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下的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新发展理念战略引领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西方文化与本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教育工作乃至日常生活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尊老爱幼下的西方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尊老爱幼下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1:

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原本化、生活化、游戏化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传统节日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加源远流长成为社会共识,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从娃娃抓起更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下的流传和发展,因此文章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展开分析,阐述具体的想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幼儿教育;文化课程;实践分析

传统节日也是经过长期发展才得以形成,这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代表了古人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教育事业也极具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越来越少,特别是学生群体,其认知和意识都还未能完善,对传统文化认识和了解不足。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以及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加强其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他们的文化意识十分必要,从幼儿园教育抓起更是从根本上打好基础。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

幼儿的思维和认知都处于萌芽阶段,这个时候的他们如同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产物能够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此时让幼儿处于一个充斥着外来文化的环境,那么其思想势必逐渐西化,对自身文化认同感更低。幼儿园教育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追捧,使他们从小能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内容及内涵,从而树立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豪感。

(二)促进幼儿良好观念的养成

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源于神话故事,其本质上反映出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古人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精神内涵对于启发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前社会普遍呈现出的浮躁现象和素质教育逐步倾向于功利化,培养幼儿其各种良好的精神品质也是对教育体制改革深入的响应,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源

幼儿教育是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塑造个人身心的关键,所以更需要教师提起重视。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而对其思想情感教育关注不足,教学内容也遵循着学科教育的方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兴趣特点,因此将贴合日常生活的传统节日融入教学中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源。

二、增加传统节日文化要素,充分体现园本化

要使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就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几方面入手。首先就要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添加传统节日文化要素,创设一些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的课程,使其可以作为正式的授课文本。幼儿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不断尝试和探索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策略,也需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将已有的教学课程和传统节日文化相整合。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

(一)实施传统节日文化专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层次适当选择传统节日教育的内容。伴随传统节日的时间线,结合有关传统节日的活动开展,对幼儿进行节日专题教育。比如,对于小班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直观的节日专题教育;对于理解和认知已有一定基础的中、大班可以开展更具探究意义的活动。每个活动开展可以综合运用参观活动、对话交流、情景表演、趣味游戏、社会实践等等多种形式。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幼儿可以多方位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和习俗。丰富幼儿的认知和体验。

(二)将传统节日课程融合进其他学科教学

传统节日文化所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生动、内容丰富有趣,也意味着它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也可以和幼儿园其他学科相融合。幼儿园教师可以就所设计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特点,从其他学科领域开展具体实践,比如语言、社会、艺术、音乐、科学等。以美术教学中的剪紙为例,教师在开展相关的美术教学工作时,就可以适时地导入春节剪纸的内容,使幼儿了解到剪纸文化及其意义。

三、创设和谐生活教育情境、充分体现生活化

创新和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方式也是有效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注重结合社会生活和德育教育,力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伴随着传统节日文化年复一年的循环,保持随时随地教育的理念,可以使幼儿从社会和生活中接收到文化教育。积极创设情境化的传统节日环境,注重环境对幼儿身心发育的隐性影响、需要教师从这几方面考虑:

(一)明确可创设情境的传统节日

就目前所知的传统节日众多,但不是所有的传统节日都适合采用情境教学,需要幼儿教师有选择性的甄别。首先要明确哪些节日可以重点布置节日环境,再让幼儿参与进来。比如,春节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为此教师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烘托节日热烈的氛围上来。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为幼儿先布置好节日环境,比如挂灯笼和鞭炮装饰、贴窗花对联、福字等,使幼儿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节日氛围,深化其学习体验。

(二)引导幼儿参与节日情境创设

除了幼儿园教师需要体现自身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以外,还需要重视幼儿在此过程中的主动性,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中,在实际操作中开展节日教育。比如在认识中秋节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翻阅绘本、观看视频动画来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各种资料。教师再导入一些中秋节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吸引幼儿注意力。再如重阳节的教学中,幼儿园可以举办“欢度重阳节的活动”组织幼儿为爷爷奶奶穿花环、并将花环赠予爷爷奶奶,拍下照片,贴在主题墙上。

