亲怀中啼哭的受害婴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印象。事实上类似的欺诈事件还少吗?藏秘排油风波,欧典事件,手机爆炸事件,工业酒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婴儿事件,等等。不能否认,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少数不法经营者仍靠着欺诈发家。

二、社会诚信的现状及诚信缺失的危害

(一)社会诚信的现状

由于我国处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转型期,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信用缺失现象在一些领域仍存在。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经济领域中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文化领域中的泡沫学术、虚假文风;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信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

1、企业造假,售假现象,令人防不胜防。根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83家名优商品企业的调查,16类650种名优商品几乎全部被假冒。可能我们中有些人曾经是假冒伪劣的受害者。

2、企业赖账,逃债现象普遍,一方面,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另一方面,企业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

3、企业作假,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假出口骗税、上市公司做假账、失实账等行为,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4、企业间缺乏诚信,毁约率较高。据我国工商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万亿份,合同标的为140万亿元,但是,平均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

(二)诚信缺失的危害

市场经济是守信经济,坚守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我国目前的诚信危机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质量。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诚信缺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据调查,我国诚信缺失造成的危害仅次于腐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每年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每年约有2000亿元等。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我国市场交易中缺乏信用,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为无效成本。另据《中国资讯报》报道,由于福建泉州部分企业老板雇用农民工,在工资待遇方向不讲信誉,2005年该市有20万岗位“无人问津”。

2、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人身心受伤,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诚信缺失使有些被骗企业举步维艰,而有些企业和个人则靠欺诈暴富,这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3、诚信缺失使得许多新的快捷的现代化交易手段和方式得不到发展。诚信缺失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交易双方相互防范,采用快捷的网购方式的人较少。例如,企业采购中选择“网上采购”的比重仅为1.2%,这大大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

4、诚信缺失影响了我国的国家信誉和形象。加入WTO后,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诚信问题更是与国家、民族的声誉、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按合同履约、侵权盗版、商业欺诈、不讲商业道德窃取商业机密、在国际市场上互相拆台自相残杀等,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家信誉和形象。由于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售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总之,诚信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了。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诚信观的局限

诚信是人类最根本的道德观念,也是最古老的道德规范。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推崇和宣扬诚信,不是为了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和不断增长的财富,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传统诚信更为偏重“内诚于心”,而非“外信于人”,更多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单项要求,而非针对社会整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而且,传统诚信蕴含着超功利的道义性,主要的依据是情感;而现代诚信观念更为关怀利益上的规则性,依据的是实在的利益特别是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

(二)体制转型的原因

随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和基础手段,市场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提高,追求利润成为其根本的行动动力。我国体制转型期的特殊性为诚信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人们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尤其是信用观念淡薄,同时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部分企业缺乏职业道德,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伦理观念,不讲信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观念支配了企业。政治体制、法制不健全以及市场规则、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为人们追求短期利益、制假售假、以欺诈谋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不充分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的前提是充分的竞争和各市场交易主体拥有完全的信息。所谓完全的信息就是交易主体不仅充分掌握当前正在发生的交易情况,而且还要了解交易完成以后将要发生的情况。事实上,市场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不充分经常发生,有些企业和个人利用自己掌握信息多于交易对方的优势,来操纵交易行为,谋取不正当收益,从而损害消费者或者企业的利益。

(四)法制约束不健全导致失信成本过低

目前,我国的各种市场交易制度、市场规则的建立尚处在逐步探索、发展与完善中。这就决定了规范和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作、市场竞争有序运行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法律对失信者的惩罚不得力,使得他们的“失信成本”过低,甚至为零,这无疑助长了他们的失信行为;另一方面,对失信者的惩罚不得力的对应面就是对守信者的法律救济不够强,这就会造成不少“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守信者走向失信。

此外,诸如政府的不依法行政、人们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因素也是导致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制度约束

1、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制定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将诚信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原则,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力促使人们讲诚信。诚实信用原则已经成为了《合同法》的“帝王原则”,司法上各地法院也开始逐渐直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作为裁判的依据,但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还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同时,还应加强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一切失信行为,公正且快速得裁决案件,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正当的权益。

2、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1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行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具有重要作用。”“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价格信用建设”。行业协会可以利用会员资料设立行业信用数据库,通过行业信用机构,建立行业协会信用平台,形成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目前,中央银行正在建立中小企业的信贷信用体系平台。工商、税务等部门同样也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建立这样的信用体系平台。行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营造良好发展的信用环境,为社会化的商业性联合征信体系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尽快建立起一套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完整的个人、企业资信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主要分布在公安、街道、单位、税务、工商、海关、司法、保险、技术监督、商检、证券、银行等部门。政府应积极推进部门之间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共享,并逐步将其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4、建立诚信激励机制与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使守信者“路路畅通”;对失信者要依法公布行业内的“黑名单”,并在经济上进行严厉的惩处,提高制假售假、赖账、诈骗等各种失信行为的成本。

(二)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非制度约束

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与健康发展除了要有制度的保障外,还应有道德准则的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营造讲诚信的浓厚的社会气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全民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加强传统优秀思想文化教育,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使诚信深入人心,发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作用。

2、以媒体宣传为引导,积极营造诚信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利用行政、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诚信建设的先进典型,加大诚信道德宣传的力度,扩大诚信宣传的信息量;曝光失信者的欺诈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用新闻舆论敦促有关部门惩处失信者,为受害者讨回公道。通过媒体的宣传,强化舆论监督的力量,形成社会联防,使失信者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审判,为社会经济交往对象所不容、鄙夷,以纠正其失信行为。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通过制度的、非制度的诸多措施的综合运用来推进其建设,这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钟荣荣.加快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体系建设[N].光华时报,2008-06-17.

2、赵玉侨.我国企业诚信危机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

3、张艳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祝志兵.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N].安庆日报,2005-06-13.

5、秦玉霞.体制转型中诚信缺失原因探究[J].甘肃科技,2004(12).

6、刘丹.试析诚信原则与现代市场信用体系[J].南方经济,2004(3).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

作者:刘洪慧

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篇3: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诚信机制

[摘 要]诚信,乃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企业成事,会计做事永恒的原则,缺少诚信理念,缺失有效的信用机制,必然引发企业造假、会计做假等一系列失信行为。随着入世和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深入,面对我国现行会计信息仍严重失真的现实,构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诚信机制、建立与WTO相一致的市场经济会计诚信秩序,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诚信;机制

[

作者:刘世香

上一篇:妇联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学年第二学期团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