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由实体档案信息转变为虚拟档案信息;加强内控完善网络,提高檔案管理信息安全水平;引进人才,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档案管理的科技内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组织培育与体制改革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基础作用,推进体制改革,选择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保障,增强社会组织的融资能力;以加强民生建设为重点,破解社会体制改革难点;以创新财政体制为关键,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创新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机制。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国家对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充分重视和提升社会组织与群众协同参与的基础作用,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体制改革为重要保障,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及其体制改革需要选择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社会组织为基础

(一)解决当前社会矛盾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是对当前社会矛盾不断累积、社会群众不满意的积极响应。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在不断前行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如2011年的“乌坎事件”等。许多突发事件反映了社会矛盾不断激发,社会管理出现漏洞,社会管理不能适应社会群众需求,因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战略意义。社会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多种原因的存在所出现的,关乎社会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可小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高度重视,分析内在成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不断改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利益纠纷、冲突和矛盾,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稳固与发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

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参与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社会管理面临政府单一力量的薄弱,面临社会利益分化中政府主体难以单枪匹马运行,需要发展和培育大量的社会组织。可以说,社会组织的存在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承担着提供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沟通、社会化稳定等功能。从提供主体考察,社会管理者包括各级政府、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私人企业、社会群众等多方面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一般的社会管理体现为社会自主性、自发性、自治性的非政治属性的管理领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自主管理[1]。美国霍普斯大学萨拉蒙教授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创新在于大量的私人自愿性组织活动和第三部门的兴起。社会组织在激发公共意识、扩大社会参与、抗灾救险、环境保护、社会救助等活动中发挥纽带作用,成为沟通政府与公民的有益桥梁,有效回应公众诉求。

(三)社会组织具有拓展社会管理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丰富,社会服务越来越多元化,为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活动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市场机遇。社会组织的服务活动包括体育健身、教育、环保、慈善、家政、信息、科技、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繁荣发展为承担政府部分职能转变提供了条件,为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和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空间。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的社会群众需求为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为社会群众生活需求的满足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社会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单一政府主导和垄断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为大量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活动提供了机遇。政府自身能力和人力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了政策空间。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政府公共服务,积极参与街道和社区管理,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了服务空间。社会组织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能保证必要的支出,满足基层群众消费需求,服务社会,解决问题,促进和谐,保障民生。

二、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要以破除体制弊端为突破口

基于以上社会矛盾的存在,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政府垄断供给模式,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新的空间和机会。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组织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进一步以破除和消解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为突破口,为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畅通渠道。

(一)职能转变不到位制约体制改革与社会组织建设

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职责和功能及其履行职责的基本方向、主要边界。在全能政府背景下,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难以有效承担和履行多元化的社会管理全部职能。职能转变始终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社会管理是相对于国家管理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各种社会事务实施领导、规划、决策、管理、协商、沟通、控制、监督的行为及过程,不一定仅仅由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可以坚持自治原则进行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绩效[3]。许多社会管理领域完全可以由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或自我管理,却因为政府不能放权而无法实现。一些机构只有权力而几乎不承担责任,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职能错位等现象大量存在[4]。很多的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于政府职能履行出现偏差,政府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在观念和认识上滞后,误认为社会组织的发达会冲击政府权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会削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将社会组织与政府对立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是政府职能的重要补充,没有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民主意识提升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部分职能,政府重要职能是完善政策和加强监管。部分政府部门认为,社会组织是与政府相抗衡和斗争的利益群体,会危及政府的管理工作,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组建进行限制和过多的干预,对社会组织活动不够支持,不够相信社会组织的活动及其所带来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行政体制改革的失效,多次机构改革存在的“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体制改革怪圈,说明了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职能转变不到位,直接挤压了社会组织活动空间,本来归社会组织管理的事情依然由政府包办代替,社会组织能够提供服务和管理的事情,因为权力不够,财力不足,责任不清晰,体制不保障,难以真正有效履行应有的职责。

(二)社会管理体制障碍制约了社会组织发展

各类社会矛盾的内在原因是存在利益冲突,而利益冲突的根本在于政府作为单一管理主体,职能存在缺位、空位、越位等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直接影响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不到位会进一步恶化社会矛盾,加剧利益冲突,制约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也制约社会组织建设。第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模式,社会管理为政府所垄断和主导,政府向社会和社会组织的放权还不够。第二,部分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和协调性,有的甚至仍是单方面强化政府管理,固化部门权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玻璃门”、“天花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缺乏足够的权力、信息、平台,难以真正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第三,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等方面的法规不够完善,需要从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高度优化社会组织登记程序,重在过程监控、优化服务和提高绩效。