四、融合趣味游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游戏化

游戏化教学是符合幼儿身心成长规律且最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幼儿园教师可在这一内容上提高重视,做好教学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可以使幼儿把学习的传统节日内容复现于实践活动中,不被时间和空间限制,这样幼儿可以适时地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人伦、亲情,孝道、尊老爱幼等文化特征,可以很好促进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准则的养成。此外,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合作共育是主要发展趋势,更是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时可以联合家庭,调动家长参与合作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比如和春节相对应的游戏可以有“拜年”,开展音乐活动“新年好”,参与体育游戏“放鞭炮”等等。再如端午节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及家长准备自己包粽子、做香囊、绘彩蛋,并且致力于引导发动家长重视、利用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辅助幼儿园教育工作,通过家校共育为幼儿营造完整的文化环境。家长还需要亲身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寓教于乐,和孩子共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合幼儿园教育中,无论是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还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体现其“育人”作用,更为了让幼儿从小树立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幼儿园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依托幼儿园支持以及联合幼儿家长,在全面深入的解读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引导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索和学习,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养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小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6):131-133.

【2】蒋川琴,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0(14):20-21.

作者:朱晓丽

尊老爱幼下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2: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在新发展理念战略引领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西方文化与本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教育工作乃至日常生活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发展理念下的中西文化冲突,提出了应对冲突的教育对策,以期探索出教育应对的科学手段,确保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实施。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中西文化冲突;教育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1]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领。新发展理念是指我国的社会发展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种统领全局、抓住根本、立足长远的导向。为合理应对新发展理念战略视域下的中西文化冲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情况、表现,审时度势,按照具体的状况选择最佳的教育对策,在合理开展教育工作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保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高效应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与文化水平。

一、新发展理念下的中西文化冲突分析

中西文化冲突主要指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出现竞争现象甚至对抗现象。从具体情况来讲,各个民族、地域乃至于社会集团的文化,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经常会将自身的价值目标当作主要部分,在不同文化传播、接触期间就容易出现碰撞现象,包含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与价值层面。

(一)物质层面

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所以发生物质层面的冲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物质文化过于重视利用新型、独特性的广告进行商品的宣传,导致我国人们的消费行为、思想认知等受到影响,尤其是西方物质文化中过于强调金钱主义、利益主义、个人主义,在社会成员或是周围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态度,在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人们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出现自私自利的思想和冷漠的行为。

但是从西方文化的整体层面来讲,也有其可吸取的营养,例如:对历史文化的坚守和自信;对时尚生活的理性追求;勇于创新的理念等。在此情况下,我国在与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期间,须保持警惕性,尽可能引入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观念,抵制不良的物质文化因素,使其符合我国新发展理念。

(二)精神层面

近年来,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也体现了我国对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交流的空间逐渐拓宽,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利用影视渠道、商品渠道等传播到中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虽然我国在精神层面的文化中,一直都倡导“去糟粕,取精华”,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缺乏文化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不良的价值观,甚至还会对西方的一些价值理念产生崇拜的错误观念,对其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造成危害。

(三)价值层面

从文化核心部分来讲,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使命重点在于维护个人利益,个人至上的思想价值观和我国集体主义的思想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冲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价值观,注重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念,履行自身的社会义务,而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天赋人权”理念的主导下,过度重视个人利益,将金钱当作所有价值的衡量依据;而我国在传统文化方面注重思想道德、尊老爱幼、上下有序价值观,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协调发展,强调法律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依法治国。可见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价值层面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不能合理辨别与抵制不良的文化,将会直接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发展理念下中西文化冲突中教育应对的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是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是文化中的重要分支,中西方文化冲突必然会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影响,开展教育应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的新型教育理论开始渗入我国教育中,和传统教育理论发生碰撞,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研究期间脱离实际,难以遵循地域性的原则,过于重视追求国际化的学术研究,甚至会将不符合我国教育要求的西方教育理念盲目应用在工作中,不利于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与此同时,在西方文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的改革创新也会受到一些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虽然尊重多元文化是提升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但是如果在实践操作期间盲目地开展工作,不坚守我国优秀文化理念,则难以凸显出我国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特点,机械性地应用西方的教育文化,很容易导致我国在教育期间的实践操作受到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中西文化冲突刻不容缓,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系统掌握中西文化冲突特点,不断探索出科学教育手段,确保工作的高效实施,满足当前在文化冲突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2]。

