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调研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调研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调研论文 篇1:

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调研论文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富强,人们不再局限于追求物质层面的生活,更加向往精神层面的生活。21世纪低碳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新能源涌入人们的心中,成为朝阳产业。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利用电力驱动行驶,大量节约我国石油资源,使用成本低,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未来,以新能源为支柱的产业将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中去。

关键词:新能源;低碳环保;产业支柱

1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

1.1 历史背景

公元前2000年,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在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汽车的发展经历了 人力车→蓄力车→蒸汽车→烧油汽车→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进步,汽车也在不断地变革完善。

1.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車驶入快速发展轨道。2010年,我国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2016-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2012年~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的市场容量将会在500亿元以上。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生产78499辆,生产量同比增长近3.5倍,销售74763辆,销售量同比增长近3.2倍。2015年1月到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44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臻完善普及,人们也逐渐能够接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1.2.1新能源汽车前景分析

21世纪是新能源时代,低碳环保,节约减排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位公民的心中。传统的汽车必将完全被新能源汽车所取代,成为汽车产业支柱。虽然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口众多,可再生资源日益较少,新能源汽车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所以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成为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

2 新能源汽车现状分析

2.1 汽车行业发展

自2001年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被列入“863”重大课题中,国家更加重视新能源的效益。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新能源汽车生产35.5万辆,销售33.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7.9%和82.2%。预计2016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在40万左右,2017年将是新能源汽车的播种年,政策布局完成,产品重新调整定型,上半年将迎来波谷,下半年基本面将逐步好转,全年销量将达到60-70万台,并有望在2018年再次爆发,销量逼近100万。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分析:2016调整、 2017恢复、2018爆发。在未来十年内,汽车行业的主力必将放在新能源汽车上。

2.2 市场需求量

从现阶段来看,新能源汽车处于起步阶段,汽车体系不完善。目前销售以新能源客车为主,其次就是在一线城市销售量大。 自1956年7月13日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年国家颁布汽车产业政策后,中国的汽车行业无论在产品结构上还是在市场结构上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4年7月的新车潮一定程度带动了厂家销量。随后几个月厂家库存增长较快,新车和老款清库都推动厂家销量淡季不淡。随着国家支持自主品牌的政策补贴陆续和即将出台,预计自主品牌在秋季会有较好的市场走势,前期持续的低迷有改善的机会。但新政策出台前必然有等待现象,因此7月的批发难以达到预期。下半年车市暗淡开局。在过去的7月,乘用车市场走势放缓,完全进入夏天淡季模式,部分车企更遭遇负增长。今年车市走势相当微妙。上半年乘用车终端销量尽管仍取得了15%的增幅,但其中也包括限购引发的恐慌性抢购、公务车改革带来私人购车增量等非正常因素的提振。与此同时,高库存的卷土重来为市场震荡埋下伏笔。

2.3 制约汽车销售因素

2.3.1 城市建设因方面

据统计,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在一线城市销售。这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发达的城市交通枢纽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新能源汽车是以电力作为动力系统驱使小车行驶,所以建立更多的基站是必不可少的。有加油站的地方就有电力站,才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公用充电桩数目约4.9万个,车桩比近1:10,这一比例无法适应整车需求。此外,不少城市的公用充电桩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总体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下。一边大量用户排队等充电,耗时耗力,一边部分充电桩长时间闲置无人问津现象时常发生。部分城市的充电桩设置较早,未能及时更新和维护,不少已成为摆设。截止2015年,NCS公司在全国设置的充电桩已逾4万个,多于普通加油站的数量(3.4万个)。所以,我国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