(三)社会组织体制不够完善影响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升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差,水平低,规模小,机制不够灵活,难以有效承担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当前尽管可以取消业务主管单位,但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中出现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异性待遇。社会组织的成立、开展活动均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过分干预,不能在法律框架下独立开展活动。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差,服务效率不高,公信力和执行力比较差,内部治理不够完善,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组织体制等方面的制约,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能力欠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约束和监管机制缺乏,自身建设不足,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较低,体制机制不够灵活。从规模和总量上看,教育培训类组织多,公益性组织少,能独立运行的社会组织少,对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理清。此外,社会群众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不高,信任度偏低,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不够,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社会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较差,有的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不够频繁,有的偏离其公益性、非盈利性本质,过于注重市场盈利导向,诚信度不高,难以取信于民。

三、社会管理、社会组织与体制改革要以协同治理为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管理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基础作用,提高认识,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进体制改革。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加强社会管理、发展社会组织、推进体制改革等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管理过程的“政社分开”,提升社会组织的基础性参与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突出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传统的政府垄断模式,建立多元参与的以服务为导向的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多种管理手段综合实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过程的“政社分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积极提升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基础性的参与能力,关键在于推进体制改革,包括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组织体制等三方面的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公共意识、扩大社会参与、加强政府与公众沟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多元主体之一[6]。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职能分工,规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活动边界,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政府应该通过采购形式鼓励社会组织承担政府部分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绩效和能力,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主体性作用。

(二)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保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社会组织的融资能力

政府转变职能,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应该释放更多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去承接,通过政府购买更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岗位等形式,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建立制度化、常规化、项目化的政府扶持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通过政府扶持保障社会组织基本的活动资金来源,并不断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和长远生存,为社会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长期性的组织保障机制。

(三)以加强民生建设为重点,破解社会体制改革难点,鼓励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领域发挥突出作用,提高群众满意度

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政府积极扶持和参与民生改善活动。改善民生,破解社会体制改革难点,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培育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在民生领域的服务能力,重视社会组织在民生领域拓展活动空间,赢得社会群众支持。深化拓展社会组织活动空间,培育和扶持面向基层、面向民生、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

(四)以创新财政体制为关键,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规范和发展社会组织

应将行政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配置,发挥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性参与作用。要创新现行财政体制,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项目及经费,放宽准入领域,鼓励社会组织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促进社会组织进入公共资源领域并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强化政府对社会管理绩效的评价和监控。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去官僚化和行政化,坚持服务理念搞好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组织自律,不断提升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社会组织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自我更新、自主发展能力。

(五)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创新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多方参与、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

在我国社会管理日益走向多元治理、协同治理的背景下,社会组织要树立资源和合作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平台,加强资源整合,促进社会管理的协同治理[7]。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需要构建社会组织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公信力。社会治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8]。创新和构建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政府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构建由政府、公民与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双向、共享的合作网络,进而形成公共合作的社会权威。构建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机制,各类组织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服务,鼓励志愿者服务,实现多元化、协同化、社会化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治理。社会组织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空白区,完善和优化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使社会组织找到自身的活动空间,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制,实现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吴迪莱,韩东.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语境下的社会组织法律地位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3):163-165.

[3]施雪华.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成就、问题与改革[J].学习与探索,2013,(3):27-36.

[4]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5-8.

[5]富鹏.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公共服务体制完善[J].经济视野,2012,(7):264.

[6]吴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社会组织的培育及发展[J].东岳论丛,2012,(10):31-33.

[7]于洋,李成林.社会管理新格局视域下的社会协同问题研究[J].南方论刊,2012,(2):59-60.

[8]张雪梅.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制约因素与民主路径解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4,(1):114-116.