三、新发展理念下中西文化冲突的教育对策

(一)在教育工作中重点开展引导工作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蕴含着诸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涉及“文道”“学思”“知行”等,在现代化社会有着很高的教育应用价值。然而,近年来,受西方文化渗透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度逐渐减小,甚至会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过于保守,忽略了其中的文化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开展引导工作,积极进行各种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深入、全面、多层次解读、阐释传统优秀文化,整合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开展教育宣传活动,使其成为应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此期间还应该进一步应对教育、文化方面的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當前的教育和文化的不足之处,提出有效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教育手段 [3]。

(二)完善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内容

在教育工作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研究方式,从科学角度入手开展分析工作,按照各个文化的教育理论判断标准,科学开展文化的研究工作与探索工作,在使用人文主义标准筛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理论的同时,遵循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确保在教育过程中完善理论知识、教育内容,整合各种丰富性、优势性、价值性较高的教育资源,有效应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4]。

(三)明晰中西文化教育的关系

虽然中西文化冲突的情况下会给人们的价值观、思想、文化素养带来影响,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西方文化的教育价值、完全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此情况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按照不同教育理论的文化基础内涵,全面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性与世界观差异性,在明晰二者教育关系的前提下,从源头入手消除文化冲突出现的问题,吸收与我国文化相吻合的文化理念精华,摈弃其背离我國新发展理念的文化观点 [5],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发展理念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中西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与价值层面的文化冲突问题,对教育领域也会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如果不能合理应对,会导致人们价值观、思想观念等受到危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乐观 [6]。所以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中西文化冲突情况,强化研究力度和分析力度,重点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确保有效应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 人民日报,2020 -11-  04(02).

[2] 辛宪章,许峰,张岩松.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高职定位与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21(01):44  -  49.

[3] 曾珍,王星. 新形势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对策研究[A]//长江出版社. 荆楚学术2016第二期(总第三期)[C].武汉:海归智库(武汉)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6:3.

[4] 杨坤燕. 跨文化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40):11-12.

[5] 汤琳琳,陈美娜,冯帆. 教育人类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外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 榆林学院学报,2019,29(04):68  -71.

[6] 周杨. 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现状及对策[J]. 赤子,2019,45(14):207-211.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薛敬一 时万青

尊老爱幼下的西方文化论文 篇3:

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国与国之间也存在对立甚至是剑拔弩张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其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加强对这些差异及其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为此,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寻求弥补差异的有效办法,尽可能地避免各类冲突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差异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众所周知,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当中,并影响着人的具体行为。价值观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现实中,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差异容易激发矛盾,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甚至是剑拨弩张的状态。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研究,以缓和国与国之间的紧张态势,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与西方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

1.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

在现实中,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作了如下概括:

1.1行为模式差异

众所周知,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不同,行为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中国,人们提倡“三思而后行”,做事谨慎小心,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对人要以诚相待。而且,中国人将有野心视为一种不可取的行为。而与此不同,西方人将有野心视为一种积极的行为模式。在西方,孩子从小就接受自信与自立教育,使人们养成了“进攻”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果断、直接、有野心。

1.2家庭观念差异

在现实中,中西方的家庭观念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地特别明显。在中国,人们特别重视亲情,自觉地遵守三纲五常。对待父母,人们要孝敬,尽量做到百依百顺;对待兄弟姐妹,人们要同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克服一切困难。在中国的家庭中,亲情的氛围异常浓厚,家庭成员之间缺少隐私。此外,中国人对待客人,视如家人,讲究一团和气。

而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就稍显淡薄。在西方人的眼中,家是一个私人领域,各自卧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出入。而且,在西方家庭里,长辈与晚辈间可直呼其名。再有,西方家庭的孩子成年以后,就会搬出去自己住,过独立自主的生活。此外,在西方,亲人的概念划分地较为明确,有的家庭在就餐时还会各自付款。

1.3人际关系差异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特别重感情;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重视实际。具体而言,在中国,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提倡“仁”与“礼”。其中,“仁”是指做人的基本标准,向人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而“礼”阐述了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规范人的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仁”与“礼”的有机结合,实现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进一步讲,“仁”主张尊尊亲亲的人际关系。而且,受封建思维的长期影响,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特别重视社会与情感因素,“长幼有序”与“朋友有信”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人际关系原则。