2.3.2 消费者自身方面

国内汽车制造发展起步较晚,在汽车发明后的一个世纪之后才能制造。因此,国产品牌历史晚,没有良好的市场认可,加之中国人爱面子世界有名,开一辆国产品牌车无疑觉得脸上无光。中国的汽车产品相较进口汽车来说质量不过好,这样就丧失了一部分品质效应;其次,中国市场中汽车品牌多种多样,中国汽车在品质一般的情况下面对了很多的竞争对手,这对它的销售时極其不利的;汽车不像是一般的小的物品或者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家庭买车几乎用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自然希望车的质量和使用时限是足够满意的,但这一点中国汽车并不优秀。所以,在中国汽车市场中,中国汽车越来越容易被埋没掉。

2.3.3 汽车转型方面

当今汽车正处于转型阶段,汽油作为动力的汽车向电力驱动的汽车过度,新能源汽车技术不够完善。电动汽车由于特殊的电池驱动结构,相比传统汽车,由于受电池重量及续航里程因素的影响,对车重更加敏感。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量增加了数百公斤,需要针对车身的耐久性能做特殊设计;同时使用了额外的高压电,对其安全性要求更高,包括整车的密封、车身的结构、更苛刻的防水要求等。所有这些要求都对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开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 制定与解决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科学规划

3.1生产严格把关,提高质量

新能源汽车虽然增速很快,短时间内获得各方面资本大量聚集,但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的建设。在随着汽车产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在产业管理的方式和在调控方式上不能再靠原有传统行政审批把关,更多要采用综合性措施,如政策引导、信息预警、标准法规、市场监管和退出机制等综合调控,实现有效防范产能过剩的风险。另一方面,新能源乘用车生产需要严格执行企业的管理规定,逐步提高准入条件,防范新能源汽车领域、新的低水平的盲目发展,这样使得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够培育出引导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需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实现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在为今后长效法制化建设做共同的努力。对生产构件来源层层检查,生产各个车间严格把关,对企业工作人员实施奖惩措施。来落实基于汽车生产企业生产责任的具体措施,并对相关工作不断细分研究,包括监管、责任确定以及政府部门管理体系等。只有达到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质量。

3.2大胆打开新能源市场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是市场起步期,全球基本都处于这个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具备进一步发展基础。需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实现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数字的节节攀升,背后是整个产业的全面进步,基本设施的逐渐完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产业链条逐渐清晰,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生态,社会公众接受度与购买欲大幅提高。所以对于总体上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产业战略转型要求任务特别重要的一步就是大胆打开新能源市场。

3.3刺激消费者购买力度

3.3.1国家政策补贴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好政府相关作用。比如,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骗补”事件也暴露出我国在新能源汽車激励政策上的漏洞。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有关激励政策在顶层设计及连贯性上有待改进。其次是消费政策也应该适应发展需求。如税收方面,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税存在“购买环节重、使用环节轻”、“小排量重、大排量轻”的现状,这不仅引导传统汽车消费结构倾向于大排量化、高使用率,更削弱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固有的成本优势。所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起来。第三是使用政策方面。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建立遴选机制和淘汰机制度,中央财政将突出机制创新,建立可持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扶持政策,扶持政策主要有两个大方面。一方面是完善补贴政策,建立遴选机制和淘汰机制。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取向,坚持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有关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政策扶持体系,应该形成关于企业和消费者一套有机连贯性的国家补贴政策。

3.3.2加大推广力度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存在两大方面问题,一个是技术问题。包括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等)、降低成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产品、品质和产能等,这些方面总体来说是由企业内部事务。另一个是产品推广,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确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其中要求“扩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要提高到50%以上”。省政府一方面要及时调整政策,积极协调省内企业,及时推出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等领域需要的新能源汽车,观念更新。推广新能源车一定要用新思维。还有就是各个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该积极的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只有政府和企业自己的大力推广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3.4建立与完善新能源汽车一条龙服务