责任编辑:曹华青

作者:陆小成 冯刚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2:

档案数字化管理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的建议

摘 要: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由实体档案信息转变为虚拟档案信息;加强内控完善网络,提高檔案管理信息安全水平;引进人才,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档案管理的科技内涵。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中,应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教育,塑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完善诚信档案管理机构,整合诚信档案信息资源;重视诚信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实现依法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建立与完善奖惩机制。

关键词:档案管理 社会诚信档案 数字化管理

中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应逐渐脱离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升级和转型。即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推动力,根据各自单位不同的性质、需要和工作范畴,优化线上档案数据管理,尽可能根据不同需要给予个性化服务,进一步突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作用,促进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同时,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是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仍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为此,笔者阐述档案数字化管理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建议如下。

1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建议

1.1 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环境中,为了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必须建立一个能使档案信息资源互通、互联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这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按照行业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综合、整理、开发各个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构建行业性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分别为本行业提供服务。其次,以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为中心,建立区域性的档案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体系,不断整合本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并统一利用,实现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最后,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管理技术,构建档案信息数据库,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同时通过互联网互相联通各地档案信息数据库,全面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运行费用,使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实现质的飞跃。

1.2 实体档案信息转变为虚拟档案信息

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应实行信息化管理,采集和管理信息资源均应通过无纸化操作来完成,不能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对于原本采用纸质材料进行记录、保存的实体信息,应通过现代化的数据采集技术转换成虚拟化的信息。

在信息分类管理上,不再使用传统的书架,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系统等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分类保管档案信息。

在显示和发布档案信息资源时,应由传统的实体资料查阅方式转向通过互联网发布虚拟信息,并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在线检索、查阅与传输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

1.3 加强内控完善网络,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安全水平

档案管理信息安全涉及硬件、软件、信息、人员、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安全保密是做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关键,必须从信息保密、运行环境、规章制度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

一是维护网上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加强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开放性是网络的固有特性,这一特性与档案文件的保密特性相背离。安全专家分析历史上电子入侵案例后得出大多数入侵手段非常一般的结论,因为内部管理松懈帮了黑客的大忙,再厉害的黑客要实施攻击,必须在现有信息系统上找到突破口,而这些漏洞往往来源于内部人员失误和管理疏忽。对黑客来讲,如果没有落脚点是难以入侵信息系统的。

二是关注计算机病毒的新变化,保证安全高效的信息化环境。当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扩展到局域网甚至互联网时,计算机病毒成为不可回避的危害,而且新型病毒具有许多网络时代的新特征。档案工作者应当时刻注意新的技术变化,制定针对性策略,并从管理制度、技术监督、后备保护、应急措施等多方面综合防范。

1.4 引进人才,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档案管理的科技内涵

互联网时代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勇于担当,乐于挑战。要在平凡的档案管理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单位快速健康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方面各单位要积极引进与培养档案管理人才,真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加强管理和运用档案信息,高效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同时,针对本单位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档案的各种需求,都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科学准确,规范有序。”

总之,互联网信息技术是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的档案管理系统则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完美结合。未来的数字档案管理发展方向应该是各种载体形式并存,尤其应注重数字化馆藏建设。

2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的建议

2.1 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教育,塑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要加强诚信道德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人员的诚实守信观念。首先,政府部门应在全社会营造整体的诚实守信氛围,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旧媒体的大力引导,在全社会倡导社会诚信,批判不诚信的观念和行为,增强全社会成员的诚实守信观念;应建立城市守信的道德模范,以诚信模范为道德标杆,促进诚信道德建设,促进诚信社会发展。诚信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引导,也离不开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2.2 完善诚信档案管理机构,整合诚信档案信息资源

首先,应建立专门的社会诚信管理机构。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根据不同对象建立专门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机构。可建立第三方诚信管理机构,构建独立征信系统,打造一个社会诚信档案信息数据库,在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城市成立分机构,构建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其次,应科学整合社会诚信档案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是造成社会诚信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进一步培养社会诚信档案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有效整合诚信档案信息。同时,要建立高效的诚信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对全社会成员开放,方便查询和了解他人的诚信值。

2.3 重视诚信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建设,实现依法管理

政府应及时颁布实施与社会诚信档案相关的政策制度,用以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为;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系统内部的诚信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诚信失信的奖惩措施、市场准入条件等,积极引导第三方征信机构,督促第三方征信机构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评分细则以及诚信档案管理措施,进一步调动社会参与诚信档案法规建设的积极性,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中充分体现个人诚信档案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诚实守信,抵制失信行为。