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人还养成了自由、独立、直率、冒险的民族性格。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提倡人人平等。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可以为追求平等而进行竞争。与此同时,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去过多地考虑情感因素。与中国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公事公办。在处理问题上,即使双方存在亲属与朋友关系,也可以不讲任何情面。在物质分配的问题上,他们秉承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不会因为一些特殊关系而偏袒一方。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在这里,我们只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相比中国而言,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单纯而已。绝大多数西方人不会拿“人情”去交易,去谋求各种不正当的利益。在西方,他们也爱好交友,对人热情大方,为人处世上重视礼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考虑问题要全面。

1.4语言表达差异

语言表达是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语言表达,主要包括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两个方面。首先,在口語表达方面,中国人显得既含蓄又排外,而西方人却表现地直接与简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思想观念差异导致的。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儒家思想又以“礼”与“仁”著称。在此影响下,中国人口语表达就表现的谦虚而谨慎。而在西方,人们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更大,再加上自身果断与直爽的文化特性,使得他们的口语表达显得开门见山。例如,同样是获得别人的赞扬,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说“非常感谢!”这充分说明,直接与含蓄是中西方口语表达的最明显差异。

而在书面表达方面,汉语非常重视用词,强调用词的严谨与含蓄。而相对来说,汉语对句式的要求就显得比较宽松。与此不同,西方语言特别重视句式,强调以形统意。此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喜欢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汉语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与模糊性,这正是这种习惯在语言上的表现。同时,汉语讲究隐性连贯,在造句上少用甚至不用连词。这说明,与西方语言的以形统意不同,汉语注重以神统形。而在西方,人们却喜欢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以英语为例,它强调句子的结构。一个句子只有符合主谓结构,才能满足句子的基本结构要求。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句,就是只有主谓语的句子。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复合句,是在主谓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附属结构,如连词、介词、副词等等。与英语不同,汉语有些时候可以省略某个主语或谓语。即使如此,它也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1.5知识获取方式差异

在知识获取方式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通过观察事物,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通过演绎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

而对西方人来说,他们将事物看成个体,通过对个体联系与区别的分析,实现认识事物的目的。换句话说,西方人是通过分析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此外,在认识过程中,中国人注重整体观察、审美情趣、直观经验。而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伸缩性。而西方人在认知过程中更強调理性,其思维方式则具有直线性分析的特点。总之,演绎与分析是中西方在知识获取方式方面最显著的区别。

2.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成因分析

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但是,这种现实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与思维方式是三项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这三项因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

社会经济因素。在现实中,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带来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也引起了文化观念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经济还远远落后于中国,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尤其是在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成就,并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开始加强文化统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统治工具。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文化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局面。而与此不同,经过工业改革的洗礼,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这种差距还越拉越大。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下,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和发展。而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外来侵略带来的文化腐蚀,使得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呈现出严重的落后态势。由此可见,中西方社会经济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历史发展因素。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来说,它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例如,中国人尊崇尊老爱幼,强调安分守己,重视个人身份。在这种文化底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并得以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它们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与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它们形成了倡导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的价值观念。可见,中西方历史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方式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思维方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受到民族哲学基础的影响。在中国,儒学、道学与佛学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或者根本无法消除。从这三种哲学思想的角度看,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重视悟性。在此影响下,中国人在处理问题上显得比较含蓄,需要经过思考才能真正领悟他的本意。而与此截然相反,西方人在处理问题上却显得比较直接,其要表达的意思也是通俗易懂。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奉行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特别是理性主义,其注重形式论证,对西方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之,思维方式是形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不可忽视的因素。

3.结束语

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总体而言,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巨大。中国讲求“利他”精神,注重群体意识;而西方却讲求“利己”思维,重视个体意识。出现这些差异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因素、历史发展因素、思维方式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尽量避免国与国之间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我们必须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表现、成因、研究对策等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易顶强,艾超.中西方宪法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比较—以近现代中国的立宪运动为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03).

[2]周义龙.中西方人格特征差异成因的文化背景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陈静.从冲突走向融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价值观[J].新疆大学学报,2004(07).

[4]刘明哲.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J].改革与开放,2009(07).

[5]赵孟君.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J].青春岁月,2012(10).

作者:郭红

上一篇:九年级开学第一课演讲稿下一篇:庆元旦主持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