一是配套设施建设。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公用充电桩数目约4.9万个明确主体责任,全省按区域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充电站以相关部门为主建设,实施半径保障充电站(桩)建设工程,确保在一定行车里程内有充电设施。以此作为基础,对新能源车集中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建设充电配套设施给予优惠政策;大型公共场所如火车站、机场、宾馆、各大,医院、影剧场、大型商场等建设新能源车专用(带充电桩)停车位,只供新能源车使用,并逐步扩大新能源车车位比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作为补充和完善布局,鼓励企业探索多种形式的充电站(桩)建设模式;重视居民小区充电桩建设。另一方面则是是完善新能源车的服务保障。新能源车作为成熟中的产品,车辆故障,因无电停驶需要救援等都是可能出现的事。要求无论是一汽的新能源车,还是其他厂家的新能源车,要求企业具备一定时限(如半小时)的售后服务保障功能,将产品售后保障功能作为采购招标的条件之一。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服务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 简晓春.现代汽车技术及运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 臧杰.新能源汽车.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3.

[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赵振宁.新能源汽车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5]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作者:张武 陈新

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调研论文 篇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要时期,在绘制“十二五”蓝图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基于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更是着眼于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准确研判 科学决策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拉开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序幕,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为应对危机,美、欧、日等纷纷采取对部分私营企业国有化、对金融系统注资、财政干预、不良资产剥离等一系列紧急措施。我国政府在科学判断金融危机的影响后,于2008年11月9日宣布,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在2010年底以前投入总额4万亿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等。

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党中央、国务院不仅仅将措施的重点放在危机本身,更重要的是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经济社会更加长远的未来。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加速科技进步,催生新的产业革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引擎,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谁能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粗放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

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要找准国际发展的新方向,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温家宝总理专门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就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问题听取专家意见。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既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会议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专家提出的重大建议进行梳理,确定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分别纳入当前工作、明年计划、“十二五”规划,或做更长期的考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立即与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部际协调小组,先后赴武汉、长沙、沈阳、长春、广州、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14次行业部门专题座谈会,委托中科院、工程院开展专题咨询,开展了网上建言献策活动,召开了高层论坛。

在相关部门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经第125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后,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外政府、企业的高度关注。有媒体认为,该《决定》的发布“传递出我国从战略层面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已经非常明确,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引导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宏伟目标 明确方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科学论证,我国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步走”的思路,提出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第一步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要努力实现四项目标: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创新平台和集成工程化平台,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领域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创业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市场准入与竞争、财税激励政策、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三是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形成一批具有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和若干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四是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高,涌现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参与国际标准制订的能力显著提升。

第二步是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第三步是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还明确了当前要重点发展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

一是为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新一代核电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

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电子核心基础产品、高端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

四是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总体部署 重点任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宏伟目标,还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

首先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得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重大专项、知识创新工程等的重要作用,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三是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四是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形成突破口和发展优势;五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大规模支持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六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其次,要强化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市场规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将需求潜力转化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一是重点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组织实施绿色发展、信息惠民等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拉动产业发展;二是重点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通用航空等产业的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逐步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必须突出引“智”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二是必须突出利用全球资本的重要性,多层次多元化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融资;三是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

第四,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了确保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在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力争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有所作为。

在财政政策方面,将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

在税收政策方面,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的角度,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税政策,有效调动企业和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

在金融投资政策方面,将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扶持和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及其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发展高收益类债券等债券品种。此外,还将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将针对一些体制机制制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比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资源税费调节机制;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等。

全面推进 初显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中央和地方积极行动,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按照“十二五”规划工作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有关部门一道,正紧锣密鼓地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重点及保障措施。《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批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已相继出台。

各地积极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山东、深圳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机制,制定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或“十二五”发展规划,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和引导当地战略性产业发展。

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不断加大,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意愿不断增强。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已开始相继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战略任务,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定能够攻坚克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起点,描绘中国未来产业发展乃至经济腾飞的新蓝图!(据《中国经济导报》)

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调研论文 篇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锡东产业科技园定位发展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无锡相关情况的调研分析,到台湾先进园区的实地调研,结合锡东产业科技园现有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以及笔者对园区规划建设的工作体会,对锡东产业科技园未来的定位发展提出建议设想。