2.4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与完善奖惩机制

高效、透明的监督机制可推动和促进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的有序发展。有关诚信档案管理部门都应按照实际情况和各自的职能要求,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实行有效的监管管理。第三方征信机构应单独设立监管部门,指定专人监督引导日常的诚信档案管理工作,努力落实监管责任。政府应进一步调动社会监督舆论,拓展社会监督渠道,依法有效监督社会诚信档案服务机构,坚决抵制滥用诚信档案信息的违法行为,推动诚信档案管理的良性发展。

应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中,建立合理奖励诚信行为、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奖惩机制,能迅速减少失信行为。政府应重视建立奖惩机制,严厉处罚严重失信的行为,推动建立与完善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 朱玉平.档案数字化管理优势与不足问题研究[J].卷宗,2017,7(12):105.

[2] 吴学琼.当前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建议[J].卷宗,2016,6(9):154-155.

[3] 黄少丽.论社会诚信档案体系建设[J].卷宗,2016,6(12):114.

作者:刘波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3:

论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管理思想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强化社会管理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管理理念,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管理格局和民主法治、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管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文献标识码:A

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基本执政理念,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理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还要在社会层面追求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将人的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成为指导我们党和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理念,社会建设和管理自然也不能例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必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将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不只是喊在口头上的,而是要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各项决策上,还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方式上。对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行为而言,就是要求政府树立服务理念,将社会管理寓于公共服务中,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工作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还要求在社会层面上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基本前提,因此,公平正义也是社会管理理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才能让全体社会成员真切感受到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管理追求的价值取向,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乜]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管理格局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责任。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就的重要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社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社会管理能力。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只有各级领导班子的社会管理能力提高了,才能切实担负起社会管理的领导责任。此外,要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和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因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提高社会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党的基层政权建设。

政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也是各项具体社会事务的主要管理者。目前,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意识淡薄.将社会管理简单理解为“社会管制”,在民生问题上存在缺位现象。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政府的服务意识,真正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履行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具体而言,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强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尤其要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发挥其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协调群众之间以及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协同政府搞好社会管理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担负起鼓励支持、引导监督的责任,同时社会组织也要加强自律。“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只有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好,发展好,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有效参与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人的能动性决定了公众不可能一味地被动接受管理和服务,公众也可以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因而,公众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之一。支持和鼓励公众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自觉运用,也是保证社会管理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人民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最具创新活力的因素。必须重视人民在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吸引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各项决策,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活力。党和政府要从各方面积极努力,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和保障。首先,要提供公众参与的环境、制度和能力方面的保障,“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其次,要加强各种“中介’,组织建设,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畅通、有效的渠道。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人大、政协、宗教团体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合法有效的社会途径。最后,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公众直接参与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和监督活动。让公众参与基层组织的管理,为公众的利益表达找到了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公众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增强公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因而,要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总之,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和实践机会使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尊重和维护公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党委领导、加强政府主导、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和公众的参与热情,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逐步完善多方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格局。

三、民主法治、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不仅要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格局上创新.同时也需要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管理方式可概括为民主法治、科学系统的方法。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管理事业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运用的方法。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讲话中,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依法保护群众权益。社会管理中坚持民主法治,就是要按照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立法。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因而。实行民主法治的社会管理,就要一方面尊重公民权利,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同时通过法律来保障民主,使民主与法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要做到管理方法科学系统,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既要注重理论研究,也要注重调查研究。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加强调查和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讲话,其中特别强调了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做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指出调查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勉励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加强社会建设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调查,并具体提出了学习和调查的范围和内容。

二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现社会管理的专业化。专业的管理才是科学的管理,因而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只有实现社会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才可能提供科学的社会管理。

三要实现社会管理方法的系统化。首先,在总体上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要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其次,要将社会管理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要善于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再次,在具体社会事务的管理上,也要注意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比如应急管理方面就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等。

四要坚持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是有效管理社会的重要途径。“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胡锦涛同志特别重视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最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第四点就谈到要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才能永葆社会管理的科学有效。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这些思想适应中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现实需要,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对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管理思想进行挖掘,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管理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管理理念,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管理格局以及民主法治、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概括只是出于叙述上的需要,事实上,管理理念、管理格局和管理方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多方参与的管理格局正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民主、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同样,只有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重视公众的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法治化则是落实社会管理理念的有效手段,而且多方参与的管理格局也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加以强化。

作者:赵雪峰

上一篇:学生会干部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物理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