关键词:锡东产业科技园 资源 新能源汽车产业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汽车清洁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已逐渐兴起,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环境污染加重之间的矛盾,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各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

1 园区概况

无锡锡东科技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注册资本3.5亿元,由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及其所属威孚高科、太极实业、宏源纺机、无锡创投等共同投资组建,产业集团控股94.28%。公司主要承担锡东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本着“强功能、聚人气”的先导原则,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周边基础设施、园区承载条件日趋完善,特别是园区14.8万平米聚智创富中心的建成,提供了研发办公、中试生产、生活服务、商务配套等强有力的系统功能支撑。随着无锡产业高级技工学校、宏源机电科技、芯奥微、安普瑞斯等项目的入驻及邻近地块电动车生产基地等的投运,园区产业发展的人气氛围愈发浓烈,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

2 调研分析

2.1 目标产业背景

(1)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况。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目前各种新能源汽车中,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热点,已经实现小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随着设备功率的逐步提高,最终过渡到串联式“可充电混合”,最终实现纯电动汽车产业化,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为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

(2)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以下趋势:第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能源与环境的必然要求;第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压力更为紧迫;第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形成小规模产业化;第四,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求强劲增速明显。

2.2 自身优势禀赋

(1)园区特点:企业主导,自主运作。锡东产业科技园是一个以企业为主导运营建设的园区,与其他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的产业园区相比,虽没有土地资源一级开发的优势,但在产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市场运作方面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更大的灵活性。

(2)配套优势:产业集聚,配套完善。无锡作为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体,汽车产业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制造水平及竞争优势,汽车上下游配套生产企业也较为齐备、完整,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3)资源依托。基础支撑,体系先导。锡东科技产业园所处的锡山区及锡山经济开发区在新能源车辆方面具有资源先发优势。第一,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锡山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达200多家,锡山经济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占全区的一半以上。产品涉及汽车内饰件、减震器、涂料、电子信息材料、散热器等,并在汽车内饰件业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国内一些知名汽车生产厂家的配套供应商。第二,电动车产业,传统轻型电动车产业是锡山区的重要产业。辖区内聚集了电动车整车、配件生产企业及研发中心250多家,占整个无锡地区80%的份额。以电动车为代表的锡山车辆产业发展迅猛,并以种类齐全、配套完善、产销量大著称于国内电动车市场。目前锡山区年产量在10万辆以上的电动自行车企业20多家,如北京新日、董氏车业、天爵、豪顺、真爱、新世纪等。这些龙头专业企业,在业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产业协作配套方面,锡山区已形成了电机、控制器、车架、电池、塑件、油漆、模具生产等较为完整的生产配套体系。锡山电动车制造板块目前已超越浙江、天津,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车生产板块,在集群效应、品牌打造和技术创新上跃居全国冠军。第三,重点高端项目,锡山经济开发区部分企业已具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具体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轻型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系统,锂电池、正极材料、氢燃料电池、新能源电机、电控产品等。

2.3 先进园区借鉴

(1)调研对象。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台湾第一个科学园区,经过了30多年的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了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6大产业,成为台湾的高科技基地。在新竹科学园,我们与全球最大的全像光学公司——光群集团进行了重点交流,听取了企业情况简报,了解了光群集团激光防伪材料、光学膜、投影机三大产品的发展历程,现场观看了交互式智能投影机的新产品演示,实地考察了光群集团总部及其产品陈列室,对其成为台湾光电产业代言人的企业愿景和人性化的员工生活服务设施留下深刻印象。光群集团旗下光峰科技公司的投影机业务已于2005年12月落户无锡新区。

台元科技园是由台湾裕隆企业集团投資开发的高科技园区,园区总的占地面积600亩,共分三期开发,现一、二期开发已完成,已吸引超过20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其中上市公司超过20家,年总营收突破200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00多亿),并成为台湾IC设计产业高地。我们到园区进行了实地参访,听取了园区发展情况的介绍,围绕企业主导开发科技园区,就规划定位、开发方式、赢利模式、个性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2)调研收获。通过对台湾新竹科学园和台元科技园的参访考察,对世界一流园区产业的高端化、管理的标准化、开发的科学化、运营的国际化、形象的现代化、设施的人性化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所有这些都给锡东科技产业园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带来了极其有益的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点:一是规划先行,定位要准。台元科技园和新竹科学园相距只有十分钟的车程,开发前期经过了两年的策划调研,明确了与新竹科学园的错位开发战略,由于战略定位正确,加上2001年以来适逢电子信息、IC产业发展的上升期,因而成功构建了IC设计板块的园区特色,截至目前,IC设计类企业占整个园区入驻企业的48.23%,台湾排名前5位的IC设计企业均入驻园区。二是平台优势,配套完善。台元科技园采用分期分区开发的方式,针对入驻企业及其员工的特点,搭建了强有力的公共技术平台,配置了完善的服务设施,全面满足入驻企业需求。三是软硬兼备,成功关键。除了硬件之外,软件的水准是衡量园区成功与否的关键。软件的水准有两大标志,招商能力和体系能力。特别是入驻企业业务的相互关联、互为需求。台元科技园在软件方面表现尤为出色。

3 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调研分析,本文就锡东科技产业园围绕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定位,整体的规划发展框架提出如下建议。

3.1 指导思想

以“依托集团,借力政府,独立运作,创新发展”为指导,以打造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高层次人才的全国高地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以应用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抢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有利时机,汇聚各类优势资源,把握产业发展制高点,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锡东科技产业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加速推进“无锡生态型科技创新示范产业园”的建设,为无锡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将锡东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创新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核心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先导区,基本建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示范园。

3.3 主要举措

(1)EV中心——搭建园区新能源汽车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集团要通过和国际一流车企战略合作,成立联合研发机构,在锡东科技产业园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一个高层次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EV中心,其主要功能有:产学研的研发基地、开发平台、测试平台、咨询平台、专业学术年会和新能源车专刊等,从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新技术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成长支撑。

(2)努力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集聚。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牵引,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身关联度,优化商业模式,加快集聚新能源汽车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第一,形成以锂动力电池为核心的动力总成系统的项目集群。围绕锂动力电池项目;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项目;电池管理、整车控制系统项目,加速推进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相关团队及公司的项目合作,加快项目产业化进程,培育健全产业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升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培育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通过项目或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入有资质的改装车企业,搭建整车生产平台。依靠园区企业自有核心技术支持,开发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抢先进入市场,树立品牌影响力,从而打造出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

(3)建设新能源汽车投资融资服务平台,构建以产业集团旗下创投集团为龙头,以园区为载体,以主体企业为依托,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产业孵化、产业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服务体系。同时,发挥园区独立投融资平台的功能,统筹开展园区规划开发建设工作。锡东科技产业园依托集团资源优势,借助产业基金的撬动效应,积极建设新能源汽车投资融资服务平台,构建科学的投资融资体系。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模式的整体规划,推动集团和产业园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进行有效的投资和管理。

第一,产业集团单独设立新能源汽车投资平台,由其进行股权投资,控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节点的研发型公司。第二,研发型公司核心资产为专有技术及专业人员,对于该层次的公司,集团和产业园寻求相对的股权控制。第三,原则上引进其他投资者共同参与或者通过生产外包的形式进行产品生产,该层次的公司是资本运作的主要对象,集团通过研发型公司实現对该层次公司的技术控制,退出方式结合股权转让、上市退出等。

参考文献

[1] 梁旭升.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科技展望, 2016(10).

[2] 杨磊.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前景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6(20).

作者:孙鸿伟

上一篇:某小学教研室主任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关于图形符号的招贴设计论文